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杭州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杨政道
别名杨愍
国籍隋朝
出生日期610年
职业隋王
<h2><strong>人物生平</strong></h2><h3><strong>早年经历</strong></h3><p>杨政道(《北史》作名杨愍 、《新唐书》作名杨正道 ),是隋炀帝杨广的孙子,齐王杨暕的遗腹子 ,生母不详。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弑杀隋炀帝,当时杨政道的父亲齐王杨暕和两个哥哥同遭杀害。 </p><p>武德二年(619年),窦建德打败宇文化及,杨政道与祖母、隋炀帝皇后萧氏(萧皇后)落入窦建德手中。 同年四月,窦建德封杨政道为郧公。 </p><h3><strong>迎入突厥</strong></h3><p>武德三年(620年)二月,东突厥可汗处罗可汗派遣使者前往窦建德处,将萧皇后和杨政道迎接到东突厥,拥立杨政道为隋王 ,把留在东突厥境内的中原官吏、百姓,全部配给杨政道管治,复立“大隋”政权,史称后隋。杨政道设置百官,全部依照隋朝制度,居住在隋朝时的定襄郡 ,拥有部众一万多人。 同年十一月,处罗可汗打算夺取并州以安置杨政道,但其部下群臣大多认为不可,处罗可汗说:“我父亲丧失国家,靠隋朝才得立为汗,如此大恩不能忘却。”处罗可汗淮备出兵,但没有来得及便已去世。 </p><h3><strong>降唐去世</strong></h3><p>贞观四年(630年)正月,唐朝将领李靖率军攻打并灭亡东突厥,东突厥颉利可汗的亲信康苏密携带萧皇后、杨政道投降唐朝。正月初九日,杨政道等人到达唐朝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杨政道为员外散骑侍郎。 </p><p>贞观四年(630年)十二月,唐太宗对秘书监萧璟说:“你在隋朝时多次见过萧皇后吗?”萧璟答道:“她们母女间还不常见,我是何人,怎么能见到呢?”魏徵说:“我听说隋炀帝不信任齐王杨暕,总是派宦官察看,听说他摆宴饮酒,就说‘他做成什么事这么高兴’;听说他忧虑憔悴,则说‘他别有企图故而如此’。他们父子之间尚且如此,何况对其他人呢?”唐太宗笑着说:“朕如今对待杨政道,远超过当年隋炀帝对待齐王杨暕。 </p><p>杨政道后来担任尚衣奉御。唐高宗永徽初年,杨政道去世。 其后事迹,史无记载。</p><h2><strong>史籍记载</strong></h2><p>《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四》 </p><p>《北史·卷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p><p>《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至一百九十三</p>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杨政道
别名杨愍
国籍隋朝
出生日期610年
职业隋王
<h2><strong>人物生平</strong></h2><h3><strong>早年经历</strong></h3><p>杨政道(《北史》作名杨愍 、《新唐书》作名杨正道 ),是隋炀帝杨广的孙子,齐王杨暕的遗腹子 ,生母不详。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弑杀隋炀帝,当时杨政道的父亲齐王杨暕和两个哥哥同遭杀害。 </p><p>武德二年(619年),窦建德打败宇文化及,杨政道与祖母、隋炀帝皇后萧氏(萧皇后)落入窦建德手中。 同年四月,窦建德封杨政道为郧公。 </p><h3><strong>迎入突厥</strong></h3><p>武德三年(620年)二月,东突厥可汗处罗可汗派遣使者前往窦建德处,将萧皇后和杨政道迎接到东突厥,拥立杨政道为隋王 ,把留在东突厥境内的中原官吏、百姓,全部配给杨政道管治,复立“大隋”政权,史称后隋。杨政道设置百官,全部依照隋朝制度,居住在隋朝时的定襄郡 ,拥有部众一万多人。 同年十一月,处罗可汗打算夺取并州以安置杨政道,但其部下群臣大多认为不可,处罗可汗说:“我父亲丧失国家,靠隋朝才得立为汗,如此大恩不能忘却。”处罗可汗淮备出兵,但没有来得及便已去世。 </p><h3><strong>降唐去世</strong></h3><p>贞观四年(630年)正月,唐朝将领李靖率军攻打并灭亡东突厥,东突厥颉利可汗的亲信康苏密携带萧皇后、杨政道投降唐朝。正月初九日,杨政道等人到达唐朝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杨政道为员外散骑侍郎。 </p><p>贞观四年(630年)十二月,唐太宗对秘书监萧璟说:“你在隋朝时多次见过萧皇后吗?”萧璟答道:“她们母女间还不常见,我是何人,怎么能见到呢?”魏徵说:“我听说隋炀帝不信任齐王杨暕,总是派宦官察看,听说他摆宴饮酒,就说‘他做成什么事这么高兴’;听说他忧虑憔悴,则说‘他别有企图故而如此’。他们父子之间尚且如此,何况对其他人呢?”唐太宗笑着说:“朕如今对待杨政道,远超过当年隋炀帝对待齐王杨暕。 </p><p>杨政道后来担任尚衣奉御。唐高宗永徽初年,杨政道去世。 其后事迹,史无记载。</p><h2><strong>史籍记载</strong></h2><p>《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四》 </p><p>《北史·卷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p><p>《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至一百九十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