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太原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焦仲卿
出处《孔雀东南飞》
时期东汉
人物刘兰芝
<h2><strong>简介</strong></h2><p>仲卿为了自己的爱情,为了自己和兰芝的幸福生活,面对封建宗法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制度的迫害,一直在勇敢地、一步一步地反抗着。只因为他是一个从小就知书达礼、受过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成年后又在仕途上进取的封建士子,也因为他还是一个寡母家长哺育大的儿子,他的这种身份和经历,使他的反抗形式与刘兰芝不同罢了。</p><p>在故事的开始,他从郡府还家小住。当兰芝向他述说婆媳二人矛盾的缘由及自己遭婆母逼迫的悲苦,并要他为俩人的婚姻爱情做出选择时,我们看到,仲卿并没有像一般懦弱的男子那样,在婆媳矛盾冲突中,采取沉默不作为、或是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的和事佬方式,而是毫不犹豫地为保护兰芝、为维护俩人的婚姻爱情前去劝谏母亲、阻止母亲对兰芝的伤害。他对母亲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这段话,他用心理智,方式得体。他先说明自己并不是一个大富大贵之人,而只是一个贫寒的士子,能够娶到刘兰芝这样美丽贤惠、勤劳持家的妻子已是侥幸了;然后又讲他和兰芝情投意合,感情深厚,要一生相伴相随;最后竟反守为攻,指责母亲为什么在兰芝品行无偏斜的情况下,刻薄地对待她?这是多么明确的态度,多么鲜明的情感倾向,又是对专制家长多么有理有节有力的反抗方式?接下去,当焦母粗暴严厉地拒绝他的要求,并用为他再娶美女的条件进行怀柔时,焦仲卿非但没有在焦母的威吓利诱下退缩,反而更进一步抗争到:“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焦仲卿以终身不娶反抗母亲的家长专制,在封建礼教控制下的社会是不“尊亲事孝”的行为,是让自己背上了有违人伦道德的罪名的,也是他在血亲关系中,以个体形式反抗焦母这个专制家长最强有力的手段。这难道不是最直接的,也是极有勇气的反抗吗?我们不能要求生活在东汉末年、读的是“四书”“五经”的焦仲卿,为了维护他和刘兰芝的婚姻爱情,能够采取去诉诸法律的方式,抑或带着兰芝脱离母亲去独立生活。焦仲卿在反抗封建家长破坏他的婚姻爱情时,以个体的、和平理性的方式所能够做的,也只能是直言劝谏、据理力争,直至以终身不娶反击。</p><p>当专制、冷漠的焦母失去理智,一意孤行时,焦仲卿转而希望通过暂时的妥协淡化婆媳二人的矛盾:他劝慰兰芝暂且回娘家住一段儿时间,目的是通过分离消除焦母对兰芝的敌视,在没有矛盾冲突的时间延续中使焦母回心转意。焦仲卿的妥协,不是软弱和怯懦,而是为守护俩人婚姻爱情所采取的、既主动又理智现实的行动。</p><p>但仲卿、兰芝二人的爱情,不只受到焦母这个专制家长的摧残,继而还受到了同样是专制家长的刘兰芝哥哥的破坏。焦仲卿决没有料到的是,兰芝回到娘家后,专制粗暴的兰芝哥哥不给他们守护爱情的时间,兰芝被逼再嫁。这是他和兰芝都无力控制的事变。他因自己种种努力最终都失败了而绝望,决意一死。在作品中,我们看到,是焦仲卿在面临两个人的婚姻爱情被彻底毁灭的时候,首先向兰芝提出了死的打算。在获得兰芝的认同后,随即回家为自己的死做准备。即使面对焦母的哀求,他也没有改变与兰芝一起做出的选择。</p><p>仲卿决意死,首先是为了回报兰芝对他的爱。对于兰芝这样一位美丽、贤惠、善良、多才多艺又能辛勤持家并深深爱着他的妻子,他无力保护她,给她幸福的生活,只有用一死表明自己对她的爱。其次,仲卿选择死,也是对摧残他和兰芝俩人爱情、毁灭俩人幸福生活的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制度的强烈反抗。仲卿是个重感情、懂得爱,爱妻子、也爱母亲的青年。他在死前诀别母亲时,所说的那一段凄凉哀恸的话语,鲜明地显示出了他内心深重的血亲伦理情爱。但他在自己与兰芝的美好爱情被毁灭的过程中,清醒地看到了母亲这个集封建礼教、专制暴君于一身的封建家长的冷酷残忍,他决意以死来回应母亲对他和兰芝俩人婚姻爱情的摧残,实质上是向整个封建专制社会、封建宗法礼教做个体式的誓死抗争,以此维护自己的生命尊严,维护自己的美好爱情。这样的反抗,难道还不够勇敢,还不够直接和彻底吗?</p><p>一个性格软弱怯懦的人,在强权的压迫、伤害下,会听凭命运的摆布。但焦仲卿不是这样的人。在作品中,他自始至终都在积极勇敢地抗争着,特别是他对死的选择,是做了最终的、不屈和顽强的反抗,可敬可爱、可歌可泣!</p><h2><strong>传统观点</strong></h2><p><b>焦仲卿刘兰芝殉情悲剧原因:</b></p><p>《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民间叙事诗中最伟大的诗篇,它代表了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对主人公焦仲卿、刘兰芝殉情而死的悲剧原因,众说不一。主要有“门第说”、“越礼说”、“守旧说”、“情爱说”等观点。</p><p>(一)门第说 有的同志认为,既然焦仲卿是“大家子”,且“仕宦于台阁”,有地位和身份,而刘兰芝不过是“生小出野里”的村姑,与焦仲卿贵贱很大。因此“两家的婚姻是门不当户不对”。“门户不当,脸上无光”,因而焦母就要坚决反对这桩婚事。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便发生了双双殉情的悲剧。</p><p>(二)越礼说 有的论者根据焦母的话推断刘兰芝的被驱遣,乃是由于她“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不顺从婆婆,恣意自为的结果。</p><p>(三)守旧说 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将刘兰芝与《上邪》中的无名氏、《陌上桑》中的秦罗敷和《有所思》中的女主人公相比较,认为刘兰芝消极的以死殉情,则由于她“软弱”。这种“软弱”又是由于“守旧心理”的作用,因此,焦刘爱情悲剧“是反动的封建社会力量和落后的封建守旧心理相结合的必然”。</p><p>(四)情爱说 还有的同志根据《礼记·内则》中的“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的说法,认为刘兰芝的不为焦母所容,是由于焦仲卿“甚宜其妻”,把以前对母亲的感情转移到了妻子身上,因而引起了焦母的失落感、不满情绪。</p><h2><strong>深层剖析</strong></h2><p><b>焦仲卿刘兰芝殉情悲剧原因:</b></p><p>上述四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焦刘爱情悲剧的原因,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认为理由尚单薄,某些观点也难于苟同。“门第说”不能解释这样两个问题:(1)既然两家门户不当,为什么当初刘兰芝嫁到焦家来时焦母并不反对?(2)焦母觉得刘兰芝不配自己的儿子,那县令、太守又何以会看中刘并派媒人来提亲呢?他们不是比焦仲卿更有地位、身份吗?其实,在《孔雀东南飞》产生的汉末建安时期,封建礼教还未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妇女的禁锢也并不严厉。比如对妇女的再嫁,在当时是完全正常的现象,并不是丢人卑贱的事。这从刘兰芝被焦母休回娘家后县令、太守遣媒说亲便可以得到证明。类似的情况如蔡文姬初嫁匈奴河东卫仲道,再嫁匈奴左贤王,曹操用金璧赎回来后又允嫁董祀,虽三次改嫁却不减身价。还有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同归成都的故事,不是还传为美谈吗?可见,“门第说”是站不住脚的。“门第”观念是从魏晋才开始有的。“越礼说”也不能成立。诗中说得很清楚,刘兰芝“奉事循公姥”,“供养卒大恩”,勤劳善良,是很守孝道的贤惠媳妇。她自己说的“本自无教训”,实际上是自谦,正反衬了她的知书识礼。即使是对刻薄暴戾的婆婆、哥哥,她也是忍耐顺从,从无顶撞之类,“无礼节”、“自专由”的表现。“守旧说”的论据也不充足。焦刘二人以死殉情固然是“软弱”的反映,但客观地讲,那并不能证明他们是软弱之辈。否则刘兰芝就会在家庭的压力下嫁给县令或太守的儿子,焦钟卿也就不至于数次在焦母面前求情挽留刘兰芝。两人双双殉情而死,恰恰是对爱情热烈追求而实现不了的勇敢的抗争!”存在决定意识”。历史地看,他们的抗争即使再坚决,也免不了是一场悲剧。客观现实决定了故事的结局只能那样。至于“情爱说”这种观点,破绽就更突出了。儿子爱媳妇,当婆婆的就嫉妒和不满吗?莫非儿子媳妇打架吵骂才可以说明儿子对妈仍有感情?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况且从诗中出看不出焦仲卿“甚宜其妻”而怠慢了焦母。“娶了媳妇忘了娘”的事情纯粹是虚拟的,焦仲卿对焦母的态度并不差,他与刘兰芝的厚爱并不能导致焦母的不满,更不是后来悲剧的原因。</p><p>刘兰芝这样一个美丽勤劳、孝顺公婆,尊重兄长,与小姑相处也亲善和顺的姑娘,“仍更被驱遣”,原因主要是什么?是她没有为焦家生下一男半女,引起了宗族意识非常强的焦母的极其不满!</p><p>封建社会里,男子休妻有七种借口,叫做“七出”,即①“无子,为其绝后也”;②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③“淫,为其乱族也”;④“妒,为其乱家也”;⑤“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⑥“口多言,为其离亲也”;⑦“盗窃,为反其义也”。“七出”中的后六种情况,显然与刘兰芝不沾边。纵观全诗不难发现,刘兰芝在焦家生活尽管已有两三年了,但并没有生儿育女。否则,诗中就会写到她被遣回娘家时与儿女离别的情形,也会交待焦仲卿自缢前与儿女诀别的事。其实,刘兰芝自述的“贱妾守空房”,“伶俜萦苦辛”及焦仲卿与焦母诀别时所说的“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封建社会,对父母最大的“不孝”就是“无后”,断了宗族的“香火”。难怪焦母要那样专横凶狠地虐待、驱使刘兰芝了。像这种因无子而被休遣的妇女,远在《诗经》里就有记载(如《芣苢》、《氓》、《谷风》)。在宗法制的社会里,娶妻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服侍公婆是其次了。妇女不生孩子,就失去了自身在夫家存在的意义。无子而休妻是名正言顺的。焦刘爱情的悲剧正是由于刘兰芝没有生子而产生的。</p><h2><strong>影响</strong></h2><h3><strong>焦二的称呼</strong></h3><p>安徽的怀宁、潜山一带,依旧把缺乏主见的男人呼作“焦二”,一千八百年过去,焦仲卿老家的人确实把缺乏主心骨的男人唤作“焦二”。“焦二”实际上就是指焦仲卿。从传统的姓名学看,有“焦仲卿”,肯定有“焦伯卿”,伯、仲作为人名时,一直成双成对地出现,伯为长(排行老大),仲为次(老二)。怀宁、潜山一带的老好男人被唤作“焦二”。</p><h3><strong>文化瑰宝</strong></h3><p>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最长的叙事诗,主人公焦仲卿、刘兰芝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 赢得了文人墨客的赞叹,在国内,更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特别是在日本和韩国均被列为汉学教材、在美国、法国被列为博士论文课题,并正式 列为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的发生地安徽怀宁县至今仍保留着焦刘的合葬墓。</p><p>故事《孔雀东南飞》发生在怀宁县小市镇小吏港,本是汉末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最早成于南朝陈国徐陵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 诗为焦仲卿妻作》。特别是在唐代天宝七百四十八年,大诗人李白客居庐江郡(今安徽怀宁县)瞻仰焦仲卿、刘兰芝合葬墓时,写下了“孔雀东 飞何处栖,庐江小吏仲卿妻,为客裁缝君自见,城乌独宿夜空啼”一诗使之名声大增。</p><p>据怀宁县委新闻办主任刘伟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怀宁县委、县政府开始逐渐重视和利用这一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和打造以孔雀东 南飞”为主题的相关文化和景点。二十年间斥巨资先后修建、修缮了望雀亭、诗画长廊、孔雀台、焦刘合葬墓等相关景点。二00八年三月,怀 宁县政府又斥资三千万,着力打造孔雀东南飞影视基地,已初具规模。中央电视台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孔雀东南飞》就在此基地成功 拍摄完成的。漫步影视城内,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穿过城门,举目四望,城楼叠嶂,秦王府、刘兰芝家、公主府、焦仲卿家的焦家庄园、罗 敷家、庐江府郡等等原景再现,尽收眼底。以此再现了《孔雀东南飞》叙事诗中汉代的街景风貌。</p><p>怀宁县委又与天柱山古南岳旅行公司强强联手,并且再斥资八千万,完善孔雀东南飞影视基地的内部建设,紧紧围绕“孔雀东南 飞”这条爱情主线,以打造“东方伊甸园”、“中华爱情第一园”为主旨,目的是建设成为国家五A级风景区。</p><p>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故里;麦田诗人海子故乡;两弹元勋邓稼先,经学宿儒邓石如为代表的满门俊秀怀宁邓氏家族为原型的城市雕 塑和主题景点更让这座小城市充满了的文化历史,和“孔雀东南飞”文化景点遥相呼应,相得益彰。这个千古爱情绝唱雕琢出的相关人文景点 、电影、电视剧、戏曲成为了怀宁县的一块重要的文化瑰宝。也因此被媒体赋予“中国爱情圣地”的美名。</p><h2><strong>影视作品</strong></h2><p><b>《孔雀东南飞》角色介绍:潘粤明饰演焦仲卿</b></p><p>焦仲卿——男,24岁左右,庐江府中一个抄写文书的小吏,求上进、有大志,情专一,具有中国传统知</p>识分子的特征,讲孝道礼让,做事中规中矩,为人重情重义,与刘兰芝同样追求爱情美满的幸福生活。事业上,在情敌高主簿的无端挑剔、卑劣的陷害下,遭受到一次次打击,总是不遂人意;生活中与刘兰芝相敬相爱,夫唱妇和,但另一方面又受焦母控制,欲抗争,可面对寡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又不时地受到良心的谴责,一直陷在矛盾的旋涡之中而不能自拔,其性格既坚强又懦弱,既上进又消沉,被迫一退再退,唯心遵母训,休爱妻,酿成爱情悲剧,最终殉情而亡。<p><b>传统剧目中的焦仲卿</b></p><p>传统剧。根据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编剧。写庐江小吏焦仲卿妻刘兰芝贤淑勤劳,夫妻情笃。</p>焦母虐待兰芝,迫仲卿休妻。夫妇忍痛分离,互誓各不嫁娶。兰芝回娘家,其兄逼其改嫁太守之子,兰芝不从,投水践盟。仲卿闻讯,亦挂枝殉情。民国28年(1939年)3月22日,该剧由樊篱编剧,张子范导演,姚水娟等首演于天香大戏院。1950年,该剧由南薇编剧,东山越艺社演出,范瑞娟、傅全香主演,每天日夜两场,连满3个月。后来,很多越剧团竞相上演。1953年,由丁赛君、筱月英领衔的天鹅越艺社,在长江剧场演出,亦每天日夜场,连满5个月。<h2><strong>合葬墓</strong></h2><p>位于潜山、怀宁交界的小市镇。该镇分管文教的党委副书记刘苗先介绍说,高中教科书上“孔雀东南飞”注解的发源地是我省潜山县小吏镇,其实,该镇现已划归我省怀宁县,小吏镇也于很早以前被人叫成“小市镇”商人夏旱青和刘成旺、汪神托、杨善德、夏海结四位退休教师自发组织对这一遗留古迹进行研究、搜集和整理,11年来,他们从未拿过一分钱报酬。当然,仅靠他们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孔雀园”,给人的感觉是一片凋零和衰败。在潜山县城经商的夏旱青把他家的老私人住宅简单装饰后,就变成了“孔雀东南飞纪念馆”,馆内张贴几幅当地农民书画爱好者李奕华的字、画,那些字、画皱巴巴的。现存的有限的文献资料,就随处摆放在参观者面前,“一把刘兰芝用过的剪刀和一本绣花书”随游人摸捏和翻阅。馆外院落南面整个围墙的一面白色墙壁上,是当地民间艺人的书法和绘画,倒是显得很“现代”,但与古典文化很不协调。只有靠北面围墙的石刻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打听才知道那是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汪石满书写的。据该镇刘副书记介绍,汪石满在任安庆市委书记时欣然提笔抄录了1700字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一位民间艺人将其刻成了“石刻长廊”。记者站在长廊面前,依然感觉那种造型“新潮”的围墙体现不出古典悲剧的强烈震撼效果。</p><p>走出“孔雀园”,我们又来到了500米开外的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的清池,清池变成了农</p>家的水塘,十分浑浊。“孔雀台”、“兰枝桥”、“乾隆牡丹花”等有名的景点,均难寻芳踪。此外,焦仲卿所在的焦庄和刘兰芝所在的刘家山又被分别划到潜山和怀宁,又给这美丽的爱情故事增添了一分凄凉。 曾自费出了两本有关这一典故书籍的80多岁的退休教师李杏林告诉记者,不少有识人士在为保护这一文物到处奔走,80多岁的皖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愉还搜集了大量的名人有关“孔雀园”的题字寄回家乡,92岁的皖籍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夏明远老人也为“孔雀园”画了大量的作品。由于资金问题,这些珍贵资料都无法在此简陋的“纪念馆”里陈列。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焦仲卿
出处《孔雀东南飞》
时期东汉
人物刘兰芝
<h2><strong>简介</strong></h2><p>仲卿为了自己的爱情,为了自己和兰芝的幸福生活,面对封建宗法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制度的迫害,一直在勇敢地、一步一步地反抗着。只因为他是一个从小就知书达礼、受过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成年后又在仕途上进取的封建士子,也因为他还是一个寡母家长哺育大的儿子,他的这种身份和经历,使他的反抗形式与刘兰芝不同罢了。</p><p>在故事的开始,他从郡府还家小住。当兰芝向他述说婆媳二人矛盾的缘由及自己遭婆母逼迫的悲苦,并要他为俩人的婚姻爱情做出选择时,我们看到,仲卿并没有像一般懦弱的男子那样,在婆媳矛盾冲突中,采取沉默不作为、或是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的和事佬方式,而是毫不犹豫地为保护兰芝、为维护俩人的婚姻爱情前去劝谏母亲、阻止母亲对兰芝的伤害。他对母亲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这段话,他用心理智,方式得体。他先说明自己并不是一个大富大贵之人,而只是一个贫寒的士子,能够娶到刘兰芝这样美丽贤惠、勤劳持家的妻子已是侥幸了;然后又讲他和兰芝情投意合,感情深厚,要一生相伴相随;最后竟反守为攻,指责母亲为什么在兰芝品行无偏斜的情况下,刻薄地对待她?这是多么明确的态度,多么鲜明的情感倾向,又是对专制家长多么有理有节有力的反抗方式?接下去,当焦母粗暴严厉地拒绝他的要求,并用为他再娶美女的条件进行怀柔时,焦仲卿非但没有在焦母的威吓利诱下退缩,反而更进一步抗争到:“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焦仲卿以终身不娶反抗母亲的家长专制,在封建礼教控制下的社会是不“尊亲事孝”的行为,是让自己背上了有违人伦道德的罪名的,也是他在血亲关系中,以个体形式反抗焦母这个专制家长最强有力的手段。这难道不是最直接的,也是极有勇气的反抗吗?我们不能要求生活在东汉末年、读的是“四书”“五经”的焦仲卿,为了维护他和刘兰芝的婚姻爱情,能够采取去诉诸法律的方式,抑或带着兰芝脱离母亲去独立生活。焦仲卿在反抗封建家长破坏他的婚姻爱情时,以个体的、和平理性的方式所能够做的,也只能是直言劝谏、据理力争,直至以终身不娶反击。</p><p>当专制、冷漠的焦母失去理智,一意孤行时,焦仲卿转而希望通过暂时的妥协淡化婆媳二人的矛盾:他劝慰兰芝暂且回娘家住一段儿时间,目的是通过分离消除焦母对兰芝的敌视,在没有矛盾冲突的时间延续中使焦母回心转意。焦仲卿的妥协,不是软弱和怯懦,而是为守护俩人婚姻爱情所采取的、既主动又理智现实的行动。</p><p>但仲卿、兰芝二人的爱情,不只受到焦母这个专制家长的摧残,继而还受到了同样是专制家长的刘兰芝哥哥的破坏。焦仲卿决没有料到的是,兰芝回到娘家后,专制粗暴的兰芝哥哥不给他们守护爱情的时间,兰芝被逼再嫁。这是他和兰芝都无力控制的事变。他因自己种种努力最终都失败了而绝望,决意一死。在作品中,我们看到,是焦仲卿在面临两个人的婚姻爱情被彻底毁灭的时候,首先向兰芝提出了死的打算。在获得兰芝的认同后,随即回家为自己的死做准备。即使面对焦母的哀求,他也没有改变与兰芝一起做出的选择。</p><p>仲卿决意死,首先是为了回报兰芝对他的爱。对于兰芝这样一位美丽、贤惠、善良、多才多艺又能辛勤持家并深深爱着他的妻子,他无力保护她,给她幸福的生活,只有用一死表明自己对她的爱。其次,仲卿选择死,也是对摧残他和兰芝俩人爱情、毁灭俩人幸福生活的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制度的强烈反抗。仲卿是个重感情、懂得爱,爱妻子、也爱母亲的青年。他在死前诀别母亲时,所说的那一段凄凉哀恸的话语,鲜明地显示出了他内心深重的血亲伦理情爱。但他在自己与兰芝的美好爱情被毁灭的过程中,清醒地看到了母亲这个集封建礼教、专制暴君于一身的封建家长的冷酷残忍,他决意以死来回应母亲对他和兰芝俩人婚姻爱情的摧残,实质上是向整个封建专制社会、封建宗法礼教做个体式的誓死抗争,以此维护自己的生命尊严,维护自己的美好爱情。这样的反抗,难道还不够勇敢,还不够直接和彻底吗?</p><p>一个性格软弱怯懦的人,在强权的压迫、伤害下,会听凭命运的摆布。但焦仲卿不是这样的人。在作品中,他自始至终都在积极勇敢地抗争着,特别是他对死的选择,是做了最终的、不屈和顽强的反抗,可敬可爱、可歌可泣!</p><h2><strong>传统观点</strong></h2><p><b>焦仲卿刘兰芝殉情悲剧原因:</b></p><p>《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民间叙事诗中最伟大的诗篇,它代表了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对主人公焦仲卿、刘兰芝殉情而死的悲剧原因,众说不一。主要有“门第说”、“越礼说”、“守旧说”、“情爱说”等观点。</p><p>(一)门第说 有的同志认为,既然焦仲卿是“大家子”,且“仕宦于台阁”,有地位和身份,而刘兰芝不过是“生小出野里”的村姑,与焦仲卿贵贱很大。因此“两家的婚姻是门不当户不对”。“门户不当,脸上无光”,因而焦母就要坚决反对这桩婚事。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便发生了双双殉情的悲剧。</p><p>(二)越礼说 有的论者根据焦母的话推断刘兰芝的被驱遣,乃是由于她“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不顺从婆婆,恣意自为的结果。</p><p>(三)守旧说 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将刘兰芝与《上邪》中的无名氏、《陌上桑》中的秦罗敷和《有所思》中的女主人公相比较,认为刘兰芝消极的以死殉情,则由于她“软弱”。这种“软弱”又是由于“守旧心理”的作用,因此,焦刘爱情悲剧“是反动的封建社会力量和落后的封建守旧心理相结合的必然”。</p><p>(四)情爱说 还有的同志根据《礼记·内则》中的“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的说法,认为刘兰芝的不为焦母所容,是由于焦仲卿“甚宜其妻”,把以前对母亲的感情转移到了妻子身上,因而引起了焦母的失落感、不满情绪。</p><h2><strong>深层剖析</strong></h2><p><b>焦仲卿刘兰芝殉情悲剧原因:</b></p><p>上述四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焦刘爱情悲剧的原因,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认为理由尚单薄,某些观点也难于苟同。“门第说”不能解释这样两个问题:(1)既然两家门户不当,为什么当初刘兰芝嫁到焦家来时焦母并不反对?(2)焦母觉得刘兰芝不配自己的儿子,那县令、太守又何以会看中刘并派媒人来提亲呢?他们不是比焦仲卿更有地位、身份吗?其实,在《孔雀东南飞》产生的汉末建安时期,封建礼教还未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妇女的禁锢也并不严厉。比如对妇女的再嫁,在当时是完全正常的现象,并不是丢人卑贱的事。这从刘兰芝被焦母休回娘家后县令、太守遣媒说亲便可以得到证明。类似的情况如蔡文姬初嫁匈奴河东卫仲道,再嫁匈奴左贤王,曹操用金璧赎回来后又允嫁董祀,虽三次改嫁却不减身价。还有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同归成都的故事,不是还传为美谈吗?可见,“门第说”是站不住脚的。“门第”观念是从魏晋才开始有的。“越礼说”也不能成立。诗中说得很清楚,刘兰芝“奉事循公姥”,“供养卒大恩”,勤劳善良,是很守孝道的贤惠媳妇。她自己说的“本自无教训”,实际上是自谦,正反衬了她的知书识礼。即使是对刻薄暴戾的婆婆、哥哥,她也是忍耐顺从,从无顶撞之类,“无礼节”、“自专由”的表现。“守旧说”的论据也不充足。焦刘二人以死殉情固然是“软弱”的反映,但客观地讲,那并不能证明他们是软弱之辈。否则刘兰芝就会在家庭的压力下嫁给县令或太守的儿子,焦钟卿也就不至于数次在焦母面前求情挽留刘兰芝。两人双双殉情而死,恰恰是对爱情热烈追求而实现不了的勇敢的抗争!”存在决定意识”。历史地看,他们的抗争即使再坚决,也免不了是一场悲剧。客观现实决定了故事的结局只能那样。至于“情爱说”这种观点,破绽就更突出了。儿子爱媳妇,当婆婆的就嫉妒和不满吗?莫非儿子媳妇打架吵骂才可以说明儿子对妈仍有感情?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况且从诗中出看不出焦仲卿“甚宜其妻”而怠慢了焦母。“娶了媳妇忘了娘”的事情纯粹是虚拟的,焦仲卿对焦母的态度并不差,他与刘兰芝的厚爱并不能导致焦母的不满,更不是后来悲剧的原因。</p><p>刘兰芝这样一个美丽勤劳、孝顺公婆,尊重兄长,与小姑相处也亲善和顺的姑娘,“仍更被驱遣”,原因主要是什么?是她没有为焦家生下一男半女,引起了宗族意识非常强的焦母的极其不满!</p><p>封建社会里,男子休妻有七种借口,叫做“七出”,即①“无子,为其绝后也”;②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③“淫,为其乱族也”;④“妒,为其乱家也”;⑤“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⑥“口多言,为其离亲也”;⑦“盗窃,为反其义也”。“七出”中的后六种情况,显然与刘兰芝不沾边。纵观全诗不难发现,刘兰芝在焦家生活尽管已有两三年了,但并没有生儿育女。否则,诗中就会写到她被遣回娘家时与儿女离别的情形,也会交待焦仲卿自缢前与儿女诀别的事。其实,刘兰芝自述的“贱妾守空房”,“伶俜萦苦辛”及焦仲卿与焦母诀别时所说的“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封建社会,对父母最大的“不孝”就是“无后”,断了宗族的“香火”。难怪焦母要那样专横凶狠地虐待、驱使刘兰芝了。像这种因无子而被休遣的妇女,远在《诗经》里就有记载(如《芣苢》、《氓》、《谷风》)。在宗法制的社会里,娶妻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服侍公婆是其次了。妇女不生孩子,就失去了自身在夫家存在的意义。无子而休妻是名正言顺的。焦刘爱情的悲剧正是由于刘兰芝没有生子而产生的。</p><h2><strong>影响</strong></h2><h3><strong>焦二的称呼</strong></h3><p>安徽的怀宁、潜山一带,依旧把缺乏主见的男人呼作“焦二”,一千八百年过去,焦仲卿老家的人确实把缺乏主心骨的男人唤作“焦二”。“焦二”实际上就是指焦仲卿。从传统的姓名学看,有“焦仲卿”,肯定有“焦伯卿”,伯、仲作为人名时,一直成双成对地出现,伯为长(排行老大),仲为次(老二)。怀宁、潜山一带的老好男人被唤作“焦二”。</p><h3><strong>文化瑰宝</strong></h3><p>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最长的叙事诗,主人公焦仲卿、刘兰芝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 赢得了文人墨客的赞叹,在国内,更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特别是在日本和韩国均被列为汉学教材、在美国、法国被列为博士论文课题,并正式 列为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的发生地安徽怀宁县至今仍保留着焦刘的合葬墓。</p><p>故事《孔雀东南飞》发生在怀宁县小市镇小吏港,本是汉末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最早成于南朝陈国徐陵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 诗为焦仲卿妻作》。特别是在唐代天宝七百四十八年,大诗人李白客居庐江郡(今安徽怀宁县)瞻仰焦仲卿、刘兰芝合葬墓时,写下了“孔雀东 飞何处栖,庐江小吏仲卿妻,为客裁缝君自见,城乌独宿夜空啼”一诗使之名声大增。</p><p>据怀宁县委新闻办主任刘伟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怀宁县委、县政府开始逐渐重视和利用这一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和打造以孔雀东 南飞”为主题的相关文化和景点。二十年间斥巨资先后修建、修缮了望雀亭、诗画长廊、孔雀台、焦刘合葬墓等相关景点。二00八年三月,怀 宁县政府又斥资三千万,着力打造孔雀东南飞影视基地,已初具规模。中央电视台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孔雀东南飞》就在此基地成功 拍摄完成的。漫步影视城内,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穿过城门,举目四望,城楼叠嶂,秦王府、刘兰芝家、公主府、焦仲卿家的焦家庄园、罗 敷家、庐江府郡等等原景再现,尽收眼底。以此再现了《孔雀东南飞》叙事诗中汉代的街景风貌。</p><p>怀宁县委又与天柱山古南岳旅行公司强强联手,并且再斥资八千万,完善孔雀东南飞影视基地的内部建设,紧紧围绕“孔雀东南 飞”这条爱情主线,以打造“东方伊甸园”、“中华爱情第一园”为主旨,目的是建设成为国家五A级风景区。</p><p>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故里;麦田诗人海子故乡;两弹元勋邓稼先,经学宿儒邓石如为代表的满门俊秀怀宁邓氏家族为原型的城市雕 塑和主题景点更让这座小城市充满了的文化历史,和“孔雀东南飞”文化景点遥相呼应,相得益彰。这个千古爱情绝唱雕琢出的相关人文景点 、电影、电视剧、戏曲成为了怀宁县的一块重要的文化瑰宝。也因此被媒体赋予“中国爱情圣地”的美名。</p><h2><strong>影视作品</strong></h2><p><b>《孔雀东南飞》角色介绍:潘粤明饰演焦仲卿</b></p><p>焦仲卿——男,24岁左右,庐江府中一个抄写文书的小吏,求上进、有大志,情专一,具有中国传统知</p>识分子的特征,讲孝道礼让,做事中规中矩,为人重情重义,与刘兰芝同样追求爱情美满的幸福生活。事业上,在情敌高主簿的无端挑剔、卑劣的陷害下,遭受到一次次打击,总是不遂人意;生活中与刘兰芝相敬相爱,夫唱妇和,但另一方面又受焦母控制,欲抗争,可面对寡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又不时地受到良心的谴责,一直陷在矛盾的旋涡之中而不能自拔,其性格既坚强又懦弱,既上进又消沉,被迫一退再退,唯心遵母训,休爱妻,酿成爱情悲剧,最终殉情而亡。<p><b>传统剧目中的焦仲卿</b></p><p>传统剧。根据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编剧。写庐江小吏焦仲卿妻刘兰芝贤淑勤劳,夫妻情笃。</p>焦母虐待兰芝,迫仲卿休妻。夫妇忍痛分离,互誓各不嫁娶。兰芝回娘家,其兄逼其改嫁太守之子,兰芝不从,投水践盟。仲卿闻讯,亦挂枝殉情。民国28年(1939年)3月22日,该剧由樊篱编剧,张子范导演,姚水娟等首演于天香大戏院。1950年,该剧由南薇编剧,东山越艺社演出,范瑞娟、傅全香主演,每天日夜两场,连满3个月。后来,很多越剧团竞相上演。1953年,由丁赛君、筱月英领衔的天鹅越艺社,在长江剧场演出,亦每天日夜场,连满5个月。<h2><strong>合葬墓</strong></h2><p>位于潜山、怀宁交界的小市镇。该镇分管文教的党委副书记刘苗先介绍说,高中教科书上“孔雀东南飞”注解的发源地是我省潜山县小吏镇,其实,该镇现已划归我省怀宁县,小吏镇也于很早以前被人叫成“小市镇”商人夏旱青和刘成旺、汪神托、杨善德、夏海结四位退休教师自发组织对这一遗留古迹进行研究、搜集和整理,11年来,他们从未拿过一分钱报酬。当然,仅靠他们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孔雀园”,给人的感觉是一片凋零和衰败。在潜山县城经商的夏旱青把他家的老私人住宅简单装饰后,就变成了“孔雀东南飞纪念馆”,馆内张贴几幅当地农民书画爱好者李奕华的字、画,那些字、画皱巴巴的。现存的有限的文献资料,就随处摆放在参观者面前,“一把刘兰芝用过的剪刀和一本绣花书”随游人摸捏和翻阅。馆外院落南面整个围墙的一面白色墙壁上,是当地民间艺人的书法和绘画,倒是显得很“现代”,但与古典文化很不协调。只有靠北面围墙的石刻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打听才知道那是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汪石满书写的。据该镇刘副书记介绍,汪石满在任安庆市委书记时欣然提笔抄录了1700字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一位民间艺人将其刻成了“石刻长廊”。记者站在长廊面前,依然感觉那种造型“新潮”的围墙体现不出古典悲剧的强烈震撼效果。</p><p>走出“孔雀园”,我们又来到了500米开外的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的清池,清池变成了农</p>家的水塘,十分浑浊。“孔雀台”、“兰枝桥”、“乾隆牡丹花”等有名的景点,均难寻芳踪。此外,焦仲卿所在的焦庄和刘兰芝所在的刘家山又被分别划到潜山和怀宁,又给这美丽的爱情故事增添了一分凄凉。
曾自费出了两本有关这一典故书籍的80多岁的退休教师李杏林告诉记者,不少有识人士在为保护这一文物到处奔走,80多岁的皖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愉还搜集了大量的名人有关“孔雀园”的题字寄回家乡,92岁的皖籍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夏明远老人也为“孔雀园”画了大量的作品。由于资金问题,这些珍贵资料都无法在此简陋的“纪念馆”里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