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沈阳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叔孙通
别名叔孙何
国籍中国(汉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薛县
逝世日期约前194年
职业待诏博士
主要成就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
封号稷嗣君
史书记载刘敬叔孙通列传
<h2><strong>人物生平</strong></h2><h3><strong>秦末时期</strong></h3><p>叔孙通是薛县人。 在秦朝的时候因为精通儒术被召进了朝廷,作了个待诏博士。几年后,陈胜在山东造反了,有东方来的使者向朝廷报告了这个消息,秦二世召集身边的博士和儒生们问道:“楚地派去守边的士兵半路造反,现在已经攻下蕲县,攻入了陈郡,你们说该怎么办?”三十多个博士儒生们都一齐说:“做臣子的绝不能兴师动众,谁兴兵聚众那就是造反,对于造反的人绝不能宽恕,请陛下火速发兵前往剿灭。”秦二世一听也跟着急了,脸色通红。 </p><p>这时叔孙通走过去说:“他们刚才说的那些都是谬论。如今天下归为一统,各郡各县的城池都已铲平,民间所有的兵器都已销掉,这就早已向天下人宣布用不着这些东西了。当今又上有英明的皇帝,下有完备的法令,派出去的官吏都效忠于职守,四面八方都像辐条向着轴心一样地向着朝廷,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有什么人敢‘造反’呢!那些人不过是一群偷鸡摸狗的盗贼,哪里还值得一提呢!各地的郡守郡尉们很快就可以把他们逮捕问罪了,有什么可担心的!” </p><p>秦二世一听转怒为喜,说:“好。”然后又挨个问那些儒生,儒生们有的人说是“造反”,有的人说是“盗贼”。于是秦二世让御史把那些认为是造反的人都抓起来,投进了监狱,说这种话根本是他们所不该讲的。而那些说是盗贼的人一律无事,都被放回。与此同时赐给了叔孙通二十匹丝绸,一套新衣服,并把他提升为博士。 </p><h3><strong>投奔刘邦</strong></h3><p>叔孙通出了宫门,回到住所后,那些儒生们都斥责他说:“你怎么那么能拍马屁呢?”叔孙通说:“你们不了解,我差一点儿就掉进虎口出不来了。”说罢就卷起行李逃走了。 </p><p>等他回到薛县,薛县已投降了楚地的起义军。后来项梁来到了薛县,叔孙通就跟上了项梁。等项梁在定陶失败身死后,叔孙通就又投奔了楚怀王。等到楚怀王被封为“义帝”迁往长沙后,叔孙通就又留下来侍奉项羽。待至汉高祖二年,刘邦率领着各路诸侯攻入彭城后,叔孙通摇身一变就又投靠了刘邦。待至刘邦被项羽打败西逃时,叔孙通也跟着刘邦一道西去了。 </p><p>叔孙通本来是穿着一套儒生的服装,刘邦看着讨厌。于是叔孙通立刻就变了一种样子,改穿短衣服,一副楚人的打扮,刘邦看着心里很高兴。 当叔孙通投靠刘邦的时候,跟着他一道前来的弟子有一百多人,但是叔孙通一个也不向刘邦推荐,而是专门给刘邦推荐了一些旧日的土匪强盗。 </p><p>他的弟子们都在背后骂他说:“跟了他这么多年,今天跟着他又投靠了刘邦,可是他不推荐咱们,而专门去推荐那些大坏蛋,真不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叔孙通听说后,就对他们说:“汉王现在正冒着枪林箭雨打天下,你们能去打仗吗?所以我现在只有先给他推荐那些能够冲锋陷阵、斩将拔旗的勇士。你们要等一等,我是不会忘了你们的。”这时刘邦也让叔孙通当博士,赐号为稷嗣君。 </p><h3><strong>制定礼仪</strong></h3><p>汉高祖五年,刘邦已经统一了天下,诸侯们在定陶尊立刘邦当了皇帝。开始时,刘邦废除了秦朝那套烦琐的礼法,而责成叔孙通制定一套相应的仪式的名号,什么事都希望简便易行。 </p><p>宴会上,大臣们便酗酒争功,狂呼乱叫,甚至于拔剑击柱,无奇不有,刘邦对此很讨厌。叔孙通看透了刘邦的心理,就来对刘邦说:“儒生们虽然不能帮着你攻城占池,但他们却可以帮着你来守天下。请你让我去找一些鲁地的儒生,让他们来和我的弟子们一道给您制定一套朝廷上使用的礼仪。”刘邦说:“会不会太复杂呢?”叔孙通说:“五帝用的音乐各不相同,三王用的礼仪也不一致。礼,是根据着不同时代的人情世态所制定的一套规矩准绳。孔子所说的‘夏朝、商朝、周朝的礼仪各有什么增损,我是知道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的各朝的礼仪不一样。我可以参照古代的礼法,吸收秦朝的一部分东西,来给您制定一套符合今天使用的制度。” </p><p>刘邦说:“您可以试着办,要注意简便易学,要考虑我能够做到。”于是叔孙通就到曲阜一带找了三十多个儒生,不料其中有两个拒绝参加,他们骂叔孙通说:“您所侍奉过的主子差不多有十个了,你都是靠着拍马屁博得你主子的宠爱,现在天下才刚刚安宁,死的还没有埋葬,伤的还没有恢复,你就又闹着制订什么礼乐。礼乐制度的建立那是行善积德百年以后才能考虑的事情。我们没法去干你今天要干的那些事儿。您的行为不合于古人,我们不去,您自己去吧,别玷污了我们!”叔孙通笑道:“你们可真是些榆木脑袋,根本不懂时代的变化。” </p><p>于是叔孙通就带着他所找的三十多个人回了长安,把他们和刘邦身旁旧有的书生以及自己的弟子合在一起,共一百多人,在野外拉起绳子,立上草人,前后演习一个多月,尔后叔孙通对刘邦说:“您可以去看看了。”刘邦到那里看着他们演习了一遍,放心地说:“这个我能做到。”于是下令叫群臣们排练、演习,准备十月岁首朝会正式使用。 </p><p>汉高祖七年(前200年),长乐宫建成了,各地的诸侯和朝廷里的大臣们都来参加十月的朝会。当时的仪式是这样的:天亮之前,史记首先是谒者执行礼仪,他领着诸侯大臣们按次地进入殿门,院子里排列着保卫宫廷的骑兵、步兵,陈列着各种兵器,插着各种旗帜。这时有人喊了一声:“ 趋。”于是殿下的郎中们就站到了台阶的两旁,每个台阶上都站着几百人。功臣、列侯、将军,以及其他军官们都依次站在西边,面朝东;丞相以下的名种文官都依次站在东边,面朝西。九行人设立了九个傧相,专门负责上下传呼。最后皇帝的车子从后宫出来了,他贴身的人员拿着旗子,传话叫大家注意,然后领着诸侯王以下直到六百石的官吏们依次向皇帝朝贺。从诸侯王以下,所有的人都诚惶诚恐,肃然起敬。群臣行礼过后,又按着严格的礼法摆出酒宴。那些有资格陪刘邦坐在大殿上头的人们也都叩伏在席上,他们一个个按着爵位的高低依次起身给刘邦祝酒。等到酒过九巡,谒者传出命令说:“停止。”哪一个稍有不合礼法,负责纠察的御史立即把他们拉出去。整个朝会从始至终,没有一个敢喧哗失礼。这时刘邦才心满意足地说:“今天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作皇帝的尊贵。”于是立即提升叔孙通作了太常,赐给他黄金五百斤。 </p><p>而叔孙通则趁此机会对刘邦说:“我的那些弟子们已经跟我好多年了,是他们和我一块儿制定的这套礼仪,请陛下也能给他们一些官做。”刘邦一听,立即任命那些人都当了郎官。叔孙通出宫后,把刘邦赏给他的那五百斤黄金都分给了那些儒生。儒生们都高兴地:“叔孙通可真是个圣人,他能把握住形势的需要。”汉高祖九年,刘邦又调任叔孙通为太子太傅。 </p><h3><strong>辅佐惠帝</strong></h3><p>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想让赵王刘如意取代刘盈当太子,叔孙通劝阻说:“过去晋献公因宠爱骊姬而废了太子,改立骊姬的儿子奚齐,结果使晋国乱了几十年,成为天下人的笑柄。秦朝也是由于没有及早确定扶苏为太子,结果让赵高钻了空子,伪造遗嘱立了胡亥,从而导致了自己国家社稷的灭亡,这是您亲眼所见的。如今我们的太子忠厚孝顺,天下人全都知道;吕后又是和您一起同甘苦共患难奋斗过来的,您怎么能背弃她呢!如果你一定非要废掉太子另立小的,那我就请求死在您的面前。” </p><p>刘邦说:“算了,算了,我不过是开个玩笑。”叔孙通说:“太子是国家的本干,本干一动,整个国家就要随着动摇,您怎能拿着国家开玩笑呢!”刘邦说:“好了,我听你的。”等到后来刘邦在宴席上,见到张良招来的商山四皓陪着太子一同进来,这才彻底打消了更换太子的念头。 </p><p>刘邦死后,孝惠帝即位,孝惠帝对叔孙通说:“大臣们对朝拜、祭祀先帝陵墓和宗庙的礼仪还不会。”于是重新又让叔孙通为太常,让他去制定祭祀宗庙的仪法。尔后又让他去制定其他方面的礼法,总之汉朝初期使用的各种礼法,都是在叔孙通为太常的时候制定的。 </p><h2><strong>历代评价</strong></h2><p>司马迁: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挽辂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p><p>诸儒生: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p><p>班固:高祖以征伐定天下,而缙绅之徒聘其知辩,并成大业。语曰:“廊庙之枝材一木之材,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信哉!刘敬脱挽辂而建金城之安,叔孙通舍枹鼓而立一王之仪,遇其时也。郦生自匿监门,待主然后出,犹不免鼎镬。朱建始名廉直,既距辟阳,不终其节,亦以丧身。陆贾位止大夫,致仕诸吕,不受忧责,从容平、勃之间,附会将相以强社稷,身名俱荣,其最优乎! </p><p>陆机:百王之极,旧章靡存。汉德虽朗,朝仪则昏。稷嗣制礼,下肃上尊。穆穆帝典,焕其盈门。风谌代,宪流後昆。 </p><p>司马贞:厦藉众干,裘非一狐。委辂献说,釂蕝陈书。皇帝始贵,车驾西都。既安太子,又和匈奴。奉春、稷嗣,其功可图。 </p><p>司马光:①惜夫,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枇,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夫大儒者,恶肯毁其规矩、准绳以趋一时之功哉! ②今叔孙通谏孝惠,乃云“人主无过举”,是教人君以文过遂非也,岂不缪哉! </p><p>王安石:马上成功不喜文,叔孙绵蕞擅经纶。诸生可笑贪君赐,便许当时作圣人。 </p><p>王令:弟子从来学未纯,异时得失亦频频。一官所买知多少,便议先生作圣人。 </p><p>陈普:刘项权将作狗偷,谁能撩虎又靡头。汉王不是坑儒主,颈备依依是可羞。 </p><p>徐钧:秦府藏书熟见闻,三王遗意可追寻。如何绵蕞因秦陋,古礼沦亡恨到今。 </p><p>洪亮吉:秦之亡,亡于赵高,实亡于叔孙通一言。</p><p>吴之振:先生秦博士,秦礼颇能熟。量主欲有为,两生皆不欲。草具一王仪,群豪果知肃。黄金既遍赐,短衣亦已续。儒术自此凋,何为反初服。 </p><p>蔡东藩:叔孙通揣摩求合,欲起朝仪,徒以绵蕞从事,贻讥后世;而高祖反喜出望外,叹为皇帝之贵,及今始知。夸外观而失真意,乌足制治?此鲁两生之所以不肯从行,而名节独高千古也。 </p><h2><strong>主要成就</strong></h2><p><b>举荐人才和制定礼仪</b></p>叔孙通降汉后,最初常向刘邦引荐盗贼、力士,被同行的儒生埋怨。后来叔孙通向汉高祖建议制礼作乐时,引荐了同行的儒生。叔孙通曾表示,君主在进取、争夺天下时,最需要能打仗的人才。 到了守护成果的时候,文人、儒生便比较可靠。 <p>另外,叔孙通认为礼仪是可以因应时势、人情等因素而作出改变,不必艰难地全盘草创。他为汉高祖制订的礼仪即由混合夏、商、周、秦四代的礼乐而成。 </p><p>叔孙通在引荐人才及制礼作乐等事上,多次表示对适应时局的重视。当时有些儒生对其行动态度持不同意见。当叔孙通在山东征召儒生为汉高祖制礼作乐时,有两位儒生不愿同行,指责叔孙通在天下初定时便制礼作乐,行为不合古义。叔孙通取笑他们不通世务。后来,同行的儒生获得汉高祖的封赏后,则称赞叔孙通是个圣人。</p><h2><strong>轶事典故</strong></h2><p>孝惠帝因为要经常去长乐宫朝见吕后,有时也要随便到长乐宫走走,每次一动就得清道戒严,很不方便,于是他就决定在未央宫与长乐宫之间修架一条空中通道,这条通道已经修到了武库的南边。 </p><p>有一天,叔孙通进宫奏事,他对孝惠帝个别进言说:“您怎么能让一条复道在高寝与高庙之间凌空而过呢?这样一来那每月由高寝中取出高祖的衣冠到高庙祭奠时,不就得在复道下经过了吗?高庙,是汉朝开国祖先居住的地方,我们怎么能让后世的子孙在高寝与宗庙之间的通道之间走来走去呢?”孝惠帝一听大吃一惊,赶忙说:“那就赶紧把复道拆掉。”叔孙通说:“君主是不能犯错误的。现在复道既然已经开工修建,老百姓们也已经知道了,如果再拆了它,那不就等于向臣民们表明君主也做了错事吗?因此不如请您在渭河北边再建一座宗庙,以后每月再从高寝取出衣冠时就送到那座新庙里去祭奠,这不就用不着在复道下面通过了吗,而且还多给祖先扩建了宗庙,这也是儿孙们孝顺的表现。”于是孝惠帝立即下令让有关部门在渭北重新修宗庙,即所谓“原庙。”汉朝日后屡屡修建“原庙”的章程,就是从孝惠帝修复道这件事引起的。 </p><p>有一次,孝惠帝准备到离宫春游,叔孙通说:“古人有让祖先在春天品尝鲜果的习俗,现在樱桃成熟了,可以向祖先进献,您这次春日出游,就可以采些樱桃回来祭献宗庙。”孝惠帝同意了。汉朝用鲜果祭祀宗庙的章程就是从这一次开始的。 </p><h2><strong>争议</strong></h2><p>后世对叔孙通的作为亦有不同看法。司马迁称赞叔孙通因时而变,为大义而不拘小节,称叔孙通为“汉家儒宗”。司马光则指责叔孙通制订礼乐只为逞一时之功,结果使古礼失传;又认为他对汉惠帝建原庙的建议是教导汉惠帝文过饰非。</p><p>当外界不具备儒家的基本生存条件时,他表现出比任何人都决绝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心深处完全的绝望,决绝只是一时的策略;隐忍的同时是积极地寻求突破,他机敏的捕捉外界出现的细微转机,执著地为儒家身份的合法性奋斗;当儒家获得外界的认可之后,他便开始用道统来制约政统,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儒生。</p><h2><strong>有关成语</strong></h2><p><b>“不足挂齿”</b>出自《史记 刘敬叔孙叔通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不值得放在嘴上讲。表示不值得一提。</p><h2><strong>艺术形象</strong></h2><p>2012年电视剧《楚汉传奇》</p>:刘广厚饰演叔孙通。<h2><strong>史书记载</strong></h2><p>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记载了刘敬和叔孙通二人的生平事迹,汉朝建朝初期,百端待举,在辅佐汉高祖刘邦建设西汉政权中,刘敬和叔孙通从不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故合而为传。 </p>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叔孙通
别名叔孙何
国籍中国(汉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薛县
逝世日期约前194年
职业待诏博士
主要成就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
封号稷嗣君
史书记载刘敬叔孙通列传
<h2><strong>人物生平</strong></h2><h3><strong>秦末时期</strong></h3><p>叔孙通是薛县人。 在秦朝的时候因为精通儒术被召进了朝廷,作了个待诏博士。几年后,陈胜在山东造反了,有东方来的使者向朝廷报告了这个消息,秦二世召集身边的博士和儒生们问道:“楚地派去守边的士兵半路造反,现在已经攻下蕲县,攻入了陈郡,你们说该怎么办?”三十多个博士儒生们都一齐说:“做臣子的绝不能兴师动众,谁兴兵聚众那就是造反,对于造反的人绝不能宽恕,请陛下火速发兵前往剿灭。”秦二世一听也跟着急了,脸色通红。 </p><p>这时叔孙通走过去说:“他们刚才说的那些都是谬论。如今天下归为一统,各郡各县的城池都已铲平,民间所有的兵器都已销掉,这就早已向天下人宣布用不着这些东西了。当今又上有英明的皇帝,下有完备的法令,派出去的官吏都效忠于职守,四面八方都像辐条向着轴心一样地向着朝廷,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有什么人敢‘造反’呢!那些人不过是一群偷鸡摸狗的盗贼,哪里还值得一提呢!各地的郡守郡尉们很快就可以把他们逮捕问罪了,有什么可担心的!” </p><p>秦二世一听转怒为喜,说:“好。”然后又挨个问那些儒生,儒生们有的人说是“造反”,有的人说是“盗贼”。于是秦二世让御史把那些认为是造反的人都抓起来,投进了监狱,说这种话根本是他们所不该讲的。而那些说是盗贼的人一律无事,都被放回。与此同时赐给了叔孙通二十匹丝绸,一套新衣服,并把他提升为博士。 </p><h3><strong>投奔刘邦</strong></h3><p>叔孙通出了宫门,回到住所后,那些儒生们都斥责他说:“你怎么那么能拍马屁呢?”叔孙通说:“你们不了解,我差一点儿就掉进虎口出不来了。”说罢就卷起行李逃走了。 </p><p>等他回到薛县,薛县已投降了楚地的起义军。后来项梁来到了薛县,叔孙通就跟上了项梁。等项梁在定陶失败身死后,叔孙通就又投奔了楚怀王。等到楚怀王被封为“义帝”迁往长沙后,叔孙通就又留下来侍奉项羽。待至汉高祖二年,刘邦率领着各路诸侯攻入彭城后,叔孙通摇身一变就又投靠了刘邦。待至刘邦被项羽打败西逃时,叔孙通也跟着刘邦一道西去了。 </p><p>叔孙通本来是穿着一套儒生的服装,刘邦看着讨厌。于是叔孙通立刻就变了一种样子,改穿短衣服,一副楚人的打扮,刘邦看着心里很高兴。 当叔孙通投靠刘邦的时候,跟着他一道前来的弟子有一百多人,但是叔孙通一个也不向刘邦推荐,而是专门给刘邦推荐了一些旧日的土匪强盗。 </p><p>他的弟子们都在背后骂他说:“跟了他这么多年,今天跟着他又投靠了刘邦,可是他不推荐咱们,而专门去推荐那些大坏蛋,真不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叔孙通听说后,就对他们说:“汉王现在正冒着枪林箭雨打天下,你们能去打仗吗?所以我现在只有先给他推荐那些能够冲锋陷阵、斩将拔旗的勇士。你们要等一等,我是不会忘了你们的。”这时刘邦也让叔孙通当博士,赐号为稷嗣君。 </p><h3><strong>制定礼仪</strong></h3><p>汉高祖五年,刘邦已经统一了天下,诸侯们在定陶尊立刘邦当了皇帝。开始时,刘邦废除了秦朝那套烦琐的礼法,而责成叔孙通制定一套相应的仪式的名号,什么事都希望简便易行。 </p><p>宴会上,大臣们便酗酒争功,狂呼乱叫,甚至于拔剑击柱,无奇不有,刘邦对此很讨厌。叔孙通看透了刘邦的心理,就来对刘邦说:“儒生们虽然不能帮着你攻城占池,但他们却可以帮着你来守天下。请你让我去找一些鲁地的儒生,让他们来和我的弟子们一道给您制定一套朝廷上使用的礼仪。”刘邦说:“会不会太复杂呢?”叔孙通说:“五帝用的音乐各不相同,三王用的礼仪也不一致。礼,是根据着不同时代的人情世态所制定的一套规矩准绳。孔子所说的‘夏朝、商朝、周朝的礼仪各有什么增损,我是知道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的各朝的礼仪不一样。我可以参照古代的礼法,吸收秦朝的一部分东西,来给您制定一套符合今天使用的制度。” </p><p>刘邦说:“您可以试着办,要注意简便易学,要考虑我能够做到。”于是叔孙通就到曲阜一带找了三十多个儒生,不料其中有两个拒绝参加,他们骂叔孙通说:“您所侍奉过的主子差不多有十个了,你都是靠着拍马屁博得你主子的宠爱,现在天下才刚刚安宁,死的还没有埋葬,伤的还没有恢复,你就又闹着制订什么礼乐。礼乐制度的建立那是行善积德百年以后才能考虑的事情。我们没法去干你今天要干的那些事儿。您的行为不合于古人,我们不去,您自己去吧,别玷污了我们!”叔孙通笑道:“你们可真是些榆木脑袋,根本不懂时代的变化。” </p><p>于是叔孙通就带着他所找的三十多个人回了长安,把他们和刘邦身旁旧有的书生以及自己的弟子合在一起,共一百多人,在野外拉起绳子,立上草人,前后演习一个多月,尔后叔孙通对刘邦说:“您可以去看看了。”刘邦到那里看着他们演习了一遍,放心地说:“这个我能做到。”于是下令叫群臣们排练、演习,准备十月岁首朝会正式使用。 </p><p>汉高祖七年(前200年),长乐宫建成了,各地的诸侯和朝廷里的大臣们都来参加十月的朝会。当时的仪式是这样的:天亮之前,史记首先是谒者执行礼仪,他领着诸侯大臣们按次地进入殿门,院子里排列着保卫宫廷的骑兵、步兵,陈列着各种兵器,插着各种旗帜。这时有人喊了一声:“ 趋。”于是殿下的郎中们就站到了台阶的两旁,每个台阶上都站着几百人。功臣、列侯、将军,以及其他军官们都依次站在西边,面朝东;丞相以下的名种文官都依次站在东边,面朝西。九行人设立了九个傧相,专门负责上下传呼。最后皇帝的车子从后宫出来了,他贴身的人员拿着旗子,传话叫大家注意,然后领着诸侯王以下直到六百石的官吏们依次向皇帝朝贺。从诸侯王以下,所有的人都诚惶诚恐,肃然起敬。群臣行礼过后,又按着严格的礼法摆出酒宴。那些有资格陪刘邦坐在大殿上头的人们也都叩伏在席上,他们一个个按着爵位的高低依次起身给刘邦祝酒。等到酒过九巡,谒者传出命令说:“停止。”哪一个稍有不合礼法,负责纠察的御史立即把他们拉出去。整个朝会从始至终,没有一个敢喧哗失礼。这时刘邦才心满意足地说:“今天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作皇帝的尊贵。”于是立即提升叔孙通作了太常,赐给他黄金五百斤。 </p><p>而叔孙通则趁此机会对刘邦说:“我的那些弟子们已经跟我好多年了,是他们和我一块儿制定的这套礼仪,请陛下也能给他们一些官做。”刘邦一听,立即任命那些人都当了郎官。叔孙通出宫后,把刘邦赏给他的那五百斤黄金都分给了那些儒生。儒生们都高兴地:“叔孙通可真是个圣人,他能把握住形势的需要。”汉高祖九年,刘邦又调任叔孙通为太子太傅。 </p><h3><strong>辅佐惠帝</strong></h3><p>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想让赵王刘如意取代刘盈当太子,叔孙通劝阻说:“过去晋献公因宠爱骊姬而废了太子,改立骊姬的儿子奚齐,结果使晋国乱了几十年,成为天下人的笑柄。秦朝也是由于没有及早确定扶苏为太子,结果让赵高钻了空子,伪造遗嘱立了胡亥,从而导致了自己国家社稷的灭亡,这是您亲眼所见的。如今我们的太子忠厚孝顺,天下人全都知道;吕后又是和您一起同甘苦共患难奋斗过来的,您怎么能背弃她呢!如果你一定非要废掉太子另立小的,那我就请求死在您的面前。” </p><p>刘邦说:“算了,算了,我不过是开个玩笑。”叔孙通说:“太子是国家的本干,本干一动,整个国家就要随着动摇,您怎能拿着国家开玩笑呢!”刘邦说:“好了,我听你的。”等到后来刘邦在宴席上,见到张良招来的商山四皓陪着太子一同进来,这才彻底打消了更换太子的念头。 </p><p>刘邦死后,孝惠帝即位,孝惠帝对叔孙通说:“大臣们对朝拜、祭祀先帝陵墓和宗庙的礼仪还不会。”于是重新又让叔孙通为太常,让他去制定祭祀宗庙的仪法。尔后又让他去制定其他方面的礼法,总之汉朝初期使用的各种礼法,都是在叔孙通为太常的时候制定的。 </p><h2><strong>历代评价</strong></h2><p>司马迁: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挽辂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p><p>诸儒生: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p><p>班固:高祖以征伐定天下,而缙绅之徒聘其知辩,并成大业。语曰:“廊庙之枝材一木之材,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信哉!刘敬脱挽辂而建金城之安,叔孙通舍枹鼓而立一王之仪,遇其时也。郦生自匿监门,待主然后出,犹不免鼎镬。朱建始名廉直,既距辟阳,不终其节,亦以丧身。陆贾位止大夫,致仕诸吕,不受忧责,从容平、勃之间,附会将相以强社稷,身名俱荣,其最优乎! </p><p>陆机:百王之极,旧章靡存。汉德虽朗,朝仪则昏。稷嗣制礼,下肃上尊。穆穆帝典,焕其盈门。风谌代,宪流後昆。 </p><p>司马贞:厦藉众干,裘非一狐。委辂献说,釂蕝陈书。皇帝始贵,车驾西都。既安太子,又和匈奴。奉春、稷嗣,其功可图。 </p><p>司马光:①惜夫,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枇,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夫大儒者,恶肯毁其规矩、准绳以趋一时之功哉! ②今叔孙通谏孝惠,乃云“人主无过举”,是教人君以文过遂非也,岂不缪哉! </p><p>王安石:马上成功不喜文,叔孙绵蕞擅经纶。诸生可笑贪君赐,便许当时作圣人。 </p><p>王令:弟子从来学未纯,异时得失亦频频。一官所买知多少,便议先生作圣人。 </p><p>陈普:刘项权将作狗偷,谁能撩虎又靡头。汉王不是坑儒主,颈备依依是可羞。 </p><p>徐钧:秦府藏书熟见闻,三王遗意可追寻。如何绵蕞因秦陋,古礼沦亡恨到今。 </p><p>洪亮吉:秦之亡,亡于赵高,实亡于叔孙通一言。</p><p>吴之振:先生秦博士,秦礼颇能熟。量主欲有为,两生皆不欲。草具一王仪,群豪果知肃。黄金既遍赐,短衣亦已续。儒术自此凋,何为反初服。 </p><p>蔡东藩:叔孙通揣摩求合,欲起朝仪,徒以绵蕞从事,贻讥后世;而高祖反喜出望外,叹为皇帝之贵,及今始知。夸外观而失真意,乌足制治?此鲁两生之所以不肯从行,而名节独高千古也。 </p><h2><strong>主要成就</strong></h2><p><b>举荐人才和制定礼仪</b></p>叔孙通降汉后,最初常向刘邦引荐盗贼、力士,被同行的儒生埋怨。后来叔孙通向汉高祖建议制礼作乐时,引荐了同行的儒生。叔孙通曾表示,君主在进取、争夺天下时,最需要能打仗的人才。 到了守护成果的时候,文人、儒生便比较可靠。 <p>另外,叔孙通认为礼仪是可以因应时势、人情等因素而作出改变,不必艰难地全盘草创。他为汉高祖制订的礼仪即由混合夏、商、周、秦四代的礼乐而成。 </p><p>叔孙通在引荐人才及制礼作乐等事上,多次表示对适应时局的重视。当时有些儒生对其行动态度持不同意见。当叔孙通在山东征召儒生为汉高祖制礼作乐时,有两位儒生不愿同行,指责叔孙通在天下初定时便制礼作乐,行为不合古义。叔孙通取笑他们不通世务。后来,同行的儒生获得汉高祖的封赏后,则称赞叔孙通是个圣人。</p><h2><strong>轶事典故</strong></h2><p>孝惠帝因为要经常去长乐宫朝见吕后,有时也要随便到长乐宫走走,每次一动就得清道戒严,很不方便,于是他就决定在未央宫与长乐宫之间修架一条空中通道,这条通道已经修到了武库的南边。 </p><p>有一天,叔孙通进宫奏事,他对孝惠帝个别进言说:“您怎么能让一条复道在高寝与高庙之间凌空而过呢?这样一来那每月由高寝中取出高祖的衣冠到高庙祭奠时,不就得在复道下经过了吗?高庙,是汉朝开国祖先居住的地方,我们怎么能让后世的子孙在高寝与宗庙之间的通道之间走来走去呢?”孝惠帝一听大吃一惊,赶忙说:“那就赶紧把复道拆掉。”叔孙通说:“君主是不能犯错误的。现在复道既然已经开工修建,老百姓们也已经知道了,如果再拆了它,那不就等于向臣民们表明君主也做了错事吗?因此不如请您在渭河北边再建一座宗庙,以后每月再从高寝取出衣冠时就送到那座新庙里去祭奠,这不就用不着在复道下面通过了吗,而且还多给祖先扩建了宗庙,这也是儿孙们孝顺的表现。”于是孝惠帝立即下令让有关部门在渭北重新修宗庙,即所谓“原庙。”汉朝日后屡屡修建“原庙”的章程,就是从孝惠帝修复道这件事引起的。 </p><p>有一次,孝惠帝准备到离宫春游,叔孙通说:“古人有让祖先在春天品尝鲜果的习俗,现在樱桃成熟了,可以向祖先进献,您这次春日出游,就可以采些樱桃回来祭献宗庙。”孝惠帝同意了。汉朝用鲜果祭祀宗庙的章程就是从这一次开始的。 </p><h2><strong>争议</strong></h2><p>后世对叔孙通的作为亦有不同看法。司马迁称赞叔孙通因时而变,为大义而不拘小节,称叔孙通为“汉家儒宗”。司马光则指责叔孙通制订礼乐只为逞一时之功,结果使古礼失传;又认为他对汉惠帝建原庙的建议是教导汉惠帝文过饰非。</p><p>当外界不具备儒家的基本生存条件时,他表现出比任何人都决绝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心深处完全的绝望,决绝只是一时的策略;隐忍的同时是积极地寻求突破,他机敏的捕捉外界出现的细微转机,执著地为儒家身份的合法性奋斗;当儒家获得外界的认可之后,他便开始用道统来制约政统,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儒生。</p><h2><strong>有关成语</strong></h2><p><b>“不足挂齿”</b>出自《史记 刘敬叔孙叔通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不值得放在嘴上讲。表示不值得一提。</p><h2><strong>艺术形象</strong></h2><p>2012年电视剧《楚汉传奇》</p>:刘广厚饰演叔孙通。<h2><strong>史书记载</strong></h2><p>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记载了刘敬和叔孙通二人的生平事迹,汉朝建朝初期,百端待举,在辅佐汉高祖刘邦建设西汉政权中,刘敬和叔孙通从不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故合而为传。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