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西宁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叶紫
别名余鹤林、余昭明、汤宠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益阳
出生日期1910年10月14日
逝世日期1939
职业小说家
信仰共产主义
代表作品《丰收》
1910年10月14日,生于益阳县天成垸月塘湖余家垸子的一个农民家庭。
1922年,刚满12岁的叶紫,考进长沙妙高峰中学。15岁考取湖南华中美术学校。北伐军攻占武汉后,叶紫在其满叔余璜的引导下,离开湖南华中美术学校,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习。
1926 年就读于武汉军事学校第三分校。
1927年6月大革命失败后,叶紫的父亲和满姐未能及时转移,两人不幸在县农会附近的余家宗祠同时被捕,惨遭杀害。
1930年初,叶紫流浪到上海,总结多年教训,决定停下来干一番事业。于是叶紫便埋头读起各类文学作品。通过学习,不仅丰富了他的文学知识,还接触到了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文学。抵沪不久,通过同乡志士的介绍,与共产党取得了联系。
1930年4月,叶紫经共产党员卜息园(叶紫在兰溪完小的启蒙老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接着,就随同卜息园一道回湖南开展革命活动。就在这次回湖南之行中,叶紫和卜息园到了岳阳。叶紫在此留下了佳作《岳阳楼》。随后,卜息园不幸在湘阴被捕,后被国民党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叶紫在长沙收到卜息园化名王世昌从狱中寄出的信后,及时转移,回到上海。
1931年,叶紫奉党的派遣,到浙江温州玉环岛搞枪,准备组织红军,未果,却在上海被捕,关进了龙华警备司令部监狱。未婚妻汤咏兰听到叶紫被捕入狱的消息后,迅速从益阳赶到上海。经过许多周折,在叶紫一些友人的指点和帮助下,寻到了龙华监狱。当时,因反动派还不知道叶紫是共产党员,关了八个月后,被地下党营救出狱。叶紫出狱不久,便与汤咏兰结婚,组成家庭,生了一女一子。
1933年春,叶紫与陈企霞相继创办《无名文艺》旬刊和月刊。在同年6月出版的《无名文艺》月刊创刊号上,第一次以叶紫笔名发表短篇小说《丰收》,引起文坛注目。同时,由谭林通、胡楣(即女诗人关露)介绍,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后,叶紫利用他当时住在法租界曹仁五路明星池15号的一个亭子间里,从事“左联”的一些秘密活动。青年作家萧军、萧红是这里的常客,周扬、张天翼、周立波等也常来这里密会。由于这个“地利”缘故,叶紫为“左联”做了不少组织工作。在创作方面,叶紫以他自己的身世和经历为题材,写了一系列反映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和三十年代的农民生活与斗争的小说和散文,发表在《文艺》、《文学新地》、《当代文学》、《现代》等报刊上。
1934年,叶紫任《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的助理编辑,开始与鲁迅相识交往。鲁迅对叶紫编辑《动向》予以大力支持,不到一年时间,就在《动向》上发表杂文20余篇。
1935年1月,叶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丰收》出版。鲁迅不仅亲自为《丰收》作序,而且还为了使该书图文并茂,特意请当时从事共青团地下工作的木刻青年黄新波制作了几幅木刻。因叶紫连买木板的钱也没有,鲁迅便拿出五块大洋交给叶紫,作为给《丰收》插图和设计封面的费用。叶紫因多年在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不幸染上了肺病。但他在病中还是劳作不息,写作出版了中篇小说《星》及短篇小说集《山村一夜》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叶紫因贫病交困离沪返湘。刚回到家乡,一无所有,只好暂时寄居在亲戚家里。虽不要房租金,但叶紫总感到一种寄人篱下的不自由的精神痛苦。半年后又迁居到兰溪镇古渡码头边的一个狭小的茅屋里。回到家乡,养病环境虽有改善,但因缺医少药,不仅病情没有好转,相反身体每况愈下。
1939年10月5日,叶紫终因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不治而终,年仅29岁。
叶紫出身于一个小官吏之家,家里比较殷实。1926年,湖南农民运动一开始,叶紫一家便在他的满叔,共产党员、县农民协会会长余璜的带动下,投身其中。父亲余达才在县农协任秘书长,大姐余裕春任兰溪女子联合会会长,二姐余也民任兰溪团委书记。而愤青叶紫,则投笔从戎,进入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学习。
1927年5月“马日事变”,大难落到余家人的头上。叶紫的父亲余达才和二姐余也民和叔叔、婶婶被杀,惨死在益阳大码头。那里是当时益阳最繁华的地方。叶紫也遭追捕,被迫流浪他乡,成了一个乞丐。鲁迅在为叶紫的《丰收》作序时说:“作者还是一个青年,但他的经历,却抵得太平天下的顺民的一世纪的经历。”叶紫6位亲人闹革命,5位被杀,仅比毛泽东一家少一人。
死了这么多人,余家从此一贫如洗。叶紫只得中途辍学,四处漂泊,于1929年冬流浪到上海,接触到了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并开始写作生涯。1930年4月,他在上海入了党,从事地下工作。1931年奉命到浙江温州搞武器,被逮捕,经党组织和未婚妻汤咏兰营救,8个月后才出狱。估计用了不少银子。出狱后与汤结婚,生有一女一儿。
1933年6月,叶紫在《无名文艺月刊》创刊号上发表短篇小说《丰收》,迅速走红。1935年,在鲁迅支持下,叶紫自费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丰收》,收入《奴隶丛书》。这套丛书,还包括萧军、萧红的作品。也就是这一年,叶紫患上了严重肺病,病中他还写作和出版了中篇小说《星》及短篇小说集《山村一夜》。在那年代,肺病被称之为“痨病”,死亡率比如今的癌症还要高。
叶紫与鲁迅的交往始于1934年4月。当时,他参与主办《中华日报》副刊《动向》。鲁迅在《动向》上发表杂文20多篇,叶与鲁便有了书信联系。1934年12月19日,应鲁迅之邀,叶紫参加了在上海广西路梁园豫菜馆举行的活动。叶紫虚心请教,鲁迅则把他当作小弟弟。他的许多作品,往往是先送鲁审阅修改,再投稿发表,有的还是鲁迅转送报刊发表的,连稿费也由鲁迅代领转付。鲁迅在生活上对叶紫关怀备至,每次去他家总要带些吃的,见到他家生活艰难,便送钱送物。1936年10月,叶紫因肺病和肋膜炎并发住院,鲁迅得知后送去50块大洋。2天后,鲁迅辞世,叶紫在医院里得知噩耗,悲痛万分,含泪写下了《哭鲁迅先生》的悼词。
长年的奔波劳累,加上自身婚姻的不幸福,彻底损害了叶紫的身体,1937年“八一三”事件后,痨病缠身的叶紫与老婆孩子,离开上海回到益阳兰溪老家,在贫病中度日。1939年2月,他在给张天翼的信中说:“一个月中,我曾断粮三次,几乎饿坏。”张天翼、陈企霞等都为他募捐、资助。一位老友寄给他4元钱并附有一诗,诗曰:“为家为国血方热,愁米愁柴志未灰。”在饿着肚子,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叶紫仍坚持创作,还自学中医,为穷人看病。
1939年10月5日,叶紫丢下老婆孩子,和他手头正在创伤的长篇《太阳从西边出来》,在疾病、焦虑、无奈和苦闷中离开了人世。“太阳”一稿才写了4万字。
《丰收》(短篇小说集)1935,上海奴隶社
《现代女子书信指导》(散文集)1935,上海女子书店
《星》(中篇小说)1936,文生
《山村一夜》(短篇小说集)1937,良友
《叶紫创作集》(小说、散文合集)1953,人文
《叶紫选集》(小说、散文合集)1959,人文
《叶紫文集》(上下卷)1983,湖南人民
短篇小说集《丰收》、《山村一夜》
短篇小说《刀手费》、《毕业论文》、《广告》、《懒捐》
中篇小说《星》、《菱》(未来得及完篇)
长篇小说《太阳从西边出来》
以农民运动及土地革命为背景反映农村阶级斗争尤其是洞庭湖畔农民的生活和斗争,是叶紫小说创作的主题。叶紫根据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真实地反映了20年代末极端尖锐的阶级冲突和人民的苦难生活,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凶残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农民斗争的必然性及其发展的总趋势,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斗争。
连续性的短篇《丰收》与《火》是叶紫的力作,清晰地反映了农民运动酝酿——兴起——发展——深入的历史过程,达到了“艺术的真实性和历史的具体性”的统一。在当时的左翼文坛,“丰收成灾”是一个被作家普遍反映的主题。当时的历史事实是:1930年发生了遍及十六省的大水灾,1932年则获得全国性的大丰收,而国民党政府当局仍向美国进口小麦,造成“谷贱伤民”、“丰收成灾”的反常现象,更遑论豪绅胥吏的压榨、天赋捐税的勒索。这一由帝国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双重压迫,以及商业资本家趁火打劫造成的半殖民地社会的悲剧。吸引了众多左翼作家和进步作家的关注,作家们采用各种各样体裁来表现这一共同关注的题材,小说方面有茅盾的《春蚕》、《秋收》、《残冬》三部曲,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夏征农的《禾场上》,蒋牧良的《高定祥》,罗洪的《丰收》等,及吴组缃的农村题材小说多具有这一时代背景。但是叶紫的《丰收》、《火》所反映的情景则比它们更为严峻和逼真。
《丰收》视野开阔,它绚烂地展开了三条情节发展线索:
一是“展开了农事的全场面”,逼真而细致地描述了云普叔一家为企盼丰收而与旱灾、水患等天灾威胁所进行的痛苦的挣扎,忍受高利贷的盘剥而苟延,甚至鬻女来求得度过青黄不接的难关,终于获得可喜的收成。
二是由田主、高利贷者、团防局长、党部委员之流汇集成的吮吸农民膏血的毒龙,以租谷、田赋、剿共捐、救国捐、团防捐、堤费等等名目,将丰收所得的满仓新谷都劫掠一空,彻底击碎了云普叔终年胼手胼足所孕育的希望与憧憬。
三是与以上两条线索交结起伏的两辈人的思想冲突,云普叔安贫知命。守法事天的保守的农民意识与立秋的愤懑郁怒、不甘为奴的革命觉悟形成了对照,最后以云普叔绝处逢生似的觉醒为终结。三条线索错综交汇,聚合离异,既细针密线,有条不紊,又峰峦起伏,跌宕腾挪,无愧于“是一篇精心结构的佳作”。
收在短篇集《山村一夜》中的《山村一夜》别开生面,写胆小怕事的汉生爹受地主的欺骗告发了自己参加革命的儿子,致使儿子惨遭杀害。作者采用舒缓的笔调,动人心魂的娓娓叙谈,笔锋触及农村、城市的各个方面,阴沉肃杀的气氛寒气袭人,展现了大革命失败后山村一片白色恐怖的景象。但人民并未被大屠杀所吓倒,仍在不屈不挠地坚持斗争。
从中篇小说《星》开始,叶紫更注重创作技法的运用,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化和内心世界。《星》在叶紫创作历程中是一座里程碑。小说通过大革命前后梅春姐婚姻、家庭生活的数度剧烈变迁和曲折复杂的人生选择,将妇女解放与阶级解放,家庭、婚姻问题与革命问题,内在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从政治和经济层面,而且从论理和感情层面,全方位地表现出大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面影。
叶紫的散文可分狭义的与广义的两种,狭义的为伤痛事、抒情、写景这一类,如《还乡杂记》、《行军散记》、《岳阳楼》等。叶紫曾于1936年将十五篇散文编成散文集《古渡头》,交新钟书局作为"新钟创作丛书"之一出版,未成。同年,叶紫又将这十五篇散文连同《我怎样与文学发生关系》编成《叶紫散文集》,交商务印书馆出版,已打就纸型,因抗战爆发而未能印出。广义的则指叶紫所写的序跋、评论、回忆、纪念、悼亡、编辑说明、书信、日记之类。
叶紫散文展现的又一幅生活图景是天灾人祸摧残下的洞庭湖滨农村。从其创作亦可体察他的文艺见解也是富于革命性和战斗性的,而又有乡土化的艺术特色。
他与他的同乡周扬、周立波、周谷城,被列为益阳的“三周一叶”。
叶紫的创作有深厚的生活积累与充分的创作准备,因此正如鲁迅所称赞“写得出东西来,作品在摧残中也更加坚实”,而非“革命浪漫谛克”的肤浅与幼稚。叶紫的乡土小说《丰收》、《火》、《电网外》、《偷莲》、《鱼》、《山村一夜》、《湖上》、《星》等描写的农村苦难生活具有生活的原生态性。他用鲁迅的笔法来总结大革命失败是因为未能真正发动农民的惨痛教训,因而他的小说主题非常深刻,具有震撼力。他说:“因了自己全家浴血着1927年底大革命的缘故,在我的作品里,是无论如何都脱不了那个时候的影响和教训的。用那时候以及沿着那时候演进下来的一些题材,写了许多悲愤的、回忆式的小品,散文和一部分的短篇小说。”
同时,叶紫小说具有较高的乡土小说审美品位,有着乡土小说的浓郁的艺术气息与氛围。他不仅擅长摹写乡村农民生活的苦难与农民自发斗争的悲壮,而且也善于描摹洞庭湖乡的湖光水色。在《偷莲》中关于荷叶莲蓬的描写:“莲蓬,已快将老迈了,低着头,干枯着脸,无可奈何地僵立在湖面,叹息它底悲哀的命运,荷叶大半都成了破扇形,勉强地支持着三五根枯骨子,迎风摇摆着。九月底冰凉的露水洒遍了湖滨。在远方,在那辽阔的无涯的芦苇丛里,不时有大块的、小块的,玩童们散放着的野火冒上来。”
在《鱼》中关于月色的描写:“驼背的残缺的月亮,很吃力地穿过那阵阵的云围,星星频频地夹着细微的眼睛。在湖堤的外面,大湖里的被寒风掀起的浪涛,直向漫无涯际的芦苇丛中打去,发出一种冷冰冰的清脆的呼啸来。湖堤内面,小湖的水已经快要车干了,平静无波的浸在灰暗的月光中,没有丝毫可以令人高兴的痕迹。虽然偶然也有一两下仿佛象鱼儿出水的声音,但那却还远在靠近大湖边的芦苇丛的深处呢。”
这两段景物描写以像征性和拟人化手法,表现了人物的一种情绪,也显示了小说的地方色彩。
叶紫小说还具备乡土小说的乡风民俗描写的要素。《丰收》中村民打着旗锣鼓伞,抬着关老爷游行求雨的场面,描写得逼真又生动。《偷莲》中写村姑下湖偷摘莲蓬,唱着“偷莲偷到三月更啦,家家户户睡沉沉,有钱人不知道无钱人的苦,无钱人却晓得有钱人的心”的民歌,摇着小船而返。写得既有情致又感伤,极具洞庭湖地方色彩,充满生活趣味和艺术感染力。
叶紫的小说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内涵,而且接承了人道主义精神。中篇小说《星》,刻画了主人公梅春姐对人性的追求、爱情的渴望与土地革命中妇女的解放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真正的新型农村女性典型形象。对人物的细腻的心理描写,贴切的内心独白,“星一般的眼睛的”象征手法,浓郁的地方色彩的描画,以及对时代氛围的真实刻画,使《星》这个中篇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叶紫作品与“革命加恋爱”小说的区别以及他艺术技巧的臻于成熟。
叶紫死后,葬在老家余家垸的新塘边,与他父亲与二姐的坟相对。1952年,当地政府将叶紫墓迁往会龙山公园对面临江的狮子山上.1974年,因为修建自来水厂,叶紫的墓被夷为了平地,建了蓄水池。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有人在资江边建了个叶紫纪念台。
纪念叶紫诞辰100周年暨叶紫故居恢复工程奠基仪式,在叶紫故里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新茶坊村余家垸举行。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叶紫
别名余鹤林、余昭明、汤宠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益阳
出生日期1910年10月14日
逝世日期1939
职业小说家
信仰共产主义
代表作品《丰收》
人物生平
1910年10月14日,生于益阳县天成垸月塘湖余家垸子的一个农民家庭。
1922年,刚满12岁的叶紫,考进长沙妙高峰中学。15岁考取湖南华中美术学校。北伐军攻占武汉后,叶紫在其满叔余璜的引导下,离开湖南华中美术学校,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习。
1926 年就读于武汉军事学校第三分校。
1927年6月大革命失败后,叶紫的父亲和满姐未能及时转移,两人不幸在县农会附近的余家宗祠同时被捕,惨遭杀害。
1930年初,叶紫流浪到上海,总结多年教训,决定停下来干一番事业。于是叶紫便埋头读起各类文学作品。通过学习,不仅丰富了他的文学知识,还接触到了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文学。抵沪不久,通过同乡志士的介绍,与共产党取得了联系。
1930年4月,叶紫经共产党员卜息园(叶紫在兰溪完小的启蒙老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接着,就随同卜息园一道回湖南开展革命活动。就在这次回湖南之行中,叶紫和卜息园到了岳阳。叶紫在此留下了佳作《岳阳楼》。随后,卜息园不幸在湘阴被捕,后被国民党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叶紫在长沙收到卜息园化名王世昌从狱中寄出的信后,及时转移,回到上海。
1931年,叶紫奉党的派遣,到浙江温州玉环岛搞枪,准备组织红军,未果,却在上海被捕,关进了龙华警备司令部监狱。未婚妻汤咏兰听到叶紫被捕入狱的消息后,迅速从益阳赶到上海。经过许多周折,在叶紫一些友人的指点和帮助下,寻到了龙华监狱。当时,因反动派还不知道叶紫是共产党员,关了八个月后,被地下党营救出狱。叶紫出狱不久,便与汤咏兰结婚,组成家庭,生了一女一子。
1933年春,叶紫与陈企霞相继创办《无名文艺》旬刊和月刊。在同年6月出版的《无名文艺》月刊创刊号上,第一次以叶紫笔名发表短篇小说《丰收》,引起文坛注目。同时,由谭林通、胡楣(即女诗人关露)介绍,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后,叶紫利用他当时住在法租界曹仁五路明星池15号的一个亭子间里,从事“左联”的一些秘密活动。青年作家萧军、萧红是这里的常客,周扬、张天翼、周立波等也常来这里密会。由于这个“地利”缘故,叶紫为“左联”做了不少组织工作。在创作方面,叶紫以他自己的身世和经历为题材,写了一系列反映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和三十年代的农民生活与斗争的小说和散文,发表在《文艺》、《文学新地》、《当代文学》、《现代》等报刊上。
1934年,叶紫任《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的助理编辑,开始与鲁迅相识交往。鲁迅对叶紫编辑《动向》予以大力支持,不到一年时间,就在《动向》上发表杂文20余篇。
1935年1月,叶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丰收》出版。鲁迅不仅亲自为《丰收》作序,而且还为了使该书图文并茂,特意请当时从事共青团地下工作的木刻青年黄新波制作了几幅木刻。因叶紫连买木板的钱也没有,鲁迅便拿出五块大洋交给叶紫,作为给《丰收》插图和设计封面的费用。叶紫因多年在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不幸染上了肺病。但他在病中还是劳作不息,写作出版了中篇小说《星》及短篇小说集《山村一夜》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叶紫因贫病交困离沪返湘。刚回到家乡,一无所有,只好暂时寄居在亲戚家里。虽不要房租金,但叶紫总感到一种寄人篱下的不自由的精神痛苦。半年后又迁居到兰溪镇古渡码头边的一个狭小的茅屋里。回到家乡,养病环境虽有改善,但因缺医少药,不仅病情没有好转,相反身体每况愈下。
1939年10月5日,叶紫终因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不治而终,年仅29岁。
生活经历
叶紫出身于一个小官吏之家,家里比较殷实。1926年,湖南农民运动一开始,叶紫一家便在他的满叔,共产党员、县农民协会会长余璜的带动下,投身其中。父亲余达才在县农协任秘书长,大姐余裕春任兰溪女子联合会会长,二姐余也民任兰溪团委书记。而愤青叶紫,则投笔从戎,进入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学习。
1927年5月“马日事变”,大难落到余家人的头上。叶紫的父亲余达才和二姐余也民和叔叔、婶婶被杀,惨死在益阳大码头。那里是当时益阳最繁华的地方。叶紫也遭追捕,被迫流浪他乡,成了一个乞丐。鲁迅在为叶紫的《丰收》作序时说:“作者还是一个青年,但他的经历,却抵得太平天下的顺民的一世纪的经历。”叶紫6位亲人闹革命,5位被杀,仅比毛泽东一家少一人。
死了这么多人,余家从此一贫如洗。叶紫只得中途辍学,四处漂泊,于1929年冬流浪到上海,接触到了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并开始写作生涯。1930年4月,他在上海入了党,从事地下工作。1931年奉命到浙江温州搞武器,被逮捕,经党组织和未婚妻汤咏兰营救,8个月后才出狱。估计用了不少银子。出狱后与汤结婚,生有一女一儿。
1933年6月,叶紫在《无名文艺月刊》创刊号上发表短篇小说《丰收》,迅速走红。1935年,在鲁迅支持下,叶紫自费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丰收》,收入《奴隶丛书》。这套丛书,还包括萧军、萧红的作品。也就是这一年,叶紫患上了严重肺病,病中他还写作和出版了中篇小说《星》及短篇小说集《山村一夜》。在那年代,肺病被称之为“痨病”,死亡率比如今的癌症还要高。
叶紫与鲁迅的交往始于1934年4月。当时,他参与主办《中华日报》副刊《动向》。鲁迅在《动向》上发表杂文20多篇,叶与鲁便有了书信联系。1934年12月19日,应鲁迅之邀,叶紫参加了在上海广西路梁园豫菜馆举行的活动。叶紫虚心请教,鲁迅则把他当作小弟弟。他的许多作品,往往是先送鲁审阅修改,再投稿发表,有的还是鲁迅转送报刊发表的,连稿费也由鲁迅代领转付。鲁迅在生活上对叶紫关怀备至,每次去他家总要带些吃的,见到他家生活艰难,便送钱送物。1936年10月,叶紫因肺病和肋膜炎并发住院,鲁迅得知后送去50块大洋。2天后,鲁迅辞世,叶紫在医院里得知噩耗,悲痛万分,含泪写下了《哭鲁迅先生》的悼词。
长年的奔波劳累,加上自身婚姻的不幸福,彻底损害了叶紫的身体,1937年“八一三”事件后,痨病缠身的叶紫与老婆孩子,离开上海回到益阳兰溪老家,在贫病中度日。1939年2月,他在给张天翼的信中说:“一个月中,我曾断粮三次,几乎饿坏。”张天翼、陈企霞等都为他募捐、资助。一位老友寄给他4元钱并附有一诗,诗曰:“为家为国血方热,愁米愁柴志未灰。”在饿着肚子,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叶紫仍坚持创作,还自学中医,为穷人看病。
1939年10月5日,叶紫丢下老婆孩子,和他手头正在创伤的长篇《太阳从西边出来》,在疾病、焦虑、无奈和苦闷中离开了人世。“太阳”一稿才写了4万字。
主要作品
《丰收》(短篇小说集)1935,上海奴隶社
《现代女子书信指导》(散文集)1935,上海女子书店
《星》(中篇小说)1936,文生
《山村一夜》(短篇小说集)1937,良友
《叶紫创作集》(小说、散文合集)1953,人文
《叶紫选集》(小说、散文合集)1959,人文
《叶紫文集》(上下卷)1983,湖南人民
短篇小说集《丰收》、《山村一夜》
短篇小说《刀手费》、《毕业论文》、《广告》、《懒捐》
中篇小说《星》、《菱》(未来得及完篇)
长篇小说《太阳从西边出来》
以农民运动及土地革命为背景反映农村阶级斗争尤其是洞庭湖畔农民的生活和斗争,是叶紫小说创作的主题。叶紫根据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真实地反映了20年代末极端尖锐的阶级冲突和人民的苦难生活,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凶残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农民斗争的必然性及其发展的总趋势,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斗争。
连续性的短篇《丰收》与《火》是叶紫的力作,清晰地反映了农民运动酝酿——兴起——发展——深入的历史过程,达到了“艺术的真实性和历史的具体性”的统一。在当时的左翼文坛,“丰收成灾”是一个被作家普遍反映的主题。当时的历史事实是:1930年发生了遍及十六省的大水灾,1932年则获得全国性的大丰收,而国民党政府当局仍向美国进口小麦,造成“谷贱伤民”、“丰收成灾”的反常现象,更遑论豪绅胥吏的压榨、天赋捐税的勒索。这一由帝国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双重压迫,以及商业资本家趁火打劫造成的半殖民地社会的悲剧。吸引了众多左翼作家和进步作家的关注,作家们采用各种各样体裁来表现这一共同关注的题材,小说方面有茅盾的《春蚕》、《秋收》、《残冬》三部曲,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夏征农的《禾场上》,蒋牧良的《高定祥》,罗洪的《丰收》等,及吴组缃的农村题材小说多具有这一时代背景。但是叶紫的《丰收》、《火》所反映的情景则比它们更为严峻和逼真。
《丰收》视野开阔,它绚烂地展开了三条情节发展线索:
一是“展开了农事的全场面”,逼真而细致地描述了云普叔一家为企盼丰收而与旱灾、水患等天灾威胁所进行的痛苦的挣扎,忍受高利贷的盘剥而苟延,甚至鬻女来求得度过青黄不接的难关,终于获得可喜的收成。
二是由田主、高利贷者、团防局长、党部委员之流汇集成的吮吸农民膏血的毒龙,以租谷、田赋、剿共捐、救国捐、团防捐、堤费等等名目,将丰收所得的满仓新谷都劫掠一空,彻底击碎了云普叔终年胼手胼足所孕育的希望与憧憬。
三是与以上两条线索交结起伏的两辈人的思想冲突,云普叔安贫知命。守法事天的保守的农民意识与立秋的愤懑郁怒、不甘为奴的革命觉悟形成了对照,最后以云普叔绝处逢生似的觉醒为终结。三条线索错综交汇,聚合离异,既细针密线,有条不紊,又峰峦起伏,跌宕腾挪,无愧于“是一篇精心结构的佳作”。
收在短篇集《山村一夜》中的《山村一夜》别开生面,写胆小怕事的汉生爹受地主的欺骗告发了自己参加革命的儿子,致使儿子惨遭杀害。作者采用舒缓的笔调,动人心魂的娓娓叙谈,笔锋触及农村、城市的各个方面,阴沉肃杀的气氛寒气袭人,展现了大革命失败后山村一片白色恐怖的景象。但人民并未被大屠杀所吓倒,仍在不屈不挠地坚持斗争。
从中篇小说《星》开始,叶紫更注重创作技法的运用,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化和内心世界。《星》在叶紫创作历程中是一座里程碑。小说通过大革命前后梅春姐婚姻、家庭生活的数度剧烈变迁和曲折复杂的人生选择,将妇女解放与阶级解放,家庭、婚姻问题与革命问题,内在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从政治和经济层面,而且从论理和感情层面,全方位地表现出大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面影。
创作特点
叶紫的散文可分狭义的与广义的两种,狭义的为伤痛事、抒情、写景这一类,如《还乡杂记》、《行军散记》、《岳阳楼》等。叶紫曾于1936年将十五篇散文编成散文集《古渡头》,交新钟书局作为"新钟创作丛书"之一出版,未成。同年,叶紫又将这十五篇散文连同《我怎样与文学发生关系》编成《叶紫散文集》,交商务印书馆出版,已打就纸型,因抗战爆发而未能印出。广义的则指叶紫所写的序跋、评论、回忆、纪念、悼亡、编辑说明、书信、日记之类。
叶紫散文展现的又一幅生活图景是天灾人祸摧残下的洞庭湖滨农村。从其创作亦可体察他的文艺见解也是富于革命性和战斗性的,而又有乡土化的艺术特色。
人物评价
他与他的同乡周扬、周立波、周谷城,被列为益阳的“三周一叶”。
叶紫的创作有深厚的生活积累与充分的创作准备,因此正如鲁迅所称赞“写得出东西来,作品在摧残中也更加坚实”,而非“革命浪漫谛克”的肤浅与幼稚。叶紫的乡土小说《丰收》、《火》、《电网外》、《偷莲》、《鱼》、《山村一夜》、《湖上》、《星》等描写的农村苦难生活具有生活的原生态性。他用鲁迅的笔法来总结大革命失败是因为未能真正发动农民的惨痛教训,因而他的小说主题非常深刻,具有震撼力。他说:“因了自己全家浴血着1927年底大革命的缘故,在我的作品里,是无论如何都脱不了那个时候的影响和教训的。用那时候以及沿着那时候演进下来的一些题材,写了许多悲愤的、回忆式的小品,散文和一部分的短篇小说。”
同时,叶紫小说具有较高的乡土小说审美品位,有着乡土小说的浓郁的艺术气息与氛围。他不仅擅长摹写乡村农民生活的苦难与农民自发斗争的悲壮,而且也善于描摹洞庭湖乡的湖光水色。在《偷莲》中关于荷叶莲蓬的描写:“莲蓬,已快将老迈了,低着头,干枯着脸,无可奈何地僵立在湖面,叹息它底悲哀的命运,荷叶大半都成了破扇形,勉强地支持着三五根枯骨子,迎风摇摆着。九月底冰凉的露水洒遍了湖滨。在远方,在那辽阔的无涯的芦苇丛里,不时有大块的、小块的,玩童们散放着的野火冒上来。”
在《鱼》中关于月色的描写:“驼背的残缺的月亮,很吃力地穿过那阵阵的云围,星星频频地夹着细微的眼睛。在湖堤的外面,大湖里的被寒风掀起的浪涛,直向漫无涯际的芦苇丛中打去,发出一种冷冰冰的清脆的呼啸来。湖堤内面,小湖的水已经快要车干了,平静无波的浸在灰暗的月光中,没有丝毫可以令人高兴的痕迹。虽然偶然也有一两下仿佛象鱼儿出水的声音,但那却还远在靠近大湖边的芦苇丛的深处呢。”
这两段景物描写以像征性和拟人化手法,表现了人物的一种情绪,也显示了小说的地方色彩。
叶紫小说还具备乡土小说的乡风民俗描写的要素。《丰收》中村民打着旗锣鼓伞,抬着关老爷游行求雨的场面,描写得逼真又生动。《偷莲》中写村姑下湖偷摘莲蓬,唱着“偷莲偷到三月更啦,家家户户睡沉沉,有钱人不知道无钱人的苦,无钱人却晓得有钱人的心”的民歌,摇着小船而返。写得既有情致又感伤,极具洞庭湖地方色彩,充满生活趣味和艺术感染力。
叶紫的小说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内涵,而且接承了人道主义精神。中篇小说《星》,刻画了主人公梅春姐对人性的追求、爱情的渴望与土地革命中妇女的解放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真正的新型农村女性典型形象。对人物的细腻的心理描写,贴切的内心独白,“星一般的眼睛的”象征手法,浓郁的地方色彩的描画,以及对时代氛围的真实刻画,使《星》这个中篇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叶紫作品与“革命加恋爱”小说的区别以及他艺术技巧的臻于成熟。
后世纪念
叶紫死后,葬在老家余家垸的新塘边,与他父亲与二姐的坟相对。1952年,当地政府将叶紫墓迁往会龙山公园对面临江的狮子山上.1974年,因为修建自来水厂,叶紫的墓被夷为了平地,建了蓄水池。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有人在资江边建了个叶紫纪念台。
纪念叶紫诞辰100周年暨叶紫故居恢复工程奠基仪式,在叶紫故里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新茶坊村余家垸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