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兰州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苏育南
国籍中国
出生地福建德化春美梁春村漈头
出生日期1891
逝世日期1951
乳名玉慈
号石甫
清光绪十七年(1891)农历八月初九日,苏育南出生于海拔1350米风景秀丽的德化龙湖山西南麓偏僻村庄古仓漈头。祖辈业农。父苏兴景(1856~1918),学儒未成,后改从农商。他思想进步,有卓识远见,克勤克俭培育独子苏育南成材。其后父子一起参加粤军,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袁世凯死后回德化参加剿匪,任侦查长,努力职守。民国7年(1918)被匪伺虏杖毙于大儒(今大田县辖),翌年裹骨归葬,闽督军署副官处勒碑并文:
景伯持躬,惟道与德。课子成名,为国效力。卸命翦莽,以身殉职。裹骨归来,僚友肃立。望芳草之芊芊,仰佳城而郁郁。为纪崇勋,勒石公侧。
苏育南自幼天资聪颖,才智过人,富有胆魄。8岁入塾。初师从双翰名儒苏德椿(古春茶者坑人),继师从双翰名儒、清末秀才苏其藻(又名维宝,本村人,6世儒绅)。数年时间,读遍《四书》《五经》,且具极深获益。他青少年时期,即演绎出一桩桩传奇故事。据称,他14岁时即当“小特教”,受聘于本村富户苏单元,为其教授二位弱智孙儿苏联壖(10岁)、苏联奖(10岁左右)。这二位弱智儿童,原曾上学数年,经几位老塾师授业,皆收效甚微,束手无策。而14岁的小育南竞大胆应聘。他以儿童教儿童,与他俩建立友谊感情,有时一同玩耍嬉戏,寓教于乐,根据其个性、智力等特点,以特殊的教学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授课一年,不但能诵读部分课文,还能背诵珠算“九九”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于算盘实践拨打,让当爷爷的苏单元感激、喜慰不已。次年,苏单元欲继续延聘,苏育南为自己学业计,未遂其意。他于本村开了一间小店铺,经营中药材、杂货,自学本草纲目与药性汤头,自学针灸,小小年纪做起小生意买卖,涉猎中医中药。并业余自习功课,自练书法。还义务为失学青年苏兴觉、丧父孤儿苏兴炳授课识字。凡此种种,让远近乡亲夸奖不已。清宣统(1909~1911)初,到本县赤水进县立(锦溪)师范讲习所,受业于本县名儒苏德程(本县双翰人,清末岁贡),赖其浚(本县桂林人,清末举人)帐下,获其教益,学业造诣更深。他赋性淳厚,文质彬彬,学业优异,言行儒雅,极受学友爱戴,师长好评,在间里乡亲中有良好声誉。
民国初年,德化地方武装纷起,互相火并割据,争相网罗人才扩大本部势力,苏育南成为当时众头领的争夺目标,纷纷拉其入伙。为避免引火烧身,卷入地方势力纷争祸患,苏育南父子毅然投奔粤军,追随孙中山革命。闽粤讨袁军兴,屡立战功,任中校营长兼晋北指挥官。闽峤时平改组,寻从事文艺工作,先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撰述,厦门道南日报社编辑。
后来,苏育南改从教育工作,任福建南安第二高等小学教师。民国10年(1921年)返回德化。翌年任县教育会视学。民国12年(1923)春,县教育会改为劝学所,任所长;是秋旋改为教育局,任局长。其间并兼任《石笙报》编辑。民国17年(1928)德化华侨创办育华中学,应聘任校长。民国20年(1931),县教育局复改为教育会(改为干事制),任常务干事。民国24年(1935),任县义务教育委员会委员。民国25年(1936)、34年(1945),先后二次任县民众教育馆馆长。民国36年(1947)兼任县文献委员会副主任。其间还先后担任(部分为兼职)福建省度量衡检定调查专员,永德大工程处委员,国民党德化县党部执、监委,德化县社训总队少年团团长,德化县参议会驻会参议员,福建省抗敌自卫团闽南区司令部参议,福建省政府咨议,福建省政府专员,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署参议,福建省参议会第一届参议员等。
苏育南毕生相当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为德化教育事业付出心血,曾获福建省省长萨镇冰令褒“热心劝学”,国家教育部授予“五等奖章”。他为政廉明,两袖清风,清贫一生,不与贪官污吏为伍;品性淳朴,与人为善,在德化人民中深孚众望。生前与德化驰名的清官陈其英友善。县长陈怀让(河北人,1940~1942年在任,为民国时期德化较正派的县长之一)尊称他为“德邑名绅”,赠匾日“正气凌人”。
苏育南学识深邃,能文能诗,工书法,擅魏碑。生前常与全国各地100多位诗友吟赋酬和。编著有《海桥(百家)唱和集》①。其手迹孤本由其次子苏景昌珍存。又著有《海桥残客》等,惜已散失。1951年农历lO月22日病逝,终年61岁。
①《海桥(百家)唱和集》苏育南编著。收入作品为他与全国各地包括北京、上海、河北、辽宁、山东、山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云南、贵州等省市与本省泉州、南安、永春、安溪、仙游、大田、尤溪、上杭、南平、古田、宁德等地及本县110余位诗友吟咏酬和的诗篇。内容含感怀、题赠、旅游、祝颂、悼挽、杂咏等。分二卷,计近700首。其中苏育南本人诗作270余首,他与其夫人王素华(1905—1935,德化城关后田池人.毕业于崇正女子学校)联句诗作6首。卷一始编于民国16年(1927),由南平陈瘦愚、泉州曾文英、江苏丁秋碧、山西张建亭分别作序;卷二自序。约截稿于1940年代初。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苏育南
国籍中国
出生地福建德化春美梁春村漈头
出生日期1891
逝世日期1951
乳名玉慈
号石甫
人物生平
清光绪十七年(1891)农历八月初九日,苏育南出生于海拔1350米风景秀丽的德化龙湖山西南麓偏僻村庄古仓漈头。祖辈业农。父苏兴景(1856~1918),学儒未成,后改从农商。他思想进步,有卓识远见,克勤克俭培育独子苏育南成材。其后父子一起参加粤军,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袁世凯死后回德化参加剿匪,任侦查长,努力职守。民国7年(1918)被匪伺虏杖毙于大儒(今大田县辖),翌年裹骨归葬,闽督军署副官处勒碑并文:
景伯持躬,惟道与德。课子成名,为国效力。卸命翦莽,以身殉职。裹骨归来,僚友肃立。望芳草之芊芊,仰佳城而郁郁。为纪崇勋,勒石公侧。
苏育南自幼天资聪颖,才智过人,富有胆魄。8岁入塾。初师从双翰名儒苏德椿(古春茶者坑人),继师从双翰名儒、清末秀才苏其藻(又名维宝,本村人,6世儒绅)。数年时间,读遍《四书》《五经》,且具极深获益。他青少年时期,即演绎出一桩桩传奇故事。据称,他14岁时即当“小特教”,受聘于本村富户苏单元,为其教授二位弱智孙儿苏联壖(10岁)、苏联奖(10岁左右)。这二位弱智儿童,原曾上学数年,经几位老塾师授业,皆收效甚微,束手无策。而14岁的小育南竞大胆应聘。他以儿童教儿童,与他俩建立友谊感情,有时一同玩耍嬉戏,寓教于乐,根据其个性、智力等特点,以特殊的教学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授课一年,不但能诵读部分课文,还能背诵珠算“九九”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于算盘实践拨打,让当爷爷的苏单元感激、喜慰不已。次年,苏单元欲继续延聘,苏育南为自己学业计,未遂其意。他于本村开了一间小店铺,经营中药材、杂货,自学本草纲目与药性汤头,自学针灸,小小年纪做起小生意买卖,涉猎中医中药。并业余自习功课,自练书法。还义务为失学青年苏兴觉、丧父孤儿苏兴炳授课识字。凡此种种,让远近乡亲夸奖不已。清宣统(1909~1911)初,到本县赤水进县立(锦溪)师范讲习所,受业于本县名儒苏德程(本县双翰人,清末岁贡),赖其浚(本县桂林人,清末举人)帐下,获其教益,学业造诣更深。他赋性淳厚,文质彬彬,学业优异,言行儒雅,极受学友爱戴,师长好评,在间里乡亲中有良好声誉。
民国初年,德化地方武装纷起,互相火并割据,争相网罗人才扩大本部势力,苏育南成为当时众头领的争夺目标,纷纷拉其入伙。为避免引火烧身,卷入地方势力纷争祸患,苏育南父子毅然投奔粤军,追随孙中山革命。闽粤讨袁军兴,屡立战功,任中校营长兼晋北指挥官。闽峤时平改组,寻从事文艺工作,先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撰述,厦门道南日报社编辑。
后来,苏育南改从教育工作,任福建南安第二高等小学教师。民国10年(1921年)返回德化。翌年任县教育会视学。民国12年(1923)春,县教育会改为劝学所,任所长;是秋旋改为教育局,任局长。其间并兼任《石笙报》编辑。民国17年(1928)德化华侨创办育华中学,应聘任校长。民国20年(1931),县教育局复改为教育会(改为干事制),任常务干事。民国24年(1935),任县义务教育委员会委员。民国25年(1936)、34年(1945),先后二次任县民众教育馆馆长。民国36年(1947)兼任县文献委员会副主任。其间还先后担任(部分为兼职)福建省度量衡检定调查专员,永德大工程处委员,国民党德化县党部执、监委,德化县社训总队少年团团长,德化县参议会驻会参议员,福建省抗敌自卫团闽南区司令部参议,福建省政府咨议,福建省政府专员,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署参议,福建省参议会第一届参议员等。
人物评价
苏育南毕生相当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为德化教育事业付出心血,曾获福建省省长萨镇冰令褒“热心劝学”,国家教育部授予“五等奖章”。他为政廉明,两袖清风,清贫一生,不与贪官污吏为伍;品性淳朴,与人为善,在德化人民中深孚众望。生前与德化驰名的清官陈其英友善。县长陈怀让(河北人,1940~1942年在任,为民国时期德化较正派的县长之一)尊称他为“德邑名绅”,赠匾日“正气凌人”。
苏育南学识深邃,能文能诗,工书法,擅魏碑。生前常与全国各地100多位诗友吟赋酬和。编著有《海桥(百家)唱和集》①。其手迹孤本由其次子苏景昌珍存。又著有《海桥残客》等,惜已散失。1951年农历lO月22日病逝,终年61岁。
①《海桥(百家)唱和集》苏育南编著。收入作品为他与全国各地包括北京、上海、河北、辽宁、山东、山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云南、贵州等省市与本省泉州、南安、永春、安溪、仙游、大田、尤溪、上杭、南平、古田、宁德等地及本县110余位诗友吟咏酬和的诗篇。内容含感怀、题赠、旅游、祝颂、悼挽、杂咏等。分二卷,计近700首。其中苏育南本人诗作270余首,他与其夫人王素华(1905—1935,德化城关后田池人.毕业于崇正女子学校)联句诗作6首。卷一始编于民国16年(1927),由南平陈瘦愚、泉州曾文英、江苏丁秋碧、山西张建亭分别作序;卷二自序。约截稿于1940年代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