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长沙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黄均
别名号懋忱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14年7月6日
职业画家、美术教育家
毕业院校四存中学
主要成就发扬我国工笔重彩的传统技法
代表作品《文姬辨琴图》、《史湘云醉眠芍药圃》、《琵琶行》
1914年7月6日生于北京。
1928年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在四存中学肄业后,加入徐世昌(洋军阀总统)主办以金北楼为首的的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学画会中名家跻跻,由齐白石、陈半丁、秦仲文、马晋、吴镜汀、徐燕荪、王雪涛等分别授课。最初黄均从徐燕荪习人物画,继而从师陈少梅、刘凌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0年,他又拜溥心畲为师,学北宗山水画和书法。
1934年在中国画学研究会毕业后,被聘任为该会助教。
1938年进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先后担任助教、讲师。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徐悲鸿任该校校长,对黄均很器重,约定他每周必须交两幅新画,徐诚挚地给予指导,并极力倡导国画创新。黄均同徐悲鸿相处八年,在如何推陈出新方面,受益匪浅。
1985年加入北京市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为盟员。
1987年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11年10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几十年来,黄均创作了大量年画及单幅画,其代表作中:古典题材的有《文姬辨琴图》、《史湘云醉眠芍药圃》、《琵琶行》、《木兰理妆》、《白居易》、《民族英雄郑成功》等;现代题材的有《英娘试舞》、《心花怒放》、《蝴蝶泉边》、《草原轻骑》等。
他的仕女人物画构思巧妙,笔法工整,描绘细腻传神,色调明丽典雅,显示了画家的高度艺术修养。1987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了刘凌沧、任率英、黄均工笔古代人物联合画展,赢得了观众的赞叹。
黄均举办过个人画展,参加过一些全国重要的画展,《文姬辨琴图》荣获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二等奖。他还参加了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和纽约东方画廊在纽约合办的《中国工笔重彩画展》。他有不少年画和单页画陆续出版。他的工笔仕女画《杨贵妃》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作为1995年年历单页印行。此外,他还著有《仕女画研究》、《中国画技法》等。
工笔重彩传统技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至唐宋已达到了鼎盛。可元代,由于文人画的
黄均画作兴起,工笔重彩画逐渐衰落,但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今天这一优秀的传统画种都有其不朽之作熠熠发光。工笔重彩画的衰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老画家多半视力衰退,青年画家又嫌费时费力,耐不住寂寞,但物极必反,今天我又欣喜的看到从事工笔重彩的画家逐渐增多,这一画种必将复兴。
王洪德、王洪正、王洪超三兄弟出生在河北沧州,都是年轻的工笔重彩画家。他们初学于我早年出版的《仕女画研究》一书,后来又大量临习历代名画,打下了坚实基础,93年三兄弟同入我门下学画至今已逾十载,其间促膝长谈,切磋交流,以为乐事。
三人刻苦好学,遵师重道,含蓄而不张扬,谦虚而不骄不躁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更让我欣慰的是兄弟之间非常团结,这是很难得的。十余年来,他们成绩斐然,新作不断,我观之一则惭愧,一则高兴,惭愧的是知识所限授之甚少,高兴的是工笔重彩画后继有人。洪德初学人物画,后又致力于花鸟画的创作,由于在人物画上打下的坚实基础,使他的花鸟画作品更加纯厚,精练耐人寻味。更可贵的是,他非常注重到生活中寻求素材,并深入农村对田间的一草一木精心刻绘,一丝不苟,每当观赏他的画作都会有身临其境的亲切之感。那沉甸甸、金黄黄的谷穗,会让人一下子联想到农家风情,加上三两只灵动的鹌鹑更使画面增加了一重神韵。他的《梨花麻雀图》画的非常生动高雅,图中麻雀真实而又鲜活,呼之欲出,可见他在写生中下了很大功夫。
《晨露》这幅画在一池残荷上端染出一片蒙蒙的雾气,虚实相应,这也是他在重彩画技法创新的体现。洪正、洪超以人物画为主,兼绘山水、花鸟画,这使他们的人物画衬景更加丰富、和谐。洪正的《易水寒》画出了燕太子丹送荆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场景,图中太子丹及宾客掩面而泣,荆柯昂首高歌,更衬托出英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洛神图》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曹植洛神赋中“腾文鱼以惊乘,鸣玉鸾以偕逝”和“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的情景,这也体现出了作者的文学修养。
洪超的《唐韵》系列,在背景上把敦煌飞天形象运用的恰到好处,线条如行云流水,构图生动而奔放,真乃工笔画之佳作。《广厦》是一幅现代体材的作品,图中弹琵琶少女后面用淡彩衬托出层层高楼大厦,使我们联想起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这不正是我们今天生活的真实体现吗? 在技法上他们不断创新,把现代技法与传统巧妙的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使这一传统的画种更加高雅、丰富,雅俗共赏。他们的作品构图严谨,疏密有致,用色或清淡典雅,艳而不俗;线条构勒有力,收放自如,深得用笔之精髓。古语有“三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嗅如兰。”我祝愿三兄弟永远团结如一人,将工笔重彩技法不断创新,长远的坚持下去,祝愿你们团结勤奋,勇于进取,在工笔重彩绘画领域里永放光芒。
其由福州迁台湾世系简图为:福州闽县台江圣王庙金墩初祖1世 黄震旦 1644年(莆田金墩黄幼洛子也)---2世黄俊1670年---3世黄大成1695年---4世黄元吉1720年---5世黄成书1745年---6世黄嘉荣1775年---7世黄惠1805年---8世黄玉柱1835年---9世黄彦威/黄彦鸿1866年---10世(黄晋、黄畲、黄庆、黄亮、黄正襄1923年/黄浚、黄 济、黄溥、黄瀚 )---11世(黄均1914、黄镛、黄礼/黄晟、黄燧、黄度)---12世黄麟1943年析居北京、福州台江圣王庙金墩和台湾淡水港(据莆田沙堤金墩黄氏宗谱)。
黄均从事绘画艺术和教学迄今70余年。他善于学习,勤于耕耘,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工笔重彩的传统技法,描绘人们所熟悉的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他又努力探索创新,以传统技法表现当代题材,成就也很可观。他兼善山水、花鸟和界画 (画古建筑的绘画,用界尺画出,由此得名) 皆有独特风格。在近三十年中,他多画兰竹。这些画既来自对实物的细心观察,又参以元明墨竹、兰草用笔用墨的精髓,疏密适当,浓淡得体,含蓄有致,生机勃勃,给人以美的感受。他说,自学画兰竹以来,已画了一万张。周恩来总理说“新社会的文史研究馆馆员,是当代翰林”。黄家三代四人,都是新中国的“文史研究馆馆员”,黄彦威、黄正襄父子析居北京、福州台江圣王庙金墩和台湾淡水港。是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黄正襄的哥哥黄畲和侄子黄均还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呢。如果加上他的叔叔是清末翰林,黄家则是一家三代有五人是“翰林”。黄均在创作的同时,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他在中央美术学院任课甚多,还要带领学生到工厂、农村体验生活和写生,他言传身教,不辞辛苦,多年如一日,培养了大批绘画人材。黄均一专多能,他常对学生说:“一个画家应该是既会工笔,又会写意,古人云:‘金针度绣、巨刃摩天’,只有掌握了工笔和写意的全能,才能开拓出更广阔的国画领域。”黄均热爱文学,书本和诗篇已成为他左右不离的良伴。他认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文学又能使人从生活中探索出绘画的意境,文学和绘画是不可分割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经常以此告诫青年学生。他也擅古典诗词,题在画上,使二者相得益彰。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黄均
别名号懋忱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14年7月6日
职业画家、美术教育家
毕业院校四存中学
主要成就发扬我国工笔重彩的传统技法
代表作品《文姬辨琴图》、《史湘云醉眠芍药圃》、《琵琶行》
人物生平
1914年7月6日生于北京。
1928年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在四存中学肄业后,加入徐世昌(洋军阀总统)主办以金北楼为首的的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学画会中名家跻跻,由齐白石、陈半丁、秦仲文、马晋、吴镜汀、徐燕荪、王雪涛等分别授课。最初黄均从徐燕荪习人物画,继而从师陈少梅、刘凌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0年,他又拜溥心畲为师,学北宗山水画和书法。
1934年在中国画学研究会毕业后,被聘任为该会助教。
1938年进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先后担任助教、讲师。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徐悲鸿任该校校长,对黄均很器重,约定他每周必须交两幅新画,徐诚挚地给予指导,并极力倡导国画创新。黄均同徐悲鸿相处八年,在如何推陈出新方面,受益匪浅。
1985年加入北京市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为盟员。
1987年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11年10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代表作品
几十年来,黄均创作了大量年画及单幅画,其代表作中:古典题材的有《文姬辨琴图》、《史湘云醉眠芍药圃》、《琵琶行》、《木兰理妆》、《白居易》、《民族英雄郑成功》等;现代题材的有《英娘试舞》、《心花怒放》、《蝴蝶泉边》、《草原轻骑》等。
他的仕女人物画构思巧妙,笔法工整,描绘细腻传神,色调明丽典雅,显示了画家的高度艺术修养。1987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了刘凌沧、任率英、黄均工笔古代人物联合画展,赢得了观众的赞叹。
黄均举办过个人画展,参加过一些全国重要的画展,《文姬辨琴图》荣获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二等奖。
他还参加了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和纽约东方画廊在纽约合办的《中国工笔重彩画展》。他有不少年画和单页画陆续出版。他的工笔仕女画《杨贵妃》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作为1995年年历单页印行。此外,他还著有《仕女画研究》、《中国画技法》等。
国画艺术
工笔重彩传统技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至唐宋已达到了鼎盛。可元代,由于文人画的
黄均画作兴起,工笔重彩画逐渐衰落,但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今天这一优秀的传统画种都有其不朽之作熠熠发光。工笔重彩画的衰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老画家多半视力衰退,青年画家又嫌费时费力,耐不住寂寞,但物极必反,今天我又欣喜的看到从事工笔重彩的画家逐渐增多,这一画种必将复兴。
王洪德、王洪正、王洪超三兄弟出生在河北沧州,都是年轻的工笔重彩画家。他们初学于我早年出版的《仕女画研究》一书,后来又大量临习历代名画,打下了坚实基础,93年三兄弟同入我门下学画至今已逾十载,其间促膝长谈,切磋交流,以为乐事。
三人刻苦好学,遵师重道,含蓄而不张扬,谦虚而不骄不躁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更让我欣慰的是兄弟之间非常团结,这是很难得的。十余年来,他们成绩斐然,新作不断,我观之一则惭愧,一则高兴,惭愧的是知识所限授之甚少,高兴的是工笔重彩画后继有人。
洪德初学人物画,后又致力于花鸟画的创作,由于在人物画上打下的坚实基础,使他的花鸟画作品更加纯厚,精练耐人寻味。更可贵的是,他非常注重到生活中寻求素材,并深入农村对田间的一草一木精心刻绘,一丝不苟,每当观赏他的画作都会有身临其境的亲切之感。那沉甸甸、金黄黄的谷穗,会让人一下子联想到农家风情,加上三两只灵动的鹌鹑更使画面增加了一重神韵。他的《梨花麻雀图》画的非常生动高雅,图中麻雀真实而又鲜活,呼之欲出,可见他在写生中下了很大功夫。
《晨露》这幅画在一池残荷上端染出一片蒙蒙的雾气,虚实相应,这也是他在重彩画技法创新的体现。
洪正、洪超以人物画为主,兼绘山水、花鸟画,这使他们的人物画衬景更加丰富、和谐。洪正的《易水寒》画出了燕太子丹送荆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场景,图中太子丹及宾客掩面而泣,荆柯昂首高歌,更衬托出英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洛神图》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曹植洛神赋中“腾文鱼以惊乘,鸣玉鸾以偕逝”和“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的情景,这也体现出了作者的文学修养。
洪超的《唐韵》系列,在背景上把敦煌飞天形象运用的恰到好处,线条如行云流水,构图生动而奔放,真乃工笔画之佳作。《广厦》是一幅现代体材的作品,图中弹琵琶少女后面用淡彩衬托出层层高楼大厦,使我们联想起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这不正是我们今天生活的真实体现吗? 在技法上他们不断创新,把现代技法与传统巧妙的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使这一传统的画种更加高雅、丰富,雅俗共赏。他们的作品构图严谨,疏密有致,用色或清淡典雅,艳而不俗;线条构勒有力,收放自如,深得用笔之精髓。
古语有“三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嗅如兰。”我祝愿三兄弟永远团结如一人,将工笔重彩技法不断创新,长远的坚持下去,祝愿你们团结勤奋,勇于进取,在工笔重彩绘画领域里永放光芒。
世系简图
其由福州迁台湾世系简图为:福州闽县台江圣王庙金墩初祖1世 黄震旦 1644年(莆田金墩黄幼洛子也)---2世黄俊1670年---3世黄大成1695年---4世黄元吉1720年---5世黄成书1745年---6世黄嘉荣1775年---7世黄惠1805年---8世黄玉柱1835年---9世黄彦威/黄彦鸿1866年---10世(黄晋、黄畲、黄庆、黄亮、黄正襄1923年/黄浚、黄 济、黄溥、黄瀚 )---11世(黄均1914、黄镛、黄礼/黄晟、黄燧、黄度)---12世黄麟1943年析居北京、福州台江圣王庙金墩和台湾淡水港(据莆田沙堤金墩黄氏宗谱)。
人物评价
黄均从事绘画艺术和教学迄今70余年。他善于学习,勤于耕耘,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工笔重彩的传统技法,描绘人们所熟悉的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他又努力探索创新,以传统技法表现当代题材,成就也很可观。他兼善山水、花鸟和界画 (画古建筑的绘画,用界尺画出,由此得名) 皆有独特风格。在近三十年中,他多画兰竹。这些画既来自对实物的细心观察,又参以元明墨竹、兰草用笔用墨的精髓,疏密适当,浓淡得体,含蓄有致,生机勃勃,给人以美的感受。他说,自学画兰竹以来,已画了一万张。周恩来总理说“新社会的文史研究馆馆员,是当代翰林”。黄家三代四人,都是新中国的“文史研究馆馆员”,黄彦威、黄正襄父子析居北京、福州台江圣王庙金墩和台湾淡水港。
是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黄正襄的哥哥黄畲和侄子黄均还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呢。如果加上他的叔叔是清末翰林,黄家则是一家三代有五人是“翰林”。黄均在创作的同时,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他在中央美术学院任课甚多,还要带领学生到工厂、农村体验生活和写生,他言传身教,不辞辛苦,多年如一日,培养了大批绘画人材。黄均一专多能,他常对学生说:“一个画家应该是既会工笔,又会写意,古人云:‘金针度绣、巨刃摩天’,只有掌握了工笔和写意的全能,才能开拓出更广阔的国画领域。”黄均热爱文学,书本和诗篇已成为他左右不离的良伴。他认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文学又能使人从生活中探索出绘画的意境,文学和绘画是不可分割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经常以此告诫青年学生。他也擅古典诗词,题在画上,使二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