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长春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李旦
别名李旭轮、武轮
国籍唐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长安蓬莱宫含凉殿
出生日期龙朔二年六月初一日(662年6月22日)
逝世日期开元四年六月二十日(716年7月13日)
职业皇帝→太上皇
信仰道教
主要成就稳定韦后之乱后的动荡政局
代表作品《戏题画》、《石淙》、《受禅制》
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庙号睿宗
年号文明、景云、太极、延和
在位684年至690年,710年至712年
陵墓唐桥陵
父亲唐高宗(李治)
母亲武则天(武曌)
祖父唐太宗(李世民)
祖母长孙皇后
兄姊李弘、安定思公主、李贤、李显
妹妹镇国太平公主
前任唐中宗李显
后任唐玄宗李隆基
皇后肃明皇后、窦德妃(追封)
龙朔二年六月一日(662年6月22日)李旦生于长安蓬莱宫含凉殿,是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的幼子,唐中宗母弟。当年十一月十八日即封殷王,遥领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右金吾卫大将军。及长,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乾封元年,徙封豫王。总章二年,徙封冀王。初名旭轮,至是去“旭”字。上元二年,徙封相王,拜右卫大将军。仪凤三年,迁洛牧;永隆二年(681年),改名旦,徙封豫王。
唐睿宗一生曾两度登基即位。第一次是在嗣圣元年(684)春二月七日,即高宗皇帝死后的第二年,他以豫王的身份取代了皇兄李显,时年22岁, 与高宗登基时的年龄一模一样。不过,他第二次登基已经是景云元年(710)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在中宗死后的当年,这次即位是以相王的身份取代了中宗的儿子少帝,即温王李重茂。两次即位相距长达27年。在这27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诡云谲,令后人眼接不暇。睿宗一生,称得上富有传奇色彩。
一让母亲
他第一次即位,是武则天在洛阳宫中废皇帝李显为庐陵王的第二天。由于这时武则天的政治经营还没有达到足以改朝换代的火候,身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为新君。李旦于是就成为继李显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李旦即位以后,他不仅不能在正宫上朝听政,且只能居住在别殿,武则天则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武则天能够为儿子做的,就是在二月七日立他为新君的同一天,把他的王妃刘氏立为皇后;几天以后,又把他的长子永平郡王成器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文明,大赦天下。这些都是李旦作为皇帝应该得到的,然而此时所有国家政治事务全由武则天一人专决,李旦实际上是个傀儡皇帝。
同年,武则天又改元为光宅,一年用了三个年号。这似乎透露出,皇帝的母后武则天除了没有改朝换代以外,在政治上已经可以随心所欲了。在此后的一个时期,发生了徐敬业扬州兵变和宗室越王贞等人的起兵。武则天一方面大开杀戒,威服政敌;同时又假意要还政。
垂拱二年(686)正月,武则天下诏还政于皇帝。李旦深知母后不是出于本意,也就假戏真做,坚决表示不同意,武则天也就顺水推舟,依旧临朝称制,把持朝政。
转过年来的春正月,武则天把皇帝的几个儿子都封为亲王:如成义为恒王,隆基为楚王,隆范为卫王,隆业为赵王,俨然把李旦的帝王之尊抬得高高。
然而事实上,在武则天一步步走上政治峰巅的过程中,李旦这个皇帝只能是一个徒唤奈何的旁观者而已。
永昌元年(689),武则天开始使用周历。同时,改元为载初(689)。这一年,武则天开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曌。从此,为了避讳,发布的诏书就改称“制书”。为了配合武则天的政治改作,不久有数万人上表请愿,请求武则天实施改朝换代。当时,宗室和朝廷大臣中的反对派纷纷遭遇杀戮和灭门之祸,武则天的政治经营已势不可挡。
处于政治波澜中心的皇帝李旦,更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在刘祎之死后不再发言的李旦也上表请求母后荣登大宝,并恳请赐自己姓武。他此举未必是出于本意,却使武则天的改朝换代有了一个台阶,也使自己得保平安。
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则天表示同意儿子李旦和群臣的请求,并于九月九日改唐建周。皇帝李旦被降为皇嗣,赐姓武,徙居东宫,其具仪一比皇太子,但是不给他皇太子的名分,皇嗣也就是候补性质的皇位继承人。李旦的名字也改为“轮”。皇太子也就成为皇孙,皇后刘氏也从降为妃。
睿宗第一次让天下,就这样完成了。
作为皇嗣的李旦,日子也并不平静。不知什么原因,武则天宠信的户婢韦团儿看中了这位不得志的皇嗣,曾想和他发生私情。李旦深知自身境遇,又怎么会引火烧身,就理所当然地拒绝了她。这样就得罪了团儿,她就暗中在睿宗的妃子刘氏和德妃窦氏的住所埋了一个木头人,然后告发她们行厌蛊妖法,诅咒武则天。结果,在长寿二年(693)正月二日,刘氏、窦氏进宫朝见武则天于嘉豫殿之后就被处死,秘密地埋在宫中,无人知道她们的下落。梓宫秘密,莫知所在,李旦再次即位以后,对二人都是招魂而葬。
对于两个妃子的突然失踪,皇嗣也不敢发问,在母后面前,泰然自若,好像从来没有什么事发生。即使这样,又有人告发他的窦德妃(玄宗的生母)的母亲庞氏有所不轨,庞氏被判处斩,差点丧命。出面替庞氏洗刷冤情的御史徐有功,被加上“阿党恶逆”的罪名判了绞刑,虽然最后没有被杀,也被革职除名。
二让皇兄
圣历元年(698)三月,武则天将废黜为庐陵王的李显从房陵召回。李旦“数称病不朝,请让位于中宗”,显然,李旦称病只是一个借口,他是认为自己年幼,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较量。按照长幼的次序,兄长被迎接回到宫中,就表明母后还是有意把兄长选立为继承人的。
李旦的推让,不仅说明了他的明理和识趣,也使武则天可以名正言顺地重立李显,同时避免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不和谐。这也保护了李显。
武则天把中宗接回首都是防止有人挟持他反叛,随时都可能杀了他。皇嗣的让位既保护了哥哥,也让自己有更多机会组织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团,扩大自己势力,同时也避免被严密监视,一家人这时才被放出来。
结果,李旦这次以皇嗣身份让位皇兄为皇太子,自己再次被封为相王。
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杀死二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逼武则天退位,拥立太子李显复位,是为唐中宗。中宗封李旦为安国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不到一个月,相王就上表辞让太尉和知政事,因为他态度坚决,中宗也只好答应。不久,中宗又别出心裁地想把相王立为皇太弟,这显然与他推让皇位继承人的举动有关。对这一称呼,又因为相王的坚决推辞而作罢。
由于李旦的谦让,他在中宗复辟以后的政治旋涡中,虽然屡屡遭受猜忌也能够保得平安。
综观睿宗的二让天下,他一让母亲,应系情非得已;二让皇兄,原是事出有因。不过,睿宗二让天下,均保自己平安如初,有惊无险,就连司马光也评价说:“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
景龙四年(710)六月,中宗被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杀。少帝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起初,宰相十几人集体商议并由上官婉儿执笔的中宗遗诏是,由韦后以皇太后临朝称制,而以时为安国相王的李旦加太尉参谋辅政。
后来,韦后的党羽认为不应该用相王辅政,实际上是韦后想仿效武则天把持朝政,把相王当作了一大障碍,是对曾经做过大唐皇帝和皇嗣的李旦心怀疑忌。
李旦本来有中宗顾托遗志,而在韦后自怀私心剥夺其辅政权力的时候,他也从没有正面争锋,一如既往地恭俭退让,避免遭到已经把持了朝政的韦后的陷害。
这说明,李旦在躲避政治斗争旋涡的冲击时,具有寻常人不曾具备的高超本领。
由于倒行逆施,韦后最终走上了末路穷途。李旦的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联络禁军将领拥兵入宫,将韦后诛杀,废黜少帝李重茂,拥立李旦重新登基。
根据史书记载,在这场宫廷政变成功后,少帝也无奈下诏请让位给叔父相王,相王依旧上表推让。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他才勉强同意。唐隆(710)元年六月二十四日,相王复即位于承天门楼,是为唐睿宗。大赦天下。
由于少帝李重茂自六月初七即位,二十四日就逊位,前后不足一个月,加上这期间还有韦后临朝,他实际上并没有掌握权力,所以无论是唐朝历史上还是在历史年表的谱系上都没有把他当作一任皇帝。
睿宗复位后的第二个月,就把诛韦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景云。
“太极”,是睿宗第二次在位期间的年号。景云三年(712年)正月初一,睿宗拜谒了太庙的列祖列宗,第二天才在正殿接受了群臣的新春朝贺。之后,他又举行了南郊祭天大礼,大赦天下。改元“太极”。
这年五月,睿宗又在北郊祭祀,并改元为“延和”。也就是说,仅仅这一年,睿宗就使用了太极、延和二个年号。这一年中,睿宗作为皇帝也是饱受折磨,原因是他要在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之间寻求权力的平衡。
虽然“太极”年号只使用了不到半年,但睿宗在这一阶段一直是在大耍太极功夫。
睿宗再次登基以后,在选择继承人时也犯过难。三子李隆基因为诛杀韦后、安乐公主以及拥立睿宗有大功,应该加以考虑;而李成器(李宪)是嫡长子,在睿宗第一次称帝时曾经被立为皇太子。在二人之间取舍,他一时也不便轻易表态。李成器深知三弟羽翼渐丰,为避隐太子玄武门之祸,提出“国家安则先立嫡长,国家危则先立有功”,主动退避。
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以后,太平公主和他因为权力之争发生了矛盾,展开了较量。太平公主以唐隆之功,权倾朝野;同样因功而被立为皇太子的李隆基,深谙权谋,非等闲之辈,他们之间势必会有所冲突。很快,太平公主就发现自己低估了太子,不免对他有了几丝忌惮。
从此,太平公主就把太子李隆基看成了自己政治上的对手,很想利用自己的权势换太子。
睿宗在公主和皇太子之间,遇事迁就,采取不偏不倚、摆平两方的平衡政策,不愿意也无法偏倚任何一方。每有宰相奏事,睿宗总是会先问“尝与太平议否”,再问“与三郎议否”。当得知了太平公主和太子的意见以后,他才做决定。
总之,睿宗既不开罪于太平公主,又同太子保持政治上的联系。太子、公主双方互为敌手,却对睿宗皇帝都有共同的政治需要;睿宗也正是在太平公主与太子的政治较量中保持着他的皇统地位。
睿宗的太极功夫是,希望能够在儿子和妹妹之间找到政治合作的共同点,希望彼此能够平和相处。他在这年五月把“太极”年号改为“延和”,其实已经隐隐约约表达了这样的期盼。然而,政治斗争的法则,使他的这一追求化为泡影。
由于睿宗对太平公主的支持,使皇太子在当时的政局中处境不安,以至于有人在太子面前故意说:“当今天下,只有太平公主,而不知道还有什么太子殿下!”太平公主位高权重,朝野遍布其门客,使得她与渴望拥有更多权力的皇太子李隆基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并公开化了。
延和元年(712年)七月,天象出现了异常。作为太子对头的太平公主一党,借术士之口向睿宗报告:“根据天象,彗星出现预示除旧布新。帝座及前星有灾,这显示皇太子合做天子,不合更居东宫。”
他们的本意是,借天象唆使睿宗对皇太子的政治前途做出决定。也就是说,根据天象,睿宗要么传位,要么就应当另立太子,不然天灾就会降临。
谁知,太平公主弄巧成拙,睿宗竟然决心“传德避灾”。
睿宗还回顾了自己在中宗之世的经历:当时,他见天象屡有变化,曾力劝中宗择立贤子以应灾异。因中宗不答应自己,他还一连几天忧惧难安。睿宗说:“岂可在彼能谏,到了自己就不能呢!”
由于睿宗传位的态度坚决,不仅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对没有效果,就连太子李隆基自己也闹不明白。李隆基急忙入宫觐见,连连叩头,请求父亲睿宗给他个说法。
睿宗表示说:“你诛凶定乱,能安我宗庙社稷。现天意人事都已成熟了,不必疑虑!你若能尽孝心,现在机会来了,何必一定要等到柩前即位呢!”
睿宗向太子表达了自己坚决传位的意愿,并目送李隆基流涕而出。到这时,睿宗似乎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睿宗为了求得政治的稳定,他决定以禅位终结了自己这次短暂的帝王生涯。他的传位太子实际上是抛弃了太平公主。睿宗虽然传位,但还应当“自总大政”。维护太平公主权柄的同时保留自己的帝王权力。于是,睿宗又一次搞他的政治平衡。他说自己传位以后要不忘国家,表示仍然会过问军国大政。
延和元年(712年)七月二十五日,唐睿宗下诏传位于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每五天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贺,仍自称“朕”,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狱仍然自决,命令称诰、令。而唐玄宗每日受朝于武德殿,自称“予”,决定三品以下除授及徒罪,命令称制、敕。到这年的八月初三日,睿宗举行了正式传位的大典。太子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到了第五天,改元“先天”,大赦天下。
睿宗这次传位的做法,给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的政局埋下了隐患。
太平公主地位特殊,又拥护李旦有功,所以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七个宰相五个是她的门生;李隆基不敢惹太平公主,一点小事惹了她就害怕地忙去告罪。
李隆基的登基,使太平公主陷入了恐慌之中。她马上陷入了巨大的颓势,她没想到李旦会这么快就退位。她之前无数次劝李旦废掉李隆基,改立别的太子。
太平公主说李隆基当太子时一直都有二心,李旦虽然觉得也有可能,但是一直在犹豫。如果换一个太子的话,李旦可能更受太平公主的协制。李隆基对太平公主一直怀恨在心,但是,因为李旦的健在,李隆基也不敢对太平公主动手。
李隆基登基后,因为朝政的问题,太上皇李旦越来越不满,觉得他想对自己不利。太平公主也趁机劝李旦,应该废掉李隆基。最后,李旦决定派李隆基戍边,但最后又犹豫,没了主意,推到下一年。
戍边就是废帝的暗示,李旦也很无奈。李隆基此时紧张得不得了,他很害怕,因为一旦被废就只有死亡的下场。最后,李隆基决定孤注一掷,在下一年戍边的前一个月发动政变,包围太平公主府第,围困了李旦。
太平公主逃到城外的山上,伤心之下自缢。李隆基也没杀李旦,只是终身软禁了他。太平公主的三个儿子,则都被李隆基处死 。
自此,李隆基皇权在握,九五之尊名至实归。
开元四年(716)六月二十日,太上皇李旦崩于太极宫内之百福殿,年五十五。十月,葬于桥陵(今渭南丰山)。庙号睿宗,初谥大圣贞皇帝,天宝十三载(754),改谥曰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
唤出眼,何用苦深藏。
缩却鼻,何畏不闻香。
奇峰嶾嶙箕山北,秀崿岧峣嵩镇南。
地首地肺何曾拟,天目天台倍觉惭。
树影蒙茏鄣叠岫,波深汹涌落悬潭。
□ 愿紫宸居得一,永欣丹扆御通三。
门下:朕闻自古帝王,珧膺图箓,则尊尊亲亲之义,著於典谟,谅在至公,盖非获已。我大唐乘时抚运,累圣重光。当四海之乐推,受三灵之眷命。大行皇帝奄弃宇县,痛结仇雠,朕志扫巨逆,保宁嗣主。今皇帝哀茕在疚,托於朕躬,勤恳再三,愿成兹意,朕以不德,猥承丕绪。念今追昔,载感於怀。若涉大川,罔知攸济。思荷宗祧之业,属此惟新;式扬涣汗之恩,与之更始。可大赦天下。
顷属昊穹降祸,云驭上仙,外戚成挟主之谋,奸臣起移国之计。皇太子隆基,见危而起,补天立极。朕方息肩朱邸,拭目清时,幸太平之无事,期小山之自逸。温王以推崇叔父,固禅万机;隆基以克奖帝图,进登储贰。此则明有日月,幽有鬼神,朕不敢执私而废公,违众而专意也。今君臣既定,天下已安,钦奉鸿业,思臻至理。推心兆人之上,毕至千秋之下,犹望始终一德,无有贰心。人其视余,天实知我。如闻在外尚有浮言,睥睨朝廷,窥测间隙。或云朕意欲脱屣宸居,或云东宫乃主器非长,呜呼无识,曾莫之思。昔唐尧、帝挚之弟也,升於帝位;王季、太伯之少也,立为太子。能明俊德,光启邦家。(阙四字)屡有流言,潜图废立,止以为中宗之时,吾乃一王耳,忧危不暇。今静祸难,安社稷,天下利之,所谓非常之事,不可以常礼议之。
地有二南,载怀敦睦;罪非七国,奄隔休明。故左金吾卫大将军兼益州都督上柱国成王千里,懿亲贤德,高才重器,强力干事,独冠等伦。保国乂人,克成忠义;愿除凶丑,翻陷诛夷。永言沦没,良深痛悼,俾复旧班,用加新宠。可还旧官。
甯嘉勖能重明节,事高栾向。幽涂已往,生气凛然。静言忠义,追崇襃宠。可赠永和县令。
门下:朕闻唐虞膺录,画象而人知禁;夏商御图,设刑而罪不息。周秦以降,沿革罕同;汉魏而还,条流浸广。虽或轻或重,一弛一张,义在於训人,事期於肃物。然则刑辟勿用,见称於昔典;法令滋章,贻讥於前哲。朕情在爱育,志切哀矜。疏网恢恢,实素怀之所尚;苛政察察,良夙心之所鄙。方冀化致无为,业先刑措。近见所司进律令格式,一一自观。至於经国成务之规,训俗惩违之范。万目咸举,一事无遗。但能奉以周旋,守而勿失,自可悬诸日月,播之黎庶,何事不理,何化不成?先圣忧勤万务,省念庶绩,或虑须有弛张,所以迅令删定。今既纲维备举,法制宏通,理在不刊,义归无改,岂可更有异同,别加撰削。必年月久远,於时用不便,当广延群议,与公卿等谋之。今未有疑,无容措笔。其先律令格式之本,宜早宣布,凡厥在职,务须遵奉。辄造异端,妄逾轨躅者,咸禁除之,庶用刑符於画一,守法在於无二。内外寮寀,知朕意焉!
门下:功定宗社者,可以高迈等夷;事超缣简者,故能永昭{山徽}烈。镇国太平公主。若华分景,秾李流芳,以同气之亲,锺先朝之爱。忠孝行己,仁明绝伦。才无不周,识无不综。顷夷国难,爰戴朕躬,大义动天,恳诚贯日。氛祲已廓,每听鸣谦之词;井田未优,复闻辞贵之请。朕方至公被物,岂以小节从人,宜增土宇,更传带砺。可加实封一千户。
朕闻曾氏之孝也,慈亲惑於疑听;赵虏之族也,明主哀而望思。历考前闻,率由旧典。重俊,大行之子,元良守器,往罹构间,困於谗嫉。莫顾鈇钺,轻盗甲兵,有此诛夷,无不悲惋。今四凶咸服,十起何追?方申赤晕之冤,以纾黄泉之痛。可赠皇太子,谥曰节愍。陪葬定陵。
慎终追远,斯乃旧章,表德旌贤,有光常策。故中书令裴炎,含和禀粹,履信居贞,望重国华,才称人秀。唯几成务,绩宣於代工;偶居无猜,义深於奉上。文明之际,王室多虞,保乂朕躬,实著诚节。而危疑起衅,仓卒罹灾,岁月屡迁,邱封莫树。永言先正,感悼良多,宜追贲於九原,俾增荣於万古。可赠益州大都督。
史书中说他“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应该不是虚誉。著名的景云铜钟(今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铭文,武则天的母亲杨氏顺陵(位于今陕西咸阳)的墓碑,都出自睿宗的手笔。
睿宗一出生就拥有了亲王爵位,尔后又两次做皇帝,这样的经历只有他的同胞皇兄唐中宗皇帝可与之相比。但是,作为李唐皇室的成员,像他那样还做过皇嗣(候补性质的皇位继承人),又曾经被建议做皇太弟,而且还做过太上皇的,却没有第二位了。
不仅如此,在所有的帝王当中,有做过皇帝的父亲者并不稀奇,但是同时又拥有一个也做过皇帝的母亲的就不多了。父母都做过皇帝的,历史上只有睿宗和中宗弟兄俩。睿宗更加与众不同的是,他的三个哥哥(均武则天所生)都被立过皇太子,年长的两位都没能够即位;他自己的儿子中也是长子与帝位无缘,最终是三郎继位做了皇帝,即玄宗李隆基。
在那个宗室往往遭遇杀身之祸的多事之秋,睿宗每每能够自保平安并得以善终,用《旧唐书·睿宗纪》的话说:“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睿宗)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
这说明睿宗确有过人之处。
历史上被称为“睿宗”的还有后来元朝建立之前的蒙古汗国时期的拖雷(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幼子,在成吉思汗死后暂代国政);唐睿宗以前以“睿宗”被列于太庙的,还没有第二位。是不是睿宗之“睿”就能称得上是英明通慧、仁圣睿智之人呢?那我们就不妨一起来看唐睿宗的一生行止,是不是够得上这个“睿”字!
唐睿宗两次让位的性质、地位不同,第一次被夺位,第二次是禅让。第一次是名为皇帝,实则囚犯,被立为皇帝却在别殿连朝臣谒见都没有,正殿都去不了,当了近七年的囚徒皇帝。
让位给母亲的唐睿宗也是一位杰出的人杰,能在妻子被冤杀自己被诬告时从容镇静,要是有丝毫异常情绪就完了。当时,武则天已经想立武氏太子了,看李旦依然恭敬、孝顺,没有因为妻子被杀而疏远、记恨自己,就把诬告他的婢女杀了。
以后,李旦在十多年的拘禁中,教育儿女,抚养兄长的遗孤,不断历练,终成大器。
在突厥、契丹攻打中原时,武则天为了缓解内部压力,把唐中宗接回首都,又是他坚辞太子后,自己联系、笼络了很多能人,密切观察时局,在母亲病重权臣乱政时,领导发动政变恢复了唐朝,固辞皇太弟、宰相,功成身退有气节。
第二次禅让时就已经是太上皇,五日一次接见朝臣,三品以上官员任免自己说了算,书称朕让皇帝称予,是真正最高统治者。
后因皇帝欲政变的消息被截获,欲废皇帝,但自己又犹豫万分,终至玄宗起兵,先是包围太平公主府,然后自己惨遭软禁,此后睿宗算是真正隐退。
观其一生,李旦不仅自己文才武略出众,培养出的两个儿子也优秀,长子也是以谦让著名,三子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仅此就足以让李旦成为唐朝的功臣。
《旧唐书》:法不一则奸伪起,政不一则朋党生,上既启其泉源,下胡息于奔竞。观夫天后之时,云委于二张之第;孝和之世,波注于三王之门。献奇则除设盈庭,纳贿则斜封满路,咸以进趋相轨,奸利是图,如火投泉,安得无败?洎景龙继统,污俗廓清,然犹投杼于乘舆之间,抵掌于太平之日。以至书频告变,上不自安,宫臣致御魅之科,天子慊巡边之诏。彼既弯弓而射我,我则号泣以行刑。此虽镇国之尤,亦是临轩之失。夫君人孝爱,锡之以典刑,纳之于轨物,俾无僭逼,下绝觊觎,自然治道惟新,乱阶不作。孝和既已失之,玄真亦未为得。
赞曰:孝和、玄真,皆肖先人。率情背礼,取乐于身。夷涂不履,覆辙攸遵。扶持圣嗣,赖有贤臣。
《新唐书》:“长而温恭好学,通诂训,工草隶书。......睿宗因其子之功,而在位不久,固无可称者。”
祖父:唐太宗李世民
祖母: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
父亲:唐高宗李治
母亲:武周女皇武则天
兄:燕王李忠、原悼王李孝、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孝敬皇帝李弘(同母)、章怀太子李贤(同母)、唐中宗李显(同母)
姐:义阳公主、宣城公主、安定思公主(同母)
妹:镇国太平公主(同母)
皇后
刘皇后,结发之妻,正室;生嫡长子李宪(后追谥让皇帝)、寿昌公主、代国公主李华婉,被武则天勒令处死,追谥为肃明顺圣皇后
窦德妃,侧室;生唐玄宗李隆基、金仙公主、玉真公主,被武则天勒令处死,追谥为昭成顺圣皇后
妃嫔
豆卢贵妃,抚养李隆基,离宫居住
崔贵妃,生鄎国公主
王德妃,惠宣太子李业母
王贤妃,名芳媚,王德妃之妹,李业养母
庶妃
崔孺人,生惠文太子李范
唐孺人(672年—692年12月15日),唐俭孙女,考古发现唐孺人与崔孺人墓
崔孺人。因崔孺人墓志铭缺失,不知崔孺人与李范母是否同一人
姬侍
柳宫人,前宰相柳奭孙女,生惠庄太子李㧑
子
1.让皇帝李宪,原名李成器,母刘皇后
2.惠庄太子李撝
3.唐玄宗李隆基,母窦德妃
4.惠文太子李范
5.惠宣太子李业
6.隋王李隆悌
女
唐睿宗共有11个女儿:
寿昌公主(母刘皇后,下嫁崔真)
安兴昭怀公主(早薨)
荆山公主(下嫁薛伯阳)
淮阳公主(下嫁王承庆)
代国公主李华(字华婉,母刘皇后,下嫁郑万钧)
凉国公主(字华庄,先封为仙源公主,下嫁薛伯阳)
薛国公主(又作蔡国公主,先封为清阳公主,下嫁王守一,又嫁裴巽)
鄎国公主(母崔贵妃,先封为荆山公主,下嫁薛儆,又嫁郑孝义)
金仙公主(母窦德妃,先封为西城县主)
玉真公主(字持盈,母窦德妃,始封崇昌县主)
霍国公主(下嫁裴虚己)
桥陵,又名桥冢。宋沈遘《真宗皇帝忌日醮文》:“伏以荆山之鼎既成,空瞻桥冢;帝所之游不返,孰问钧天?” 桥陵为唐睿宗李旦之墓,位于陕西蒲城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丰山。丰山海拔为751米,这里是峰恋起伏,沟壑纵横,形成各自独立的山头。向南平野辽阔,与秦岭诸峰遥遥相对,山川壮丽,气象万千,丰山据记载叫金帜山,亦称金栗山和苏愚山。当地人们依其展翅欲飞的天然形势,称它为凤凰山。
桥陵以山为冢,在山腹开凿地下宫殿,在地面上绕山筑城,四面各开一门,陵园周长约13公里,因建於开元盛世,各种设施十分崇厚。距今已历经1270多年风蚀雨剥,但所保留的40多尊巨大石刻:石华表、石鸵鸟、石马、石人、石狮等,却依然眉目清晰,生动自然。石雕排列成行,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堪称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
据记载,桥陵当时地面建筑除雄伟的九间献殿外,还有几座阙楼及下宫、陵署等,几十年内房屋建筑即达140间。陵园设有陵台令及主文、主乐、主辇、典事等官员23人,陵户400人,还设有折冲府,专门有官兵负责保卫工作。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杜甫由长安至奉承看望家人,除写成有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长诗外,还写有《桥陵诗本十韵因呈县内诸葛官》,诗句有“先帝昔晏驾,兹山朝百灵,崇冈摇篮象设,活野开天庭”,“石门霜露白,玉殿莓苔青。宫女晓知署,祠官朝见星”。诗中对渭南桥陵的建设及官没宫女供养犹如皇帝生前情况,作了形象的描述。陵园地面建成筑虽忆荡然不存,然现遗迹,物别是地南面有的石刻群,仍可年出,陵园布局匀称,加上墙壁的社托,气势颇为宏伟。
1988年,桥陵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考古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桥陵地下宫殿之奥秘公之于众的时候指日可待。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李旦
别名李旭轮、武轮
国籍唐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长安蓬莱宫含凉殿
出生日期龙朔二年六月初一日(662年6月22日)
逝世日期开元四年六月二十日(716年7月13日)
职业皇帝→太上皇
信仰道教
主要成就稳定韦后之乱后的动荡政局
代表作品《戏题画》、《石淙》、《受禅制》
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庙号睿宗
年号文明、景云、太极、延和
在位684年至690年,710年至712年
陵墓唐桥陵
父亲唐高宗(李治)
母亲武则天(武曌)
祖父唐太宗(李世民)
祖母长孙皇后
兄姊李弘、安定思公主、李贤、李显
妹妹镇国太平公主
前任唐中宗李显
后任唐玄宗李隆基
皇后肃明皇后、窦德妃(追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龙朔二年六月一日(662年6月22日)李旦生于长安蓬莱宫含凉殿,是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的幼子,唐中宗母弟。当年十一月十八日即封殷王,遥领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右金吾卫大将军。及长,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乾封元年,徙封豫王。总章二年,徙封冀王。初名旭轮,至是去“旭”字。上元二年,徙封相王,拜右卫大将军。仪凤三年,迁洛牧;永隆二年(681年),改名旦,徙封豫王。
二让天下
唐睿宗一生曾两度登基即位。第一次是在嗣圣元年(684)春二月七日,即高宗皇帝死后的第二年,他以豫王的身份取代了皇兄李显,时年22岁, 与高宗登基时的年龄一模一样。不过,他第二次登基已经是景云元年(710)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在中宗死后的当年,这次即位是以相王的身份取代了中宗的儿子少帝,即温王李重茂。两次即位相距长达27年。在这27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诡云谲,令后人眼接不暇。睿宗一生,称得上富有传奇色彩。
一让母亲
他第一次即位,是武则天在洛阳宫中废皇帝李显为庐陵王的第二天。由于这时武则天的政治经营还没有达到足以改朝换代的火候,身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为新君。李旦于是就成为继李显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李旦即位以后,他不仅不能在正宫上朝听政,且只能居住在别殿,武则天则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武则天能够为儿子做的,就是在二月七日立他为新君的同一天,把他的王妃刘氏立为皇后;几天以后,又把他的长子永平郡王成器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文明,大赦天下。这些都是李旦作为皇帝应该得到的,然而此时所有国家政治事务全由武则天一人专决,李旦实际上是个傀儡皇帝。
同年,武则天又改元为光宅,一年用了三个年号。这似乎透露出,皇帝的母后武则天除了没有改朝换代以外,在政治上已经可以随心所欲了。在此后的一个时期,发生了徐敬业扬州兵变和宗室越王贞等人的起兵。武则天一方面大开杀戒,威服政敌;同时又假意要还政。
垂拱二年(686)正月,武则天下诏还政于皇帝。李旦深知母后不是出于本意,也就假戏真做,坚决表示不同意,武则天也就顺水推舟,依旧临朝称制,把持朝政。
转过年来的春正月,武则天把皇帝的几个儿子都封为亲王:如成义为恒王,隆基为楚王,隆范为卫王,隆业为赵王,俨然把李旦的帝王之尊抬得高高。
然而事实上,在武则天一步步走上政治峰巅的过程中,李旦这个皇帝只能是一个徒唤奈何的旁观者而已。
永昌元年(689),武则天开始使用周历。同时,改元为载初(689)。这一年,武则天开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曌。从此,为了避讳,发布的诏书就改称“制书”。为了配合武则天的政治改作,不久有数万人上表请愿,请求武则天实施改朝换代。当时,宗室和朝廷大臣中的反对派纷纷遭遇杀戮和灭门之祸,武则天的政治经营已势不可挡。
处于政治波澜中心的皇帝李旦,更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在刘祎之死后不再发言的李旦也上表请求母后荣登大宝,并恳请赐自己姓武。他此举未必是出于本意,却使武则天的改朝换代有了一个台阶,也使自己得保平安。
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则天表示同意儿子李旦和群臣的请求,并于九月九日改唐建周。皇帝李旦被降为皇嗣,赐姓武,徙居东宫,其具仪一比皇太子,但是不给他皇太子的名分,皇嗣也就是候补性质的皇位继承人。李旦的名字也改为“轮”。皇太子也就成为皇孙,皇后刘氏也从降为妃。
睿宗第一次让天下,就这样完成了。
作为皇嗣的李旦,日子也并不平静。不知什么原因,武则天宠信的户婢韦团儿看中了这位不得志的皇嗣,曾想和他发生私情。李旦深知自身境遇,又怎么会引火烧身,就理所当然地拒绝了她。这样就得罪了团儿,她就暗中在睿宗的妃子刘氏和德妃窦氏的住所埋了一个木头人,然后告发她们行厌蛊妖法,诅咒武则天。结果,在长寿二年(693)正月二日,刘氏、窦氏进宫朝见武则天于嘉豫殿之后就被处死,秘密地埋在宫中,无人知道她们的下落。梓宫秘密,莫知所在,李旦再次即位以后,对二人都是招魂而葬。
对于两个妃子的突然失踪,皇嗣也不敢发问,在母后面前,泰然自若,好像从来没有什么事发生。即使这样,又有人告发他的窦德妃(玄宗的生母)的母亲庞氏有所不轨,庞氏被判处斩,差点丧命。出面替庞氏洗刷冤情的御史徐有功,被加上“阿党恶逆”的罪名判了绞刑,虽然最后没有被杀,也被革职除名。
二让皇兄
圣历元年(698)三月,武则天将废黜为庐陵王的李显从房陵召回。李旦“数称病不朝,请让位于中宗”,显然,李旦称病只是一个借口,他是认为自己年幼,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较量。按照长幼的次序,兄长被迎接回到宫中,就表明母后还是有意把兄长选立为继承人的。
李旦的推让,不仅说明了他的明理和识趣,也使武则天可以名正言顺地重立李显,同时避免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不和谐。这也保护了李显。
武则天把中宗接回首都是防止有人挟持他反叛,随时都可能杀了他。皇嗣的让位既保护了哥哥,也让自己有更多机会组织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团,扩大自己势力,同时也避免被严密监视,一家人这时才被放出来。
结果,李旦这次以皇嗣身份让位皇兄为皇太子,自己再次被封为相王。
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杀死二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逼武则天退位,拥立太子李显复位,是为唐中宗。中宗封李旦为安国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不到一个月,相王就上表辞让太尉和知政事,因为他态度坚决,中宗也只好答应。不久,中宗又别出心裁地想把相王立为皇太弟,这显然与他推让皇位继承人的举动有关。对这一称呼,又因为相王的坚决推辞而作罢。
由于李旦的谦让,他在中宗复辟以后的政治旋涡中,虽然屡屡遭受猜忌也能够保得平安。
综观睿宗的二让天下,他一让母亲,应系情非得已;二让皇兄,原是事出有因。不过,睿宗二让天下,均保自己平安如初,有惊无险,就连司马光也评价说:“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
幸而复位
景龙四年(710)六月,中宗被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杀。少帝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起初,宰相十几人集体商议并由上官婉儿执笔的中宗遗诏是,由韦后以皇太后临朝称制,而以时为安国相王的李旦加太尉参谋辅政。
后来,韦后的党羽认为不应该用相王辅政,实际上是韦后想仿效武则天把持朝政,把相王当作了一大障碍,是对曾经做过大唐皇帝和皇嗣的李旦心怀疑忌。
李旦本来有中宗顾托遗志,而在韦后自怀私心剥夺其辅政权力的时候,他也从没有正面争锋,一如既往地恭俭退让,避免遭到已经把持了朝政的韦后的陷害。
这说明,李旦在躲避政治斗争旋涡的冲击时,具有寻常人不曾具备的高超本领。
由于倒行逆施,韦后最终走上了末路穷途。李旦的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联络禁军将领拥兵入宫,将韦后诛杀,废黜少帝李重茂,拥立李旦重新登基。
根据史书记载,在这场宫廷政变成功后,少帝也无奈下诏请让位给叔父相王,相王依旧上表推让。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他才勉强同意。唐隆(710)元年六月二十四日,相王复即位于承天门楼,是为唐睿宗。大赦天下。
由于少帝李重茂自六月初七即位,二十四日就逊位,前后不足一个月,加上这期间还有韦后临朝,他实际上并没有掌握权力,所以无论是唐朝历史上还是在历史年表的谱系上都没有把他当作一任皇帝。
睿宗复位后的第二个月,就把诛韦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景云。
太极功夫
“太极”,是睿宗第二次在位期间的年号。景云三年(712年)正月初一,睿宗拜谒了太庙的列祖列宗,第二天才在正殿接受了群臣的新春朝贺。之后,他又举行了南郊祭天大礼,大赦天下。改元“太极”。
这年五月,睿宗又在北郊祭祀,并改元为“延和”。也就是说,仅仅这一年,睿宗就使用了太极、延和二个年号。这一年中,睿宗作为皇帝也是饱受折磨,原因是他要在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之间寻求权力的平衡。
虽然“太极”年号只使用了不到半年,但睿宗在这一阶段一直是在大耍太极功夫。
睿宗再次登基以后,在选择继承人时也犯过难。三子李隆基因为诛杀韦后、安乐公主以及拥立睿宗有大功,应该加以考虑;而李成器(李宪)是嫡长子,在睿宗第一次称帝时曾经被立为皇太子。在二人之间取舍,他一时也不便轻易表态。李成器深知三弟羽翼渐丰,为避隐太子玄武门之祸,提出“国家安则先立嫡长,国家危则先立有功”,主动退避。
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以后,太平公主和他因为权力之争发生了矛盾,展开了较量。太平公主以唐隆之功,权倾朝野;同样因功而被立为皇太子的李隆基,深谙权谋,非等闲之辈,他们之间势必会有所冲突。很快,太平公主就发现自己低估了太子,不免对他有了几丝忌惮。
从此,太平公主就把太子李隆基看成了自己政治上的对手,很想利用自己的权势换太子。
睿宗在公主和皇太子之间,遇事迁就,采取不偏不倚、摆平两方的平衡政策,不愿意也无法偏倚任何一方。每有宰相奏事,睿宗总是会先问“尝与太平议否”,再问“与三郎议否”。当得知了太平公主和太子的意见以后,他才做决定。
总之,睿宗既不开罪于太平公主,又同太子保持政治上的联系。太子、公主双方互为敌手,却对睿宗皇帝都有共同的政治需要;睿宗也正是在太平公主与太子的政治较量中保持着他的皇统地位。
睿宗的太极功夫是,希望能够在儿子和妹妹之间找到政治合作的共同点,希望彼此能够平和相处。他在这年五月把“太极”年号改为“延和”,其实已经隐隐约约表达了这样的期盼。然而,政治斗争的法则,使他的这一追求化为泡影。
由于睿宗对太平公主的支持,使皇太子在当时的政局中处境不安,以至于有人在太子面前故意说:“当今天下,只有太平公主,而不知道还有什么太子殿下!”太平公主位高权重,朝野遍布其门客,使得她与渴望拥有更多权力的皇太子李隆基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并公开化了。
延和元年(712年)七月,天象出现了异常。作为太子对头的太平公主一党,借术士之口向睿宗报告:“根据天象,彗星出现预示除旧布新。帝座及前星有灾,这显示皇太子合做天子,不合更居东宫。”
他们的本意是,借天象唆使睿宗对皇太子的政治前途做出决定。也就是说,根据天象,睿宗要么传位,要么就应当另立太子,不然天灾就会降临。
谁知,太平公主弄巧成拙,睿宗竟然决心“传德避灾”。
睿宗还回顾了自己在中宗之世的经历:当时,他见天象屡有变化,曾力劝中宗择立贤子以应灾异。因中宗不答应自己,他还一连几天忧惧难安。睿宗说:“岂可在彼能谏,到了自己就不能呢!”
由于睿宗传位的态度坚决,不仅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对没有效果,就连太子李隆基自己也闹不明白。李隆基急忙入宫觐见,连连叩头,请求父亲睿宗给他个说法。
睿宗表示说:“你诛凶定乱,能安我宗庙社稷。现天意人事都已成熟了,不必疑虑!你若能尽孝心,现在机会来了,何必一定要等到柩前即位呢!”
睿宗向太子表达了自己坚决传位的意愿,并目送李隆基流涕而出。到这时,睿宗似乎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无奈传位
睿宗为了求得政治的稳定,他决定以禅位终结了自己这次短暂的帝王生涯。他的传位太子实际上是抛弃了太平公主。睿宗虽然传位,但还应当“自总大政”。维护太平公主权柄的同时保留自己的帝王权力。于是,睿宗又一次搞他的政治平衡。他说自己传位以后要不忘国家,表示仍然会过问军国大政。
延和元年(712年)七月二十五日,唐睿宗下诏传位于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每五天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贺,仍自称“朕”,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狱仍然自决,命令称诰、令。而唐玄宗每日受朝于武德殿,自称“予”,决定三品以下除授及徒罪,命令称制、敕。到这年的八月初三日,睿宗举行了正式传位的大典。太子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到了第五天,改元“先天”,大赦天下。
睿宗这次传位的做法,给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的政局埋下了隐患。
先天之变
太平公主地位特殊,又拥护李旦有功,所以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七个宰相五个是她的门生;李隆基不敢惹太平公主,一点小事惹了她就害怕地忙去告罪。
李隆基的登基,使太平公主陷入了恐慌之中。她马上陷入了巨大的颓势,她没想到李旦会这么快就退位。她之前无数次劝李旦废掉李隆基,改立别的太子。
太平公主说李隆基当太子时一直都有二心,李旦虽然觉得也有可能,但是一直在犹豫。如果换一个太子的话,李旦可能更受太平公主的协制。李隆基对太平公主一直怀恨在心,但是,因为李旦的健在,李隆基也不敢对太平公主动手。
李隆基登基后,因为朝政的问题,太上皇李旦越来越不满,觉得他想对自己不利。太平公主也趁机劝李旦,应该废掉李隆基。最后,李旦决定派李隆基戍边,但最后又犹豫,没了主意,推到下一年。
戍边就是废帝的暗示,李旦也很无奈。李隆基此时紧张得不得了,他很害怕,因为一旦被废就只有死亡的下场。最后,李隆基决定孤注一掷,在下一年戍边的前一个月发动政变,包围太平公主府第,围困了李旦。
太平公主逃到城外的山上,伤心之下自缢。李隆基也没杀李旦,只是终身软禁了他。太平公主的三个儿子,则都被李隆基处死 。
自此,李隆基皇权在握,九五之尊名至实归。
病逝庙谥
开元四年(716)六月二十日,太上皇李旦崩于太极宫内之百福殿,年五十五。十月,葬于桥陵(今渭南丰山)。庙号睿宗,初谥大圣贞皇帝,天宝十三载(754),改谥曰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
个人造诣
戏题画
唤出眼,何用苦深藏。
缩却鼻,何畏不闻香。
石淙
奇峰嶾嶙箕山北,秀崿岧峣嵩镇南。
地首地肺何曾拟,天目天台倍觉惭。
树影蒙茏鄣叠岫,波深汹涌落悬潭。
□ 愿紫宸居得一,永欣丹扆御通三。
受禅制
门下:朕闻自古帝王,珧膺图箓,则尊尊亲亲之义,著於典谟,谅在至公,盖非获已。我大唐乘时抚运,累圣重光。当四海之乐推,受三灵之眷命。大行皇帝奄弃宇县,痛结仇雠,朕志扫巨逆,保宁嗣主。今皇帝哀茕在疚,托於朕躬,勤恳再三,愿成兹意,朕以不德,猥承丕绪。念今追昔,载感於怀。若涉大川,罔知攸济。思荷宗祧之业,属此惟新;式扬涣汗之恩,与之更始。可大赦天下。
诫谕天下制
顷属昊穹降祸,云驭上仙,外戚成挟主之谋,奸臣起移国之计。皇太子隆基,见危而起,补天立极。朕方息肩朱邸,拭目清时,幸太平之无事,期小山之自逸。温王以推崇叔父,固禅万机;隆基以克奖帝图,进登储贰。此则明有日月,幽有鬼神,朕不敢执私而废公,违众而专意也。今君臣既定,天下已安,钦奉鸿业,思臻至理。推心兆人之上,毕至千秋之下,犹望始终一德,无有贰心。人其视余,天实知我。如闻在外尚有浮言,睥睨朝廷,窥测间隙。或云朕意欲脱屣宸居,或云东宫乃主器非长,呜呼无识,曾莫之思。昔唐尧、帝挚之弟也,升於帝位;王季、太伯之少也,立为太子。能明俊德,光启邦家。(阙四字)屡有流言,潜图废立,止以为中宗之时,吾乃一王耳,忧危不暇。今静祸难,安社稷,天下利之,所谓非常之事,不可以常礼议之。
还旧官制
地有二南,载怀敦睦;罪非七国,奄隔休明。故左金吾卫大将军兼益州都督上柱国成王千里,懿亲贤德,高才重器,强力干事,独冠等伦。保国乂人,克成忠义;愿除凶丑,翻陷诛夷。永言沦没,良深痛悼,俾复旧班,用加新宠。可还旧官。
赠永和县令制
甯嘉勖能重明节,事高栾向。幽涂已往,生气凛然。静言忠义,追崇襃宠。可赠永和县令。
定刑法制
门下:朕闻唐虞膺录,画象而人知禁;夏商御图,设刑而罪不息。周秦以降,沿革罕同;汉魏而还,条流浸广。虽或轻或重,一弛一张,义在於训人,事期於肃物。然则刑辟勿用,见称於昔典;法令滋章,贻讥於前哲。朕情在爱育,志切哀矜。疏网恢恢,实素怀之所尚;苛政察察,良夙心之所鄙。方冀化致无为,业先刑措。近见所司进律令格式,一一自观。至於经国成务之规,训俗惩违之范。万目咸举,一事无遗。但能奉以周旋,守而勿失,自可悬诸日月,播之黎庶,何事不理,何化不成?先圣忧勤万务,省念庶绩,或虑须有弛张,所以迅令删定。今既纲维备举,法制宏通,理在不刊,义归无改,岂可更有异同,别加撰削。必年月久远,於时用不便,当广延群议,与公卿等谋之。今未有疑,无容措笔。其先律令格式之本,宜早宣布,凡厥在职,务须遵奉。辄造异端,妄逾轨躅者,咸禁除之,庶用刑符於画一,守法在於无二。内外寮寀,知朕意焉!
实封制
门下:功定宗社者,可以高迈等夷;事超缣简者,故能永昭{山徽}烈。镇国太平公主。若华分景,秾李流芳,以同气之亲,锺先朝之爱。忠孝行己,仁明绝伦。才无不周,识无不综。顷夷国难,爰戴朕躬,大义动天,恳诚贯日。氛祲已廓,每听鸣谦之词;井田未优,复闻辞贵之请。朕方至公被物,岂以小节从人,宜增土宇,更传带砺。可加实封一千户。
谥节愍制
朕闻曾氏之孝也,慈亲惑於疑听;赵虏之族也,明主哀而望思。历考前闻,率由旧典。重俊,大行之子,元良守器,往罹构间,困於谗嫉。莫顾鈇钺,轻盗甲兵,有此诛夷,无不悲惋。今四凶咸服,十起何追?方申赤晕之冤,以纾黄泉之痛。可赠皇太子,谥曰节愍。陪葬定陵。
赠大都督制
慎终追远,斯乃旧章,表德旌贤,有光常策。故中书令裴炎,含和禀粹,履信居贞,望重国华,才称人秀。唯几成务,绩宣於代工;偶居无猜,义深於奉上。文明之际,王室多虞,保乂朕躬,实著诚节。而危疑起衅,仓卒罹灾,岁月屡迁,邱封莫树。永言先正,感悼良多,宜追贲於九原,俾增荣於万古。可赠益州大都督。
历史评价
总评
史书中说他“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应该不是虚誉。著名的景云铜钟(今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铭文,武则天的母亲杨氏顺陵(位于今陕西咸阳)的墓碑,都出自睿宗的手笔。
睿宗一出生就拥有了亲王爵位,尔后又两次做皇帝,这样的经历只有他的同胞皇兄唐中宗皇帝可与之相比。但是,作为李唐皇室的成员,像他那样还做过皇嗣(候补性质的皇位继承人),又曾经被建议做皇太弟,而且还做过太上皇的,却没有第二位了。
不仅如此,在所有的帝王当中,有做过皇帝的父亲者并不稀奇,但是同时又拥有一个也做过皇帝的母亲的就不多了。父母都做过皇帝的,历史上只有睿宗和中宗弟兄俩。睿宗更加与众不同的是,他的三个哥哥(均武则天所生)都被立过皇太子,年长的两位都没能够即位;他自己的儿子中也是长子与帝位无缘,最终是三郎继位做了皇帝,即玄宗李隆基。
在那个宗室往往遭遇杀身之祸的多事之秋,睿宗每每能够自保平安并得以善终,用《旧唐书·睿宗纪》的话说:“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睿宗)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
这说明睿宗确有过人之处。
历史上被称为“睿宗”的还有后来元朝建立之前的蒙古汗国时期的拖雷(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幼子,在成吉思汗死后暂代国政);唐睿宗以前以“睿宗”被列于太庙的,还没有第二位。是不是睿宗之“睿”就能称得上是英明通慧、仁圣睿智之人呢?那我们就不妨一起来看唐睿宗的一生行止,是不是够得上这个“睿”字!
唐睿宗两次让位的性质、地位不同,第一次被夺位,第二次是禅让。第一次是名为皇帝,实则囚犯,被立为皇帝却在别殿连朝臣谒见都没有,正殿都去不了,当了近七年的囚徒皇帝。
让位给母亲的唐睿宗也是一位杰出的人杰,能在妻子被冤杀自己被诬告时从容镇静,要是有丝毫异常情绪就完了。当时,武则天已经想立武氏太子了,看李旦依然恭敬、孝顺,没有因为妻子被杀而疏远、记恨自己,就把诬告他的婢女杀了。
以后,李旦在十多年的拘禁中,教育儿女,抚养兄长的遗孤,不断历练,终成大器。
在突厥、契丹攻打中原时,武则天为了缓解内部压力,把唐中宗接回首都,又是他坚辞太子后,自己联系、笼络了很多能人,密切观察时局,在母亲病重权臣乱政时,领导发动政变恢复了唐朝,固辞皇太弟、宰相,功成身退有气节。
第二次禅让时就已经是太上皇,五日一次接见朝臣,三品以上官员任免自己说了算,书称朕让皇帝称予,是真正最高统治者。
后因皇帝欲政变的消息被截获,欲废皇帝,但自己又犹豫万分,终至玄宗起兵,先是包围太平公主府,然后自己惨遭软禁,此后睿宗算是真正隐退。
观其一生,李旦不仅自己文才武略出众,培养出的两个儿子也优秀,长子也是以谦让著名,三子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仅此就足以让李旦成为唐朝的功臣。
史评
《旧唐书》:法不一则奸伪起,政不一则朋党生,上既启其泉源,下胡息于奔竞。观夫天后之时,云委于二张之第;孝和之世,波注于三王之门。献奇则除设盈庭,纳贿则斜封满路,咸以进趋相轨,奸利是图,如火投泉,安得无败?洎景龙继统,污俗廓清,然犹投杼于乘舆之间,抵掌于太平之日。以至书频告变,上不自安,宫臣致御魅之科,天子慊巡边之诏。彼既弯弓而射我,我则号泣以行刑。此虽镇国之尤,亦是临轩之失。夫君人孝爱,锡之以典刑,纳之于轨物,俾无僭逼,下绝觊觎,自然治道惟新,乱阶不作。孝和既已失之,玄真亦未为得。
赞曰:孝和、玄真,皆肖先人。率情背礼,取乐于身。夷涂不履,覆辙攸遵。扶持圣嗣,赖有贤臣。
《新唐书》:“长而温恭好学,通诂训,工草隶书。......睿宗因其子之功,而在位不久,固无可称者。”
家族成员
祖父母
祖父:唐太宗李世民
祖母: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
父母
父亲:唐高宗李治
母亲:武周女皇武则天
兄弟姐妹
兄:燕王李忠、原悼王李孝、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孝敬皇帝李弘(同母)、章怀太子李贤(同母)、唐中宗李显(同母)
姐:义阳公主、宣城公主、安定思公主(同母)
妹:镇国太平公主(同母)
后妃
皇后
刘皇后,结发之妻,正室;生嫡长子李宪(后追谥让皇帝)、寿昌公主、代国公主李华婉,被武则天勒令处死,追谥为肃明顺圣皇后
窦德妃,侧室;生唐玄宗李隆基、金仙公主、玉真公主,被武则天勒令处死,追谥为昭成顺圣皇后
妃嫔
豆卢贵妃,抚养李隆基,离宫居住
崔贵妃,生鄎国公主
王德妃,惠宣太子李业母
王贤妃,名芳媚,王德妃之妹,李业养母
庶妃
崔孺人,生惠文太子李范
唐孺人(672年—692年12月15日),唐俭孙女,考古发现唐孺人与崔孺人墓
崔孺人。因崔孺人墓志铭缺失,不知崔孺人与李范母是否同一人
姬侍
柳宫人,前宰相柳奭孙女,生惠庄太子李㧑
子女
子
1.让皇帝李宪,原名李成器,母刘皇后
2.惠庄太子李撝
3.唐玄宗李隆基,母窦德妃
4.惠文太子李范
5.惠宣太子李业
6.隋王李隆悌
女
唐睿宗共有11个女儿:
寿昌公主(母刘皇后,下嫁崔真)
安兴昭怀公主(早薨)
荆山公主(下嫁薛伯阳)
淮阳公主(下嫁王承庆)
代国公主李华(字华婉,母刘皇后,下嫁郑万钧)
凉国公主(字华庄,先封为仙源公主,下嫁薛伯阳)
薛国公主(又作蔡国公主,先封为清阳公主,下嫁王守一,又嫁裴巽)
鄎国公主(母崔贵妃,先封为荆山公主,下嫁薛儆,又嫁郑孝义)
金仙公主(母窦德妃,先封为西城县主)
玉真公主(字持盈,母窦德妃,始封崇昌县主)
霍国公主(下嫁裴虚己)
墓地桥陵
桥陵,又名桥冢。宋沈遘《真宗皇帝忌日醮文》:“伏以荆山之鼎既成,空瞻桥冢;帝所之游不返,孰问钧天?” 桥陵为唐睿宗李旦之墓,位于陕西蒲城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丰山。丰山海拔为751米,这里是峰恋起伏,沟壑纵横,形成各自独立的山头。向南平野辽阔,与秦岭诸峰遥遥相对,山川壮丽,气象万千,丰山据记载叫金帜山,亦称金栗山和苏愚山。当地人们依其展翅欲飞的天然形势,称它为凤凰山。
桥陵以山为冢,在山腹开凿地下宫殿,在地面上绕山筑城,四面各开一门,陵园周长约13公里,因建於开元盛世,各种设施十分崇厚。距今已历经1270多年风蚀雨剥,但所保留的40多尊巨大石刻:石华表、石鸵鸟、石马、石人、石狮等,却依然眉目清晰,生动自然。石雕排列成行,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堪称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
据记载,桥陵当时地面建筑除雄伟的九间献殿外,还有几座阙楼及下宫、陵署等,几十年内房屋建筑即达140间。陵园设有陵台令及主文、主乐、主辇、典事等官员23人,陵户400人,还设有折冲府,专门有官兵负责保卫工作。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杜甫由长安至奉承看望家人,除写成有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长诗外,还写有《桥陵诗本十韵因呈县内诸葛官》,诗句有“先帝昔晏驾,兹山朝百灵,崇冈摇篮象设,活野开天庭”,“石门霜露白,玉殿莓苔青。宫女晓知署,祠官朝见星”。诗中对渭南桥陵的建设及官没宫女供养犹如皇帝生前情况,作了形象的描述。陵园地面建成筑虽忆荡然不存,然现遗迹,物别是地南面有的石刻群,仍可年出,陵园布局匀称,加上墙壁的社托,气势颇为宏伟。
1988年,桥陵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考古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桥陵地下宫殿之奥秘公之于众的时候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