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南宁市 [切换城市]
姓名张士逊
别名字顺之,号退傅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阴城(今湖北老河口)
出生日期964年10月29日
逝世日期1049年
职业政治家,诗人
主要成就在真宗、仁宗二朝三次拜相
谥号文懿,赠太师、中书令
封爵邓国公
张士逊 (964-1049) ,字顺之 ,阴城 (今湖北老河口市 )人。北宋诗人,政坛著名人物。太宗淳化三年 (992年)举进士,由均州 (今湖北丹江口市 )郧乡县 (今湖北郧县 )主簿,历江南、广东、河北转运使、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康定元年 (1040)拜太傅,封邓国 (今河南邓县一带)公致仕。皇祐元年 (1049)卒,年八十六,谥文懿。张士逊是我国北宋政治舞台上有一定影响的历史人物,与陈尧佐、范仲淹等著名文人、政坛人物都有很深的交往。他少年父母俱亡,因家贫读书于均州武当山下,晚年致仕又归游故地。言及张士逊的政治地位。还主要在于他在宋真宗、仁宗二朝为宋廷三次拜相。张士逊为人笃厚,政事严谨,在官僚阶层中有足够的影响力,为宋廷所重视。
祖父名裕,曾主管阴城(今老河口市)盐务,遂移家于此。士逊出生百天始啼哭,乡人皆奇之。淳化中(约公元992年)举进士;任郧乡主簿(文书)。后调射洪(今四川省辖县)县令。转运使调逊治郪(今四川省三台县),百姓闻知,挽留,不得去,又还射洪。安抚使到梓州(府署在三台),问下属:“官吏谁有才能?”知州张雍即答:“射洪令,第一也。”后改任襄阳县令。以宽厚得民,闻名朝野。
翰林学士举荐士逊为监察御史,因改革贡举(考试)办法,受到真宗(赵恒)赏识,拔为江南转运使、侍御史,督广东、河北一带粮政。以粮贷放贫民,公私均获利,受到人们称赞。
后仁宗(赵祯)即位,选拔僚佐(官员),士逊为太子詹士,陪从太子。后擢为枢密副使,迁尚书左丞,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集贤殿大学士。
后宦官罗崇勋、江德明当政,士逊触怒了太后,以刑部尚书,出任江宁(今南京市)、许州(今许昌市)地方长官。明道初,复入朝为相,兼兵部尚书。次年,以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旱蝗为灾,士逊自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后群臣议论朝事,士逊与同事至杨崇勋家饮宴未到,受到御史中丞范讽弹劾,贬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几年以后,又官复原职,封郢国公。
仁宗体悯百姓,释放宫人,士逊说:“此盛德事也。”仁宗问士逊:“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当即答道:“有的。只是公私不同罢了。”仁宗说:“法令必行,邪正有别,定能国泰民安。”
士逊与朝廷议论边境之事,并建议派人慰问家在京城的戍边将士,仁宗以缗钱(一串钱)十万赐禁兵。
当时朝廷多事,士逊深感自己无建树,不自安,累请告老辞职,最后拜太傅,封邓国公退职。仁宗书写飞白“千岁”二字以赠,士逊因建“千岁堂”。十年后,士逊逝世,年八十六。仁宗亲临哀悼,赠太师、中书令,谥文懿,并篆其墓碑曰“旧德之碑”。
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九月二十一日张士逊生于阴城(今湖北老河口) ,七日后。母丧,姑姑养育。
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张士逊28岁,登进士第。
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0年),张士逊57岁,自枢密直学士迁枢密副使。
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张士逊64岁,三月,自枢密副使、尚书左丞、祥源观使、加礼部尚书、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集贤殿大学士。宦途达到顶峰。
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张士逊65岁,一月,曹利用罢。二月,张士逊坐救曹利用,迁刑部尚书、出知江宁府。
宋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张士逊68岁,二月,以张士逊自知许州、定国军节度使加刑部尚书、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
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张士逊69岁,四月,自刑部尚书、平章事,加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五月,命宰臣士逊撰《谢太庙》及《籍田记》。十月,张士逊与同列过杨崇勋园饮,日中不至。御史中丞范讽劾张士逊,以尚书左仆射判河南府。
宋仁宗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张士逊74岁,三月,王随、陈尧佐等罢。自山南东道节度使,为门下侍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昭文馆大学士,封郢国公。
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张士逊76岁, 拜 太傅,封邓国公致仕。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张士逊78岁,作诗《除夜》。
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卒,年八十六,谥文懿。
张士逊,字顺之。祖裕,尝主阴城盐院,因家阴城。士逊生百日始啼。淳化中,举进士,调郧乡主簿,迁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第一也。”改襄阳令,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旱,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改秘书丞、监折中仓,历御史台推直官。
翰林学士杨亿荐为监察御史。贡举初用糊名法,士逊为诸科巡铺官,以进士有姻党,士逊请避去,真宗记名于御屏,自是有亲嫌者皆移试,著为令。中书拟人充江南转运使,再拟辄见却,帝独用士逊。再迁侍御史,徙广东,又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
仁宗出阁,帝选僚佐,谓宰臣曰:“翊善、记室,府属也,王皆受拜。今王尚少,宜以士逊为友,令王答拜。”于是以户部郎中直昭文馆,为寿春郡王友,改升王府谘议参军,迁右谏议大夫兼太子右庶子,改左庶子。士逊言:“诣资善堂,升阶列拜,而皇太子犹跪受,宜诏皇太子坐受之。”帝不许。诏士逊等遇太子侍驾出入许陪从。判史馆,知审刑院,以太子宾客、枢密直学士判集贤院。既而二府大臣皆领东宫官,遂换太子詹事,擢枢密副使,迁给事中兼詹事, 累迁 尚书左丞,遂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曹汭狱事起,宦者罗崇勋、江德明方用事,因谮利用。帝疑之,问执政,众顾望未有对者。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太后怒,将罢士逊。帝以其东宫旧臣,加刑部尚书、知江宁府,解通犀带赐之。后领定国军节度使、知许州。
明道初,复入相,进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明 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群臣上章懿谥册,退而入慰,士逊与同列过杨崇勋园饮,日中不至。御史中丞范讽劾士逊,以尚书左仆射判河南府,崇勋亦以使相判许州。翌日入谢,班崇勋下。帝问其故,士逊曰:“崇勋为使相,臣官仆射,位当下。”遂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许州,以崇勋知陈州。时士逊罢已累日,制犹用宰相衔,有司但奉行制书,不复追改。徙河南府。
宝元初,复以门下侍郎、兵部尚书入相,封郢国公。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帝徐曰:“近言者至有毁大臣、揭君过者。”士逊曰:“陛下审察邪正,则憸讦之人,宜自戒惧矣。”冯士元狱既具,帝以决狱问士逊。士逊曰:“台狱阿徇,非出自宸断,何以惬中外之论邪。”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帝曰:“法令必行,邪正有别,则朝纲举矣。”
康定初,士逊言禁兵久戍边,其家在京师,有不能自存者。帝命内侍条指挥使以下为差等,出内藏缗钱十万赐之。士逊又请遣使安抚陕西,帝命遣知制诰韩琦以行。于是诏枢密院,自今边事,并与士逊等参议。及简辇官为禁军,辇官携妻子遮宰相、枢密院喧诉,士逊方朝,马惊堕地。时朝廷多事,士逊亡所建明,谏官韩琦论曰:“政事府岂养病之地邪。”士逊不自安,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诏朔望朝见及大朝会,缀中书门下班,与一子五品服。士逊辞朝朔望。间遣中使劳问,御书飞白“千岁”字赐之,士逊因建千岁堂。尝请买城南官园,帝以赐士逊。宰相得谢,盖自士逊始。就第凡十年,卒,年八十六。帝临奠,赠太师、中书令,谥文懿,御篆其墓碑曰“旧德之碑”。
士逊生七日,丧母,其姑育养之。既长,事姑孝谨,姑亡,为行服,徒跣扶柩以葬,追封南阳县太君。初,陈尧佐罢参知政事,人有挟怨告尧佐谋反,复有诬谏官阴附宗室者。士逊曰:“憸人构陷善良,以摇朝廷,奸伪一开,亦不能自保矣。”帝悟,抵告者以罪,诬谏官事亦不下。然曹利用在枢府,藉宠肆威,士逊居其间,无所可否,时人以“和鼓”目之。士逊尝纳女口宫中,为御史杨偕所劾。
子 友真 字益之。初补将作监主簿,再迁为丞。士逊为请馆阁校勘,仁宗曰:“馆阁所以待英俊,不可。”乃令馆阁读书,诏校勘毋得增员。后编三馆书籍,迁秘阁校理、同知礼院,赐进士出身,知襄州。坐军贼张海剽劫不能制,罢归。后除史馆修撰,御史何郯言:“史馆修撰,故事,皆试知制诰,友直不当得。”改集贤殿修撰。以天章阁待制知陕州,同勾当三班院。侍宴集英殿,犹衣绯衣,仁宗顾见之,乃赐金紫。累迁工部郎中、知越州。州民每春敛财,大集僧道士女,谓之“祭天”,友直下令禁绝,取所敛财建学以延诸生。卒官。士逊尝记帝东宫旧事,而史官未之见,友直纂为《资善录》上之。
幼子友正字义祖,杜门不治家事,居小阁学书,积三十年不辍,遂以书名。神宗评其草书,为本朝第一。
论曰:吕夷简、张士逊皆以儒学起家,列位辅弼。
官舍书事二首
朝代:宋 作者:张士逊
官舍如僧舍,翛然万虑清。
等闲无客到,容易有苔生。
寄陈文惠
赭案当年并命时,蒹薜衰飒倚琼枝。
皇恩乞与桑榆老,鸿自高冥凤在池。
寄唐山人
梓潼江口涪江上,深僻还如樗杜村。
独坐翠光喷钓艇,万家寒影落吟轩。
麻姑山
结友寻真重驻留,行行浑似近蓬邱。
人擎绿玉简齐立,水带碧桃花乱流。
松盖几层须自老,芝英三秀又谁收。
坐中忽见红云起,疑是仙姑访旧游。
送柴大谏赴阙
一万余家留恋意,二三十里管弦声。
惠加潼水流难尽,鞭指金门望转清。
送高学士知越
著撰烦鸿笔,均劳利建侯。
僧随天际棹,郡冠浙东州。
山影四明接,溪声万壑流。
谢家风月在,公外称冥搜。
送僧归护国寺
一言已了忘筌谊,诸祖休传坏色衣。
只履远过葱岭去,片云高傍石桥归。
海宫有请杯慵度,尘劫无涯锡倦飞。
元帅香灯持百载,又从枢府发清辉。
题宝盖岩寺
身为冠冕留,心是云泉客。
每到云泉中,便拟忘归迹。
况兹宝盖岩,天造清凉宅。
税车官道边,谁知愿言适。
题建宁县洛阳村寺
金谷花时醉几场,旧游无日不思量。
谁知万水千山里,枉被人言过洛阳。
题西庵寺
西庵深入西山里,算得当年少客游。
密密石丛盘小径,涓涓云窦泻寒流。
松皆有节谁青盖,僧尽无心也白头。
欲刷粉牌书姓字,调卑官冗不堪留。
晚春游金明抵暮入宜秋门阍兵捧门牌请官位因
闲游灵沼送春回,关吏何须苦见猜。
八十衰翁无品秩,昔曾三到凤池来。
锡杖泉
灵踪遗几载,卓锡在高岑。
妙法归何地,清泉流至今。
苔花生细细,云叶映沈沈。
桂魄皎清夜,分明六祖心。
峡山寺
峡寺一停桡,新秋暑乍消。
幽怀徒易释,肥遁固难招。
翠拟千峰活,红分数叶凋。
优游虚岁月,何以报清朝。
忆越州
稽山岩壑深复高,思之谁妙丹青毫。
霜缣若得一千幅,伻图何必乘兰舠。
平湖八百里多奇,君曾纵赏无余遗。
不知风月谁为主,夷犹未必如当时。
雍熙中植桐于萧寺壬辰登科后告老来寺留题
朝代:宋 作者:张士逊
桐枝手植有桐孙,二纪重来愧此身。
三匹衣鱼联贵仕,十洲轩冕接清尘。
耕桑虽喜多新陇,耆艾堪嗟少故人。
萧寺前题粉壁在,又书丁巳对壬辰。
云峰寺
百越回辕度翠微,全家还憩白云扉。
白云知我帝乡去,旋拂征鞍也要归。
知 邵武县祷雨大有感应任满作诗纪其事
乞灵曾爇一炉烟,言下滂沱救旱田。
今日解龟留数字,要教来者更恭虔。
张友直,阴城(今湖北老河口)人,字益之, 张士逊之子 。赐进士,厉襄州知事,迁工部传郎。仁宗即位前,其父士逊曾为仁宗友,记载仁宗旧事多则。他编为《资善录》,上献仁宗,深得仁宗嘉许。精小学,工书法,善写篆籀体,也喜写楷书。《张友直文集》十卷(《艺文略》) 《资善录》(《宋史·张士逊传》) 《太素脉法》一卷(《湖北通志》)
张友正,阴城(今湖北老河口)人,字义祖, 张士逊次子 。为北宋著名书法家。精书法,草书尤工,宋神宗 评其草书为“本朝第一” 。张友正的书法,米芾评为‘如宫女插花,媚娇对鉴,端正自然,别有一种韵致”。董逌云:“张友正所书.自云得汉人心法,其用笔过为锋长而力弱,殆不可持,故使笔常动摇,势若宛转,世人故自不能用。今考其书,别构一体,自得成就.虽神明潜发不逮古人,然其过人正在自然处胜也。”陈与义的书法其自然处正是得自其外祖父张友正(张友正是著名诗人陈与义的外祖父)。《张友正文集》一卷(《宋志》)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姓名张士逊
别名字顺之,号退傅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阴城(今湖北老河口)
出生日期964年10月29日
逝世日期1049年
职业政治家,诗人
主要成就在真宗、仁宗二朝三次拜相
谥号文懿,赠太师、中书令
封爵邓国公
人物简介
张士逊 (964-1049) ,字顺之 ,阴城 (今湖北老河口市 )人。北宋诗人,政坛著名人物。太宗淳化三年 (992年)举进士,由均州 (今湖北丹江口市 )郧乡县 (今湖北郧县 )主簿,历江南、广东、河北转运使、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康定元年 (1040)拜太傅,封邓国 (今河南邓县一带)公致仕。皇祐元年 (1049)卒,年八十六,谥文懿。张士逊是我国北宋政治舞台上有一定影响的历史人物,与陈尧佐、范仲淹等著名文人、政坛人物都有很深的交往。他少年父母俱亡,因家贫读书于均州武当山下,晚年致仕又归游故地。言及张士逊的政治地位。还主要在于他在宋真宗、仁宗二朝为宋廷三次拜相。张士逊为人笃厚,政事严谨,在官僚阶层中有足够的影响力,为宋廷所重视。
祖父名裕,曾主管阴城(今老河口市)盐务,遂移家于此。士逊出生百天始啼哭,乡人皆奇之。淳化中(约公元992年)举进士;任郧乡主簿(文书)。后调射洪(今四川省辖县)县令。转运使调逊治郪(今四川省三台县),百姓闻知,挽留,不得去,又还射洪。安抚使到梓州(府署在三台),问下属:“官吏谁有才能?”知州张雍即答:“射洪令,第一也。”后改任襄阳县令。以宽厚得民,闻名朝野。
翰林学士举荐士逊为监察御史,因改革贡举(考试)办法,受到真宗(赵恒)赏识,拔为江南转运使、侍御史,督广东、河北一带粮政。以粮贷放贫民,公私均获利,受到人们称赞。
后仁宗(赵祯)即位,选拔僚佐(官员),士逊为太子詹士,陪从太子。后擢为枢密副使,迁尚书左丞,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集贤殿大学士。
后宦官罗崇勋、江德明当政,士逊触怒了太后,以刑部尚书,出任江宁(今南京市)、许州(今许昌市)地方长官。明道初,复入朝为相,兼兵部尚书。次年,以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旱蝗为灾,士逊自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后群臣议论朝事,士逊与同事至杨崇勋家饮宴未到,受到御史中丞范讽弹劾,贬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几年以后,又官复原职,封郢国公。
仁宗体悯百姓,释放宫人,士逊说:“此盛德事也。”仁宗问士逊:“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当即答道:“有的。只是公私不同罢了。”仁宗说:“法令必行,邪正有别,定能国泰民安。”
士逊与朝廷议论边境之事,并建议派人慰问家在京城的戍边将士,仁宗以缗钱(一串钱)十万赐禁兵。
当时朝廷多事,士逊深感自己无建树,不自安,累请告老辞职,最后拜太傅,封邓国公退职。仁宗书写飞白“千岁”二字以赠,士逊因建“千岁堂”。十年后,士逊逝世,年八十六。仁宗亲临哀悼,赠太师、中书令,谥文懿,并篆其墓碑曰“旧德之碑”。
人物年表
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九月二十一日张士逊生于阴城(今湖北老河口) ,七日后。母丧,姑姑养育。
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张士逊28岁,登进士第。
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0年),张士逊57岁,自枢密直学士迁枢密副使。
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张士逊64岁,三月,自枢密副使、尚书左丞、祥源观使、加礼部尚书、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集贤殿大学士。宦途达到顶峰。
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张士逊65岁,一月,曹利用罢。二月,张士逊坐救曹利用,迁刑部尚书、出知江宁府。
宋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张士逊68岁,二月,以张士逊自知许州、定国军节度使加刑部尚书、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
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张士逊69岁,四月,自刑部尚书、平章事,加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五月,命宰臣士逊撰《谢太庙》及《籍田记》。十月,张士逊与同列过杨崇勋园饮,日中不至。御史中丞范讽劾张士逊,以尚书左仆射判河南府。
宋仁宗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张士逊74岁,三月,王随、陈尧佐等罢。自山南东道节度使,为门下侍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昭文馆大学士,封郢国公。
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张士逊76岁, 拜 太傅,封邓国公致仕。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张士逊78岁,作诗《除夜》。
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卒,年八十六,谥文懿。
历史记载
张士逊,字顺之。祖裕,尝主阴城盐院,因家阴城。士逊生百日始啼。淳化中,举进士,调郧乡主簿,迁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第一也。”改襄阳令,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旱,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改秘书丞、监折中仓,历御史台推直官。
翰林学士杨亿荐为监察御史。贡举初用糊名法,士逊为诸科巡铺官,以进士有姻党,士逊请避去,真宗记名于御屏,自是有亲嫌者皆移试,著为令。中书拟人充江南转运使,再拟辄见却,帝独用士逊。再迁侍御史,徙广东,又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
仁宗出阁,帝选僚佐,谓宰臣曰:“翊善、记室,府属也,王皆受拜。今王尚少,宜以士逊为友,令王答拜。”于是以户部郎中直昭文馆,为寿春郡王友,改升王府谘议参军,迁右谏议大夫兼太子右庶子,改左庶子。士逊言:“诣资善堂,升阶列拜,而皇太子犹跪受,宜诏皇太子坐受之。”帝不许。诏士逊等遇太子侍驾出入许陪从。判史馆,知审刑院,以太子宾客、枢密直学士判集贤院。既而二府大臣皆领东宫官,遂换太子詹事,擢枢密副使,迁给事中兼詹事, 累迁 尚书左丞,遂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曹汭狱事起,宦者罗崇勋、江德明方用事,因谮利用。帝疑之,问执政,众顾望未有对者。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太后怒,将罢士逊。帝以其东宫旧臣,加刑部尚书、知江宁府,解通犀带赐之。后领定国军节度使、知许州。
明道初,复入相,进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明 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群臣上章懿谥册,退而入慰,士逊与同列过杨崇勋园饮,日中不至。御史中丞范讽劾士逊,以尚书左仆射判河南府,崇勋亦以使相判许州。翌日入谢,班崇勋下。帝问其故,士逊曰:“崇勋为使相,臣官仆射,位当下。”遂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许州,以崇勋知陈州。时士逊罢已累日,制犹用宰相衔,有司但奉行制书,不复追改。徙河南府。
宝元初,复以门下侍郎、兵部尚书入相,封郢国公。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帝徐曰:“近言者至有毁大臣、揭君过者。”士逊曰:“陛下审察邪正,则憸讦之人,宜自戒惧矣。”冯士元狱既具,帝以决狱问士逊。士逊曰:“台狱阿徇,非出自宸断,何以惬中外之论邪。”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帝曰:“法令必行,邪正有别,则朝纲举矣。”
康定初,士逊言禁兵久戍边,其家在京师,有不能自存者。帝命内侍条指挥使以下为差等,出内藏缗钱十万赐之。士逊又请遣使安抚陕西,帝命遣知制诰韩琦以行。于是诏枢密院,自今边事,并与士逊等参议。及简辇官为禁军,辇官携妻子遮宰相、枢密院喧诉,士逊方朝,马惊堕地。时朝廷多事,士逊亡所建明,谏官韩琦论曰:“政事府岂养病之地邪。”士逊不自安,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诏朔望朝见及大朝会,缀中书门下班,与一子五品服。士逊辞朝朔望。间遣中使劳问,御书飞白“千岁”字赐之,士逊因建千岁堂。尝请买城南官园,帝以赐士逊。宰相得谢,盖自士逊始。就第凡十年,卒,年八十六。帝临奠,赠太师、中书令,谥文懿,御篆其墓碑曰“旧德之碑”。
士逊生七日,丧母,其姑育养之。既长,事姑孝谨,姑亡,为行服,徒跣扶柩以葬,追封南阳县太君。初,陈尧佐罢参知政事,人有挟怨告尧佐谋反,复有诬谏官阴附宗室者。士逊曰:“憸人构陷善良,以摇朝廷,奸伪一开,亦不能自保矣。”帝悟,抵告者以罪,诬谏官事亦不下。然曹利用在枢府,藉宠肆威,士逊居其间,无所可否,时人以“和鼓”目之。士逊尝纳女口宫中,为御史杨偕所劾。
子 友真 字益之。初补将作监主簿,再迁为丞。士逊为请馆阁校勘,仁宗曰:“馆阁所以待英俊,不可。”乃令馆阁读书,诏校勘毋得增员。后编三馆书籍,迁秘阁校理、同知礼院,赐进士出身,知襄州。坐军贼张海剽劫不能制,罢归。后除史馆修撰,御史何郯言:“史馆修撰,故事,皆试知制诰,友直不当得。”改集贤殿修撰。以天章阁待制知陕州,同勾当三班院。侍宴集英殿,犹衣绯衣,仁宗顾见之,乃赐金紫。累迁工部郎中、知越州。州民每春敛财,大集僧道士女,谓之“祭天”,友直下令禁绝,取所敛财建学以延诸生。卒官。士逊尝记帝东宫旧事,而史官未之见,友直纂为《资善录》上之。
幼子友正字义祖,杜门不治家事,居小阁学书,积三十年不辍,遂以书名。神宗评其草书,为本朝第一。
论曰:吕夷简、张士逊皆以儒学起家,列位辅弼。
文学作品
官舍书事二首
朝代:宋 作者:张士逊
官舍如僧舍,翛然万虑清。
等闲无客到,容易有苔生。
寄陈文惠
朝代:宋 作者:张士逊
赭案当年并命时,蒹薜衰飒倚琼枝。
皇恩乞与桑榆老,鸿自高冥凤在池。
寄唐山人
朝代:宋 作者:张士逊
梓潼江口涪江上,深僻还如樗杜村。
独坐翠光喷钓艇,万家寒影落吟轩。
麻姑山
朝代:宋 作者:张士逊
结友寻真重驻留,行行浑似近蓬邱。
人擎绿玉简齐立,水带碧桃花乱流。
松盖几层须自老,芝英三秀又谁收。
坐中忽见红云起,疑是仙姑访旧游。
送柴大谏赴阙
朝代:宋 作者:张士逊
一万余家留恋意,二三十里管弦声。
惠加潼水流难尽,鞭指金门望转清。
送高学士知越
朝代:宋 作者:张士逊
著撰烦鸿笔,均劳利建侯。
僧随天际棹,郡冠浙东州。
山影四明接,溪声万壑流。
谢家风月在,公外称冥搜。
送僧归护国寺
朝代:宋 作者:张士逊
一言已了忘筌谊,诸祖休传坏色衣。
只履远过葱岭去,片云高傍石桥归。
海宫有请杯慵度,尘劫无涯锡倦飞。
元帅香灯持百载,又从枢府发清辉。
题宝盖岩寺
朝代:宋 作者:张士逊
身为冠冕留,心是云泉客。
每到云泉中,便拟忘归迹。
况兹宝盖岩,天造清凉宅。
税车官道边,谁知愿言适。
题建宁县洛阳村寺
朝代:宋 作者:张士逊
金谷花时醉几场,旧游无日不思量。
谁知万水千山里,枉被人言过洛阳。
题西庵寺
朝代:宋 作者:张士逊
西庵深入西山里,算得当年少客游。
密密石丛盘小径,涓涓云窦泻寒流。
松皆有节谁青盖,僧尽无心也白头。
欲刷粉牌书姓字,调卑官冗不堪留。
晚春游金明抵暮入宜秋门阍兵捧门牌请官位因
朝代:宋 作者:张士逊
闲游灵沼送春回,关吏何须苦见猜。
八十衰翁无品秩,昔曾三到凤池来。
锡杖泉
朝代:宋 作者:张士逊
灵踪遗几载,卓锡在高岑。
妙法归何地,清泉流至今。
苔花生细细,云叶映沈沈。
桂魄皎清夜,分明六祖心。
峡山寺
朝代:宋 作者:张士逊
峡寺一停桡,新秋暑乍消。
幽怀徒易释,肥遁固难招。
翠拟千峰活,红分数叶凋。
优游虚岁月,何以报清朝。
忆越州
朝代:宋 作者:张士逊
稽山岩壑深复高,思之谁妙丹青毫。
霜缣若得一千幅,伻图何必乘兰舠。
忆越州
朝代:宋 作者:张士逊
平湖八百里多奇,君曾纵赏无余遗。
不知风月谁为主,夷犹未必如当时。
雍熙中植桐于萧寺壬辰登科后告老来寺留题
朝代:宋 作者:张士逊
桐枝手植有桐孙,二纪重来愧此身。
三匹衣鱼联贵仕,十洲轩冕接清尘。
耕桑虽喜多新陇,耆艾堪嗟少故人。
萧寺前题粉壁在,又书丁巳对壬辰。
云峰寺
朝代:宋 作者:张士逊
百越回辕度翠微,全家还憩白云扉。
白云知我帝乡去,旋拂征鞍也要归。
知 邵武县祷雨大有感应任满作诗纪其事
朝代:宋 作者:张士逊
乞灵曾爇一炉烟,言下滂沱救旱田。
今日解龟留数字,要教来者更恭虔。
子嗣简介
张友直,阴城(今湖北老河口)人,字益之, 张士逊之子 。赐进士,厉襄州知事,迁工部传郎。仁宗即位前,其父士逊曾为仁宗友,记载仁宗旧事多则。他编为《资善录》,上献仁宗,深得仁宗嘉许。精小学,工书法,善写篆籀体,也喜写楷书。《张友直文集》十卷(《艺文略》) 《资善录》(《宋史·张士逊传》) 《太素脉法》一卷(《湖北通志》)
张友正,阴城(今湖北老河口)人,字义祖, 张士逊次子 。为北宋著名书法家。精书法,草书尤工,宋神宗 评其草书为“本朝第一” 。张友正的书法,米芾评为‘如宫女插花,媚娇对鉴,端正自然,别有一种韵致”。董逌云:“张友正所书.自云得汉人心法,其用笔过为锋长而力弱,殆不可持,故使笔常动摇,势若宛转,世人故自不能用。今考其书,别构一体,自得成就.虽神明潜发不逮古人,然其过人正在自然处胜也。”陈与义的书法其自然处正是得自其外祖父张友正(张友正是著名诗人陈与义的外祖父)。《张友正文集》一卷(《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