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太原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刘桢
别名刘公干
国籍东汉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东平宁阳
出生日期公元186年
逝世日期公元217年
职业文学家、诗人
主要成就建安七子(邺中七子)之一
代表作品《鲁都赋》、《黎山阳赋》、《遂志赋》、《瓜赋》、《大署赋》、《清虑赋》、《公宴诗》
<h2><strong>概述</strong></h2><h3><strong>时代背景</strong></h3><p>刘桢生活在魏晋时代,魏晋文学兴起的时代。魏晋文学是指中国古代三国两晋时期的文学,在文学史的分期上,属于中国文学中古期第一段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前期。</p><p>魏晋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p><p>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等。 </p><h3><strong>生平</strong></h3><p> 刘桢(186年—217年),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著名文</p>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少与王粲友善,后同应玚一起被曹操征召,为城乡掾属。所著诗大多散失。今存诗十五首,多为赠答之作。明人辑有《刘公斡集》。 <p>在魏、晋文学史上,他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并称“建安七子”,又因同居邺中(河南省临漳县)亦称“邺中七子”。</p><p>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刘桢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七子:“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以此相报。”又称赞他“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又与吴质书》),平易通俗,长于比兴。 </p><p>刘桢常与曹操、曹植吟诗作赋,对酒欢歌,深得曹氏父子喜爱,19岁时任丞相掾属。他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名,行文才思敏捷,于曹植齐名,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钟仲伟称他“五言之冠冕”、“文章之圣”,确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p><p>《典略》载:“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太祖闻之,及收桢入狱。” </p><h3><strong>经历</strong></h3><p>刘桢五岁能读诗,八岁能诵《论语》、《诗经》,赋文数万字。因其记忆超群,辩论应答敏捷,而被众人称为神童。后受曹操征辟,曾任丞相掾属、平原侯庶子、五官将文学。(《太平御览》卷385卷引《文士传》)</p><p>公元197年,因避兵乱,十一岁的刘桢随母兄躲至许昌,在驿馆中结识曹子建。曹植被刘桢的饱学所折服,为进一步深层密交,将其领到丞相府,日夜解文作赋,志同道合,关系日笃。后来他又结识孔融等其他五学子,他们常聚论学问,“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 </p><p>待其成年之后,刘桢希望际遇明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汉末政治极为腐败黑暗,社会危机深重,统治者镇压黄巾农民大起义后,各地军阀据地称雄,中国陷入分裂、动乱之中。据有中国北方的曹操,政治较为开明,任人唯才,广揽文学之士。</p><p>这使得当时渴望中国统一、怀有济世抱负的有志之士,如山阳王粲、北海徐干、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以及刘桢等,纷纷从四面八方奔赴曹操治下的邺城,一时人才荟萃,形成以曹氏父子为首的文学集团,并由于他们的诗文大多描写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发统一、治国的豪情壮志,慷慨多气,悲凉豪壮,从而形成了“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p>刘桢是建安文学集团的重要成员,与曹氏关系密切。在诗文中,他把曹操比做起于丰沛、统一中国的汉高刘邦,把曹氏的知遇,比做礼贤下士的信陵君(见《赠五官中郎将四首》之一)。他把统一中国的希望寄托在曹操身上。投曹之初,他被任命为丞相掾属,追随曹操南征北讨,参谋军机。 </p><p>建安十六年(211年)后,出任平原侯曹植庶子,不久即改任五官中郎将文学,随侍曹丕。 </p><p>从现存诗文看,他与曹丕关系至为密切,而曹丕兄弟亦视为亲故,诗酒唱酬,交往常不拘形迹。曹丕曾特赠廓落带,以示亲宠,并由此而留下一篇妙文(载《典略》)。然而,刘桢性傲,不拘礼法。一次曹丕宴请诸文学,酒酣忘情,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诸人都匍伏于地,不敢仰视,独刘桢平视不避。曹丕对此并未介意,而曹操听说后,要治以不敬之罪。经过援救,才“减死输作”,罚为苦役,终身未再受到重用。这对刘桢自然是一次极为沉重的打击,在《赠徐干》一诗中流露出他的痛苦心情。</p><p>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北方瘟疫流行,刘桢染病去世。曹丕为此极为悲惋,为他整理遗文,作出评价,并追思往日“行则连舆,止则接席”“酒酣耳热,仰而赋诗”的亲密交往,不胜痛悼(见《与吴质书》)。</p><p>他一生中的的著述包括《毛诗义词》十卷,文集四卷。后人集有《刘公干集》传世。 </p><p>据传死后转生为梁时县吏顾总(唐.牛僧儒 《玄怪录》载)</p><h3><strong>家族</strong></h3><p>刘桢之父刘梁,字曼山,一名恭,汉章王宗室子孙,少孤贫,性耿介,有清才,卖书自给,桓帝时举孝廉,历官至尚书郎,以文学见贵,终於野王令,一生不苟合流俗,曾“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竞”,著《破群论》、《辩和同之论》等。</p><p>其母是元帝时京兆尹王章之玄孙女,琴棋书画,诗辞歌赋无所不通。她年轻居寡,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及众侄身上。刘桢在母亲的劝诫、督导与身教下,从小铸就了勤学好问、百折不挠的性格。 </p><h2><strong>成就</strong></h2><h3><strong>文学</strong></h3><p>刘桢的作品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调颇高。他与王粲合称"刘王"。清代刘熙载说"公斡气胜,仲宣情胜"(《艺概·诗概》),这是从对比中揭示了二人各自的长处。</p><p>还有人把他同曹植合称"曹刘",也是从气格方面着眼的。集中体现其风格的是《赠从弟》三首,抒写诗人的胸怀志节,具有悲凉慷慨、高风跨俗的气概。其中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怆,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尤为人所称道。</p><p>而刘桢创作的弱点是辞藻不够丰富,所以锺嵘在《诗品》说他“气过其文,雕润恨少”。他与王粲各有一篇《大暑赋》,在文采上的差异是很明显的。 同样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他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这种精神和气骨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的风格。</p><p>不过刘桢的文学造诣不凡,五言诗尤为诸子之尊,今存的诗歌只有15首。《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中评价他的诗为:“思健功圆,以特有的清新刚劲,为人们所激赏。不仅称美于当世,并且光景常新,能楷模身后。” 他的诗作多以壮美山川为背景,借景抒情,少数为酬答之作。《赠徐干》诗被钟嵘评作“五言之警策也”。《赠从弟》三首为其众诗之著,第二首又为三首之最,诗为:“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钟嵘的《诗品序》说:“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可见,刘桢文学创作的贡献之大。</p><p>他最著名的赋作有《鲁都赋》、《黎山阳赋》、《遂志赋》、《瓜赋》、《大暑赋》 、《清虑赋》等。他的赋文风格独特,“积极于宣时,校阅于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文心雕龙·注释》。他一改粉饰太平的世俗,以清新的笔调,娴熟的技巧,朴实准确的语言,纵古合今的大气,描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讥讽时事,咏物抒情,实现了汉赋内容由宫廷转向社会,由帝王转向平民的转变。篇幅由长篇宏制转向短小精粹,为以后的文学发展开创了先河。</p><h3><strong>辩才</strong></h3><p>刘桢不仅文才出众,机敏雄辩之才也称道当世。曹丕在任五官中郎将时赠给刘桢一条廓洛带,后欲索回,便寄书一纸,调侃说:“夫物,因人而贵,故在贱者之手,不御尊之侧。今虽取之,勿嫌其不反也。”《三国志》</p><p>刘桢见之,明白文帝是笑他地位低下,不佩带象征尊贵的廓洛带,要收回原赐。但刘桢并未折腰,执意不交,在一次同文堂相会之时,他旧事重提道:“桢闻荆山之下王王卜光夭之后宝;隋侯之珠烛众士之好,南垠之金,登窈窕之首;凤貉之尾,缀待臣之帻,此回宝者,伏朽石之下,皆潜污泥之中,而扬光千载之上,发彩畴昔之外,皆未能初自接于至尊也。夫尊者所服,卑者所修也;贵者所御,贱者所先也。故夏屋初成而大匠先立其下,嘉禾始熟而农夫先尝其粒。恨桢所带无他妙饰,苦实珍异,尚可纳也。而未尚听至尊赐而反索者也。”</p><p>曹丕听刘桢这番妙论,对之十分欣赏,既叹他的博学善喻,更佩服他口若悬河,不卑不亢,恭中有贬,贬中隐褒之辩才,从而放弃索带念头。</p><p>刘桢雄辩之例很多,他的辩才象常胜利器,有时化险为夷,有时遇逆成畅,有时逢暗则明。</p><p>有一次刘桢因“不敬”被罚作苦力 ,在京洛之西石料厂磨石料。魏王曹操到石料厂察看,众官吏与苦力者均匍匐在地劳作,不敢仰视。唯有刘桢未跪,照常劳作。曹操大怒走到刘桢面前,刘桢放下锤子,正言道:“魏王雄才天下皆知,刘桢身为苦力,何敢蔑视尊王。但在魏王府数年,常闻魏王教诲,做事当竭尽力,事成则王自喜,事败则王亦辱,桢现为苦力,专研石料,研石是对魏王的敬忠,所以桢不敢辍手中活。”魏王听后,又问:“石若何? ”刘桢朗然答:石“出自荆山悬崖之巅,外有五色之章,内含卞氏之珍。磨之不加莹,雕之不增文,禀气坚贞受之自然,顾其理,枉屈纡绕而不得申。”曹操知刘桢借石自喻,就赦免了他,但却永不再起用。</p><p>刘桢从小就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教育,深知做人要耿性忠直,最恨不轨之为,最厌无信之人。一天晚上魏公子曹丕设宴招待众士,酒酣耳热,曹丕命甄氏出堂与大家见面。刘桢愤然,一是因曹丕夺袁熙之妻甄氏,二是因甄氏有夫再嫁不忠不贞。独有刘桢立而不跪,且满面讥意,不屑一顾。曹丕见状勃然大怒,欲问刘桢死罪,由于众人求情和曹操干预,才免于死,投入狱中,又被罚作苦力。他在劳作中托物自喻,写成《遂志赋》。赦后充署吏。 </p><p>刘桢文学上的巨大成就,雄辩的技巧及忠友敬业精神,赢得了后人赞颂。</p><h3><strong>创作特色</strong></h3><p>与王粲不同,刘桢的风格是“壮而不密”(曹丕《典论·论文》)。刘桢的诗纯以气势取胜,无论是抒情还是咏物,无论是写山水还是状禽鸟,都显示出其目无千古、踔厉奋发的气概,元好问《论诗绝句》说:“曹刘坐啸虎<br/> 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就是欣赏他这种壮气。 </p><p>《公宴诗》用华丽诗笔尽情写山水之美与游赏之乐。</p><p>《斗鸡诗》是写斗鸡娱乐的作品,并无深意,但他能以极其精练的语言,传达出斗鸡之神采,同样体现了作者豪迈不羁的性格。</p><p>《赠人弟》这三首诗分别用蘋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刘履说:“初言蘋藻可充荐羞之用,次言松柏能持节操之坚,而末章复以仪凤期之,则其望愈深而言愈重也。”(《选诗补注》卷二)其中第二首最佳。</p><p>刘桢的散文,刘勰认为“丽而规益”,“若略取于名实,别有美于为诗矣。”(《文心雕龙·书记》),至如《赠徐干》一诗,以西园春景,映衬乖离之情,“笔气隽逸”(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词句清秀,写来婉转切情,凄恻动人,颇得《古诗十九首》韵致。</p><p>其散文留传下来很少,仅见寥寥三篇:《与曹植书》(载《太平御览》卷七百三十九)、《谏曹植书》(载《三国志·魏志·邢颐传》)、《答魏太子丕借廓落带书》(载《典略》)。前两篇皆已残缺,唯后一篇较为完整,且辞多谐趣,颇可一读。 </p><h3><strong>评价</strong></h3><p>刘桢是“建安七子”的重要成员和“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被誉为“文章之圣”。然而学术界对他的研究似乎略显薄弱,且存在一些不甚合理的地方。基于刘桢现存无多的作品,分析其诗歌中包含的格调高峻、情采丰赡、意境凄清三方面的艺术特征。 </p><p>刘桢当时甚有诗名。钟嵘说他: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诗品》上) </p><p>其成就主要在诗,可分两类,一类是赠答诗,一类是游乐诗。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为喻,抒写坚贞高洁的性格。游乐诗包括《公宴诗》、《斗鸡诗》、《射鸢诗》等。</p><p>钟嵘《诗品》说:“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然自陈思以下,桢称独步。” </p><h2><strong>相关作品</strong></h2><h3><strong>公燕诗</strong></h3><p>永日行游戏。欢乐犹未央。遗思在玄夜。相与复翱翔。辇车飞素盖。从者盈路傍。月出照园中。珍木郁苍苍。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芙蓉散其华。菡萏溢金塘。灵鸟宿水裔。仁兽游飞梁。华馆寄流波。豁达来风凉。生平未始闻。歌之安能详。投翰长叹息。绮丽不可忘。</p><h3><strong>赠五官中郎将诗四首</strong></h3><p>一</p><p>昔我从元后。整驾至南乡。过彼丰沛郡。与君共翱翔。四节相推斥。季冬风且凉。众宾会广坐。明镫熺炎光。清歌制妙声。万舞在中堂。金罍含甘醴。羽觞行无方。长夜忘归来。聊且为太康。四牡向路驰。欢悦诚未央。</p><p>二</p><p>余婴沉痼疾。窜身清漳滨。自夏涉玄冬。弥旷十余旬。常恐游岱宗。</p>不复见故人。所亲一何笃。步址慰我身。清谈同日夕。情盻叙忧勤。便复为别辞。游车归西邻。素叶随风起。广路扬埃尘。逝者如流水。哀此遂离分。追问何时会。要我以阳春。望慕结不解。贻尔新诗文。勉哉修令德。北面自宠珍。三<p>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叹。终夜不遑寐。叙意于濡翰。明灯曜闰中。清风凄已寒。白露涂前庭。应门重其关。四节相推斥。岁月忽已殚。壮士远出征。戎事将独难。涕泣洒衣裳。能不怀所欢。</p>四<p>凉风吹沙砾。霜气何皑皑。明月照缇幕。华灯散炎辉。赋诗连篇章。极夜不知归。君侯多壮思。文雅纵横飞。小臣信顽卤。僶俛安能追。</p><h3><strong>赠徐干诗</strong></h3><p>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拘限清切禁。中情无由宣。思子沉心曲。长叹不能言。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迁。步出北寺门。遥望西苑园。细柳夹道生。方塘含清源。轻叶随风转。飞鸟何翻翻。乖人易感动。涕下与衿连。仰视白日光。皦皦高且悬。兼烛八纮内。物类无颇偏。我独抱深感。不得与比焉。</p><h3><strong>赠徐干诗</strong></h3><p>猥蒙惠咳吐。贶以雅颂声。高义厉青云。灼灼有表经。</p><h3><strong>赠从弟诗三首</strong></h3><p>一</p><p>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p><p>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p><p>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p><p>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p><p>二</p><p>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p><p>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p><p>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p><p>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p>三<p>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p><p>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p><p>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p><p>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p><h3><strong>杂诗</strong></h3><p>职事相填委。文墨纷消散。驰翰未暇食。日昃不知晏。沉迷簿领间。回回自昏乱。释此出西域。登高且游观。方塘含白水。中有凫与雁。安得肃肃羽。从尔浮波澜。</p><h3><strong>斗鸡诗</strong></h3><p>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利爪探玉除。瞋目含火光。长翘惊风起。劲翮正敷张。轻举奋勾喙。电击复还翔。</p><h3><strong>射鸢诗</strong></h3><p>鸣鸢弄双翼。飘飘薄青云。我后横怒起。意气凌神仙。发机如惊焱。三发两鸢连。流血洒墙星。飞毛从风旋。庶士同声赞。君射一何妍。</p><p><b>诗 </b></p><p>昔君错畦畤。东土有素木。条柯不盈寻。一尺再三曲。隐生置翳林。控倊自迫速。得托芳兰苑。列植高山足。</p><p><b>诗</b></p><p>翩翩野青雀。栖窜茨棘蕃。朝食平田粒。夕饮曲池泉。猥出蓬莱中。乃至丹丘边。</p><p><b>诗</b></p><p>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为称百年寿。谁能应此录。低昂倐忽去。烱若风中烛。</p><p><b>诗</b></p><p>旦发邺城东。莫次溟水旁。三军如邓林。武士攻萧庄。</p><p><b>诗</b></p><p>青青女萝草。世依高松枝。幸蒙庇养恩。分惠不可赀。风雨虽急疾。根株不倾移。</p><p><b>诗</b></p><p>初春含寒气。阳气匿其晖。灰风从天起。砂石纵横飞。</p><p><b>诗</b></p><p>和风从东来。玄云起西山。夜中发此气。明旦飞甘泉。</p><p><b>诗</b></p><p>朝发白马。暮宿韩陵。</p><p>大厦云构。</p><p><b>诗</b></p><p>玄云起高岳。终朝弥八方。</p><p><b>诗</b></p><p>皦月垂素光。玄云为仿髴。</p><p><b>诗</b></p><p>揽衣出巷去。素盖何翩翩。</p><p><b>诗</b></p><p>散礼风雨起。</p>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刘桢
别名刘公干
国籍东汉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东平宁阳
出生日期公元186年
逝世日期公元217年
职业文学家、诗人
主要成就建安七子(邺中七子)之一
代表作品《鲁都赋》、《黎山阳赋》、《遂志赋》、《瓜赋》、《大署赋》、《清虑赋》、《公宴诗》
<h2><strong>概述</strong></h2><h3><strong>时代背景</strong></h3><p>刘桢生活在魏晋时代,魏晋文学兴起的时代。魏晋文学是指中国古代三国两晋时期的文学,在文学史的分期上,属于中国文学中古期第一段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前期。</p><p>魏晋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p><p>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等。 </p><h3><strong>生平</strong></h3><p> 刘桢(186年—217年),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著名文</p>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少与王粲友善,后同应玚一起被曹操征召,为城乡掾属。所著诗大多散失。今存诗十五首,多为赠答之作。明人辑有《刘公斡集》。 <p>在魏、晋文学史上,他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并称“建安七子”,又因同居邺中(河南省临漳县)亦称“邺中七子”。</p><p>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刘桢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七子:“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以此相报。”又称赞他“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又与吴质书》),平易通俗,长于比兴。 </p><p>刘桢常与曹操、曹植吟诗作赋,对酒欢歌,深得曹氏父子喜爱,19岁时任丞相掾属。他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名,行文才思敏捷,于曹植齐名,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钟仲伟称他“五言之冠冕”、“文章之圣”,确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p><p>《典略》载:“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太祖闻之,及收桢入狱。” </p><h3><strong>经历</strong></h3><p>刘桢五岁能读诗,八岁能诵《论语》、《诗经》,赋文数万字。因其记忆超群,辩论应答敏捷,而被众人称为神童。后受曹操征辟,曾任丞相掾属、平原侯庶子、五官将文学。(《太平御览》卷385卷引《文士传》)</p><p>公元197年,因避兵乱,十一岁的刘桢随母兄躲至许昌,在驿馆中结识曹子建。曹植被刘桢的饱学所折服,为进一步深层密交,将其领到丞相府,日夜解文作赋,志同道合,关系日笃。后来他又结识孔融等其他五学子,他们常聚论学问,“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 </p><p>待其成年之后,刘桢希望际遇明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汉末政治极为腐败黑暗,社会危机深重,统治者镇压黄巾农民大起义后,各地军阀据地称雄,中国陷入分裂、动乱之中。据有中国北方的曹操,政治较为开明,任人唯才,广揽文学之士。</p><p>这使得当时渴望中国统一、怀有济世抱负的有志之士,如山阳王粲、北海徐干、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以及刘桢等,纷纷从四面八方奔赴曹操治下的邺城,一时人才荟萃,形成以曹氏父子为首的文学集团,并由于他们的诗文大多描写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发统一、治国的豪情壮志,慷慨多气,悲凉豪壮,从而形成了“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p>刘桢是建安文学集团的重要成员,与曹氏关系密切。在诗文中,他把曹操比做起于丰沛、统一中国的汉高刘邦,把曹氏的知遇,比做礼贤下士的信陵君(见《赠五官中郎将四首》之一)。他把统一中国的希望寄托在曹操身上。投曹之初,他被任命为丞相掾属,追随曹操南征北讨,参谋军机。 </p><p>建安十六年(211年)后,出任平原侯曹植庶子,不久即改任五官中郎将文学,随侍曹丕。 </p><p>从现存诗文看,他与曹丕关系至为密切,而曹丕兄弟亦视为亲故,诗酒唱酬,交往常不拘形迹。曹丕曾特赠廓落带,以示亲宠,并由此而留下一篇妙文(载《典略》)。然而,刘桢性傲,不拘礼法。一次曹丕宴请诸文学,酒酣忘情,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诸人都匍伏于地,不敢仰视,独刘桢平视不避。曹丕对此并未介意,而曹操听说后,要治以不敬之罪。经过援救,才“减死输作”,罚为苦役,终身未再受到重用。这对刘桢自然是一次极为沉重的打击,在《赠徐干》一诗中流露出他的痛苦心情。</p><p>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北方瘟疫流行,刘桢染病去世。曹丕为此极为悲惋,为他整理遗文,作出评价,并追思往日“行则连舆,止则接席”“酒酣耳热,仰而赋诗”的亲密交往,不胜痛悼(见《与吴质书》)。</p><p>他一生中的的著述包括《毛诗义词》十卷,文集四卷。后人集有《刘公干集》传世。 </p><p>据传死后转生为梁时县吏顾总(唐.牛僧儒 《玄怪录》载)</p><h3><strong>家族</strong></h3><p>刘桢之父刘梁,字曼山,一名恭,汉章王宗室子孙,少孤贫,性耿介,有清才,卖书自给,桓帝时举孝廉,历官至尚书郎,以文学见贵,终於野王令,一生不苟合流俗,曾“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竞”,著《破群论》、《辩和同之论》等。</p><p>其母是元帝时京兆尹王章之玄孙女,琴棋书画,诗辞歌赋无所不通。她年轻居寡,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及众侄身上。刘桢在母亲的劝诫、督导与身教下,从小铸就了勤学好问、百折不挠的性格。 </p><h2><strong>成就</strong></h2><h3><strong>文学</strong></h3><p>刘桢的作品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调颇高。他与王粲合称"刘王"。清代刘熙载说"公斡气胜,仲宣情胜"(《艺概·诗概》),这是从对比中揭示了二人各自的长处。</p><p>还有人把他同曹植合称"曹刘",也是从气格方面着眼的。集中体现其风格的是《赠从弟》三首,抒写诗人的胸怀志节,具有悲凉慷慨、高风跨俗的气概。其中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怆,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尤为人所称道。</p><p>而刘桢创作的弱点是辞藻不够丰富,所以锺嵘在《诗品》说他“气过其文,雕润恨少”。他与王粲各有一篇《大暑赋》,在文采上的差异是很明显的。 同样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他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这种精神和气骨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的风格。</p><p>不过刘桢的文学造诣不凡,五言诗尤为诸子之尊,今存的诗歌只有15首。《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中评价他的诗为:“思健功圆,以特有的清新刚劲,为人们所激赏。不仅称美于当世,并且光景常新,能楷模身后。” 他的诗作多以壮美山川为背景,借景抒情,少数为酬答之作。《赠徐干》诗被钟嵘评作“五言之警策也”。《赠从弟》三首为其众诗之著,第二首又为三首之最,诗为:“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钟嵘的《诗品序》说:“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可见,刘桢文学创作的贡献之大。</p><p>他最著名的赋作有《鲁都赋》、《黎山阳赋》、《遂志赋》、《瓜赋》、《大暑赋》 、《清虑赋》等。他的赋文风格独特,“积极于宣时,校阅于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文心雕龙·注释》。他一改粉饰太平的世俗,以清新的笔调,娴熟的技巧,朴实准确的语言,纵古合今的大气,描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讥讽时事,咏物抒情,实现了汉赋内容由宫廷转向社会,由帝王转向平民的转变。篇幅由长篇宏制转向短小精粹,为以后的文学发展开创了先河。</p><h3><strong>辩才</strong></h3><p>刘桢不仅文才出众,机敏雄辩之才也称道当世。曹丕在任五官中郎将时赠给刘桢一条廓洛带,后欲索回,便寄书一纸,调侃说:“夫物,因人而贵,故在贱者之手,不御尊之侧。今虽取之,勿嫌其不反也。”《三国志》</p><p>刘桢见之,明白文帝是笑他地位低下,不佩带象征尊贵的廓洛带,要收回原赐。但刘桢并未折腰,执意不交,在一次同文堂相会之时,他旧事重提道:“桢闻荆山之下王王卜光夭之后宝;隋侯之珠烛众士之好,南垠之金,登窈窕之首;凤貉之尾,缀待臣之帻,此回宝者,伏朽石之下,皆潜污泥之中,而扬光千载之上,发彩畴昔之外,皆未能初自接于至尊也。夫尊者所服,卑者所修也;贵者所御,贱者所先也。故夏屋初成而大匠先立其下,嘉禾始熟而农夫先尝其粒。恨桢所带无他妙饰,苦实珍异,尚可纳也。而未尚听至尊赐而反索者也。”</p><p>曹丕听刘桢这番妙论,对之十分欣赏,既叹他的博学善喻,更佩服他口若悬河,不卑不亢,恭中有贬,贬中隐褒之辩才,从而放弃索带念头。</p><p>刘桢雄辩之例很多,他的辩才象常胜利器,有时化险为夷,有时遇逆成畅,有时逢暗则明。</p><p>有一次刘桢因“不敬”被罚作苦力 ,在京洛之西石料厂磨石料。魏王曹操到石料厂察看,众官吏与苦力者均匍匐在地劳作,不敢仰视。唯有刘桢未跪,照常劳作。曹操大怒走到刘桢面前,刘桢放下锤子,正言道:“魏王雄才天下皆知,刘桢身为苦力,何敢蔑视尊王。但在魏王府数年,常闻魏王教诲,做事当竭尽力,事成则王自喜,事败则王亦辱,桢现为苦力,专研石料,研石是对魏王的敬忠,所以桢不敢辍手中活。”魏王听后,又问:“石若何? ”刘桢朗然答:石“出自荆山悬崖之巅,外有五色之章,内含卞氏之珍。磨之不加莹,雕之不增文,禀气坚贞受之自然,顾其理,枉屈纡绕而不得申。”曹操知刘桢借石自喻,就赦免了他,但却永不再起用。</p><p>刘桢从小就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教育,深知做人要耿性忠直,最恨不轨之为,最厌无信之人。一天晚上魏公子曹丕设宴招待众士,酒酣耳热,曹丕命甄氏出堂与大家见面。刘桢愤然,一是因曹丕夺袁熙之妻甄氏,二是因甄氏有夫再嫁不忠不贞。独有刘桢立而不跪,且满面讥意,不屑一顾。曹丕见状勃然大怒,欲问刘桢死罪,由于众人求情和曹操干预,才免于死,投入狱中,又被罚作苦力。他在劳作中托物自喻,写成《遂志赋》。赦后充署吏。 </p><p>刘桢文学上的巨大成就,雄辩的技巧及忠友敬业精神,赢得了后人赞颂。</p><h3><strong>创作特色</strong></h3><p>与王粲不同,刘桢的风格是“壮而不密”(曹丕《典论·论文》)。刘桢的诗纯以气势取胜,无论是抒情还是咏物,无论是写山水还是状禽鸟,都显示出其目无千古、踔厉奋发的气概,元好问《论诗绝句》说:“曹刘坐啸虎<br/> 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就是欣赏他这种壮气。 </p><p>《公宴诗》用华丽诗笔尽情写山水之美与游赏之乐。</p><p>《斗鸡诗》是写斗鸡娱乐的作品,并无深意,但他能以极其精练的语言,传达出斗鸡之神采,同样体现了作者豪迈不羁的性格。</p><p>《赠人弟》这三首诗分别用蘋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刘履说:“初言蘋藻可充荐羞之用,次言松柏能持节操之坚,而末章复以仪凤期之,则其望愈深而言愈重也。”(《选诗补注》卷二)其中第二首最佳。</p><p>刘桢的散文,刘勰认为“丽而规益”,“若略取于名实,别有美于为诗矣。”(《文心雕龙·书记》),至如《赠徐干》一诗,以西园春景,映衬乖离之情,“笔气隽逸”(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词句清秀,写来婉转切情,凄恻动人,颇得《古诗十九首》韵致。</p><p>其散文留传下来很少,仅见寥寥三篇:《与曹植书》(载《太平御览》卷七百三十九)、《谏曹植书》(载《三国志·魏志·邢颐传》)、《答魏太子丕借廓落带书》(载《典略》)。前两篇皆已残缺,唯后一篇较为完整,且辞多谐趣,颇可一读。 </p><h3><strong>评价</strong></h3><p>刘桢是“建安七子”的重要成员和“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被誉为“文章之圣”。然而学术界对他的研究似乎略显薄弱,且存在一些不甚合理的地方。基于刘桢现存无多的作品,分析其诗歌中包含的格调高峻、情采丰赡、意境凄清三方面的艺术特征。 </p><p>刘桢当时甚有诗名。钟嵘说他: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诗品》上) </p><p>其成就主要在诗,可分两类,一类是赠答诗,一类是游乐诗。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为喻,抒写坚贞高洁的性格。游乐诗包括《公宴诗》、《斗鸡诗》、《射鸢诗》等。</p><p>钟嵘《诗品》说:“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然自陈思以下,桢称独步。” </p><h2><strong>相关作品</strong></h2><h3><strong>公燕诗</strong></h3><p>永日行游戏。欢乐犹未央。遗思在玄夜。相与复翱翔。辇车飞素盖。从者盈路傍。月出照园中。珍木郁苍苍。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芙蓉散其华。菡萏溢金塘。灵鸟宿水裔。仁兽游飞梁。华馆寄流波。豁达来风凉。生平未始闻。歌之安能详。投翰长叹息。绮丽不可忘。</p><h3><strong>赠五官中郎将诗四首</strong></h3><p>一</p><p>昔我从元后。整驾至南乡。过彼丰沛郡。与君共翱翔。四节相推斥。季冬风且凉。众宾会广坐。明镫熺炎光。清歌制妙声。万舞在中堂。金罍含甘醴。羽觞行无方。长夜忘归来。聊且为太康。四牡向路驰。欢悦诚未央。</p><p>二</p><p>余婴沉痼疾。窜身清漳滨。自夏涉玄冬。弥旷十余旬。常恐游岱宗。</p>不复见故人。所亲一何笃。步址慰我身。清谈同日夕。情盻叙忧勤。便复为别辞。游车归西邻。素叶随风起。广路扬埃尘。逝者如流水。哀此遂离分。追问何时会。要我以阳春。望慕结不解。贻尔新诗文。勉哉修令德。北面自宠珍。三<p>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叹。终夜不遑寐。叙意于濡翰。明灯曜闰中。清风凄已寒。白露涂前庭。应门重其关。四节相推斥。岁月忽已殚。壮士远出征。戎事将独难。涕泣洒衣裳。能不怀所欢。</p>四<p>凉风吹沙砾。霜气何皑皑。明月照缇幕。华灯散炎辉。赋诗连篇章。极夜不知归。君侯多壮思。文雅纵横飞。小臣信顽卤。僶俛安能追。</p><h3><strong>赠徐干诗</strong></h3><p>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拘限清切禁。中情无由宣。思子沉心曲。长叹不能言。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迁。步出北寺门。遥望西苑园。细柳夹道生。方塘含清源。轻叶随风转。飞鸟何翻翻。乖人易感动。涕下与衿连。仰视白日光。皦皦高且悬。兼烛八纮内。物类无颇偏。我独抱深感。不得与比焉。</p><h3><strong>赠徐干诗</strong></h3><p>猥蒙惠咳吐。贶以雅颂声。高义厉青云。灼灼有表经。</p><h3><strong>赠从弟诗三首</strong></h3><p>一</p><p>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p><p>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p><p>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p><p>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p><p>二</p><p>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p><p>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p><p>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p><p>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p>三<p>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p><p>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p><p>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p><p>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p><h3><strong>杂诗</strong></h3><p>职事相填委。文墨纷消散。驰翰未暇食。日昃不知晏。沉迷簿领间。回回自昏乱。释此出西域。登高且游观。方塘含白水。中有凫与雁。安得肃肃羽。从尔浮波澜。</p><h3><strong>斗鸡诗</strong></h3><p>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利爪探玉除。瞋目含火光。长翘惊风起。劲翮正敷张。轻举奋勾喙。电击复还翔。</p><h3><strong>射鸢诗</strong></h3><p>鸣鸢弄双翼。飘飘薄青云。我后横怒起。意气凌神仙。发机如惊焱。三发两鸢连。流血洒墙星。飞毛从风旋。庶士同声赞。君射一何妍。</p><p><b>诗 </b></p><p>昔君错畦畤。东土有素木。条柯不盈寻。一尺再三曲。隐生置翳林。控倊自迫速。得托芳兰苑。列植高山足。</p><p><b>诗</b></p><p>翩翩野青雀。栖窜茨棘蕃。朝食平田粒。夕饮曲池泉。猥出蓬莱中。乃至丹丘边。</p><p><b>诗</b></p><p>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为称百年寿。谁能应此录。低昂倐忽去。烱若风中烛。</p><p><b>诗</b></p><p>旦发邺城东。莫次溟水旁。三军如邓林。武士攻萧庄。</p><p><b>诗</b></p><p>青青女萝草。世依高松枝。幸蒙庇养恩。分惠不可赀。风雨虽急疾。根株不倾移。</p><p><b>诗</b></p><p>初春含寒气。阳气匿其晖。灰风从天起。砂石纵横飞。</p><p><b>诗</b></p><p>和风从东来。玄云起西山。夜中发此气。明旦飞甘泉。</p><p><b>诗</b></p><p>朝发白马。暮宿韩陵。</p><p>大厦云构。</p><p><b>诗</b></p><p>玄云起高岳。终朝弥八方。</p><p><b>诗</b></p><p>皦月垂素光。玄云为仿髴。</p><p><b>诗</b></p><p>揽衣出巷去。素盖何翩翩。</p><p><b>诗</b></p><p>散礼风雨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