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济南市 [切换城市]
本名荀爽
别称荀谞
字号字慈明
所处时代东汉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时间128年
去世时间190年
主要作品《周易注》
主要成就易学研究
祖籍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
官职光禄勋、司空
典故慈明无双
<h2><strong>人物生平</strong></h2><p>荀爽出身东汉望族“颍川荀氏”,为东汉名士荀淑第六子,为战国荀卿第十二世孙 。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当时被人称为“荀氏八龙”。 </p><p>荀爽从小好学,十二岁时即读懂《春秋》、《论语》。当时的名臣杜乔见到他后称赞说:“可以为人师。”荀爽於是益发深思经书,乡里有喜庆丧吊,他不参加,朝廷有征召,他也不应。颍川郡当时流传这样一句话:“荀氏八龙,慈明(荀爽字)无双。” </p><p>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赵典推举荀爽为至孝,授任郎中。他上书请求进孝道,行三年之丧,正男尊女卑之义,讲究礼制,“省财用,实府藏”,“宽役赋,安黎民” ,奏章送上后,就弃官而走。 后更遇第二次党锢之祸,荀爽便隐居海上,再南逃到汉滨,十多年间,以著书为事,被称为“硕儒”。 </p><p>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因黄巾起义爆发,灵帝刘宏被迫解除党禁。党禁解除之后,五府(大将军、太傅、太尉、司徒、司空)都征召荀爽,司空袁逢(此处有误,或作执金吾)察举他为有道,荀爽都未应命。到袁逢逝世时,荀爽为之服丧三年。时人往往效法他,成为风俗。当时的人,妻子死了,多不行服,虽然父母死了,也还有吊丧问疾的。又私自为其君父及一些名士死后立名。荀爽都引经据典论其正误,虽说不能都依他的改变,但还是有一定的作用。后来朝廷派公车征召他担任大将军何进的从事中郎。何进怕他不去,迎荐他为侍中,但因为何进于光熹元年(189年)为宦官所杀,朝廷诏命便中断。 </p><p>同年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刘协(即汉献帝)为帝,此时董卓又征召荀爽。荀爽想逃避征命,但因官员催迫,不得不去,因此受任平原国相。走到宛陵(今安徽宣城)时,又被朝廷追拜为光禄勋。在职三天后,于十二月戊戌日升任司空。荀爽自被征召的命令到位列台司之职,前后才九十三日。 </p><p>初平元年(190年),关东义军起兵,董卓在惧怕之下意图迁都长安,他大会公卿商议此事。当时太尉黄琬与司徒杨彪据理力争,荀爽看到董卓气盛,怕他一怒之下杀害二人,于是和缓地说:“难道相国是乐于这样做吗!崤山以东起兵,不是一天可以平定的,所以要先迁都,以对付他们。这正与秦朝和汉初的情况相同。”董卓怒气才稍平息。同年二月,荀爽随献帝迁都长安。 </p><p>荀爽见董卓十分残暴,一定要倾覆国家,他所推举都是一些有智谋的人才,准备与他们一起图谋大事。他也与司徒王允及董卓的长史何颙等为内谋,因病不幸于同年五月逝世,享年六十三岁 。 荀爽之侄荀彧任尚书令后,派人迎回荀爽的棺椁,将他重新安葬。 </p><p>据《集圣贤群辅录》记载,魏文帝曹丕还是丞相、魏王时,将荀爽等二十四人旌表为二十四贤。</p><h2><strong>历史评价</strong></h2><p>许劭:二人(荀靖与荀爽)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内润。 </p><p>刘宏:处士荀爽、陈纪、郑玄、韩融、李楷,耽道乐古,志行高洁,清贫隐约,为众所归。 </p><p>张璠:爽字慈明,幼好学,年十二,通春秋、论语,耽思经典,不应徵命,积十数年。 </p><p>范晔:①荀爽、郑玄、申屠蟠俱以儒行为处士,累征并谢病不诣。及董卓当朝,复备礼召之。蟠、玄竟不屈以全其高。爽已黄发矣,独至焉,未十旬而取卿相。意者疑其乖趣舍,余窃商其情,以为出处君子之大致也,平运则弘道以求志,陵夷则濡迹以匡时。荀公之急急自励,其濡迹乎?不然,何为违贞吉而履虎尾焉?观其逊言迁都之议,以救杨、黄之祸。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故逶迤也。 ②庆基既启,有蔚颍滨,二方承则,八慈继尘。 </p><p>王夫之:桓、灵之世,君道澌灭,而臣之谏之也亟,探本以立论者,唯荀爽乎...爽之对策,直斥而切言之,女谒远,奄权自失矣。故曰探本立论也。 </p><h2><strong>易学成就</strong></h2><p>荀爽一生对经学多有著述。据《后汉书》记载,他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又收集汉朝历史其成败可为鉴戒的,叫做《汉语》;又作《公羊问》及《辩谶》,加上其他论叙,题为《新书》,共百余篇,但此书后来大多残缺不全。 </p><p>《隋书·经籍志》有荀氏《周易注》十一卷,新旧唐书《经籍志》有荀氏《周易注》十卷,皆佚。其易学思想主要见于李鼎祚《周易集解》所辑荀氏《易注》。清人对荀氏易注多有辑录。如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荀氏注》三卷,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辑有荀氏《周易注》一卷。惠栋撰《易汉学》,张惠言撰《周易荀氏九家义》等对荀氏易学皆有阐发。《全后汉文》卷67收录有其作品 。</p><p>荀爽博通群经,于《诗》、《书》、《礼》、《易》、《春秋》皆有研究,尤精古文经学费氏《易》学,与郑玄、虞翻等本伏羲“十言之教”以立说。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他尊崇儒学,重视礼制。极力维护君臣、父子等级制关系,谓“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义。礼义备,则人知所厝矣。”主孝道,行丧礼,定尊卑等。他也吸取阴阳家某些思想,讲究五行相生和相克,并将其思想运用于社会各朝代的发展和变化。 </p>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本名荀爽
别称荀谞
字号字慈明
所处时代东汉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时间128年
去世时间190年
主要作品《周易注》
主要成就易学研究
祖籍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
官职光禄勋、司空
典故慈明无双
<h2><strong>人物生平</strong></h2><p>荀爽出身东汉望族“颍川荀氏”,为东汉名士荀淑第六子,为战国荀卿第十二世孙 。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当时被人称为“荀氏八龙”。 </p><p>荀爽从小好学,十二岁时即读懂《春秋》、《论语》。当时的名臣杜乔见到他后称赞说:“可以为人师。”荀爽於是益发深思经书,乡里有喜庆丧吊,他不参加,朝廷有征召,他也不应。颍川郡当时流传这样一句话:“荀氏八龙,慈明(荀爽字)无双。” </p><p>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赵典推举荀爽为至孝,授任郎中。他上书请求进孝道,行三年之丧,正男尊女卑之义,讲究礼制,“省财用,实府藏”,“宽役赋,安黎民” ,奏章送上后,就弃官而走。 后更遇第二次党锢之祸,荀爽便隐居海上,再南逃到汉滨,十多年间,以著书为事,被称为“硕儒”。 </p><p>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因黄巾起义爆发,灵帝刘宏被迫解除党禁。党禁解除之后,五府(大将军、太傅、太尉、司徒、司空)都征召荀爽,司空袁逢(此处有误,或作执金吾)察举他为有道,荀爽都未应命。到袁逢逝世时,荀爽为之服丧三年。时人往往效法他,成为风俗。当时的人,妻子死了,多不行服,虽然父母死了,也还有吊丧问疾的。又私自为其君父及一些名士死后立名。荀爽都引经据典论其正误,虽说不能都依他的改变,但还是有一定的作用。后来朝廷派公车征召他担任大将军何进的从事中郎。何进怕他不去,迎荐他为侍中,但因为何进于光熹元年(189年)为宦官所杀,朝廷诏命便中断。 </p><p>同年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刘协(即汉献帝)为帝,此时董卓又征召荀爽。荀爽想逃避征命,但因官员催迫,不得不去,因此受任平原国相。走到宛陵(今安徽宣城)时,又被朝廷追拜为光禄勋。在职三天后,于十二月戊戌日升任司空。荀爽自被征召的命令到位列台司之职,前后才九十三日。 </p><p>初平元年(190年),关东义军起兵,董卓在惧怕之下意图迁都长安,他大会公卿商议此事。当时太尉黄琬与司徒杨彪据理力争,荀爽看到董卓气盛,怕他一怒之下杀害二人,于是和缓地说:“难道相国是乐于这样做吗!崤山以东起兵,不是一天可以平定的,所以要先迁都,以对付他们。这正与秦朝和汉初的情况相同。”董卓怒气才稍平息。同年二月,荀爽随献帝迁都长安。 </p><p>荀爽见董卓十分残暴,一定要倾覆国家,他所推举都是一些有智谋的人才,准备与他们一起图谋大事。他也与司徒王允及董卓的长史何颙等为内谋,因病不幸于同年五月逝世,享年六十三岁 。 荀爽之侄荀彧任尚书令后,派人迎回荀爽的棺椁,将他重新安葬。 </p><p>据《集圣贤群辅录》记载,魏文帝曹丕还是丞相、魏王时,将荀爽等二十四人旌表为二十四贤。</p><h2><strong>历史评价</strong></h2><p>许劭:二人(荀靖与荀爽)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内润。 </p><p>刘宏:处士荀爽、陈纪、郑玄、韩融、李楷,耽道乐古,志行高洁,清贫隐约,为众所归。 </p><p>张璠:爽字慈明,幼好学,年十二,通春秋、论语,耽思经典,不应徵命,积十数年。 </p><p>范晔:①荀爽、郑玄、申屠蟠俱以儒行为处士,累征并谢病不诣。及董卓当朝,复备礼召之。蟠、玄竟不屈以全其高。爽已黄发矣,独至焉,未十旬而取卿相。意者疑其乖趣舍,余窃商其情,以为出处君子之大致也,平运则弘道以求志,陵夷则濡迹以匡时。荀公之急急自励,其濡迹乎?不然,何为违贞吉而履虎尾焉?观其逊言迁都之议,以救杨、黄之祸。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故逶迤也。 ②庆基既启,有蔚颍滨,二方承则,八慈继尘。 </p><p>王夫之:桓、灵之世,君道澌灭,而臣之谏之也亟,探本以立论者,唯荀爽乎...爽之对策,直斥而切言之,女谒远,奄权自失矣。故曰探本立论也。 </p><h2><strong>易学成就</strong></h2><p>荀爽一生对经学多有著述。据《后汉书》记载,他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又收集汉朝历史其成败可为鉴戒的,叫做《汉语》;又作《公羊问》及《辩谶》,加上其他论叙,题为《新书》,共百余篇,但此书后来大多残缺不全。 </p><p>《隋书·经籍志》有荀氏《周易注》十一卷,新旧唐书《经籍志》有荀氏《周易注》十卷,皆佚。其易学思想主要见于李鼎祚《周易集解》所辑荀氏《易注》。清人对荀氏易注多有辑录。如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荀氏注》三卷,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辑有荀氏《周易注》一卷。惠栋撰《易汉学》,张惠言撰《周易荀氏九家义》等对荀氏易学皆有阐发。《全后汉文》卷67收录有其作品 。</p><p>荀爽博通群经,于《诗》、《书》、《礼》、《易》、《春秋》皆有研究,尤精古文经学费氏《易》学,与郑玄、虞翻等本伏羲“十言之教”以立说。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他尊崇儒学,重视礼制。极力维护君臣、父子等级制关系,谓“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义。礼义备,则人知所厝矣。”主孝道,行丧礼,定尊卑等。他也吸取阴阳家某些思想,讲究五行相生和相克,并将其思想运用于社会各朝代的发展和变化。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