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呼和浩特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周玉清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性别女
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90年3月出版的《红楼梦新续》获中国通俗文艺首届优秀作品评选二等奖和绵阳市建市10周年优秀文艺成果奖。
1991年12月出版《李清照评传》。
1997年出版《红楼梦》曹周本第一版。
1998年1月出版四部长篇系列小说《金陵十二钗》。
2004年1月出版长篇小说《金陵艳》。
还有上下集历史小说《乱世红妓坼圆园》,长篇小说《秦可卿与宁国府》
目前著书约300万字,《红楼梦》曹周本是继高鹗续书后,中国女性“续红”第一人。在人民日报等媒体上刊发消息、评论、人物专访共计一百多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除此之外,还发表了论文、散文50余篇,诗词200多首,对联数十副,获各类奖多项,多篇论文为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红楼梦》假如可以成就每个人一个“梦”,就中国人的阅读情结而言,贵为贾宝玉,或者柔为林黛玉,可能是烟火男女最多的企望。
也有人,对于代表中国古典文学高度的这样一记“石头”,或许根本无梦可言。
周玉清的梦看似透明简单:把自己的名字落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之后。但这不是一件仅仅只写三个汉字的行动。
绵阳市老年大学七八十岁的耄耋“学生”,每每新入学,都会捧着四川文艺出版社的“曹周本”《红楼梦》,围着讲授“古代诗词”和“对联”的老师周玉清,亲昵地喊“林妹妹”。
“林妹妹”周玉清而今“芳龄”:71岁。
“林妹妹”当年“嫁”与《红楼梦》的时候,年方15,恰恰豆蔻。这里所谓“嫁”,当然系指心灵之约。然而,虽为心灵之嫁,“嫁妆”仍然必不可少,还是学生的周玉清,拿出的是洒洒几达八万言的“红楼续梦”。
直到48年后的1997年,《红楼梦》“曹周本”第一版付梓,周玉清这一嫁才算“圆梦”。
没有时间的严格检验,我们不敢妄断“曹周本”艺术价值的深深浅浅,我们折服周玉清,是她的写作精神,或曰状态。
一一数过来,周玉清从中学教师退休以后,出了8部书12本。书垒桌上,人坐椅上,300万言的著作乍看“等身”。
性格的焦躁和身体的康健,似乎是周玉清写作的能量。记者采访周玉清的时候,她与女儿贺正义,关于某些事实的介绍,争论不下三次,深思熟虑之前,“你不懂”之类言语常常脱口,锵锵之声,撞击耳膜。记者可以想象,她们2004年3月才拿到手的新著《金陵艳》,应该成稿于争吵的合作之中。
周玉清这样的“林妹妹”,现代化程度高了:一是吃回锅肉,二是用电脑写作。反而是女儿因为忙于公事,电脑不甚精通,每每在纸上写作,然后“央求”母亲担当“录入员”。
爬格至深夜,记者也是一梦:林黛玉从纸上跚然走下来,并且不畏疲劳,一直走到了今天,走着走着,走成了周玉清远远的影子。
2004年3月,绵阳市一度被誉为“中国女性续红第一人”的周玉清,因为长篇小说《金陵艳》的重磅问世,重新回到媒体的聚焦之下;耄耋之年的周玉清,退休之后,迄今已著书8部。
———她续写《红楼梦》后39回,出版《红楼梦》“曹周本”。
———她评传李清照,出版《李清照评传》。
———她点写《金陵十二钗》,捧出四部长篇系列小说。
了解周玉清的写作情结,必须回放50年前的四川师范大学:人们常常看见,一位梳着长辫子的文秀女子,手捧一本《红楼梦》,在校园小径上念念有词,眉目间别有一种婉转的韵致。
当年这位“林妹妹”,如今坐在记者面前时,已然71岁。
“我想要一个自己的结尾,一部给自己看的《红楼梦》。”
与“红楼”结缘,是因为家中的一套坊间刻本《全图绘像金玉缘》,周玉清至今还对里面林黛玉抬手喂鹦哥、李纨教子读书等插图记忆犹新。那时候,她常常伏在菜油灯下看到深夜,直到父亲三请四催:“周老四,还不去睡呀,已经三更了!”
这样一套本子读得烂熟于心,周玉清渐渐不喜欢后四十回,觉得贾宝玉变得疯疯傻傻,一点也不可爱,许多情节也不合理。
15岁,正是豆蔻年华,周玉清将自己一部近八万字的“花好月圆”式的“红楼续书”呈送到国文老师肖钦文面前,肖先生看后大为赞赏:“人物活鲜鲜的,笔墨很像《红楼梦》。”周玉清当时已经与贺师虞结为夫妻,多年以后他讲:“哪是嫁给我啊,玉清从那时就嫁给了《红楼梦》。”
1965年,周玉清因《李清照》一书“获罪”,成为绵阳中学“周、童、宋”“三家村”之首,一度搁笔。文革后,周玉清振奋精神,准备在创作上大干一番。这时,病魔却缠上了她,因为胆结石、胆管堵塞引发全身黄疸甚至广泛性出血,在两年间四出四进医院,两次濒临死亡的边缘。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仍然念念不忘她的“红楼”,从1985年开笔,她分秒必争,回老家探亲在写,去重庆看望儿子在写,在病床上也写。
到1990年《红楼梦新续》出版前夕,周玉清终于倒下了,高烧41度,浑身内出血,尿血、便血,抢救醒来的第一句话却是:如果死了,最遗憾的是没看到我的“红楼”出版。
“如果说一世一梦,那么我为文学,已历经三梦坎坷。”
周玉清写作的电脑桌旁,放了厚厚一叠书:《红楼梦新续》、《红楼梦》“曹周本”、《秦可卿与宁国府》、四部长篇系列小说《金陵十二钗》、评论集《李清照评传》、《乱世红妓陈圆圆》、《金陵艳》……这些书都在她退休以后陆续写作出版。女儿贺正义也很感慨:“文学是母亲一辈子的梦。”
周玉清出生在小桥流水、竹篱茅舍、古风犹存的川西崇庆县,小小年纪笔下就出现这样的句子:“满庭落花,飞遍红紫雪痕,风透帘栊,带来浓翠清芬。中秋携美酒,后园赏桂花,蕙草连幽径,几树夕阳斜。”大学期间,因为良好的古文功底和刻苦的求学精神,深得当时川内著名学者雷履平器重,在雷先生的指导下,大学毕业后两年(1962年),周玉清的第一部历史小说《李清照》出版发行。
文革期间,当人们对文学“敬而远之”的时候,家人却常常看见半夜昏暗的灯光下周玉清偷偷地写作。为了“安全”,周玉清写一篇,家里人就撕一篇,她无奈地笑:“好,不写了,不写了。”然而有一次女儿贺正义放学回家,她却将女儿拉到一边:“来,我给你读一篇刚写的文章,你提些意见。”看到母亲希冀的目光,贺正义忍不住想流泪。
为了创作的需要,周玉清在进入花甲之年后,拿起了以前想也没想过的鼠标,敲起了键盘。邻居们都知道老两口有饭后散步的习惯,然而,他们的饭后习谈,主题不是柴米油盐或者春花秋月,而是互相帮助记诵五笔字根,老伴贺师虞“抱怨”说:“我是被她逼着学会电脑的。女儿工作忙,现在我反而成了女儿的文字录入员了,可惜没得工资。”抱怨是抱怨,但是分明可以看出,贺老对妻子的欣赏和体贴。
周玉清的手上,靠近键盘的地方有明显的厚茧,她告诉记者:“8部书300多万字,都是我自己一个个敲出来的。”当她沉浸创作时,可以浑然忘了时间。她常常对年轻晚辈说:“不要叫我‘周老’,周老?把人都叫老了,我还有好多计划好多想法,还准备写一些书呢。”
“女儿和孙女骨子里都流着文学的血,家里也有一个‘女儿国’。”
谈起女儿,周玉清就会有掩饰不住的骄傲:“她小时候写的作文就很好了。”“河水拍打着岩石,绽起珍珠般的浪花。”她求证于记者:“还可以吧,是她7岁时写的。”
而在女儿的心目中,是母亲对文学的执著无悔,点燃了她对文学的爱。1970年,贺正义到绵阳天池煤矿工作,环境的艰辛没有阻挡她追逐文学的脚步,她很快写出反映煤矿工人生活的小说《黑蝴蝶》。1996年,母女合作写《乱世红妓陈圆圆》,为了一个细节,两人到处借书,从绵阳到成都,《清史》、《中华两千年史》、《李自成传》等,借的书足有两人多高。为了文学,母女俩还经常“吵”得不亦乐乎。2001年,两人合写《金陵艳》。周玉清写前半部,贺正义写后半部。在写陈圆圆逃荒一段时,贺正义非常投入,自己都感动得落泪,谁知,周玉清却认为这一段与主题关系不大,大刀阔斧地砍掉七八千字。贺正义不服,两人便在电话里争论起来。周玉清笑着说:“那段时间电话费猛涨。”
孙女杜征,从小也钟爱文学。她在四川大学读书期间,与母亲合作采访、写作,2001年出版了纪实小说《呼啸的灵魂》。
“红楼”外的“女儿国”,可谓三个女人一台戏,尽管时常争争吵吵,内心深处却是一股紧紧的绳。1997年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曹周本”,在带来轰动的同时,也为周玉清带来无尽的褒贬。有人说她是借曹雪芹的名气炒作,有人说“曹周本”未经曹氏同意联名出书,违反了“出版法”……周玉清觉得苦恼,半辈子光阴和心血,谁能理解?这个候,女儿和孙女成了她最大的“知音”。杜征说:“外婆,我们给你撑腰,你继续写,多写点好作品,我们要雄起!”
三代人的文学情结在一起。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周玉清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性别女
出版书籍
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90年3月出版的《红楼梦新续》获中国通俗文艺首届优秀作品评选二等奖和绵阳市建市10周年优秀文艺成果奖。
1991年12月出版《李清照评传》。
1997年出版《红楼梦》曹周本第一版。
1998年1月出版四部长篇系列小说《金陵十二钗》。
2004年1月出版长篇小说《金陵艳》。
还有上下集历史小说《乱世红妓坼圆园》,长篇小说《秦可卿与宁国府》
目前著书约300万字,《红楼梦》曹周本是继高鹗续书后,中国女性“续红”第一人。在人民日报等媒体上刊发消息、评论、人物专访共计一百多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除此之外,还发表了论文、散文50余篇,诗词200多首,对联数十副,获各类奖多项,多篇论文为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毕生笔续
《红楼梦》假如可以成就每个人一个“梦”,就中国人的阅读情结而言,贵为贾宝玉,或者柔为林黛玉,可能是烟火男女最多的企望。
也有人,对于代表中国古典文学高度的这样一记“石头”,或许根本无梦可言。
周玉清的梦看似透明简单:把自己的名字落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之后。但这不是一件仅仅只写三个汉字的行动。
绵阳市老年大学七八十岁的耄耋“学生”,每每新入学,都会捧着四川文艺出版社的“曹周本”《红楼梦》,围着讲授“古代诗词”和“对联”的老师周玉清,亲昵地喊“林妹妹”。
“林妹妹”周玉清而今“芳龄”:71岁。
“林妹妹”当年“嫁”与《红楼梦》的时候,年方15,恰恰豆蔻。这里所谓“嫁”,当然系指心灵之约。然而,虽为心灵之嫁,“嫁妆”仍然必不可少,还是学生的周玉清,拿出的是洒洒几达八万言的“红楼续梦”。
直到48年后的1997年,《红楼梦》“曹周本”第一版付梓,周玉清这一嫁才算“圆梦”。
没有时间的严格检验,我们不敢妄断“曹周本”艺术价值的深深浅浅,我们折服周玉清,是她的写作精神,或曰状态。
一一数过来,周玉清从中学教师退休以后,出了8部书12本。书垒桌上,人坐椅上,300万言的著作乍看“等身”。
性格的焦躁和身体的康健,似乎是周玉清写作的能量。记者采访周玉清的时候,她与女儿贺正义,关于某些事实的介绍,争论不下三次,深思熟虑之前,“你不懂”之类言语常常脱口,锵锵之声,撞击耳膜。记者可以想象,她们2004年3月才拿到手的新著《金陵艳》,应该成稿于争吵的合作之中。
周玉清这样的“林妹妹”,现代化程度高了:一是吃回锅肉,二是用电脑写作。反而是女儿因为忙于公事,电脑不甚精通,每每在纸上写作,然后“央求”母亲担当“录入员”。
爬格至深夜,记者也是一梦:林黛玉从纸上跚然走下来,并且不畏疲劳,一直走到了今天,走着走着,走成了周玉清远远的影子。
2004年3月,绵阳市一度被誉为“中国女性续红第一人”的周玉清,因为长篇小说《金陵艳》的重磅问世,重新回到媒体的聚焦之下;耄耋之年的周玉清,退休之后,迄今已著书8部。
———她续写《红楼梦》后39回,出版《红楼梦》“曹周本”。
———她评传李清照,出版《李清照评传》。
———她点写《金陵十二钗》,捧出四部长篇系列小说。
了解周玉清的写作情结,必须回放50年前的四川师范大学:人们常常看见,一位梳着长辫子的文秀女子,手捧一本《红楼梦》,在校园小径上念念有词,眉目间别有一种婉转的韵致。
当年这位“林妹妹”,如今坐在记者面前时,已然71岁。
豆蔻嫁与
“我想要一个自己的结尾,一部给自己看的《红楼梦》。”
与“红楼”结缘,是因为家中的一套坊间刻本《全图绘像金玉缘》,周玉清至今还对里面林黛玉抬手喂鹦哥、李纨教子读书等插图记忆犹新。那时候,她常常伏在菜油灯下看到深夜,直到父亲三请四催:“周老四,还不去睡呀,已经三更了!”
这样一套本子读得烂熟于心,周玉清渐渐不喜欢后四十回,觉得贾宝玉变得疯疯傻傻,一点也不可爱,许多情节也不合理。
15岁,正是豆蔻年华,周玉清将自己一部近八万字的“花好月圆”式的“红楼续书”呈送到国文老师肖钦文面前,肖先生看后大为赞赏:“人物活鲜鲜的,笔墨很像《红楼梦》。”周玉清当时已经与贺师虞结为夫妻,多年以后他讲:“哪是嫁给我啊,玉清从那时就嫁给了《红楼梦》。”
1965年,周玉清因《李清照》一书“获罪”,成为绵阳中学“周、童、宋”“三家村”之首,一度搁笔。文革后,周玉清振奋精神,准备在创作上大干一番。这时,病魔却缠上了她,因为胆结石、胆管堵塞引发全身黄疸甚至广泛性出血,在两年间四出四进医院,两次濒临死亡的边缘。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仍然念念不忘她的“红楼”,从1985年开笔,她分秒必争,回老家探亲在写,去重庆看望儿子在写,在病床上也写。
到1990年《红楼梦新续》出版前夕,周玉清终于倒下了,高烧41度,浑身内出血,尿血、便血,抢救醒来的第一句话却是:如果死了,最遗憾的是没看到我的“红楼”出版。
亲手录入
“如果说一世一梦,那么我为文学,已历经三梦坎坷。”
周玉清写作的电脑桌旁,放了厚厚一叠书:《红楼梦新续》、《红楼梦》“曹周本”、《秦可卿与宁国府》、四部长篇系列小说《金陵十二钗》、评论集《李清照评传》、《乱世红妓陈圆圆》、《金陵艳》……这些书都在她退休以后陆续写作出版。女儿贺正义也很感慨:“文学是母亲一辈子的梦。”
周玉清出生在小桥流水、竹篱茅舍、古风犹存的川西崇庆县,小小年纪笔下就出现这样的句子:“满庭落花,飞遍红紫雪痕,风透帘栊,带来浓翠清芬。中秋携美酒,后园赏桂花,蕙草连幽径,几树夕阳斜。”大学期间,因为良好的古文功底和刻苦的求学精神,深得当时川内著名学者雷履平器重,在雷先生的指导下,大学毕业后两年(1962年),周玉清的第一部历史小说《李清照》出版发行。
文革期间,当人们对文学“敬而远之”的时候,家人却常常看见半夜昏暗的灯光下周玉清偷偷地写作。为了“安全”,周玉清写一篇,家里人就撕一篇,她无奈地笑:“好,不写了,不写了。”然而有一次女儿贺正义放学回家,她却将女儿拉到一边:“来,我给你读一篇刚写的文章,你提些意见。”看到母亲希冀的目光,贺正义忍不住想流泪。
为了创作的需要,周玉清在进入花甲之年后,拿起了以前想也没想过的鼠标,敲起了键盘。邻居们都知道老两口有饭后散步的习惯,然而,他们的饭后习谈,主题不是柴米油盐或者春花秋月,而是互相帮助记诵五笔字根,老伴贺师虞“抱怨”说:“我是被她逼着学会电脑的。女儿工作忙,现在我反而成了女儿的文字录入员了,可惜没得工资。”抱怨是抱怨,但是分明可以看出,贺老对妻子的欣赏和体贴。
周玉清的手上,靠近键盘的地方有明显的厚茧,她告诉记者:“8部书300多万字,都是我自己一个个敲出来的。”当她沉浸创作时,可以浑然忘了时间。她常常对年轻晚辈说:“不要叫我‘周老’,周老?把人都叫老了,我还有好多计划好多想法,还准备写一些书呢。”
三世同笔
“女儿和孙女骨子里都流着文学的血,家里也有一个‘女儿国’。”
谈起女儿,周玉清就会有掩饰不住的骄傲:“她小时候写的作文就很好了。”“河水拍打着岩石,绽起珍珠般的浪花。”她求证于记者:“还可以吧,是她7岁时写的。”
而在女儿的心目中,是母亲对文学的执著无悔,点燃了她对文学的爱。1970年,贺正义到绵阳天池煤矿工作,环境的艰辛没有阻挡她追逐文学的脚步,她很快写出反映煤矿工人生活的小说《黑蝴蝶》。1996年,母女合作写《乱世红妓陈圆圆》,为了一个细节,两人到处借书,从绵阳到成都,《清史》、《中华两千年史》、《李自成传》等,借的书足有两人多高。为了文学,母女俩还经常“吵”得不亦乐乎。2001年,两人合写《金陵艳》。周玉清写前半部,贺正义写后半部。在写陈圆圆逃荒一段时,贺正义非常投入,自己都感动得落泪,谁知,周玉清却认为这一段与主题关系不大,大刀阔斧地砍掉七八千字。贺正义不服,两人便在电话里争论起来。周玉清笑着说:“那段时间电话费猛涨。”
孙女杜征,从小也钟爱文学。她在四川大学读书期间,与母亲合作采访、写作,2001年出版了纪实小说《呼啸的灵魂》。
“红楼”外的“女儿国”,可谓三个女人一台戏,尽管时常争争吵吵,内心深处却是一股紧紧的绳。1997年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曹周本”,在带来轰动的同时,也为周玉清带来无尽的褒贬。有人说她是借曹雪芹的名气炒作,有人说“曹周本”未经曹氏同意联名出书,违反了“出版法”……周玉清觉得苦恼,半辈子光阴和心血,谁能理解?这个候,女儿和孙女成了她最大的“知音”。杜征说:“外婆,我们给你撑腰,你继续写,多写点好作品,我们要雄起!”
三代人的文学情结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