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长春市 [切换城市]
本名柳下惠
别称展获、展禽、柳下季
字号字子禽,一字季
所处时代春秋时期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鲁国柳下邑
出生时间公元前720年
去世时间公元前621年
主要成就“展”姓和“柳”姓的创始人
孔子评价被遗落的贤人
孟子评价圣之和者也
历史典故坐怀不乱
尊称和圣
旅游景点和圣柳下惠故里
<h2><strong>人物思想简介</strong></h2><p>柳下惠春秋时期人。名获,字展禽,又号柳下季。鲁国人。鲁大夫展无骇之子。与臧文仲同时。主要活动年代在鲁国庄、闵、僖、文四朝之间。被孔子称为“逸民”,又以其德行被视为儒家心目中的贤人:“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曾作过法官,坚持“以直道事人”,被多次撤职(见《论语·微子》)。因处于“降志辱身”(同上)的逸民地位,故在思想上与道家有一定联系,表现出雌雄如一、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不羞污君,不卑小官”(《孟子-公孙丑上》)。即不以侍奉坏君为可耻,不以自己官职小为卑下。对个人的处境无怨无艾,也无所求:“遗佚而不怨,既穷而不悯”(同上),即自己被遗弃,也不怨恨;自己穷困.也不忧愁。认为去处行止都不必认真计较:“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同上),意即牵住他,叫他留住,他就留住。叫他留住就留住,是因为他感到并没有必要离开某个地方。柳下惠在各诸侯国有相当大的影响。“昔者秦攻齐,令日:‘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战国策·齐策四》)秦攻齐,中间要经过鲁国。秦军下令切实保护柳下惠在鲁国的墓地,并规定在柳下惠墓地五十步以内砍柴的人要处以死刑。柳下惠在各诸侯国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p><h2><strong>人物生平</strong></h2><p>柳下惠,姬姓,展氏,名获,字子禽,一字季,食采柳下,谥号“惠”,故称柳下惠。</p><p>生于公元前720年,卒于公元前621年。柳下惠后裔播迁四方,其后人聚居的地方,多有其庙祀,往往被附会成其故里。</p><p><b>柳下惠生于山东平阴。</b><b></b></p><p>清嘉庆李兆洛纂《风台县志·营建篇》载:今平阴县展洼村是展禽故里。李兆洛纂《凤台县志·营建篇》“柳庄寺,在展沟西南八里展洼村。春秋柳下惠居此。附近展姓尚多,传为展禽后裔。</p><p>平阴县孝直镇展洼村保留有“和圣柳下惠故里”的明代石碑、“和圣祠”等遗迹和几部有关族谱,表明这里就是柳下惠的故里或至少与柳下惠有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p><p><b>柳下惠逝于山东新泰。</b><b></b></p><p>最早关于新泰和圣墓的记载,见于明·嘉靖《泰山志》卷二《遗迹·帝王》载:“柳下惠墓:在(泰安)州治东南一百里,至今村人尚多展姓者,村名曰柳里村。”姬姓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建立后,武王分封开国元勋,其弟周公旦以公爵位封于鲁国,建都曲阜,但留朝执政,由长子禽父(字伯禽)代为就封,史称鲁公。其五代孙名“称”,即第十二位鲁君鲁孝公(前?—前769年),有季子字子展(或称公子展、夷伯展)。子展之孙曰无骇。公元前715年,无骇卒。当时诸侯以字为谥,鲁隐公便命其族以祖父字为展氏。此乃展氏得姓之始。展禽为无骇之子,这便是展、柳二姓均尊展禽即柳下惠为始祖的历史渊源。 </p><p>柳下惠虽然被孟子称为“和圣”,但是史书关于他的生平的记载很少。这些记载散见于《左传》《国语》《论语》和《孟子》等先秦古籍,部分记载有明确的时间,部分记载则更接近一种对他的评价。</p><h3><strong>论语记载</strong></h3><p>《论语》记载柳下惠在鲁国做士师时。这是一个掌管刑罚狱讼之事的小官。当时鲁国王室衰败,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权贵,竟接连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志。100多年后的孔子在谈到这事时还十分气愤,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柳下惠虽然屡受打击排挤,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学问却名满天下,各国诸侯都争着以高官厚禄礼</p>柳下惠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有人问其故,他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意思是说,自己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了做人的原则。如果一直坚持下去,到了哪里也难免遭遇被黜免的结果;如果放弃做人的原则,在鲁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禄。那又何必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呢? <h3><strong>国语记载</strong></h3><p>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书中有几处明确的记载。《国语·鲁语上》中记载道: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齐孝公出兵讨伐鲁国,臧文仲问柳下惠如何措辞,才可以使齐国退兵。柳下惠说,听说大国如果做好小国的榜样,小国如果好好侍奉大国,这样才能防止祸乱;时下鲁国作为小国却狂妄自大,触怒大国,无异自取其祸,怎么措辞都是没有用的。柳下惠这样说,相当于对臧氏在鲁国的执政行为直言不讳地表示了批评。</p><p>柳下惠有一个弟弟叫展喜,在鲁为大夫。齐孝公领兵伐鲁。鲁僖公派展喜去慰劳士兵以便迎战。柳下惠得知,便向展喜授以方略,让他到齐营去见齐孝公。孝公问,“齐国大军压境,你们害怕了吧?”展喜笑道,“小人才会害怕呢,君子是不会害怕的!”孝公不解地问为什么。展喜说,“凭先王之命。当初鲁之始封国君周公和齐之始封国君太公曾共同辅佐周成王。成王曾赐以盟书,说齐鲁两国今后要世代修睦敦好,不可以互相残杀。现在盟约尚藏在内府,载于史书,每当新君即位都要郑重地宣誓永志不忘。你才即位几天,怎么能把这事抛在了脑后?”齐孝公无言可对,自知理亏,只好撤兵。</p><p>齐孝公攻打鲁国北部边境。僖公派展喜去慰劳齐军,并叫他到展禽那里接受犒劳齐军的外交辞令。</p><p>齐孝公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展喜出境迎上去进见他,说:“寡君听说您亲自出动大驾,将要光临敝邑,派遣下臣来犒劳您的左右侍从。”齐孝公说:“鲁国人害怕吗?”展喜回答说:“小人害怕了,君子就不。”齐孝公说:“你们的府库空虚得就像悬挂起来的磬,四野里连青草都没有,仗着什么而不害怕?”展喜回答说:“依仗先王的命令。从前周公、太公辅佐周室,在左右协助成王。成王慰问他们,赐给他们盟约,说:‘世世代代的子孙,不要互相侵害。’这个盟约藏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桓公因此联合诸侯,而解决他们之间的不和谐,弥补他们的缺失,而救援他们的灾难,这都是显扬过去的职责啊。等到君侯登上君位,诸侯都给予厚望,说:‘他会继承桓公的功业吧。’我敝邑因此不敢保城聚众,说:‘难道他即位九年,就丢弃王命,废掉职责,他怎么向先君交代?他一定不会这样的。’依仗这个才不害怕。”齐孝公于是收兵回国。</p><p>齐国的国君派人向鲁国索要传世之宝岑鼎。鲁庄公舍不得,却又怕得罪强横无礼的齐国,遂打算以一假鼎冒充。但齐国人说:“齐国人不相信你们,只相信以真诚正直闻名天下的柳下惠。如果他说这个鼎是真的,齐国人才放心。”庄公只好派人求柳下惠。柳下惠说:“信誉是臣下一生唯一的珍宝,如果说假话,那就是臣下自毁珍宝。以毁珍宝为代价来保住你的珍宝,这样的事怎么干?”庄公无奈,只得以真鼎送往齐国。</p><p>《国语》还记载了柳下惠批评臧文仲祭祀海鸟的故事。一只名为“爰居”的海鸟停留在了鲁国都城东门外好几天了,臧文仲让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却说,臧氏治国简直就是乱来,祭祀是国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国能够成功的基础,所以要谨慎地制定关于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这些制度要依据圣王的祭祀原则。圣王只祭祀对人民和国家有功劳的人和事物,所以柱、后土、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鲧、禹……直到周文王、周武王这些人,才能受到后人的祭祀;此外土地、五谷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地上的五行,九州的名山、江河和沼泽,也应该加以祭祀。而海鸟“爰居”飞到鲁国,还不知道它为什么飞来,也不见得它对人民有什么功德,这样就决定祭祀它,实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举措。柳下惠猜测海鸟是为躲避灾难而来,而事实证明了他的猜测是对的。这件事不但说明了柳下惠为官的正直,也表现出他对圣王礼制的熟悉,这也是他受儒家思想重视的原因。 </p><h3><strong>诗经记载</strong></h3><p>柳下惠被中国历代广为人知的是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传说是这样的,古时候的展沟西面有一片茂密的柳林,有一个深秋的夜晚,柳下惠路过柳林时,忽遇倾盆大雨。他急忙躲到一个破庙里避雨。恰在这时,一年轻女子也到此避雨,与他相对而坐。半夜时分,年轻女子被冻醒,便起身央求坐到柳下惠怀中,以温身驱寒。柳下惠急忙推辞:“万万使不得,荒郊野外,孤男寡女处在一起本已不妥,你若再坐我怀,更是有伤风化。” 女子道:“世人都知大夫圣贤,品德高尚,小女子虽坐在怀中,大人只要不生邪念,又有何妨?我若因寒冷病倒,家中老母便无人服侍,你救我就是救了我母女二人。” 柳下惠再无推托之词,只好让女子坐到自己怀中。如注暴雨,一夜未停。柳下惠怀抱女子,闭目塞听,丝纹不动,漫漫长夜竟不知温香在怀。天明,雨过天晴,得恩于柳下惠的女子不胜感激地说:“人言展大夫是正人君子,果然名不虚传。”</p><h3><strong>其他记载</strong></h3><p>柳下惠退居柳下后,则招收生徒,传授文化、礼仪,深受乡人爱戴。死后,弟子要为他议谥号。其妻说:“将诔夫子之德耶,则二三子不如妾知之也,乃诔曰:’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诚而与人无害兮。屈柔从俗,不强察兮。蒙耻救民,德弥大兮。遇难三黜,终不弊兮。恺悌君子,永能厉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几遐年,今遂逝兮。呜呼哀哉,鬼神泄兮。夫子之谥,宜为惠兮’”(《烈女传》)展禽故谥为“惠”。</p><p>柳下惠墓(和圣墓),位于山东柳里以北。最早关于和圣墓的记载,见于明·嘉靖《泰山志》卷二《遗迹·帝王》载:“柳下惠墓:在州治东南一百里,至今村人尚多展姓者,村名曰柳里村。”</p><p>柳下惠死后葬在汶水之阳,其墓历来受到人们的保护。秦伐齐,道经柳下惠墓地,秦下令:“有去柳下惠墓地采樵者,死无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泰安知县毛蜀云曾三次整修其墓,在四周立有界石,为防汶水冲蚀,在墓南、西、北各筑土堤,东南垒石坝三十丈加以保护,并植杨柳千株,使柳下“碧玉千树,青丝万条”的古风重现。</p><h3><strong>人物年表</strong></h3><p>公元前720 周平王五十一年、鲁隐公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午时,火光入室,文鸟鼓舞,禽生于鲁地。</p><p>公元前715 鲁隐公八年,禽六岁。其父鲁大夫司空无骇卒。</p><p>公元前701 鲁桓公十一年,禽二十岁。娶妻姜氏。</p><p>公元前695 鲁桓公十七年,禽二十六岁。远行归,夜宿郭外。时天大寒,有一女子趋讬,恐其冻死,</p><p>乃令坐于怀中,以衣覆之,至晓不乱。</p><p>公元前694 鲁桓公十八年,禽二十七岁。仕鲁参末议。</p>公元前693 鲁庄公元年,禽二十八岁。仕鲁上大夫士师。一仕。<p>公元前692 鲁庄公二年,禽二十九岁。黜士师职。一黜。</p><p>同年,生长子</p><p>公元前691 鲁庄公三年,禽三十岁。其母卒。</p><p>公元前687 鲁庄公七年,禽三十四岁。春三月,复用为士师。二仕。</p><p>公元前685 鲁庄公九年,禽三十六岁。黜士师职。二黜。</p><p>公元前684 鲁庄公十年,禽三十七岁。生次子。</p><p>公元前681 鲁庄公十三年,禽四十岁。复为士师。三仕。</p><p>公元前680 鲁庄公十四年,禽四十一岁。复黜士师职。三黜。</p><p>公元前672 鲁庄公二十二年,禽四十九岁。春,复为士师。四仕。至五月,复黜士师职。四黜。</p><p>公元前671 鲁庄公二十三年,禽五十岁。邻人见鲁既不用,又不果行,乃谓之曰:“鲁聘夫子三黜,</p><p>无忧色,何也?”因起而歌曰:“春风鼓,百草敷蔚?,吾不知其茂;秋霜降,百草零落,吾不知其</p><p>枯。枯茂非四时之悲欣,荣辱岂吾心之忧喜?”</p><p>公元前667 鲁庄公二十七年,禽五十四岁。在鲁教育门人。</p><p>公元前665 鲁庄公二十九年,禽五十六岁。常与乡人油油然聚首言欢,不堕厥节,时虽欲去,止之复留。</p><p>公元前662 鲁庄公三十二年,禽五十九岁。鲁用委吏,就之不辞。</p><p>公元前657 鲁僖公三年,禽六十四岁。教育门人日众。</p><p>公元前650 鲁僖公十年,禽七十一岁。孙生。</p><p>公元前648 鲁僖公十二年,禽七十三岁。僖公欲大用之,臧文仲阻止,终止。</p><p>公元前646 鲁僖公十四年,禽七十五岁。齐师攻鲁,求鲁岑鼎。鲁予赝鼎,齐人知其诳也,</p><p>曰:“以展禽之言乃信。”乃以真鼎往。禽曰:“君之欲以为岑鼎以免国也,弃臣之信以免君之国,</p><p>亦臣之所难也。”</p><p>公元前645 鲁僖公十五年,禽七十六岁。子椿卒</p><p>公元前643 鲁僖公十七年,禽七十八岁。臧文仲使国人祭海鸟爰居,禽力辨其非。</p><p>公元前636 鲁僖公二十四年,禽八十五岁。食邑柳下,广种柳树。</p><p>公元前634 鲁僖公二十六年,禽八十七岁。夏,齐孝公伐鲁北鄙。臧文仲欲以辞告病焉,问于展禽。对曰:</p><p>“获闻之,处大教小,处小事大,所以御乱也,不闻以辞。若为小而崇以怒大国,使加己乱,乱在</p><p>前矣,辞其何益?” 文仲曰:“国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将无不趋也。愿以子之辞行赂焉,其可赂</p><p>乎?”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师,曰:“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埸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于弊邑之野,</p><p>敢犒舆师。”齐侯见使者曰:“鲁国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公曰:“室如悬磬,野无</p><p>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二先君之所职业。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齐先君太公曰:‘女股</p><p>肱周室,以夹辅先王。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君今来讨弊邑之罪,其亦使</p><p>听从而释之,必不泯?其社稷;岂其贪壤地而弃先王之命?其何以镇抚诸侯?恃此以不恐。”齐侯</p><p>乃许为平而还。</p><p>公元前632 鲁僖公二十八年,禽八十九岁。从游者逾众,担簦负笈而来者不下百余人。</p><p>公元前625 鲁文公二年,禽九十六岁。八月丁卯,祭太庙,夏父弗忌为宗伯,将跻僖公于闵(湣)公之上,</p><p>宗有司谏之,臧文仲不加制止。展禽斥之。</p><p>公元前621 周襄王三十一年、鲁文公六年,冬十二月三日,禽卒于鲁地故赵村,享年百岁。</p><h2><strong>人物评价</strong></h2><p>柳下惠“坐怀不乱”,这还是小事情,历史上坐怀不乱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不过古人以柳下惠作标榜。而坐怀不乱并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他最高的一面在这里:</p><p>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p><p>柳下惠作士师,等于所在管刑法的官,勉强比作现代的司法部长或最高法院院长。他三次上台,三次都被罢免下台,于是有一个人对他说,你先生何必一定要在鲁国做事,出国去吧!你自己国家不要你,何必一定干,到别的国家说不定有更好的地位。柳下惠答复他说,一个人终身行直道,思想、行为、做事完全直的,走正路来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做事,都是一样会有问题,都要吃亏,会被挤下来的。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来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贵为荣耀,并不想真为国家社会做事的,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父母之国呢?祖宗都在这里,一样可以做事。换句话说,随便在哪里,决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在任何社会都是一样比较困难的。柳下惠的人品就在这里,为了贯彻人格的思想,为了贯彻传统文化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处世,忽视于功名富贵,那是身外事,并不在乎,这是他的人格。这里先记载他的事情,后面孔子还要提到他的。</p><p>为什么把柳下惠的事放在微子、箕子、比干三人的记载后面?柳下惠并不是殷纣时代的人,而是春秋战国孔子这一时代的人,还可能稍稍早一点,比孔子大几岁,不过已是一个天下闻名了不起的人物,这里先记载他的事,柳下惠的这几句话,也说明了前面三个人的事情。所以中国的古文,如《论语》的文章一看起来好像是法律的条文,一条一条,好像连不起来,实际上仔细一读,它是长篇文章,连接得非常好。换句话说,微子、箕子、比干、有的愿杀身以成仁,如比干;被赶出去就走了,如微子;为奴就为奴,如箕子。为什么他们不弯一弯呢?态度稍微改变一下,去拍个马屁,也会好好用他们,更何况他们本来就是皇族。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这就说明个人作人也好,在国家社会中立足作一普通人也好,大原则上人格的重要。反过来,就是如果以枉道事人的话,随便哪里都可以干,如果坚持以正道、直道事人,又何必离开?所以引用柳下惠的这几句话,等于是为上面三个人的事,作了一个注解,这就是《论语》的编辑方法。</p><p>孟子对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书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认为他不因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他认为自己和任何人相处,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响。因此,听说了柳下惠为人处世的气度,原来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容大度,原来刻薄的人会变得老实厚道。孟子认为像柳下惠这样的圣人,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p><p>柳下惠选择坚持“直道而事人”,最后只能去官隐遁,成为“逸民”。《论语》记载孔子对柳下惠的评价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齐的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虽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举止合乎道德和理智。《左传》中孔子也把臧文仲让柳下惠下台,列为臧氏执政的“三不仁”之一,表示谴责。 </p><p>除了“百世之师”之外,“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在现代的用语之中,一方面常被理解为男性为人正直、意志坚强之外,另一个则常被笑谈或讽刺为男性性无能或者性冷淡。</p><h2><strong>轶事典故</strong></h2><p>关于“坐怀不乱”的典故最早出现在《荀子·大略》中:“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这个故事自汉代以来已经广为传颂,可谓家喻户晓。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于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此外,他为人刚正不阿,得罪权贵,多次遭到贬谪,但不离开父母之邦,所谓“虽遭三黜,不去故国;虽荣三公,不易其介”。柳下惠得到了孔子、孟子等人的高度评价。 </p><p><b>版本一</b></p><p>旧小说多引用“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来赞扬男子之美德。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p><p><b>版本二</b></p><p>也有传说是:某年夏天,展获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但一踏进门槛,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衣,展获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浇注。庙内妇女发觉,躲在门后,忙着湿衣。此事传为佳话,故有“柳下惠坐怀(槐)不乱”之美名。</p><h2><strong>考古相关</strong></h2><p> 最早关于新泰和圣墓的记载,见于明·嘉靖《泰山志》卷二《遗迹·帝王》载:“柳下惠墓:在(泰安)州治东南一百里,至今村人尚多展姓者,村名曰柳里村。”</p><p>明·万历《岱史》卷八《遗迹纪》载:“柳下惠墓,在(泰安)州治东南百里,至今村人尚多展姓者,名曰柳里村。”明人宋焘《泰山纪事·天集》载:“柳下惠:先圣姓展氏,居于柳下。既殁,乃谥为惠。</p><p>今(泰安)州城南六十里柳里村,乃其故处也。……至今柳里村有柳下惠墓。”《大清一统志》卷一四二《泰安府》载:“周柳下惠墓:在泰安县东八十三里柳里村。”</p><p>清·唐仲冕辑《岱览》卷二九《博览二·文献》载:“旧《泰安州志》记载:‘柳下即(泰安)治东南柳里村,有墓在焉,其高如陵。’……案墓在汶河北郭家庄西北一里,方形,共四十步,墓中高,连顶六步。距墓六里为汶南西柳庄,有和圣祠,碑曰‘和圣故里’,一曰‘柳下书堂’。</p><p>祠南一里,有和圣桥。墓西南十八里,有展氏先茔。”清人宋思仁《泰山述记》载:“柳里村,即古柳下地。……北有墓存焉,其高如陵。……旧有碑,今亡。(泰安)郡城内有和圣祠,坍塌。”时任官泰安的宋思仁“捐廉修葺,并建碑表墓”。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二《舆地·古墓》载:“和圣墓:在(泰安)县东南一百里许天宝寨地方小汶北。”</p><p>平阴县孝直镇展洼村保留有“和圣柳下惠故里”的明代石碑、“和圣祠”等遗迹和几部有关族谱,表明这里就是柳下惠的故里或至少与柳下惠有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p><p>柳下惠,姓展,名获,字季禽,春秋时期鲁国人,大智大慧者,因食邑柳下而得名。他是制作周礼周乐的周公的后裔,其父展无骇是鲁国的司空,是鲁国的一介贵族。柳下惠分析国政,谈论兵法,执掌刑狱,多谋善断,才能出众,死后谥号为惠,被世人称为柳下惠。据《论语》记载,孔子称之为“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在《孟子·万章下》称其为“圣之和者也”,“和圣”之称由此而来。另据《展氏族谱序》记载,“禽,圣人也,道承唐虞,学开孔孟。”</p><p>柳下惠所居的柳下,即今山东省平阴县孝直镇展洼村一带,展洼现尚存明代隆庆年间“和圣柳下惠故里”碑。展洼村,位于平阴、东平、肥城三县交界处。春秋时此地为齐鲁交界处,现为泰安济南两市结合部,自古土地肥沃,粮丰草足,有“平阴第一粮仓”之美称。柳下惠居此风水宝地,产生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反映了柳下惠的高尚品德,有的反映了他的大智大慧,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柳下惠坐怀不乱。千百年来,“坐怀不乱”被人们作为评判人的品德的标准。他死后变作小白龙奉谕旨去黑龙家大战黑龙的故事,在山东和东三省更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至今在平阴、肥城一带,每年六月份,东北方向乌云翻滚,暴雨倾盆时,人们就说这是柳下惠所化小白龙回来探亲。</p><p>平阴县孝直镇展洼村历史上曾隶属于肥城县,清光绪年间划归平阴至今。据清乾隆《重修肥城县志》、嘉庆《肥城县新志》及光绪《重修肥城县志》记载,该县展家洼有“和圣祠”。《展氏族谱·家祠志》记载:“明学道贺万祚题为和圣故里。肥邑邑侯王维精书丹立石。”展洼村为展姓聚居村落,存有乾隆年间、光绪十一年(1885年)和光绪十八年(1892年)以及民国五年、1954年所修五部《展氏族谱》。民国五年《展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复自青州益都县卜里迁于平肥东三界间。”</p><p>至今以展洼村为中心点,展氏已辐射周围几十个村。当年鲁国灭亡后展氏宗族避难逃离鲁国。经过漫长的时期,到明洪武年间,天下太平盛世,展有才(柳下惠六十八代孙)认祖归根复迁回展洼。据展洼一带的人们说,展洼村一带即是柳邑,因为这里汇河以西,有一连串的五个柳沟村。这些村庄分布在平阴县南部孝直、孔村两个乡镇的汇河两岸。自古至今,此地一直有植柳的习惯,“柳”是“柳下”字意的沿袭。</p><p>柳下惠是早期鲁文化的代表之一。从地理环境看,当年平阴南部先属鲁国,是鲁国的西北边陲,后属齐国管辖。展洼村北不足五公里的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古时称都君庄),与平阴县柳滩村相邻,有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左丘明的故居。西北方向10公里处,平阴县孔村镇有古杏坛村和古紫盖山(今孔子山),山上有孔子教书堂和孔庙古迹。由此可见此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地位。柳下惠的历史故事能够在当地广为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也就不言而喻了。</p><h3><strong>石碑</strong></h3><p>当地人告诉记者,这通石碑最早是自己1976年带人从已经废弃的“和圣祠”旧址拉到旁边一个小桥上当成了桥板。2008年9月20日自己又带人费了很多气力从小桥上卸下来,拉到了家中暂时保管。由于石碑太沉,又被踩踏了几十年,已经裂为三块,但没有缺少,很完整。而且幸亏当时作为桥板时碑面朝下,没有磨损字迹。石碑就平放在展昭臣家的院子里,高约2米,宽0.8米,中间竖排的几个大字是“和圣柳下惠故里”,右侧上方字迹为“钦差提督学政山东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贺万祚”,左侧小字为“文林郎知费城县事关西王惟精立明隆庆陆年奉祀生员展芳名展尔仝修长清县生员王道元书丹镌字匠程起元”。展昭臣还说,在村里还有两通石碑也和“和圣祠”有关。说着,他带着记者一行来到村子中央,在路边倒卧着一通石碑,大小和上面那通差不多,上面的字迹为“重修和圣祠堂”,为“乾隆二十五年立”,碑帽上刻有精美的云纹,中间有“皇清”两个字。在这通石碑斜对面一个院子的最里面,同样倒卧着一通石碑,上面的内容是“重修始祖和圣祠堂碑记”,落款为“大清咸丰留念岁次丙辰阳日六十九代孙展瑞麟”。《碑记》的字迹有些漫漶,有的已经认不出来,大意是重修祠堂的经过。据介绍,这通石碑也是2008年拉到这里的,祠堂的旧址就离这里不远。展昭臣又带记者来到祠堂旧址,这里还残留着一座土坯房子的残垣断壁。展昭臣对记者说,祠堂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拆除了,后来上面盖了住房,被废弃了。镇和村里想重新修建“和圣祠”,并扩大面积,扩充文化内容,将其整体建成一座“和圣公园”。 </p><h3><strong>族谱</strong></h3><p>除这通石碑,村里还藏有《展氏族谱》。是一套1954年影印版的线装本,第一册为总谱,第二册前面有柳下惠绣像,上面标明为“和圣祠孥神像图”。正文第一页第一行写着:“始祖和圣讳获字季禽,鲁公族上大夫食邑柳下谥曰惠,生于故县长于堰头葬于故赵村”。孝直镇文化站站长何鹰对这套《展氏族谱》非常有研究,他告诉记者,这套族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柳下惠原名叫展获,字季或者禽,因食邑柳下、谥号为惠,被后世人称为柳下惠。除了这套1954年影印版,村里还藏有清乾隆时期的一册手抄本,以及清光绪十一年(1885)和光绪十八年(1892)和民国五年(1916)所修的三部《展氏族谱》,这几部族谱都拿到外面去修整和进行续谱了,没在村里。他就此强调,通过这几部族谱和“和圣柳下惠故里”石碑,可以充分证明展洼村就是柳下惠故里。</p><p>展洼村是一个大自然村,后来因为人口越来越多,就被分为了前洼村、中洼村和后洼村3个自然村。这几个村子的村民大都姓展,而且以此为中心,周围多个县的10多个村中都有姓展的村民,人口达15000多人。而这些姓展的村民都是展获也就是柳下惠的后代。 </p>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本名柳下惠
别称展获、展禽、柳下季
字号字子禽,一字季
所处时代春秋时期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鲁国柳下邑
出生时间公元前720年
去世时间公元前621年
主要成就“展”姓和“柳”姓的创始人
孔子评价被遗落的贤人
孟子评价圣之和者也
历史典故坐怀不乱
尊称和圣
旅游景点和圣柳下惠故里
<h2><strong>人物思想简介</strong></h2><p>柳下惠春秋时期人。名获,字展禽,又号柳下季。鲁国人。鲁大夫展无骇之子。与臧文仲同时。主要活动年代在鲁国庄、闵、僖、文四朝之间。被孔子称为“逸民”,又以其德行被视为儒家心目中的贤人:“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曾作过法官,坚持“以直道事人”,被多次撤职(见《论语·微子》)。因处于“降志辱身”(同上)的逸民地位,故在思想上与道家有一定联系,表现出雌雄如一、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不羞污君,不卑小官”(《孟子-公孙丑上》)。即不以侍奉坏君为可耻,不以自己官职小为卑下。对个人的处境无怨无艾,也无所求:“遗佚而不怨,既穷而不悯”(同上),即自己被遗弃,也不怨恨;自己穷困.也不忧愁。认为去处行止都不必认真计较:“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同上),意即牵住他,叫他留住,他就留住。叫他留住就留住,是因为他感到并没有必要离开某个地方。柳下惠在各诸侯国有相当大的影响。“昔者秦攻齐,令日:‘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战国策·齐策四》)秦攻齐,中间要经过鲁国。秦军下令切实保护柳下惠在鲁国的墓地,并规定在柳下惠墓地五十步以内砍柴的人要处以死刑。柳下惠在各诸侯国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p><h2><strong>人物生平</strong></h2><p>柳下惠,姬姓,展氏,名获,字子禽,一字季,食采柳下,谥号“惠”,故称柳下惠。</p><p>生于公元前720年,卒于公元前621年。柳下惠后裔播迁四方,其后人聚居的地方,多有其庙祀,往往被附会成其故里。</p><p><b>柳下惠生于山东平阴。</b><b></b></p><p>清嘉庆李兆洛纂《风台县志·营建篇》载:今平阴县展洼村是展禽故里。李兆洛纂《凤台县志·营建篇》“柳庄寺,在展沟西南八里展洼村。春秋柳下惠居此。附近展姓尚多,传为展禽后裔。</p><p>平阴县孝直镇展洼村保留有“和圣柳下惠故里”的明代石碑、“和圣祠”等遗迹和几部有关族谱,表明这里就是柳下惠的故里或至少与柳下惠有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p><p><b>柳下惠逝于山东新泰。</b><b></b></p><p>最早关于新泰和圣墓的记载,见于明·嘉靖《泰山志》卷二《遗迹·帝王》载:“柳下惠墓:在(泰安)州治东南一百里,至今村人尚多展姓者,村名曰柳里村。”姬姓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建立后,武王分封开国元勋,其弟周公旦以公爵位封于鲁国,建都曲阜,但留朝执政,由长子禽父(字伯禽)代为就封,史称鲁公。其五代孙名“称”,即第十二位鲁君鲁孝公(前?—前769年),有季子字子展(或称公子展、夷伯展)。子展之孙曰无骇。公元前715年,无骇卒。当时诸侯以字为谥,鲁隐公便命其族以祖父字为展氏。此乃展氏得姓之始。展禽为无骇之子,这便是展、柳二姓均尊展禽即柳下惠为始祖的历史渊源。 </p><p>柳下惠虽然被孟子称为“和圣”,但是史书关于他的生平的记载很少。这些记载散见于《左传》《国语》《论语》和《孟子》等先秦古籍,部分记载有明确的时间,部分记载则更接近一种对他的评价。</p><h3><strong>论语记载</strong></h3><p>《论语》记载柳下惠在鲁国做士师时。这是一个掌管刑罚狱讼之事的小官。当时鲁国王室衰败,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权贵,竟接连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志。100多年后的孔子在谈到这事时还十分气愤,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柳下惠虽然屡受打击排挤,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学问却名满天下,各国诸侯都争着以高官厚禄礼</p>柳下惠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有人问其故,他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意思是说,自己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了做人的原则。如果一直坚持下去,到了哪里也难免遭遇被黜免的结果;如果放弃做人的原则,在鲁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禄。那又何必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呢? <h3><strong>国语记载</strong></h3><p>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书中有几处明确的记载。《国语·鲁语上》中记载道: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齐孝公出兵讨伐鲁国,臧文仲问柳下惠如何措辞,才可以使齐国退兵。柳下惠说,听说大国如果做好小国的榜样,小国如果好好侍奉大国,这样才能防止祸乱;时下鲁国作为小国却狂妄自大,触怒大国,无异自取其祸,怎么措辞都是没有用的。柳下惠这样说,相当于对臧氏在鲁国的执政行为直言不讳地表示了批评。</p><p>柳下惠有一个弟弟叫展喜,在鲁为大夫。齐孝公领兵伐鲁。鲁僖公派展喜去慰劳士兵以便迎战。柳下惠得知,便向展喜授以方略,让他到齐营去见齐孝公。孝公问,“齐国大军压境,你们害怕了吧?”展喜笑道,“小人才会害怕呢,君子是不会害怕的!”孝公不解地问为什么。展喜说,“凭先王之命。当初鲁之始封国君周公和齐之始封国君太公曾共同辅佐周成王。成王曾赐以盟书,说齐鲁两国今后要世代修睦敦好,不可以互相残杀。现在盟约尚藏在内府,载于史书,每当新君即位都要郑重地宣誓永志不忘。你才即位几天,怎么能把这事抛在了脑后?”齐孝公无言可对,自知理亏,只好撤兵。</p><p>齐孝公攻打鲁国北部边境。僖公派展喜去慰劳齐军,并叫他到展禽那里接受犒劳齐军的外交辞令。</p><p>齐孝公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展喜出境迎上去进见他,说:“寡君听说您亲自出动大驾,将要光临敝邑,派遣下臣来犒劳您的左右侍从。”齐孝公说:“鲁国人害怕吗?”展喜回答说:“小人害怕了,君子就不。”齐孝公说:“你们的府库空虚得就像悬挂起来的磬,四野里连青草都没有,仗着什么而不害怕?”展喜回答说:“依仗先王的命令。从前周公、太公辅佐周室,在左右协助成王。成王慰问他们,赐给他们盟约,说:‘世世代代的子孙,不要互相侵害。’这个盟约藏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桓公因此联合诸侯,而解决他们之间的不和谐,弥补他们的缺失,而救援他们的灾难,这都是显扬过去的职责啊。等到君侯登上君位,诸侯都给予厚望,说:‘他会继承桓公的功业吧。’我敝邑因此不敢保城聚众,说:‘难道他即位九年,就丢弃王命,废掉职责,他怎么向先君交代?他一定不会这样的。’依仗这个才不害怕。”齐孝公于是收兵回国。</p><p>齐国的国君派人向鲁国索要传世之宝岑鼎。鲁庄公舍不得,却又怕得罪强横无礼的齐国,遂打算以一假鼎冒充。但齐国人说:“齐国人不相信你们,只相信以真诚正直闻名天下的柳下惠。如果他说这个鼎是真的,齐国人才放心。”庄公只好派人求柳下惠。柳下惠说:“信誉是臣下一生唯一的珍宝,如果说假话,那就是臣下自毁珍宝。以毁珍宝为代价来保住你的珍宝,这样的事怎么干?”庄公无奈,只得以真鼎送往齐国。</p><p>《国语》还记载了柳下惠批评臧文仲祭祀海鸟的故事。一只名为“爰居”的海鸟停留在了鲁国都城东门外好几天了,臧文仲让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却说,臧氏治国简直就是乱来,祭祀是国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国能够成功的基础,所以要谨慎地制定关于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这些制度要依据圣王的祭祀原则。圣王只祭祀对人民和国家有功劳的人和事物,所以柱、后土、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鲧、禹……直到周文王、周武王这些人,才能受到后人的祭祀;此外土地、五谷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地上的五行,九州的名山、江河和沼泽,也应该加以祭祀。而海鸟“爰居”飞到鲁国,还不知道它为什么飞来,也不见得它对人民有什么功德,这样就决定祭祀它,实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举措。柳下惠猜测海鸟是为躲避灾难而来,而事实证明了他的猜测是对的。这件事不但说明了柳下惠为官的正直,也表现出他对圣王礼制的熟悉,这也是他受儒家思想重视的原因。 </p><h3><strong>诗经记载</strong></h3><p>柳下惠被中国历代广为人知的是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传说是这样的,古时候的展沟西面有一片茂密的柳林,有一个深秋的夜晚,柳下惠路过柳林时,忽遇倾盆大雨。他急忙躲到一个破庙里避雨。恰在这时,一年轻女子也到此避雨,与他相对而坐。半夜时分,年轻女子被冻醒,便起身央求坐到柳下惠怀中,以温身驱寒。柳下惠急忙推辞:“万万使不得,荒郊野外,孤男寡女处在一起本已不妥,你若再坐我怀,更是有伤风化。” 女子道:“世人都知大夫圣贤,品德高尚,小女子虽坐在怀中,大人只要不生邪念,又有何妨?我若因寒冷病倒,家中老母便无人服侍,你救我就是救了我母女二人。” 柳下惠再无推托之词,只好让女子坐到自己怀中。如注暴雨,一夜未停。柳下惠怀抱女子,闭目塞听,丝纹不动,漫漫长夜竟不知温香在怀。天明,雨过天晴,得恩于柳下惠的女子不胜感激地说:“人言展大夫是正人君子,果然名不虚传。”</p><h3><strong>其他记载</strong></h3><p>柳下惠退居柳下后,则招收生徒,传授文化、礼仪,深受乡人爱戴。死后,弟子要为他议谥号。其妻说:“将诔夫子之德耶,则二三子不如妾知之也,乃诔曰:’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诚而与人无害兮。屈柔从俗,不强察兮。蒙耻救民,德弥大兮。遇难三黜,终不弊兮。恺悌君子,永能厉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几遐年,今遂逝兮。呜呼哀哉,鬼神泄兮。夫子之谥,宜为惠兮’”(《烈女传》)展禽故谥为“惠”。</p><p>柳下惠墓(和圣墓),位于山东柳里以北。最早关于和圣墓的记载,见于明·嘉靖《泰山志》卷二《遗迹·帝王》载:“柳下惠墓:在州治东南一百里,至今村人尚多展姓者,村名曰柳里村。”</p><p>柳下惠死后葬在汶水之阳,其墓历来受到人们的保护。秦伐齐,道经柳下惠墓地,秦下令:“有去柳下惠墓地采樵者,死无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泰安知县毛蜀云曾三次整修其墓,在四周立有界石,为防汶水冲蚀,在墓南、西、北各筑土堤,东南垒石坝三十丈加以保护,并植杨柳千株,使柳下“碧玉千树,青丝万条”的古风重现。</p><h3><strong>人物年表</strong></h3><p>公元前720 周平王五十一年、鲁隐公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午时,火光入室,文鸟鼓舞,禽生于鲁地。</p><p>公元前715 鲁隐公八年,禽六岁。其父鲁大夫司空无骇卒。</p><p>公元前701 鲁桓公十一年,禽二十岁。娶妻姜氏。</p><p>公元前695 鲁桓公十七年,禽二十六岁。远行归,夜宿郭外。时天大寒,有一女子趋讬,恐其冻死,</p><p>乃令坐于怀中,以衣覆之,至晓不乱。</p><p>公元前694 鲁桓公十八年,禽二十七岁。仕鲁参末议。</p>公元前693 鲁庄公元年,禽二十八岁。仕鲁上大夫士师。一仕。<p>公元前692 鲁庄公二年,禽二十九岁。黜士师职。一黜。</p><p>同年,生长子</p><p>公元前691 鲁庄公三年,禽三十岁。其母卒。</p><p>公元前687 鲁庄公七年,禽三十四岁。春三月,复用为士师。二仕。</p><p>公元前685 鲁庄公九年,禽三十六岁。黜士师职。二黜。</p><p>公元前684 鲁庄公十年,禽三十七岁。生次子。</p><p>公元前681 鲁庄公十三年,禽四十岁。复为士师。三仕。</p><p>公元前680 鲁庄公十四年,禽四十一岁。复黜士师职。三黜。</p><p>公元前672 鲁庄公二十二年,禽四十九岁。春,复为士师。四仕。至五月,复黜士师职。四黜。</p><p>公元前671 鲁庄公二十三年,禽五十岁。邻人见鲁既不用,又不果行,乃谓之曰:“鲁聘夫子三黜,</p><p>无忧色,何也?”因起而歌曰:“春风鼓,百草敷蔚?,吾不知其茂;秋霜降,百草零落,吾不知其</p><p>枯。枯茂非四时之悲欣,荣辱岂吾心之忧喜?”</p><p>公元前667 鲁庄公二十七年,禽五十四岁。在鲁教育门人。</p><p>公元前665 鲁庄公二十九年,禽五十六岁。常与乡人油油然聚首言欢,不堕厥节,时虽欲去,止之复留。</p><p>公元前662 鲁庄公三十二年,禽五十九岁。鲁用委吏,就之不辞。</p><p>公元前657 鲁僖公三年,禽六十四岁。教育门人日众。</p><p>公元前650 鲁僖公十年,禽七十一岁。孙生。</p><p>公元前648 鲁僖公十二年,禽七十三岁。僖公欲大用之,臧文仲阻止,终止。</p><p>公元前646 鲁僖公十四年,禽七十五岁。齐师攻鲁,求鲁岑鼎。鲁予赝鼎,齐人知其诳也,</p><p>曰:“以展禽之言乃信。”乃以真鼎往。禽曰:“君之欲以为岑鼎以免国也,弃臣之信以免君之国,</p><p>亦臣之所难也。”</p><p>公元前645 鲁僖公十五年,禽七十六岁。子椿卒</p><p>公元前643 鲁僖公十七年,禽七十八岁。臧文仲使国人祭海鸟爰居,禽力辨其非。</p><p>公元前636 鲁僖公二十四年,禽八十五岁。食邑柳下,广种柳树。</p><p>公元前634 鲁僖公二十六年,禽八十七岁。夏,齐孝公伐鲁北鄙。臧文仲欲以辞告病焉,问于展禽。对曰:</p><p>“获闻之,处大教小,处小事大,所以御乱也,不闻以辞。若为小而崇以怒大国,使加己乱,乱在</p><p>前矣,辞其何益?” 文仲曰:“国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将无不趋也。愿以子之辞行赂焉,其可赂</p><p>乎?”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师,曰:“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埸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于弊邑之野,</p><p>敢犒舆师。”齐侯见使者曰:“鲁国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公曰:“室如悬磬,野无</p><p>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二先君之所职业。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齐先君太公曰:‘女股</p><p>肱周室,以夹辅先王。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君今来讨弊邑之罪,其亦使</p><p>听从而释之,必不泯?其社稷;岂其贪壤地而弃先王之命?其何以镇抚诸侯?恃此以不恐。”齐侯</p><p>乃许为平而还。</p><p>公元前632 鲁僖公二十八年,禽八十九岁。从游者逾众,担簦负笈而来者不下百余人。</p><p>公元前625 鲁文公二年,禽九十六岁。八月丁卯,祭太庙,夏父弗忌为宗伯,将跻僖公于闵(湣)公之上,</p><p>宗有司谏之,臧文仲不加制止。展禽斥之。</p><p>公元前621 周襄王三十一年、鲁文公六年,冬十二月三日,禽卒于鲁地故赵村,享年百岁。</p><h2><strong>人物评价</strong></h2><p>柳下惠“坐怀不乱”,这还是小事情,历史上坐怀不乱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不过古人以柳下惠作标榜。而坐怀不乱并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他最高的一面在这里:</p><p>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p><p>柳下惠作士师,等于所在管刑法的官,勉强比作现代的司法部长或最高法院院长。他三次上台,三次都被罢免下台,于是有一个人对他说,你先生何必一定要在鲁国做事,出国去吧!你自己国家不要你,何必一定干,到别的国家说不定有更好的地位。柳下惠答复他说,一个人终身行直道,思想、行为、做事完全直的,走正路来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做事,都是一样会有问题,都要吃亏,会被挤下来的。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来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贵为荣耀,并不想真为国家社会做事的,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父母之国呢?祖宗都在这里,一样可以做事。换句话说,随便在哪里,决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在任何社会都是一样比较困难的。柳下惠的人品就在这里,为了贯彻人格的思想,为了贯彻传统文化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处世,忽视于功名富贵,那是身外事,并不在乎,这是他的人格。这里先记载他的事情,后面孔子还要提到他的。</p><p>为什么把柳下惠的事放在微子、箕子、比干三人的记载后面?柳下惠并不是殷纣时代的人,而是春秋战国孔子这一时代的人,还可能稍稍早一点,比孔子大几岁,不过已是一个天下闻名了不起的人物,这里先记载他的事,柳下惠的这几句话,也说明了前面三个人的事情。所以中国的古文,如《论语》的文章一看起来好像是法律的条文,一条一条,好像连不起来,实际上仔细一读,它是长篇文章,连接得非常好。换句话说,微子、箕子、比干、有的愿杀身以成仁,如比干;被赶出去就走了,如微子;为奴就为奴,如箕子。为什么他们不弯一弯呢?态度稍微改变一下,去拍个马屁,也会好好用他们,更何况他们本来就是皇族。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这就说明个人作人也好,在国家社会中立足作一普通人也好,大原则上人格的重要。反过来,就是如果以枉道事人的话,随便哪里都可以干,如果坚持以正道、直道事人,又何必离开?所以引用柳下惠的这几句话,等于是为上面三个人的事,作了一个注解,这就是《论语》的编辑方法。</p><p>孟子对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书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认为他不因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他认为自己和任何人相处,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响。因此,听说了柳下惠为人处世的气度,原来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容大度,原来刻薄的人会变得老实厚道。孟子认为像柳下惠这样的圣人,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p><p>柳下惠选择坚持“直道而事人”,最后只能去官隐遁,成为“逸民”。《论语》记载孔子对柳下惠的评价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齐的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虽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举止合乎道德和理智。《左传》中孔子也把臧文仲让柳下惠下台,列为臧氏执政的“三不仁”之一,表示谴责。 </p><p>除了“百世之师”之外,“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在现代的用语之中,一方面常被理解为男性为人正直、意志坚强之外,另一个则常被笑谈或讽刺为男性性无能或者性冷淡。</p><h2><strong>轶事典故</strong></h2><p>关于“坐怀不乱”的典故最早出现在《荀子·大略》中:“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这个故事自汉代以来已经广为传颂,可谓家喻户晓。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于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此外,他为人刚正不阿,得罪权贵,多次遭到贬谪,但不离开父母之邦,所谓“虽遭三黜,不去故国;虽荣三公,不易其介”。柳下惠得到了孔子、孟子等人的高度评价。 </p><p><b>版本一</b></p><p>旧小说多引用“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来赞扬男子之美德。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p><p><b>版本二</b></p><p>也有传说是:某年夏天,展获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但一踏进门槛,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衣,展获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浇注。庙内妇女发觉,躲在门后,忙着湿衣。此事传为佳话,故有“柳下惠坐怀(槐)不乱”之美名。</p><h2><strong>考古相关</strong></h2><p> 最早关于新泰和圣墓的记载,见于明·嘉靖《泰山志》卷二《遗迹·帝王》载:“柳下惠墓:在(泰安)州治东南一百里,至今村人尚多展姓者,村名曰柳里村。”</p><p>明·万历《岱史》卷八《遗迹纪》载:“柳下惠墓,在(泰安)州治东南百里,至今村人尚多展姓者,名曰柳里村。”明人宋焘《泰山纪事·天集》载:“柳下惠:先圣姓展氏,居于柳下。既殁,乃谥为惠。</p><p>今(泰安)州城南六十里柳里村,乃其故处也。……至今柳里村有柳下惠墓。”《大清一统志》卷一四二《泰安府》载:“周柳下惠墓:在泰安县东八十三里柳里村。”</p><p>清·唐仲冕辑《岱览》卷二九《博览二·文献》载:“旧《泰安州志》记载:‘柳下即(泰安)治东南柳里村,有墓在焉,其高如陵。’……案墓在汶河北郭家庄西北一里,方形,共四十步,墓中高,连顶六步。距墓六里为汶南西柳庄,有和圣祠,碑曰‘和圣故里’,一曰‘柳下书堂’。</p><p>祠南一里,有和圣桥。墓西南十八里,有展氏先茔。”清人宋思仁《泰山述记》载:“柳里村,即古柳下地。……北有墓存焉,其高如陵。……旧有碑,今亡。(泰安)郡城内有和圣祠,坍塌。”时任官泰安的宋思仁“捐廉修葺,并建碑表墓”。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二《舆地·古墓》载:“和圣墓:在(泰安)县东南一百里许天宝寨地方小汶北。”</p><p>平阴县孝直镇展洼村保留有“和圣柳下惠故里”的明代石碑、“和圣祠”等遗迹和几部有关族谱,表明这里就是柳下惠的故里或至少与柳下惠有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p><p>柳下惠,姓展,名获,字季禽,春秋时期鲁国人,大智大慧者,因食邑柳下而得名。他是制作周礼周乐的周公的后裔,其父展无骇是鲁国的司空,是鲁国的一介贵族。柳下惠分析国政,谈论兵法,执掌刑狱,多谋善断,才能出众,死后谥号为惠,被世人称为柳下惠。据《论语》记载,孔子称之为“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在《孟子·万章下》称其为“圣之和者也”,“和圣”之称由此而来。另据《展氏族谱序》记载,“禽,圣人也,道承唐虞,学开孔孟。”</p><p>柳下惠所居的柳下,即今山东省平阴县孝直镇展洼村一带,展洼现尚存明代隆庆年间“和圣柳下惠故里”碑。展洼村,位于平阴、东平、肥城三县交界处。春秋时此地为齐鲁交界处,现为泰安济南两市结合部,自古土地肥沃,粮丰草足,有“平阴第一粮仓”之美称。柳下惠居此风水宝地,产生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反映了柳下惠的高尚品德,有的反映了他的大智大慧,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柳下惠坐怀不乱。千百年来,“坐怀不乱”被人们作为评判人的品德的标准。他死后变作小白龙奉谕旨去黑龙家大战黑龙的故事,在山东和东三省更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至今在平阴、肥城一带,每年六月份,东北方向乌云翻滚,暴雨倾盆时,人们就说这是柳下惠所化小白龙回来探亲。</p><p>平阴县孝直镇展洼村历史上曾隶属于肥城县,清光绪年间划归平阴至今。据清乾隆《重修肥城县志》、嘉庆《肥城县新志》及光绪《重修肥城县志》记载,该县展家洼有“和圣祠”。《展氏族谱·家祠志》记载:“明学道贺万祚题为和圣故里。肥邑邑侯王维精书丹立石。”展洼村为展姓聚居村落,存有乾隆年间、光绪十一年(1885年)和光绪十八年(1892年)以及民国五年、1954年所修五部《展氏族谱》。民国五年《展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复自青州益都县卜里迁于平肥东三界间。”</p><p>至今以展洼村为中心点,展氏已辐射周围几十个村。当年鲁国灭亡后展氏宗族避难逃离鲁国。经过漫长的时期,到明洪武年间,天下太平盛世,展有才(柳下惠六十八代孙)认祖归根复迁回展洼。据展洼一带的人们说,展洼村一带即是柳邑,因为这里汇河以西,有一连串的五个柳沟村。这些村庄分布在平阴县南部孝直、孔村两个乡镇的汇河两岸。自古至今,此地一直有植柳的习惯,“柳”是“柳下”字意的沿袭。</p><p>柳下惠是早期鲁文化的代表之一。从地理环境看,当年平阴南部先属鲁国,是鲁国的西北边陲,后属齐国管辖。展洼村北不足五公里的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古时称都君庄),与平阴县柳滩村相邻,有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左丘明的故居。西北方向10公里处,平阴县孔村镇有古杏坛村和古紫盖山(今孔子山),山上有孔子教书堂和孔庙古迹。由此可见此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地位。柳下惠的历史故事能够在当地广为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也就不言而喻了。</p><h3><strong>石碑</strong></h3><p>当地人告诉记者,这通石碑最早是自己1976年带人从已经废弃的“和圣祠”旧址拉到旁边一个小桥上当成了桥板。2008年9月20日自己又带人费了很多气力从小桥上卸下来,拉到了家中暂时保管。由于石碑太沉,又被踩踏了几十年,已经裂为三块,但没有缺少,很完整。而且幸亏当时作为桥板时碑面朝下,没有磨损字迹。
石碑就平放在展昭臣家的院子里,高约2米,宽0.8米,中间竖排的几个大字是“和圣柳下惠故里”,右侧上方字迹为“钦差提督学政山东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贺万祚”,左侧小字为“文林郎知费城县事关西王惟精立明隆庆陆年奉祀生员展芳名展尔仝修长清县生员王道元书丹镌字匠程起元”。
展昭臣还说,在村里还有两通石碑也和“和圣祠”有关。说着,他带着记者一行来到村子中央,在路边倒卧着一通石碑,大小和上面那通差不多,上面的字迹为“重修和圣祠堂”,为“乾隆二十五年立”,碑帽上刻有精美的云纹,中间有“皇清”两个字。在这通石碑斜对面一个院子的最里面,同样倒卧着一通石碑,上面的内容是“重修始祖和圣祠堂碑记”,落款为“大清咸丰留念岁次丙辰阳日六十九代孙展瑞麟”。《碑记》的字迹有些漫漶,有的已经认不出来,大意是重修祠堂的经过。据介绍,这通石碑也是2008年拉到这里的,祠堂的旧址就离这里不远。展昭臣又带记者来到祠堂旧址,这里还残留着一座土坯房子的残垣断壁。展昭臣对记者说,祠堂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拆除了,后来上面盖了住房,被废弃了。镇和村里想重新修建“和圣祠”,并扩大面积,扩充文化内容,将其整体建成一座“和圣公园”。 </p><h3><strong>族谱</strong></h3><p>除这通石碑,村里还藏有《展氏族谱》。是一套1954年影印版的线装本,第一册为总谱,第二册前面有柳下惠绣像,上面标明为“和圣祠孥神像图”。正文第一页第一行写着:“始祖和圣讳获字季禽,鲁公族上大夫食邑柳下谥曰惠,生于故县长于堰头葬于故赵村”。孝直镇文化站站长何鹰对这套《展氏族谱》非常有研究,他告诉记者,这套族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柳下惠原名叫展获,字季或者禽,因食邑柳下、谥号为惠,被后世人称为柳下惠。除了这套1954年影印版,村里还藏有清乾隆时期的一册手抄本,以及清光绪十一年(1885)和光绪十八年(1892)和民国五年(1916)所修的三部《展氏族谱》,这几部族谱都拿到外面去修整和进行续谱了,没在村里。他就此强调,通过这几部族谱和“和圣柳下惠故里”石碑,可以充分证明展洼村就是柳下惠故里。</p><p>展洼村是一个大自然村,后来因为人口越来越多,就被分为了前洼村、中洼村和后洼村3个自然村。这几个村子的村民大都姓展,而且以此为中心,周围多个县的10多个村中都有姓展的村民,人口达15000多人。而这些姓展的村民都是展获也就是柳下惠的后代。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