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银川市 [切换城市]
本名鲁胜
字号叔时
所处时代西晋
出生地代郡(今蔚县)
鲁胜年轻时曾在京都洛阳做过佐著作郎,晋惠帝时调任建康(南京)令。后见世道多故,便称疾去官,专事著述。著有《墨辩注》,《刑》、《名》二篇,《正天论》等,今仅存《墨辩注》序文,文中提出“名必有形”的唯物观点。他精通天文历法,在任时还上书请求修改历法。
鲁胜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位兴微继绝的人物,所以几千年来,人们依然纪念着这位杰出的学者,唐人修《晋书》,为其立传,在他的家乡蔚县把他祭祀在乡贤祠里,历代修州志、府志,也都有他的传记。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只要提到墨子、提到名家,也无不提到鲁胜。
当然鲁胜对中国学术贡献最大的还是在墨学上,虽然我们看不到《墨辩注》了,但是,鲁胜于墨学可谓功莫大焉,如果没有鲁胜,也许墨子的学说就不会流传到今天,正如我国著名哲学史家黄玉顺先生在《中国哲学史诗·鲁胜》中所写:
西晋名家鲁胜称,辨别形名作准绳。
若非此公注墨辩,兴微继绝更谁能?
著有《墨辩注》,《刑》、《名》二篇,《正天论》等,今仅存《墨辩注》序文。
《晋书 隐逸列传》:鲁胜,字叔时,代郡人也。少有才操,为佐著作郎。元康初,迁建康令。到官,著《正天论》云:「以冬至之后立晷测影,准度日月星。臣案日月裁径百里,无千里;星十里,不百里。」遂表上求下群公卿士考论。「若臣言合理,当得改先代之失,而正天地之纪。如无据验,甘即刑戮,以彰虚妄之罪。」事遂不报。尝岁日望气,知将来多故,便称疾去官。中书令张华遣子劝其更仕,再征博士,举中书郎,皆不就。
其著述为世所称,遭乱遗失,惟注《墨辩》,存其叙曰:
名者所以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化之准绳也。孔子曰:「必也正名,名不正则事不成。」墨子著书,作《辩经》以立名本,惠施、公孙龙祖述其学,以正别名显于世。孟子非墨子,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荀卿、庄周等皆非毁名家,而不能易其论也。
名必有形,察形莫如别色,故有坚白之辩。名必有分明,分明莫如有无,故有无序之辩。是有不是,可有不可,是名两可。同而有异,异而有同,是之谓辩同异。至同无不同,至异无不异,是谓辩同辩异。同异生是非,是非生吉凶,取辩于一物而原极天下之污隆,名之至也。
自邓析至秦时名家者,世有篇籍,率颇难知,后学莫复传习,于今五百余岁,遂亡绝,《墨辩》有上下《经》,《经》各有《说》,凡四篇,与其书众篇连第,故独存。今引说就经,各附其章,疑者阙之。又采诸众杂集为《刑》《名》二篇,略解指归,以俟君子。其或兴微继绝者,亦有乐乎此也!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本名鲁胜
字号叔时
所处时代西晋
出生地代郡(今蔚县)
个人生平
鲁胜年轻时曾在京都洛阳做过佐著作郎,晋惠帝时调任建康(南京)令。后见世道多故,便称疾去官,专事著述。著有《墨辩注》,《刑》、《名》二篇,《正天论》等,今仅存《墨辩注》序文,文中提出“名必有形”的唯物观点。他精通天文历法,在任时还上书请求修改历法。
鲁胜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位兴微继绝的人物,所以几千年来,人们依然纪念着这位杰出的学者,唐人修《晋书》,为其立传,在他的家乡蔚县把他祭祀在乡贤祠里,历代修州志、府志,也都有他的传记。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只要提到墨子、提到名家,也无不提到鲁胜。
成就荣誉
当然鲁胜对中国学术贡献最大的还是在墨学上,虽然我们看不到《墨辩注》了,但是,鲁胜于墨学可谓功莫大焉,如果没有鲁胜,也许墨子的学说就不会流传到今天,正如我国著名哲学史家黄玉顺先生在《中国哲学史诗·鲁胜》中所写:
西晋名家鲁胜称,辨别形名作准绳。
若非此公注墨辩,兴微继绝更谁能?
个人作品
著有《墨辩注》,《刑》、《名》二篇,《正天论》等,今仅存《墨辩注》序文。
历史记载
《晋书 隐逸列传》:鲁胜,字叔时,代郡人也。少有才操,为佐著作郎。元康初,迁建康令。到官,著《正天论》云:「以冬至之后立晷测影,准度日月星。臣案日月裁径百里,无千里;星十里,不百里。」遂表上求下群公卿士考论。「若臣言合理,当得改先代之失,而正天地之纪。如无据验,甘即刑戮,以彰虚妄之罪。」事遂不报。尝岁日望气,知将来多故,便称疾去官。中书令张华遣子劝其更仕,再征博士,举中书郎,皆不就。
其著述为世所称,遭乱遗失,惟注《墨辩》,存其叙曰:
名者所以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化之准绳也。孔子曰:「必也正名,名不正则事不成。」墨子著书,作《辩经》以立名本,惠施、公孙龙祖述其学,以正别名显于世。孟子非墨子,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荀卿、庄周等皆非毁名家,而不能易其论也。
名必有形,察形莫如别色,故有坚白之辩。名必有分明,分明莫如有无,故有无序之辩。是有不是,可有不可,是名两可。同而有异,异而有同,是之谓辩同异。至同无不同,至异无不异,是谓辩同辩异。同异生是非,是非生吉凶,取辩于一物而原极天下之污隆,名之至也。
自邓析至秦时名家者,世有篇籍,率颇难知,后学莫复传习,于今五百余岁,遂亡绝,《墨辩》有上下《经》,《经》各有《说》,凡四篇,与其书众篇连第,故独存。今引说就经,各附其章,疑者阙之。又采诸众杂集为《刑》《名》二篇,略解指归,以俟君子。其或兴微继绝者,亦有乐乎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