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拉萨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林觉民
别名林意洞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闽侯
出生日期1887年
逝世日期1911年4月
职业革命党人
毕业院校全闽大学堂、日本庆应大学
信仰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代表作品《禀父书》、《与妻书》
重要事件攻打督署,力尽被俘,英勇就义
政党中国同盟会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出生在福州三坊七巷。幼年时过继给叔父为子,其嗣父是个饱学多才的廪生,以诗文闻名于时;嗣母是个生性善良仁爱,典型的贤妻良母。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深得嗣父的喜爱,自幼就由嗣父亲自教导读书。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考入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参加科举考试,无意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离开考场。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回乡与陈意映结婚。
少年林觉民觉得教育腐化,力赞邹容的“革命军”中所提的“革命与教育并行”,与几个进步同学在福建城北找了房子,自办私学。
林觉民还在家中办女学,动员妻子陈意映、堂妹林孟瑜等亲友10余人入学。他亲授国文课程,抨击封建礼教,并介绍欧美先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男女平等情况。在他的劝导下,家中一众女眷纷纷放脚,还有人进入福州女子师范求学,成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
为了激发市民的革命思想,林觉民和同学一起成立读报所,其中收纳了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等小册子,订了《民报》《苏报》《浙江潮》和秋瑾的《中国女报》等进步报刊。
林觉民尤善讲演,常常宣传革命道理。有一天晚上,他在城内锦巷七星君庙参加爱国社活动,发表了一篇题为《挽救垂危之中国》的演说,拍案捶胸,声泪俱下。全闽大学堂的一个学监恰好在场。事后他对人说:“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林觉民告别陈意映,东渡日本自费留学,专攻日语。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转入庆应大学学习文科,专攻哲学,兼习英、德两国语言。不久,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为第14分会(福建分会)的骨干成员。
1911年1月底(清宣统三年一月),中国同盟会在香港成立了统筹部,策动广州起义。赵声、黄兴分别任统筹部的正、副部长。林觉民得知后,从日本回国参加广州起义,遂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
1911年4月9日(清宣统三年四月九日),林觉民告别了陈意映,带着20余人从马尾登船驰往香港。
1911年4月11日(清宣统三年四月十一日),林觉民到达香港。此时,参加起义的人员陆续从各地赶来。林觉民一趟趟地在香港与广州之间来来往往,负责把这批人护送进广州。
1911年4月23日(清宣统三年四月二十三日),黄兴从香港潜入广州主持起义工作,因为出了内奸。
1911年4月24日(清宣统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夜,林觉民临行前回家探望了父母和妻子陈意映,跟家人说学校正在放樱花假。当时陈意映已经怀孕。在香港,林觉民深夜里在手帕上写下了给父亲的《禀父书》及给妻子的《与妻书》。
1911年4月25日(清宣统三年四月二十五日),清政府增兵广州,加紧搜捕,部分秘密机关也遭破坏。黄兴只得临时决定于27日发动起义,进攻计划由原定的十路改为四路。
1911年4月27日(清宣统三年四月二十七日),陈更新等率福建志士进入广州,林觉民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下午5时30分,林觉民随黄兴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纵火焚烧督署。冲出督署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
面对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根据相关记载,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诉两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李准甚至动了恻隐之心,觉得可以留下林觉民为清廷所用。张鸣歧则认为,这个“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的林觉民,如果留给了革命党,实为后患。
1911年4月27日(清宣统三年四月二十七日)黄昏,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枪杀,年仅24岁。
(人物生平参考资料来源于 )
《禀父书》、《与妻书》
林觉民、冰心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路86号,坐西朝东,三进,四周有风火墙。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长廊,廊两旁种有翠竹。第三进大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天井两旁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觉民住在西南隅一厅一房。厅与房前有小天井,小天井南端的卧房窗外有花台(昔时种植腊梅)。小厅有门东通“紫藤书屋”。
1991年,黄花岗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故居暨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成立,挂上了国家级文保单位的牌子。 由重庆红岩联线文化研究发展中心管理,内容包括前庭院、中天井、广州辛亥革命背景、林觉民生平介绍、林觉民卧室复原、冰心与福州。
2006年初林觉民、冰心故居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加强保护,进行了历时一年多的整修,于2007年5月18日重新开放。
林觉民英勇就义后被埋葬于广州市市区北面的白云山南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黄花岗墓园北向南,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始建于1912年,孙中山书“浩气长存”四字镌于墓坊。烈士墓构筑在岗陵之上,纪功坊峙立墓后。墓道两旁苍松翠柏,烘托出满园黄花辉映碧血的庄严肃穆气氛。园内还建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桥等。建国后政府在墓园外筑起围墙,1961年这里被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觉民的故居,也是冰心(谢婉莹)的故居。当年林觉民被捕的消息传回福州,其养父林孝颖带着家眷,慌忙变卖宅邸搬家。他们搬到了三坊七巷南头一条叫早题巷的小巷。而买下林家老宅的谢銮恩,也是举人,他的孙女叫谢婉莹,当年11岁,一起搬了进来。她就是后来的冰心。冰心在《我的故乡》一文中,曾对这幢房子有过生动的描写。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与17岁的陈意映成婚,住进了福州闹市区的杨桥巷17号。二人的居所是一座二层小楼,叫双栖楼,楼前种植蕉梅。婚后夫妻感情和谐,“初婚三四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1907年,林觉民告别陈意映,东渡日本自费留学。赴日留学之后,林觉民每年放暑假都回来探亲。
1911年春天,他突然返家,陈意映颇感惊喜,而他父亲却很惊诧。林觉民告诉家人:学校放樱花假了,他陪日本同学游览江浙风光,然后顺便回家。
1911年4月25日,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对同行的同志说,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待同屋两人入睡后,林觉民挑灯写下两封诀别书,他给父亲林孝颖的(《禀父书》写得很简单,“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封诀别书,则写给妻子陈意映。次日,他拿着书信嘱托友人说,我死,幸为转达。
林觉民被捕的消息传回福州,林孝凯带着陈意映等家眷,慌忙变卖宅邸搬家。
陈意映腆着大肚子,带着一家大小七口人仓皇搬到光禄坊早题巷一幢偏僻的小房子中租住。在这里,她收到了革命党人辗转送来的一个小包裹。陈意映一打开来看,正是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上写下的两封遗书。她打开了写在方巾上的《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看到书信,陈意映立刻想到死,林觉民的父母双双跪在她面前,恳请陈意映念在家中尚有一岁幼儿,而她腹内还有一个小生命,一定要活下去。1911年5月19日,悲伤过度的陈意映早产,生下遗腹子林仲新。林家还把林觉民哥哥的一个女儿林暖苏过继给陈意映。但是,陈意映一直没有走出失去丈夫的悲伤,再加上生活变得艰难,林仲新刚刚两岁的时候,陈意映郁郁而终。
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
韩梅梅:投革命舍妻儿,为民主志不移。
胡歌:我觉得林觉民是一个内心很强大、对自己特别狠的人。
顾甫涛:林觉民少年时代就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
梁尚玉:林觉民立志救国救民,言辞敏锐、胸襟开阔、热心公益、不畏强暴。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林觉民
别名林意洞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闽侯
出生日期1887年
逝世日期1911年4月
职业革命党人
毕业院校全闽大学堂、日本庆应大学
信仰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代表作品《禀父书》、《与妻书》
重要事件攻打督署,力尽被俘,英勇就义
政党中国同盟会
人物生平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出生在福州三坊七巷。幼年时过继给叔父为子,其嗣父是个饱学多才的廪生,以诗文闻名于时;嗣母是个生性善良仁爱,典型的贤妻良母。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深得嗣父的喜爱,自幼就由嗣父亲自教导读书。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考入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参加科举考试,无意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离开考场。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回乡与陈意映结婚。
少年林觉民觉得教育腐化,力赞邹容的“革命军”中所提的“革命与教育并行”,与几个进步同学在福建城北找了房子,自办私学。
林觉民还在家中办女学,动员妻子陈意映、堂妹林孟瑜等亲友10余人入学。他亲授国文课程,抨击封建礼教,并介绍欧美先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男女平等情况。在他的劝导下,家中一众女眷纷纷放脚,还有人进入福州女子师范求学,成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
为了激发市民的革命思想,林觉民和同学一起成立读报所,其中收纳了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等小册子,订了《民报》《苏报》《浙江潮》和秋瑾的《中国女报》等进步报刊。
林觉民尤善讲演,常常宣传革命道理。有一天晚上,他在城内锦巷七星君庙参加爱国社活动,发表了一篇题为《挽救垂危之中国》的演说,拍案捶胸,声泪俱下。全闽大学堂的一个学监恰好在场。事后他对人说:“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林觉民告别陈意映,东渡日本自费留学,专攻日语。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转入庆应大学学习文科,专攻哲学,兼习英、德两国语言。不久,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为第14分会(福建分会)的骨干成员。
1911年1月底(清宣统三年一月),中国同盟会在香港成立了统筹部,策动广州起义。赵声、黄兴分别任统筹部的正、副部长。林觉民得知后,从日本回国参加广州起义,遂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
1911年4月9日(清宣统三年四月九日),林觉民告别了陈意映,带着20余人从马尾登船驰往香港。
1911年4月11日(清宣统三年四月十一日),林觉民到达香港。此时,参加起义的人员陆续从各地赶来。林觉民一趟趟地在香港与广州之间来来往往,负责把这批人护送进广州。
1911年4月23日(清宣统三年四月二十三日),黄兴从香港潜入广州主持起义工作,因为出了内奸。
1911年4月24日(清宣统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夜,林觉民临行前回家探望了父母和妻子陈意映,跟家人说学校正在放樱花假。当时陈意映已经怀孕。在香港,林觉民深夜里在手帕上写下了给父亲的《禀父书》及给妻子的《与妻书》。
1911年4月25日(清宣统三年四月二十五日),清政府增兵广州,加紧搜捕,部分秘密机关也遭破坏。黄兴只得临时决定于27日发动起义,进攻计划由原定的十路改为四路。
1911年4月27日(清宣统三年四月二十七日),陈更新等率福建志士进入广州,林觉民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下午5时30分,林觉民随黄兴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纵火焚烧督署。冲出督署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
面对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根据相关记载,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诉两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李准甚至动了恻隐之心,觉得可以留下林觉民为清廷所用。张鸣歧则认为,这个“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的林觉民,如果留给了革命党,实为后患。
1911年4月27日(清宣统三年四月二十七日)黄昏,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枪杀,年仅24岁。
(人物生平参考资料来源于 )
主要作品
《禀父书》、《与妻书》
后世纪念
故居
林觉民、冰心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路86号,坐西朝东,三进,四周有风火墙。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长廊,廊两旁种有翠竹。第三进大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天井两旁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觉民住在西南隅一厅一房。厅与房前有小天井,小天井南端的卧房窗外有花台(昔时种植腊梅)。小厅有门东通“紫藤书屋”。
1991年,黄花岗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故居暨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成立,挂上了国家级文保单位的牌子。 由重庆红岩联线文化研究发展中心管理,内容包括前庭院、中天井、广州辛亥革命背景、林觉民生平介绍、林觉民卧室复原、冰心与福州。
2006年初林觉民、冰心故居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加强保护,进行了历时一年多的整修,于2007年5月18日重新开放。
陵墓
林觉民英勇就义后被埋葬于广州市市区北面的白云山南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黄花岗墓园北向南,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始建于1912年,孙中山书“浩气长存”四字镌于墓坊。烈士墓构筑在岗陵之上,纪功坊峙立墓后。墓道两旁苍松翠柏,烘托出满园黄花辉映碧血的庄严肃穆气氛。园内还建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桥等。建国后政府在墓园外筑起围墙,1961年这里被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轶事
两个名人同一故居
林觉民的故居,也是冰心(谢婉莹)的故居。当年林觉民被捕的消息传回福州,其养父林孝颖带着家眷,慌忙变卖宅邸搬家。他们搬到了三坊七巷南头一条叫早题巷的小巷。而买下林家老宅的谢銮恩,也是举人,他的孙女叫谢婉莹,当年11岁,一起搬了进来。她就是后来的冰心。冰心在《我的故乡》一文中,曾对这幢房子有过生动的描写。
琴瑟夫妻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与17岁的陈意映成婚,住进了福州闹市区的杨桥巷17号。二人的居所是一座二层小楼,叫双栖楼,楼前种植蕉梅。婚后夫妻感情和谐,“初婚三四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1907年,林觉民告别陈意映,东渡日本自费留学。赴日留学之后,林觉民每年放暑假都回来探亲。
1911年春天,他突然返家,陈意映颇感惊喜,而他父亲却很惊诧。林觉民告诉家人:学校放樱花假了,他陪日本同学游览江浙风光,然后顺便回家。
1911年4月25日,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对同行的同志说,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待同屋两人入睡后,林觉民挑灯写下两封诀别书,他给父亲林孝颖的(《禀父书》写得很简单,“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封诀别书,则写给妻子陈意映。次日,他拿着书信嘱托友人说,我死,幸为转达。
林觉民被捕的消息传回福州,林孝凯带着陈意映等家眷,慌忙变卖宅邸搬家。
陈意映腆着大肚子,带着一家大小七口人仓皇搬到光禄坊早题巷一幢偏僻的小房子中租住。在这里,她收到了革命党人辗转送来的一个小包裹。陈意映一打开来看,正是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上写下的两封遗书。她打开了写在方巾上的《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看到书信,陈意映立刻想到死,林觉民的父母双双跪在她面前,恳请陈意映念在家中尚有一岁幼儿,而她腹内还有一个小生命,一定要活下去。1911年5月19日,悲伤过度的陈意映早产,生下遗腹子林仲新。林家还把林觉民哥哥的一个女儿林暖苏过继给陈意映。但是,陈意映一直没有走出失去丈夫的悲伤,再加上生活变得艰难,林仲新刚刚两岁的时候,陈意映郁郁而终。
人物评价
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
韩梅梅:投革命舍妻儿,为民主志不移。
胡歌:我觉得林觉民是一个内心很强大、对自己特别狠的人。
顾甫涛:林觉民少年时代就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
梁尚玉:林觉民立志救国救民,言辞敏锐、胸襟开阔、热心公益、不畏强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