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贵阳市 [切换城市]
本名言偃
字号字子游
出生时间前506
主要成就“孔门十哲”之一
<h2><strong>生平简介</strong></h2><p>由于子游及其弟子著作没有被保存下来,对“子游氏之儒“现今知之甚少,仅按当前的文献始末顺序,作一个先后编排。兹列如下:</p><h3><strong>正史</strong></h3><p>1 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厓伯牛,仲弓。政事:厓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b>子游</b>,子夏。师也辟,参也鲁,柴也愚,由也喭,回也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p><p>2 <b>言</b><b>偃</b>,吴人,<b>字</b><b>子游</b>。少孔子四十五岁。</p><p>3 <b>子游</b>既已受业,为武城宰。孔子过,闻弦歌之声。孔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b>子游</b>曰:“昔者<b>偃</b>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p><p>孔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子以为子游习於文学。</p><p>(《史记。仲尼弟子列传》)</p><h3><strong>传述</strong></h3><p>4<b>子游</b>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p><p>(《论语。为政》)</p><p>5 <b>子游</b>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p><p>(《论语·里仁》)</p><p>6 <b>子游</b>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p><p>(《论语·雍也》)</p><p>同1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b>子游</b>、子夏。</p><p>(《论语·先进》)</p><p>同3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b>子游</b>对曰:“昔者<b>偃</b>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b>偃</b>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p><p>(《论语·阳货》)</p><p>7 <b>子游</b>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1)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p><p>8 <b>子游</b>曰:“丧致乎哀而止。”</p><p>9<b>子游</b>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p><p>(《论语·子张》) </p><h3><strong>书记</strong></h3><p>10 公孙丑问曰「昔者窃闻之:子夏、<b>子游</b>、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p><p>孟子曰:「姑舍是。」 </p><p>(《孟子·公孙丑上》)</p><p>11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b>子游</b>,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p><p>(《孟子·滕文公上》)</p><p>12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 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只敬之,曰:此真先君子 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 之,以为仲尼<b>子游</b>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p><p>士君子之容:其冠进,其衣逢,其容良;俨然,壮然,祺然,蕼然,恢恢然, 广广然,昭昭然,荡荡然-是父兄之容也。其冠进,其衣逢,其容悫;俭然,恀然, 辅然,端然,訾然,洞然,缀缀然,瞀瞀然--是子弟之容也。</p><p>吾语汝学者之嵬容:其冠絻,其缨禁缓,其容简连;填填然,狄狄然,莫莫然, 瞡瞡然,瞿瞿然,尽尽然,盱盱然;酒食声色之中,则瞒瞒然,瞑瞑然;礼节之中, 则疾疾然,訾訾然;劳苦事业之中,则儢儢然,离离然,偷儒而罔,无廉耻而忍謑 诟--是学者之嵬也。</p><p>弟陀其冠,衶禫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正其衣冠,齐其颜色, 嗛然而终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贱儒也。偷儒惮事,无廉耻而耆饮食,必曰 " 君子固不用力 “:是<b>子游氏</b>之贱儒也。彼君子则不然:佚而不惰,劳而不僈,宗原应变,曲得 其宜,如是然后圣人也。</p><p>(《荀子·非十二子第六》)</p><p>13</p><p>昔<b>者</b>仲尼与于蜡宾①,事毕出游于观<b>之</b>上,喟然而叹。仲尼<b>之</b>叹,盖叹鲁也。<b>言偃</b>在侧曰:“夫子何叹?”孔子曰:“大道<b>之</b>行也,与三代<b>之</b>英,丘未<b>之</b>逮也,而有志焉。”</p><p>《礼记》</p><h3><strong>佚史</strong></h3><p>1 元。翰林张起岩称:“<b>夫以周之季世,列国争雄,功私是尚,以吴人乃能独悦周公之道</b>,北学中国,身通受业为孔门高弟。列于文学之科,又为鲁所器重,委以民社。推引学道爱人之语,以诗书孔乐熏陶其民,弦歌之声复闻于今……”</p><p>2 明。翰林周洪漠</p><p>《重修丹阳公祠记》中写道:<b>昔者吴公言子游为勾吴人而悦吾夫子之道,壮学于中国</b>,卒能以文学擅科而得夫圣人之一体,至其宰武城也。夫子入其境,而闻弦歌之声乃喜而戏之曰:‘‘割鸡焉用牛刀。’’公以实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群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p><p>3 明。大学士李贤</p><p>《重修武城儒学记》载:“昔者言偃为武城宰,以礼乐为教而民皆化之,兴起弦歌之声,……<b>吾君果能体言偃之道以教民,而民之所感化者必不异於言偃之时,所化之民,是能继言偃芳躅也</b>… </p><p>4 孔子曾云:“<b>吾门有偃,吾道其南</b>。”</p><h2><strong>后人评价</strong></h2><h3><strong>帝王系列</strong></h3><p>历代帝王对子游封祀不断<br/> 自唐代以来,子游累受晋封。<br/> 唐玄宗开 元八年(720年),子游被列为十哲入供孑L庙而受到 人们的祭祀。<br/>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4年),被封为“吴侯”。<br/>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 被封为“丹阳公”。<br/> 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6 年),被封为“吴公”。<br/> 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 1307年),被封为“吴国公”。<br/> 明世宗嘉靖九年 68 (1531年),封为“先贤子游”。<br/> 清代承袭明代 的封号,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朝廷批准在子游后裔中设立五经博士一员,世代承袭,用以奉祀先 贤。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时,多次派大臣到常 熟子游墓致祭,并先后钦赐御书匾额:“文开吴会”、 “道启东南”、“灵萃句吴”,这些匾额至今仍分别镌 刻悬挂在常熟虞山山麓的石亭和言子墓道的牌坊 上。</p><h3><strong>文人学士系列</strong></h3><p>历代文人学士对子游及“子游氏之儒”备加 称颂 历代以来,文人学士更是纷纷给予子游及“子 游氏之儒”以崇高的褒扬和赞誉。<br/> 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朱熹在《常熟县 丹阳公祠堂记》中称颂子游“北学于中国,身通受 业,遂因文学以得圣人之一体,岂不可谓豪杰之士 哉!今以《论语》考其语言,类皆简易疏通,高畅宏 达。<br/> 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端明殿学士 魏了翁。在为常熟邑令王嫡所作的《重建学宫记》中 说:“时人以典礼质问者,十有四皆以游一言为可 否,三代典章之遗,赖之有以存焉。”<br/> 南宋理宗嘉 熙元年(1237年)四月,朝散大夫、中书舍人、赐紫金 鱼袋袁甫在《常熟县教育言氏诸孙记》中称颂言子 “与他所论礼,皆精入毫发,得圣人之传……子游, 吴人也。泰伯端委,以治周礼,其源流有自来矣。而况讲习于洙泗之间,巍然在四科之列,武城弦歌 之风。”<br/> 元仁宗延佑进士首选、辽金宋三史总裁官、翰 林承旨张起岩在《弦歌书院记》中,称颂言子“夫以 周之长世,列国争雄,功私是尚,以吴人乃能独悦周 公之道,北学中国,身通受业为孔门高弟。列于文 学之科,又为鲁所器重,委以民社。推引学道爱人 之语,以诗书礼乐熏陶其民,弘歌之声复闻于 今。”<br/> 明初洪武年间,浙江诸暨人、太常博士姜渐在 《修学记》中说:“昔三代之有天下,文莫备于周,而 泰伯实启之;教莫盛于孔子,而言偃实师之。自泰 伯以天下让,而吴为礼仪之邦;自言偃北学于圣人, 而吴知有圣贤之教。由周而降,天下未尝无乱也, 惟吴无悖义之民;由汉以来,天下未尝无才也,惟吴 多名世之士。虽阅千数百载而泰伯、言偃之风,至 于今不泯。噫!教化之感人心而善民俗也如 此。”<br/> 正是由于言子十分注重礼乐 的学习研究,因此,他对礼的专精程度比曾子、子 夏、有子等都高,成为孔门弟子中了解掌握礼学出 类拔萃的佼佼者,被孔子列为“文学”科第一(钱穆 在《论语新解》中认为,“文学”即“孔子言诗书礼乐 文章,以至连曾子也承认自己不如言子,说: “我过矣!我过矣!夫夫(指言子)是也!”(《礼记檀弓上》)“</p><p>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言子以知礼名世, 乃至当时许多人在搞不清有些礼乐典章制度时,总 是前来向言子请教,言子在许多场合也纠正了一些 人在礼仪上的不当之处。直到宋代,名儒魏了翁在 为常熟县令王烯作《重建学宫记》时,还钦佩地说: “时人以典礼质问者,十有四皆以游一言为可否,三 代典章之遗,赖之有以存焉。”</p><p>言子不仅为孔子礼乐思想和我国上古典章礼 仪制度的传承作出了承上启下的重要贡献,而且更 为可贵的是,言子对礼乐并没有仅仅只是停留在迎 往送来、丧葬祭祀上,更是将其运用到了教民治国 中去,成效斐然,在历史上留下不少佳话。如: 据《礼记 檀弓上》记载,卫灵公的孙子司寇惠 子与言子交往甚密,他去世后,言子来到惠子灵堂 吊唁。言子机警地发现惠子之兄文子不怀好意,企 图违背礼制,趁机废除惠子长子虎的继承权,立惠 子的庶子继承家业。于是,他就根据礼仪“为之麻 衰、牡麻经”,重服吊丧,又站立到家臣的位置上,以 极隆重的礼仪进行祭吊。并且,一再对文子强调 说,这样做是“礼也!”由此,使文子无法自安,认识 到自己违背礼制立庶废嫡是不可行的,只得请出惠 子的长子虎“南面而立”为祭主,恢复了虎的继承 权,从而使卫国避免了一场废嫡立庶阴谋祸乱的发 生。</p><p>据《论语 阳货篇》记载,言子在跟从孔子游历 诸侯国返回鲁国后被任命为武城宰,成为一方行政 首长,这为言子实践礼乐治国思想提供了一个极好 平台。在治理武城中,他注重礼乐教化,使民风大 变,境内弦歌之声飘扬,百姓安居乐业。年迈的孔 子听说后,不顾体弱多病,不畏沂蒙山区长途跋涉 的辛劳。特地亲往观看。孔子到武城后,“闻弦歌之 声”,就笑着对言子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 治理武城这么一个小地方,用得着推行礼乐之教 吗?言子回答说:“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日:‘君子学 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意思是说,做官的 学了道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了道就明白事 理,容易役使,如此则政通人和,安居乐业。孔子昕 65 万方数据 后深为赞赏,对其他弟子夸奖言子说:“二三子,偃 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2〕445言子用礼乐之教治理 武城所取得的出色业绩,获得亲眼目睹的孔子的充 分肯定和高度赞扬,有力地证明,言子确是孔子礼 学思想当之无愧的正宗传人 </p><h2><strong>游碑残石</strong></h2><p>拓片长59厘米宽42厘米正面存隶书“贤良方正”等93字,可辩识者90字。此残石与河南滑</p>县文化馆藏残石为上下两截,世称“子游残碑”。河南一截为下截,此残石为上截。此残石刻于东汉安帝元初二年(公元115年),为邺县乡绅子游颂德之碑。它对研究我国东汉安帝时期的举贤良、延术士,讨叛羌等史实,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所刻隶书方圆并用,古朴浑厚,为研究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例证。汉元初二年(115)六月刻,隶书。碑断为二,下截存78字,上截存93字。此碑下截“允字子游”残石,于清嘉庆三年(1798)四月出土于安阳丰乐镇之西门豹祠旁,旋移至孔庙。为著名的“安阳残石四种”之一。后复移置洛阳存古阁。今藏安阳文化馆.民国二年(1913)于安阳出土此碑之上截,即“贤良方正”残石,今藏天津艺术博物馆。东汉元初二年(115年)六月刻。民国二年在河南安阳出土,为上下两段。此碑是汉隶体系中境界较高的作品,结字方扁茂密,用笔圆劲浑厚,布局则疏朗有致。康有为评其书“有浑厚之形而气态浓深,笔颇而骏,殆《张黑女碑》所从出也。”开《张墨女墓志》和六朝石刻的先河。旧拓本“子游”之“游”字左三点,因苔土所封,尚未剔出。有重刻本。<h2><strong>与韶巷</strong></h2><p>官林镇的韶巷村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之地,相传在春秋战国以前,这里就是一个人口众多、市</p>场兴旺的农村街市,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韶巷村的形成和韶巷的原名虽已失考,但“韶巷”地名的启用却与孔子的学生子游到过韶巷的历史有关。<p>子游(公元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常熟人,以其言行似孔子,有“南方夫子”之称。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是孔子七十二贤人和“孔门十哲”之一。他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材生,后人往往把他与子夏合称为“游夏”。子游二十多岁就担任了“武城宰”(治所在今山东费县西南),实行孔子关于“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教诲。孔子到武城时,“闻弦歌之声”,甚为嘉许。孔子去世后,子游自己授徒讲学,其后学在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 公元前470年前后,子游从楚地游学归时,路经韶巷,在此休整小憩,曾在该街市的一个闾巷设坛讲学,宣传孔子的礼乐之仪,以教化当地百姓。讲学之余,子游集合随从弟子,吹奏上古舜帝所作的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的雅乐———《韶</p>乐》(古有“《萧韶》九成,凤凰来仪”之说),又演唱舜传帝位于禹时和臣僚一起唱的《卿云》之歌。歌云:“卿云烂兮, 缦缦兮,日月光华,旦 旦兮(卿云,指祥瑞之气)!”村人听后深受感化。 子游东归后,《韶乐》之声在韶巷“悬梁三日而不绝”,以致醇厚民风、弦歌之声便在当地世代相传。村人怀思子游其德,便把他和随从弟子吹奏《韶乐》之处改名“韶巷”,同时又把村名改为“招贤”(韶巷小学的原名即为“招贤小学堂”)以资纪念。然而,后人认为将韶巷作为村名更具代表意义,从此便用“韶巷”替代“招贤”作为村名沿袭下来。后经世代变迁,“招贤”村名已无人提及,但韶巷之名却至今流传。<h2><strong>子游问孝</strong></h2><p>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p><p>据台湾学者傅佩荣翻译,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用饮食供奉父母。说到饮食,狗马不也需要提供饮食吗?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样分辨这两者呢? ”</p><p>子游、孔子所处的时代有许多道德约束,尚有许多人无法理解孝的真谛,而当今社会更是如此。孝不仅仅是形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是一种爱的心情。曾有一则公益广告将此意抒发得淋漓尽致:一位年迈的母亲在中秋佳节之时满心欢喜,精心准备了饭菜,最终却只等来了儿女们的电话,顿时神情落寞。充裕的物质生活只是表面的形式,老人甘愿每天粗茶淡饭,只要儿女能够常回家陪伴,这让人不由得想起多年前的一首歌——《常回家看看》,怕是所有父母的心声吧。</p><p>有这样一则故事,儿子回乡办完父亲的丧事,要母亲随他进城,母亲执意不肯离开清静的乡下,说过不惯都市的生活。儿子没有勉强母亲,说好以后每个月寄300元生活费。这个村子十分偏僻,邮递员一个月才来一两次;近年来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因此邮递员在村里出现的日子便是留守老人的节日。每次邮递员一进村就被一群大妈、大婶和老奶奶围住,争先恐后地问有没有自家的信件,然后又三五人聚在一起或传递自己的喜悦或分享他人的快乐。这天,邮递员交给母亲一张汇款单,母亲脸上洋溢着喜悦,说是儿子寄来的。这张3600元的高额汇款单在大妈大婶们手里传来传去,每个人都是一脸的羡慕。过了几个月,儿子收到了母亲的来信,只短短几句,说他不该把一年的生活费一次寄回来,明年寄钱一定要按月寄,一月寄一次。很快一年就过去了,儿子由于工作缠身,回老家看望母亲的想法不能实现,本想按照母亲的嘱咐每月寄一次生活费,又担心忙忘了误事,便又到邮局一次性给母亲汇去3600元。几天后,儿子收到一张3300元的汇款单,是母亲汇来的。儿子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收到了母亲的来信,母亲又一次在信中嘱咐说,要寄就按月给她寄,否则她一分也不要,反正自己的钱够花了。儿子对母亲的固执十分不理解,但还是按她的叮嘱做了。后来,他无意间遇到了一个来城市打工的老乡,顺便问起了母亲的近况。老乡说,你母亲虽然一个人生活,但很快乐,尤其是邮递员进村的日子,你母亲像过节一样欢天喜地。收到你的汇款,她要高兴好几天哩。儿子听着听着已泪流满面,他此刻才明白,母亲坚持要他每个月给她寄一次钱,就是为了一年能享受12次快乐。母亲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子身上。孝不仅仅在于形式,空巢老人缺的绝不仅仅是钱,他们更希望得到儿女的关心。</p>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本名言偃
字号字子游
出生时间前506
主要成就“孔门十哲”之一
<h2><strong>生平简介</strong></h2><p>由于子游及其弟子著作没有被保存下来,对“子游氏之儒“现今知之甚少,仅按当前的文献始末顺序,作一个先后编排。兹列如下:</p><h3><strong>正史</strong></h3><p>1 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厓伯牛,仲弓。政事:厓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b>子游</b>,子夏。师也辟,参也鲁,柴也愚,由也喭,回也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p><p>2 <b>言</b><b>偃</b>,吴人,<b>字</b><b>子游</b>。少孔子四十五岁。</p><p>3 <b>子游</b>既已受业,为武城宰。孔子过,闻弦歌之声。孔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b>子游</b>曰:“昔者<b>偃</b>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p><p>孔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子以为子游习於文学。</p><p>(《史记。仲尼弟子列传》)</p><h3><strong>传述</strong></h3><p>4<b>子游</b>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p><p>(《论语。为政》)</p><p>5 <b>子游</b>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p><p>(《论语·里仁》)</p><p>6 <b>子游</b>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p><p>(《论语·雍也》)</p><p>同1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b>子游</b>、子夏。</p><p>(《论语·先进》)</p><p>同3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b>子游</b>对曰:“昔者<b>偃</b>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b>偃</b>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p><p>(《论语·阳货》)</p><p>7 <b>子游</b>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1)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p><p>8 <b>子游</b>曰:“丧致乎哀而止。”</p><p>9<b>子游</b>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p><p>(《论语·子张》) </p><h3><strong>书记</strong></h3><p>10 公孙丑问曰「昔者窃闻之:子夏、<b>子游</b>、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p><p>孟子曰:「姑舍是。」 </p><p>(《孟子·公孙丑上》)</p><p>11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b>子游</b>,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p><p>(《孟子·滕文公上》)</p><p>12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 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只敬之,曰:此真先君子 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 之,以为仲尼<b>子游</b>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p><p>士君子之容:其冠进,其衣逢,其容良;俨然,壮然,祺然,蕼然,恢恢然, 广广然,昭昭然,荡荡然-是父兄之容也。其冠进,其衣逢,其容悫;俭然,恀然, 辅然,端然,訾然,洞然,缀缀然,瞀瞀然--是子弟之容也。</p><p>吾语汝学者之嵬容:其冠絻,其缨禁缓,其容简连;填填然,狄狄然,莫莫然, 瞡瞡然,瞿瞿然,尽尽然,盱盱然;酒食声色之中,则瞒瞒然,瞑瞑然;礼节之中, 则疾疾然,訾訾然;劳苦事业之中,则儢儢然,离离然,偷儒而罔,无廉耻而忍謑 诟--是学者之嵬也。</p><p>弟陀其冠,衶禫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正其衣冠,齐其颜色, 嗛然而终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贱儒也。偷儒惮事,无廉耻而耆饮食,必曰 " 君子固不用力 “:是<b>子游氏</b>之贱儒也。彼君子则不然:佚而不惰,劳而不僈,宗原应变,曲得 其宜,如是然后圣人也。</p><p>(《荀子·非十二子第六》)</p><p>13</p><p>昔<b>者</b>仲尼与于蜡宾①,事毕出游于观<b>之</b>上,喟然而叹。仲尼<b>之</b>叹,盖叹鲁也。<b>言偃</b>在侧曰:“夫子何叹?”孔子曰:“大道<b>之</b>行也,与三代<b>之</b>英,丘未<b>之</b>逮也,而有志焉。”</p><p>《礼记》</p><h3><strong>佚史</strong></h3><p>1 元。翰林张起岩称:“<b>夫以周之季世,列国争雄,功私是尚,以吴人乃能独悦周公之道</b>,北学中国,身通受业为孔门高弟。列于文学之科,又为鲁所器重,委以民社。推引学道爱人之语,以诗书孔乐熏陶其民,弦歌之声复闻于今……”</p><p>2 明。翰林周洪漠</p><p>《重修丹阳公祠记》中写道:<b>昔者吴公言子游为勾吴人而悦吾夫子之道,壮学于中国</b>,卒能以文学擅科而得夫圣人之一体,至其宰武城也。夫子入其境,而闻弦歌之声乃喜而戏之曰:‘‘割鸡焉用牛刀。’’公以实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群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p><p>3 明。大学士李贤</p><p>《重修武城儒学记》载:“昔者言偃为武城宰,以礼乐为教而民皆化之,兴起弦歌之声,……<b>吾君果能体言偃之道以教民,而民之所感化者必不异於言偃之时,所化之民,是能继言偃芳躅也</b>… </p><p>4 孔子曾云:“<b>吾门有偃,吾道其南</b>。”</p><h2><strong>后人评价</strong></h2><h3><strong>帝王系列</strong></h3><p>历代帝王对子游封祀不断<br/> 自唐代以来,子游累受晋封。<br/> 唐玄宗开 元八年(720年),子游被列为十哲入供孑L庙而受到 人们的祭祀。<br/>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4年),被封为“吴侯”。<br/>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 被封为“丹阳公”。<br/> 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6 年),被封为“吴公”。<br/> 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 1307年),被封为“吴国公”。<br/> 明世宗嘉靖九年 68 (1531年),封为“先贤子游”。<br/> 清代承袭明代 的封号,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朝廷批准在子游后裔中设立五经博士一员,世代承袭,用以奉祀先 贤。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时,多次派大臣到常 熟子游墓致祭,并先后钦赐御书匾额:“文开吴会”、 “道启东南”、“灵萃句吴”,这些匾额至今仍分别镌 刻悬挂在常熟虞山山麓的石亭和言子墓道的牌坊 上。</p><h3><strong>文人学士系列</strong></h3><p>历代文人学士对子游及“子游氏之儒”备加 称颂 历代以来,文人学士更是纷纷给予子游及“子 游氏之儒”以崇高的褒扬和赞誉。<br/> 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朱熹在《常熟县 丹阳公祠堂记》中称颂子游“北学于中国,身通受 业,遂因文学以得圣人之一体,岂不可谓豪杰之士 哉!今以《论语》考其语言,类皆简易疏通,高畅宏 达。<br/> 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端明殿学士 魏了翁。在为常熟邑令王嫡所作的《重建学宫记》中 说:“时人以典礼质问者,十有四皆以游一言为可 否,三代典章之遗,赖之有以存焉。”<br/> 南宋理宗嘉 熙元年(1237年)四月,朝散大夫、中书舍人、赐紫金 鱼袋袁甫在《常熟县教育言氏诸孙记》中称颂言子 “与他所论礼,皆精入毫发,得圣人之传……子游, 吴人也。泰伯端委,以治周礼,其源流有自来矣。而况讲习于洙泗之间,巍然在四科之列,武城弦歌 之风。”<br/> 元仁宗延佑进士首选、辽金宋三史总裁官、翰 林承旨张起岩在《弦歌书院记》中,称颂言子“夫以 周之长世,列国争雄,功私是尚,以吴人乃能独悦周 公之道,北学中国,身通受业为孔门高弟。列于文 学之科,又为鲁所器重,委以民社。推引学道爱人 之语,以诗书礼乐熏陶其民,弘歌之声复闻于 今。”<br/> 明初洪武年间,浙江诸暨人、太常博士姜渐在 《修学记》中说:“昔三代之有天下,文莫备于周,而 泰伯实启之;教莫盛于孔子,而言偃实师之。自泰 伯以天下让,而吴为礼仪之邦;自言偃北学于圣人, 而吴知有圣贤之教。由周而降,天下未尝无乱也, 惟吴无悖义之民;由汉以来,天下未尝无才也,惟吴 多名世之士。虽阅千数百载而泰伯、言偃之风,至 于今不泯。噫!教化之感人心而善民俗也如 此。”<br/> 正是由于言子十分注重礼乐 的学习研究,因此,他对礼的专精程度比曾子、子 夏、有子等都高,成为孔门弟子中了解掌握礼学出 类拔萃的佼佼者,被孔子列为“文学”科第一(钱穆 在《论语新解》中认为,“文学”即“孔子言诗书礼乐 文章,以至连曾子也承认自己不如言子,说: “我过矣!我过矣!夫夫(指言子)是也!”(《礼记檀弓上》)“</p><p>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言子以知礼名世, 乃至当时许多人在搞不清有些礼乐典章制度时,总 是前来向言子请教,言子在许多场合也纠正了一些 人在礼仪上的不当之处。直到宋代,名儒魏了翁在 为常熟县令王烯作《重建学宫记》时,还钦佩地说: “时人以典礼质问者,十有四皆以游一言为可否,三 代典章之遗,赖之有以存焉。”</p><p>言子不仅为孔子礼乐思想和我国上古典章礼 仪制度的传承作出了承上启下的重要贡献,而且更 为可贵的是,言子对礼乐并没有仅仅只是停留在迎 往送来、丧葬祭祀上,更是将其运用到了教民治国 中去,成效斐然,在历史上留下不少佳话。如: 据《礼记 檀弓上》记载,卫灵公的孙子司寇惠 子与言子交往甚密,他去世后,言子来到惠子灵堂 吊唁。言子机警地发现惠子之兄文子不怀好意,企 图违背礼制,趁机废除惠子长子虎的继承权,立惠 子的庶子继承家业。于是,他就根据礼仪“为之麻 衰、牡麻经”,重服吊丧,又站立到家臣的位置上,以 极隆重的礼仪进行祭吊。并且,一再对文子强调 说,这样做是“礼也!”由此,使文子无法自安,认识 到自己违背礼制立庶废嫡是不可行的,只得请出惠 子的长子虎“南面而立”为祭主,恢复了虎的继承 权,从而使卫国避免了一场废嫡立庶阴谋祸乱的发 生。</p><p>据《论语 阳货篇》记载,言子在跟从孔子游历 诸侯国返回鲁国后被任命为武城宰,成为一方行政 首长,这为言子实践礼乐治国思想提供了一个极好 平台。在治理武城中,他注重礼乐教化,使民风大 变,境内弦歌之声飘扬,百姓安居乐业。年迈的孔 子听说后,不顾体弱多病,不畏沂蒙山区长途跋涉 的辛劳。特地亲往观看。孔子到武城后,“闻弦歌之 声”,就笑着对言子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 治理武城这么一个小地方,用得着推行礼乐之教 吗?言子回答说:“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日:‘君子学 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意思是说,做官的 学了道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了道就明白事 理,容易役使,如此则政通人和,安居乐业。孔子昕 65 万方数据 后深为赞赏,对其他弟子夸奖言子说:“二三子,偃 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2〕445言子用礼乐之教治理 武城所取得的出色业绩,获得亲眼目睹的孔子的充 分肯定和高度赞扬,有力地证明,言子确是孔子礼 学思想当之无愧的正宗传人 </p><h2><strong>游碑残石</strong></h2><p>拓片长59厘米宽42厘米正面存隶书“贤良方正”等93字,可辩识者90字。此残石与河南滑</p>县文化馆藏残石为上下两截,世称“子游残碑”。河南一截为下截,此残石为上截。此残石刻于东汉安帝元初二年(公元115年),为邺县乡绅子游颂德之碑。它对研究我国东汉安帝时期的举贤良、延术士,讨叛羌等史实,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所刻隶书方圆并用,古朴浑厚,为研究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例证。汉元初二年(115)六月刻,隶书。碑断为二,下截存78字,上截存93字。此碑下截“允字子游”残石,于清嘉庆三年(1798)四月出土于安阳丰乐镇之西门豹祠旁,旋移至孔庙。为著名的“安阳残石四种”之一。后复移置洛阳存古阁。今藏安阳文化馆.民国二年(1913)于安阳出土此碑之上截,即“贤良方正”残石,今藏天津艺术博物馆。东汉元初二年(115年)六月刻。民国二年在河南安阳出土,为上下两段。此碑是汉隶体系中境界较高的作品,结字方扁茂密,用笔圆劲浑厚,布局则疏朗有致。康有为评其书“有浑厚之形而气态浓深,笔颇而骏,殆《张黑女碑》所从出也。”开《张墨女墓志》和六朝石刻的先河。旧拓本“子游”之“游”字左三点,因苔土所封,尚未剔出。有重刻本。<h2><strong>与韶巷</strong></h2><p>官林镇的韶巷村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之地,相传在春秋战国以前,这里就是一个人口众多、市</p>场兴旺的农村街市,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韶巷村的形成和韶巷的原名虽已失考,但“韶巷”地名的启用却与孔子的学生子游到过韶巷的历史有关。<p>子游(公元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常熟人,以其言行似孔子,有“南方夫子”之称。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是孔子七十二贤人和“孔门十哲”之一。他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材生,后人往往把他与子夏合称为“游夏”。子游二十多岁就担任了“武城宰”(治所在今山东费县西南),实行孔子关于“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教诲。孔子到武城时,“闻弦歌之声”,甚为嘉许。孔子去世后,子游自己授徒讲学,其后学在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
公元前470年前后,子游从楚地游学归时,路经韶巷,在此休整小憩,曾在该街市的一个闾巷设坛讲学,宣传孔子的礼乐之仪,以教化当地百姓。讲学之余,子游集合随从弟子,吹奏上古舜帝所作的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的雅乐———《韶</p>乐》(古有“《萧韶》九成,凤凰来仪”之说),又演唱舜传帝位于禹时和臣僚一起唱的《卿云》之歌。歌云:“卿云烂兮, 缦缦兮,日月光华,旦 旦兮(卿云,指祥瑞之气)!”村人听后深受感化。 子游东归后,《韶乐》之声在韶巷“悬梁三日而不绝”,以致醇厚民风、弦歌之声便在当地世代相传。村人怀思子游其德,便把他和随从弟子吹奏《韶乐》之处改名“韶巷”,同时又把村名改为“招贤”(韶巷小学的原名即为“招贤小学堂”)以资纪念。然而,后人认为将韶巷作为村名更具代表意义,从此便用“韶巷”替代“招贤”作为村名沿袭下来。后经世代变迁,“招贤”村名已无人提及,但韶巷之名却至今流传。<h2><strong>子游问孝</strong></h2><p>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p><p>据台湾学者傅佩荣翻译,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用饮食供奉父母。说到饮食,狗马不也需要提供饮食吗?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样分辨这两者呢? ”</p><p>子游、孔子所处的时代有许多道德约束,尚有许多人无法理解孝的真谛,而当今社会更是如此。孝不仅仅是形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是一种爱的心情。曾有一则公益广告将此意抒发得淋漓尽致:一位年迈的母亲在中秋佳节之时满心欢喜,精心准备了饭菜,最终却只等来了儿女们的电话,顿时神情落寞。充裕的物质生活只是表面的形式,老人甘愿每天粗茶淡饭,只要儿女能够常回家陪伴,这让人不由得想起多年前的一首歌——《常回家看看》,怕是所有父母的心声吧。</p><p>有这样一则故事,儿子回乡办完父亲的丧事,要母亲随他进城,母亲执意不肯离开清静的乡下,说过不惯都市的生活。儿子没有勉强母亲,说好以后每个月寄300元生活费。这个村子十分偏僻,邮递员一个月才来一两次;近年来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因此邮递员在村里出现的日子便是留守老人的节日。每次邮递员一进村就被一群大妈、大婶和老奶奶围住,争先恐后地问有没有自家的信件,然后又三五人聚在一起或传递自己的喜悦或分享他人的快乐。这天,邮递员交给母亲一张汇款单,母亲脸上洋溢着喜悦,说是儿子寄来的。这张3600元的高额汇款单在大妈大婶们手里传来传去,每个人都是一脸的羡慕。过了几个月,儿子收到了母亲的来信,只短短几句,说他不该把一年的生活费一次寄回来,明年寄钱一定要按月寄,一月寄一次。很快一年就过去了,儿子由于工作缠身,回老家看望母亲的想法不能实现,本想按照母亲的嘱咐每月寄一次生活费,又担心忙忘了误事,便又到邮局一次性给母亲汇去3600元。几天后,儿子收到一张3300元的汇款单,是母亲汇来的。儿子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收到了母亲的来信,母亲又一次在信中嘱咐说,要寄就按月给她寄,否则她一分也不要,反正自己的钱够花了。儿子对母亲的固执十分不理解,但还是按她的叮嘱做了。后来,他无意间遇到了一个来城市打工的老乡,顺便问起了母亲的近况。老乡说,你母亲虽然一个人生活,但很快乐,尤其是邮递员进村的日子,你母亲像过节一样欢天喜地。收到你的汇款,她要高兴好几天哩。儿子听着听着已泪流满面,他此刻才明白,母亲坚持要他每个月给她寄一次钱,就是为了一年能享受12次快乐。母亲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子身上。孝不仅仅在于形式,空巢老人缺的绝不仅仅是钱,他们更希望得到儿女的关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