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广州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王大凡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西省太原市
出生日期1888
逝世日期1961
职业美术大师
主要成就荣获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章
代表作品《骏马献给总司令》《面壁十年》《大禹治水》《闯王进京》
王大凡:男(1888年—1961年),名堃,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斋名希平草庐,中国陶瓷美术大师。祖籍山西省太原市,祖上因避战乱,后移居安徽省黟县,其本人出生于江西省波阳县皇岗村。
王大凡乃儒商后裔,祖上经商教书。由于战乱,父亲王家耀生意失利,靠母亲吕玉翠做粑维持生计。王大凡儿时读私塾3年,13岁前曾学徒理发,1901年随父母到景德镇投靠姐姐开的“红店”,与哥哥王大屏在姐姐的“红店”学艺。三年学徒期满,王大凡在姐姐的店里独立画瓷。此时,他姐姐用高薪聘请当时著名的洪宪瓷画家、浅绛彩画家汪晓棠来店绘瓷,为王大凡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汪晓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瓷上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仕女画尤为著名。汪晓棠早年在杭州以绘纸扇扇面画为生,书法受清代“二王”影响,绘画与费晓楼、沙山春、钱慧安一脉相承。汪晓棠比王大凡只大3岁, 因此容易沟通,俩人由友谊发展到师徒。汪晓棠不仅教王大凡的绘画,而且还教他诗词歌赋。在汪晓棠的引导下,王大凡刻苦钻研且崭露头角。1915年,王大凡与王琦、潘勾宇、汪晓棠、周小松、汪野亭等人的作品由江西瓷业公司、景德镇商会推荐,送巴拿马博览会参展。王大凡的《富贵寿考》粉彩瓷板画,荣获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章,是当时惟一的金牌得主。
1922年,王大凡参加了由浮梁县县长徐仲亭等倡导,汪晓棠、王琦任副社长的“瓷业美术研究社”。该社从1922年至1924年间共吸收社员200多人,出刊20多期,主办师生、社员画展数次,并针对陶瓷绘画中不讲画理,不分阴阳,不分远近的弊端,用中国画理论典籍《林泉高致》等来提高红店艺人的艺术修养,探讨瓷艺的发展。l924年,研究社惨遭军阀洗劫离散;不久,年仅39岁的汪晓棠撒手人寰。王大凡痛失恩师后,没有消沉,而是继续奋发、勤练技艺、博览群书,由此奠定了他在景德镇瓷艺界的地位。为致力于陶瓷绘画的创作与研究,
王
大凡与王琦于l916年到上海观摩海上画派作品,并结识吴湖帆先生。这次观摩,他俩分别心仪扬州八怪中罗聘、黄慎的画风。回到景德镇后,常在一起研究、临摹、探讨,影响日盛。浮梁县知事陈安,特地为他们的画室陶陶题写匾额“神乎技矣”,俩人声名鹊起。1 928年元月,一位瓷商想收藏两套八块的长条瓷板,分别绘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王大凡、王琦联络瓷艺家汪野亭、何许人、邓碧珊、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等八人配画,并组成“月圆会”,雅称“珠山八友”。不久,毕伯涛赴老家奔丧,邓碧珊故去,遂将徐仲南、田鹤仙吸收入会,一直延续到1940年左右。
1901年到1940年的39年问,王大凡的陶瓷艺术,完成了从古彩、图案到传统文人画的转型。
1901—1920年,王大凡受师傅汪晓棠影响较深,早期画的仕女与汪晓棠画的仕女一脉相承,都是清末较为时尚的一种画风。如王大凡的《西厢记》和汪晓棠的《息猎图》中的仕女形象,同属瓜子脸、樱桃小嘴、孱弱纤细腰型。与费晓楼、沙山春、钱慧安的风格极为相似,是以表现非尊则贵的大家闺秀为对象,以戏剧手法为表现方式,用笔精细,造型拘谨, 尚未达到一种成熟的境地,但却显示了王大凡对艺术追求的执著。
1916年,王琦、王大凡赴上海观摩海上画派画家作品归来之后,罗聘的画风对王大凡的影响较深,王大
凡的神怪题材人物绘画与罗聘的绘画相比如同再造。中年学习吴道子、陈老莲、马镜江的绘画技法,可谓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制成法家。稍后,王大凡又从马涛(马镜江)的“诗中画”吸取营养,《富贵寿考》似乎可以瞥见马涛的影子。此时的王大凡还创作了以儒家思想和历史典故为题材的《岳母刺字》、《木兰从军》、《桃园三结义》、《风尘三侠》、《秉烛达旦》、《羲之爱鹅》、《太白醉酒》、《采芝济世》、《松菊犹存》等瓷艺作品。其中《采药济世》是描写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从深山老林之中采来灵芝,医治人间创伤的故事。画面山势险峻、山峰林立、山径蜿蜒。无论是人物的塑造,还是山势山石的构成,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闻鸡起舞》是王大凡爱画的题材之一,其造型的准确,塑造人物注重体积感和人物挥舞宝剑的灵动,显示飘逸之美和力量之美。王大凡年轻时喜欢拉琴、舞剑,亦喜欢画《闻鸡起舞》练笔,动笔前对镜舞剑摆姿势,待胸有成竹后方一气呵成画完;《玩月承天寺》,无论是诗、书、画都非常成熟,“玩月承天寺,苏公与客闲。孰知千载后,又在画图间。”诗写得自然、朴实,寓意深远,“文人画”气息充满画面,人物的刻画、衣纹的组织、场景的搭配、画面的构成都恰到好处;《松菊犹存》虽然是兼工带写的作品,但其人物造型、画面构成,都标明了作者在表现形式上追求雅逸之气和强调逸笔草草的写意性。以上几件作品,足以代表王大凡中年阶段绘画的艺术风格及审美特征。
2011年1月22日,由景德镇市民间民俗文化协会、景德镇市民族民俗文化抢救与保护中心报江西省艺术工作委员会审核,提交中国陶瓷美术荣誉与职称颁证仪式酝酿,经得近百名中国陶瓷美术高级人才、大师、教授、新闻媒体代表意见,由正式代表举手表决,一致同意追忆其为“中国陶瓷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王大凡历史典故人物画的人文内涵,来源于其大量的阅读。他年轻时便嗜书成性,绘画之余,全身心扑
在读书上。他日常生活省吃俭用,却不惜重金大批量购书,常常是一谷箩、一谷箩让人购来挑到画室夜读至晨。所读之书,既有诸如《曾国藩家书》等做人明理类,也有《随园诗话》等艺术修养类;既有《聊斋》《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名著类,也有《画鉴》《山水诀》《笔法记》《语画录》等古代画论类。
作为人物画家,王大凡还非常重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他的《风尘三侠》、《秉烛达旦》、《岳母刺字》、《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等作品的表现形式,都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深化的。“就形式的角度看是内容的外观,就内容的角度看,是形式的内涵。”王大凡此时已对形式美开始进行探索和研究,他深知对形式美的理解和把握,是艺术家成功的奥秘,也是传世作品的先决条件。
纵观王大凡一生的创作,其瓷艺“文人画”的风格和追求,都是以“雅俗共赏”贯穿。“珠山八友”中的十位画家,除王琦属大写意外,其他是兼工带写、婉约内敛的小写意,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理念,其实质就是“雅俗共赏”。王大凡的《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粉彩瓷盘,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他用斧劈法突出了金山的一角,远景是隐约可见的逶迤山岗,近景是梁红玉所指挥的只露出船头的战船,船身、船尾都让山峰挡住了。那战船盘旋荡起了波澜的近水和平静如镜的远湖,形成动与静的鲜明对照,旨在突出战争场景的辽阔、宏大,从有限的画面之中传递出无限的信息,在画意、画蕴、画境诸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历史典故人物画,堪称人物画家王大凡艺术生涯的一大亮点。
20世纪40年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是王大凡陶瓷艺术的鼎盛时期。此时的王大凡在各种艺术思潮的激荡下,对新时代的艺术充满了憧憬,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情创作了《骏马献给总司令》《面壁十年》《大禹治水》《闯王进京》《卓文君》《松下听琴图》《新八仙》《竹林七贤》等力作。
王大凡的作品,无论是大件还是小件,可以说都充满了“文人画”的意趣美、意境美和形式美。小件作品统筹兼顾,以少胜多;大件作品纵横捭阖、运筹帷幄。他笔下的仙释人物,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充满着人性、人情味、有血有肉的人;他笔下的历史人物,或疾恶如仇,或正气凛然,或幽默诙谐,或聪明睿智。如《竹林七贤》人物风格各异,内在精神气质和艺术内涵各具特点,强调了“画”的审美意趣,并把这种“意趣”扩大到画外,提高了它的文化品格。他的《新八仙》前后呼应,首尾相谐。八块瓷板,可独立成篇,又可拼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统一的画面。
面对新的时代,王大凡的心里充盈着雨过天晴般的豁达,以一种开拓的进取精神,去谱写崇高壮美的生命之歌,令《面壁十年》《卓文君》《大禹治水》《闯王进京》化作笔底的波澜,诉说他对新时代的感受,让人领悟到作者在追求一种静穆之美,一种至高的艺术境界。
20世纪,景德镇陶瓷艺术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流派奇峰突兀,风格争奇斗妍。从浅绛彩到粉彩,从写意青花到综合装饰,从民间青花到现代陶艺,薪火相传,谱写了瓷都的时代主旋律。如果说“珠山八友”奏响了瓷艺文人画的新乐章,那么从艺60年的王大凡,乃乐章中最强劲的音符之一。他的作品荣获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章,使景德镇陶瓷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登堂入室;他研究发明的“落地粉彩”陶瓷技法,带来了对陶瓷颜料的革故鼎新,使中国画的风格和技巧在陶瓷上的运用游刃有余;他致力于“陶瓷文人画”艺术的开拓,深化了陶瓷艺术的表现空间,为景德镇陶瓷装饰艺术树立了又一座里程碑;他培养的几代艺术大师均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与研究,真正可谓瓜瓞绵绵,光耀艺坛。其子王晓帆为著名陶瓷美术家、轻工部陶瓷研究所筹备小组核心人物;其女王筱兰,仕女人物画家,50年代的工艺美术师;其侄王锡良,乃改革开放后国务院第一批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关门弟子李进,系l996年国务院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其孙王怀俊系第九、十两届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被授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而王大凡的第三代、第四代家族成员,更是群星璀璨。
王大凡在浅降彩的基础上,独创了“落地粉彩”技法,很符合改革了浅降彩的设色,使浅降彩法画起画回生。王大凡在长达六十年绘画生涯中,兼工带写,构思严谨,用笔流畅,飘逸,其代表“布袋罗汉”,形态逼真,神情庄重慈祥,其动感飘逸,用笔如吴带当风,行云流水。把一个放下包袱何等自在逍遥的和尚刻画的惟妙惟肖,出神入化。
王大凡是将国画艺术和诗、书、画、印运用到陶瓷装饰上的杰出代表,其传世的近千幅艺术作品,充分体现了以诗入画,以画孕诗,诗画结合的艺术风貌。如果说他早年的作品用画笔向人们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么他中年的作品就是传达一种禅意,晚年的作品则表达了一种精神境界。中国画大家林风眠、潘天寿、周昌谷、吴山明等称王大凡是一位艺术修养极高的“陶瓷文人画大师”,如果不是当时景德镇环境闭塞,缺乏宣传, “大凡先生人物画艺术造诣可以与海上大家相媲美。”吴山明观赏了王大凡的原作后称:“王大凡的人物画与徐燕荪、张大千、傅抱石的人物画相比亦毫不逊色。”然而他始终是画品与人品的完美结合者,其悬于画室的座右铭“绘画生涯自甘淡泊,陶人事业首重精勤”,乃是其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信条的写照。王大凡生前,全国政协、中国美术家协会等部门曾邀请《人民中国》、《人民画报》、《人民日报》联合采访了这位对中国陶瓷艺术作出杰出贡献的陶瓷美术家。《人民中国》、《人民日报》还专门撰文介绍了身为轻工部陶瓷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美术家协会理事的王大凡先生的艺术生涯和艺术成就,对其的历史性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王大凡早年的人物画多是富贵寿考、伏虎罗汉、八仙图等,晚年的人物画以木兰从军、闻鸡起舞、岳母刺字等内容为多,注重作品的时代性。模仿品以其20世纪30、40年代的人物画为多,也有少量50、60年代的作品。从王氏人物画笔墨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是 用笔用线遒劲,似传统线描法中的高古游丝描、铁线描一类,多是中锋用笔,朴拙、厚实、圆润,章法别致,有装饰味,这是王大凡与王琦侧锋用笔画人物画的最大区别。而模仿品勾线难学其骨,少圆润劲拔之韵味,有的中、侧锋并用,不得要领。
二是 人物脸部刻画细腻,讲究明暗变化,有西画中的素描关系和光影变化,晕染手法独特,立体感强。王氏画仕女以“丹凤眼”、“樱桃嘴”冠之,特点鲜明,并形成一种惯用的程式。
三是 人物画背景多勾描葱郁林木,竹石茅屋,野卉山花,染色青翠,草绿、翠绿、深绿几个层次明显,笔法一丝不苟。从王氏作品设色来看:一是画面绚丽照人,光彩艳发,画场面大、人物多的作品,总是根据主题需要,主角多用鲜艳夺目的色料(如胭脂红、西赤等),次要人物一般以赭、黄、蓝色陪衬;二是填色较厚实,人物画在双勾白描稿的基础上,多用浓重、深沉、艳丽的色彩,作多层次的渲染,注重明暗层次和冷暖变化,有传统工笔重彩的艺术效果。模仿品设色染色平板,厚重之中少阴阳层次变化,色调过渡生硬,少润泽之感。
另外,王大凡研究出“落地粉彩”画法,不用玻璃白填底色,直接将色料填绘在瓷胎上,再罩雪白、水绿之类料色,简化工艺,画意更浓。
王大凡书法以行书为佳,俊逸秀美,平淡见精妙,精审且遒丽。题款时多是在诗文后再落干支姓名款。
常见落款为:“黟山大凡王堃作于希平草庐”、“黟山樵子大凡写于昌江之希平草庐”、“黟山大凡王堃画于昌江”、“黟山王大凡画”、“希平居士昌江客次”、“王堃画”等。
常见印款为:“大凡”、“王堃”、“王大凡作”等篆款。底款为“希平草庐”。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王大凡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西省太原市
出生日期1888
逝世日期1961
职业美术大师
主要成就荣获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章
代表作品《骏马献给总司令》《面壁十年》《大禹治水》《闯王进京》
人物简介
王大凡:男(1888年—1961年),名堃,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斋名希平草庐,中国陶瓷美术大师。祖籍山西省太原市,祖上因避战乱,后移居安徽省黟县,其本人出生于江西省波阳县皇岗村。
生平经历
王大凡乃儒商后裔,祖上经商教书。由于战乱,父亲王家耀生意失利,靠母亲吕玉翠做粑维持生计。王大凡儿时读私塾3年,13岁前曾学徒理发,1901年随父母到景德镇投靠姐姐开的“红店”,与哥哥王大屏在姐姐的“红店”学艺。三年学徒期满,王大凡在姐姐的店里独立画瓷。此时,他姐姐用高薪聘请当时著名的洪宪瓷画家、浅绛彩画家汪晓棠来店绘瓷,为王大凡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汪晓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瓷上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仕女画尤为著名。汪晓棠早年在杭州以绘纸扇扇面画为生,书法受清代“二王”影响,绘画与费晓楼、沙山春、钱慧安一脉相承。汪晓棠比王大凡只大3岁, 因此容易沟通,俩人由友谊发展到师徒。汪晓棠不仅教王大凡的绘画,而且还教他诗词歌赋。在汪晓棠的引导下,王大凡刻苦钻研且崭露头角。1915年,王大凡与王琦、潘勾宇、汪晓棠、周小松、汪野亭等人的作品由江西瓷业公司、景德镇商会推荐,送巴拿马博览会参展。王大凡的《富贵寿考》粉彩瓷板画,荣获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章,是当时惟一的金牌得主。
1922年,王大凡参加了由浮梁县县长徐仲亭等倡导,汪晓棠、王琦任副社长的“瓷业美术研究社”。该社从1922年至1924年间共吸收社员200多人,出刊20多期,主办师生、社员画展数次,并针对陶瓷绘画中不讲画理,不分阴阳,不分远近的弊端,用中国画理论典籍《林泉高致》等来提高红店艺人的艺术修养,探讨瓷艺的发展。l924年,研究社惨遭军阀洗劫离散;不久,年仅39岁的汪晓棠撒手人寰。王大凡痛失恩师后,没有消沉,而是继续奋发、勤练技艺、博览群书,由此奠定了他在景德镇瓷艺界的地位。为致力于陶瓷绘画的创作与研究,
王
大凡与王琦于l916年到上海观摩海上画派作品,并结识吴湖帆先生。这次观摩,他俩分别心仪扬州八怪中罗聘、黄慎的画风。回到景德镇后,常在一起研究、临摹、探讨,影响日盛。浮梁县知事陈安,特地为他们的画室陶陶题写匾额“神乎技矣”,俩人声名鹊起。1 928年元月,一位瓷商想收藏两套八块的长条瓷板,分别绘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王大凡、王琦联络瓷艺家汪野亭、何许人、邓碧珊、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等八人配画,并组成“月圆会”,雅称“珠山八友”。不久,毕伯涛赴老家奔丧,邓碧珊故去,遂将徐仲南、田鹤仙吸收入会,一直延续到1940年左右。
1901年到1940年的39年问,王大凡的陶瓷艺术,完成了从古彩、图案到传统文人画的转型。
1901—1920年,王大凡受师傅汪晓棠影响较深,早期画的仕女与汪晓棠画的仕女一脉相承,都是清末较为时尚的一种画风。如王大凡的《西厢记》和汪晓棠的《息猎图》中的仕女形象,同属瓜子脸、樱桃小嘴、孱弱纤细腰型。与费晓楼、沙山春、钱慧安的风格极为相似,是以表现非尊则贵的大家闺秀为对象,以戏剧手法为表现方式,用笔精细,造型拘谨, 尚未达到一种成熟的境地,但却显示了王大凡对艺术追求的执著。
1916年,王琦、王大凡赴上海观摩海上画派画家作品归来之后,罗聘的画风对王大凡的影响较深,王大
凡的神怪题材人物绘画与罗聘的绘画相比如同再造。中年学习吴道子、陈老莲、马镜江的绘画技法,可谓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制成法家。稍后,王大凡又从马涛(马镜江)的“诗中画”吸取营养,《富贵寿考》似乎可以瞥见马涛的影子。此时的王大凡还创作了以儒家思想和历史典故为题材的《岳母刺字》、《木兰从军》、《桃园三结义》、《风尘三侠》、《秉烛达旦》、《羲之爱鹅》、《太白醉酒》、《采芝济世》、《松菊犹存》等瓷艺作品。其中《采药济世》是描写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从深山老林之中采来灵芝,医治人间创伤的故事。画面山势险峻、山峰林立、山径蜿蜒。无论是人物的塑造,还是山势山石的构成,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闻鸡起舞》是王大凡爱画的题材之一,其造型的准确,塑造人物注重体积感和人物挥舞宝剑的灵动,显示飘逸之美和力量之美。王大凡年轻时喜欢拉琴、舞剑,亦喜欢画《闻鸡起舞》练笔,动笔前对镜舞剑摆姿势,待胸有成竹后方一气呵成画完;《玩月承天寺》,无论是诗、书、画都非常成熟,“玩月承天寺,苏公与客闲。孰知千载后,又在画图间。”诗写得自然、朴实,寓意深远,“文人画”气息充满画面,人物的刻画、衣纹的组织、场景的搭配、画面的构成都恰到好处;《松菊犹存》虽然是兼工带写的作品,但其人物造型、画面构成,都标明了作者在表现形式上追求雅逸之气和强调逸笔草草的写意性。以上几件作品,足以代表王大凡中年阶段绘画的艺术风格及审美特征。
人物荣誉
2011年1月22日,由景德镇市民间民俗文化协会、景德镇市民族民俗文化抢救与保护中心报江西省艺术工作委员会审核,提交中国陶瓷美术荣誉与职称颁证仪式酝酿,经得近百名中国陶瓷美术高级人才、大师、教授、新闻媒体代表意见,由正式代表举手表决,一致同意追忆其为“中国陶瓷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人物著作
王大凡历史典故人物画的人文内涵,来源于其大量的阅读。他年轻时便嗜书成性,绘画之余,全身心扑
在读书上。他日常生活省吃俭用,却不惜重金大批量购书,常常是一谷箩、一谷箩让人购来挑到画室夜读至晨。所读之书,既有诸如《曾国藩家书》等做人明理类,也有《随园诗话》等艺术修养类;既有《聊斋》《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名著类,也有《画鉴》《山水诀》《笔法记》《语画录》等古代画论类。
作为人物画家,王大凡还非常重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他的《风尘三侠》、《秉烛达旦》、《岳母刺字》、《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等作品的表现形式,都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深化的。“就形式的角度看是内容的外观,就内容的角度看,是形式的内涵。”王大凡此时已对形式美开始进行探索和研究,他深知对形式美的理解和把握,是艺术家成功的奥秘,也是传世作品的先决条件。
纵观王大凡一生的创作,其瓷艺“文人画”的风格和追求,都是以“雅俗共赏”贯穿。“珠山八友”中的十位画家,除王琦属大写意外,其他是兼工带写、婉约内敛的小写意,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理念,其实质就是“雅俗共赏”。王大凡的《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粉彩瓷盘,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他用斧劈法突出了金山的一角,远景是隐约可见的逶迤山岗,近景是梁红玉所指挥的只露出船头的战船,船身、船尾都让山峰挡住了。那战船盘旋荡起了波澜的近水和平静如镜的远湖,形成动与静的鲜明对照,旨在突出战争场景的辽阔、宏大,从有限的画面之中传递出无限的信息,在画意、画蕴、画境诸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历史典故人物画,堪称人物画家王大凡艺术生涯的一大亮点。
20世纪40年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是王大凡陶瓷艺术的鼎盛时期。此时的王大凡在各种艺术思潮的激荡下,对新时代的艺术充满了憧憬,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情创作了《骏马献给总司令》《面壁十年》《大禹治水》《闯王进京》《卓文君》《松下听琴图》《新八仙》《竹林七贤》等力作。
王大凡的作品,无论是大件还是小件,可以说都充满了“文人画”的意趣美、意境美和形式美。小件作品统筹兼顾,以少胜多;大件作品纵横捭阖、运筹帷幄。他笔下的仙释人物,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充满着人性、人情味、有血有肉的人;他笔下的历史人物,或疾恶如仇,或正气凛然,或幽默诙谐,或聪明睿智。如《竹林七贤》人物风格各异,内在精神气质和艺术内涵各具特点,强调了“画”的审美意趣,并把这种“意趣”扩大到画外,提高了它的文化品格。他的《新八仙》前后呼应,首尾相谐。八块瓷板,可独立成篇,又可拼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统一的画面。
面对新的时代,王大凡的心里充盈着雨过天晴般的豁达,以一种开拓的进取精神,去谱写崇高壮美的生命之歌,令《面壁十年》《卓文君》《大禹治水》《闯王进京》化作笔底的波澜,诉说他对新时代的感受,让人领悟到作者在追求一种静穆之美,一种至高的艺术境界。
成就
20世纪,景德镇陶瓷艺术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流派奇峰突兀,风格争奇斗妍。从浅绛彩到粉彩,从写意青花到综合装饰,从民间青花到现代陶艺,薪火相传,谱写了瓷都的时代主旋律。如果说“珠山八友”奏响了瓷艺文人画的新乐章,那么从艺60年的王大凡,乃乐章中最强劲的音符之一。他的作品荣获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章,使景德镇陶瓷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登堂入室;他研究发明的“落地粉彩”陶瓷技法,带来了对陶瓷颜料的革故鼎新,使中国画的风格和技巧在陶瓷上的运用游刃有余;他致力于“陶瓷文人画”艺术的开拓,深化了陶瓷艺术的表现空间,为景德镇陶瓷装饰艺术树立了又一座里程碑;他培养的几代艺术大师均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与研究,真正可谓瓜瓞绵绵,光耀艺坛。其子王晓帆为著名陶瓷美术家、轻工部陶瓷研究所筹备小组核心人物;其女王筱兰,仕女人物画家,50年代的工艺美术师;其侄王锡良,乃改革开放后国务院第一批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关门弟子李进,系l996年国务院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其孙王怀俊系第九、十两届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被授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而王大凡的第三代、第四代家族成员,更是群星璀璨。
王大凡在浅降彩的基础上,独创了“落地粉彩”技法,很符合改革了浅降彩的设色,使浅降彩法画起画回生。王大凡在长达六十年绘画生涯中,兼工带写,构思严谨,用笔流畅,飘逸,其代表“布袋罗汉”,形态逼真,神情庄重慈祥,其动感飘逸,用笔如吴带当风,行云流水。把一个放下包袱何等自在逍遥的和尚刻画的惟妙惟肖,出神入化。
王大凡是将国画艺术和诗、书、画、印运用到陶瓷装饰上的杰出代表,其传世的近千幅艺术作品,充分体现了以诗入画,以画孕诗,诗画结合的艺术风貌。如果说他早年的作品用画笔向人们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么他中年的作品就是传达一种禅意,晚年的作品则表达了一种精神境界。中国画大家林风眠、潘天寿、周昌谷、吴山明等称王大凡是一位艺术修养极高的“陶瓷文人画大师”,如果不是当时景德镇环境闭塞,缺乏宣传, “大凡先生人物画艺术造诣可以与海上大家相媲美。”吴山明观赏了王大凡的原作后称:“王大凡的人物画与徐燕荪、张大千、傅抱石的人物画相比亦毫不逊色。”然而他始终是画品与人品的完美结合者,其悬于画室的座右铭“绘画生涯自甘淡泊,陶人事业首重精勤”,乃是其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信条的写照。王大凡生前,全国政协、中国美术家协会等部门曾邀请《人民中国》、《人民画报》、《人民日报》联合采访了这位对中国陶瓷艺术作出杰出贡献的陶瓷美术家。《人民中国》、《人民日报》还专门撰文介绍了身为轻工部陶瓷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美术家协会理事的王大凡先生的艺术生涯和艺术成就,对其的历史性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瓷画鉴定
王大凡早年的人物画多是富贵寿考、伏虎罗汉、八仙图等,晚年的人物画以木兰从军、闻鸡起舞、岳母刺字等内容为多,注重作品的时代性。模仿品以其20世纪30、40年代的人物画为多,也有少量50、60年代的作品。从王氏人物画笔墨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是 用笔用线遒劲,似传统线描法中的高古游丝描、铁线描一类,多是中锋用笔,朴拙、厚实、圆润,章法别致,有装饰味,这是王大凡与王琦侧锋用笔画人物画的最大区别。而模仿品勾线难学其骨,少圆润劲拔之韵味,有的中、侧锋并用,不得要领。
二是 人物脸部刻画细腻,讲究明暗变化,有西画中的素描关系和光影变化,晕染手法独特,立体感强。王氏画仕女以“丹凤眼”、“樱桃嘴”冠之,特点鲜明,并形成一种惯用的程式。
三是 人物画背景多勾描葱郁林木,竹石茅屋,野卉山花,染色青翠,草绿、翠绿、深绿几个层次明显,笔法一丝不苟。
从王氏作品设色来看:一是画面绚丽照人,光彩艳发,画场面大、人物多的作品,总是根据主题需要,主角多用鲜艳夺目的色料(如胭脂红、西赤等),次要人物一般以赭、黄、蓝色陪衬;二是填色较厚实,人物画在双勾白描稿的基础上,多用浓重、深沉、艳丽的色彩,作多层次的渲染,注重明暗层次和冷暖变化,有传统工笔重彩的艺术效果。模仿品设色染色平板,厚重之中少阴阳层次变化,色调过渡生硬,少润泽之感。
另外,王大凡研究出“落地粉彩”画法,不用玻璃白填底色,直接将色料填绘在瓷胎上,再罩雪白、水绿之类料色,简化工艺,画意更浓。
题识印款
王大凡书法以行书为佳,俊逸秀美,平淡见精妙,精审且遒丽。题款时多是在诗文后再落干支姓名款。
常见落款为:“黟山大凡王堃作于希平草庐”、“黟山樵子大凡写于昌江之希平草庐”、“黟山大凡王堃画于昌江”、“黟山王大凡画”、“希平居士昌江客次”、“王堃画”等。
常见印款为:“大凡”、“王堃”、“王大凡作”等篆款。底款为“希平草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