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南京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赵同
别名原同(因封地在原)
国籍晋国
民族华夏族(有戎族血统)
出生日期不详
逝世日期公元前583年
职业卿大夫
死因政治斗争及家庭矛盾
<h2><strong>简介</strong></h2><p>赵同 (?---前583年),春秋时晋国大臣,嬴姓,赵氏。父亲赵衰曾随晋文公流亡八国近二十年,兄长赵盾是晋国中军将(最高军政长官)。</p><p>赵同因弟弟赵婴齐与侄媳赵庄姬通奸,与另一个弟弟赵括一起流放赵婴齐。后赵庄姬等人陷害赵同、赵括,兄弟二人全家被杀。</p><h2><strong>被杀原因</strong></h2><h3><strong>内部原因</strong></h3><p>成公八年(前583年,晋景公17年),晋国诛杀赵同、赵括。赵同、赵括被诛杀,有内外两个原因。</p><p>内部原因是赵朔之妻庄姬的诬告。</p><p>《左传·成公五年》:“晋赵婴通于赵庄姬,五年春,原、屏放诸齐。”赵婴即赵婴齐,封于楼,也称楼婴齐。原即赵同,封于原,也称原同。屏即赵括,封于屏,也称屏括。赵同、赵括、赵婴齐都是赵衰的儿子。赵衰还有一个儿子,就是赵盾,也称赵宣子,晋国正卿,已死。赵朔即赵盾的儿子,也已死。赵朔谥庄子,故其妻称赵庄姬,也称孟姬。庄姬大概是晋成公之女。从辈份讲,赵婴齐是庄姬的夫叔,而庄姬则是婴齐的侄媳。赵朔已死,赵婴齐与庄姬通奸,被兄长赵同、赵括发觉。为了制止这种丑行,他们流放了赵婴齐。</p><p>三年之后,赵庄姬报复赵氏兄弟流放并致死赵婴齐,遂向晋景公诬告赵氏兄弟谋反。《左传·成公八年》记其事曰:“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武即赵武,赵朔和庄姬之子,当时年龄约6-7岁。</p><p>表面上看,由于庄姬与赵婴齐通奸,赵同、赵括流放了赵婴齐,故庄姬报复,诬告赵同、赵括谋反,致赵同、赵括被杀。实际上还有更深层的原因。</p><p>赵氏在晋国之起,始于赵夙。《左传·闵公元年》:“晋侯(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大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还,为大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p><p>赵夙就是赵衰的兄长。《晋语四》曰:“赵衰,其先君之御戎赵夙之弟也”。《左传》也称赵衰为“成季”,可知赵衰是赵夙最小的弟弟。赵夙虽为大夫,有封邑,但毕竟地位不算高,故赵衰服侍晋公子重耳,另谋出路。</p><p>晋献公听信骊戎谗言,逼死太子申生,又派人刺杀重耳。重耳被迫逃亡到狄,开始了19年的流亡生涯,这年重耳42岁。赵衰随从重耳流亡到狄国,他的年龄应该比重耳大。</p><p>后来,“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重耳年龄小,所以娶了小的,把大的赐给了赵衰。叔隗给赵衰生了儿子赵盾。重耳在狄国呆了12年,然后去到齐国,赵衰这些人随从,把赵盾母子留在狄国。七年后,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作了国君,也就是有名的霸主晋文公。</p><p>文公为了报答赵衰,把自己的女儿姬氏嫁给赵衰,生了赵同、赵括、赵婴齐。姬氏为人贤惠,请求迎回叔隗母子,赵衰起初不答应,后来在姬氏的坚持下才同意了。姬氏看到赵盾很有才能,“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季隗为内子,而己下之。”这样,赵盾成为赵衰嫡子。赵衰死后,赵盾继任为卿,同时为赵氏宗主。</p><p>赵盾对于姬氏的恩惠至死不忘,他说:“微君姬氏,则臣狄人也。”所以在晚年,他把赵氏宗主的地位让给了赵括,因为他是“君姬氏之爱子也”。宣公二年(前607年),“赵盾为旄车之族,使屏季(赵括)以其故族为公族大夫。” 赵盾死后,其子赵朔继任为卿,佐下军。</p><p>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晋、楚战于邲,晋三军六帅为:荀林父将中军,先縠佐之;士会将上军,郤克佐之;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赵朔的三个叔父: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赵同为下军大夫,地位均在赵朔之下。</p><p>但是赵朔活的年岁不大。成公二年(前589年),晋救鲁、卫,与齐师战于鞌。晋三军各起一半,“郤克将中军,士燮佐上军,栾书将下军”。另外三帅没有出动,《左传》明确记载的有:荀首佐中军,荀庚将上军,只有下军之佐不明。但由于栾书由原先的佐下军升为将下军,则可以肯定赵朔已经去世。据本人推断,佐下军者为赵同。</p><p>鞌战之后,晋“赏鞌之功”,增加三军六帅: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旃。这样,晋国十二卿中赵氏占据了三个位置:赵同位居第六,赵括位居第八,支系赵旃居十二位。</p><p>但是,赵庄姬却感到了心理的不平衡:丈夫赵朔早卒,儿子赵武年幼;由于失去了宗主地位,儿子将来长大成人也没有什么前途;能够安慰自己的情夫也被流放而死。为了报复赵同、赵括,同时也夹杂着重新夺回宗主地位的图谋,庄姬向晋景公告了恶状。</p><h3><strong>外部原因</strong></h3><p>外部原因则是栾氏、郤氏的倾轧。</p><p>栾氏自文公时,由栾枝将下军为卿,中经栾盾,到栾书,已是三代为卿。但栾枝、栾盾将下军,仅位居第五。栾书原佐下军,在赵朔之下。赵朔卒,升为下军之将,也是第五。后来郤克退位,栾书超次将中军,成为正卿。</p><p>栾氏久居下位,忽居人上,缺乏自信,时时感到别人的威胁。相对之下,赵衰、尤其是赵盾久居高位,晋国大夫中有不少为其部下,深感赵氏之恩;而赵同、赵括则争强好胜,不知谦让,也让栾书头疼。故栾书久有打击赵氏之心。这一点,赵婴齐已经看出。他在被流放之前对其二兄说:“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p><p>赵氏的另一个对头是郤氏。郤芮是晋惠公的主要谋臣之一。文公立,郤芮谋弑文公不成,被杀,其子郤缺为庶人。后来胥臣举荐郤缺,郤氏复起。郤缺继赵盾为正卿,其子郤克也做到正卿。但郤克退位,其子郤锜据考证仅佐下军,位居第六,而赵同将下军,在郤锜之上。这二人同在下军,都不是谦让之人,关系不会好。加之郤氏族大,只有一人为卿,又居下位,所以也想排挤赵氏。</p><p>栾氏、郤氏一直寻求打击赵氏,而赵庄姬的恶状正是天赐良机。内有庄姬首告,外有“栾、郤为征”,晋景公于是发出诛杀赵同、赵括的命令,时在鲁成公八年(前583年,晋景公十七年)。</p><p>需要指出:成公八年被杀的只是赵同、赵括一系。不仅赵武一系完好无损,赵旃一系也在。譬如成公十三年(前578年,晋厉公三年),晋以诸侯之师伐秦,晋军已经缩编为四军八帅,赵旃将新军,为第七卿。</p><p>赵同、赵括被杀,最大的得益者是郤氏。晋四军八卿,郤氏占了三位,即:郤锜将上军、郤犨将新军、郤至佐新军。</p><p>赵庄姬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晋杀赵同、赵括时,庄姬之子赵武“从姬氏畜于公宫”。赵盾的老部下韩厥感念赵盾的好处,劝谏晋景公:“成季(赵衰)之勋,宣孟(赵盾)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景公接受了韩厥的建议,立赵武为赵氏后,“而反其田焉”。这样,赵氏宗主重回赵盾、赵朔、赵武一系。三家分晋之后,赵氏建立赵国。赵国君主,也就是赵庄姬的后代。</p><p>赵氏之祸,起于“赵孟姬之谗”,其史实在春秋末年人们还记得清清楚楚。譬如赵武之孙赵鞅(简子),有一个臣子叫邮无正,曾论及此事说:“昔先主文子(赵武)少衅于难,从姬氏于公宫。” 但赵氏这种家丑,任其流传,有失国君之体,需要加以掩盖。故后来就有了另一种说法,这就是司马迁写入《赵世家》的“赵氏孤儿”。</p>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赵同
别名原同(因封地在原)
国籍晋国
民族华夏族(有戎族血统)
出生日期不详
逝世日期公元前583年
职业卿大夫
死因政治斗争及家庭矛盾
<h2><strong>简介</strong></h2><p>赵同 (?---前583年),春秋时晋国大臣,嬴姓,赵氏。父亲赵衰曾随晋文公流亡八国近二十年,兄长赵盾是晋国中军将(最高军政长官)。</p><p>赵同因弟弟赵婴齐与侄媳赵庄姬通奸,与另一个弟弟赵括一起流放赵婴齐。后赵庄姬等人陷害赵同、赵括,兄弟二人全家被杀。</p><h2><strong>被杀原因</strong></h2><h3><strong>内部原因</strong></h3><p>成公八年(前583年,晋景公17年),晋国诛杀赵同、赵括。赵同、赵括被诛杀,有内外两个原因。</p><p>内部原因是赵朔之妻庄姬的诬告。</p><p>《左传·成公五年》:“晋赵婴通于赵庄姬,五年春,原、屏放诸齐。”赵婴即赵婴齐,封于楼,也称楼婴齐。原即赵同,封于原,也称原同。屏即赵括,封于屏,也称屏括。赵同、赵括、赵婴齐都是赵衰的儿子。赵衰还有一个儿子,就是赵盾,也称赵宣子,晋国正卿,已死。赵朔即赵盾的儿子,也已死。赵朔谥庄子,故其妻称赵庄姬,也称孟姬。庄姬大概是晋成公之女。从辈份讲,赵婴齐是庄姬的夫叔,而庄姬则是婴齐的侄媳。赵朔已死,赵婴齐与庄姬通奸,被兄长赵同、赵括发觉。为了制止这种丑行,他们流放了赵婴齐。</p><p>三年之后,赵庄姬报复赵氏兄弟流放并致死赵婴齐,遂向晋景公诬告赵氏兄弟谋反。《左传·成公八年》记其事曰:“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武即赵武,赵朔和庄姬之子,当时年龄约6-7岁。</p><p>表面上看,由于庄姬与赵婴齐通奸,赵同、赵括流放了赵婴齐,故庄姬报复,诬告赵同、赵括谋反,致赵同、赵括被杀。实际上还有更深层的原因。</p><p>赵氏在晋国之起,始于赵夙。《左传·闵公元年》:“晋侯(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大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还,为大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p><p>赵夙就是赵衰的兄长。《晋语四》曰:“赵衰,其先君之御戎赵夙之弟也”。《左传》也称赵衰为“成季”,可知赵衰是赵夙最小的弟弟。赵夙虽为大夫,有封邑,但毕竟地位不算高,故赵衰服侍晋公子重耳,另谋出路。</p><p>晋献公听信骊戎谗言,逼死太子申生,又派人刺杀重耳。重耳被迫逃亡到狄,开始了19年的流亡生涯,这年重耳42岁。赵衰随从重耳流亡到狄国,他的年龄应该比重耳大。</p><p>后来,“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重耳年龄小,所以娶了小的,把大的赐给了赵衰。叔隗给赵衰生了儿子赵盾。
重耳在狄国呆了12年,然后去到齐国,赵衰这些人随从,把赵盾母子留在狄国。七年后,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作了国君,也就是有名的霸主晋文公。</p><p>文公为了报答赵衰,把自己的女儿姬氏嫁给赵衰,生了赵同、赵括、赵婴齐。姬氏为人贤惠,请求迎回叔隗母子,赵衰起初不答应,后来在姬氏的坚持下才同意了。姬氏看到赵盾很有才能,“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季隗为内子,而己下之。”这样,赵盾成为赵衰嫡子。赵衰死后,赵盾继任为卿,同时为赵氏宗主。</p><p>赵盾对于姬氏的恩惠至死不忘,他说:“微君姬氏,则臣狄人也。”所以在晚年,他把赵氏宗主的地位让给了赵括,因为他是“君姬氏之爱子也”。宣公二年(前607年),“赵盾为旄车之族,使屏季(赵括)以其故族为公族大夫。” 赵盾死后,其子赵朔继任为卿,佐下军。</p><p>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晋、楚战于邲,晋三军六帅为:荀林父将中军,先縠佐之;士会将上军,郤克佐之;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赵朔的三个叔父: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赵同为下军大夫,地位均在赵朔之下。</p><p>但是赵朔活的年岁不大。成公二年(前589年),晋救鲁、卫,与齐师战于鞌。晋三军各起一半,“郤克将中军,士燮佐上军,栾书将下军”。另外三帅没有出动,《左传》明确记载的有:荀首佐中军,荀庚将上军,只有下军之佐不明。但由于栾书由原先的佐下军升为将下军,则可以肯定赵朔已经去世。据本人推断,佐下军者为赵同。</p><p>鞌战之后,晋“赏鞌之功”,增加三军六帅: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旃。这样,晋国十二卿中赵氏占据了三个位置:赵同位居第六,赵括位居第八,支系赵旃居十二位。</p><p>但是,赵庄姬却感到了心理的不平衡:丈夫赵朔早卒,儿子赵武年幼;由于失去了宗主地位,儿子将来长大成人也没有什么前途;能够安慰自己的情夫也被流放而死。为了报复赵同、赵括,同时也夹杂着重新夺回宗主地位的图谋,庄姬向晋景公告了恶状。</p><h3><strong>外部原因</strong></h3><p>外部原因则是栾氏、郤氏的倾轧。</p><p>栾氏自文公时,由栾枝将下军为卿,中经栾盾,到栾书,已是三代为卿。但栾枝、栾盾将下军,仅位居第五。栾书原佐下军,在赵朔之下。赵朔卒,升为下军之将,也是第五。后来郤克退位,栾书超次将中军,成为正卿。</p><p>栾氏久居下位,忽居人上,缺乏自信,时时感到别人的威胁。相对之下,赵衰、尤其是赵盾久居高位,晋国大夫中有不少为其部下,深感赵氏之恩;而赵同、赵括则争强好胜,不知谦让,也让栾书头疼。故栾书久有打击赵氏之心。这一点,赵婴齐已经看出。他在被流放之前对其二兄说:“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p><p>赵氏的另一个对头是郤氏。郤芮是晋惠公的主要谋臣之一。文公立,郤芮谋弑文公不成,被杀,其子郤缺为庶人。后来胥臣举荐郤缺,郤氏复起。郤缺继赵盾为正卿,其子郤克也做到正卿。但郤克退位,其子郤锜据考证仅佐下军,位居第六,而赵同将下军,在郤锜之上。这二人同在下军,都不是谦让之人,关系不会好。加之郤氏族大,只有一人为卿,又居下位,所以也想排挤赵氏。</p><p>栾氏、郤氏一直寻求打击赵氏,而赵庄姬的恶状正是天赐良机。内有庄姬首告,外有“栾、郤为征”,晋景公于是发出诛杀赵同、赵括的命令,时在鲁成公八年(前583年,晋景公十七年)。</p><p>需要指出:成公八年被杀的只是赵同、赵括一系。不仅赵武一系完好无损,赵旃一系也在。譬如成公十三年(前578年,晋厉公三年),晋以诸侯之师伐秦,晋军已经缩编为四军八帅,赵旃将新军,为第七卿。</p><p>赵同、赵括被杀,最大的得益者是郤氏。晋四军八卿,郤氏占了三位,即:郤锜将上军、郤犨将新军、郤至佐新军。</p><p>赵庄姬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晋杀赵同、赵括时,庄姬之子赵武“从姬氏畜于公宫”。赵盾的老部下韩厥感念赵盾的好处,劝谏晋景公:“成季(赵衰)之勋,宣孟(赵盾)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景公接受了韩厥的建议,立赵武为赵氏后,“而反其田焉”。这样,赵氏宗主重回赵盾、赵朔、赵武一系。三家分晋之后,赵氏建立赵国。赵国君主,也就是赵庄姬的后代。</p><p>赵氏之祸,起于“赵孟姬之谗”,其史实在春秋末年人们还记得清清楚楚。譬如赵武之孙赵鞅(简子),有一个臣子叫邮无正,曾论及此事说:“昔先主文子(赵武)少衅于难,从姬氏于公宫。” 但赵氏这种家丑,任其流传,有失国君之体,需要加以掩盖。故后来就有了另一种说法,这就是司马迁写入《赵世家》的“赵氏孤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