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西安市 [切换城市]
本名孟姜女
所处时代西汉末年
出生地嬴牟(今山东省莱芜市茶业口镇)
主要作品毛传
主要成就历史人物
<h2><strong>历史渊源</strong></h2><p>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p>孟姜女连环画式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直到20世纪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动下,她才被纳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中。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将孟姜女传说的原初形态一直上溯到《左传》上的一个故事。《左传》记述这个故事是想褒扬杞梁妻(也就是后世的孟姜女)在哀痛之际,仍能以礼处事,神志不乱,令人钦佩。<p>《左传》上没有哭声的杞梁妻,到战国时就沾染了当时音乐界的风气,增加了哀哭的一段故事。这是个很重要的转变,后世关于杞梁妻故事的变异就是顺着这“哭之哀”生发出来的。</p><p>第一个记述崩城之事的人,是西汉末年的刘向。他在《烈女传》中先重述了《左传》中杞梁妻的故事,然后他继续写到:杞梁妻没有子嗣,娘家婆家也都没有亲属,夫死之后成了个孤家寡人。杞梁妻“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哭声十分悲苦,过路人无不感动。十天以后,“城为之崩”。唐代的有关记载,使杞梁妻的故事大变了模样。杞梁由春秋的齐人变成秦朝的燕人;杞梁妻的名字出现了,她姓孟名仲姿,或姓孟名姜女;杞梁的死因不再是战死疆场,而是因避役被捉后筑于城墙之内,所以其妻要向城而哭;而筑于城墙之内的死尸实在太多了,只有滴血认骨才能辨别。杞梁妻的故事经过六朝、隋唐时代的加工,把崩城和秦始皇联系在了一起,这是一个不小的创造。</p><p>元代时中国的汉族民间戏曲剧种十分发达,出现了很多杂剧大家和脍炙人口的作品,像孟姜女这样富有生命力和创作空间的故事,自然也成为戏曲创作的源泉。范郎的名字从范希郎、范四郎、范士郎、范喜郎到范杞良、范纪良、万喜良,出现很多种变异,故事的情节被铺陈得一波三折,与他们有关的其他人物,如范郎的母亲也出现在戏曲之中,使故事日渐丰满。</p><p>明清以来,孟姜女的故事在汉族民间仍继续发展演变。各地的口头讲述,把孟姜女说成是葫芦所生,由于葫芦(或瓜)牵连到隔壁而居的孟姜两家,所以叫“孟姜女”。孟姜女的故事不仅流传的时间漫长,受其影响的地域也十分广泛。不同的地方根据当地的民俗和民众的不同兴趣取向,对这个故事做了各种改造,使孟姜女的传说呈现出极其强烈的地域色彩。</p><p>2006年,国务院公布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姜女传说发源地为淄博。</p><h2><strong>故事来源</strong></h2>孟姜女哭长城有人认为孟姜女的故事来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的齐国武将杞梁的妻子,无名无姓,称为杞梁妻。“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即杞梁之妻要求齐侯在宗室正式吊唁杞梁。其中既没有“哭”,也没有长城或者城墙、更无“城崩”、“投水”等情节。<p>“哭”的情节早在《礼记·檀弓》记曾子提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刘向的《说苑·善说篇》加上“崩城”的内容:“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厄。”</p><p>接着刘向《列女传》又加上“投淄水”的情节:“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城为之崩。既葬,曰:‘我何归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p><p>一些诗词也有对杞梁妻的抒情描述。三国时曹植在《黄初六年令》中说“杞妻哭梁,山为之崩”。敦煌石窟发现的隋唐乐府中有“送衣之曲”,增加了送寒衣的内容。</p><p>唐代贯休的诗作《杞梁妻》首次将故事时间移动到秦朝时,并将“崩城”变成“崩长城”:“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这时的内容和后来的故事已经差不多了。杞梁后来讹化成万喜良或范喜良,其妻成为孟姜女。南宋郑樵曰:“杞梁之妻,与经传所言者,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p><p>元代开始孟姜女的故事被搬上舞台。</p><p>顾炎武的《日知录》中阐述了孟姜女的故事演变过程。顾颉刚发表《孟姜女故事研究》对故事演变的过程进行了更为详尽的阐述。</p><h2><strong>故事演变</strong></h2><p>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信史《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里。周灵王二十二年(齐庄公四年,前550年)秋,齐庄公姜光伐卫、晋,夺取朝歌。前549年,齐庄公从朝歌回师,没有回齐都临淄便突袭莒国。在袭莒的战斗中,齐国将领杞梁、华周英勇战死,为国捐躯。后来齐莒讲和罢战,齐人载杞梁尸回临淄。杞梁妻哭迎丈夫的灵柩于郊外的道路。齐庄公派人吊唁。杞梁妻认为自己的丈夫有功于国,齐庄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诚意,又仓促草率,对烈士不够尊重,便回绝了齐庄公的郊外吊唁。后来,齐庄公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并把杞梁安葬在齐都郊外。(杞梁墓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郎家村东)。应该说,这段故事明文记载在《左传》中,是真人实事。虽无后来“哭夫”、“城崩”、“投水”等情节,主要是表现杞梁妻大义凛然的刚烈性格,但其反对战争、热爱丈夫的主体框架已隐隐显现。</p><p>“哭夫”情节的增加,是在《礼记》“檀弓”里曾子的话。曾子说杞梁妻“哭之哀”;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又引淳于髡的话说“华周杞梁之妻哭其夫而变了国俗”;使《左传》中的史实“杞梁妻拒齐庄公郊外吊唁”变成了“杞梁妻哭夫”,故事的重心发生偏移。</p><p>“崩城”情节的增加,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在《列女传》中,又平添了“投淄水”的情节。杞梁妻的故事到了汉代,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p><p>到了东汉,王充的《论衡》、邯郸淳的《曹娥碑》进一步演义,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西晋时期崔豹的《古今注》继续夸大,说整个杞城“感之而颓”。到西晋时,杞梁妻的故事已经走出了史实的范围,演变成“三分实七分虚”的文学作品了。</p><p>如果说从春秋到西晋,杞梁妻的故事还是在史实的基础上添枝加叶的话,那么,到了唐代诗僧贯休的诗《杞梁妻》那里,就变得面目全非了。贯休在这首诗里,把春秋时期的事挪到了秦代,把临淄的事搬到了长城内外,把“城”嫁接到“长城”,再把“长城”直接定义为“秦长城”。经过贯休的大幅度调整,杞梁妻的故事开始向“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靠近。</p><p>到了明代,明政府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瞒,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p><p>从开始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后的孟姜女传说,其间有两千余年。一个故事能长时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并不断的被改造、加工,并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故事代表了整个人类的共同愿望,抒发了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心声。那就是:向往和平,追求稳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宁。</p><h2><strong>情节概述</strong></h2><p>相传在秦朝的时候,有一户姓孟的人家,种了一棵瓜,瓜秧顺着墙爬到姜家结了瓜。瓜熟了,一瓜跨两院得分啊!打开一看,里面有个又白又胖的小姑娘,于是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长大成人,方圆十里、八里的老乡亲,谁都知道她是个人好、活好、聪明伶俐,又能弹琴、作诗、写文章的好闺女。老两口更是把她当成掌上明珠。</p><p>这时候,秦始皇开始到处抓夫修长城。有一个叫万喜良的公子,是个书生,吓得从家里跑了出来。他跑得口干舌燥,刚想歇脚,找点水喝,忽听见一阵人喊马叫和咚咚的乱跑声。原来这里也正在抓人哩!他来不及跑了,就跳过了旁边一堵垣墙。原来这垣墙里是孟家的后花园。这功夫,恰巧赶上孟姜女跟着丫环出来逛花园。孟姜女冷不丁地看见丝瓜架下藏着一个人,她和丫环刚喊,万喜良就赶忙钻了出来,上前打躬施礼哀告说:“小姐,小姐,别喊,别喊,我是逃难的,快救我一命吧!”</p><p>孟姜女一看,万喜良是个白面书生模样,长得挺俊秀,就和丫环回去报告员外去了。老员外在后花园盘问万喜良的家乡住处,姓甚名谁,何以跳墙入院。万喜良一五一十地作了口答。员外见他挺老实,知书达礼,就答应把他暂时藏在家中。万喜良在孟家藏了些日子,老两口见他一表人才,举止大方,就商量着招他为婿。跟女儿一商量,女儿也同意。给万喜良一提,万公子也乐意,这门亲事就这样定了。</p><p>那年月,兵荒马乱,三天两头抓民要夫,定了的亲事,谁家也不总撂着。老两口一商量,择了个吉日良辰,请来了亲戚朋友。摆了两桌酒席,欢欢喜喜地闹了一天,俩人就拜堂成亲了。常言说:“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小俩口成亲还不到三天,突然闯来了一伙衙役,没容分说,就生拉硬扯地把万公子给抓走了!</p><p>这一去明明是凶多吉少,孟姜女成天哭啊,盼啊!可是眼巴巴地盼了一年,不光人没有盼到,信儿也没有盼来。孟姜女实实地放心不下,就一连几夜为丈夫赶做寒衣,要亲自去长城寻找丈夫。她爹妈看她那执拗的样子,拦也拦不住,就答应了。孟姜女打整了行装,辞别了二老,踏上了行程,孟姜女一直奔正北走,穿过一座座山、越过一道道水。</p><p>孟姜女打整了行装,辞别了二老,踏上了寻夫的行程。饿了,啃口凉饽饽;渴了,喝口凉水;累了,坐在路边歇歇脚儿。有一天,她问一位打柴的白发老伯伯:“这儿离长城还有多远?”老伯伯说:“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是幽州,长城还在幽州的北面。”孟姜女心想:“就是长城远在天边,我也要走到天边找我的丈夫!”</p><p>孟姜女刮着风也走,下着雨也走。一天,她走到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外,天也黑了,人也乏了,就奔破庙去了。破庙挺大,只有半人深的荒草和龇牙咧嘴的神像。她孤零零的一个年轻女子,怕得不得了。可是她也顾不上这些了,找了个旮旯就睡了。夜里她梦见了正在桌前跟着丈夫学书,忽听一阵砸门声,以为闯进来一帮抓人的衙役。她一下惊醒了,原来是风吹得破庙的门窗在响。她叹了口气,看看天色将明,又背起包裹上路了。</p><p>一天,她走得精疲力尽,又觉得浑身发冷。她刚想歇歇脚儿,咕咚一下子就昏倒了。她苏醒过来,才发觉自己是躺在老乡家的热炕头上。房东大娘给她擀汤下面,沏红糖姜水,她千恩万谢,感激不尽。她出了点汗,觉得身子轻了一点,就挣扎着起来继续赶路。房东大娘含着泪花拉着她说:“您大嫂,我知道您找丈夫心切,可您身上热得象火炭一样,我能忍心让您走吗!您大嫂,您再看看您那脚,都成了血疙瘩了,哪还是脚呀!”孟姜女一看自己的脚,可不是成了血疙瘩了。她在老大娘家又住了两天,病没好利索就又动身了。老大娘一边掉泪,一边嘴里念道:“这是多好的媳妇呀!老天爷呀,你行行好,让天下的夫妻团聚吧!”孟姜女终于到了修长城的地方。她打问修长城的民工:您知道万喜良在哪里吗?打听一个,人家说不知道。再打听一个,人家摇摇头,她不知打听了多少人;才打听到了邻村修长城的民工。邻村的民工热情地领着她找和万喜良一块修长城的民工。</p><p>孟姜女问:“各位大哥,你们是和万喜良一块修长城的吗?”</p><p>大伙说:“是!”</p><p>“万喜良呢”大伙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含着泪花谁也不吭声。孟姜女一见这情景,嗡的一声,头发根一乍。她瞪大眼睛急追问:“我丈夫万喜良呢?”大伙见瞒不过,吞吞吐吐地说:“万喜良上个月就——就——累累-累饿而死了!”</p><p>“尸首呢?”</p><p>大伙说:“死的人太多,埋不过来,监工的都叫填到长城里头了!”</p><p>大伙话音未落,孟姜女手拍着长城,就失声痛哭起来。她哭哇,哭哇。只哭得成千上万的民工,个个低头掉泪,只哭得日月无光,天昏地暗,只哭得秋风悲号,海水扬波。正哭,忽然“哗啦啦”一声巨响,长城像天崩地裂似地一下倒塌了一大段,露出了一堆堆人骨头。那么多的白骨,哪一个是自己的丈夫呢?她忽地记起了小时听母亲讲过的故事:亲人的骨头能渗进亲人的鲜血。她咬破中指,滴血认尸。她又仔细辨认破烂的衣扣,认出了丈夫的尸骨。盂姜女守着丈夫尸骨,哭得死去活来。</p><p>正哭着,秦始皇带着大队人马,巡察边墙,从这里路过。</p><p>秦始皇听说孟姜女哭倒了城墙,立刻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他率领三军来到角山之下,要亲自处置孟姜女。可是他一见孟姜女年轻漂亮,眉清目秀,如花似玉,就要霸占孟姜女。孟姜女哪里肯依呢!秦始皇派了几个老婆婆去劝说,又派中书令赵高带着凤冠霞帔去劝说,孟姜女死也不从。最后,秦始皇亲自出面。孟姜女一见秦始皇,恨不得一头撞死在这个千古一帝。但她转念一想,丈夫的怨仇未报,黎民的怨仇没伸,怎能白白地死去呢!她强忍着愤怒听秦始皇胡言乱语。秦始皇见她不吭声,以为她是愿意了,就更加眉飞色舞地说上劲了:“你开口吧!只要依从了我,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金山银山都行!”</p><p>孟姜女说:“金山银山我不要,要我依从,只要你答应三件事!”</p><p>秦始皇说:“莫说三件,就是三十件也依你。你说,这头一件!”</p><p>孟姜女说:“头一件,得给我丈夫立碑、修坟,用檀木棺椁装殓。”</p><p>秦始皇一听说:“好说,好说,应你这一件。快说第二件!”</p><p>“这第二件,要你给我丈夫披麻戴孝,打幡抱罐,跟在灵车后面,率领着文武百官哭着送葬。”</p><p>秦始皇一听,这怎么能行!我堂堂一个皇帝,岂能给一个小民送葬呀!“这件不行,你说第三件吧!”</p><p>盂姜女说:“第二件不行,就没有第三件!”</p><p>秦始皇一看这架式,不答应吧,眼看着到嘴的肥肉摸不着吃;答应吧,岂不让天下的人耻笑。又一想:管它耻笑不耻笑,再说谁敢耻笑我,就宰了他。想到这儿他说:“好!我答应你第二件。快说第三件吧!”</p><p>孟姜女说:“第三件,我要逛三天大海。”</p><p>秦始皇说:“这个容易!好,这三件都依你!”</p><p>秦始皇立刻派人给万喜良立碑、修坟,采购棺椁,准备孝服和招魄的白幡。出殡那天,万喜良的灵车在前,秦始皇紧跟在后,披着麻,戴着孝,真当了孝子了。赶到发丧完了,孟姜女跟秦始皇说:“咱们游海去吧,游完好成亲。”秦始皇可真乐坏了。正美得不知如何是好,忽听“扑通”一声,孟姜女纵身跳海了!</p><p>秦始皇一见急了:“快,快,赶快给我下海打捞。”</p><p>打捞的人刚一下海,大海就哗——哗——地掀起了滔天大浪。打捞的人见势不妙,急忙上船。这大浪怎么来得这么巧呢?,原来,龙王爷和龙女都同情孟姜女,一见她跳海,就赶紧把她接到龙宫。随后,命令虾兵蟹将,掀起了狂风巨浪。幸亏秦始皇逃得快,要不就被卷到大海里去了。</p><h2><strong>内容传说</strong></h2><p>常言说:无官一身轻。孟、姜二人辞官后在家过着清闲的日子。这一年,孟家堂屋里住下一对巧燕。在那时候,据说燕子住在谁家,谁家就会吉祥如意。因此,孟家对巧燕十分爱怜。在巧燕住的第三个年头上,已经到了阳春三月,别人家住的燕子都飞回来了,就是不见自家住的燕子回来,一家人都很挂念。就在孟家人焦急的时候,忽然有一只巧燕扑楞楞直向堂屋飞来,落在屋正中的方桌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孟大人甭提多高兴了,走到近前一看,瞧见燕子的右腿缠着一道红布,心中一惊,他想,哎呀,是不是被谁家的孩子逮住把腿弄伤了?他慌忙上前捉住小燕子,小心地把红布解开。一看,红布里边裹着一个小纸包,上面写着“种上”二字。孟大人很奇怪,慢慢打开纸包,一看,原来里边包着一粒饱盈盈的葫芦籽儿,他二话没说,就把种子种在了朝阳的墙根,每天都要看上一遍,过几天,长出一棵又青又壮的葫芦苗,姓孟的全家很高兴。施肥浇水,精心养护。</p><p>葫芦秧越长越旺,越长越长,很快地就爬上墙头又拖到了姜家院里长。姜家也是精心照料。说来也巧,就在秧子中间,墙头顶上结了一个葫芦,孟姜两家都怪喜欢。商量着待葫芦成熟后一锯两半,一家一半做个瓢用。</p><p>到秋后,葫芦长熟了。两家正准备摘下来锯瓢的时候,只听“嘣”地一声,葫芦崩开了,从葫芦里蹦出个小女孩。这女孩长得十分俊美,很招人喜爱,孟姜二人欢喜不尽,商量着给小女孩起个名字。说来两家对此女都有功劳,又是长在两家中间,算是两家伙着一个闺女,就按两家姓氏取名叫孟姜女。</p><p>孟姜女慢慢长大了,心灵手巧,尊大让小很懂事。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模样更是如花似玉。长到二九十八岁,提亲的踏破门槛。有的是王孙公子,有的是富家子弟,孟姜两家商量来商量去无有一家中意。两家的老人为孟姜女的婚事也都非常着急。</p><p>有一天,一个卖诗讨饭的书生来到孟家门口,孟大人一看写的那字远看是花,近看是字。再看那人虽是衣服破烂,但仍然不减潇洒风度。不禁顿起爱慕之心。让家人把他叫到屋里,好茶好饭给他吃,慢慢拉起家常来。</p><p>原来这书生是孟姜俩人的当朝好友范世安之子范喜良。因秦始皇听信奸臣馋言将其父杀害,母亲气绝身亡,剩下范喜良无依无靠才落到这步田地。</p><p>孟姜二位大人对范喜良的不幸遭遇深为同情,当即收留了他,又把孟姜女许配给范喜良,了却了二位大人的一桩心事。</p><p>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范喜良和孟姜女成婚的第三天,秦始皇下令在全国抓派壮年劳力去北方修筑长城。范喜良在地里干活时被抓去了。孟姜女听说后哭得死去活来。</p><p>一转眼就到了冬天,这年冬天又特别冷。不断有人从北方捎信来,说皇上只顾早日修好长城,不顾民工死活,冻饿而死的不计其数。孟姜女听说这些信儿更是坐卧不安。连夜赶做了几件棉衣辞别两家父母上路了。</p><p>孟姜女一路上,饥了吃带的馍,渴了喝口凉水,日夜赶路。这一天,终于来到长城跟前,四处打听丈夫的下落。问来问去问到山东民工,说是范喜良冻饿死后埋在长城里面了。孟姜女一听,心里很悲痛,放声大哭起来。一连哭了七七四十九天,感动了上天。这一天,孟姜女正失声痛哭,只听“扑嗵”一声,长城倒塌了,露出一具尸体。孟姜女上前一看,正是自己的丈夫范喜良,她上前抱住丈夫,更是泪流不止。</p><p>长城被哭倒一事,很快就传到秦始皇那里。秦始皇得知后,便亲自坐车来到长城脚下查看。见一女子抱着个尸体痛哭不止,便上前去看。秦始皇一看,这女子长得俊秀无比,真有沉鱼落雁之容,就动了邪念。想把孟姜女封为宫中娘娘。孟姜女不肯依从。可秦始皇逼着不放。最后说:“要不从,就是违抗圣命,违抗圣命就要来杀九族,你看着办吧!”孟姜女为了丈夫和全家只好假意应允了,说:“皇上将我封宫是民女的造化。不过丈夫尸骨还没有收敛就随你进宫,恐怕天下人耻笑我贪图富贵,没有人情,还恐怕有人说皇上为了一个宫妃失去礼仪,要我进宫得答应我三件事。”秦始皇一听:有门。忙说:“你说的在理,别说三件,十件八件件件应承。”孟姜女说:“头一件,埋葬范喜良时要满朝文武披麻戴孝。”秦始皇说:“中,第二件?”孟姜女说:“第二件把范喜良金鼎玉葬。”秦始皇说:“行。那第三件?”孟姜女说:“请皇上放我回家告知我家二老,也好有个交待。”秦始皇说:“中,件件照办。”随后,按照孟姜女说的下了圣旨。前两件办完后,秦始皇就派了两名御林军套一车辇把孟姜女送到家中,以后再接回来。</p><p>“少心”、“没肺”两个御林军赶着车子拉着孟姜女上路了。这一天,走到大山之中,那山道是又窄又弯,车子行到一山崖拐弯处,“少心”在后边喝水没跟上来,只有“没肺”一人坐在车子前边。孟姜女一看前后无人,手掀车帘,乘“没肺”不防备使劲一推,就把“没肺”推到山涧里去了。只听“哎呀”一声,肉跟石头就见面了,三碰五碰到了沟底人也就断气了。等到“少心”赶上来看,“没肺”掉到沟里死了,便哈哈大笑:“死得好,死得好,这回没人碍我的事啦。”又往前走了一段,“少心”这家伙顿生歹意,要糟塌孟姜女。孟姜女想:我要和他打,一个弱女子是打不过他,我要自杀,让他活着回去怪便宜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说:“好”,说着就走下车来。孟姜女看到路边的沟有一丈多深,走到沟边手一松,就把手巾掉到沟里啦。忙喊“哎呀!我的手巾掉啦!”“少心”忙问:“掉哪啦?”“那不,掉到沟里啦。”“咱不要啦,等到城里我给你买一块。”“不!不!买的没有我的好。”“那咋办?”“你给我拾上来。”“一个小手巾不值得费恁大劲。”“你要不拾,我就不答应你!”“好,好,我去拾。”说罢,就跳下沟去拾手巾。孟姜女一看,时机已到,搬起石头就往下砸,一砸、两砸、三砸,“少心”头上开花去找“没肺”去了。</p><p>孟姜女独自赶车往前走,边走边想:当今皇上昏庸无道,害死我夫,又来害我,丈夫尸骨未寒,皇上就要封宫,如若不从,违抗圣命,还要家灭九族,思来想去,还不如随丈夫一同前去。这时,车子正走到一江边,孟姜女下车后高喊一声:“范郎,为妻随你去了!”便跳江自杀。</p><p>后人唱道:</p><p>葫芦结籽生孟姜,喜结良缘遇范郎。</p><p>千古一帝秦始皇,拆散一对好鸳鸯。</p><p>范郎修筑长城死,孟姜哭倒长城墙。</p><p>贞烈女子性情刚,为保全节跳了江。</p><h2><strong>后世影响</strong></h2><p>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夫万喜良被魏王征召修筑长城(今卫辉与辉县交界的战国长城)劳累饥饿而死,埋于长城之下。孟姜女寻夫哭至卫辉池山段长城,感动天地,哭塌长城,露出丈夫尸骨。至今在卫辉池山乡歪脑村一带还流传其故事,山上能见到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泪滴石。新乡市区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桥等名称。</p><p>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孟姜女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文物。</p><p>2014年07月16日,孟姜女传说被正式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孟姜女的家乡为山东省莱芜市茶业口镇(古称莱芜为嬴牟)。 </p><h2><strong>纪念庙宇</strong></h2><h3><strong>孟姜女庙</strong></h3><p>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可说是家喻户晓。后人为了纪念她,便修了贞女祠,俗称孟姜女庙。这座贞女祠,坐落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城东6.5公里处的望夫石村北凤凰山小丘陵之巅。1956年,被公布为河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整个景区由长阶、山门、神亭、前殿、后殿、望夫石、梳妆台、振衣亭、海眼、孟姜女苑等景点组成,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庙宇四周林木蓊郁,掩映着青砖红瓦,显得格外古朴清幽。</p><p>长阶是通往姜女庙正门的必由之路,青石砌成,随地势而逐渐增高,直达山门。长阶共一百零八级,抬头仰望,使孟姜女庙增加了几分庄严。</p><h3><strong>孟姜女祠</strong></h3>铜川姜女祠铜川姜女祠位于郊区金山山麓,距铜川古城约1.5公里。这里交通便捷,环境幽雅,兼有神奇、悲壮的姜女传说,使其蒙上了几分神秘色彩。据《陕西通志》、《大名一统志》、《郡国志》以及山海关孟姜女庙刻记载“孟姜女是陕西同官(今铜川市印台区)人。<p>铜川姜女祠修建于1000多年前,历经宋、元、明、清修葺扩建,到清代乾隆年间时,已成为规模宏大,庙宇林立,影响久远的名胜古迹。民国末年,由于国民党反动军队的破坏,姜女祠日渐荒祀。1990年郊区人民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开始整修扩建姜女祠。经过四年的辛勤工作,如今以全新的面貌对游人开放。新修姜女祠的山门、祭亭和孟姜女雕像及踏步层层错落,浑然一体,山门面阔三间,仿清代歇山式建筑,半拱飞檐,正中门额悬挂“孟姜女”牌匾,山门院内,矗立着高达4.5米的孟姜女塑像,高达1.5米的基座上镌刻着明代陕西巡抚秦扬的《过节妇孟姜祠祀》,两侧竖立着古人歌咏姜女祠的诗文碑。孟姜女的故事在我国,尤其在民间流传极为广泛,具有鲜明的个性,在众多的孟姜女的故事中,铜川姜女祠是最值得人们旅游光览的一处胜地古迹。</p><h2><strong>故居纪念馆</strong></h2><p>孟姜女故居纪念馆,位于山东涌泉齐长城风景区。相传,齐人姜女为寻夫沿齐长城来到劈山脚下,饥寒交迫,昏睡在劈山脚下,被一孟姓夫妇搭救,养病半年有余使得康复,为答谢再生之恩,姜女冠以孟姓,并认其为义父义母,因此史传“孟姜女”。姜女住过的孟宅后来也称“孟姜宅”。现恢复为孟姜女故居,并在此基础上建成“孟姜女故居纪念馆”。 </p><p>同时,为了纪念这位忠贞的爱情女神,在景区内的劈山岭建有孟姜女文化园,这里是游览涌泉风景区齐长城遗址保护园中天门的承前启后的纽带,是到达古齐长城与南天门的起点。公园内有纪念孟姜女的雕塑群、纪念亭、望夫石、石瓢、孟姜女石屋、牵手树、岩画群、中天门、古登山口、哨亭、姜女庙、夫妻树以及观音大士留下的足迹和孟姜女化神的石印等景点及建筑。</p><h2><strong>相关考证</strong></h2><p>一说认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纯属虚构,因为山海关长城修建于秦朝以后,秦始皇时代修筑的长城,距山海关北去数百里。既然当时当地并无长城,哭长城之事自然是子虚乌有。</p><p>一说认为,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齐庄公四年(前550),齐伐卫、晋,回师攻莒时齐大夫杞梁战死。杞梁妻迎丧于郊,相传她哭夫十日,城墙为之崩塌。后世以讹传讹,把杞梁妻说成是秦始皇时代的人,演绎出哭长城的故事。</p><p>有人指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随着历代时势和风俗不断变化而变异的。战国时,齐都盛行哭调,杞梁(后演化为喜良)战死而妻迎柩,便是悲剧的素材。西汉时,盛行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之说,杞梁妻的悲苦便造成了城崩山裂的感应。至六朝、隋唐间,乐府中有送衣之曲,于是又增添了送寒衣的内容。可见,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在长期的文化演变中逐渐丰满起来的。</p><p>修筑长城是历代封建王朝各种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劳役,从春秋至明,近两千年漫长的岁月中,长城屡修屡补,强征了无数的民夫,任何时候都可能产生像孟姜女那样的遭遇。因此,孟姜女和范喜良,是劳动人民在承受无限度的劳役中塑造出来的两个典型人物,集中表现了千百万下层百姓被劳役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灾难。动人的哭长城故事,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暴虐行为的控诉,也是对被奴役者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精神的歌颂。正如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孟姜女塑像旁书写的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这当是中允之论。</p><h2><strong>民歌</strong></h2><p><b>《孟姜女》</b></p><p>正月个里来是新春</p><p>家家户户喜盈盈</p><p>人家夫妻团圆聚</p><p>孟姜女传说</p><p>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p><p>夏夜里银河飞流星</p><p>那是牛郎织女点燃的红灯笼</p><p>孟姜女望长空</p><p>泪眼雾蒙蒙</p><p>我与杞良哥何日能重逢</p><p>九月里来九重阳</p><p>菊花煮酒空相望 空相望</p><p>落叶飘秋风凉</p><p>窗前月如霜</p><p>我给亲人做衣裳</p><p>线是相思针是情</p><p>针针线线密密缝 密密缝</p><p>再把心口一丝热</p><p>絮进寒衣伴君行</p><p>大雪纷飞北风急</p><p>孟姜女千里送寒衣</p><p>从秋走到年关过 年关过</p><p>不知丈夫在哪里 在哪里</p><p>声声血泪声声唤</p><p>天也昏来地也暗</p><p>哭倒长城八百里</p><p>只见白骨满青山</p><h2><strong>文学作品</strong></h2><p><b>《孟姜女诗》 李家荣</b></p><p>八月雁门开,良人去未回。</p><p>九月深闺思念瘦,碧空无雁寄书来。</p><p>远路送寒衣,胡天白雪飞。</p><p>寒衣送到长城畔,噩耗袭来肠欲断。</p><p>风色吼斜阳,伤心哭杞梁。</p><p>哭倒长城八百里,戍楼画角悲声起。</p><p>秦氏慕娇容,投江死不从。</p><p>征夫白骨埋荒草,天若有情天亦老!</p><p>君不闻今世未成连理枝,来生但愿续佳期。</p><p>尽说讹传事,不妨夸节义。</p><p>墨客称扬此性情,世人千古叹忠贞。</p><p>君不闻济宁梁祝双游侠,眷恋人间犹化蝶。</p><p><i>——摘自《铜川吟——“药王故里,锦绣铜川”征文作品集》,2012年9月</i></p><h2><strong>孟姜女姓氏</strong></h2><p>孟姜女并不姓孟,“孟”为“庶长”的意思;“姜”才是其姓氏。“孟姜女”实际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儿”;而且,孟姜女不是单指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通称。据《毛传》:“孟姜,齐之长女。”陈奂传疏:“孟姜,世族之妻”等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孟姜”一般称齐国国君之长女,亦通指世族妇女。也就是说,当时很多齐国公室的贵族妇女,都可称“孟姜”。此点除文献证据外,有文物桓子孟姜壶为证(此壶为春秋时期齐庄公姜光的大女儿姜蕾和丈夫田桓子无宇共铸,以悼念田桓子无宇的父亲田须无)。 </p>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本名孟姜女
所处时代西汉末年
出生地嬴牟(今山东省莱芜市茶业口镇)
主要作品毛传
主要成就历史人物
<h2><strong>历史渊源</strong></h2><p>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p>孟姜女连环画式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直到20世纪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动下,她才被纳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中。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将孟姜女传说的原初形态一直上溯到《左传》上的一个故事。《左传》记述这个故事是想褒扬杞梁妻(也就是后世的孟姜女)在哀痛之际,仍能以礼处事,神志不乱,令人钦佩。<p>《左传》上没有哭声的杞梁妻,到战国时就沾染了当时音乐界的风气,增加了哀哭的一段故事。这是个很重要的转变,后世关于杞梁妻故事的变异就是顺着这“哭之哀”生发出来的。</p><p>第一个记述崩城之事的人,是西汉末年的刘向。他在《烈女传》中先重述了《左传》中杞梁妻的故事,然后他继续写到:杞梁妻没有子嗣,娘家婆家也都没有亲属,夫死之后成了个孤家寡人。杞梁妻“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哭声十分悲苦,过路人无不感动。十天以后,“城为之崩”。唐代的有关记载,使杞梁妻的故事大变了模样。杞梁由春秋的齐人变成秦朝的燕人;杞梁妻的名字出现了,她姓孟名仲姿,或姓孟名姜女;杞梁的死因不再是战死疆场,而是因避役被捉后筑于城墙之内,所以其妻要向城而哭;而筑于城墙之内的死尸实在太多了,只有滴血认骨才能辨别。杞梁妻的故事经过六朝、隋唐时代的加工,把崩城和秦始皇联系在了一起,这是一个不小的创造。</p><p>元代时中国的汉族民间戏曲剧种十分发达,出现了很多杂剧大家和脍炙人口的作品,像孟姜女这样富有生命力和创作空间的故事,自然也成为戏曲创作的源泉。范郎的名字从范希郎、范四郎、范士郎、范喜郎到范杞良、范纪良、万喜良,出现很多种变异,故事的情节被铺陈得一波三折,与他们有关的其他人物,如范郎的母亲也出现在戏曲之中,使故事日渐丰满。</p><p>明清以来,孟姜女的故事在汉族民间仍继续发展演变。各地的口头讲述,把孟姜女说成是葫芦所生,由于葫芦(或瓜)牵连到隔壁而居的孟姜两家,所以叫“孟姜女”。孟姜女的故事不仅流传的时间漫长,受其影响的地域也十分广泛。不同的地方根据当地的民俗和民众的不同兴趣取向,对这个故事做了各种改造,使孟姜女的传说呈现出极其强烈的地域色彩。</p><p>2006年,国务院公布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姜女传说发源地为淄博。</p><h2><strong>故事来源</strong></h2>孟姜女哭长城有人认为孟姜女的故事来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的齐国武将杞梁的妻子,无名无姓,称为杞梁妻。“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即杞梁之妻要求齐侯在宗室正式吊唁杞梁。其中既没有“哭”,也没有长城或者城墙、更无“城崩”、“投水”等情节。<p>“哭”的情节早在《礼记·檀弓》记曾子提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刘向的《说苑·善说篇》加上“崩城”的内容:“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厄。”</p><p>接着刘向《列女传》又加上“投淄水”的情节:“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城为之崩。既葬,曰:‘我何归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p><p>一些诗词也有对杞梁妻的抒情描述。三国时曹植在《黄初六年令》中说“杞妻哭梁,山为之崩”。敦煌石窟发现的隋唐乐府中有“送衣之曲”,增加了送寒衣的内容。</p><p>唐代贯休的诗作《杞梁妻》首次将故事时间移动到秦朝时,并将“崩城”变成“崩长城”:“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这时的内容和后来的故事已经差不多了。杞梁后来讹化成万喜良或范喜良,其妻成为孟姜女。南宋郑樵曰:“杞梁之妻,与经传所言者,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p><p>元代开始孟姜女的故事被搬上舞台。</p><p>顾炎武的《日知录》中阐述了孟姜女的故事演变过程。顾颉刚发表《孟姜女故事研究》对故事演变的过程进行了更为详尽的阐述。</p><h2><strong>故事演变</strong></h2><p>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信史《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里。周灵王二十二年(齐庄公四年,前550年)秋,齐庄公姜光伐卫、晋,夺取朝歌。前549年,齐庄公从朝歌回师,没有回齐都临淄便突袭莒国。在袭莒的战斗中,齐国将领杞梁、华周英勇战死,为国捐躯。后来齐莒讲和罢战,齐人载杞梁尸回临淄。杞梁妻哭迎丈夫的灵柩于郊外的道路。齐庄公派人吊唁。杞梁妻认为自己的丈夫有功于国,齐庄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诚意,又仓促草率,对烈士不够尊重,便回绝了齐庄公的郊外吊唁。后来,齐庄公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并把杞梁安葬在齐都郊外。(杞梁墓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郎家村东)。应该说,这段故事明文记载在《左传》中,是真人实事。虽无后来“哭夫”、“城崩”、“投水”等情节,主要是表现杞梁妻大义凛然的刚烈性格,但其反对战争、热爱丈夫的主体框架已隐隐显现。</p><p>“哭夫”情节的增加,是在《礼记》“檀弓”里曾子的话。曾子说杞梁妻“哭之哀”;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又引淳于髡的话说“华周杞梁之妻哭其夫而变了国俗”;使《左传》中的史实“杞梁妻拒齐庄公郊外吊唁”变成了“杞梁妻哭夫”,故事的重心发生偏移。</p><p>“崩城”情节的增加,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在《列女传》中,又平添了“投淄水”的情节。杞梁妻的故事到了汉代,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p><p>到了东汉,王充的《论衡》、邯郸淳的《曹娥碑》进一步演义,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西晋时期崔豹的《古今注》继续夸大,说整个杞城“感之而颓”。到西晋时,杞梁妻的故事已经走出了史实的范围,演变成“三分实七分虚”的文学作品了。</p><p>如果说从春秋到西晋,杞梁妻的故事还是在史实的基础上添枝加叶的话,那么,到了唐代诗僧贯休的诗《杞梁妻》那里,就变得面目全非了。贯休在这首诗里,把春秋时期的事挪到了秦代,把临淄的事搬到了长城内外,把“城”嫁接到“长城”,再把“长城”直接定义为“秦长城”。经过贯休的大幅度调整,杞梁妻的故事开始向“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靠近。</p><p>到了明代,明政府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瞒,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p><p>从开始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后的孟姜女传说,其间有两千余年。一个故事能长时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并不断的被改造、加工,并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故事代表了整个人类的共同愿望,抒发了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心声。那就是:向往和平,追求稳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宁。</p><h2><strong>情节概述</strong></h2><p>相传在秦朝的时候,有一户姓孟的人家,种了一棵瓜,瓜秧顺着墙爬到姜家结了瓜。瓜熟了,一瓜跨两院得分啊!打开一看,里面有个又白又胖的小姑娘,于是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长大成人,方圆十里、八里的老乡亲,谁都知道她是个人好、活好、聪明伶俐,又能弹琴、作诗、写文章的好闺女。老两口更是把她当成掌上明珠。</p><p>这时候,秦始皇开始到处抓夫修长城。有一个叫万喜良的公子,是个书生,吓得从家里跑了出来。他跑得口干舌燥,刚想歇脚,找点水喝,忽听见一阵人喊马叫和咚咚的乱跑声。原来这里也正在抓人哩!他来不及跑了,就跳过了旁边一堵垣墙。原来这垣墙里是孟家的后花园。这功夫,恰巧赶上孟姜女跟着丫环出来逛花园。孟姜女冷不丁地看见丝瓜架下藏着一个人,她和丫环刚喊,万喜良就赶忙钻了出来,上前打躬施礼哀告说:“小姐,小姐,别喊,别喊,我是逃难的,快救我一命吧!”</p><p>孟姜女一看,万喜良是个白面书生模样,长得挺俊秀,就和丫环回去报告员外去了。老员外在后花园盘问万喜良的家乡住处,姓甚名谁,何以跳墙入院。万喜良一五一十地作了口答。员外见他挺老实,知书达礼,就答应把他暂时藏在家中。万喜良在孟家藏了些日子,老两口见他一表人才,举止大方,就商量着招他为婿。跟女儿一商量,女儿也同意。给万喜良一提,万公子也乐意,这门亲事就这样定了。</p><p>那年月,兵荒马乱,三天两头抓民要夫,定了的亲事,谁家也不总撂着。老两口一商量,择了个吉日良辰,请来了亲戚朋友。摆了两桌酒席,欢欢喜喜地闹了一天,俩人就拜堂成亲了。常言说:“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小俩口成亲还不到三天,突然闯来了一伙衙役,没容分说,就生拉硬扯地把万公子给抓走了!</p><p>这一去明明是凶多吉少,孟姜女成天哭啊,盼啊!可是眼巴巴地盼了一年,不光人没有盼到,信儿也没有盼来。孟姜女实实地放心不下,就一连几夜为丈夫赶做寒衣,要亲自去长城寻找丈夫。她爹妈看她那执拗的样子,拦也拦不住,就答应了。孟姜女打整了行装,辞别了二老,踏上了行程,孟姜女一直奔正北走,穿过一座座山、越过一道道水。</p><p>孟姜女打整了行装,辞别了二老,踏上了寻夫的行程。饿了,啃口凉饽饽;渴了,喝口凉水;累了,坐在路边歇歇脚儿。有一天,她问一位打柴的白发老伯伯:“这儿离长城还有多远?”老伯伯说:“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是幽州,长城还在幽州的北面。”孟姜女心想:“就是长城远在天边,我也要走到天边找我的丈夫!”</p><p>孟姜女刮着风也走,下着雨也走。一天,她走到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外,天也黑了,人也乏了,就奔破庙去了。破庙挺大,只有半人深的荒草和龇牙咧嘴的神像。她孤零零的一个年轻女子,怕得不得了。可是她也顾不上这些了,找了个旮旯就睡了。夜里她梦见了正在桌前跟着丈夫学书,忽听一阵砸门声,以为闯进来一帮抓人的衙役。她一下惊醒了,原来是风吹得破庙的门窗在响。她叹了口气,看看天色将明,又背起包裹上路了。</p><p>一天,她走得精疲力尽,又觉得浑身发冷。她刚想歇歇脚儿,咕咚一下子就昏倒了。她苏醒过来,才发觉自己是躺在老乡家的热炕头上。房东大娘给她擀汤下面,沏红糖姜水,她千恩万谢,感激不尽。她出了点汗,觉得身子轻了一点,就挣扎着起来继续赶路。房东大娘含着泪花拉着她说:“您大嫂,我知道您找丈夫心切,可您身上热得象火炭一样,我能忍心让您走吗!您大嫂,您再看看您那脚,都成了血疙瘩了,哪还是脚呀!”孟姜女一看自己的脚,可不是成了血疙瘩了。她在老大娘家又住了两天,病没好利索就又动身了。老大娘一边掉泪,一边嘴里念道:“这是多好的媳妇呀!老天爷呀,你行行好,让天下的夫妻团聚吧!”孟姜女终于到了修长城的地方。她打问修长城的民工:您知道万喜良在哪里吗?打听一个,人家说不知道。再打听一个,人家摇摇头,她不知打听了多少人;才打听到了邻村修长城的民工。邻村的民工热情地领着她找和万喜良一块修长城的民工。</p><p>孟姜女问:“各位大哥,你们是和万喜良一块修长城的吗?”</p><p>大伙说:“是!”</p><p>“万喜良呢”大伙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含着泪花谁也不吭声。孟姜女一见这情景,嗡的一声,头发根一乍。她瞪大眼睛急追问:“我丈夫万喜良呢?”大伙见瞒不过,吞吞吐吐地说:“万喜良上个月就——就——累累-累饿而死了!”</p><p>“尸首呢?”</p><p>大伙说:“死的人太多,埋不过来,监工的都叫填到长城里头了!”</p><p>大伙话音未落,孟姜女手拍着长城,就失声痛哭起来。她哭哇,哭哇。只哭得成千上万的民工,个个低头掉泪,只哭得日月无光,天昏地暗,只哭得秋风悲号,海水扬波。正哭,忽然“哗啦啦”一声巨响,长城像天崩地裂似地一下倒塌了一大段,露出了一堆堆人骨头。那么多的白骨,哪一个是自己的丈夫呢?她忽地记起了小时听母亲讲过的故事:亲人的骨头能渗进亲人的鲜血。她咬破中指,滴血认尸。她又仔细辨认破烂的衣扣,认出了丈夫的尸骨。盂姜女守着丈夫尸骨,哭得死去活来。</p><p>正哭着,秦始皇带着大队人马,巡察边墙,从这里路过。</p><p>秦始皇听说孟姜女哭倒了城墙,立刻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他率领三军来到角山之下,要亲自处置孟姜女。可是他一见孟姜女年轻漂亮,眉清目秀,如花似玉,就要霸占孟姜女。孟姜女哪里肯依呢!秦始皇派了几个老婆婆去劝说,又派中书令赵高带着凤冠霞帔去劝说,孟姜女死也不从。最后,秦始皇亲自出面。孟姜女一见秦始皇,恨不得一头撞死在这个千古一帝。但她转念一想,丈夫的怨仇未报,黎民的怨仇没伸,怎能白白地死去呢!她强忍着愤怒听秦始皇胡言乱语。秦始皇见她不吭声,以为她是愿意了,就更加眉飞色舞地说上劲了:“你开口吧!只要依从了我,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金山银山都行!”</p><p>孟姜女说:“金山银山我不要,要我依从,只要你答应三件事!”</p><p>秦始皇说:“莫说三件,就是三十件也依你。你说,这头一件!”</p><p>孟姜女说:“头一件,得给我丈夫立碑、修坟,用檀木棺椁装殓。”</p><p>秦始皇一听说:“好说,好说,应你这一件。快说第二件!”</p><p>“这第二件,要你给我丈夫披麻戴孝,打幡抱罐,跟在灵车后面,率领着文武百官哭着送葬。”</p><p>秦始皇一听,这怎么能行!我堂堂一个皇帝,岂能给一个小民送葬呀!“这件不行,你说第三件吧!”</p><p>盂姜女说:“第二件不行,就没有第三件!”</p><p>秦始皇一看这架式,不答应吧,眼看着到嘴的肥肉摸不着吃;答应吧,岂不让天下的人耻笑。又一想:管它耻笑不耻笑,再说谁敢耻笑我,就宰了他。想到这儿他说:“好!我答应你第二件。快说第三件吧!”</p><p>孟姜女说:“第三件,我要逛三天大海。”</p><p>秦始皇说:“这个容易!好,这三件都依你!”</p><p>秦始皇立刻派人给万喜良立碑、修坟,采购棺椁,准备孝服和招魄的白幡。出殡那天,万喜良的灵车在前,秦始皇紧跟在后,披着麻,戴着孝,真当了孝子了。赶到发丧完了,孟姜女跟秦始皇说:“咱们游海去吧,游完好成亲。”秦始皇可真乐坏了。正美得不知如何是好,忽听“扑通”一声,孟姜女纵身跳海了!</p><p>秦始皇一见急了:“快,快,赶快给我下海打捞。”</p><p>打捞的人刚一下海,大海就哗——哗——地掀起了滔天大浪。打捞的人见势不妙,急忙上船。这大浪怎么来得这么巧呢?,原来,龙王爷和龙女都同情孟姜女,一见她跳海,就赶紧把她接到龙宫。随后,命令虾兵蟹将,掀起了狂风巨浪。幸亏秦始皇逃得快,要不就被卷到大海里去了。</p><h2><strong>内容传说</strong></h2><p>常言说:无官一身轻。孟、姜二人辞官后在家过着清闲的日子。这一年,孟家堂屋里住下一对巧燕。在那时候,据说燕子住在谁家,谁家就会吉祥如意。因此,孟家对巧燕十分爱怜。在巧燕住的第三个年头上,已经到了阳春三月,别人家住的燕子都飞回来了,就是不见自家住的燕子回来,一家人都很挂念。就在孟家人焦急的时候,忽然有一只巧燕扑楞楞直向堂屋飞来,落在屋正中的方桌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孟大人甭提多高兴了,走到近前一看,瞧见燕子的右腿缠着一道红布,心中一惊,他想,哎呀,是不是被谁家的孩子逮住把腿弄伤了?他慌忙上前捉住小燕子,小心地把红布解开。一看,红布里边裹着一个小纸包,上面写着“种上”二字。孟大人很奇怪,慢慢打开纸包,一看,原来里边包着一粒饱盈盈的葫芦籽儿,他二话没说,就把种子种在了朝阳的墙根,每天都要看上一遍,过几天,长出一棵又青又壮的葫芦苗,姓孟的全家很高兴。施肥浇水,精心养护。</p><p>葫芦秧越长越旺,越长越长,很快地就爬上墙头又拖到了姜家院里长。姜家也是精心照料。说来也巧,就在秧子中间,墙头顶上结了一个葫芦,孟姜两家都怪喜欢。商量着待葫芦成熟后一锯两半,一家一半做个瓢用。</p><p>到秋后,葫芦长熟了。两家正准备摘下来锯瓢的时候,只听“嘣”地一声,葫芦崩开了,从葫芦里蹦出个小女孩。这女孩长得十分俊美,很招人喜爱,孟姜二人欢喜不尽,商量着给小女孩起个名字。说来两家对此女都有功劳,又是长在两家中间,算是两家伙着一个闺女,就按两家姓氏取名叫孟姜女。</p><p>孟姜女慢慢长大了,心灵手巧,尊大让小很懂事。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模样更是如花似玉。长到二九十八岁,提亲的踏破门槛。有的是王孙公子,有的是富家子弟,孟姜两家商量来商量去无有一家中意。两家的老人为孟姜女的婚事也都非常着急。</p><p>有一天,一个卖诗讨饭的书生来到孟家门口,孟大人一看写的那字远看是花,近看是字。再看那人虽是衣服破烂,但仍然不减潇洒风度。不禁顿起爱慕之心。让家人把他叫到屋里,好茶好饭给他吃,慢慢拉起家常来。</p><p>原来这书生是孟姜俩人的当朝好友范世安之子范喜良。因秦始皇听信奸臣馋言将其父杀害,母亲气绝身亡,剩下范喜良无依无靠才落到这步田地。</p><p>孟姜二位大人对范喜良的不幸遭遇深为同情,当即收留了他,又把孟姜女许配给范喜良,了却了二位大人的一桩心事。</p><p>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范喜良和孟姜女成婚的第三天,秦始皇下令在全国抓派壮年劳力去北方修筑长城。范喜良在地里干活时被抓去了。孟姜女听说后哭得死去活来。</p><p>一转眼就到了冬天,这年冬天又特别冷。不断有人从北方捎信来,说皇上只顾早日修好长城,不顾民工死活,冻饿而死的不计其数。孟姜女听说这些信儿更是坐卧不安。连夜赶做了几件棉衣辞别两家父母上路了。</p><p>孟姜女一路上,饥了吃带的馍,渴了喝口凉水,日夜赶路。这一天,终于来到长城跟前,四处打听丈夫的下落。问来问去问到山东民工,说是范喜良冻饿死后埋在长城里面了。孟姜女一听,心里很悲痛,放声大哭起来。一连哭了七七四十九天,感动了上天。这一天,孟姜女正失声痛哭,只听“扑嗵”一声,长城倒塌了,露出一具尸体。孟姜女上前一看,正是自己的丈夫范喜良,她上前抱住丈夫,更是泪流不止。</p><p>长城被哭倒一事,很快就传到秦始皇那里。秦始皇得知后,便亲自坐车来到长城脚下查看。见一女子抱着个尸体痛哭不止,便上前去看。秦始皇一看,这女子长得俊秀无比,真有沉鱼落雁之容,就动了邪念。想把孟姜女封为宫中娘娘。孟姜女不肯依从。可秦始皇逼着不放。最后说:“要不从,就是违抗圣命,违抗圣命就要来杀九族,你看着办吧!”孟姜女为了丈夫和全家只好假意应允了,说:“皇上将我封宫是民女的造化。不过丈夫尸骨还没有收敛就随你进宫,恐怕天下人耻笑我贪图富贵,没有人情,还恐怕有人说皇上为了一个宫妃失去礼仪,要我进宫得答应我三件事。”秦始皇一听:有门。忙说:“你说的在理,别说三件,十件八件件件应承。”孟姜女说:“头一件,埋葬范喜良时要满朝文武披麻戴孝。”秦始皇说:“中,第二件?”孟姜女说:“第二件把范喜良金鼎玉葬。”秦始皇说:“行。那第三件?”孟姜女说:“请皇上放我回家告知我家二老,也好有个交待。”秦始皇说:“中,件件照办。”随后,按照孟姜女说的下了圣旨。前两件办完后,秦始皇就派了两名御林军套一车辇把孟姜女送到家中,以后再接回来。</p><p>“少心”、“没肺”两个御林军赶着车子拉着孟姜女上路了。这一天,走到大山之中,那山道是又窄又弯,车子行到一山崖拐弯处,“少心”在后边喝水没跟上来,只有“没肺”一人坐在车子前边。孟姜女一看前后无人,手掀车帘,乘“没肺”不防备使劲一推,就把“没肺”推到山涧里去了。只听“哎呀”一声,肉跟石头就见面了,三碰五碰到了沟底人也就断气了。等到“少心”赶上来看,“没肺”掉到沟里死了,便哈哈大笑:“死得好,死得好,这回没人碍我的事啦。”又往前走了一段,“少心”这家伙顿生歹意,要糟塌孟姜女。孟姜女想:我要和他打,一个弱女子是打不过他,我要自杀,让他活着回去怪便宜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说:“好”,说着就走下车来。孟姜女看到路边的沟有一丈多深,走到沟边手一松,就把手巾掉到沟里啦。忙喊“哎呀!我的手巾掉啦!”“少心”忙问:“掉哪啦?”“那不,掉到沟里啦。”“咱不要啦,等到城里我给你买一块。”“不!不!买的没有我的好。”“那咋办?”“你给我拾上来。”“一个小手巾不值得费恁大劲。”“你要不拾,我就不答应你!”“好,好,我去拾。”说罢,就跳下沟去拾手巾。孟姜女一看,时机已到,搬起石头就往下砸,一砸、两砸、三砸,“少心”头上开花去找“没肺”去了。</p><p>孟姜女独自赶车往前走,边走边想:当今皇上昏庸无道,害死我夫,又来害我,丈夫尸骨未寒,皇上就要封宫,如若不从,违抗圣命,还要家灭九族,思来想去,还不如随丈夫一同前去。这时,车子正走到一江边,孟姜女下车后高喊一声:“范郎,为妻随你去了!”便跳江自杀。</p><p>后人唱道:</p><p>葫芦结籽生孟姜,喜结良缘遇范郎。</p><p>千古一帝秦始皇,拆散一对好鸳鸯。</p><p>范郎修筑长城死,孟姜哭倒长城墙。</p><p>贞烈女子性情刚,为保全节跳了江。</p><h2><strong>后世影响</strong></h2><p>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夫万喜良被魏王征召修筑长城(今卫辉与辉县交界的战国长城)劳累饥饿而死,埋于长城之下。孟姜女寻夫哭至卫辉池山段长城,感动天地,哭塌长城,露出丈夫尸骨。至今在卫辉池山乡歪脑村一带还流传其故事,山上能见到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泪滴石。新乡市区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桥等名称。</p><p>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孟姜女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文物。</p><p>2014年07月16日,孟姜女传说被正式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孟姜女的家乡为山东省莱芜市茶业口镇(古称莱芜为嬴牟)。 </p><h2><strong>纪念庙宇</strong></h2><h3><strong>孟姜女庙</strong></h3><p>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可说是家喻户晓。后人为了纪念她,便修了贞女祠,俗称孟姜女庙。这座贞女祠,坐落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城东6.5公里处的望夫石村北凤凰山小丘陵之巅。1956年,被公布为河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整个景区由长阶、山门、神亭、前殿、后殿、望夫石、梳妆台、振衣亭、海眼、孟姜女苑等景点组成,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庙宇四周林木蓊郁,掩映着青砖红瓦,显得格外古朴清幽。</p><p>长阶是通往姜女庙正门的必由之路,青石砌成,随地势而逐渐增高,直达山门。长阶共一百零八级,抬头仰望,使孟姜女庙增加了几分庄严。</p><h3><strong>孟姜女祠</strong></h3>铜川姜女祠铜川姜女祠位于郊区金山山麓,距铜川古城约1.5公里。这里交通便捷,环境幽雅,兼有神奇、悲壮的姜女传说,使其蒙上了几分神秘色彩。据《陕西通志》、《大名一统志》、《郡国志》以及山海关孟姜女庙刻记载“孟姜女是陕西同官(今铜川市印台区)人。<p>铜川姜女祠修建于1000多年前,历经宋、元、明、清修葺扩建,到清代乾隆年间时,已成为规模宏大,庙宇林立,影响久远的名胜古迹。民国末年,由于国民党反动军队的破坏,姜女祠日渐荒祀。1990年郊区人民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开始整修扩建姜女祠。经过四年的辛勤工作,如今以全新的面貌对游人开放。新修姜女祠的山门、祭亭和孟姜女雕像及踏步层层错落,浑然一体,山门面阔三间,仿清代歇山式建筑,半拱飞檐,正中门额悬挂“孟姜女”牌匾,山门院内,矗立着高达4.5米的孟姜女塑像,高达1.5米的基座上镌刻着明代陕西巡抚秦扬的《过节妇孟姜祠祀》,两侧竖立着古人歌咏姜女祠的诗文碑。孟姜女的故事在我国,尤其在民间流传极为广泛,具有鲜明的个性,在众多的孟姜女的故事中,铜川姜女祠是最值得人们旅游光览的一处胜地古迹。</p><h2><strong>故居纪念馆</strong></h2><p>孟姜女故居纪念馆,位于山东涌泉齐长城风景区。相传,齐人姜女为寻夫沿齐长城来到劈山脚下,饥寒交迫,昏睡在劈山脚下,被一孟姓夫妇搭救,养病半年有余使得康复,为答谢再生之恩,姜女冠以孟姓,并认其为义父义母,因此史传“孟姜女”。姜女住过的孟宅后来也称“孟姜宅”。现恢复为孟姜女故居,并在此基础上建成“孟姜女故居纪念馆”。 </p><p>同时,为了纪念这位忠贞的爱情女神,在景区内的劈山岭建有孟姜女文化园,这里是游览涌泉风景区齐长城遗址保护园中天门的承前启后的纽带,是到达古齐长城与南天门的起点。公园内有纪念孟姜女的雕塑群、纪念亭、望夫石、石瓢、孟姜女石屋、牵手树、岩画群、中天门、古登山口、哨亭、姜女庙、夫妻树以及观音大士留下的足迹和孟姜女化神的石印等景点及建筑。</p><h2><strong>相关考证</strong></h2><p>一说认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纯属虚构,因为山海关长城修建于秦朝以后,秦始皇时代修筑的长城,距山海关北去数百里。既然当时当地并无长城,哭长城之事自然是子虚乌有。</p><p>一说认为,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齐庄公四年(前550),齐伐卫、晋,回师攻莒时齐大夫杞梁战死。杞梁妻迎丧于郊,相传她哭夫十日,城墙为之崩塌。后世以讹传讹,把杞梁妻说成是秦始皇时代的人,演绎出哭长城的故事。</p><p>有人指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随着历代时势和风俗不断变化而变异的。战国时,齐都盛行哭调,杞梁(后演化为喜良)战死而妻迎柩,便是悲剧的素材。西汉时,盛行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之说,杞梁妻的悲苦便造成了城崩山裂的感应。至六朝、隋唐间,乐府中有送衣之曲,于是又增添了送寒衣的内容。可见,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在长期的文化演变中逐渐丰满起来的。</p><p>修筑长城是历代封建王朝各种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劳役,从春秋至明,近两千年漫长的岁月中,长城屡修屡补,强征了无数的民夫,任何时候都可能产生像孟姜女那样的遭遇。因此,孟姜女和范喜良,是劳动人民在承受无限度的劳役中塑造出来的两个典型人物,集中表现了千百万下层百姓被劳役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灾难。动人的哭长城故事,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暴虐行为的控诉,也是对被奴役者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精神的歌颂。正如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孟姜女塑像旁书写的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这当是中允之论。</p><h2><strong>民歌</strong></h2><p><b>《孟姜女》</b></p><p>正月个里来是新春</p><p>家家户户喜盈盈</p><p>人家夫妻团圆聚</p><p>孟姜女传说</p><p>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p><p>夏夜里银河飞流星</p><p>那是牛郎织女点燃的红灯笼</p><p>孟姜女望长空</p><p>泪眼雾蒙蒙</p><p>我与杞良哥何日能重逢</p><p>九月里来九重阳</p><p>菊花煮酒空相望 空相望</p><p>落叶飘秋风凉</p><p>窗前月如霜</p><p>我给亲人做衣裳</p><p>线是相思针是情</p><p>针针线线密密缝 密密缝</p><p>再把心口一丝热</p><p>絮进寒衣伴君行</p><p>大雪纷飞北风急</p><p>孟姜女千里送寒衣</p><p>从秋走到年关过 年关过</p><p>不知丈夫在哪里 在哪里</p><p>声声血泪声声唤</p><p>天也昏来地也暗</p><p>哭倒长城八百里</p><p>只见白骨满青山</p><h2><strong>文学作品</strong></h2><p><b>《孟姜女诗》 李家荣</b></p><p>八月雁门开,良人去未回。</p><p>九月深闺思念瘦,碧空无雁寄书来。</p><p>远路送寒衣,胡天白雪飞。</p><p>寒衣送到长城畔,噩耗袭来肠欲断。</p><p>风色吼斜阳,伤心哭杞梁。</p><p>哭倒长城八百里,戍楼画角悲声起。</p><p>秦氏慕娇容,投江死不从。</p><p>征夫白骨埋荒草,天若有情天亦老!</p><p>君不闻今世未成连理枝,来生但愿续佳期。</p><p>尽说讹传事,不妨夸节义。</p><p>墨客称扬此性情,世人千古叹忠贞。</p><p>君不闻济宁梁祝双游侠,眷恋人间犹化蝶。</p><p><i>——摘自《铜川吟——“药王故里,锦绣铜川”征文作品集》,2012年9月</i></p><h2><strong>孟姜女姓氏</strong></h2><p>孟姜女并不姓孟,“孟”为“庶长”的意思;“姜”才是其姓氏。“孟姜女”实际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儿”;而且,孟姜女不是单指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通称。据《毛传》:“孟姜,齐之长女。”陈奂传疏:“孟姜,世族之妻”等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孟姜”一般称齐国国君之长女,亦通指世族妇女。也就是说,当时很多齐国公室的贵族妇女,都可称“孟姜”。此点除文献证据外,有文物桓子孟姜壶为证(此壶为春秋时期齐庄公姜光的大女儿姜蕾和丈夫田桓子无宇共铸,以悼念田桓子无宇的父亲田须无)。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