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北京市 [切换城市]
本名爱新觉罗·载淳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满族
出生地紫禁城储秀宫[2]
出生时间1856年4月27日
去世时间1875年1月12日
主要成就兴办洋务运动,史称“同治中兴”。
年号同治
谥号毅皇帝
庙号穆宗
前任清文宗咸丰帝
继任清德宗光绪帝
父亲爱新觉罗·奕詝
母亲慈禧太后
逝世地紫禁城养心殿
享年19岁
陵寝清惠陵
<h2><strong>人物生平</strong></h2><h3><strong>登基前后</strong></h3><p>咸丰六年(1856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公历4月27日),载淳生于储秀宫。 咸丰八年(1858年),载淳的弟弟悯郡王早夭,其后载淳一直是咸丰帝唯一存活的儿子,也是慈禧皇太后的亲生儿子。咸丰十一年(1861年),载淳开始上学,由编修李鸿藻授读。 七月,咸丰帝病危,召户部尚书肃顺、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代写珠谕,立载淳为皇太子,并命上述大臣赞襄政务, 咸丰帝去世后,6岁的载淳即位,拟定年号“<b>祺祥</b>”,载淳嫡母钮祜禄氏和生母叶赫那拉氏并尊为皇太后。 </p><p>咸丰死后慈禧太后勾结奕訢发动北</p>京政变。当时,朝廷主要分为三股政治势力:其一是顾命大臣势力,其二是帝胤势力,其三是帝后势力。三股政治势力的核心是载淳,哪股政治势力能够同帝后势力相结合,它就会增加胜利的可能性。 慈禧太后鼓动东宫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夺权力,暗中联络在京的恭亲王奕訢为援。御史董元醇奏清皇太后进行垂帘听政,并派恭亲王辅政。八大臣以清朝无此先例,令军机处拟旨斥驳。慈禧串通慈安拒绝盖印,将折旨留中不发。八大臣以“搁车”示威,迫使两宫太后让步,颁发驳斥董折谕旨。事后八大臣以小胜而疏于防范,其对手则加紧暗中策划。在取得外国势力支持后,奕訢不顾八大臣梗阻,于九月中旬奔丧热河,与两宫密谋政变之策,召鸿胪寺少卿曹毓英密拟拿问各旨,旋即返京布置。奕訢争取到朝中大学士贾祯、周祖培、户部尚书沈兆霖、刑部尚书赵光的支持,握有兵权的僧格林沁、胜保等人也表示效忠于两宫太后。在两宫太后催促下,八大臣同意回銮北京。 <p>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二十六日两宫太后和幼帝载淳启程回京,肃顺护送咸丰帝灵柩后行。十一月一日两宫太后抵京,即召见奕訢等王大臣,安排政变事宜。次日,将载垣、端华、肃顺等革职拿问,罢景寿等军机大臣职。 三日命奕訢为议政王,入军机处,并以桂良等五人为军机大臣。七日改年号“祺祥”为“<b>同治</b>”。八日诏赐载垣、端华自尽,肃顺处斩,景寿、匡源、杜瀚、焦祐瀛褫职,穆荫遣戍军台。 </p><h3><strong>幼年天子</strong></h3><p>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下谕命曾国藩、左宗棠保住衢州并且进而解徽州之围。命曾国藩调兵遣将保卫上海不受太平军的侵扰。调蒋益澧部赴左宗棠军。 不久太平军进逼上海,薛焕上书英、法各国将派兵协同清军围剿太平军,同治帝嘉奖了他。 捻军侵扰沭阳,载淳下谕僧格林沁要南北兼</p>顾进行驻防,清军克复莘县。不久李世忠的军队攻克了江浦、浦口。 鲍超被提升为浙江提督,冯子材被提升为广西提督。二月,奉慈禧皇太后的懿旨,载淳在弘德殿入学读书,祁寯藻、翁心存等人授读。 三月,编纂的关于帝王政治和前朝垂帘听政的书籍完成,命名为《治平宝鉴》。 六月,京师同文馆设立,附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培养翻译人才以利于开展洋务运动。 闰八月,庆端军克复缙云,多隆阿军克复了荆紫关。各地军队也势如破竹,鄂军克复了竹山、竹谿、黔军克复了天柱、邛水、太平军逃窜到了老河口。 <p>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左宗棠率军克复浙江的金华、汤溪、龙游、兰谿等地。 川军在四川大渡河围剿太平军的石达开,将其击破。 七月,懿旨命惠亲王绵愉专门负责弘德殿皇帝读书的事,并命绵愉之子奕详、奕询给载淳做伴读。 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太后懿旨要为载淳进讲《治平宝鉴》。六月,清朝终于平定了太平天国的叛乱。 七月,平定太平天国后进行封赏,晋封议政王恭亲王之子载澂为贝勒,载濬不入八分辅国公,载滢不入八分镇国公,加军机大臣文祥太子太保衔,宝鋆、李棠阶太子少保衔。同治四年(1865年)二月,四川酉阳县人民不堪教会欺凌,数百人奋起捣毁教堂,即酉阳教案。英国汇丰银行在上海开设分行,外国银行开始操纵中国金融市场。中亚细亚浩罕国阿古柏乘新疆回民起义之机入侵新疆。三月,太后命醇亲王奕譞到弘德殿督促皇帝读书。并且罢免了恭亲王的军机和议政职务,命文祥等办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事宜。四月,赖文光等指挥捻军在山东歼灭僧格林沁统率的清军主力,僧格林沁突围时被杀。五月,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成为洋务派创办新式军事工业的开始。闰五月,起用沈葆桢督办江西防剿的事务。 七月,御史蔡寿祺以妄言夺职。八月,英国在上海租界设按察使署(即最高法院)。九月,送咸丰帝的灵柩至遵化定陵安葬。 </p><p>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驻华公使浦安臣率“中国使团”出访美国、英国、俄国、法国、普鲁士等国,是为中国使团首次出访国外。八月,以奏请修理园庭,夺御史德泰职。同治</p>九年(1870年)正月,滇军克复禄丰,甘陕的回匪攻陷定边。同月,紫禁城神武门的木库失火,同治帝下诏进行修缮。 二月,刘松山督剿金积堡的回匪时中炮身亡,载淳赏道员刘锦棠为三品卿衔,接管刘松山的部众。并且派遣与俄国谈判商界的使臣前往齐齐哈尔、吉林进行会谈,命富明阿、德英据约率军防守,不能对俄国让步。 五月,命崇实前往贵州会同曾璧光查办教案。 六月,命彭玉麟赴江南,会同沿江督抚整顿长江水师。<p>同治十年(1871年)二月,刘锦棠等率军攻克金积堡,甘陕回乱的匪首马化龙等被杀,清廷加左宗棠一骑都尉之职,赏刘锦棠云骑尉、黄马褂。 同治帝调江苏按察使应宝时到天津,筹办与日本通商的事务。并且命瑞常为大学士,文祥为协办大学士。 三月,金顺等军占领宁夏,匪首马万选被杀,滇军攻克澂江,攻入江那土城,匪首马和等被杀。 同治帝以倭仁为文华殿大学士,瑞常为文渊阁大学士。自从初春开始到三月,同治帝连连祈雨。 五月,发生天津教案。 六月,益阳等处的民间会社的起事被平。陕回白彦虎纠结西宁的回族民众袭扰河州。 载淳命叶赫那拉·瑞麟为大学士,仍留任两广总督。 </p><h3><strong>亲政时期</strong></h3><p>由于慈禧太后贪恋权力,她以载淳“典学未成”为由,拖延载淳亲政时间。直到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1872年10月16日),才为自己十七岁的儿子载淳举行了大婚典礼。载淳婚姻是个大问题。找谁做皇后,两宫皇太后意见不一。慈安太后提议以侍讲崇绮之女阿鲁特氏为皇后,慈禧太后主张以侍郎凤秀之女富察氏为皇后。 载淳本人喜欢前者,载淳便以阿鲁特氏为皇后,富察氏为慧妃。</p><p>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滇军攻克大理,云南回</p>乱的首领杜文秀、杨荣、蔡廷栋等被杀。载淳论功进行赏罚。 同月,两宫皇太后因为载淳将要亲政,下懿旨要求同治帝“祇承家法,讲求用人行政,毋荒典学”。下旨要内外臣工“公忠尽职,宏济艰难”。载淳正式亲政,下诏“恪遵慈训,敬天法祖,勤政爱民”。 六月,载淳到瀛台,日本大使副岛种臣、俄国大使倭良嘎哩、美国大使镂斐迪等在中南海紫光阁觐见载淳,并且呈递国书。 九月,载淳以方便太后颐养为名,实为自便,降旨兴修颐和园。修颐和园需银1000万两,木材一项,径七寸至四尺多,长一丈五到四丈八的楠柏陈黄松木要3000根。钱,因为镇压太平天国,各省款项支绌,当时西北左宗棠又正镇压回民起义,捐输和厘金全用在上面了,清政府的财力根本不允许再拿出这么多钱来修园。木材需从四川采集,但道光初年以来已经砍伐得差不多了,无从购觅,况且运输艰难万分。十月二日,御史沈淮上疏请求缓修,师傅李鸿藻与翰林院侍讲学士李文田也都上疏劝谏。载淳不听。回乱首领马文禄被清军所杀。载淳论功命左宗棠以陕甘总督协办大学士,其他各有封赏。 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月十九日,重修圆明园的工程正式开工。<h3><strong>早年崩逝</strong></h3><p>同治十三年(1874年)二月,日本以台湾高山族误杀琉球船民为借口,出兵台湾。三月,日军侵略台湾。五月,以慈禧皇太后万寿节,予在京旗官年60以上者恩赏。六月,命翁同龢直弘德殿。十一月,命内外奏牍呈两宫披览。晋慧妃为皇贵妃,珣嫔为珣妃。 </p><p>十二月初五(公历1875年1月12日),载淳逝于养心殿,享年19岁。两宫太后召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入承大统,为嗣皇帝。赐奕譞以亲王世袭罔替,并免朝会行礼。王大臣等以遗诏迎载湉于太平湖醇亲王邸,与慈安太后居钟粹宫;慈禧太后居住在长春宫;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诏停三海工程。以第二年为光绪元年。上大行皇帝谥为“毅”,庙号穆宗,封皇后为嘉顺皇后,皇贵妃为敦宜皇贵妃。 </p><h2><strong>为政举措</strong></h2><h3><strong>政治</strong></h3><p><b>新政政策</b></p><p>同治朝遇上了难得的历史机遇:</p>在国内处于“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两次重大社会动荡之间,在国际处于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两次入侵之间,如同处在两次大风暴中间的缓冲期。同治之前的道光、咸丰,之后的光绪、宣统,都没有这样的有利条件。这就给同治朝实行新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p>日本明治维新也正在此时。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议政王奕主持政务,互相配合,推行新政。在奕集团的主持下,新政的主要措施是:成立总理衙门、设立同文馆、办新式学校、派人出洋、办厂开矿、修筑铁路等,实行学习西方近代化举措,开始走向开放、进步。 </p><p><b>设立总理衙门</b></p><p>全称为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一般称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一月二十日正式批准成立。它的实际职能是总揽新政的中央政府机构,是面对世界局势、完全创新的机构。它不仅掌管清廷</p>与各国间的外交事务,而且包括对外贸易、海关税务、边疆防务、海军建设、新式工矿业,以及建新式学校、兴修铁路、矿务等,实际上它相当于清廷的内阁兼外交部。这是两千年来第一个专门处理外事的中央机构。 <p>总理衙门下设独立公所,计有英、法、俄、美和海防五股等机构。 最初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时,又在其下设三口通商大臣,驻天津,管理天津、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三口与外通商事务。同治九年(1870年),同治帝将其改为北洋通商大臣,管理北方直隶(约今河北)、山东、奉天三省对外通商、交涉事务,兼办海防和其他洋务,驻天津。 </p><p><b>修园之争</b></p><p>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载淳亲政,时年18岁。他亲政时,诏“恪遵慈训”,就是要遵守圣母的懿旨。他亲政后也办了些事,如在西苑紫光阁会见日本国大使副岛种臣、俄国大使倭良嘎里、美国大使镂斐迪、英国大使威妥玛、法国大使热福理、荷兰国大使费果荪,并接受他们呈递国书。同治亲政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他亲自主持经办的一件大事就是重修圆明园。</p><p>慈禧退帘后,想到宫外游冶愉悦,回忆起当年的圆明园生活,她懿旨重修圆明园。这是重大的工程,至少要花几千万两白银。九月,载淳发布上谕:兴修圆明园以为两宫太后居住和皇帝听政之所,让王公以下京内外大小官员量力捐修。恭亲王不好完全拒绝,报效银2万两,指令户部先拨银2万两。拨款之后,朝廷震动。接着百官疏奏,反对重修圆明园。御史沈淮疏请缓修圆明园工程。同治览奏大怒,立即召见沈淮,严词申责。接着御史游百川再上疏谏阻,同治又下谕将游百川革职。经过一段准备,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月,圆明园重修工程正大光明殿、天地一家春(原慈禧住处)等处先后开工。四月,同治视察圆明园,慈禧亲自看取图样,应修殿宇不下3000余间。七月初六日,发生广东商人李光昭自称“圆明园李监督”,借购修园木料诈骗白银30万两的事件,引起朝臣反对。载淳仍不载淳绘《祝万年图》理睬,继续其工程。七月十八日,恭亲王奕訢、大学士文祥等十人(三位亲王郡王、三位御前大臣、三位军机大臣、一位师傅)联衔疏奏,请停止圆明园工程:“宜培养元气,以固根本;不应虚糜帑糈(xǔ),为此不急之务。”载淳与十重臣几番面对面地辩论,他明知错误,仍不悔改。</p><p>当大家一再反对时,载淳准备发上谕,以十大臣</p>“朋比为奸,谋为不轨”的罪名,宣布将十大臣革职。两宫太后见事情闹大,只好出面调解。据吴汝纶日记载:召见时“两宫垂涕于上,皇上长跪于下。谓十年以来,无恭邸何以有今日?皇上少未更事,昨谕著即撤销云云”。其结果是:革十大臣职的上谕没有发布,重修圆明园改为修葺三海。在奕等谏阻下,同治说:“我停工何如!尔等尚何哓(xiāo)舌!”二十九日,停止圆明园工程。重修圆明园工程是慈禧的懿旨,奕等的谏阻,触怒了慈禧。三十日,载淳上谕:“著革去亲王世袭罔替,降为郡王。”此次补盖、添建、粘修、揭瓦后基本成型的殿阁亭榭等100座500间。八月初一日,同治发出上谕:“朕奉慈安端裕康庆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懿旨:皇帝昨经降旨,将恭亲王革去亲王世爵罔替,降为郡王,……著加恩赏还亲王世爵罔替”云云。谕修葺西苑三海工程。<h3><strong>军事</strong></h3><p><sub>主词条:洋务运动</sub></p><p><b>兴办洋务</b></p><p>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在上海、南京、福州相继办</p>起了近代军工厂,多聘请洋员充当技术指导。这就是所谓的“洋务运动”,它包括举办新式军用工业,编练新式军队,加强国防建设等,其宗旨是“求强”与“求富”。奕强调学习“西学”,制造“西器”。他认为,“采西学”、“制洋器”早在清初康熙大帝时就进行过了,如今再搞是发扬光大祖制和传统。同治三年(1864年),清政府才开办大型兵工厂,计有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西安机器局等20余个。而规模大、有典型性的为江南、金陵、福州、天津、汉阳等几个兵工厂。 <p>江南制造总局。是由曾国藩规划,后由李鸿章实际负责的一个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同治四年(1865年),李鸿章委托海关道员丁日昌买下设立在虹口的美商旗记铁工厂,把上海、苏州两个洋炮局搬至上海,成立了大型军事工业制造局。同治六年(1867年),曾国藩主张在该厂制造轮船,又在上海海关拨出两成关税,为造船经费之用。此后,工厂逐年扩充,计有洋枪厂、洋炮厂、炮弹厂、火药厂、轮船厂、炼钢厂、子弹厂、水雷厂,并设有学校和翻译馆,其规模较为宏大。同治七年(1868年),造船厂造出了第一艘轮船,取名“惠吉”,至中法战争前共制出15艘军舰,最大者为2800吨,小者只有数百吨。 </p><p><b>培养洋务人才</b></p><p>开办外国语</p>学校、实业学堂、近代军事学校、派遣留学生等。同治朝新式学校最早者是京师同文馆。从京师八旗子弟中选出10名学生,教员则由英国教士包尔腾担任。同文馆除了聘请洋人教授外语,还请徐树琳教授儒家经典。 <p>同治朝开设的新式学校,还有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堂、福州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等。福州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是同治五年(1866年)由左宗棠主持福州船政局时附设。这所学校是近代较早开设的一所以学习自然科学为主的新式学校,同时又有军事学校的性质,以培养海军和造船人才为目的之一。 </p><p><b>派留学生出国</b></p><p>同治十一年(1872年),首批30名“幼童”奔</p>赴美国留学,史称“幼童出洋”。同治年间留学之风兴起,与容闳(hóng)分不开。容闳(1828—1912年),广东香山(今中山)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入澳门马礼逊教会学堂读书,家长想让他学成后做买办。后该校教员、美国人布朗回美国时,容闳随他去了美国,成为近代早期留学生之一。容闳提出并把他们分别安排在美国平民家庭中生活。美国的教师、医生、绅士们纷纷把中国幼童领到自己家中,每个家庭对幼童都关怀备至,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吃住条件,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们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但是,清政府派往美国监督留学的官员陈兰彬等,以留学生学运动、学跳舞,不穿长袍马褂而穿西服,不行跪拜礼而行握手礼,甚至于有的学生剪了辫子等,认为“他们纵能学成归国,非特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向清廷建议将留美学生撤回。他们在美国虽未完成计划的学业,但都受到西方的教育。这些留学归国的青年,后来逐步成为中国政界、军界、学界、工商界等方面的知名人物和科技骨干,为中国近代建设做出了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从事行政和外交者24人,其中成为领事、代办者12人,外交次长、公使2人,成为总长者1人,内阁总理1人;加入海军者20人,其中成为海军将领者14人;从事教育者5人,其中成为大学校长者2人;从事实业者30人,其中成为工矿负责人者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等。 <h3><strong>外交</strong></h3><p><sub>主词条:中法战争、牡丹社事件</sub></p><p><b>应对日法</b></p><p>第一,同治处理了一些外交事务。同治十二年(1873年)六月十三日,他在紫光阁接见日本特派大使。之后,俄国、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公使向他递交了国书。</p><p>第二,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二月,应越南国王要求,载淳派遣两广总督瑞麟帮助越南抗法。</p><p>第三,由于台湾高山族人误杀漂流到台湾的琉球人,日本以此为借口侵略台湾。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月二十九日,载淳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赴台湾部署防务,少年载淳写字想抵御日本侵略。后来通过谈判,订立《北京专款》,日本撤出台湾,清政府赔偿白银50万两。要是说载淳在外交方面还算做了点事的话,那么内政方面他就什么成绩都没有。要说有,那就是他制造了麻烦。</p><p><b>出洋考察</b></p><p>西方国家两次破门而入,清朝才被迫开门</p>而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中国。清朝向西洋考察,开始于同治五年(1866年)。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二十一日,斌椿率三名同文馆的学生及自己的儿子广英(为照顾其父同行),离京从上海乘轮船出洋,经过一个月零八天的航程,到达法国马赛。他在欧洲游历110多天,访问了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瑞典、芬兰、俄国、普鲁士、挪威、比利时等国,于九月十八日回到北京。斌椿写出《乘槎笔记》,第一次记录下亲眼所见诸如火车、轮船、电报、电梯、机器印刷、蒸汽机、摄影、起重机、抽水机、显微镜、幻灯机、纺织厂、兵工厂等。还第一次参观并记述了欧洲博览会、芭蕾舞、大英博物馆、国家议院、近代报社、高等学院,以及法国的凡尔赛宫、凯旋门等。他看到了西方近代的科技与文明。<h2><strong>人物评价</strong></h2><h3><strong>总评</strong></h3><p>载淳十三年皇帝,十</p>九年的人生,是有幸还是不幸。说同治他有幸的,是出生在帝王之家,享受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尊荣,过着锦衣玉食,钟鸣鼎盛的生活,没有兄弟跟他竞争,顺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p>但是同治也是不幸的,第一大不幸,幼年丧父,六岁父亲就死了,第二大不幸,童年就被放到宝座上,不能享受童真之乐。第三大不幸,跟他母后关系不好,经常受到训斥。第四大不幸婚姻不如意。第五大不幸,才十九岁就一命呜呼了。 </p><p>纵观清朝十二帝,载淳确是去世年龄最小的一位。世人皆叹载淳可悲可怜,短暂一生无所作为。其实载淳并不真是无所作为,在其在位期间,出现了同治新政。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议政王奕主持政务,互相配合,推行新政。 </p><h3><strong>历代评价</strong></h3><p>《清史稿》:穆宗冲龄即阼,母后垂帘。国运中兴,十年之间,盗贼划平,中外乂安。非夫宫府一体,将相协和,何以臻兹?泊帝亲裁大政,不自暇逸。遇变修省,至勤也。闻灾蠲恤,至仁也。不言符瑞,至明也。藉使蕲至中寿,日新而光大之,庸讵不与前古媲隆。顾乃奄弃臣民,未竟所施,惜哉! </p><p>史学界有这样评价:“宣宗好俭,穆宗好奢。” </p><p>萧一山:文宗、穆宗,巽懦童騃,曷能当此大局?然亦无显著之失德。 </p><p>贾熟村:同治帝载淳在位期间,经过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等人的倡导,也办了一些所谓“洋务新政”。因此,封建史学家称道这一时期为“同治中兴”。但是,所谓“同治中兴”却与同治帝载淳没有多大关系。当时的实际统治者是其生母慈禧和皇叔奕。载淳幼年时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 </p><p>芮玛丽:“同治中兴的伟大目标是复兴儒家价值观念及其制度。” </p><p>张艳:总的说来,同治时期,统治者包括洋务派的各项改革措施仍是为了保存传统封建体制。 </p>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本名爱新觉罗·载淳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满族
出生地紫禁城储秀宫[2]
出生时间1856年4月27日
去世时间1875年1月12日
主要成就兴办洋务运动,史称“同治中兴”。
年号同治
谥号毅皇帝
庙号穆宗
前任清文宗咸丰帝
继任清德宗光绪帝
父亲爱新觉罗·奕詝
母亲慈禧太后
逝世地紫禁城养心殿
享年19岁
陵寝清惠陵
<h2><strong>人物生平</strong></h2><h3><strong>登基前后</strong></h3><p>咸丰六年(1856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公历4月27日),载淳生于储秀宫。 咸丰八年(1858年),载淳的弟弟悯郡王早夭,其后载淳一直是咸丰帝唯一存活的儿子,也是慈禧皇太后的亲生儿子。咸丰十一年(1861年),载淳开始上学,由编修李鸿藻授读。 七月,咸丰帝病危,召户部尚书肃顺、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代写珠谕,立载淳为皇太子,并命上述大臣赞襄政务, 咸丰帝去世后,6岁的载淳即位,拟定年号“<b>祺祥</b>”,载淳嫡母钮祜禄氏和生母叶赫那拉氏并尊为皇太后。 </p><p>咸丰死后慈禧太后勾结奕訢发动北</p>京政变。当时,朝廷主要分为三股政治势力:其一是顾命大臣势力,其二是帝胤势力,其三是帝后势力。三股政治势力的核心是载淳,哪股政治势力能够同帝后势力相结合,它就会增加胜利的可能性。 慈禧太后鼓动东宫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夺权力,暗中联络在京的恭亲王奕訢为援。御史董元醇奏清皇太后进行垂帘听政,并派恭亲王辅政。八大臣以清朝无此先例,令军机处拟旨斥驳。慈禧串通慈安拒绝盖印,将折旨留中不发。八大臣以“搁车”示威,迫使两宫太后让步,颁发驳斥董折谕旨。事后八大臣以小胜而疏于防范,其对手则加紧暗中策划。在取得外国势力支持后,奕訢不顾八大臣梗阻,于九月中旬奔丧热河,与两宫密谋政变之策,召鸿胪寺少卿曹毓英密拟拿问各旨,旋即返京布置。奕訢争取到朝中大学士贾祯、周祖培、户部尚书沈兆霖、刑部尚书赵光的支持,握有兵权的僧格林沁、胜保等人也表示效忠于两宫太后。在两宫太后催促下,八大臣同意回銮北京。 <p>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二十六日两宫太后和幼帝载淳启程回京,肃顺护送咸丰帝灵柩后行。十一月一日两宫太后抵京,即召见奕訢等王大臣,安排政变事宜。次日,将载垣、端华、肃顺等革职拿问,罢景寿等军机大臣职。 三日命奕訢为议政王,入军机处,并以桂良等五人为军机大臣。七日改年号“祺祥”为“<b>同治</b>”。八日诏赐载垣、端华自尽,肃顺处斩,景寿、匡源、杜瀚、焦祐瀛褫职,穆荫遣戍军台。 </p><h3><strong>幼年天子</strong></h3><p>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下谕命曾国藩、左宗棠保住衢州并且进而解徽州之围。命曾国藩调兵遣将保卫上海不受太平军的侵扰。调蒋益澧部赴左宗棠军。 不久太平军进逼上海,薛焕上书英、法各国将派兵协同清军围剿太平军,同治帝嘉奖了他。 捻军侵扰沭阳,载淳下谕僧格林沁要南北兼</p>顾进行驻防,清军克复莘县。不久李世忠的军队攻克了江浦、浦口。 鲍超被提升为浙江提督,冯子材被提升为广西提督。二月,奉慈禧皇太后的懿旨,载淳在弘德殿入学读书,祁寯藻、翁心存等人授读。 三月,编纂的关于帝王政治和前朝垂帘听政的书籍完成,命名为《治平宝鉴》。 六月,京师同文馆设立,附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培养翻译人才以利于开展洋务运动。 闰八月,庆端军克复缙云,多隆阿军克复了荆紫关。各地军队也势如破竹,鄂军克复了竹山、竹谿、黔军克复了天柱、邛水、太平军逃窜到了老河口。 <p>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左宗棠率军克复浙江的金华、汤溪、龙游、兰谿等地。 川军在四川大渡河围剿太平军的石达开,将其击破。 七月,懿旨命惠亲王绵愉专门负责弘德殿皇帝读书的事,并命绵愉之子奕详、奕询给载淳做伴读。 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太后懿旨要为载淳进讲《治平宝鉴》。六月,清朝终于平定了太平天国的叛乱。 七月,平定太平天国后进行封赏,晋封议政王恭亲王之子载澂为贝勒,载濬不入八分辅国公,载滢不入八分镇国公,加军机大臣文祥太子太保衔,宝鋆、李棠阶太子少保衔。同治四年(1865年)二月,四川酉阳县人民不堪教会欺凌,数百人奋起捣毁教堂,即酉阳教案。英国汇丰银行在上海开设分行,外国银行开始操纵中国金融市场。中亚细亚浩罕国阿古柏乘新疆回民起义之机入侵新疆。三月,太后命醇亲王奕譞到弘德殿督促皇帝读书。并且罢免了恭亲王的军机和议政职务,命文祥等办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事宜。四月,赖文光等指挥捻军在山东歼灭僧格林沁统率的清军主力,僧格林沁突围时被杀。五月,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成为洋务派创办新式军事工业的开始。闰五月,起用沈葆桢督办江西防剿的事务。 七月,御史蔡寿祺以妄言夺职。八月,英国在上海租界设按察使署(即最高法院)。九月,送咸丰帝的灵柩至遵化定陵安葬。 </p><p>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驻华公使浦安臣率“中国使团”出访美国、英国、俄国、法国、普鲁士等国,是为中国使团首次出访国外。八月,以奏请修理园庭,夺御史德泰职。同治</p>九年(1870年)正月,滇军克复禄丰,甘陕的回匪攻陷定边。同月,紫禁城神武门的木库失火,同治帝下诏进行修缮。 二月,刘松山督剿金积堡的回匪时中炮身亡,载淳赏道员刘锦棠为三品卿衔,接管刘松山的部众。并且派遣与俄国谈判商界的使臣前往齐齐哈尔、吉林进行会谈,命富明阿、德英据约率军防守,不能对俄国让步。 五月,命崇实前往贵州会同曾璧光查办教案。 六月,命彭玉麟赴江南,会同沿江督抚整顿长江水师。<p>同治十年(1871年)二月,刘锦棠等率军攻克金积堡,甘陕回乱的匪首马化龙等被杀,清廷加左宗棠一骑都尉之职,赏刘锦棠云骑尉、黄马褂。 同治帝调江苏按察使应宝时到天津,筹办与日本通商的事务。并且命瑞常为大学士,文祥为协办大学士。 三月,金顺等军占领宁夏,匪首马万选被杀,滇军攻克澂江,攻入江那土城,匪首马和等被杀。 同治帝以倭仁为文华殿大学士,瑞常为文渊阁大学士。自从初春开始到三月,同治帝连连祈雨。 五月,发生天津教案。 六月,益阳等处的民间会社的起事被平。陕回白彦虎纠结西宁的回族民众袭扰河州。 载淳命叶赫那拉·瑞麟为大学士,仍留任两广总督。 </p><h3><strong>亲政时期</strong></h3><p>由于慈禧太后贪恋权力,她以载淳“典学未成”为由,拖延载淳亲政时间。直到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1872年10月16日),才为自己十七岁的儿子载淳举行了大婚典礼。载淳婚姻是个大问题。找谁做皇后,两宫皇太后意见不一。慈安太后提议以侍讲崇绮之女阿鲁特氏为皇后,慈禧太后主张以侍郎凤秀之女富察氏为皇后。 载淳本人喜欢前者,载淳便以阿鲁特氏为皇后,富察氏为慧妃。</p><p>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滇军攻克大理,云南回</p>乱的首领杜文秀、杨荣、蔡廷栋等被杀。载淳论功进行赏罚。 同月,两宫皇太后因为载淳将要亲政,下懿旨要求同治帝“祇承家法,讲求用人行政,毋荒典学”。下旨要内外臣工“公忠尽职,宏济艰难”。载淳正式亲政,下诏“恪遵慈训,敬天法祖,勤政爱民”。 六月,载淳到瀛台,日本大使副岛种臣、俄国大使倭良嘎哩、美国大使镂斐迪等在中南海紫光阁觐见载淳,并且呈递国书。 九月,载淳以方便太后颐养为名,实为自便,降旨兴修颐和园。修颐和园需银1000万两,木材一项,径七寸至四尺多,长一丈五到四丈八的楠柏陈黄松木要3000根。钱,因为镇压太平天国,各省款项支绌,当时西北左宗棠又正镇压回民起义,捐输和厘金全用在上面了,清政府的财力根本不允许再拿出这么多钱来修园。木材需从四川采集,但道光初年以来已经砍伐得差不多了,无从购觅,况且运输艰难万分。十月二日,御史沈淮上疏请求缓修,师傅李鸿藻与翰林院侍讲学士李文田也都上疏劝谏。载淳不听。回乱首领马文禄被清军所杀。载淳论功命左宗棠以陕甘总督协办大学士,其他各有封赏。 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月十九日,重修圆明园的工程正式开工。<h3><strong>早年崩逝</strong></h3><p>同治十三年(1874年)二月,日本以台湾高山族误杀琉球船民为借口,出兵台湾。三月,日军侵略台湾。五月,以慈禧皇太后万寿节,予在京旗官年60以上者恩赏。六月,命翁同龢直弘德殿。十一月,命内外奏牍呈两宫披览。晋慧妃为皇贵妃,珣嫔为珣妃。 </p><p>十二月初五(公历1875年1月12日),载淳逝于养心殿,享年19岁。两宫太后召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入承大统,为嗣皇帝。赐奕譞以亲王世袭罔替,并免朝会行礼。王大臣等以遗诏迎载湉于太平湖醇亲王邸,与慈安太后居钟粹宫;慈禧太后居住在长春宫;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诏停三海工程。以第二年为光绪元年。上大行皇帝谥为“毅”,庙号穆宗,封皇后为嘉顺皇后,皇贵妃为敦宜皇贵妃。 </p><h2><strong>为政举措</strong></h2><h3><strong>政治</strong></h3><p><b>新政政策</b></p><p>同治朝遇上了难得的历史机遇:</p>在国内处于“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两次重大社会动荡之间,在国际处于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两次入侵之间,如同处在两次大风暴中间的缓冲期。同治之前的道光、咸丰,之后的光绪、宣统,都没有这样的有利条件。这就给同治朝实行新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p>日本明治维新也正在此时。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议政王奕主持政务,互相配合,推行新政。在奕集团的主持下,新政的主要措施是:成立总理衙门、设立同文馆、办新式学校、派人出洋、办厂开矿、修筑铁路等,实行学习西方近代化举措,开始走向开放、进步。 </p><p><b>设立总理衙门</b></p><p>全称为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一般称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一月二十日正式批准成立。它的实际职能是总揽新政的中央政府机构,是面对世界局势、完全创新的机构。它不仅掌管清廷</p>与各国间的外交事务,而且包括对外贸易、海关税务、边疆防务、海军建设、新式工矿业,以及建新式学校、兴修铁路、矿务等,实际上它相当于清廷的内阁兼外交部。这是两千年来第一个专门处理外事的中央机构。 <p>总理衙门下设独立公所,计有英、法、俄、美和海防五股等机构。 最初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时,又在其下设三口通商大臣,驻天津,管理天津、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三口与外通商事务。同治九年(1870年),同治帝将其改为北洋通商大臣,管理北方直隶(约今河北)、山东、奉天三省对外通商、交涉事务,兼办海防和其他洋务,驻天津。 </p><p><b>修园之争</b></p><p>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载淳亲政,时年18岁。他亲政时,诏“恪遵慈训”,就是要遵守圣母的懿旨。他亲政后也办了些事,如在西苑紫光阁会见日本国大使副岛种臣、俄国大使倭良嘎里、美国大使镂斐迪、英国大使威妥玛、法国大使热福理、荷兰国大使费果荪,并接受他们呈递国书。同治亲政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他亲自主持经办的一件大事就是重修圆明园。</p><p>慈禧退帘后,想到宫外游冶愉悦,回忆起当年的圆明园生活,她懿旨重修圆明园。这是重大的工程,至少要花几千万两白银。九月,载淳发布上谕:兴修圆明园以为两宫太后居住和皇帝听政之所,让王公以下京内外大小官员量力捐修。恭亲王不好完全拒绝,报效银2万两,指令户部先拨银2万两。拨款之后,朝廷震动。接着百官疏奏,反对重修圆明园。御史沈淮疏请缓修圆明园工程。同治览奏大怒,立即召见沈淮,严词申责。接着御史游百川再上疏谏阻,同治又下谕将游百川革职。经过一段准备,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月,圆明园重修工程正大光明殿、天地一家春(原慈禧住处)等处先后开工。四月,同治视察圆明园,慈禧亲自看取图样,应修殿宇不下3000余间。七月初六日,发生广东商人李光昭自称“圆明园李监督”,借购修园木料诈骗白银30万两的事件,引起朝臣反对。载淳仍不载淳绘《祝万年图》理睬,继续其工程。七月十八日,恭亲王奕訢、大学士文祥等十人(三位亲王郡王、三位御前大臣、三位军机大臣、一位师傅)联衔疏奏,请停止圆明园工程:“宜培养元气,以固根本;不应虚糜帑糈(xǔ),为此不急之务。”载淳与十重臣几番面对面地辩论,他明知错误,仍不悔改。</p><p>当大家一再反对时,载淳准备发上谕,以十大臣</p>“朋比为奸,谋为不轨”的罪名,宣布将十大臣革职。两宫太后见事情闹大,只好出面调解。据吴汝纶日记载:召见时“两宫垂涕于上,皇上长跪于下。谓十年以来,无恭邸何以有今日?皇上少未更事,昨谕著即撤销云云”。其结果是:革十大臣职的上谕没有发布,重修圆明园改为修葺三海。在奕等谏阻下,同治说:“我停工何如!尔等尚何哓(xiāo)舌!”二十九日,停止圆明园工程。重修圆明园工程是慈禧的懿旨,奕等的谏阻,触怒了慈禧。三十日,载淳上谕:“著革去亲王世袭罔替,降为郡王。”此次补盖、添建、粘修、揭瓦后基本成型的殿阁亭榭等100座500间。八月初一日,同治发出上谕:“朕奉慈安端裕康庆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懿旨:皇帝昨经降旨,将恭亲王革去亲王世爵罔替,降为郡王,……著加恩赏还亲王世爵罔替”云云。谕修葺西苑三海工程。<h3><strong>军事</strong></h3><p><sub>主词条:洋务运动</sub></p><p><b>兴办洋务</b></p><p>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在上海、南京、福州相继办</p>起了近代军工厂,多聘请洋员充当技术指导。这就是所谓的“洋务运动”,它包括举办新式军用工业,编练新式军队,加强国防建设等,其宗旨是“求强”与“求富”。奕强调学习“西学”,制造“西器”。他认为,“采西学”、“制洋器”早在清初康熙大帝时就进行过了,如今再搞是发扬光大祖制和传统。
同治三年(1864年),清政府才开办大型兵工厂,计有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西安机器局等20余个。而规模大、有典型性的为江南、金陵、福州、天津、汉阳等几个兵工厂。 <p>江南制造总局。是由曾国藩规划,后由李鸿章实际负责的一个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同治四年(1865年),李鸿章委托海关道员丁日昌买下设立在虹口的美商旗记铁工厂,把上海、苏州两个洋炮局搬至上海,成立了大型军事工业制造局。同治六年(1867年),曾国藩主张在该厂制造轮船,又在上海海关拨出两成关税,为造船经费之用。此后,工厂逐年扩充,计有洋枪厂、洋炮厂、炮弹厂、火药厂、轮船厂、炼钢厂、子弹厂、水雷厂,并设有学校和翻译馆,其规模较为宏大。同治七年(1868年),造船厂造出了第一艘轮船,取名“惠吉”,至中法战争前共制出15艘军舰,最大者为2800吨,小者只有数百吨。 </p><p><b>培养洋务人才</b></p><p>开办外国语</p>学校、实业学堂、近代军事学校、派遣留学生等。同治朝新式学校最早者是京师同文馆。从京师八旗子弟中选出10名学生,教员则由英国教士包尔腾担任。同文馆除了聘请洋人教授外语,还请徐树琳教授儒家经典。 <p>同治朝开设的新式学校,还有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堂、福州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等。福州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是同治五年(1866年)由左宗棠主持福州船政局时附设。这所学校是近代较早开设的一所以学习自然科学为主的新式学校,同时又有军事学校的性质,以培养海军和造船人才为目的之一。 </p><p><b>派留学生出国</b></p><p>同治十一年(1872年),首批30名“幼童”奔</p>赴美国留学,史称“幼童出洋”。同治年间留学之风兴起,与容闳(hóng)分不开。容闳(1828—1912年),广东香山(今中山)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入澳门马礼逊教会学堂读书,家长想让他学成后做买办。后该校教员、美国人布朗回美国时,容闳随他去了美国,成为近代早期留学生之一。容闳提出并把他们分别安排在美国平民家庭中生活。美国的教师、医生、绅士们纷纷把中国幼童领到自己家中,每个家庭对幼童都关怀备至,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吃住条件,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们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但是,清政府派往美国监督留学的官员陈兰彬等,以留学生学运动、学跳舞,不穿长袍马褂而穿西服,不行跪拜礼而行握手礼,甚至于有的学生剪了辫子等,认为“他们纵能学成归国,非特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向清廷建议将留美学生撤回。他们在美国虽未完成计划的学业,但都受到西方的教育。这些留学归国的青年,后来逐步成为中国政界、军界、学界、工商界等方面的知名人物和科技骨干,为中国近代建设做出了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从事行政和外交者24人,其中成为领事、代办者12人,外交次长、公使2人,成为总长者1人,内阁总理1人;加入海军者20人,其中成为海军将领者14人;从事教育者5人,其中成为大学校长者2人;从事实业者30人,其中成为工矿负责人者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等。 <h3><strong>外交</strong></h3><p><sub>主词条:中法战争、牡丹社事件</sub></p><p><b>应对日法</b></p><p>第一,同治处理了一些外交事务。同治十二年(1873年)六月十三日,他在紫光阁接见日本特派大使。之后,俄国、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公使向他递交了国书。</p><p>第二,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二月,应越南国王要求,载淳派遣两广总督瑞麟帮助越南抗法。</p><p>第三,由于台湾高山族人误杀漂流到台湾的琉球人,日本以此为借口侵略台湾。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月二十九日,载淳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赴台湾部署防务,少年载淳写字想抵御日本侵略。后来通过谈判,订立《北京专款》,日本撤出台湾,清政府赔偿白银50万两。要是说载淳在外交方面还算做了点事的话,那么内政方面他就什么成绩都没有。要说有,那就是他制造了麻烦。</p><p><b>出洋考察</b></p><p>西方国家两次破门而入,清朝才被迫开门</p>而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中国。清朝向西洋考察,开始于同治五年(1866年)。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二十一日,斌椿率三名同文馆的学生及自己的儿子广英(为照顾其父同行),离京从上海乘轮船出洋,经过一个月零八天的航程,到达法国马赛。他在欧洲游历110多天,访问了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瑞典、芬兰、俄国、普鲁士、挪威、比利时等国,于九月十八日回到北京。斌椿写出《乘槎笔记》,第一次记录下亲眼所见诸如火车、轮船、电报、电梯、机器印刷、蒸汽机、摄影、起重机、抽水机、显微镜、幻灯机、纺织厂、兵工厂等。还第一次参观并记述了欧洲博览会、芭蕾舞、大英博物馆、国家议院、近代报社、高等学院,以及法国的凡尔赛宫、凯旋门等。他看到了西方近代的科技与文明。<h2><strong>人物评价</strong></h2><h3><strong>总评</strong></h3><p>载淳十三年皇帝,十</p>九年的人生,是有幸还是不幸。说同治他有幸的,是出生在帝王之家,享受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尊荣,过着锦衣玉食,钟鸣鼎盛的生活,没有兄弟跟他竞争,顺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p>但是同治也是不幸的,第一大不幸,幼年丧父,六岁父亲就死了,第二大不幸,童年就被放到宝座上,不能享受童真之乐。第三大不幸,跟他母后关系不好,经常受到训斥。第四大不幸婚姻不如意。第五大不幸,才十九岁就一命呜呼了。 </p><p>纵观清朝十二帝,载淳确是去世年龄最小的一位。世人皆叹载淳可悲可怜,短暂一生无所作为。其实载淳并不真是无所作为,在其在位期间,出现了同治新政。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议政王奕主持政务,互相配合,推行新政。 </p><h3><strong>历代评价</strong></h3><p>《清史稿》:穆宗冲龄即阼,母后垂帘。国运中兴,十年之间,盗贼划平,中外乂安。非夫宫府一体,将相协和,何以臻兹?泊帝亲裁大政,不自暇逸。遇变修省,至勤也。闻灾蠲恤,至仁也。不言符瑞,至明也。藉使蕲至中寿,日新而光大之,庸讵不与前古媲隆。顾乃奄弃臣民,未竟所施,惜哉! </p><p>史学界有这样评价:“宣宗好俭,穆宗好奢。” </p><p>萧一山:文宗、穆宗,巽懦童騃,曷能当此大局?然亦无显著之失德。 </p><p>贾熟村:同治帝载淳在位期间,经过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等人的倡导,也办了一些所谓“洋务新政”。因此,封建史学家称道这一时期为“同治中兴”。但是,所谓“同治中兴”却与同治帝载淳没有多大关系。当时的实际统治者是其生母慈禧和皇叔奕。载淳幼年时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 </p><p>芮玛丽:“同治中兴的伟大目标是复兴儒家价值观念及其制度。” </p><p>张艳:总的说来,同治时期,统治者包括洋务派的各项改革措施仍是为了保存传统封建体制。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