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名人
中文名:洪学智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省金寨县双河镇黄鹄村小河口(原属河南省商城县)
出生日期:1913年(癸丑年)2月2日
逝世日期:2006年11月20日22时10分
职业:军事家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
洪学智(1913年2月2日-——2006年11月20日 ),安徽省金寨县双河镇黄鹄村小河口(原属河南商城)人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开拓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原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原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原部长兼政治委员 。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 ,被人称之为“六星上将”。
洪学智参与事件/话题
洪学智个人资料
洪学智简介
  • 中文名洪学智

  •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安徽省金寨县双河镇黄鹄村小河口(原属河南省商城县)

  • 出生日期1913年(癸丑年)2月2日

  • 逝世日期2006年11月20日22时10分

  • 职业军事家

  •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

  • 信仰马列主义

  • 主要成就1955年第一次被授予上将军衔
    1988年第二次被授予上将军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

  人物生平  

  土地革命  

1913年2月2日,洪学智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双河镇黄鹄村(原河南商城汤家汇)小河口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

小时候放过牛,读完小学后即学徒做工。1928年冬,参加中共地下农民武装联庄队。1929年3月,洪学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商南起义(商城起义) 。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12月随赤城县游击队编入红一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洪学智同志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一军、红四军任班长、排长、连长、政治指导员、支部书记,参加了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以及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战役。他作战勇敢,指挥果断,多次出色完成作战任务,所领导的党支部被评为红四方面军3个模范支部之一。1932年参加了红四方面军西征,任营政委、团政治处主任,先后参加了枣阳、新集、漫川关、王曲、子午镇、仿锽镇等战役战斗。在川陕革命根据地,任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粉碎四川军阀“三路围攻”、“六路围攻”的斗争和仪南、营渠、宣达三次进攻战役 ,为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他率部参加并参与指挥了空山坝、三江坝、旺苍坝和万源保卫战等重大战役。他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受到方面军领导的表扬。1935年3月,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他率部参加强渡嘉陵江、土门、包座、绥崇丹懋、天芦名雅邛大等战役,并负责方面军的后方收容和筹措粮草等工作。他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头人积极开展统战工作,获得了少数民族兄弟的支持,解决了红军的粮草供应,扩大了红军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1935年7月,奉命接应中央红军,组织筹措了大批军需物资,受到刘少奇同志的赞扬。1936年10月进入红军大学学习 。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洪学智同志先后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大队一支队支队长、第四大队副大队长。1939年7月,率第三大队学员随抗大总校开赴太行山抗日前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粉碎日伪军大规模“扫荡”的战役战斗。1940年11月,率抗大总校华中派遣大队奔赴苏北抗日前线,冲破敌人重重封锁,跨越晋、冀、鲁、豫、皖、苏6省,于1941年4月到达江苏盐城新四军军部,全队无一减员,受到刘少奇政委、陈毅代军长的高度赞扬。随后任抗大第五分校副校长。在陈毅校长领导下,坚持抗大办学方针,为新四军培养了大批干部。1941年夏季反“扫荡”斗争中,临危受命,掩护新四军军直机关和抗大五分校安全转移。同年10月,任新四军盐阜军区司令员,领导盐阜军民开展反伪化、反蚕食斗争,发展壮大地方武装,受到华中局特令表彰。1942年12月,调任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协助黄克诚师长兼政委指挥了夏季攻势作战和苏北反顽斗争,胜利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并歼灭大批日伪军,扭转了不利态势,巩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1945年8月,苏北我军转入反攻,他参与指挥了解放阜宁、车桥、淮阴、淮安的战斗,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洪学智同志于1945年9月任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与黄克诚同志率部进军东北,执行党中央“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疏通了承德到辽西的铁路,确保及时输送大批干部和部队进入东北。1946年2月,任辽西军区副司令员,率部参加了攻打通辽、中长路阻击战、四平保卫战等战役战斗,遏制了敌人战略进攻势头 。1946年7月后,任黑龙江军区司令员,领导剿匪斗争并取得胜利,巩固了北满根据地。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三下江南的作战。围攻城子街,全歼敌新一军八十九团。强攻德惠坚固设防之敌,在东北战场上第一次指挥步兵、炮兵、坦克诸兵种协同作战,为我军向国民党主力军进行正规攻城作战取得了经验。又率部参加东北夏、秋、冬季三次攻势作战。在夏季攻势中,他率六纵在友邻部队配合下,全歼国民党新一军三十八师一一二团,又追歼敌暂编第二十一师。率

部与兄弟部队配合进行四平攻坚战,与敌血战15昼夜,给国民党守军以沉重打击。在秋季攻势中,连拔敌吉林外围据点,击毙敌二师少将师长,为攻取吉林创造了条件。在冬季攻势中,与兄弟纵队配合,取得了新立屯战役胜利,围歼国民党精锐部队新五军,给蒋介石和国民党军以极大震撼。他率部运动歼敌,接连攻克辽阳、鞍山、营口等重镇,全歼敌五十四师和二十四师等3万余人 ,受到毛泽东主席和东总领导来电嘉奖。

1948年11月,洪学智同志率领部队参加平津战役,先截断平津之敌联系,封堵了北平敌人海上逃跑之路;同时遣所部主力十七师参加天津攻坚战,为平津战役胜利作出了贡献。此后,他任四十三军军长,率部作为四野先遣兵团南下,途中被任命为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第一副司令员。1949年5月,指挥四十三军发起渡江作战,从黄冈、黄石、蕲春三地渡过长江,迫使武汉守敌弃城南逃;后指挥所部参加湘赣战役,攻占鄂城、大冶、九江、南昌等城市,继而参与指挥广东战役,解放了广州市 。

  解放海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洪学智同志任中南军区第十五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参与指挥第十五兵团进军广西的作战行动,参与指挥渡海作战,取得解放海南岛战役的重大胜利。直接指挥广东剿匪斗争,巩固了广东治安和社会秩序。1950年5月,指挥发起万山群岛战役,击沉敌舰4艘,重伤敌舰队司令,创造了木帆船打军舰、 以劣胜优的奇迹,受到毛泽东主席的嘉奖。

  抗美援朝  

1950年7月,洪学智同志调任东北边防军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同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协助彭德怀司令员指挥志愿军入朝作战。他分工负责司令部、特种兵和后勤工作,参与领导指挥了第一至五次战役和其他历次重大战役,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和谋略,并在保证志愿军首脑机关的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彭德怀司令员的高度赞许。1951年6月,兼任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领导志愿军后勤指战员浴血奋战,在没有制空权和频繁遭受洪水袭击的情况下,建立起了“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粉碎了美军策划的“绞杀战”,保障了前线作战的物资供应,为夺取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在战争中积累了一系列现代战争后勤保障经验,已成为我军后勤工作的宝贵财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先后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 。

  任职总后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1954年2月,洪学智同志被任命为总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6年12月,任总后勤部部长、党委书记。面对后勤工作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形势,他从国家和军队的实际出发,在理顺后勤体制、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标准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我军后勤建设在正规化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他组织领导全军后勤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队后勤保障体系,是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左图为1955年洪学智被授予上将军衔后的照片。

1959年春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叛乱,洪学智同志代表中央军委进藏了解平叛作战和后勤物资供应情况。他深入前沿部队和后方兵站医院,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为平叛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1972年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解除了劳改。1974年任吉林省石油化工局局长。

1977年8月,在党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上洪学智同志当选为中央军委委员,9月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他带领军工战线广大干部职工,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恢复生产秩序。他严抓武器生产质量关,保证了部队自卫反击作战的武器装备供应。他在狠抓常规武器和尖端武器研制的同时,大力推进民用产品开发生产,使军工企业走上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的正确发展道路,为国防工业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再创功绩  

1980年1月,洪学智同志再次出任总后勤部部长,后又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他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清除“文化大革命”对后勤工作造成的严重破坏,迅速消除了总后系统的派性,妥善解决了“文化大革命”遗留问题,使全军后勤工作很快步入正常建设轨道。他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后勤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后勤工作必须“适应现代战争要求,适应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要求”的指导思想。他要求全军后勤人员必须树立“全局观念、战备观念、群众观念、政策纪律观念和勤俭节约观念”,成为全军后勤指战员做好新时期后勤工作的行动准则。他坚决贯彻中央军委关于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和裁军百万的战略决策,提出“钱少要把事情办好,人少要把工作做好”,科学合理地确定军费投向投量,在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困难情况下,保证了军队建设各项工作的需要。他积极稳妥地推进后勤改革,实行统供与专供相结合的保障体制,建立健全战略、战役、战术供应管理体系。他倡导“勤俭建军、艰苦奋斗”的方针,大搞农副业生产,弥补军费不足,并在全军实施“斤半加四两”的副食标准,明显提高了部队的生活水准。他积极推进各项后勤基本建设,亲自组织领导进行边海防、仓库、营房、医院、财务大调查、大整顿、大建设,很快改变了全军后勤面貌,受到中央军委多次赞扬,在全军指战员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不断开创后勤工作新局面,有力地促进了我军后勤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恢复军衔  

1987年11月,洪学智与张爱萍、余秋里、杨得志四位将军被任命为军委副秘书长(杨尚昆为秘书长),参与军委领导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恢复军衔制度被提到了议事日程。1965年5月22日,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度的决定》,并于1965年6月1日开始实施。1980年3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提出要搞军衔制。经过反复征求意见与论证,1988年7月1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

1988年9月14日,中央军委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官授衔仪式。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中南海怀仁堂给洪学智、刘华清、秦基伟、迟浩田、杨白冰、徐信、郭林祥、王诚汉、赵南起、李德生、张震、尤太忠、刘振华、向守志、万海峰、李耀文、王海等十七名高级军官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和1988年,洪学智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这在我军的历史上仅此一例,在国外也没有先例。在第二次授衔时,中央军委已经取消了元帅和大将的设置,上将成为新时期的最高军衔。在十七名上将中,洪学智名列第一,这反映了洪学智在军内的地位。曾有人问他对此事的看法,洪学智淡淡地说:“这主要是由中国特定的国情决定的,人的一生名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为国家、为人民做了哪些贡献,干了哪些好事。”

1989年11月,洪学智从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的岗位上退下来。从1990年起,他先后当选为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8年离休。从1953年起,洪学智先后七次回到家乡安徽金寨。每次回到家乡,洪学智都邀请儿时的伙伴相聚共餐,谈笑风生,其乐融融。他给父老乡亲们说:“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伸手向国家要这要那,国家还很穷,你们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改变家乡的面貌。

  晚年贡献  

1987年再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为军队全面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在退出军队领导职务后,洪学智同志出任“四野战史”编写领导小组组长。他团结带领编写人员,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坚持原则,高质量地完成了编写任务,受到了军委和“四野”老同志的一致好评。

1990年,他被增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1993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他认真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与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交朋友,为巩固和扩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洪学智同志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第一、五、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2006年11月20日22时10分在北京逝世 ,享年94岁。

洪学智同志两次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第一次任职时期:1957年5月—1959年10月(前任:黄克诚大将;继任:邱会作中将);第二次任职时期:1980年1月—1987年11月(前任:张震上将;继任:赵南起上将)

  荣誉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八一勋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解放勋章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轶事典故  

  大别之山  

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双河镇,是一个“鸡鸣狗叫听三省”的地方。1913年2月2日,开国上将洪学智就出生于此。洪学智1929年参加立夏节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向西转移。进入川陕根据地后,先后任营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战役。1935年3月起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

  长征路上  

  围剿转移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被迫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实施西征。经过2个月的艰苦转战,于12月进入川北,迅速发展了以通江、南江、巴中3县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的红军主力向西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11月,红二十五军也奉命撤出鄂豫皖根据地转战鄂豫陕地区。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并决定中央红军转入川西,要求红四方面军予以配合。中央文电指出:“宜迅速集结部队完成进攻准备,于最近时期实行向嘉陵江以西进攻。”红四方面军在旺苍坝召开紧急会议,认为迎接中央红军是当务之急,决定适当收缩东线部队,同时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集中兵力出击陕南,以迷惑和调动敌人,创造在苍溪南北地区强渡嘉陵江的有利条件,同时接应已至商县一带的红二十五军。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后,开始了艰苦的长征。5月,向川西北进军,准备与转移中的中央红军会合。洪学智率红四军政治部、红十二师留在后方侧尾,负责建立地方政权,发动和组织群众,支援红军。

进到黑水、芦花后,红四方面军总部把四方面军的部分医院、后方伤病员都交由洪学智管理,另外还有1个补充师,都是由俘虏兵组成的,主要任务是抬担架、转运伤员。红四军政治部本来就缺盐少粮,筹集粮食又很困难,加上还要照顾大批伤病员,困难可想而知。

鸡公寨是少数民族地区,红四军进入后,在思想上、物资上都缺乏准备,对少数民族地区情况不了解,语言又不通,风俗习惯也不一样。少数民族头人都有武装,他们之间经常发生械斗,而且对少数民族统治很严。由于国民党反动统治,造成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红军做群众工作很困难。

红三十军走在前面,反动头人每天派人到处袭击红军。他们打的是麻雀战,在山林、峡谷、河边藏着,冷不防地就给你一枪,红军战士不死也伤。红三十军经过时打了他们,俘虏了一些人,交给红四军。洪学智想了很多办法,经教育后放了回去,仍无济于事。

1935年7月,红四军政治部在黑水、芦花接到四方面军指示,中央纵队要经过黑水、芦花,要洪学智准备粮草,做好迎接工作,并负责接收中央红军的伤病员。

接到通知后,洪学智在全军做了动员,强调困难再大,也要保证中央红军的粮草供应。尔后,立即组织民运部、保卫部等机关和直属队,连夜出发,翻山越涧,打开了几个反动头人的寨子,筹集到几万斤粮食和几百只牛羊。

中央纵队先遣队到了黑水、芦花,给红四军政治部来信,让他们将筹到的牛羊、粮食送到红三军团转交。中央纵队到达黑水、芦花后,又让洪学智把筹措到的牛、羊、粮食直接送到中央纵队。洪学智前后共送去4批粮食、牛羊和慰问品,并圆满地完成了中央红军伤病员的转送和安置的工作任务。

在中央纵队离开黑水、芦花时,洪学智第一次见到了负责中央纵队粮草供应的刘少奇。刘少奇身材修长,态度和蔼可亲,见到洪学智很高兴。他紧紧地握着洪学智的手说:“洪主任,谢谢你了,也谢谢红四军对中央纵队的大力支持,你们送来的粮食、牛羊和慰问品,可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

  阶级兄弟  

长征途中,洪学智率红四军政治部从黑水、芦花向班佑前进的路上,经过数百里茫茫无际的草地,那里渺无人烟,沼泽遍布,气候异常。洪学智不但要负责伤病员的转移运输,每天还得盘算着怎么弄到粮食,使得部队不饿肚子。

红四军翻过马石坡最后一座大山时,由于先头部队已经走过,山坡上可吃的野菜野果都找不到了,而红四军还要走一两天的草地。弄不到粮食,又挖不到野菜充饥,红军不得不杀掉心爱的战马,有时甚至把皮带、皮马鞍煮着吃。政治部带着伤病员,又没有部队掩护,危险很大。洪学智不得不率政治部又返回黑水、芦花。

虽然组织上给洪学智配备了马,但他骑得很少,多数时候都是用来驮运伤病员,驮运粮食。8月底,折回黑水、芦花后,洪学智终因积劳成疾病倒了。他发着高烧,昏迷不醒,命在旦夕。后来,部队找到了一位70多岁的老中医,把他从离部队六七十里路远的地方请来。红军战士围着老中医,你一言我一语,恳求老中医赶紧救治洪学智:“我们离不开他,红四军离不开他呀!”老中医说:“你们不用慌,洪主任患的是伤寒病,我开个方子,你们只要能搞到我这几味药,吃下去,保证药到病除!”红军战士立即按照老中医的方子满山遍野地找药,终于将药配齐。”吃了三次药后,洪学智果真逐渐痊愈。

在洪学智学病期间,警卫排一个回民战士见首长病得厉害,哭着说:“洪主任都快死了,我还活着干什么!”就一枪把自己打死了。洪学智清醒后,听了这件事,回想起长征路上这位小战士一路上跟着他,不知冒了多少险,吃了多少苦,不由得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1935年9月,张国焘反对红军北上,强令红四方面军南下。洪学智与军首长率领红四军不畏艰辛,再过草地。10月,红四方面军发动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强渡大金川江,继而翻越终年积雪的

夹金山,又克天全、宝兴、芦山。第二次翻越夹金山时,洪学智做了充分的政治动员。他号召广大指战员要发扬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和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坚决翻过天险夹金山。他要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同志之间要团结友爱,一人有难大家帮忙,不能让一个伤病员留在山上。

夹金山上气温达摄氏零下二三十度,天气恶劣,或大雪,或狂风,或冰雹,变化莫测。由于空气稀薄,再加上长途行军,人乏马困,人走在山上,头晕脑胀,腰酸腿软,力不从心,稍有不慎就永远“留”在山上了。

洪学智组织了一个收容队,走在队伍后边,专门收容那些掉队的和冻得不能走的战士。一天约午时,部队接近夹金山主峰,周围一片冰雪世界。突然,乌云翻滚,天暗下来,接着一阵大风雪席卷过来,有6名红军战士在风雪中倒下了,停止了呼吸。这些战士同大家一起与敌浴血奋战,结下了深厚的阶级友谊,洪学智不忍心把他们留在山上,就派人把他们抬下了山。

下山后走了一程,战士们发现有个磨房,可避风寒。于是,准备夜晚就住在那个磨房里,烧水煮青稞,把冻“死”的战士也抬进屋里。后半夜,磨房内温度升高,一个战士发现一名冻“死”的战士动了一下。大家很惊讶,都不相信,说这个战士:“你看花了眼吧!”“不信你们看,真的在动呢!”这名战士说。洪学智走近一看,可不是,呼吸很急促,是在动。洪学智大声喊道:“赶快抢救!”当时没有医生,大家就用人工呼吸,给那个昏死的战士灌姜汤,七手八脚把他弄活了。有一个人活了,说明另外5个也有希望。大家就一个一个地抢救,结果救活了5个人,有一个年轻一点的没有救过来,他可能患有心脏病。

红军在懋功休整四五天以后,向道孚西进,又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折多山。洪学智这时有了经验。在山下,他让各部部队凌晨2点钟就起来吃饭,用大锅煮了辣椒、牛肉汤,大家喝了,热热乎乎地上路。路上每人还带上一瓶辣椒汤,爬到主峰时喝两口,增加一些热量。同时,命令部队必须在上午10点钟以前通过主峰。因为到了10点钟后气候变化快,容易有狂风大雪。部队还带了很多防冻的东西,有盐、茶叶膏等,避免了不必要的减员。为此,四方面军总部表扬了洪学智。

  土司结盟  

1936年4月,红四方面军相继攻占炉霍、瞻化、甘孜。占领瞻化城时,与2000余人的土司武装发生激战,俘虏土司武装几百人。后经教育后释放,并将缴获的大批牛羊归还给群众。城内有一个头人巴顿多吉。群众向他汇报说,红军将我们的枪和牛羊都归还了,俘虏的人也都放了,这个队伍还不错。

到了第3天,巴顿多吉派人到红四军,要红军派人去和他谈判。他想通过谈判与红军停战言和,并把喇嘛首领诺那交给红军。诺那是国民党中央民族委员会委员,是蒋介石任命的西康宣慰使。诺那带着一连多人,还有一些武器和财产,途经瞻化时,被巴顿多吉给抢了,诺那也被扣了起来。

事后,巴顿多吉觉得不好办,如果杀了诺那不好向国民党交待;放了诺那吧,抢的东西得归还,到手的枪也就没有了;不杀不放,如何处置?巴顿多吉想把这件事推给红军。

巴顿多吉约红军谈判的地点是在一个山头。天还没亮,他们就把山头占领,居高临下,布置了很多藏民,都拿着长筒枪,是怕红军袭击他们。经过研究,洪学智决定派民运部长周于民去同他谈。初步商谈很有成效。巴顿多吉要求到瞻化城去,见红军最大的“头人”。

两天后,巴顿多吉来了,还带了一些人在山上警戒。洪学智在政治部接见了巴顿多吉。洪学智向巴顿多吉详细说明了红军的少数民族政策、红军长征的目的,两人谈得非常投机。洪学智边谈边打开唱片机,播放唱片。巴顿多吉第一次听到唱片,非常吃惊,觉得很奇怪:“这么小的东西里面怎么有人唱呢?”洪学智笑着告诉他是怎么回事。巴顿多吉很是佩服,觉得红军真是了不起,显得格外开心。

中午,洪学智请巴顿多吉吃饭。巴顿多吉害怕红军下毒害他,迟迟不肯动筷,请他喝酒他也不喝。洪学智就先举杯,一仰而尽,又吃了几口菜。巴顿多吉见洪学智如此豪爽,平易近人,很有诚意,非常感动,便逐渐解除了顾虑,也喝了起来,越喝越高兴。巴顿多吉说道:“你们红军纪律严明,把我们藏族同胞当朋友待,真是个仁义之师,你这个朋友我交定了!”巴顿多吉提议,并按藏族风俗,与洪学智喝了公鸡血酒,义结金兰。

洪学智提出:诺那我们可以接收,但是我们有两个要求,一是诺那的徒弟应同时交给我们,二是我们红军要吃饭,需要筹备很多粮草,请你们帮助解决。巴顿多吉愉快地答应了。回去后,巴顿多吉告诉所管的寺庙,不准反对红军。后来寺院也主动捐了许多牛羊和粮食送给红军。不几天,巴顿多吉就把诺那送来了。诺那有70多岁,是黄教的大喇嘛之一。巴顿多吉没有同时把诺那的马送来,因为那匹马很好,他想留下。洪学智考虑马是诺那心爱的坐骑,诺那年纪大了,没有马不行,又派人同巴顿多吉交涉,把诺那的马也要了回来。

后来,洪学智与政治部商量成立瞻化革命委员会。为便于在当地开展工作,报经上级批准,请巴顿多吉出来当了瞻化革命委员会主任。在瞻化的几个月,红军需要的粮食、牛羊、帐篷,还有很多物资,都是经过巴顿多吉送到红军手里的。

红六军团快到瞻化时,洪学智接到萧克等人的通报,说还有两天就要到达,请洪学智准备粮食。当时连粮食的影子都没有见着。洪学智很着急,找到巴顿多吉:“老兄,我们又有红军要来,急需28万斤粮食,还有牛羊等,请老兄务必帮这个忙,抓紧筹备!”巴顿多吉说:“老弟,没问题。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到时准时送到。”这么大数目,洪学智还是有点放心不下:“老兄说话可得算数呀!”巴顿多吉说:“你放心吧,没问题,看我的行动。”巴顿多吉只用一天一夜的时间,派人筹粮运粮,男女老少,拉的拉,推的推把红军急需的所有粮食、牛羊全都送齐了。

红四方面军攻克甘孜,在甘孜成立少烽民族革命委员会,洪学智就把诺那送到甘孜,建议让诺那当革命委员会主任。诺那年纪大了,一个多月后圆寂。他的徒弟海正涛按照藏族宗教仪式办理了丧事。红军和诺那交往的全过程海正涛都知道。后来,国民党造谣说诺那是被红军杀害的。海正涛回到上海,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声称红军待诺那很好,诺那因为年岁大了圆寂的,是他亲手照顾诺那的。最后还说诺那的后事是怎么处理的,遗物和资财哪里分配多少,说得很明白。这件事直到后来洪学智在延安抗大学习时,看到这份《东方》杂志才知晓。事实证明,洪学智在瞻化做头人的工作是比较成功的,同藏族群众的关系很好,红军各方面保障都可以兑现。

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从甘孜出发,再次北上,洪学智率领政治部人员深入各师团宣传动员,鼓舞士气。全军指战员怀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三过草地,并往北进。8月进入甘南后,洪学智调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不久,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与红军总政治部合并,他改任组织部副部长。到陕北后,洪学智进入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进入新的战斗岗位。

  喜结良缘  

“女中豪杰,戎马一生。”这是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上将赠送给张文老人的一幅题词,可谓对她与人民军队风雨同舟70多年的高度概括。

记者:张阿姨,您和洪伯伯是在长征路上喜结良缘的,如今已结伴走过了70个年头。据说,当年洪伯伯与您第一次谈话后你们就定下了“终身大事”,是这样吗?

张文:(哈哈大笑)1936年5月30日,我们红四军在雅砻江畔召开了运动会,当各项比赛结束后,主持人突然宣布:欢迎供给部女兵班给大家唱个歌。

会场上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坐在主席台上的军首长也鼓起掌欢迎我们。

我是班长,只能硬着头皮,带着女兵班列队走上了主席台,我领唱了《打骑兵歌》和《捉活牛歌》。我就在这时被学智“盯”上了。

当晚,军参谋长陈伯钧的爱人何克春来找我,把我领到了供给部谢政委的办公室。一进门,我看见军长王宏坤和他的爱人冯明英,以及谢政委都在,我吓了一跳,很明显这些人都是冲我来的。我低着头,站在屋子中央,不知所措。

还是冯大姐一把将我拉到了她的身边坐下,亲切地对我说:“今天你们班歌唱得很好啊。”

我连忙说:“不好,不好。”

谢政委接着问我:“你认识军政治部洪学智主任吗?”我立即摇头回答:“不认识。”

其实我说不认识只是应付、搪塞。我参军后,在被服厂见过洪主任,还听他作过报告。在长征路上,我还经常看到他把自己的马让给伤病员骑。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谢政委一口气对我说了学智很多优点,在一旁的王军长笑容可掬地对我说:“小张同志,我和明英想介绍你和洪主任认识一下,你看怎么样啊?”

在我的老家四川,女孩子的婚姻大事全由父母做主,我参加了红军,由谁帮我做主呢?面对军长,我支支吾吾,不知说啥才好。

谢政委看出了我的心事,关切地说:“这件事先不定,你自己考虑一下,也征求一下你二哥的意见。”我连夜找到二哥。他可是个直爽人,当场表态:婚姻大事只要你愿意,我不会说半个“不”字。

第二天,我按照何克春大姐指的路,走进了学智的办公室。他见我来了,微笑着站起来给我让座。

学智开门见山对我说:“谢政委、王军长找你谈过话了?”

我点了点头。

他又问:“你有什么意见?”

我说:“听组织上的意见。”

学智哈哈大笑着对我说:“那是我个人的意见,几位领导都同意,所以,咱们个人的事就变成了组织意见。”接着他还问我:“你还有什么要求吗?”我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先是摇了摇头,紧接着又频频点头。

就这样,我和学智的第一次谈话,就达成了“婚姻协议”。

我和学智在军政治部办公室举办了简朴热闹的婚礼。军长、政委、参谋长等首长都参加了我们的婚礼。

  朝鲜往事  

  两救彭老总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洪学智分管司令部、特种兵和后勤,曾以他的机智两次救了彭德怀的命。

那时,由于空中是人家的,敌人的飞机可以随时来轰炸。中央几次发电报,要注意防空,特别要保证彭德怀的安全。洪老回忆说,为此,彭德怀跟他吵过几次。

洪学智让工兵连搞一个防空洞,施工的炮声惊动了彭德怀。他很不高兴,把部队撵走了。洪学智命令工兵们继续施工。这下,彭老总生气了,叫来洪学智说:我的防空不要你管。

洪学智坚持原则:彭总,这话就不对了,我是执行中央的命令,中央要管的。

不久,那里就发生了被炸事件。

1950年11月23日,4架敌飞机在大榆洞上空转了一圈,炸坏了山坡上的变电所。天快黑时,又来侦察,这使洪学智警觉了起来——平时总是先侦察,后轰炸的,明天会不会挨炸哟?他找到邓华,说:伙计,我看情况不对,闹不好明天要出事。

洪学智找彭德怀说,要开个研究防空方面的会。彭老总脖子一梗:我不怕美国飞机,用不着躲。

洪学智想了一着--把彭德怀屋里的地图给摘下,挂进了防空洞--他深知,彭德怀是不能一日无地图的。彭德怀发脾气了,我说你这个洪学智,就是爱多管闲事。连推带拉,总算把彭老总拉进了洞。

次日,作战会议没有开多久,敌人的飞机就来了。朝彭德怀住的房子一阵狂轰滥炸,一枚汽油弹正好落在了他住室的顶上,房子很快烧掉了。已经撤出后,又进去取东西的毛岸英和另外一位参谋牺牲了……

那天,彭德怀一天没有说话,坐在防空洞里像是一尊雕塑。晚上,洪学智去叫他吃饭,他才抬起头来说:洪大麻子,我看你这个人还是个好人哪。今日不是你,老夫休矣!

1951年4月,第五次战役发动前夕,志愿军空寺洞指挥所又遭美空军飞机扫射。机警的洪学智拉着还在熟睡的邓华跳到了附近的一条山沟里,眼看着彭老总的房子被美军的火箭弹击中……事后发现,彭老总防空洞口上的草袋子竟被打出了70多个子弹眼,邓华躺的床也被美机的机关炮打穿。

要不是头天晚上洪学智检查后叫工兵连在洞口用沙袋堆了个三角形的隐蔽墙,加深了防空洞,后果不堪设想!洪学智再次以自己的细心和机警挽救了彭总生命。

  后勤司令  

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军遇到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右图为志愿军指挥部成员。前排左二为彭德怀。前排右一为洪学智。

洪老说,在战争中,美军平均13个后勤人员供应一个兵。志愿军则是1个后勤人员大体要供应6-10个兵。美军1个团的火力都强于我们1个军的火力。加上美军拥有几乎是绝对的制空和制海权,志愿军在大多数时候不得不只能在夜间活动和作战,后勤供给极为困难,在战斗中,经常连枪弹、粮都难以为继,非战斗减员严重,严重地制约着前线作战行动。

但是,当志愿军决定组建后方勤务机构时,几位主要指挥员中还发生了一场小小的争议。洪老回忆说,当时,由于大家都习惯于带兵打仗,没有人愿意留在后方工作。我坚持要到前线打仗,急得彭老总冲我拍桌子:‘你不干,我干!你去指挥部队去吧!‘从此,我就和后勤结下了不解之缘。

  运输战术  

1951年7月,敌人趁朝鲜北方发大水的机会,对我后方发动了一场绞杀战--空中封锁战役,想把我们的后方运输线彻底切断。那阵儿,敌机经常一折腾就是一天,见到人就猛冲下来扫射,扔汽油弹、化学地雷、定时炸弹、三角钉……晚上是夜航机,战士们叫黑寡妇,也不盘旋,炸弹便纷纷落下,到处是大火,主要是阻滞我军行动。

在美军每天出动900多架次飞机疯狂轰炸的情况下,洪学智率领志愿军发明了“片面运输”、“顶牛过江”、“水下桥”等巧妙的运输战术,建立起了一条比较正规化、统一的网状战斗化后勤。战争结束后,前苏联组织专家来华专门了解和学习志愿军铁道兵经验,对于“顶牛过江”等发明倍加赞赏。

1952年5月31日,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在记者招待会上承认:“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艰难岁月  

59年7月庐山会议后,洪学智同志受彭德怀冤案株连,翌年调离部队到吉林省工作,先后任省农机厅厅长、重工业厅厅长。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遭受关押批斗,1970年被下放农场劳动改造。他始终坚持原则,与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

1972年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解除了劳改;1974年任吉林省石油化工局局长(右图为1955年国庆节,洪学智(左一)与粟裕(右二)、陈赓(右一)、肖华(右三)在天安门城楼上)。

  仗义执言  

1953年8月,洪学智离开朝鲜战场,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4年寒假期间,洪学智回到北京。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黄克诚找到洪学智说:“军委已经决定了,春节后你不到南京去学习了,现在工作需要,让你马上到总后工作,已经通知了军事学院。”洪学智感到很突然:“难得有这么一个学习机会,能不能按照计划把学习搞完再回来工作。”黄克诚说:“现在总后的工作很多,许多事情都是开创性的,头绪繁杂,机构要调整,许多标准要制定,所以军委才决定你不要脱产学习了,马上回来工作。”

1954年2月28日,中央军委正式任命洪学智为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参谋长。当时学习苏联,参谋长是部长的第一代理人,以协助部长工作。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42岁的洪学智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共和国开国上将之一。洪学智在红军时期曾担任军政治部主任,抗战时期任副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兵团副司令员,抗美援朝战争中任志愿军副司令员。以这样的经历被授予上将军衔,是当之无愧的。1957年,洪学智正式接替黄克诚担任总后勤部部长,直到1959年10月。上任不久,洪学智就提出撤销已经建立并隶属于中央军委的总财务部,总财务部仍并入总后勤部。中国复杂的地理因素,使军队驻扎条件大不相同。如何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后勤工作一项重大的课题。1959年3月洪学智从格尔木进藏,实地调研进藏部队后勤工作情况。西藏平叛胜利,后勤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彭德怀被撤销军内外一切职务,唯保留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党内职务。1959年8月18日至9月13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了扩大会议,中心议题是揭露彭德怀的错误。有人首先站起来,揭发了彭德怀的所谓“里通外国”以及同高岗的关系问题。会场顿时一片哗然。接着,就有人发言了,说以前被彭德怀蒙蔽了,终于认清了他的真实面目。

在批彭的声浪中,也有人敢于仗义执言。邓华第一个站起来:“彭老总根本就不懂外语,怎么会与外国人串通,他们说了什么,翻译可以作证。”洪学智也义愤填膺地替彭总说话:“彭总百团大战至多不过是命令请示得晚,打鬼子什么时候都是对的,抗美援朝是毛主席的指示,彭总执行得很好,总不能也说错吧?一个人有功有过,不能一说过就把功给抹杀了。”有人好心劝说洪学智:“彭是一方面军的,你是四方面军的,彭是八路军,你是新四军,你在里面掺和什么?你不参与,人家都怀疑你,你一参与,就危险了。你是林总的老部下,和林总对着干,有你什么好处?”洪学智说:“我不管他是什么一方面军还是八路军,我就要把事实说清楚,开会的目的是教育,而不应该整人。”邓华、洪学智等人也为自己的仗义执言付出了代价。如果他们及时地和彭德怀“划清界限”,就会安然无恙。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

在这次会议上,副总参谋长邓华、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总参装备计划部部长万毅、北京军区参谋长钟伟等人,被错误地划为“彭德怀军事俱乐部”的主要成员,被称之为小“彭黄张周”,被迫交代所谓的“反党反毛主席”的“罪行”。总后被诬为彭德怀的“黑窝子”,洪学智和彭德怀关系不一般,对他进行了批判。

  坚信真理  

1959年10月,邓华与洪学智被撤销军队领导职务,转业到地方工作。

邓华到四川担任副省长,洪学智到吉林担任省农业机械厅厅长,后任重工业厅厅长。

1970年底,洪学智又被下放到金宝屯农场劳动。在农场,洪学智种菜养猪放牛做豆腐,年近六十仍与年轻人比试扛粮食。一次晚饭后,洪学智与知青孙炎锋一起散步。走到菜园旁边一块刚收获过的玉米地时,发现农场护青人员正在追赶一群拾玉米的老乡。洪学智就问这是怎么回事?孙炎锋回答说:“农场专门组织了护青人员,不让附近的老乡去捡拾丢弃在地里的玉米。”洪学智断然说:“这个规定不行,我得找军管会说说去。”孙炎锋说:“你别多管这种事,太平点算了。”洪学智说:“那不行。我不信合情合理搞不过无情无理!”在见到军管会主任后,洪学智严肃地对他说:“这块地已秋收完了,过几天就要秋翻,不去拾它不是白白浪费了吗?为什么老乡们拾点落下的玉米就要赶他们?要知道,这里的老乡连粗粮都吃不饱,你们不能这样做。你是个军人,你别忘了军人的生命线是保护人民,为人民服务,永远别忘了人民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很快,农场为附近挨饿的老百姓放宽了拾玉米的政策。消息传开后,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都由衷地说,洪将军是个好人啊,敢为咱们农民说话。

  忠于分子  

一天,洪学智专案组组长带人来到农场,径直问洪学智:“你的思想汇报写了没有?”洪学智的回答很干脆:“没什么好写的。你们说我是三反分子,我到底反了些什么?我一不反对毛主席,二不反对毛泽东思想,三不反对党,要我写什么思想汇报?现在不写,以后也不写!你们看着办!我不是三反分子,我是三忠于分子!我是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党的。历史会证明的。”专案组组长不甘心:“你这段时间的劳动态度怎么样?”洪学智生气了,拍着桌子说:“你别问我!我在这里怎么样你去问军管会,你去问这里的群众,以后再不要来问我!”见洪学智发怒了,专案组组长只好带人怏怏离去。

对于洪学智,毛泽东是了解的,也很关心他。一天,一位同志告诉洪学智,说毛泽东问韩先楚:“好久没有见到洪学智了,他到哪里去了?”韩先楚说:“我也很长时间没有见到他了,听说他在吉林。”毛泽东托韩先楚转告洪学智:“庐山会议,他是个认识问题,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洪学智是八大候补中央委员,到北京参加中央全会时,韩先楚将毛泽东的话转告给了洪学智。毛主席的挂念,让洪学智激动不已,他对韩先楚等同志说:“请你们转告毛主席,我现在在吉林工作很好,学了很多东西。”

  出访视察  

  出访美国  

八十年代,作为一代名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踏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对美国军队进行友好访问。将军幽默、独特的谈吐使美国同行感到惊异,一次晚宴上,一位美国将军问:“洪将军,你是什么大学毕业的?”洪学智笑笑说:“我是你们美国的大学毕业的。”翻译一惊,直译过去。美国军人不解了,又问:“我们哪个军校毕业?”“你们的空军大学。”美国军人这才恍然大悟,大笑起来,说:“那请你到我们这里来办公。”洪学智说:“你们的空军大学还没有给我发毕业证呐!”这时谁都知道将军说的是五十年代的那场战争。正是那场战争,使洪学智将军的军事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成为我军一名耀眼的将星。

  情系故乡  

洪学智是安徽金寨人,1929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再次被授予上将军衔。

金寨县是全国知名的将军县,作为从大别山里走出来的农民儿子的杰出代表,洪学智将军生前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他一生情系桑梓的赤子情怀,让故乡亲人深深缅怀和永远追忆。

  七次回乡  

洪学智将军一直思念着故乡的山山水水,思念着长眠在故土的战友和亲人,思念着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家乡人民。

1953年8月,朝鲜停战刚刚实现,洪学智利用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之机,回到阔别20多年的故乡看望。洪学智轻车简从,只带了一名警卫员就回来了。那时,金寨县的交通非常落后,汽车只能通到县城金家寨。他下车后,步行30多里路赶到老家双河。区委领导提出:“家乡刚解放,社会治安情况还比较复杂,请将军在区委机关食宿。”洪学智听了风趣地说:“我是请假回来探亲的,如果食宿都不在家里,那还叫什么探亲呢?”他谢绝了县区领导的安排,住到堂弟洪学成家。乡亲们听说洪学智回来了,争先恐后地要上前和他见面、叙谈。此时,陪同的地方干部和警卫从安全考虑,不让更多的群众靠近。洪学智见状,忙说:“我离家这么多年,乡亲们想来看看我,这是人之常情嘛,你们不要再阻拦他们了。”接着,他又热情地对乡亲们说:“来来来,大家靠近一些,我要和乡亲们合个影。”警卫员赶忙拿起相机,拍摄下洪学智和家乡人民骨肉情深的珍贵一幕。洪学智和乡亲们促膝谈心,问寒问暖。他鼓励乡亲们说:“国家刚解放不久,大家目前的生活肯定有些困难,但是你们一定要相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的。”洪学智在家乡无拘无束地探亲访友。到了亲友家吃粗茶淡饭,尤其爱吃家乡的小河鱼、挂面及葛粉、蕨菜、苦菜等。警卫员提醒说:“首长,你吃野生食物一定要注意啊,身体吃坏了,我可无法向组织交代呀。”洪学智一听哈哈大笑:“我是回乡探亲嘛,你就不要再用北京的那些规矩来要求我了,要不然,乡亲们也不敢认我洪学智啦。”

1986年4月,70多岁的洪学智第二次返乡探亲。这次随将军返乡的有夫人张文、长子洪虎等人,将军一行来到双河镇政府,他详细询问了家乡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方面变化的情况。乡亲们争相向他报告好消息。洪老听了指示道:“你们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搞好科学种田。我们大别山就是山多,靠山吃山,你们要在山上多想办法,可以多栽些板栗和其它果木,发展食用菌;要多养些家畜、家禽,生活变化就会更快些。”洪学智在县领导的陪同下,还参观了县革命博物馆。他建议:“县里要在革命烈士纪念塔后面建一所红军纪念堂。因为在外地工作的老红军都十分思念故乡,百年之后都有叶落归根的愿望。同时博物馆前面可以搞一个将军陈列馆,作为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又说:“在经费上你们自己解决一些,我们再想办法帮助筹集一些。”

洪学智年事愈高,恋乡爱乡之情愈浓。他不顾年高路远,又先后于1990年10月、1991年11月、1994年6月、1997年5月和2002年5月回到家乡探亲、视察。2002年5月,已经90岁高龄的洪学智回到金寨。他无限深情地说:“人到老年倍思乡啊,我这次回来沿途所见,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路更宽了,金寨这几年变化很大,取得了很大成绩,我很高兴。”当时他老家双河镇正在修路,不方便行走,陪同的人都劝他不要回去了。老将军的脸上露出几丝失望,但坚决让自己的3个儿子一定要回去一趟,代替他看望一下家乡的父老乡亲。当儿子们带回从老家双河拍摄的录像时,老将军认真地观看着,边看边笑,还鼓起了掌,像个开心的小孩。洪老还把南溪、双河镇的亲戚接到县委招待所,详细询问了他们的家庭、生活和生产情况,要求亲属带头发家致富,把孩子培养成才,并摆了几桌菜请亲属吃饭,坚持不让县里面安排,最后拗不过县里的热情,吃过饭后他让经办人员把发票交给他,自己掏钱付了账。

洪学智一生都以出生在金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而骄傲。2004年9月,金寨县修建好红军广场,县领导想邀请他再回来看看。将军听了立刻表示“愿意”。身边的保健医生和秘书从他的身体状况着想,不同意他远行。他只好说:“等天气暖和一点的时候,我再回去看看吧。”哪知道老将军最终没能再回来了。

  人民疾苦  

金寨县是革命老区,又是大山区,老区人民为革命做出过伟大历史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国家在金寨县境内兴建梅山、响洪甸两座大型水库,库容量达48亿立方米,大批粮田、茶竹等经济作物被淹没,老区人民又为国家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和牺牲。洪学智始终把库区群众的生活困难,记在心里,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满腔热情,竭心尽力,想方设法为家乡人民解决困难。

1974年金寨县旱灾严重,很多人家都断炊了,全县有很多怀孕妇女,为了让孕妇能吃饱,有位孕妇联合将军的亲戚给洪老写信,向洪老求助。一个月后,县里调来了一大卡车红薯干。洪老电话特别委托县里的同志转告她们:收到信后很着急,从部队的军粮中调配了几卡车红薯干送来。要求县里将这些红薯干,分给全县的怀孕妇女以度荒年,并说部队也很紧张,想不到更好的办法,让县领导代他向老家人表示歉意。那年,怀孕的妇女都知道是洪老救了自己,有的妇女还留下一小包红薯干小心地用布包好,好留给孩子长大后做纪念,为的是不忘洪老的救命之恩。

金寨县“两地病”(地方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患者较多,流行严重,洪学智得知十分忧虑,他对家乡的领导说:“一个家庭再富,也经不起一个病人的拖累。”于是,他及时向中央军委反映,经与相关部门协商,军队和地方医疗机构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大力支持金寨县医疗卫生工作。1984年5月,中央军委派出医疗队到金寨调查医治疑难病症及甲状腺肿、克汀病等地方性多发病。1985年3月,总后勤部和国家民政部、财政部、卫生部联合发出了《关于组派医疗队支持老区卫生建设的通知》。随后,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军区总医院等单位先后向金寨县派出7批医疗队,走村串户,治病防病,并支援了大批药品和器械设备。总后兽医大学也派来兽医,帮助老区发展畜牧业,培养兽医。南京军区总医院还在金寨创办了金寨县卫生学校中专班,为金寨培养了一大批“带不走的医疗队员”,帮助建立了三级防治培训网和碘盐监测网。在地甲病的防治过程中,洪学智与地方主要领导同志一起,亲临金寨视察和指导。在家乡双河,将军还亲自为乡亲们发放药品,宣传防治地甲病的重要意义。1988年底,金寨县通过国家级地方病检查验收,地甲病患病率从1985年的17。4%下降到2%以下,其他疾病也得到有效控制,被评为全国地方病防治先进县。

为救助金寨困难群众,从1979年至1987年,洪学智组织动员部队官兵捐赠棉衣棉被24万多件。1991年又捐赠棉衣7.4万件,解决了不少老百姓过冬的难题。为帮助金寨发展运输业,1984年,洪学智将解放军换装后剩余的20多辆军用卡车送到了金寨。为了让更多的老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洪学智还主持总后起草了一个文件呈报军委,建议全军拿出2000辆退役堪用汽车,支援100个老区。1985年国庆节前后,金寨县又得到25辆“解放牌”汽车,当时分管运输的县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立即组建了“双扶”汽车运输公司,这也是金寨县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汽车运输公司。

  家乡建设  

洪学智一直非常关心金寨的经济建设发展。多年来,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向中央领导汇报,与有关部门

协调,并联系港澳爱国人士,从而获得多方面的重视和支持。

洪学智对家乡经济的关注,绝不是停留在一些空洞的“指示”上。他的关心非常具体、也非常管用。他曾多次对金寨县的同志们说,像大别山这样的山区,如果光靠种粮食,农民是永远都富不起来的。应该多种一些适合山地的经济作物,比如说板栗、茶叶和野菜等,特别是要多种板栗。金寨县从1983年开始广泛地种植板栗,通过多年的种植,金寨县板栗特色产业生产一年一个新台阶。1990年10月30日,洪学智又特意为金寨题词:“发展板栗,大有作为!”板栗已成为金寨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金寨县的板栗产量已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板栗大县”。

洪学智关心家乡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997年,宁西铁路初步设计从岳西擦大别山而过,家乡人得知这一消息后,六安市领导到北京找到洪老,希望能以洪老的名义写信给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争取宁西铁路能从六安经过。洪老听后说:“好啊,孙中山早年就有在大别山修铁路的设想嘛,六安早就应该通铁路了!”当即表示同意写信。半个月后,有关方面改变原有设计线路的批文就下来了,六安有史以来第一次通上了铁路。也是在洪学智将军的关心和支持下,金寨县先后修通了双河至铁冲的公路和黄畈至长岭关的战备公路。2003年,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前往东莞给他老人家祝寿。当谈到家乡人民期盼合武铁路客运专线能够途经金寨时,老将军又立即给国务院领导同志写信,表达了家乡人民期盼的急迫心情。现如今,铁路六安站进一步发展,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洪学智将军始终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1997年5月,洪学智看到家乡双河职高教学条件简陋后,积极协调,在他的亲切关怀下,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恒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高敬德先生捐资50万元,省政府拨款20万元,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筹资35万元,为双河职高建起一个集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图书馆、阅览室于一体的综合教学楼――敬德楼,洪学智将军亲自挥毫题写楼名,并参加了揭牌仪式。全军乡是洪老战斗过的地方,也是红二十八军三年游击战争的战场。到上世纪90年代,全乡中小学仍是土墙瓦顶的危房。在老将军联系下,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天时公司董事长张勋贤捐助350万元,建起了全军乡勋贤中学和勋贤小学,近千名师生从此可以在花园式校园里探求知识。

  辽沈战役  

198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厅字【1985】139

号)《关于修建辽沈战役纪念馆的批复》,同意在锦州修建辽沈战役纪念馆。1986年4月8日,中共中央组织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任命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为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副主任,参与领导纪念馆新馆的建设。

1986年5月28日,洪学智同志对建馆工作提出了二点要求:一是经费预算要好好考虑,精打细算,不要超过太多。二是建筑要有民族特点,要有气魄。还指出要广泛搜集文物资料,馆里头要有东西,不然馆建完了,里头空空的就不好了。

洪学智同志曾多次视察纪念馆,并捐赠了相关文物,为纪念馆新馆的成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评价  

洪学智同志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卓越的军事、政治、后勤领导才能,对我军的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后勤工作、教育工作、装备工作,均有重要建树。

他身经百战,多谋善断,具有很高的军事指挥艺术,指挥部队打了许多硬仗恶仗。他军政兼备,文武双全,具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在政治工作中有许多新的创造。

他具有很强的创新和统筹能力,善于科学调配后勤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勤保障效益。他不仅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我军后勤保障的宝贵经验,而且对新时期我军后勤现代化建设不断开拓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

  后世纪念  

2013年2月1日,纪念洪学智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主持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指出,要继承发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而奋斗,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出应有贡献。座谈会上,中央党史研究室、全国政协办公厅、解放军总后勤部、安徽省有关负责同志先后发言。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和洪学智同志亲属、生前好友等出席。

觅知友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