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昆明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王导
别名王茂弘、阿龙
国籍东晋
民族汉族
出生地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
出生日期公元276年
逝世日期公元339年9月7日
职业政治家、书法家
主要成就拥立元帝,建立东晋
代表作品《省示帖》《改朔帖》《麈尾铭》
官职使持节、侍中、丞相、扬州刺史
封爵始兴郡公
谥号文献
典故楚囚相对、休戚是同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为西晋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父王裁,官至镇军将军司马。王导年少时就风姿飘逸,见识器量,清越弘远。十四岁时,陈留高士张公在见到他后非常惊奇,对他的从兄王敦说:“这个孩子的容貌气度,是当宰相的材料。”
王导最初世袭祖父王览的爵位即丘子。后被司空刘寔任为东阁祭酒,迁任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都不到任。后参东海王司马越军事。
襄助琅玡
当时晋元帝司马睿为琅玡王,与王导素来友善。王导知道天下已经开始动乱,于是全心全意辅佐司马睿,暗中立下了兴复朝纲的意愿。司马睿也非常信任器重他,两人就像好友一样。司马睿还在洛阳时,王导总是劝说他要尽快回到藩国。
永兴元年(304年),司马睿出镇下邳,不久迁安东将军,请王导担任安东司马,军事谋划,都听从其安排。
永嘉元年(307年),司马睿听从王导建议,出镇建业(后改建康)。王导相随南渡。西晋灭吴以后,南方士族被排斥,仕进很困难,当然不满意。王导想要在原东吴境内建立以北方士族为骨干的东晋,联络南方士族便成为极其重要的事务。司马睿初到建业时,吴地之人不愿归附,到建康已一个多月了,士族百姓还没有人来登门拜谒,王导为此事很焦急。正赶上司马睿出去观看禊祭,王导让司马睿乘上抬轿,安排了威严的仪仗。王导和名士们都骑马侍从,纪瞻、顾荣等人见了后感到惊异,一个跟着一个地在道路左边行拜礼。王导就劝说司马睿道:“顾荣、贺循,都是此地最具名望的人,应当结交他们来收服人心,他们两人来了,就没有不来的人。”司马睿就派王导亲自去造访贺循、顾荣,二人都应召而至。由此吴地之人望风顺附,百姓归心。从此之后,他们相互依靠,君臣的名分就确立了下来。
司马睿南渡以后还好喝酒,王导见此,经常哭着劝阻。司马睿答应了他,下令畅饮一番,从此就戒酒了。
稳定政权
永嘉五年(311年),汉国大将刘曜、王弥攻破洛阳,俘晋怀帝,杀王公以下士民三万余人,北方陷入空前的战乱中。中原人士到江南避难的有十之六七,王导劝司马睿乘机收揽贤人君子,扩大力量以图大事。
当时荆、扬二州比较安定,人口众多,物产丰饶,王导的治理方针讲求清静,常劝司马睿克己垂范励精图治,辅佐君主安宁邦国。于是越发受司马睿的器重,两人之间的感情日益深厚,朝野之中都为之倾心,称王导为“仲父”。司马睿曾对王导说:“你就是我的萧何呀!”王导回答说:“过去秦朝无道,天下百姓厌弃乱世,而极为狡黠的人又欺凌践踏人民,人们感怀汉王刘邦的恩德,群起响应反秦,所以大功容易告成。自从曹魏立朝以来,直到晋太康时期,公卿士大夫及门阀世族,奢侈挥霍相互攀比,先贤政教逐步衰退,先朝治世法度,无人遵循,大小官吏,沉溺于享乐之中,才使得奸佞之人有机可乘,导致朝政大道亏伤。然而混乱后将会出现安定,这是天地间的规律。大王将要建立盖世之功勋,重新一统山河,管仲、乐毅这样的人才,这时就会出现,不是我们这样普普通通的臣子所能比拟的。希望大王能深谋远虑,广择贤能。顾荣、贺循、纪瞻、周玘,都是南方的名士,希望大王能对他们礼敬优待,则天下可安。”司马睿采纳了王导的建议,从而逐渐赢得了南北士族的共同拥戴。 名士桓彝在初到江东时,看到司马睿势力单薄,很为担心,对周顗说:“我因为中原多故,想到江南寻个安身立命之地,不料朝廷如此微弱,怎么办才好呢?”当王导和他纵谈形势以后,他的态度有了变化:“我见到了江左‘管仲’,不再忧虑了。”
永嘉(307年—313年)末年,迁任丹阳太守,加拜辅国将军。王导上奏劝谏司马睿不要轻易赐予臣下鼓盖等礼崇之物,让尊卑雅俗有所区别。司马睿下令说:“王导德重功高,为孤所倚,本想予以表彰加以殊礼,但他谦虚谨慎严格约束自己,努力王事尽一片忠心,以身作则,因此顺从他的良好的愿望,促进他的纠正弊端的良苦用心和举动。”于是拜宁远将军,不久又加振威将军。
建兴元年(313年),晋愍帝司马邺即位,征王导为吏部郎,但他未接受。
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后,任命王导为丞相军谘祭酒。不久拜右将军、扬州刺史、监管江南诸军事,又迁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都督中外诸军、领中书监、录尚书事,假节、刺史如故。王导因为看到王敦统率六州,坚决辞掉都督中外诸军的职务。后又因其他事情的牵连除去了符节。
关心教育
当时战争不断,各地学校废弃而未能得到兴建,王导上书说:“教化万民的根本在于正人伦,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道德礼法弘扬通达,伦理明而有序,人人知羞知耻守规守矩,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长幼之间关系顺畅严谨,那么君臣之间的大义就稳固了。《易》中所言‘治好家也就能平定天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圣明的君王要从小培养正德,要接受正统的教育,使优秀的品德像雨露滋润禾苗一样在心中潜移默化,慢慢养成习惯形成性格,不自觉地纳入善行,远离丑恶,等有了完善的德行后,再登位掌管天下。虽然是王侯之子也应和国人之子一样,先掌握了大道然后才算得上高贵。朝廷任人选士,都要看他们是否有道德学问的根底。古时的《周礼》说,卿大夫献给国王的贤能之书,国王拜谢而受之,这就是尊崇大道而器重贤士的事例。人们都知道贤士之高贵是由于他们掌握了道,就会退而修养自身的德行并治其家,家事已正再到乡里,在乡中学业已成再进入朝廷。返本复始,每人都从自己做起,纯朴敦厚的风气越来越普遍,浮华虚伪的恶习渐渐消失,这都是教育的结果。人们如果这样,对上侍君就会竭力忠诚,对下管民就会宽厚仁慈。孟轲说:‘没有仁者会遗弃自己的亲人,义者会不尽忠于自己君王的。’就是这个道理。
自从我朝纲常失于统理,颂德之专消歇,到如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古书上这样说:‘三年不为礼,礼必然会被破坏,三年不为乐,乐必然会残缺不齐。’何况今天礼坏乐崩已有这么久了。年长的人已忘掉了揖让的礼节与气度,年轻的只听到过征战杀伐之声。天天都可以看到干戈横舞的战争,以礼兴教、尊祖祭神的俎豆之设却见不到了。先王的大道离我们越来越远,而浮华虚伪的风气却日益盛行。这种局面,可不是人们所说的使国家正本清源的好现象啊。殿下以才高一世之资。偏有多灾多难的阳九之运,礼乐征伐兼而用之,才有希望实现中兴大业。现确实应该以古人之法来治理天下,兴学校提倡学业,以教导培养后进,让他们逐步受到礼义的熏陶浸润,使文王武王的圣明之道由衰微而重新振兴,使被人遗忘的俎豆之礼得到恢复和张扬。当今敌虏势力正强,国家蒙受的耻辱未能洗雪,忠臣义士们因此扼腕抚胸,郁愤难消。若是礼仪制度牢固地确立了,淳朴的风尚渐渐形成,就会使众人深受礼教的感化、广被圣朝的恩德。使缺失的帝王典则得以补全,使废弛的皇朝纲纪得以恢复,让兽心者洗心革面,让贪婪凶恶之徒收敛自己的性情。凭揖让之举使四夷臣服,以缓带从容之姿使天下归心。得到先王之道,这些还有什么难的。古代的有虞舞干戚使三苗归顺,鲁僖公作泮宫使淮夷宾服。齐桓、晋文的霸业,都是先教化而武力才得以成功。现今若是依照古代圣王的法则崇尚礼义教化之道,择取朝中子弟入学,选拔博通礼学之士为师,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元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大兴元年(318年),司马睿即皇帝位。受百官朝贺时,再三请王导同坐御床受贺,王导再三辞让不敢当,说道:“如果太阳也和地下万物一样,那么老百姓该到哪里沐浴光辉呢?”司马睿这才作罢,以王导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又因征讨华轶的战功封武冈侯,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
当时太山太守徐龛反叛,司马睿访求可以镇守安抚黄河以南地区的人,王导推举太子左卫率羊鉴。不久羊鉴战败,受到处罚。王导上疏说:“徐龛叛逆,长时间没有受到诛罚,臣主张武力征讨,推荐并委派了羊鉴担此重任。羊鉴胆小懦弱丧师败绩,有司予以应有的处罚,圣上降天地之大恩,保全了他的性命。然而臣身负重任,总领全局掌握机要,使三军受挫,这是臣的责任,请求对臣予以贬黜,以严肃朝廷之法纪。”司马睿下诏不许。
大兴二年(319年),代贺循为太子太傅。当时中兴局面处于草创之际,朝中未设史官,王导执政时开始设置,从此典籍史录就较齐备了。之前孝怀太子司马诠为刘曜所杀,于是奉其名讳,有司奏丧礼的规格,天子举三朝之哀,群臣一哭就可以了。王导则认为皇太子是皇位的继承者,普天下都有悲哀之情,应该也哀伤三朝而非仅仅是一哭,这一建议被采纳。
王敦之乱
司马睿登帝位以后,不满王氏的骄横,想削弱王氏势力。他引用刘隗、刁协作心腹,并且暗中作军事布置,释放扬州地区内沦为僮客的北方流民,把他们组成军队,任命南方士族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兖、豫等六州军事;刘隗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等四州军事,各率万人,分驻合肥、淮阴,名义上是北讨石勒,实际上是对付王敦。王导因此被疏远,但他一任自然安其本分,淡泊自如。有识之士都称赞王导善于对待升沉兴废。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反对刘隗、刁协,替王导诉冤为借口自武昌举兵,攻入建康,杀戴渊、刁协等,刘隗逃奔石勒,史称“王敦之乱”。
王敦反叛时,刘隗劝司马睿尽诛王氏家族之人,人们议论纷纷,都为之担心。王导率族中兄弟子侄二十余人,每天天亮时到台阁处等待议罪领罚。司马睿因王导素来忠诚正直,特地还给他朝服,并召见了他。王导叩首答谢说:“叛臣贼子,哪个朝代没有呢,但想不到会出在我们王氏家族中。”司马睿赤着脚走下来拉着王导的手说:“茂弘,我正要托付公侯之命与你,你怎么说这样的话呢。”于是下诏说:“王导以大义而灭亲,可以把我任安东将军时的符节授予他。”
到王敦得势的时候,任王导为尚书令。王导认为佞臣扰乱朝纲,同意王敦来“清君侧”,但当这些人被杀逐以后,帝室势力退缩回去,王敦还想进一步篡夺政权,王导便表示坚决的反对,出面来维护帝室。当初,长安陷没、四方劝进的时候,王敦欲专国政,恐怕元帝年长难制,想更议所立,王导不从,及至王敦攻入建康以后,对王导说:“那时不听我言,几乎全族被灭。”但王导始终不为所动。王敦无法实现他的野心,只好退回武昌。
自从汉魏以来,朝廷赐谥号多是依据其人的封爵,有人虽然地位高德行声誉重,因没有爵位,按例不加封谥号。王导上疏说:“武官有爵必定加谥,而卿校常伯等官因无爵不得其谥,这种做法不符合赐谥制度的本意。”这一建议被采纳。自此以后,公卿等文官没有爵位的也可加封谥号,这都是王导提议的结果。
当初,司马睿喜爱琅玡王司马裒,有以他取代长子司马绍的想法,去征求王导的意见。王导说:“立太子都是立长子,而且司马绍也很贤明,不应当随意改变。”司马睿还是犹豫不决。王导常常劝谏,太子的名分才得以确立。
永昌二年(323年),司马睿忧愤而死,晋明帝司马绍继位,王导辅政,解任扬州刺史,改拜司徒,依照曹魏时陈群辅佐魏明帝的先例。王敦以为有机可乘,又加紧图谋篡夺,王导站在维护帝室立场坚决反击。后王敦领兵向京师逼进,当时王敦正患病,王导率族中子弟为王敦发丧,大家都以为王敦已死,于是胆气倍增斗志高昂。明帝讨伐王敦时,使王导假节,都督诸军,领扬州刺史。
王敦之乱被讨平后,王导被晋封为始兴郡公,食邑三千户,赐绢九千匹,进位太保,司徒之职依然如前,特许他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但王导坚决推辞不接受。
苏峻之乱
太宁三年(325年),晋明帝病死,幼主晋成帝司马衍继位,王导与外戚庾亮共同辅政。为王导加羽葆鼓吹仪仗,班剑二十人。
咸和元年(326年),据称石勒军侵犯阜陵,成帝下诏加王导为大司马、假黄钺,出兵讨伐。军队停留在江宁,成帝亲自在郊外为之饯行。不久,敌人退走,王导解除大司马之职。
庾亮准备下诏召历阳内史苏峻,和王导商议此事。王导说:“苏峻奸诈多疑,必定不肯奉诏前来。山川原野中,可以躲藏毒虫猛兽,苏峻在外,还不至于马上发难,应暂时包容不惊动他。”王导力争,庾亮不听,终于诏请苏峻,接着就爆发了“苏峻之乱”。
咸和三年(328年),朝廷军战败后,王导进入宫中侍卫成帝。苏峻因王导德高望重,不敢加害,仍让他官居原职处于自己位置之上。苏峻想要逼迫成帝前往石头城,因王导竭力争执不起作用。
苏峻成日在成帝面前胡言乱语,王导担心会有不测之祸。当时苏峻部下路永、匡术、贾宁都劝说苏峻,要他杀掉王导,尽诛朝中大臣,重新安置上自己的心腹。苏峻素来敬畏王导,不听他们的劝告,因此路永等人和苏峻产生了矛盾。王导派参军袁耽暗中开导、诱劝路永等人,谋划让成帝潜逃出来投奔陶侃、温峤的义军。由于苏峻防守看护甚严,事情未能成功。王导只好带着两个儿子随路永逃奔到白石。
群情自安
咸和四年(329年),苏峻之乱平息后,宫殿宗庙都被焚为灰烬。温峤建议迁都到豫章,东吴之地的豪杰们请求定都于会稽,这两种意见争来争去,不知哪样为好。王导说:“建康,即古时的金陵,过去就是帝王之都,而孙仲谋、刘玄德都说这里是帝王之宅。古代帝王不必因简陋豪华而移都,如果能弘扬卫文公以大布之衣大帛之冠为君的风尚,则可无事不成。若不勤勉耽于安乐,即使找到一块乐土,也会变成废墟。况且北方敌寇像游魂一样,窥伺我们的空隙,我们一旦有胆怯的表现,跑到南越之地,再想得到威望和实力,恐怕是难以办到。现在应该特别镇静,这样民情便可自安了。”由此温峤的计划未能实施。
咸和六年(331年)冬,举行冬祭,成帝下诏将祭品送给王导,并说“不必下拜。”王导连连推辞不敢承受。当初,成帝年幼,每次见到王导,都要下拜。又曾在给王导的诏书上写着“惶恐地说”这样的话,中书省起草的诏书,则称“敬问”,这以后就成了定规。后来正月初一,王导入朝,成帝还亲自起来迎接。
当时天下大旱,王导上疏请求退职。诏书说:“圣明的君主管理天下,行动都要合乎天道,举止不能偏离了规则,这才能使人伦肃整,万物生长顺利。我肩负祖宗基业的重任,受着王公的推举辅佐,但不能继承仰接古圣王的遗风,使宇宙万物平安,造成天旱日久,万民忧愁怨胥,国家的不幸,责任在我一人。郡公贤明通慧,精于道博于理,才志弘大深远,功盖四海,辅助朝政已有三代,国家之典则没有废亡,都是由于郡公像仲山甫那样辅佐的结果。而现在贬低自己的功绩,引咎自责。现在把元首的过失,移给宰辅大臣来承担,这更会增加我的过错。国家治理的万千事机,不可一日不理,明公应该放下谦虚礼让的个人品节,而承担起治世经国的大任。门下省速遣侍中以传达我的诚意。”王导坚决地推让,朝廷数次下诏恳请,然后才继续执掌朝政。
王导平素俭朴寡欲,仓中没有积蓄的粮米,穿衣不同时穿两件帛衣。成帝知道后,送给他布万匹,以供他私人开支。王导体弱患病,出席不了朝会,成帝就亲自到他府中,置酒设乐,然后用舆车将他接到殿里,成帝就是这样敬重尊崇他。
咸康元年(335年),历阳太守袁耽上报,称石虎的军队侵掠历阳郡,王导请求出征讨伐。朝廷加大司马职,授黄钺节杖,领中外诸军事,设置左右长史及司马,供给布万匹。不久才发现是错误情报,于是解除大司马职。
咸康四年(338年),又转任中外大都督,进升太傅,又拜丞相,依照汉朝制度,罢去司徒之设,以职权归于丞相。 同年,其妻曹氏去世,朝廷追赠以金章紫绶。
自汉魏以来,群臣不拜皇帝的陵墓,王导因和司马睿亲密得如同布衣之交一样,不仅仅只是君臣关系,每一次提拔封赏,都到陵前拜祭,不胜悲哀。由此下诏百官拜帝王之陵,这是由王导开始的。
咸康五年(339年),王导病逝,终年六十四岁。成帝于朝举哀三日,遣大鸿胪持节监护丧事,仪式赠物之礼,比照汉代的霍光及安平献王司马孚。
下葬时,给九游辒辌车、黄屋左纛、前后羽葆鼓吹、武贲班剑百人,东晋中兴名臣没有可以同他相比的。成帝又派使持节、谒者仆射任瞻追谥为文献,以太牢礼祭祀。
永初元年六月十四日(420年7月10日),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刘宋,当时前朝东晋的封爵中只有王导、谢安、温峤、谢玄与陶侃子孙的爵位未被废除,王导爵位始兴郡公被降封为始兴县公,食邑一千户。
王导平日性情谦和宽厚,心有恻隐仁爱之心,故能忍让、调剂各方面矛盾,基本上做到和睦共处。其为政基本点就是收揽一批北方的士族作骨干,联络南方士族作辅助,自己作为南北士族的首领;在自己上面,安置一个皇帝。但是由于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之间、王氏与司马氏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不能调剂这些矛盾使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就不可能建立东晋朝。王导一生的事业就是调剂这些矛盾,因而造成偏安江左的局面。这个局面也是王导和晋元帝所专注和希冀的。
王导实行的“侨寄法”,成为安置了流亡士族、缓和南北士族矛盾的重要措施。同时,对于一些地广人稀、荒凉贫瘠的地区,也起了一定的开垦繁殖、发展经济的作用。
据《世说新语》记载:他晚年,完全不理政务,只是签字画押。自己感叹道:“人们说我糊涂,但后人会怀念我这种糊涂的。”(实为执行其安抚士族、缓和与长江上下游势力矛盾的举措)
王导十分热爱书法。他在东迁之时,把一张法帖缝入袖中,誓言“贴在人在,贴亡人亡”,足见其对书法之热爱。他常教诲家族中人要尊重书法,他的堂侄“书圣”王羲之,堂侄孙王献之,孙王珣、王珉,都是一代书法家。
王导传世的书法
作品有《省示帖》(《淳化阁帖》所录七行残字)和《改朔帖》,其中《改朔帖》是今草发展中的佳作之一。
唐窦臮《述书赋》评他的书法:“将以润色前范,遗芳后车,风棱载蓄,高利有余。”
张怀瓘《书断》将王导的行书及草书列为“能品”,并称“导行草兼妙,然疏柯迥擢,寡叶危阴,虽贤有余,而才不足。元、明二帝并工书,皆推难于茂弘。王愔云:‘王导行、草见贵当世。’”。又在《书估》列其书法为第三等。
王导有文集十一卷。《全晋文》又收录有《转陈耽谢鸾教》、《祭卫玠教》、《求别驾教》、《表》、《上疏论谥法》、《上疏请自贬》、《请建立国史疏》、《上疏请修学校》、《议复肉刑》、《议追赠周札》、《重议周札赠谥》、《请原羊聃启》、《迁丹阳太守上笺》、《与贺循书论虞庙》、《又与贺循书问即位告庙》、《答荀松书》、《答陶侃书》、《遗王含书》、《与从子允之书》、《书》、《麈尾铭》。
张公: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
桓彝:① 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② 人言阿龙超,阿龙故自超!
温峤:江左自有管夷吾,吾复何虑!
司马睿:① 卿,吾之萧何也。② 导德重勋高,孤所深倚,诚宜表彰殊礼。而更约己冲心,进思尽诚,以身率众,宜顺其雅志,式允开塞之机。
周嵩:今王导、王广(一作王廙)等,方之前贤,犹有所后。至于忠素竭诚,义以辅上,共隆洪基,翼成大业,亦昔之亮也。
王敦:导昔蒙殊宠,委以事机,虚己求贤,竭诚奉国,遂藉恩私,居辅政之重。
陶侃:司徒导鉴识经远,光辅三世。
孙盛:王公神情朗达,常有世外之怀,岂肯为凡人事邪!
司马衍:① 公体道明哲,弘犹深远,勋格四海,翼亮三世,国典之不坠,实仲山甫补之。而猥崇谦光,引咎克让,元道之愆,寄责宰辅,只增其阙。博综万机,不可一日有旷。 ② 公文贯九功,武经七德,外缉四海,内齐八政,天地以平,人神以和,业同伊尹,道隆姬旦。仰思唐虞,登庸隽乂,申命群官,允厘庶绩。
孙绰:公胄兴姬文,氏由王乔,玄圣陶化以启源,灵仙延祉以分流,贤俊相承,世冠海岱。二仪交泰,妙气发晖,醇曜所钟,公实应之。玄性合乎道旨,冲一体之自然,柔盒乎春风,温而侔于冬日,信人伦之水镜,道德之标准也。惠、怀之际,运在大过,皇德不建,神辔再绝,猃狁孔炽,凶类焱起。公见机而作,超然玄悟,遂扶翼蕃王,室协东岳,弘大顺以一群后之望,仗王道以应天人之会。于时乾维肇振,创制理物,中宗拱己,雅仗贤相,尚父之任,具瞻在公。存烹鲜之义,殉易简之政,大略宏规,卓然可述。公雅好谈咏,恂然善诱。虽管综时务,一日万机,夷心以延白屋之士,虚己以招岩穴之俊,逍遥放意,不峻仪轨。公执国之钩,三十余载,时难世故,备经之矣。夷险理乱,常保元吉,匪躬而身全,遗功而勋举,非夫领鉴玄达,百炼不渝,孰能莫忤于世而动与理会者哉?
何尚之:渡江已来,则王导、周顗、庾亮、王濛、谢尚、郗超、王坦、王恭、王谧、郭文举、谢敷、戴逵、许询,及亡高祖兄弟(即何充兄弟)、王元琳昆季、范汪、孙绰、张玄、殷觊等,或宰辅之冠盖,或人伦之羽仪,或置情天人之际,或抗迹烟霞之表。
窦臮:博哉四庾,茂矣六郗,三谢之盛,八王之奇...业盛琅琊,茂弘厥初。众能之一,乃草其书。将以润色前范,遗芳后车。风棱载蓄,高利有余。类贾勇之武士,等相惊之戏鱼。
法琳:王导、周顗,宰辅之冠盖。王濛、谢尚,人伦之羽仪。次则郗超、王谧、刘(阙)、谢容等,并江左英彦,七十馀人。皆学综九流,才映千古。
房玄龄:① 茂弘策名枝屏,叶情交好,负其才智,恃彼江湖,思建克复之功,用成翌宣之道。于是王敦内侮,凭天邑而狼顾;苏峻连兵,指宸居而隼击。实赖元宰,固怀匪石之心,潜运忠谟,竟翦吞沙之寇。乃诚贯日,主垂饵之以终全;贞志陵霜,国缀旋而不灭。观其开设学校,在乎沸鼎之中,爰立章程,在乎栉风之际;虽则世道多故,而规模弘远矣。比夫萧曹弼汉,六合为家,奭望匡周,万方同轨,功未半古,不足为俦。至若夷吾体仁,能相小国,孔明践义,善翊新邦,抚事论情,抑斯之类也。提挈三世,终始一心,称为‘仲父’,盖其宜矣。② 贙啸猋驰,龙升云映。武冈矫矫,匡时缉政。懿绩克宣,忠规靡竞。挈叶三主,荣逾九命。贻刀表祥,筮水流庆。赫矣门族,重光斯盛。
朱敬则:萧何之镇静关中,寇恂之安辑河内,葛亮相蜀,张昭辅吴,茂宏之经理琅琊,景略(王猛)之弼谐永固,刘穆之众务必举,扬遵彦百度惟贞,苏绰共济艰难,高熲同经草昧,虽功有大小,运或长短,咸推股肱之林。悉为忠烈之士。
李翰:谢安高洁,王导公忠。
殷尧藩:曹瞒曾堕周郎计,王导难遮庾亮尘。
唐彦谦:江左风流廊庙人,荒坟抛与梵宫邻。多年羊虎犹眠石,败壁貂蝉只贮尘。万古云山同白骨,一庭花木自青春。永思陵下犹凄切,废屋寒风吹野薪。
司马光:① 既不能明正典刑,又以宠禄报之,晋室无政,亦可知矣。任是责者,岂非王导乎! ②晋室既衰,中原云扰,刘石慕容之辈,弥漫河洛,蟠据岱华,宫阙芜没,陵庙隳焚。元帝(司马睿)以宗室疎属,遁居江表,天下士民有思晋者,皆裹粮而归之,国于荆扬之间,子孙相承不绝如线。独明帝(司马绍)英武,克清大憝,不幸享国不永,自余孱弱孤危,外陵内叛,寄命于虎狼之口,几遇吞食者数矣,然卒能保其位号宗庙血食百有余年,何者?王导、卞壸、温峤、陶侃、谢安、谢幼度(谢玄)为之臣也,群贤既没,使道子(司马道子)、元显(司马元显)之徒辅之,败亡不亦宜乎?
苏轼:① 使平王有一王导,定不迁之计,收丰镐之遗民,而修文、武、成、康之政,以形势临东诸侯,齐、晋虽强,未敢贰也,而秦何自霸哉! ② 晋之王导,可谓元臣。
苏辙:① 王导、谢安,江东之贤臣也。王导无礼于成帝(司马衍),而不知惧;谢安作乐于期丧,而不受教。则废礼慕道之俗然矣。 ②是时王导为相,达于为国之体,性本宽厚容众,众人安之。然生于衍、澄之间,不能免习俗之累,喜通而疾介,能弥缝一时之阙,而无百年长久之计也。更二大变,几至亡国。
陈普:不听君王到寿春,肯容麹允起咸秦。茂弘周顗浑无晋,何但琅琊不是亲。醉中送首悲刘胤,食裹迷唇吊马流。江左当年何所恃,邺中白雁合封侯。万里凉州道李雄,几重辽海到江东。天台更充金陵去,端有何颜见北风。漠漠胡尘扑面飞,对人举扇障元规。九京羞见青衣帝,犹及刘翔未到时。
李清照: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
朱熹:王导为相,只周旋人过一生...王导只是随波逐流底人,谢安却较有建立,也煞有心于中原。王导自渡江来,只是恁地,都无取中原之意,此说也是。
吕祖谦:晋之始也,敌国云扰,强臣专制,上下惴恐,如处积薪之上而火将燃者,故君无骄泰之失,而臣下自以危亡为忧,是以内虽王敦、苏峻反叛相寻,桓温擅权废立,外则石氏之兵三至江上,苻坚淝水之役,江东几至不保。然当时人主恐惧于上,而王导、温峤、陶侃、谢安、谢玄之徒足以尽其力,故至危而复安,将亡而复存也。
洪迈:百年之间,会稽王昱、道子、元显以宗室,王敦、二桓以逆取,姑置勿言,卞壶、陆玩、郗鉴、陆晔、王彪之、坦之不任事,其真托国者,王导、庾亮、何充、庾冰、蔡谟、殷浩、谢安、刘裕八人而已。
刘祁:南渡之后,非有王导、谢安辈稍务事业功名,其颓靡亦不可救矣。
刘克庄:苦羡阿龙则甚,学取幼安亦可,坐穴几藜床。
郑清之:江东老子惠之和,九锡牛车愠蔡婆。不杀伯仁君信否,澹然推分意如何。
汪元量:秦淮浪白蒋山青,西望神州草木腥。江左夷吾甘半壁,只缘无泪洒新亭。
陈亮:①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②导、安相望于数十年间,其端静宽简,弥缝辅赞,如出一人,江左百年之业实赖焉。
郝经:元帝渡江,有王导之懿,陶侃、温峤、谢安之贤,亦尝经略中原,取河南,入关中,出彭城,胜淝水,而山桑代陂,枋头折败,相继终不能救江沱日车之侧。
袁褧:因叹昔人论司马氏之祚亡于清谈,斯言也无乃过甚矣乎...王茂弘、祖士稚之流,才通气峻,心翼王室,又斑斑载诸册简。是可非者载?
王夫之:① 琅邪王免于刘、石之祸,而延祀于建康,非幸也。当颖、颙、腾、越交讧之日,引身而去,归国以图存,卓矣哉!王之归,王导劝之也。导之察几也审,王之从谏也决,王与导之相得自此始,要其所以能然者有本矣。八王奰争之日,晋室纷纭轇轕,人困于其中而无术以自免。乃王未归国之先,一若无所短长浮沈于去就者;导以望族薄仕东海,而邪正顺逆之交,一无所表见。呜呼!斯所以不可及也。 ② 呜呼!地皆有人也,民皆有望也,用人者迫求之骤起喜事之人,而略老成物望之士,求民之归也难矣...刘弘、王导知此,而以树建业百年之基,就其地,得其人,定天下之大略也,允矣。 ③元帝之立也,王氏逼王室而与亢尊,非但王敦之凶悍也,王导之志亦僭矣。 ④王导之不得为纯臣也,杀周顗而不可揜,论者摘之,允矣。
李光地:自古守节秉义,而才不足以济者,岂少乎,汉李固、王允,晋周顗、王导之徒是也。
王鸣盛:《王导传》一篇凡六千余字,殊多溢美,要之看似煌煌一代名臣,其实并无一事,徒有门阀显荣,子孙官秩而已。所谓翼代中兴、称‘江左夷吾’者,吾不知其何在也!
章太炎:明镜不烦相晓照, 阿龙行步故超超。
蔡东藩:① 莫道茂弘堪寄命,赤心到底让郗公。 ② 卞敦观望不前,仍不加罪,晋政不纲,亦可知矣。成帝幼冲,原无足怪,司其责者,实惟王导,而时人反目为江左夷吾,其然,岂其然乎?
陈寅恪:王导之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续延。不谓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论也。
白寿彝:在司马睿建立江东雏型割据政权的过程中,王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何兹全:两晋之际,琅邪王氏三人——王衍、王敦、王导,身系一朝安危兴亡......王导我觉得他为政的精神在宽,宽,在当时是不得不如此的,但宽对后来的影响是不好的,宽的坏处,到东晋后期就都浮现出来了。所以说他在前期是有功的,而后期也是有过的。
过江人士,每暇日常至新亭饮宴。在一次聚会时,周顗叹气说:“风景跟往昔一样,江山却换了主人。”在座的名士听了都不禁伤心落泪。王导当场放下脸道:“应当共同合力效忠朝廷,最终光复祖国,怎么可以相对哭泣如同亡国奴一样!”众人听罢,都收泪向他道歉。
王导曾向南方士族陆玩请求结为婚姻之家,陆玩拒绝说:“小土坡上长不了松柏这样的大树,香草臭草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我陆玩虽然不才,道义上决不能开乱伦的例。”
后来陆玩曾到王导那里吃奶酪,却因而得病。后陆玩与王导通信时则写:“我虽是南方的人,但差点成了北方的鬼。”
王导就任司空时,桓彝梳起两个发髻,穿着葛裙,拄着拐杖,在路边观察他。赞叹说:“人们说阿龙出众,阿龙确实出众!”不觉跟随到官府门口。
王敦带兵快打到大桁桥时,明帝亲自来到中堂。温峤时任丹阳尹,明帝命令他毁掉大桁桥,可温峤没有执行(《晋书》记载是温峤主动烧毁大桁桥),明帝瞪着双眼大发雷霆,左右的人都惶恐不安。明帝召令各位公卿前来,温峤到了以后也不谢罪,还索要酒肉。王导一会儿来了,他光着脚就下地请罪说:" 陛下圣怒,竟使温峤都不敢谢罪了。" 温峤立即跪下请罪,明帝这才息怒。大家都赞叹王导的机警智慧。
王导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办事,虽然每天开支用度没有宽余,可一年总还有些节余。当时朝廷财政枯竭库藏空虚,只有粗丝布几千端,出售到市上却无人购买,因而朝廷开支非常困难。王导很着急,就和朝中的一些名贤都用这种粗布做衣裳,于是人们纷纷仿效他们也穿这种衣服,这些布匹的价钱一下子就贵了起来。这才令主管者去卖,每端布卖到一两金。王导就是这样被人仰慕。
王导的长子王悦为人谨慎谦和,对双亲也很孝顺。王导每次见到王悦就很高兴,见到次子王恬就生气。王悦和父亲谈话,总是以缜密谨慎为本。王导回尚书台,每次要走的时候,王悦都跟随在父亲车后相送,他还经常和母亲曹氏一起整理箱子。
王悦去世后,王导回尚书台,上车后一直哭到尚书台门口;曹氏在整理箱子时,望着箱子就想到了王悦,竟不忍打开。
桓温换防镇守南州时,街道修整得平坦笔直。有人对王珣说:" 王丞相当初营建建康的时候,没有什么范例可以参考,所以道路迂回曲折,和南州相比就差多了。" 王珣说:" 这正是丞相的高明之处。江左地方狭小,不象中原。如果道路通畅,就一览无余,修得曲折迂回,就显得深不可测了。"
当初,王导夫人曹氏性格嫉妒,王导非常畏惧她,于是暗中在别处
置下馆舍,以安置其他的姬妾,曹氏知道后,要亲自去查看。王导深怕姬妾们会受到曹氏的凌辱,命人马上准备车驾赶去,还怕速度太慢,用手中拿的拂尘柄当鞭子赶牛奔跑。
蔡谟听说这事后,取笑王导说:“朝廷恐怕要为公加九锡了。”王导不予理会,只是谦恭地走开算了。蔡谟又说:“我没听说过别的什么东西,只知道有短辕的牛车,长柄的拂尘。”王导这才大怒,对人说:“我和各位贤能一起在洛阳游玩时,哪里听说过这个蔡克的儿子!”
王导有个爱妾姓雷,经常干预朝政,收受贿赂。蔡谟戏称她为“雷尚书”。
当时庾亮因为名望高而所辖地盘狭窄,于是出镇外地。南蛮校尉陶称挑拨说:“庾亮一定会举兵向内。”劝王导暗中要提防。王导说:“我和庾元规休戚与共,这些无根无据的议论,不应当出自智者之口。如果就像你说的那样,庾元规真的领兵打进来,我就头戴角巾穿上便服回家,有什么可担忧的?”又给陶称写信,说因为庾亮是皇帝的大舅,应该尽心尽力侍奉。这样一来,挑拨的谣言就平息了。
当时庾亮虽镇守于外,但还执掌着朝政大权,又据于上流之形胜,手握强兵,一些顺风转舵的人都投奔他。王导在朝中心内不平,常常在刮起西风的时候,用扇子挡起风尘,慢吞吞地说:“庾元规吹起的灰尘把人弄脏了。”
王敦叛乱时, 王导因为怕受牵连,每日都率宗族二十余人跪在宫阙外请罪。值周顗入宫,王导哀求说:“伯仁,我一家百口就托付给你了。”周顗毫不睬理,入宫对明帝说王导忠诚,申救甚至,明帝听从他的意见。又留周顗饮酒,周顗酒醉出宫,王导还跪在宫门前,又求周顗,周顗不答,却喷着酒气说:“我要诛杀那些乱臣贼子,换取金印,挂在手肘后!”王导自以为周顗不救他,甚为怨恨。
其后王敦入建康,征求王导意见,问周顗是给他高官还是杀掉,王导都默而不语。于是王敦就杀掉了周顗。后来王导料检中书故事,看到周顗救他的奏章,言辞感人,殷勤切至。王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对诸儿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在幽冥之中,我愧对这样的良友。”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王导
别名王茂弘、阿龙
国籍东晋
民族汉族
出生地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
出生日期公元276年
逝世日期公元339年9月7日
职业政治家、书法家
主要成就拥立元帝,建立东晋
代表作品《省示帖》《改朔帖》《麈尾铭》
官职使持节、侍中、丞相、扬州刺史
封爵始兴郡公
谥号文献
典故楚囚相对、休戚是同
人物生平
早而闻名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为西晋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父王裁,官至镇军将军司马。王导年少时就风姿飘逸,见识器量,清越弘远。十四岁时,陈留高士张公在见到他后非常惊奇,对他的从兄王敦说:“这个孩子的容貌气度,是当宰相的材料。”
王导最初世袭祖父王览的爵位即丘子。后被司空刘寔任为东阁祭酒,迁任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都不到任。后参东海王司马越军事。
助建东晋
襄助琅玡
当时晋元帝司马睿为琅玡王,与王导素来友善。王导知道天下已经开始动乱,于是全心全意辅佐司马睿,暗中立下了兴复朝纲的意愿。司马睿也非常信任器重他,两人就像好友一样。司马睿还在洛阳时,王导总是劝说他要尽快回到藩国。
永兴元年(304年),司马睿出镇下邳,不久迁安东将军,请王导担任安东司马,军事谋划,都听从其安排。
永嘉元年(307年),司马睿听从王导建议,出镇建业(后改建康)。王导相随南渡。西晋灭吴以后,南方士族被排斥,仕进很困难,当然不满意。王导想要在原东吴境内建立以北方士族为骨干的东晋,联络南方士族便成为极其重要的事务。司马睿初到建业时,吴地之人不愿归附,到建康已一个多月了,士族百姓还没有人来登门拜谒,王导为此事很焦急。正赶上司马睿出去观看禊祭,王导让司马睿乘上抬轿,安排了威严的仪仗。王导和名士们都骑马侍从,纪瞻、顾荣等人见了后感到惊异,一个跟着一个地在道路左边行拜礼。王导就劝说司马睿道:“顾荣、贺循,都是此地最具名望的人,应当结交他们来收服人心,他们两人来了,就没有不来的人。”司马睿就派王导亲自去造访贺循、顾荣,二人都应召而至。由此吴地之人望风顺附,百姓归心。从此之后,他们相互依靠,君臣的名分就确立了下来。
司马睿南渡以后还好喝酒,王导见此,经常哭着劝阻。司马睿答应了他,下令畅饮一番,从此就戒酒了。
稳定政权
永嘉五年(311年),汉国大将刘曜、王弥攻破洛阳,俘晋怀帝,杀王公以下士民三万余人,北方陷入空前的战乱中。中原人士到江南避难的有十之六七,王导劝司马睿乘机收揽贤人君子,扩大力量以图大事。
当时荆、扬二州比较安定,人口众多,物产丰饶,王导的治理方针讲求清静,常劝司马睿克己垂范励精图治,辅佐君主安宁邦国。于是越发受司马睿的器重,两人之间的感情日益深厚,朝野之中都为之倾心,称王导为“仲父”。司马睿曾对王导说:“你就是我的萧何呀!”王导回答说:“过去秦朝无道,天下百姓厌弃乱世,而极为狡黠的人又欺凌践踏人民,人们感怀汉王刘邦的恩德,群起响应反秦,所以大功容易告成。自从曹魏立朝以来,直到晋太康时期,公卿士大夫及门阀世族,奢侈挥霍相互攀比,先贤政教逐步衰退,先朝治世法度,无人遵循,大小官吏,沉溺于享乐之中,才使得奸佞之人有机可乘,导致朝政大道亏伤。然而混乱后将会出现安定,这是天地间的规律。大王将要建立盖世之功勋,重新一统山河,管仲、乐毅这样的人才,这时就会出现,不是我们这样普普通通的臣子所能比拟的。希望大王能深谋远虑,广择贤能。顾荣、贺循、纪瞻、周玘,都是南方的名士,希望大王能对他们礼敬优待,则天下可安。”司马睿采纳了王导的建议,从而逐渐赢得了南北士族的共同拥戴。 名士桓彝在初到江东时,看到司马睿势力单薄,很为担心,对周顗说:“我因为中原多故,想到江南寻个安身立命之地,不料朝廷如此微弱,怎么办才好呢?”当王导和他纵谈形势以后,他的态度有了变化:“我见到了江左‘管仲’,不再忧虑了。”
永嘉(307年—313年)末年,迁任丹阳太守,加拜辅国将军。王导上奏劝谏司马睿不要轻易赐予臣下鼓盖等礼崇之物,让尊卑雅俗有所区别。司马睿下令说:“王导德重功高,为孤所倚,本想予以表彰加以殊礼,但他谦虚谨慎严格约束自己,努力王事尽一片忠心,以身作则,因此顺从他的良好的愿望,促进他的纠正弊端的良苦用心和举动。”于是拜宁远将军,不久又加振威将军。
建兴元年(313年),晋愍帝司马邺即位,征王导为吏部郎,但他未接受。
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后,任命王导为丞相军谘祭酒。不久拜右将军、扬州刺史、监管江南诸军事,又迁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都督中外诸军、领中书监、录尚书事,假节、刺史如故。王导因为看到王敦统率六州,坚决辞掉都督中外诸军的职务。后又因其他事情的牵连除去了符节。
关心教育
当时战争不断,各地学校废弃而未能得到兴建,王导上书说:“教化万民的根本在于正人伦,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道德礼法弘扬通达,伦理明而有序,人人知羞知耻守规守矩,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长幼之间关系顺畅严谨,那么君臣之间的大义就稳固了。《易》中所言‘治好家也就能平定天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圣明的君王要从小培养正德,要接受正统的教育,使优秀的品德像雨露滋润禾苗一样在心中潜移默化,慢慢养成习惯形成性格,不自觉地纳入善行,远离丑恶,等有了完善的德行后,再登位掌管天下。虽然是王侯之子也应和国人之子一样,先掌握了大道然后才算得上高贵。朝廷任人选士,都要看他们是否有道德学问的根底。古时的《周礼》说,卿大夫献给国王的贤能之书,国王拜谢而受之,这就是尊崇大道而器重贤士的事例。人们都知道贤士之高贵是由于他们掌握了道,就会退而修养自身的德行并治其家,家事已正再到乡里,在乡中学业已成再进入朝廷。返本复始,每人都从自己做起,纯朴敦厚的风气越来越普遍,浮华虚伪的恶习渐渐消失,这都是教育的结果。人们如果这样,对上侍君就会竭力忠诚,对下管民就会宽厚仁慈。孟轲说:‘没有仁者会遗弃自己的亲人,义者会不尽忠于自己君王的。’就是这个道理。
自从我朝纲常失于统理,颂德之专消歇,到如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古书上这样说:‘三年不为礼,礼必然会被破坏,三年不为乐,乐必然会残缺不齐。’何况今天礼坏乐崩已有这么久了。年长的人已忘掉了揖让的礼节与气度,年轻的只听到过征战杀伐之声。天天都可以看到干戈横舞的战争,以礼兴教、尊祖祭神的俎豆之设却见不到了。先王的大道离我们越来越远,而浮华虚伪的风气却日益盛行。这种局面,可不是人们所说的使国家正本清源的好现象啊。殿下以才高一世之资。偏有多灾多难的阳九之运,礼乐征伐兼而用之,才有希望实现中兴大业。现确实应该以古人之法来治理天下,兴学校提倡学业,以教导培养后进,让他们逐步受到礼义的熏陶浸润,使文王武王的圣明之道由衰微而重新振兴,使被人遗忘的俎豆之礼得到恢复和张扬。当今敌虏势力正强,国家蒙受的耻辱未能洗雪,忠臣义士们因此扼腕抚胸,郁愤难消。若是礼仪制度牢固地确立了,淳朴的风尚渐渐形成,就会使众人深受礼教的感化、广被圣朝的恩德。使缺失的帝王典则得以补全,使废弛的皇朝纲纪得以恢复,让兽心者洗心革面,让贪婪凶恶之徒收敛自己的性情。凭揖让之举使四夷臣服,以缓带从容之姿使天下归心。得到先王之道,这些还有什么难的。古代的有虞舞干戚使三苗归顺,鲁僖公作泮宫使淮夷宾服。齐桓、晋文的霸业,都是先教化而武力才得以成功。现今若是依照古代圣王的法则崇尚礼义教化之道,择取朝中子弟入学,选拔博通礼学之士为师,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元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义固君臣
大兴元年(318年),司马睿即皇帝位。受百官朝贺时,再三请王导同坐御床受贺,王导再三辞让不敢当,说道:“如果太阳也和地下万物一样,那么老百姓该到哪里沐浴光辉呢?”司马睿这才作罢,以王导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又因征讨华轶的战功封武冈侯,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
当时太山太守徐龛反叛,司马睿访求可以镇守安抚黄河以南地区的人,王导推举太子左卫率羊鉴。不久羊鉴战败,受到处罚。王导上疏说:“徐龛叛逆,长时间没有受到诛罚,臣主张武力征讨,推荐并委派了羊鉴担此重任。羊鉴胆小懦弱丧师败绩,有司予以应有的处罚,圣上降天地之大恩,保全了他的性命。然而臣身负重任,总领全局掌握机要,使三军受挫,这是臣的责任,请求对臣予以贬黜,以严肃朝廷之法纪。”司马睿下诏不许。
大兴二年(319年),代贺循为太子太傅。当时中兴局面处于草创之际,朝中未设史官,王导执政时开始设置,从此典籍史录就较齐备了。之前孝怀太子司马诠为刘曜所杀,于是奉其名讳,有司奏丧礼的规格,天子举三朝之哀,群臣一哭就可以了。王导则认为皇太子是皇位的继承者,普天下都有悲哀之情,应该也哀伤三朝而非仅仅是一哭,这一建议被采纳。
维护帝室
王敦之乱
司马睿登帝位以后,不满王氏的骄横,想削弱王氏势力。他引用刘隗、刁协作心腹,并且暗中作军事布置,释放扬州地区内沦为僮客的北方流民,把他们组成军队,任命南方士族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兖、豫等六州军事;刘隗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等四州军事,各率万人,分驻合肥、淮阴,名义上是北讨石勒,实际上是对付王敦。王导因此被疏远,但他一任自然安其本分,淡泊自如。有识之士都称赞王导善于对待升沉兴废。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反对刘隗、刁协,替王导诉冤为借口自武昌举兵,攻入建康,杀戴渊、刁协等,刘隗逃奔石勒,史称“王敦之乱”。
王敦反叛时,刘隗劝司马睿尽诛王氏家族之人,人们议论纷纷,都为之担心。王导率族中兄弟子侄二十余人,每天天亮时到台阁处等待议罪领罚。司马睿因王导素来忠诚正直,特地还给他朝服,并召见了他。王导叩首答谢说:“叛臣贼子,哪个朝代没有呢,但想不到会出在我们王氏家族中。”司马睿赤着脚走下来拉着王导的手说:“茂弘,我正要托付公侯之命与你,你怎么说这样的话呢。”于是下诏说:“王导以大义而灭亲,可以把我任安东将军时的符节授予他。”
到王敦得势的时候,任王导为尚书令。王导认为佞臣扰乱朝纲,同意王敦来“清君侧”,但当这些人被杀逐以后,帝室势力退缩回去,王敦还想进一步篡夺政权,王导便表示坚决的反对,出面来维护帝室。当初,长安陷没、四方劝进的时候,王敦欲专国政,恐怕元帝年长难制,想更议所立,王导不从,及至王敦攻入建康以后,对王导说:“那时不听我言,几乎全族被灭。”但王导始终不为所动。王敦无法实现他的野心,只好退回武昌。
自从汉魏以来,朝廷赐谥号多是依据其人的封爵,有人虽然地位高德行声誉重,因没有爵位,按例不加封谥号。王导上疏说:“武官有爵必定加谥,而卿校常伯等官因无爵不得其谥,这种做法不符合赐谥制度的本意。”这一建议被采纳。自此以后,公卿等文官没有爵位的也可加封谥号,这都是王导提议的结果。
当初,司马睿喜爱琅玡王司马裒,有以他取代长子司马绍的想法,去征求王导的意见。王导说:“立太子都是立长子,而且司马绍也很贤明,不应当随意改变。”司马睿还是犹豫不决。王导常常劝谏,太子的名分才得以确立。
永昌二年(323年),司马睿忧愤而死,晋明帝司马绍继位,王导辅政,解任扬州刺史,改拜司徒,依照曹魏时陈群辅佐魏明帝的先例。王敦以为有机可乘,又加紧图谋篡夺,王导站在维护帝室立场坚决反击。后王敦领兵向京师逼进,当时王敦正患病,王导率族中子弟为王敦发丧,大家都以为王敦已死,于是胆气倍增斗志高昂。明帝讨伐王敦时,使王导假节,都督诸军,领扬州刺史。
王敦之乱被讨平后,王导被晋封为始兴郡公,食邑三千户,赐绢九千匹,进位太保,司徒之职依然如前,特许他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但王导坚决推辞不接受。
苏峻之乱
太宁三年(325年),晋明帝病死,幼主晋成帝司马衍继位,王导与外戚庾亮共同辅政。为王导加羽葆鼓吹仪仗,班剑二十人。
咸和元年(326年),据称石勒军侵犯阜陵,成帝下诏加王导为大司马、假黄钺,出兵讨伐。军队停留在江宁,成帝亲自在郊外为之饯行。不久,敌人退走,王导解除大司马之职。
庾亮准备下诏召历阳内史苏峻,和王导商议此事。王导说:“苏峻奸诈多疑,必定不肯奉诏前来。山川原野中,可以躲藏毒虫猛兽,苏峻在外,还不至于马上发难,应暂时包容不惊动他。”王导力争,庾亮不听,终于诏请苏峻,接着就爆发了“苏峻之乱”。
咸和三年(328年),朝廷军战败后,王导进入宫中侍卫成帝。苏峻因王导德高望重,不敢加害,仍让他官居原职处于自己位置之上。苏峻想要逼迫成帝前往石头城,因王导竭力争执不起作用。
苏峻成日在成帝面前胡言乱语,王导担心会有不测之祸。当时苏峻部下路永、匡术、贾宁都劝说苏峻,要他杀掉王导,尽诛朝中大臣,重新安置上自己的心腹。苏峻素来敬畏王导,不听他们的劝告,因此路永等人和苏峻产生了矛盾。王导派参军袁耽暗中开导、诱劝路永等人,谋划让成帝潜逃出来投奔陶侃、温峤的义军。由于苏峻防守看护甚严,事情未能成功。王导只好带着两个儿子随路永逃奔到白石。
群情自安
咸和四年(329年),苏峻之乱平息后,宫殿宗庙都被焚为灰烬。温峤建议迁都到豫章,东吴之地的豪杰们请求定都于会稽,这两种意见争来争去,不知哪样为好。王导说:“建康,即古时的金陵,过去就是帝王之都,而孙仲谋、刘玄德都说这里是帝王之宅。古代帝王不必因简陋豪华而移都,如果能弘扬卫文公以大布之衣大帛之冠为君的风尚,则可无事不成。若不勤勉耽于安乐,即使找到一块乐土,也会变成废墟。况且北方敌寇像游魂一样,窥伺我们的空隙,我们一旦有胆怯的表现,跑到南越之地,再想得到威望和实力,恐怕是难以办到。现在应该特别镇静,这样民情便可自安了。”由此温峤的计划未能实施。
位极人臣
咸和六年(331年)冬,举行冬祭,成帝下诏将祭品送给王导,并说“不必下拜。”王导连连推辞不敢承受。当初,成帝年幼,每次见到王导,都要下拜。又曾在给王导的诏书上写着“惶恐地说”这样的话,中书省起草的诏书,则称“敬问”,这以后就成了定规。后来正月初一,王导入朝,成帝还亲自起来迎接。
当时天下大旱,王导上疏请求退职。诏书说:“圣明的君主管理天下,行动都要合乎天道,举止不能偏离了规则,这才能使人伦肃整,万物生长顺利。我肩负祖宗基业的重任,受着王公的推举辅佐,但不能继承仰接古圣王的遗风,使宇宙万物平安,造成天旱日久,万民忧愁怨胥,国家的不幸,责任在我一人。郡公贤明通慧,精于道博于理,才志弘大深远,功盖四海,辅助朝政已有三代,国家之典则没有废亡,都是由于郡公像仲山甫那样辅佐的结果。而现在贬低自己的功绩,引咎自责。现在把元首的过失,移给宰辅大臣来承担,这更会增加我的过错。国家治理的万千事机,不可一日不理,明公应该放下谦虚礼让的个人品节,而承担起治世经国的大任。门下省速遣侍中以传达我的诚意。”王导坚决地推让,朝廷数次下诏恳请,然后才继续执掌朝政。
王导平素俭朴寡欲,仓中没有积蓄的粮米,穿衣不同时穿两件帛衣。成帝知道后,送给他布万匹,以供他私人开支。王导体弱患病,出席不了朝会,成帝就亲自到他府中,置酒设乐,然后用舆车将他接到殿里,成帝就是这样敬重尊崇他。
咸康元年(335年),历阳太守袁耽上报,称石虎的军队侵掠历阳郡,王导请求出征讨伐。朝廷加大司马职,授黄钺节杖,领中外诸军事,设置左右长史及司马,供给布万匹。不久才发现是错误情报,于是解除大司马职。
咸康四年(338年),又转任中外大都督,进升太傅,又拜丞相,依照汉朝制度,罢去司徒之设,以职权归于丞相。 同年,其妻曹氏去世,朝廷追赠以金章紫绶。
自汉魏以来,群臣不拜皇帝的陵墓,王导因和司马睿亲密得如同布衣之交一样,不仅仅只是君臣关系,每一次提拔封赏,都到陵前拜祭,不胜悲哀。由此下诏百官拜帝王之陵,这是由王导开始的。
极尽哀荣
咸康五年(339年),王导病逝,终年六十四岁。成帝于朝举哀三日,遣大鸿胪持节监护丧事,仪式赠物之礼,比照汉代的霍光及安平献王司马孚。
下葬时,给九游辒辌车、黄屋左纛、前后羽葆鼓吹、武贲班剑百人,东晋中兴名臣没有可以同他相比的。成帝又派使持节、谒者仆射任瞻追谥为文献,以太牢礼祭祀。
永初元年六月十四日(420年7月10日),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刘宋,当时前朝东晋的封爵中只有王导、谢安、温峤、谢玄与陶侃子孙的爵位未被废除,王导爵位始兴郡公被降封为始兴县公,食邑一千户。
主要成就
政治
王导平日性情谦和宽厚,心有恻隐仁爱之心,故能忍让、调剂各方面矛盾,基本上做到和睦共处。其为政基本点就是收揽一批北方的士族作骨干,联络南方士族作辅助,自己作为南北士族的首领;在自己上面,安置一个皇帝。但是由于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之间、王氏与司马氏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不能调剂这些矛盾使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就不可能建立东晋朝。王导一生的事业就是调剂这些矛盾,因而造成偏安江左的局面。这个局面也是王导和晋元帝所专注和希冀的。
王导实行的“侨寄法”,成为安置了流亡士族、缓和南北士族矛盾的重要措施。同时,对于一些地广人稀、荒凉贫瘠的地区,也起了一定的开垦繁殖、发展经济的作用。
据《世说新语》记载:他晚年,完全不理政务,只是签字画押。自己感叹道:“人们说我糊涂,但后人会怀念我这种糊涂的。”(实为执行其安抚士族、缓和与长江上下游势力矛盾的举措)
书法
王导十分热爱书法。他在东迁之时,把一张法帖缝入袖中,誓言“贴在人在,贴亡人亡”,足见其对书法之热爱。他常教诲家族中人要尊重书法,他的堂侄“书圣”王羲之,堂侄孙王献之,孙王珣、王珉,都是一代书法家。
王导传世的书法
作品有《省示帖》(《淳化阁帖》所录七行残字)和《改朔帖》,其中《改朔帖》是今草发展中的佳作之一。
唐窦臮《述书赋》评他的书法:“将以润色前范,遗芳后车,风棱载蓄,高利有余。”
张怀瓘《书断》将王导的行书及草书列为“能品”,并称“导行草兼妙,然疏柯迥擢,寡叶危阴,虽贤有余,而才不足。元、明二帝并工书,皆推难于茂弘。王愔云:‘王导行、草见贵当世。’”。又在《书估》列其书法为第三等。
著作
王导有文集十一卷。《全晋文》又收录有《转陈耽谢鸾教》、《祭卫玠教》、《求别驾教》、《表》、《上疏论谥法》、《上疏请自贬》、《请建立国史疏》、《上疏请修学校》、《议复肉刑》、《议追赠周札》、《重议周札赠谥》、《请原羊聃启》、《迁丹阳太守上笺》、《与贺循书论虞庙》、《又与贺循书问即位告庙》、《答荀松书》、《答陶侃书》、《遗王含书》、《与从子允之书》、《书》、《麈尾铭》。
人物评价
张公: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
桓彝:① 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② 人言阿龙超,阿龙故自超!
温峤:江左自有管夷吾,吾复何虑!
司马睿:① 卿,吾之萧何也。② 导德重勋高,孤所深倚,诚宜表彰殊礼。而更约己冲心,进思尽诚,以身率众,宜顺其雅志,式允开塞之机。
周嵩:今王导、王广(一作王廙)等,方之前贤,犹有所后。至于忠素竭诚,义以辅上,共隆洪基,翼成大业,亦昔之亮也。
王敦:导昔蒙殊宠,委以事机,虚己求贤,竭诚奉国,遂藉恩私,居辅政之重。
陶侃:司徒导鉴识经远,光辅三世。
孙盛:王公神情朗达,常有世外之怀,岂肯为凡人事邪!
司马衍:① 公体道明哲,弘犹深远,勋格四海,翼亮三世,国典之不坠,实仲山甫补之。而猥崇谦光,引咎克让,元道之愆,寄责宰辅,只增其阙。博综万机,不可一日有旷。 ② 公文贯九功,武经七德,外缉四海,内齐八政,天地以平,人神以和,业同伊尹,道隆姬旦。仰思唐虞,登庸隽乂,申命群官,允厘庶绩。
孙绰:公胄兴姬文,氏由王乔,玄圣陶化以启源,灵仙延祉以分流,贤俊相承,世冠海岱。二仪交泰,妙气发晖,醇曜所钟,公实应之。玄性合乎道旨,冲一体之自然,柔盒乎春风,温而侔于冬日,信人伦之水镜,道德之标准也。惠、怀之际,运在大过,皇德不建,神辔再绝,猃狁孔炽,凶类焱起。公见机而作,超然玄悟,遂扶翼蕃王,室协东岳,弘大顺以一群后之望,仗王道以应天人之会。于时乾维肇振,创制理物,中宗拱己,雅仗贤相,尚父之任,具瞻在公。存烹鲜之义,殉易简之政,大略宏规,卓然可述。公雅好谈咏,恂然善诱。虽管综时务,一日万机,夷心以延白屋之士,虚己以招岩穴之俊,逍遥放意,不峻仪轨。公执国之钩,三十余载,时难世故,备经之矣。夷险理乱,常保元吉,匪躬而身全,遗功而勋举,非夫领鉴玄达,百炼不渝,孰能莫忤于世而动与理会者哉?
何尚之:渡江已来,则王导、周顗、庾亮、王濛、谢尚、郗超、王坦、王恭、王谧、郭文举、谢敷、戴逵、许询,及亡高祖兄弟(即何充兄弟)、王元琳昆季、范汪、孙绰、张玄、殷觊等,或宰辅之冠盖,或人伦之羽仪,或置情天人之际,或抗迹烟霞之表。
窦臮:博哉四庾,茂矣六郗,三谢之盛,八王之奇...业盛琅琊,茂弘厥初。众能之一,乃草其书。将以润色前范,遗芳后车。风棱载蓄,高利有余。类贾勇之武士,等相惊之戏鱼。
法琳:王导、周顗,宰辅之冠盖。王濛、谢尚,人伦之羽仪。次则郗超、王谧、刘(阙)、谢容等,并江左英彦,七十馀人。皆学综九流,才映千古。
房玄龄:① 茂弘策名枝屏,叶情交好,负其才智,恃彼江湖,思建克复之功,用成翌宣之道。于是王敦内侮,凭天邑而狼顾;苏峻连兵,指宸居而隼击。实赖元宰,固怀匪石之心,潜运忠谟,竟翦吞沙之寇。乃诚贯日,主垂饵之以终全;贞志陵霜,国缀旋而不灭。观其开设学校,在乎沸鼎之中,爰立章程,在乎栉风之际;虽则世道多故,而规模弘远矣。比夫萧曹弼汉,六合为家,奭望匡周,万方同轨,功未半古,不足为俦。至若夷吾体仁,能相小国,孔明践义,善翊新邦,抚事论情,抑斯之类也。提挈三世,终始一心,称为‘仲父’,盖其宜矣。② 贙啸猋驰,龙升云映。武冈矫矫,匡时缉政。懿绩克宣,忠规靡竞。挈叶三主,荣逾九命。贻刀表祥,筮水流庆。赫矣门族,重光斯盛。
朱敬则:萧何之镇静关中,寇恂之安辑河内,葛亮相蜀,张昭辅吴,茂宏之经理琅琊,景略(王猛)之弼谐永固,刘穆之众务必举,扬遵彦百度惟贞,苏绰共济艰难,高熲同经草昧,虽功有大小,运或长短,咸推股肱之林。悉为忠烈之士。
李翰:谢安高洁,王导公忠。
殷尧藩:曹瞒曾堕周郎计,王导难遮庾亮尘。
唐彦谦:江左风流廊庙人,荒坟抛与梵宫邻。多年羊虎犹眠石,败壁貂蝉只贮尘。万古云山同白骨,一庭花木自青春。永思陵下犹凄切,废屋寒风吹野薪。
司马光:① 既不能明正典刑,又以宠禄报之,晋室无政,亦可知矣。任是责者,岂非王导乎! ②晋室既衰,中原云扰,刘石慕容之辈,弥漫河洛,蟠据岱华,宫阙芜没,陵庙隳焚。元帝(司马睿)以宗室疎属,遁居江表,天下士民有思晋者,皆裹粮而归之,国于荆扬之间,子孙相承不绝如线。独明帝(司马绍)英武,克清大憝,不幸享国不永,自余孱弱孤危,外陵内叛,寄命于虎狼之口,几遇吞食者数矣,然卒能保其位号宗庙血食百有余年,何者?王导、卞壸、温峤、陶侃、谢安、谢幼度(谢玄)为之臣也,群贤既没,使道子(司马道子)、元显(司马元显)之徒辅之,败亡不亦宜乎?
苏轼:① 使平王有一王导,定不迁之计,收丰镐之遗民,而修文、武、成、康之政,以形势临东诸侯,齐、晋虽强,未敢贰也,而秦何自霸哉! ② 晋之王导,可谓元臣。
苏辙:① 王导、谢安,江东之贤臣也。王导无礼于成帝(司马衍),而不知惧;谢安作乐于期丧,而不受教。则废礼慕道之俗然矣。 ②是时王导为相,达于为国之体,性本宽厚容众,众人安之。然生于衍、澄之间,不能免习俗之累,喜通而疾介,能弥缝一时之阙,而无百年长久之计也。更二大变,几至亡国。
陈普:不听君王到寿春,肯容麹允起咸秦。茂弘周顗浑无晋,何但琅琊不是亲。醉中送首悲刘胤,食裹迷唇吊马流。江左当年何所恃,邺中白雁合封侯。万里凉州道李雄,几重辽海到江东。天台更充金陵去,端有何颜见北风。漠漠胡尘扑面飞,对人举扇障元规。九京羞见青衣帝,犹及刘翔未到时。
李清照: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
朱熹:王导为相,只周旋人过一生...王导只是随波逐流底人,谢安却较有建立,也煞有心于中原。王导自渡江来,只是恁地,都无取中原之意,此说也是。
吕祖谦:晋之始也,敌国云扰,强臣专制,上下惴恐,如处积薪之上而火将燃者,故君无骄泰之失,而臣下自以危亡为忧,是以内虽王敦、苏峻反叛相寻,桓温擅权废立,外则石氏之兵三至江上,苻坚淝水之役,江东几至不保。然当时人主恐惧于上,而王导、温峤、陶侃、谢安、谢玄之徒足以尽其力,故至危而复安,将亡而复存也。
洪迈:百年之间,会稽王昱、道子、元显以宗室,王敦、二桓以逆取,姑置勿言,卞壶、陆玩、郗鉴、陆晔、王彪之、坦之不任事,其真托国者,王导、庾亮、何充、庾冰、蔡谟、殷浩、谢安、刘裕八人而已。
刘祁:南渡之后,非有王导、谢安辈稍务事业功名,其颓靡亦不可救矣。
刘克庄:苦羡阿龙则甚,学取幼安亦可,坐穴几藜床。
郑清之:江东老子惠之和,九锡牛车愠蔡婆。不杀伯仁君信否,澹然推分意如何。
汪元量:秦淮浪白蒋山青,西望神州草木腥。江左夷吾甘半壁,只缘无泪洒新亭。
陈亮:①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②导、安相望于数十年间,其端静宽简,弥缝辅赞,如出一人,江左百年之业实赖焉。
郝经:元帝渡江,有王导之懿,陶侃、温峤、谢安之贤,亦尝经略中原,取河南,入关中,出彭城,胜淝水,而山桑代陂,枋头折败,相继终不能救江沱日车之侧。
袁褧:因叹昔人论司马氏之祚亡于清谈,斯言也无乃过甚矣乎...王茂弘、祖士稚之流,才通气峻,心翼王室,又斑斑载诸册简。是可非者载?
王夫之:① 琅邪王免于刘、石之祸,而延祀于建康,非幸也。当颖、颙、腾、越交讧之日,引身而去,归国以图存,卓矣哉!王之归,王导劝之也。导之察几也审,王之从谏也决,王与导之相得自此始,要其所以能然者有本矣。八王奰争之日,晋室纷纭轇轕,人困于其中而无术以自免。乃王未归国之先,一若无所短长浮沈于去就者;导以望族薄仕东海,而邪正顺逆之交,一无所表见。呜呼!斯所以不可及也。 ② 呜呼!地皆有人也,民皆有望也,用人者迫求之骤起喜事之人,而略老成物望之士,求民之归也难矣...刘弘、王导知此,而以树建业百年之基,就其地,得其人,定天下之大略也,允矣。 ③元帝之立也,王氏逼王室而与亢尊,非但王敦之凶悍也,王导之志亦僭矣。 ④王导之不得为纯臣也,杀周顗而不可揜,论者摘之,允矣。
李光地:自古守节秉义,而才不足以济者,岂少乎,汉李固、王允,晋周顗、王导之徒是也。
王鸣盛:《王导传》一篇凡六千余字,殊多溢美,要之看似煌煌一代名臣,其实并无一事,徒有门阀显荣,子孙官秩而已。所谓翼代中兴、称‘江左夷吾’者,吾不知其何在也!
章太炎:明镜不烦相晓照, 阿龙行步故超超。
蔡东藩:① 莫道茂弘堪寄命,赤心到底让郗公。 ② 卞敦观望不前,仍不加罪,晋政不纲,亦可知矣。成帝幼冲,原无足怪,司其责者,实惟王导,而时人反目为江左夷吾,其然,岂其然乎?
陈寅恪:王导之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续延。不谓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论也。
白寿彝:在司马睿建立江东雏型割据政权的过程中,王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何兹全:两晋之际,琅邪王氏三人——王衍、王敦、王导,身系一朝安危兴亡......王导我觉得他为政的精神在宽,宽,在当时是不得不如此的,但宽对后来的影响是不好的,宽的坏处,到东晋后期就都浮现出来了。所以说他在前期是有功的,而后期也是有过的。
轶事典故
楚囚相对
过江人士,每暇日常至新亭饮宴。在一次聚会时,周顗叹气说:“风景跟往昔一样,江山却换了主人。”在座的名士听了都不禁伤心落泪。王导当场放下脸道:“应当共同合力效忠朝廷,最终光复祖国,怎么可以相对哭泣如同亡国奴一样!”众人听罢,都收泪向他道歉。
颇受轻视
王导曾向南方士族陆玩请求结为婚姻之家,陆玩拒绝说:“小土坡上长不了松柏这样的大树,香草臭草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我陆玩虽然不才,道义上决不能开乱伦的例。”
后来陆玩曾到王导那里吃奶酪,却因而得病。后陆玩与王导通信时则写:“我虽是南方的人,但差点成了北方的鬼。”
阿龙自超
王导就任司空时,桓彝梳起两个发髻,穿着葛裙,拄着拐杖,在路边观察他。赞叹说:“人们说阿龙出众,阿龙确实出众!”不觉跟随到官府门口。
机悟名言
王敦带兵快打到大桁桥时,明帝亲自来到中堂。温峤时任丹阳尹,明帝命令他毁掉大桁桥,可温峤没有执行(《晋书》记载是温峤主动烧毁大桁桥),明帝瞪着双眼大发雷霆,左右的人都惶恐不安。明帝召令各位公卿前来,温峤到了以后也不谢罪,还索要酒肉。王导一会儿来了,他光着脚就下地请罪说:" 陛下圣怒,竟使温峤都不敢谢罪了。"
温峤立即跪下请罪,明帝这才息怒。大家都赞叹王导的机警智慧。
巧卖粗丝
王导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办事,虽然每天开支用度没有宽余,可一年总还有些节余。当时朝廷财政枯竭库藏空虚,只有粗丝布几千端,出售到市上却无人购买,因而朝廷开支非常困难。王导很着急,就和朝中的一些名贤都用这种粗布做衣裳,于是人们纷纷仿效他们也穿这种衣服,这些布匹的价钱一下子就贵了起来。这才令主管者去卖,每端布卖到一两金。王导就是这样被人仰慕。
父子情深
王导的长子王悦为人谨慎谦和,对双亲也很孝顺。王导每次见到王悦就很高兴,见到次子王恬就生气。王悦和父亲谈话,总是以缜密谨慎为本。王导回尚书台,每次要走的时候,王悦都跟随在父亲车后相送,他还经常和母亲曹氏一起整理箱子。
王悦去世后,王导回尚书台,上车后一直哭到尚书台门口;曹氏在整理箱子时,望着箱子就想到了王悦,竟不忍打开。
纡曲为优
桓温换防镇守南州时,街道修整得平坦笔直。有人对王珣说:" 王丞相当初营建建康的时候,没有什么范例可以参考,所以道路迂回曲折,和南州相比就差多了。"
王珣说:" 这正是丞相的高明之处。江左地方狭小,不象中原。如果道路通畅,就一览无余,修得曲折迂回,就显得深不可测了。"
蔡谟戏弄
当初,王导夫人曹氏性格嫉妒,王导非常畏惧她,于是暗中在别处
置下馆舍,以安置其他的姬妾,曹氏知道后,要亲自去查看。王导深怕姬妾们会受到曹氏的凌辱,命人马上准备车驾赶去,还怕速度太慢,用手中拿的拂尘柄当鞭子赶牛奔跑。
蔡谟听说这事后,取笑王导说:“朝廷恐怕要为公加九锡了。”王导不予理会,只是谦恭地走开算了。蔡谟又说:“我没听说过别的什么东西,只知道有短辕的牛车,长柄的拂尘。”王导这才大怒,对人说:“我和各位贤能一起在洛阳游玩时,哪里听说过这个蔡克的儿子!”
王导有个爱妾姓雷,经常干预朝政,收受贿赂。蔡谟戏称她为“雷尚书”。
元规尘污人
当时庾亮因为名望高而所辖地盘狭窄,于是出镇外地。南蛮校尉陶称挑拨说:“庾亮一定会举兵向内。”劝王导暗中要提防。王导说:“我和庾元规休戚与共,这些无根无据的议论,不应当出自智者之口。如果就像你说的那样,庾元规真的领兵打进来,我就头戴角巾穿上便服回家,有什么可担忧的?”又给陶称写信,说因为庾亮是皇帝的大舅,应该尽心尽力侍奉。这样一来,挑拨的谣言就平息了。
当时庾亮虽镇守于外,但还执掌着朝政大权,又据于上流之形胜,手握强兵,一些顺风转舵的人都投奔他。王导在朝中心内不平,常常在刮起西风的时候,用扇子挡起风尘,慢吞吞地说:“庾元规吹起的灰尘把人弄脏了。”
伯仁因我而死
王敦叛乱时, 王导因为怕受牵连,每日都率宗族二十余人跪在宫阙外请罪。值周顗入宫,王导哀求说:“伯仁,我一家百口就托付给你了。”周顗毫不睬理,入宫对明帝说王导忠诚,申救甚至,明帝听从他的意见。又留周顗饮酒,周顗酒醉出宫,王导还跪在宫门前,又求周顗,周顗不答,却喷着酒气说:“我要诛杀那些乱臣贼子,换取金印,挂在手肘后!”王导自以为周顗不救他,甚为怨恨。
其后王敦入建康,征求王导意见,问周顗是给他高官还是杀掉,王导都默而不语。于是王敦就杀掉了周顗。后来王导料检中书故事,看到周顗救他的奏章,言辞感人,殷勤切至。王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对诸儿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在幽冥之中,我愧对这样的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