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上海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徐特立
别名原名懋恂,字师陶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善化(今属长沙县)
出生日期1877年2月1日
逝世日期1968年11月28日
职业教育理论家,革命家,政治家
毕业院校莫斯科中山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委员
代表作品《徐特立文集》等
政治面貌党员
徐特立(1877年—1968年),又名徐立华,原名懋恂,字师陶,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
1877年2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四都观音塘(今长沙县江背镇观音塘)。
1905年入长沙城宁乡速成中学,毕业后在长沙周南女校任教。后兴办私学(如梨江学校、长沙平民夜校等)。
1910年往日本考察教育,支持武昌起义,被选为湖南临时议会副议长。
1913年任长沙师范学校校长。
1919年-1924年6月,42岁时,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并考察了比利时和德国的教育。
1924年回国后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和湖南孤儿院。
1927年5月,在“白色恐怖”中,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
1928年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30年回国后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创办了列宁小学、列宁师范等。参加了长征。在延安曾任边区政府教育厅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以八路军高级参谋长的名义任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主任,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代部长,兼任苏维埃大学副校长。
1934年10月他以57岁的高龄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董必武、徐特立一起编入中央机关纵队干部休养连,表现了老英雄的大无畏的革命气魄。
1940年创办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并任院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委员等职,后因身体原因请辞。
1968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徐特立,1877年生于湖南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体味到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9 岁时,父兄因愤于不识字受欺压,凑钱让他读私塾。他读了六年书,又因无钱辍学在家,曾跟随一个和尚学习禅
宗。后来他在家劳动,又教私塾。1905年因清政府废科考办新学,长沙办起师范学校,他考入该校读速成班,毕业后当高小教员,又应聘长沙周南女校。
1907年发生清政府向外国屈辱妥协的教案时,徐特立在学校作时事报告,讲到激愤之处,热泪如倾,竟拿菜刀把自己的左手小指砍掉,蘸着血写了抗议书,写完当场晕倒。这一“抽刀断指”的举动,顿时蜚声全省,徐特立也被当时有进步思想者誉为最有血性的激进人物。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徐特立积极参加湖南起义,被推为长沙副议长,翌年又任省教育司的科长。他一身清正进入官场后,顿觉黑暗无比,不久返回教育界,任长沙师范学校校长。1919年,国内兴起赴法国勤工俭学热潮,年已42岁的徐特立也报名前往,成为年纪最大的留学生。在法国四年间,他边做工边学法语,后入巴黎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回国后,他任长沙第一女师校长,被公认为湖南的教育界名流。1927年初大革命高潮时,徐特立参加了湖南农民协会并任教育科长,又在左派掌权的国民党长沙市党部任农工部长。同年夏天,大革命失败,在不少共产党员叛变脱党时,徐特立却以50岁年龄入党。随后,他参加了南昌起义,任师党代表。部队失败后,他决定同贺龙一起上山打游击,只是因病未能跟随,被派赴莫斯科入中山大学。他学通俄语后,系统研究了马列主义,并同吴玉章、瞿秋白共同研究了汉语拉丁化拼音。
1930年末,徐特立潜回国内,赴江西根据地,后在中华苏维埃政府任教育部副部长(部长为瞿秋白)。1934年,他随军长征。一路上,他拄着一根竹杖,扛着防身用的红缨枪,和大家一同行军。瞿秋
白在告别时换给他一匹好马,他却总是让给伤病员骑。据统计,长征两万里,徐老骑马不过二千里,人称“徐老徐老真是好,不骑马儿跟马跑”。
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为他庆祝60岁寿辰。毛泽东写信致贺,称徐老“今后还将是我的先生”。抗战爆发后,徐特立先到国民党统治区做中共代表,1940年回延安任自然科学院院长,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中央委员。此时,他老当益壮,年近七十还参加了延安青年体育运动会的游泳比赛。1947年,中央为他庆贺70岁诞辰,毛主席的题词是“坚强的老战士”,朱总司令的题词则是“当今一圣人”。
新中国成立后,徐特立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因年老记忆力减退,他自动申请免职。但是,他仍关心国事———“大跃进”时不表赞成,“文革”开始后又忧心不已。1966年国庆节上天安门时,他守在电梯旁等毛泽东,想倾诉心中想法。毛主席远远看见他后,马上打招呼并想走过来,可惜被突然出现的一群高呼“万岁”的人隔开。徐老此后身体日衰,难以外出,于1968年去世。
徐特立生于1877年,当时的中国正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世界形势来看,英、法、美等国家在全世界大肆侵略扩张,抢占殖民地;国内,清王朝即将走到尽头,对内政治腐朽,对外卑
躬屈膝。在这种形势下,有识之士纷纷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
年幼的徐特立生活在湖南长沙县的农村,母亲的早逝、父亲的整日劳累和生活的极度窘迫,使他初尝人世的艰辛。1886年,饱尝没有文化苦头的父亲东拼西凑了一点学费,将9岁的徐特立送进私塾读书。
在私塾读过的诗歌、古文中,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庐写的《治家格言》和明代忠臣杨椒山感情充溢的遗嘱,对徐特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6岁时,徐特立因家中亲人去世,必须自谋生计而不得不辍学。经过几年摸索,18岁时徐特立终于作出从文的决定,“确定教书兼习科举业”“可以进步,又可谋生”。
于是,徐特立一边在家乡教蒙馆,一边“兼习科举”,苦读八股。但他反对考秀才用
的死八股,特别是在得到长沙举人陈云峰的劝告后,徐特立立志求真知而不再把精力放在八股文上,“从此我不做八股了,成了一个好汉学的青年”。他甚至制订了“十年破产读书计划”,一心“读书求学问,进学不进学不去管他”。在博览经史子集的同时,徐特立积极阅读《湘学报》、《湘报》等传播西方文明的书刊,特别喜爱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写的那些针砭时弊、议论时政、激情洋溢的文章,一度自命为康梁的信徒。
1905年,清廷明令取消八股取士,改考经义,并加历史、地理。28岁的徐特立参加考试,在3000名考生中名列第19名。虽然后来因经济困难而又不愿接受富家子弟的资助而放弃了复试,但他的名声不胫而走,各处学堂争相聘用,他不再需要为生计担忧。然而,他并不安心于农村塾师的职 业,更不迷恋于个人的小康家庭。他考虑的问题,已经迥异于20岁以前主要为个人职业、家庭和前途着想,进而觉得该为国家民族分忧了。他觉得自己应该离开家乡,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去学习新的知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考入了由同盟会会员周震鳞在长沙城创办的宁乡速成师范,学习教育学、自然科学等新知识和西洋史、东洋史等讲授资产阶级革命的课程,开始接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随着立宪派组织发动的三次大规模的请愿活动相继失败,徐特立逐渐认识到改良主义在
中国行不通,必须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于是,他向革命党人林伯渠等人了解革命形势,表示要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在湖南还是黑云压城之际,徐特立约集一些进步教员,到处宣传演讲,号召大家支持革命。
湖南光复后,徐特立担任省临时议会的副议长,一心为新政权的建设出力。然而官场的腐败,使他很快感到失望和愤慨。他相继辞去省议会副议长和省教育司科长的职务,决心回到教育界,用教育来改革人心,以实现教育救国的愿望。他创办并苦心经营着长沙师范,并到湖南第一师范等学校任教。他的崇高品德、渊博学识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对毛泽东、蔡和森等许多有志匡时救国的学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24年夏,徐特立回到国内,继续致力于湖南教育。他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并担任校长,同时兼任长沙师范、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的校长,精心治理三所学校,继续实践他教育救国的宏愿。
随着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部长何叔衡的建议下,徐特立参加了国民党左派,以图“一起来促进国民革命”。1926年12月,他会见了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的毛泽东,随后于1927年春回家乡调查农民运动的情况。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惊喜不已,他开始认识到“少数学生无法挽回国运……教育救国是我30年来的一种幻想”,于是积极投身农民运动,加入大革命的洪流。1927年3月,他担任湖南农民协会教育科科长兼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主任,还被选为国民党长沙市党部工农部部长,为发展湖南的工农运动做了大量的工作。
然而,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5月21日长沙发生“马日事变”,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遭到疯狂屠杀。面对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徐特立拒绝了反动派对他的拉拢、利诱,毅然决然地抛弃一切,冒着杀头的危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对此,陆定一在《人民教育家》一文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人民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就这样给全党同志上了第一课:困难时不要动摇,应当更坚定地奋斗,革命是一定胜利的。徐老给我们的教科书,就是他的入党,这本没有字的教科书,比什么教科书都好,也比什么教科书都重要。”
1949年3月,徐特立随中共中央机关进入
北平,先后参与国共和平谈判、全国文化教育事业的接管等工作。在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上,他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1日,他登上天安门城楼,亲眼目睹了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亲耳聆听了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欢庆他为之奋斗了近50年的革命理想终于成为现实。
这年,徐特立已经72岁,在常人看来实在可以颐养天年了,然而他却从不因年老而松懈。欢庆之余,他想到的不是革命大功告成,可以坐享清福,而是国家在经济、文化建设方面面临的艰苦任务。他在《祝吴老(指吴玉章)七十大寿》的诗篇里写道:“……百年殖民地,从此永完结。前途之艰巨,基本在建设。幸勿过乐观,成功在兢业。您我励残年,尽瘁此心血。”表现出他敏锐的眼光、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宏伟志愿。他对好友谢觉哉说,人一天没停止前进,就没有老,一旦停止前进就老了。为了勖勉和策励自己,他制订了一个20年学习和工作计划,作为晚年的奋斗目标。
此后,徐特立不顾年事已高,仍朝气蓬勃地投身于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领导一批党的宣传干部和史学工作者从事中国通史、中国革命史和党史等的编纂工作,并继续以各种方式关心、指导教育工作:或报告讲演,或撰文著述,或视察调研,或接待来访,或书信交流……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而不懈地奉献着光和热。这位坚强的老战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与时俱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68年11月28日与世长辞。
徐特立与时俱进的可贵品质,早已得到众多称颂。早在他60大寿时,
1、徐特立在湖南任教二十年,爱学生如子。他任师范校长时,将自己的月薪与校内主任、庶务等同样定为20元,还经常接济穷学生。
田汉(我国国歌作词者)入学时买不起蚊帐,徐特立便买了一顶相送。而他却把自己的家小安排在乡下,以节省开支。逢假日回家,他要步行往返80公里。一次查夜时,他发现有新生烂脚呻吟,便亲自打水给他洗脚上药。此事传出后,一些教师认为太失校长“身份”,学生却对他更为敬仰。
他到第一师范任课时,支持毛泽东等学生反对校长专横的活动。毛泽东曾说过,当时最敬佩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昌济先生(即他后来的岳父),一位是徐老。
2、徐特立一生勤俭,追求理想而从不为口腹折腰。赴法国后,他积极支持学生组织反对中法反动派的活动。国内军阀政府为了笼络他,通过使馆告之可给一个“赴法考察”的名义,每年有1000块大洋的薪俸。徐特立对此嗤之以鼻,仍在钢铁厂勤工俭学,给干重活有困难的同学做饭。
1937年抗战爆发后,徐特立以八路军驻湘代表身份从延安返回长沙,一时城内轰动,每日前来拜访探望者数以百计,其中不少还是亲朋故旧。徐特立热情地向他们宣传党的政策,终日长谈,不过为节省办公经费,只招待茶水而从不请人吃饭。两年后他离开长沙时统计,只是会见法国记者时请过一顿便饭,共花了5块钱招待费。当时,长沙城内国民党高官衣装笔挺,出入乘车。徐特立却终日身穿八路军粗布军装,撑一把雨伞,徒步在城中奔走,不识者多以为是军中老伙夫。
一次,省主席张治中约谈,徐特立走到省政府门口,门卫拦住说:“今天张主席会见八路军代表,别人免进。”徐特立称自己便是,门卫打量了一番,全然不信,竟把他轰走。张治中久等不至,派人再去八路军办事处相请,得知原委后,对比国共两党作风,对共产党更为钦佩。
解放后,徐老始终保持勤俭的作风。他终生不抽烟不喝酒,直到晚年每天只泡一杯清茶,喝到深夜不许换茶叶。他只有一双皮鞋、一套呢制服,而且是在外出活动时才穿。
徐特立:坚强的老战士。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
党中央曾评价他“对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毛泽东称赞他是“坚强的老战士”,“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刘少奇称赞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周恩来称赞他是“人民之光,我党之荣”。
朱德就在贺信中称赞他:“你是革命模范的人,你是革命前进的人。不管革命历史车轮转得好快,你总是推着它前进的。
”莫文骅致信说:“你是我党中的老党员,没昏庸、腐化、骄傲、堕落的些微成分,思想是随时进步的,言语、行动都表现出像一个勇敢的新鲜活泼而可敬可爱的革命青年!”
柳湜在报上著文,称“先生永远是发展的,永远是站在我们的前头,是大家的先生”。
毛泽东的信则更是给予了一个最好的评价:“.....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愿你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
徐特立公园是为纪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而建的一座纪念性公园。 公
园位于星沙大学城中央,毗邻长沙师范专科学校、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长沙卫校,其前身为星沙生态公园,后改建为徐特立公园并于2005年8月正式向公众开放,成为长沙市尊师重教基地。该公园位于长沙县星沙镇,突出纪念和缅怀的主题。在公园正门的苍松翠柏之中,建有高大的徐特立铜像。塑像高8.5米,其中基座3米,铜像5.5米,系由我国著名雕塑家朱惟精创作设计。塑像两侧及身后为层层叠叠的仿自然石块,具有瀑布效果的层层滴水,象征着徐特立精神源远流长。徐特立公园山坡中心为师恩台。师恩台正中间一个半圆形石墙上,镌刻着毛泽东对徐特立发自内心的感言:“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石墙的背面刻着毛泽东1937年在延安祝贺徐特立60岁生日的亲笔信。公园最高处,矗立着陈列徐特立生平事迹的师圣阁。师圣阁高达4层,主体为仿古悬挑式结构,屋顶具有现代建筑气息。公园继承徐老的重教传统,建有收藏图书10万余册的徐特立图书馆和建筑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的艺术馆。公园还建有沧浪池、长廊、寄语亭、荷花池、杏坛等20余个特色鲜明的景点,并通过文字介绍了徐特立先生一生重教、忧国忧民的感人事迹。
徐特立图书馆位于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北校区,为纪念老院长徐特立而将图书馆命
名为徐特立图书馆。图书馆一层大厅处立有徐特立雕像。图书馆共六层,一层为服务中心,二、三层为图书阅览室,四、五层为机房,六层为馆长室。
图书馆三层大厅设有“老院长徐特立纪念展”,意在学习徐特立,以徐特立为榜样。图书馆前立有石碑,上刻徐特立名言”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
徐特立本人喜藏书,早年教书所得,半以购书。大革命以前,已有丰富藏书,后因战乱,流散遗失颇多。延安时期至解放后,积书至2万余册,内容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学科中外书刊,线装书5 000余册,新旧平装书5 600余册,外文书3 000余册,报刊1 800余册,另有地图、图片等。书中有不少眉批和注记。所藏图书均全部捐献给国家,1983年运抵长沙,移交湖南图书馆保存。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徐特立
别名原名懋恂,字师陶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善化(今属长沙县)
出生日期1877年2月1日
逝世日期1968年11月28日
职业教育理论家,革命家,政治家
毕业院校莫斯科中山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委员
代表作品《徐特立文集》等
政治面貌党员
生平简历
徐特立(1877年—1968年),又名徐立华,原名懋恂,字师陶,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
1877年2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四都观音塘(今长沙县江背镇观音塘)。
1905年入长沙城宁乡速成中学,毕业后在长沙周南女校任教。后兴办私学(如梨江学校、长沙平民夜校等)。
1910年往日本考察教育,支持武昌起义,被选为湖南临时议会副议长。
1913年任长沙师范学校校长。
1919年-1924年6月,42岁时,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并考察了比利时和德国的教育。
1924年回国后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和湖南孤儿院。
1927年5月,在“白色恐怖”中,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
1928年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30年回国后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创办了列宁小学、列宁师范等。参加了长征。在延安曾任边区政府教育厅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以八路军高级参谋长的名义任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主任,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代部长,兼任苏维埃大学副校长。
1934年10月他以57岁的高龄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董必武、徐特立一起编入中央机关纵队干部休养连,表现了老英雄的大无畏的革命气魄。
1940年创办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并任院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委员等职,后因身体原因请辞。
1968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人物经历
徐特立,1877年生于湖南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体味到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9 岁时,父兄因愤于不识字受欺压,凑钱让他读私塾。他读了六年书,又因无钱辍学在家,曾跟随一个和尚学习禅
宗。后来他在家劳动,又教私塾。1905年因清政府废科考办新学,长沙办起师范学校,他考入该校读速成班,毕业后当高小教员,又应聘长沙周南女校。
1907年发生清政府向外国屈辱妥协的教案时,徐特立在学校作时事报告,讲到激愤之处,热泪如倾,竟拿菜刀把自己的左手小指砍掉,蘸着血写了抗议书,写完当场晕倒。这一“抽刀断指”的举动,顿时蜚声全省,徐特立也被当时有进步思想者誉为最有血性的激进人物。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徐特立积极参加湖南起义,被推为长沙副议长,翌年又任省教育司的科长。他一身清正进入官场后,顿觉黑暗无比,不久返回教育界,任长沙师范学校校长。1919年,国内兴起赴法国勤工俭学热潮,年已42岁的徐特立也报名前往,成为年纪最大的留学生。在法国四年间,他边做工边学法语,后入巴黎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回国后,他任长沙第一女师校长,被公认为湖南的教育界名流。1927年初大革命高潮时,徐特立参加了湖南农民协会并任教育科长,又在左派掌权的国民党长沙市党部任农工部长。同年夏天,大革命失败,在不少共产党员叛变脱党时,徐特立却以50岁年龄入党。随后,他参加了南昌起义,任师党代表。部队失败后,他决定同贺龙一起上山打游击,只是因病未能跟随,被派赴莫斯科入中山大学。他学通俄语后,系统研究了马列主义,并同吴玉章、瞿秋白共同研究了汉语拉丁化拼音。
1930年末,徐特立潜回国内,赴江西根据地,后在中华苏维埃政府任教育部副部长(部长为瞿秋白)。1934年,他随军长征。一路上,他拄着一根竹杖,扛着防身用的红缨枪,和大家一同行军。瞿秋
白在告别时换给他一匹好马,他却总是让给伤病员骑。据统计,长征两万里,徐老骑马不过二千里,人称“徐老徐老真是好,不骑马儿跟马跑”。
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为他庆祝60岁寿辰。毛泽东写信致贺,称徐老“今后还将是我的先生”。抗战爆发后,徐特立先到国民党统治区做中共代表,1940年回延安任自然科学院院长,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中央委员。此时,他老当益壮,年近七十还参加了延安青年体育运动会的游泳比赛。1947年,中央为他庆贺70岁诞辰,毛主席的题词是“坚强的老战士”,朱总司令的题词则是“当今一圣人”。
新中国成立后,徐特立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因年老记忆力减退,他自动申请免职。但是,他仍关心国事———“大跃进”时不表赞成,“文革”开始后又忧心不已。1966年国庆节上天安门时,他守在电梯旁等毛泽东,想倾诉心中想法。毛主席远远看见他后,马上打招呼并想走过来,可惜被突然出现的一群高呼“万岁”的人隔开。徐老此后身体日衰,难以外出,于1968年去世。
积极求新
徐特立生于1877年,当时的中国正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世界形势来看,英、法、美等国家在全世界大肆侵略扩张,抢占殖民地;国内,清王朝即将走到尽头,对内政治腐朽,对外卑
躬屈膝。在这种形势下,有识之士纷纷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
年幼的徐特立生活在湖南长沙县的农村,母亲的早逝、父亲的整日劳累和生活的极度窘迫,使他初尝人世的艰辛。1886年,饱尝没有文化苦头的父亲东拼西凑了一点学费,将9岁的徐特立送进私塾读书。
在私塾读过的诗歌、古文中,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庐写的《治家格言》和明代忠臣杨椒山感情充溢的遗嘱,对徐特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6岁时,徐特立因家中亲人去世,必须自谋生计而不得不辍学。经过几年摸索,18岁时徐特立终于作出从文的决定,“确定教书兼习科举业”“可以进步,又可谋生”。
于是,徐特立一边在家乡教蒙馆,一边“兼习科举”,苦读八股。但他反对考秀才用
的死八股,特别是在得到长沙举人陈云峰的劝告后,徐特立立志求真知而不再把精力放在八股文上,“从此我不做八股了,成了一个好汉学的青年”。他甚至制订了“十年破产读书计划”,一心“读书求学问,进学不进学不去管他”。在博览经史子集的同时,徐特立积极阅读《湘学报》、《湘报》等传播西方文明的书刊,特别喜爱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写的那些针砭时弊、议论时政、激情洋溢的文章,一度自命为康梁的信徒。
1905年,清廷明令取消八股取士,改考经义,并加历史、地理。28岁的徐特立参加考试,在3000名考生中名列第19名。虽然后来因经济困难而又不愿接受富家子弟的资助而放弃了复试,但他的名声不胫而走,各处学堂争相聘用,他不再需要为生计担忧。然而,他并不安心于农村塾师的职 业,更不迷恋于个人的小康家庭。他考虑的问题,已经迥异于20岁以前主要为个人职业、家庭和前途着想,进而觉得该为国家民族分忧了。他觉得自己应该离开家乡,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去学习新的知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考入了由同盟会会员周震鳞在长沙城创办的宁乡速成师范,学习教育学、自然科学等新知识和西洋史、东洋史等讲授资产阶级革命的课程,开始接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教育救国
随着立宪派组织发动的三次大规模的请愿活动相继失败,徐特立逐渐认识到改良主义在
中国行不通,必须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于是,他向革命党人林伯渠等人了解革命形势,表示要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在湖南还是黑云压城之际,徐特立约集一些进步教员,到处宣传演讲,号召大家支持革命。
湖南光复后,徐特立担任省临时议会的副议长,一心为新政权的建设出力。然而官场的腐败,使他很快感到失望和愤慨。他相继辞去省议会副议长和省教育司科长的职务,决心回到教育界,用教育来改革人心,以实现教育救国的愿望。他创办并苦心经营着长沙师范,并到湖南第一师范等学校任教。他的崇高品德、渊博学识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对毛泽东、蔡和森等许多有志匡时救国的学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逆境入党
1924年夏,徐特立回到国内,继续致力于湖南教育。他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并担任校长,同时兼任长沙师范、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的校长,精心治理三所学校,继续实践他教育救国的宏愿。
随着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部长何叔衡的建议下,徐特立参加了国民党左派,以图“一起来促进国民革命”。1926年12月,他会见了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的毛泽东,随后于1927年春回家乡调查农民运动的情况。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惊喜不已,他开始认识到“少数学生无法挽回国运……教育救国是我30年来的一种幻想”,于是积极投身农民运动,加入大革命的洪流。1927年3月,他担任湖南农民协会教育科科长兼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主任,还被选为国民党长沙市党部工农部部长,为发展湖南的工农运动做了大量的工作。
然而,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5月21日长沙发生“马日事变”,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遭到疯狂屠杀。面对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徐特立拒绝了反动派对他的拉拢、利诱,毅然决然地抛弃一切,冒着杀头的危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对此,陆定一在《人民教育家》一文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人民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就这样给全党同志上了第一课:困难时不要动摇,应当更坚定地奋斗,革命是一定胜利的。徐老给我们的教科书,就是他的入党,这本没有字的教科书,比什么教科书都好,也比什么教科书都重要。”
老骥伏枥
1949年3月,徐特立随中共中央机关进入
北平,先后参与国共和平谈判、全国文化教育事业的接管等工作。在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上,他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1日,他登上天安门城楼,亲眼目睹了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亲耳聆听了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欢庆他为之奋斗了近50年的革命理想终于成为现实。
这年,徐特立已经72岁,在常人看来实在可以颐养天年了,然而他却从不因年老而松懈。欢庆之余,他想到的不是革命大功告成,可以坐享清福,而是国家在经济、文化建设方面面临的艰苦任务。他在《祝吴老(指吴玉章)七十大寿》的诗篇里写道:“……百年殖民地,从此永完结。前途之艰巨,基本在建设。幸勿过乐观,成功在兢业。您我励残年,尽瘁此心血。”表现出他敏锐的眼光、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宏伟志愿。他对好友谢觉哉说,人一天没停止前进,就没有老,一旦停止前进就老了。为了勖勉和策励自己,他制订了一个20年学习和工作计划,作为晚年的奋斗目标。
此后,徐特立不顾年事已高,仍朝气蓬勃地投身于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领导一批党的宣传干部和史学工作者从事中国通史、中国革命史和党史等的编纂工作,并继续以各种方式关心、指导教育工作:或报告讲演,或撰文著述,或视察调研,或接待来访,或书信交流……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而不懈地奉献着光和热。这位坚强的老战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与时俱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68年11月28日与世长辞。
徐特立与时俱进的可贵品质,早已得到众多称颂。早在他60大寿时,
逸闻趣事
1、徐特立在湖南任教二十年,爱学生如子。他任师范校长时,将自己的月薪与校内主任、庶务等同样定为20元,还经常接济穷学生。
田汉(我国国歌作词者)入学时买不起蚊帐,徐特立便买了一顶相送。而他却把自己的家小安排在乡下,以节省开支。逢假日回家,他要步行往返80公里。一次查夜时,他发现有新生烂脚呻吟,便亲自打水给他洗脚上药。此事传出后,一些教师认为太失校长“身份”,学生却对他更为敬仰。
他到第一师范任课时,支持毛泽东等学生反对校长专横的活动。毛泽东曾说过,当时最敬佩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昌济先生(即他后来的岳父),一位是徐老。
2、徐特立一生勤俭,追求理想而从不为口腹折腰。赴法国后,他积极支持学生组织反对中法反动派的活动。国内军阀政府为了笼络他,通过使馆告之可给一个“赴法考察”的名义,每年有1000块大洋的薪俸。徐特立对此嗤之以鼻,仍在钢铁厂勤工俭学,给干重活有困难的同学做饭。
1937年抗战爆发后,徐特立以八路军驻湘代表身份从延安返回长沙,一时城内轰动,每日前来拜访探望者数以百计,其中不少还是亲朋故旧。徐特立热情地向他们宣传党的政策,终日长谈,不过为节省办公经费,只招待茶水而从不请人吃饭。两年后他离开长沙时统计,只是会见法国记者时请过一顿便饭,共花了5块钱招待费。当时,长沙城内国民党高官衣装笔挺,出入乘车。徐特立却终日身穿八路军粗布军装,撑一把雨伞,徒步在城中奔走,不识者多以为是军中老伙夫。
一次,省主席张治中约谈,徐特立走到省政府门口,门卫拦住说:“今天张主席会见八路军代表,别人免进。”徐特立称自己便是,门卫打量了一番,全然不信,竟把他轰走。张治中久等不至,派人再去八路军办事处相请,得知原委后,对比国共两党作风,对共产党更为钦佩。
解放后,徐老始终保持勤俭的作风。他终生不抽烟不喝酒,直到晚年每天只泡一杯清茶,喝到深夜不许换茶叶。他只有一双皮鞋、一套呢制服,而且是在外出活动时才穿。
人物评价
徐特立:坚强的老战士。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
党中央曾评价他“对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毛泽东称赞他是“坚强的老战士”,“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刘少奇称赞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周恩来称赞他是“人民之光,我党之荣”。
朱德就在贺信中称赞他:“你是革命模范的人,你是革命前进的人。不管革命历史车轮转得好快,你总是推着它前进的。
”莫文骅致信说:“你是我党中的老党员,没昏庸、腐化、骄傲、堕落的些微成分,思想是随时进步的,言语、行动都表现出像一个勇敢的新鲜活泼而可敬可爱的革命青年!”
柳湜在报上著文,称“先生永远是发展的,永远是站在我们的前头,是大家的先生”。
毛泽东的信则更是给予了一个最好的评价:“.....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愿你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
纪念文物
公园
徐特立公园是为纪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而建的一座纪念性公园。 公
园位于星沙大学城中央,毗邻长沙师范专科学校、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长沙卫校,其前身为星沙生态公园,后改建为徐特立公园并于2005年8月正式向公众开放,成为长沙市尊师重教基地。
该公园位于长沙县星沙镇,突出纪念和缅怀的主题。在公园正门的苍松翠柏之中,建有高大的徐特立铜像。塑像高8.5米,其中基座3米,铜像5.5米,系由我国著名雕塑家朱惟精创作设计。塑像两侧及身后为层层叠叠的仿自然石块,具有瀑布效果的层层滴水,象征着徐特立精神源远流长。
徐特立公园山坡中心为师恩台。师恩台正中间一个半圆形石墙上,镌刻着毛泽东对徐特立发自内心的感言:“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石墙的背面刻着毛泽东1937年在延安祝贺徐特立60岁生日的亲笔信。
公园最高处,矗立着陈列徐特立生平事迹的师圣阁。师圣阁高达4层,主体为仿古悬挑式结构,屋顶具有现代建筑气息。
公园继承徐老的重教传统,建有收藏图书10万余册的徐特立图书馆和建筑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的艺术馆。
公园还建有沧浪池、长廊、寄语亭、荷花池、杏坛等20余个特色鲜明的景点,并通过文字介绍了徐特立先生一生重教、忧国忧民的感人事迹。
图书馆
徐特立图书馆位于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北校区,为纪念老院长徐特立而将图书馆命
名为徐特立图书馆。图书馆一层大厅处立有徐特立雕像。图书馆共六层,一层为服务中心,二、三层为图书阅览室,四、五层为机房,六层为馆长室。
图书馆三层大厅设有“老院长徐特立纪念展”,意在学习徐特立,以徐特立为榜样。图书馆前立有石碑,上刻徐特立名言”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
徐特立本人喜藏书,早年教书所得,半以购书。大革命以前,已有丰富藏书,后因战乱,流散遗失颇多。延安时期至解放后,积书至2万余册,内容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学科中外书刊,线装书5 000余册,新旧平装书5 600余册,外文书3 000余册,报刊1 800余册,另有地图、图片等。书中有不少眉批和注记。所藏图书均全部捐献给国家,1983年运抵长沙,移交湖南图书馆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