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广州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王濬
别名王璿、王璇、士治、阿童
国籍晋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弘农湖
出生日期206年
逝世日期286年1月18日
职业将领
主要成就参与灭吴战役
官职镇军大将军
封爵襄阳县侯
谥号武侯
<h2><strong>人物生平</strong></h2><h3><strong>早年经历</strong></h3><p>王濬出身于世代为二千石的官吏之家。他博通典籍,姿貌俊美,但不注意修养品行博取名声,故而不为乡里所称道。稍后才改变志节,爽朗旷达,恢宏有大志。曾经修建宅第,在门前开了一条数十步宽的路。有人对他说路太宽有何用,王濬说:“我打算使路上能容纳长戟幡旗的仪仗。”众人都笑他,王濬说:“陈胜说过,燕雀哪能知道鸿鹄的大志呢?” </p><h3><strong>治理河东</strong></h3><p>州郡征召王濬为河东从事。因王濬为人严正清峻,一些不廉洁的官吏闻其到任,皆望风而去。刺史燕国人徐邈有个才貌俱全的女儿,因选择夫婿而未嫁。徐邈便大会同僚佐吏,令女儿在内观看,女儿看中了王濬,并指着告诉了母亲,徐邈便把女儿嫁给了王濬。</p><p>后为征南将军参军,羊祜以深交知己待他。羊祜的侄子羊暨对羊祜说:“王濬为人志向太高,奢侈不节,不可单独担当大事,对他应该有所抑制。”羊祜说:“王濬有大才,将要实现他的愿望,是可以任用的。”后转为车骑将军从事中郎,有见识的人认为羊祜可算是善于荐贤的人了。 </p><h3><strong>调任益州</strong></h3><p>后任巴郡太守,此郡与吴国接壤,兵士苦于战争徭役,生了男孩多不愿养育。王濬制定了严格的法规条款,减轻徭役课税,生育者都可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婴儿有数千人。</p><p>公元272年(泰始八年),转任广汉太守,垂布德惠,百姓赖之。一次,王濬梦见有三把刀悬挂在屋梁之上,不—会,又益(增)一刀。王濬惊醒后心中十分厌恶。主簿李毅拜了两拜表示祝贺道:“三个刀是州字,又增加一个,府君将要做益州刺史吧!”不久盗贼张弘杀了益州刺史皇甫晏,朝廷果然迁王濬为益州刺史。王濬设下计谋,将张弘等贼人全部杀掉,因功封关内侯。王濬在任,广施仁政,树立威信,当地各族百姓,多来归附。王濬因政绩突出,被拜为右卫将军、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当时正筹划平吴,素知王濬奇略过人。便密上表章,请仍留王濬于益州,参与平吴大计。公元272年(泰始八年),晋武帝依羊祜之建议,复任王濬为益州刺史。 </p><h3><strong>训练水军</strong></h3><p>晋武帝谋划灭吴,下诏让王濬修造舟舰,王濬造连舫大船,方一百二十步,每艘可装载二千余人。大船周边以木栅为城,修城楼望台,有四道门出入,船上可以来往驰马。又在船头画上益鸟首怪兽,以恐吓江神,船舰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自古未有。王濬在蜀地造船,削下的碎木片浮满江面,顺流漂下。吴建平太守吾彦取些木片呈给孙皓说:“晋必有攻吴的打算,应在建平增兵防守,建平攻不下,晋军终不敢东下。”孙皓不听。当时吴国有童谣:“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而王濬的小字又是“阿童”,正应了童谣之言,于是晋武帝拜王濬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p><p>当时朝中大臣对伐吴纷纷议论谏阻,王濬给皇帝上疏说:“臣多次查访研究吴楚的情况,孙皓荒淫凶暴,荆扬一带无论贤愚,没有不怨恨的,观察目前形势,应从速伐吴。今日不伐,形势变化不可预测。如果孙皓突然死去,吴人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人尽其才,则吴国就成了我们的强敌。再者,臣造船已经七年,船日渐腐朽损坏,另外臣年已七十,死期临近。以上三事如不遂人愿,伐吴更加困难。诚恳希望陛下不要失去良机。”武帝内心同意王濬的意见。贾充、荀勖进谏以为不可伐吴,只有张华坚意劝武帝伐吴,又遇上杜预自荆州上表请求伐吴,武帝这才下诏,分别布署伐吴兵力。王濬于是统领蜀军。王濬先前在巴郡所保全的男婴,现在都到了服兵役供徭役的年龄,他们的父母都劝勉从军的儿子说:“是王府君给你的生命,你要勤勉效力,不要贪生怕死啊!” </p><h3><strong>攻灭孙吴</strong></h3><p>公元280年(太康元年)正月,王濬率水陆大军自成都沿江而下,过瞿塘峡、巫峡,进至秭归附近。王濬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破吴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擒吴丹阳监盛纪。然后顺流而下,进入西陵峡,遇到了吴军设置的拦江铁锁和暗置江中的铁锥。由于此前羊祜擒获吴国间谍,羊祜捕获吴间谍,得知上述情况,王濬就做了几十个大木筏,每个也有方百余步大,筏上扎成草人,被甲执杖,令善水士兵乘筏先行,铁锥刺到筏上都被筏带去。又做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上麻油,放在船前,遇到铁锁,就点起火炬,将铁锁熔化烧断,于是战船通行无阻。二月初三,攻克西陵,俘获吴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初五,攻克荆门、夷道二城,俘获监军陆晏。初八,攻克乐乡,俘获水军督陆景。平西将军施洪等投降。十八日,晋武帝下诏进王濬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 </p><p>王濬从蜀出兵,兵不血刃,无坚不摧,夏口、武昌的吴军,无敢支吾抗拒者。于是挥师顺流而下,直抵吴都附近的三山,孙皓派遣游击将军张象率水军万人抵御王濬,张象望见晋军旗帜而投降。孙皓等听说王濬军队的旗帜器甲,连天蔽江,威势极盛,莫不胆破魂飞。于是采纳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之计,向王濬递上降表说:“吴郡孙皓向您叩头请死罪。昔日汉室失控,九州分裂,我先人乘机占有江南,遂恃山河险阻,与魏乖离对峙。大晋建国,德被四海,愚昧卑劣之人,偷安于一隅,不知天命。至于今天烦劳您的六军,风餐露宿,远临江边。吴人举国震惊,命存片刻之人,尚思攀缘天朝得宽宏光大之恩。谨遣私署太常张夔等送上所佩玺绶,委身以待处分。”三月十五日王濬,进入石头城。孙皓准备了亡国之礼,驾着素车白马,袒露肢体,缚住双手,衔璧牵羊,大夫穿着丧服,士人抬着棺材,率领着伪太子孙瑾、孙瑾弟鲁王孙虔等二十一人,到达军营门前。王濬亲自为孙皓松绑,接受了玉璧,烧掉了棺材,将孙皓送往洛阳。王濬收了吴的图书簿籍,封了府库,军中无所私获。晋武帝派遣使者慰劳王濬军。 </p><h3><strong>上书自辩</strong></h3><p>当初,晋武帝下诏书使王濬攻下建平以后受杜预调度,到秣陵后受王浑调度。杜预到江陵,对诸将帅说:“如果王濬能攻下建平,则可顺流长驱东下,威名显赫,不应受我的制约。如果不能攻下建平,则也无理由去调度他了。”王濬到了西陵,杜预给他写信说:“足下能摧毁吴西边的屏障,便当直取秣陵,讨伐数世为患的逃寇,解救吴民于涂炭之中。再自江入淮,渡过泗水汴水,溯黄河而上,整军还都,这是旷世未有的盛事啊!”王濬大喜,向晋武帝上表并呈上杜预的书信。 </p><p>王濬将到秣陵时,王浑遣使者令王濬暂停,到自己军中商量事情,王濬张起船帆直往前驶,回报王浑说:“风大,船不能停。”王浑久已打败孙皓中军,杀了张悌等,但按兵不敢前进,而王濬乘胜接受了孙皓投降,王浑觉得羞耻而且愤怒,于是向朝廷上表,说王濬违背诏命,不受自己调度,对王濬进行诬告。有司判定要将王濬用槛车征召回京,武帝不许,下诏指责王濬说:“伐吴是件大事,应有统一军令。以前有诏使将军受安东将军王浑调度,王浑思谋深远稳重,按兵等待将军。为何径直前行,不听王浑命令,违背制度,不明利害,甚失大义。将军的功勋,铭刻朕心,应当按诏书行事,以维护王法尊严,而在战事将终时,恃功肆意而行,朕将何以行令于天下!”王濬上书解释。 王浑又向皇帝呈报周浚的书,说是王濬军得了吴的宝物,王濬又向晋武帝上表。 </p><h3><strong>晚年生活</strong></h3><p>王濬回到京都,有司劾奏他违诏不受王浑节度,应坐大不敬罪,交付廷尉。晋武帝下诏说:“王濬开始接受率兵直抵秣陵的诏书,以后才又下诏让他受王浑调度。诏书在途中滞留,没有按时到达,这种情况与不受诏同样看待,于理是不通的。王濬没有及时上表说明王浑向他宣布诏书的情况,这是应当责备的。王濬有征伐灭吴的功劳,一点小错不足以掩盖他的大功。”有司又奏,王濬被赦免后,烧毁贼船一百三十五艘,应下令交付廷尉追究责任。武帝下诏说:“不要追究。”拜王濬为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职务。旧制只设步兵五营,新置一营是从王濬开始的。有司又上奏,辅国将军按位次不是很显达的官,应不配置司马,不供给官骑。武帝下诏按外镇将军的标准,供给五百大车,增兵五百人组成辅国营,供给亲骑一百人、官骑十人,配置司马官。封为襄阳县侯,食邑一万户,儿子王彝封为杨乡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赐绢一万匹,又赐衣一套、钱三十万及一些食物。 </p><p>王濬自以为功大,而被王浑父子及豪强所压抑,多次被有司上奏弹劾,每次进见晋武帝时,总要陈说自己征伐的劳苦,及被诬告冤屈的情状,有时显出愤愤不平的样子,退出时不向晋武帝告辞。晋武帝每次都宽恕他。益州护军范通,是王濬的外亲,对王濬说:“卿的功业是盛大的,可惜有这大功业的人未能尽善。”王濬说:“这话什么意思?”范通说:“卿凯旋归来之日,应该戴上隐士的角巾,回到私宅,口不言平吴之事,若有人问及此事,您就说:‘平吴全凭圣主之德,群帅之力,老夫哪有这种力量呢!’如能这样,那么颜回老聃之不夸其德,汉龚遂‘皆圣主之德,非小臣之功’的雅对,又怎么能胜过您呢!这就是蔺相如所以能让廉颇屈服的原因,王浑对此能不惭愧吗?”王濬说:“我开始害怕会发生类似邓艾灭蜀而被杀的事情,怕灾祸及身,不得不说,也不能把话藏在胸中,这是我的偏激啊。” </p><p>当时的人都认为王濬功劳大而封赏轻,博士秦秀、太子洗马孟康、前温县令李密等,一起上表诉说王濬受委屈。武帝才迁王濬为镇军大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王浑到王濬家里去,王濬安排卫士严加戒备,然后才接见,他们两个就是如此互相猜疑防备。王濬平吴之后,因功高位重,不再守俭素之业,于是食则佳肴,衣则锦绣,纵情奢侈享受。他所征召引荐的,多是蜀人,表示不遗故旧。后来又转王濬为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特进,散骑常侍、后军将军如故。</p><p>公元286年1月18日(太康六年十二月庚寅),王濬去世, 终年八十岁,谥号为武。葬于柏谷山,大肆营造坟墓与陵园区,围墙周长四十五里,每面别开一门,松柏茂盛。子王矩继嗣。 </p><h2><strong>历史评价</strong></h2><p>羊祜:“濬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 </p><p>羊暨:“濬为人志大奢侈,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p><p>范通:“卿功则美矣,然恨所以居美者,未尽善也。” </p><p>桓温:“故抚军王濬历职内外,任兼文武,料敌制胜,明勇独断,义存社稷之利,不顾专辄之罪。荷戈长鹜,席卷万里,僭号之吴,面缚象魏,今皇泽被于九州,玄风洽于区外,襄阳之封,废而莫续;恩宠之号,坠于近嗣。” </p><p>李世民:“马隆西伐,王濬南征,师不延时,獯虏削迹,兵无血刃,扬越为墟。通上代之不通,服前王之未服。” </p><p>房玄龄:“二王总戎,淮海攸同。浑既害善,濬亦矜功。武子豪桀,夙参朝列。逞欲牛心,纡情马埒。儒宗知退,避名全节。” </p><p>侯君集:“命将出师,主于克敌,苟能克敌,虽贪可赏;若其败绩,虽廉可诛。是以汉之李广利、陈汤,晋之王濬,隋之韩擒虎,皆负罪谴,人主以其有功,咸受封赏。” </p><p>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p><p>李隆基:“吴国分牛斗,晋室命龙骧。受任敌已灭,策勋名不彰。居美未尽善,矜功徒自伤。长戟今何在,孤坟此路傍。不观松柏茂,空余荆棘场。叹嗟悬剑陇,谁识梦刀祥。” </p><p>张九龄:“汉王思钜鹿,晋将在弘农。入蜀举长算,平吴成大功。与浑虽不协,归皓实为雄。孤绩沦千载,流名感圣衷。万乘度荒陇,一顾凛生风。古节犹不弃,今人争效忠。” </p><p>张说:“牛斗三分国,龙骧一统年。智高宁受制,风急肯回船。有策擒吴嚭,无言让范宣。援孤因势屈,功重为谗偏。旧迹灰尘散,枯坟故老传。百代逢明主,何辞死道边。” </p><p>罗邺:“埋骨千年近路尘,路傍碑号晋将军。当时若使无功业,早个耕桑到此坟。男儿未必尽英雄,但到时来即命通。若使吴都犹王气,将军何处立殊功。” </p><p>郝经:“濬既克清建业,浑亦献捷横江,皆为得儁,浑其次也。然语平吴之功,武帝归之羊太傅是已,濬等特输力而终之尔。始用濬则祜也,着恩信则祜也,力请大举以乘孙皓,祜也。卒之杜预使濬不受节度,以成破竹之势而径造建业,濬乃自以为功,而忘羊、杜;浑又争之,过浮于功矣。” </p><p>陈元靓:“湖城地灵,生此士治。坟典素风,旗旛大志。长炬十连,艘舡千里。平吴定功,王浑知耻。” </p><p>李慈铭:“若羊祜之厚重,杜预之练习,刘毅之劲直,王濬之武锐,刘弘之识量,江统之志操,周处之忠挺,周访之勇果,卞壸之风检,陶侃之干局,温峤之智节,祖逖之伉慨,郭璞之博奥,贺循之儒素,刘超之贞烈,蔡谟之检正,谢安之器度,王坦之之风格,孔愉之清正,王羲之之高简,皆庸中佼佼,足称晋世第一流者,盖二十人尽之矣。” </p><p>蔡东藩:“惟晋之伐吴,倡议为羊祜,立功为王濬,而从中怂恿者为张华,余子碌碌,皆因人成事而已。武帝非不明察,卒因朝臣右袒王浑,独封浑为公,而濬以下不过封侯,无怪濬之愤悒不平也。然功成者退,知足不辱,濬乃为小丈夫之悻悻,始终未释,其后来之得全首领者,尚其幸耳。韩彭葅醢,晁错受戮,非炎盛开国时耶?史家谓浑既害善,濬亦矜功,诚足为一时定评云。” </p><h2><strong>后世地位</strong></h2><p>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抚军大将军襄阳侯王濬”。 </p><p>及至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王濬。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王濬亦位列其中。 </p>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王濬
别名王璿、王璇、士治、阿童
国籍晋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弘农湖
出生日期206年
逝世日期286年1月18日
职业将领
主要成就参与灭吴战役
官职镇军大将军
封爵襄阳县侯
谥号武侯
<h2><strong>人物生平</strong></h2><h3><strong>早年经历</strong></h3><p>王濬出身于世代为二千石的官吏之家。他博通典籍,姿貌俊美,但不注意修养品行博取名声,故而不为乡里所称道。稍后才改变志节,爽朗旷达,恢宏有大志。曾经修建宅第,在门前开了一条数十步宽的路。有人对他说路太宽有何用,王濬说:“我打算使路上能容纳长戟幡旗的仪仗。”众人都笑他,王濬说:“陈胜说过,燕雀哪能知道鸿鹄的大志呢?” </p><h3><strong>治理河东</strong></h3><p>州郡征召王濬为河东从事。因王濬为人严正清峻,一些不廉洁的官吏闻其到任,皆望风而去。刺史燕国人徐邈有个才貌俱全的女儿,因选择夫婿而未嫁。徐邈便大会同僚佐吏,令女儿在内观看,女儿看中了王濬,并指着告诉了母亲,徐邈便把女儿嫁给了王濬。</p><p>后为征南将军参军,羊祜以深交知己待他。羊祜的侄子羊暨对羊祜说:“王濬为人志向太高,奢侈不节,不可单独担当大事,对他应该有所抑制。”羊祜说:“王濬有大才,将要实现他的愿望,是可以任用的。”后转为车骑将军从事中郎,有见识的人认为羊祜可算是善于荐贤的人了。 </p><h3><strong>调任益州</strong></h3><p>后任巴郡太守,此郡与吴国接壤,兵士苦于战争徭役,生了男孩多不愿养育。王濬制定了严格的法规条款,减轻徭役课税,生育者都可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婴儿有数千人。</p><p>公元272年(泰始八年),转任广汉太守,垂布德惠,百姓赖之。一次,王濬梦见有三把刀悬挂在屋梁之上,不—会,又益(增)一刀。王濬惊醒后心中十分厌恶。主簿李毅拜了两拜表示祝贺道:“三个刀是州字,又增加一个,府君将要做益州刺史吧!”不久盗贼张弘杀了益州刺史皇甫晏,朝廷果然迁王濬为益州刺史。王濬设下计谋,将张弘等贼人全部杀掉,因功封关内侯。王濬在任,广施仁政,树立威信,当地各族百姓,多来归附。王濬因政绩突出,被拜为右卫将军、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当时正筹划平吴,素知王濬奇略过人。便密上表章,请仍留王濬于益州,参与平吴大计。公元272年(泰始八年),晋武帝依羊祜之建议,复任王濬为益州刺史。 </p><h3><strong>训练水军</strong></h3><p>晋武帝谋划灭吴,下诏让王濬修造舟舰,王濬造连舫大船,方一百二十步,每艘可装载二千余人。大船周边以木栅为城,修城楼望台,有四道门出入,船上可以来往驰马。又在船头画上益鸟首怪兽,以恐吓江神,船舰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自古未有。王濬在蜀地造船,削下的碎木片浮满江面,顺流漂下。吴建平太守吾彦取些木片呈给孙皓说:“晋必有攻吴的打算,应在建平增兵防守,建平攻不下,晋军终不敢东下。”孙皓不听。当时吴国有童谣:“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而王濬的小字又是“阿童”,正应了童谣之言,于是晋武帝拜王濬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p><p>当时朝中大臣对伐吴纷纷议论谏阻,王濬给皇帝上疏说:“臣多次查访研究吴楚的情况,孙皓荒淫凶暴,荆扬一带无论贤愚,没有不怨恨的,观察目前形势,应从速伐吴。今日不伐,形势变化不可预测。如果孙皓突然死去,吴人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人尽其才,则吴国就成了我们的强敌。再者,臣造船已经七年,船日渐腐朽损坏,另外臣年已七十,死期临近。以上三事如不遂人愿,伐吴更加困难。诚恳希望陛下不要失去良机。”武帝内心同意王濬的意见。贾充、荀勖进谏以为不可伐吴,只有张华坚意劝武帝伐吴,又遇上杜预自荆州上表请求伐吴,武帝这才下诏,分别布署伐吴兵力。王濬于是统领蜀军。王濬先前在巴郡所保全的男婴,现在都到了服兵役供徭役的年龄,他们的父母都劝勉从军的儿子说:“是王府君给你的生命,你要勤勉效力,不要贪生怕死啊!” </p><h3><strong>攻灭孙吴</strong></h3><p>公元280年(太康元年)正月,王濬率水陆大军自成都沿江而下,过瞿塘峡、巫峡,进至秭归附近。王濬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破吴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擒吴丹阳监盛纪。然后顺流而下,进入西陵峡,遇到了吴军设置的拦江铁锁和暗置江中的铁锥。由于此前羊祜擒获吴国间谍,羊祜捕获吴间谍,得知上述情况,王濬就做了几十个大木筏,每个也有方百余步大,筏上扎成草人,被甲执杖,令善水士兵乘筏先行,铁锥刺到筏上都被筏带去。又做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上麻油,放在船前,遇到铁锁,就点起火炬,将铁锁熔化烧断,于是战船通行无阻。二月初三,攻克西陵,俘获吴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初五,攻克荆门、夷道二城,俘获监军陆晏。初八,攻克乐乡,俘获水军督陆景。平西将军施洪等投降。十八日,晋武帝下诏进王濬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 </p><p>王濬从蜀出兵,兵不血刃,无坚不摧,夏口、武昌的吴军,无敢支吾抗拒者。于是挥师顺流而下,直抵吴都附近的三山,孙皓派遣游击将军张象率水军万人抵御王濬,张象望见晋军旗帜而投降。孙皓等听说王濬军队的旗帜器甲,连天蔽江,威势极盛,莫不胆破魂飞。于是采纳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之计,向王濬递上降表说:“吴郡孙皓向您叩头请死罪。昔日汉室失控,九州分裂,我先人乘机占有江南,遂恃山河险阻,与魏乖离对峙。大晋建国,德被四海,愚昧卑劣之人,偷安于一隅,不知天命。至于今天烦劳您的六军,风餐露宿,远临江边。吴人举国震惊,命存片刻之人,尚思攀缘天朝得宽宏光大之恩。谨遣私署太常张夔等送上所佩玺绶,委身以待处分。”三月十五日王濬,进入石头城。孙皓准备了亡国之礼,驾着素车白马,袒露肢体,缚住双手,衔璧牵羊,大夫穿着丧服,士人抬着棺材,率领着伪太子孙瑾、孙瑾弟鲁王孙虔等二十一人,到达军营门前。王濬亲自为孙皓松绑,接受了玉璧,烧掉了棺材,将孙皓送往洛阳。王濬收了吴的图书簿籍,封了府库,军中无所私获。晋武帝派遣使者慰劳王濬军。 </p><h3><strong>上书自辩</strong></h3><p>当初,晋武帝下诏书使王濬攻下建平以后受杜预调度,到秣陵后受王浑调度。杜预到江陵,对诸将帅说:“如果王濬能攻下建平,则可顺流长驱东下,威名显赫,不应受我的制约。如果不能攻下建平,则也无理由去调度他了。”王濬到了西陵,杜预给他写信说:“足下能摧毁吴西边的屏障,便当直取秣陵,讨伐数世为患的逃寇,解救吴民于涂炭之中。再自江入淮,渡过泗水汴水,溯黄河而上,整军还都,这是旷世未有的盛事啊!”王濬大喜,向晋武帝上表并呈上杜预的书信。 </p><p>王濬将到秣陵时,王浑遣使者令王濬暂停,到自己军中商量事情,王濬张起船帆直往前驶,回报王浑说:“风大,船不能停。”王浑久已打败孙皓中军,杀了张悌等,但按兵不敢前进,而王濬乘胜接受了孙皓投降,王浑觉得羞耻而且愤怒,于是向朝廷上表,说王濬违背诏命,不受自己调度,对王濬进行诬告。有司判定要将王濬用槛车征召回京,武帝不许,下诏指责王濬说:“伐吴是件大事,应有统一军令。以前有诏使将军受安东将军王浑调度,王浑思谋深远稳重,按兵等待将军。为何径直前行,不听王浑命令,违背制度,不明利害,甚失大义。将军的功勋,铭刻朕心,应当按诏书行事,以维护王法尊严,而在战事将终时,恃功肆意而行,朕将何以行令于天下!”王濬上书解释。 王浑又向皇帝呈报周浚的书,说是王濬军得了吴的宝物,王濬又向晋武帝上表。 </p><h3><strong>晚年生活</strong></h3><p>王濬回到京都,有司劾奏他违诏不受王浑节度,应坐大不敬罪,交付廷尉。晋武帝下诏说:“王濬开始接受率兵直抵秣陵的诏书,以后才又下诏让他受王浑调度。诏书在途中滞留,没有按时到达,这种情况与不受诏同样看待,于理是不通的。王濬没有及时上表说明王浑向他宣布诏书的情况,这是应当责备的。王濬有征伐灭吴的功劳,一点小错不足以掩盖他的大功。”有司又奏,王濬被赦免后,烧毁贼船一百三十五艘,应下令交付廷尉追究责任。武帝下诏说:“不要追究。”拜王濬为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职务。旧制只设步兵五营,新置一营是从王濬开始的。有司又上奏,辅国将军按位次不是很显达的官,应不配置司马,不供给官骑。武帝下诏按外镇将军的标准,供给五百大车,增兵五百人组成辅国营,供给亲骑一百人、官骑十人,配置司马官。封为襄阳县侯,食邑一万户,儿子王彝封为杨乡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赐绢一万匹,又赐衣一套、钱三十万及一些食物。 </p><p>王濬自以为功大,而被王浑父子及豪强所压抑,多次被有司上奏弹劾,每次进见晋武帝时,总要陈说自己征伐的劳苦,及被诬告冤屈的情状,有时显出愤愤不平的样子,退出时不向晋武帝告辞。晋武帝每次都宽恕他。益州护军范通,是王濬的外亲,对王濬说:“卿的功业是盛大的,可惜有这大功业的人未能尽善。”王濬说:“这话什么意思?”范通说:“卿凯旋归来之日,应该戴上隐士的角巾,回到私宅,口不言平吴之事,若有人问及此事,您就说:‘平吴全凭圣主之德,群帅之力,老夫哪有这种力量呢!’如能这样,那么颜回老聃之不夸其德,汉龚遂‘皆圣主之德,非小臣之功’的雅对,又怎么能胜过您呢!这就是蔺相如所以能让廉颇屈服的原因,王浑对此能不惭愧吗?”王濬说:“我开始害怕会发生类似邓艾灭蜀而被杀的事情,怕灾祸及身,不得不说,也不能把话藏在胸中,这是我的偏激啊。” </p><p>当时的人都认为王濬功劳大而封赏轻,博士秦秀、太子洗马孟康、前温县令李密等,一起上表诉说王濬受委屈。武帝才迁王濬为镇军大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王浑到王濬家里去,王濬安排卫士严加戒备,然后才接见,他们两个就是如此互相猜疑防备。王濬平吴之后,因功高位重,不再守俭素之业,于是食则佳肴,衣则锦绣,纵情奢侈享受。他所征召引荐的,多是蜀人,表示不遗故旧。后来又转王濬为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特进,散骑常侍、后军将军如故。</p><p>公元286年1月18日(太康六年十二月庚寅),王濬去世, 终年八十岁,谥号为武。葬于柏谷山,大肆营造坟墓与陵园区,围墙周长四十五里,每面别开一门,松柏茂盛。子王矩继嗣。 </p><h2><strong>历史评价</strong></h2><p>羊祜:“濬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 </p><p>羊暨:“濬为人志大奢侈,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p><p>范通:“卿功则美矣,然恨所以居美者,未尽善也。” </p><p>桓温:“故抚军王濬历职内外,任兼文武,料敌制胜,明勇独断,义存社稷之利,不顾专辄之罪。荷戈长鹜,席卷万里,僭号之吴,面缚象魏,今皇泽被于九州,玄风洽于区外,襄阳之封,废而莫续;恩宠之号,坠于近嗣。” </p><p>李世民:“马隆西伐,王濬南征,师不延时,獯虏削迹,兵无血刃,扬越为墟。通上代之不通,服前王之未服。” </p><p>房玄龄:“二王总戎,淮海攸同。浑既害善,濬亦矜功。武子豪桀,夙参朝列。逞欲牛心,纡情马埒。儒宗知退,避名全节。” </p><p>侯君集:“命将出师,主于克敌,苟能克敌,虽贪可赏;若其败绩,虽廉可诛。是以汉之李广利、陈汤,晋之王濬,隋之韩擒虎,皆负罪谴,人主以其有功,咸受封赏。” </p><p>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p><p>李隆基:“吴国分牛斗,晋室命龙骧。受任敌已灭,策勋名不彰。居美未尽善,矜功徒自伤。长戟今何在,孤坟此路傍。不观松柏茂,空余荆棘场。叹嗟悬剑陇,谁识梦刀祥。” </p><p>张九龄:“汉王思钜鹿,晋将在弘农。入蜀举长算,平吴成大功。与浑虽不协,归皓实为雄。孤绩沦千载,流名感圣衷。万乘度荒陇,一顾凛生风。古节犹不弃,今人争效忠。” </p><p>张说:“牛斗三分国,龙骧一统年。智高宁受制,风急肯回船。有策擒吴嚭,无言让范宣。援孤因势屈,功重为谗偏。旧迹灰尘散,枯坟故老传。百代逢明主,何辞死道边。” </p><p>罗邺:“埋骨千年近路尘,路傍碑号晋将军。当时若使无功业,早个耕桑到此坟。男儿未必尽英雄,但到时来即命通。若使吴都犹王气,将军何处立殊功。” </p><p>郝经:“濬既克清建业,浑亦献捷横江,皆为得儁,浑其次也。然语平吴之功,武帝归之羊太傅是已,濬等特输力而终之尔。始用濬则祜也,着恩信则祜也,力请大举以乘孙皓,祜也。卒之杜预使濬不受节度,以成破竹之势而径造建业,濬乃自以为功,而忘羊、杜;浑又争之,过浮于功矣。” </p><p>陈元靓:“湖城地灵,生此士治。坟典素风,旗旛大志。长炬十连,艘舡千里。平吴定功,王浑知耻。” </p><p>李慈铭:“若羊祜之厚重,杜预之练习,刘毅之劲直,王濬之武锐,刘弘之识量,江统之志操,周处之忠挺,周访之勇果,卞壸之风检,陶侃之干局,温峤之智节,祖逖之伉慨,郭璞之博奥,贺循之儒素,刘超之贞烈,蔡谟之检正,谢安之器度,王坦之之风格,孔愉之清正,王羲之之高简,皆庸中佼佼,足称晋世第一流者,盖二十人尽之矣。” </p><p>蔡东藩:“惟晋之伐吴,倡议为羊祜,立功为王濬,而从中怂恿者为张华,余子碌碌,皆因人成事而已。武帝非不明察,卒因朝臣右袒王浑,独封浑为公,而濬以下不过封侯,无怪濬之愤悒不平也。然功成者退,知足不辱,濬乃为小丈夫之悻悻,始终未释,其后来之得全首领者,尚其幸耳。韩彭葅醢,晁错受戮,非炎盛开国时耶?史家谓浑既害善,濬亦矜功,诚足为一时定评云。” </p><h2><strong>后世地位</strong></h2><p>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抚军大将军襄阳侯王濬”。 </p><p>及至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王濬。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王濬亦位列其中。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