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乌鲁木齐市 [切换城市]
本名伯益
别称伯翳、大费
所处时代五帝末期至夏朝早期
民族族群东夷
去世时间夏启六年(约前1973年)
主要作品《山海经》
主要成就创造益井、训鸟术、训兽术、治水术
追封诸侯
伯益(前?- 约前1973年),一名伯翳,也称伯翳、大费,他是大业的长子、黄帝的5世孙。
因曾协助禹治水有功,故受帝舜赐姓嬴,并将姚姓之女许配伯益为妻 。
帝舜禅位于禹后,伯益被任命为执政官,总理朝政。禹在临终时,将天下授于益。后遂让位于启。
祖父:业父
祖母:女修(华夏部落颛顼孙女)
父亲:皋陶
母亲:女华
妻子:姚姓之女
儿子 : 大廉(长子)、若木(次子)
后裔 :
费昌(夏末、若木之后)
孟戏、中衍(商中期,大廉之后)
中潏(商末,中衍之后)
蜚廉(商纣王时,中潏之子)
恶来(秦国先祖)、季胜(赵国先祖),俱蜚廉子
伯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佐禹平治水土,这点可见于《史记》之《夏本纪》《秦本纪》等。伯益不仅治水卓有成就,而且在治水过程中还立下了其他功劳。
其一,伯益在遭受洪水侵袭的地方,根据当地地势低洼的特点,教给民众种植稻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当禹在平定洪水后,帝舜赏赐伯益以皂游(一种黑色旗帜),还将自己家族的女子许配给伯益。此后,伯益就在舜的手下担任虞官(《尚书·尧典》),掌管山泽,繁育鸟兽。而伯益的后人,包括费昌、仲衍、造父、处父辈以长于训鸟兽成立于世。
其二,传说伯益发明了凿井技术。《经典释文》卷二井卦因《世本》云:“化益作井。”《吕氏春秋·勿躬篇》:“伯益作井。”这大概与其佐禹治水不无关系,毕竟在长期与水土打交道的过程中,是易于发现地下水的秘密的。当代考古发掘证明,我国水井的出现恰当与尧舜时期相差不远的龙山时代,可知传说有其根据。凿井技术的发明有重大的意义,在此技术发明之前人们不得不靠近河流定居,忍受河水泛滥的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我国古代北方广大平原地区逐渐为各氏族充斥,得以开发。
其三,伯益参加平治洪水,也促进了本氏族的发展。据考证,夏商时期的“其氏”便是伯益之族,且其氏的源起,便是与治水密切相关的。
大禹继舜之后,伯益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
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他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不要违反民意而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谦虚会受到益处,自满能导致失败,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
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现出远见卓识。舜时,三苗族离心离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议,要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议,撤退军队,实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终于归顺。伯益还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成为《山海经》的素材。
帝舜禅位于禹后,伯益被任命为执政官,总理朝政。禹在临终时,将天下授于益。后来被禹之子启杀害。公元前1973年,禹的儿子夏启发动兵变处死了伯益,引发了“有扈之乱”。传说伯益的尸骨安葬在商丘宁陵。
夏代小说《山海经》是一部被后世称为奇书的神话故事小说。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其中有4卷为后人增补作品。最初的撰写人很可能是就是夏代的伯益。
西汉刘歆《山海经表》:“ 已定《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上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禹主行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记闻作《山海经》” 。东汉赵晔《越王无余外传》:“(禹)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
《汉书》:“少昊之后伯益也”。
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代,尧王城遗址前期有可能是少昊都城,后期有可能是伯益的都城。都城之南3公里处的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内的天台山上有伯益挖的井,人称“益井”。以及伯益的坟墓,人称“大王陵”。
大禹去世之后,伯益和夏启进行部落联盟首脑之争。伯益失败被杀,被族人葬于天台山上。此次夷夏之争甚为惨烈。东夷地区延续了几千年的规模巨大的尧王城,两城,凌阳河和段家河古城都毁于一旦,荡然无存。另一结果就是导致该地区人口锐减,一直很活跃的早期华夏凤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还形成了以夏启和元仲为首的早期华夏两大对抗集团。
《春秋左传正义》隐公二年下注曰:“《谱》云:“莒,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於期于莒,初都计,后徙莒,今城阳莒县是也”。《秦始皇本纪》“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尝有勋于唐虞之际,受土赐姓” 。《史记·秦本纪》“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
两大集团既结合又对抗的情况一直持续到西周初期,代表华夏集团的西周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征伐东夷的战争,代表东夷集团的诸嬴的势力范围进一步被压缩并被分化瓦解,嬴秦、嬴赵西迁,秦国远祖就是在这一时期由日照地区万里迁移来到西北地区的。秦人远在西北, 不忘故土,墓葬的头向都朝着东方,这也是秦始皇登基后数次东巡琅琊的原因之一。留在中国的嬴江进一步被分割成嬴江、嬴黄等三等诸侯小国,江国的国都也被迫从山东曲阜迁到河南正阳。
伯益的势力范围大概今山东省日照地区。日照天台山因《山海经》中的记载而得名。《山海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东南海之外,泔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
天台山位于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南,离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尧王城遗址约3公里。尧王城遗址出土的墓葬的头像都朝着天台山的方向。据考证,天台山中有汤谷,是东夷人祖先羲和祭祀太阳神的圣地,是东方太阳崇拜和太阳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东夷人祭祀先祖的圣地。
伯益的主要政见言论可见于《尚书·大禹谟》。伯益提倡德治,提倡帝尧那样的仁德,认为治国要小心谨慎、忠于职守。强调未雨绸缪,这样遇到偶发事件时就不会毫无准备失了分寸。要有原则与法度,不能贪图享乐。不能以违背自然本性为代价,好大喜功,盲目冒进;也不要拂逆万民的心愿,来屈从强权者的一己之欲。这样一来,才能抚顺四夷。
《墨子·尚贤》:“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本名伯益
别称伯翳、大费
所处时代五帝末期至夏朝早期
民族族群东夷
去世时间夏启六年(约前1973年)
主要作品《山海经》
主要成就创造益井、训鸟术、训兽术、治水术
追封诸侯
人物简介
伯益(前?- 约前1973年),一名伯翳,也称伯翳、大费,他是大业的长子、黄帝的5世孙。
因曾协助禹治水有功,故受帝舜赐姓嬴,并将姚姓之女许配伯益为妻 。
帝舜禅位于禹后,伯益被任命为执政官,总理朝政。禹在临终时,将天下授于益。后遂让位于启。
家庭成员
祖父:业父
祖母:女修(华夏部落颛顼孙女)
父亲:皋陶
母亲:女华
妻子:姚姓之女
儿子 : 大廉(长子)、若木(次子)
后裔 :
费昌(夏末、若木之后)
孟戏、中衍(商中期,大廉之后)
中潏(商末,中衍之后)
蜚廉(商纣王时,中潏之子)
恶来(秦国先祖)、季胜(赵国先祖),俱蜚廉子
主要事迹
助禹治水
伯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佐禹平治水土,这点可见于《史记》之《夏本纪》《秦本纪》等。伯益不仅治水卓有成就,而且在治水过程中还立下了其他功劳。
其一,伯益在遭受洪水侵袭的地方,根据当地地势低洼的特点,教给民众种植稻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当禹在平定洪水后,帝舜赏赐伯益以皂游(一种黑色旗帜),还将自己家族的女子许配给伯益。此后,伯益就在舜的手下担任虞官(《尚书·尧典》),掌管山泽,繁育鸟兽。而伯益的后人,包括费昌、仲衍、造父、处父辈以长于训鸟兽成立于世。
其二,传说伯益发明了凿井技术。《经典释文》卷二井卦因《世本》云:“化益作井。”《吕氏春秋·勿躬篇》:“伯益作井。”这大概与其佐禹治水不无关系,毕竟在长期与水土打交道的过程中,是易于发现地下水的秘密的。当代考古发掘证明,我国水井的出现恰当与尧舜时期相差不远的龙山时代,可知传说有其根据。凿井技术的发明有重大的意义,在此技术发明之前人们不得不靠近河流定居,忍受河水泛滥的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我国古代北方广大平原地区逐渐为各氏族充斥,得以开发。
其三,伯益参加平治洪水,也促进了本氏族的发展。据考证,夏商时期的“其氏”便是伯益之族,且其氏的源起,便是与治水密切相关的。
大禹继舜之后,伯益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
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他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不要违反民意而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谦虚会受到益处,自满能导致失败,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
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现出远见卓识。舜时,三苗族离心离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议,要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议,撤退军队,实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终于归顺。伯益还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成为《山海经》的素材。
与启争位
帝舜禅位于禹后,伯益被任命为执政官,总理朝政。禹在临终时,将天下授于益。后来被禹之子启杀害。公元前1973年,禹的儿子夏启发动兵变处死了伯益,引发了“有扈之乱”。传说伯益的尸骨安葬在商丘宁陵。
轶事典故
著山海经
夏代小说《山海经》是一部被后世称为奇书的神话故事小说。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其中有4卷为后人增补作品。最初的撰写人很可能是就是夏代的伯益。
西汉刘歆《山海经表》:“ 已定《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上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禹主行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记闻作《山海经》” 。东汉赵晔《越王无余外传》:“(禹)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
文献记载
《汉书》:“少昊之后伯益也”。
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代,尧王城遗址前期有可能是少昊都城,后期有可能是伯益的都城。都城之南3公里处的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内的天台山上有伯益挖的井,人称“益井”。以及伯益的坟墓,人称“大王陵”。
大禹去世之后,伯益和夏启进行部落联盟首脑之争。伯益失败被杀,被族人葬于天台山上。此次夷夏之争甚为惨烈。东夷地区延续了几千年的规模巨大的尧王城,两城,凌阳河和段家河古城都毁于一旦,荡然无存。另一结果就是导致该地区人口锐减,一直很活跃的早期华夏凤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还形成了以夏启和元仲为首的早期华夏两大对抗集团。
《春秋左传正义》隐公二年下注曰:“《谱》云:“莒,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於期于莒,初都计,后徙莒,今城阳莒县是也”。《秦始皇本纪》“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尝有勋于唐虞之际,受土赐姓” 。《史记·秦本纪》“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
两大集团既结合又对抗的情况一直持续到西周初期,代表华夏集团的西周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征伐东夷的战争,代表东夷集团的诸嬴的势力范围进一步被压缩并被分化瓦解,嬴秦、嬴赵西迁,秦国远祖就是在这一时期由日照地区万里迁移来到西北地区的。秦人远在西北, 不忘故土,墓葬的头向都朝着东方,这也是秦始皇登基后数次东巡琅琊的原因之一。留在中国的嬴江进一步被分割成嬴江、嬴黄等三等诸侯小国,江国的国都也被迫从山东曲阜迁到河南正阳。
伯益的势力范围大概今山东省日照地区。日照天台山因《山海经》中的记载而得名。《山海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东南海之外,泔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
天台山位于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南,离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尧王城遗址约3公里。尧王城遗址出土的墓葬的头像都朝着天台山的方向。据考证,天台山中有汤谷,是东夷人祖先羲和祭祀太阳神的圣地,是东方太阳崇拜和太阳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东夷人祭祀先祖的圣地。
人物思想
伯益的主要政见言论可见于《尚书·大禹谟》。伯益提倡德治,提倡帝尧那样的仁德,认为治国要小心谨慎、忠于职守。强调未雨绸缪,这样遇到偶发事件时就不会毫无准备失了分寸。要有原则与法度,不能贪图享乐。不能以违背自然本性为代价,好大喜功,盲目冒进;也不要拂逆万民的心愿,来屈从强权者的一己之欲。这样一来,才能抚顺四夷。
人物评价
《墨子·尚贤》:“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