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天津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苗文华
出生地河南西平
出生日期1965年
职业国家一级演员
主要成就获得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代表作品《对绣鞋》、《打金枝》、《桃花庵》
苗文华是豫剧名家桑振君的关门弟子,现为邯郸市东风豫剧团演员,豫剧青衣、闺门旦。
1979年,她在西藏艺术学校豫剧班学艺,后转入河北省艺术学校邯郸豫剧班,期间相继学演了《秦雪梅》、《大祭桩》、《断桥》等传统剧目。苗文华不囿于门派之见陆续学习了常派、严派、王派、马派的经典剧目,加上豫剧皇后陈素真亲授《洛阳桥》、《拾玉镯》,使她获益匪浅。苗文华还从身段、表演上吸收了很多京剧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唱腔特点和表演风格。为豫剧名家桑振君的关门弟子。
在从艺经历中,苗文华成功塑造了《大祭桩》中的黄桂英、《秦雪梅》中的秦雪梅、《打金枝》中的国母、《虎符》中的如姬、《朝阳沟》中的银环等几十个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苗文华曾三次获得河北省戏剧节演员一等奖,两次荣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并获得中国豫剧十大名旦选拔赛表演奖,四省十四市豫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一等奖。
在21世纪之初,苗文华携优秀传统豫剧《打金枝》、《对绣鞋》和《大祭桩·路遇》等折子戏和大型新编历史剧《虎符》进京角逐梅花奖,以朴实清新、细腻俏丽的表演赢得首都专家评委极高评价,一举夺得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除情倾舞台演出外,苗文华还致力于整理《白莲花》、《桃花庵》等桑派老剧目,希望把失传的经典豫剧剧目重新加工整理后立到舞台上。
她的唱腔技巧超群,表演委婉俏丽,成为河北豫剧演员中新一代的佼佼者。
多次参加重大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鉴于她的艺术造诣和对戏曲事业的特殊贡献被授予河北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1985年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1987年获四省十四市豫剧中青年广播赛一等奖,
2000年获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94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
2006年9月当选为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2012年4月20日在由联合国友好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共同主办的“世界和平祈祷大会”上,与著名戏曲演员姜亦珊一同获颁大会“文化大使”奖章。
在多年的学艺生涯中,苗文华曾受到陈素真、常香玉、闫立品、桑振君等豫剧大师的言传身教。凭着对戏剧表演艺术的执着和热爱,苗文华在桑振君的精心指导下,字斟句酌,昼夜相继,苦学数年,终于掌握并领悟了“桑派”的演唱技巧和艺术真谛,演出的“桑派”名剧《对绣鞋》、《打金枝》、《桃花庵》、《江姐》等经典剧目,深受全国观众的喜爱。
苗文华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豫剧事业,弘扬传统艺术。她认为,豫剧应激流勇进,要有新的发展、新的突破。她谈到,豫剧要体现时代性,传统剧目也要注意用现代化的手段来表现。要研究当代广大观众的审美情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录播了我演唱的桑派名剧《白莲花》选段,在音乐配器上成功地加进了一些西洋乐器,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我饰演的白莲仙子从服装、化妆、饰物以及道具等,由质地到形式与传统相比都做了大的调整。录制时,灯光师们还用多彩的光源成功地构筑了多维的舞台空间,使舞台形象更加丰满动人,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实践证明,以当代审美意识表现人物,以现代的技术手段张扬美学精神,是发展豫剧桑派艺术乃至发展戏曲艺术的重要途径。
2005年,苗文华开始担任邯郸市东风剧团团长。从此,她身上的职责更多了:提高演出质量,创作艺术精品,培养表演新人,紧跟时代,排练反映当今主流思想的剧目。2006年,为庆祝建党85周年献礼而排练的剧目《江姐》,在邯郸市第七次党代会期间进行了专场演出,受到与会代表及各界人士的一致肯定和赞扬.
2007年,豫剧大师桑振君逝世三周年。苗文华会同有关人士在豫剧故乡郑州、开封、许昌三地发起并举办了“桑派”艺术研讨会和“桑派”经典剧目展演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她的精彩表演震撼了观众,优美的唱腔感染了戏迷,为社会各界所瞩目,在豫中大地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桑派风潮.
2012年4月20日,在联合国友好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共同主办的“世界和平祈祷大会”上,苖文华与中国著名戏曲演员姜亦珊一道获得中国养老基金会主席、世界和平祈祷大会主席李紫阳及大会主席潘永华太平绅士颁授的大会奖项--“文化大使”奖章。
从启动“世界和平颁奖大典”评选活动以来,经过各组织机构推荐,筹委会审核、专家评审和筹委会投票等阶段,经大会四百多个社团组织通过,大会组委会批准,“世界和平颁奖大典”的荣获者终于脱颖而出。
奖项获得者皆是从艺术、文化、音乐等领域精挑细选的杰出人士,他们甘愿奉献自己的时间、才智和热忱,为改善全球数十亿人民的生活而付出努力。同意人道为本,博爱为怀,奉献为荣的和平理念。
他们将把世界各地正义和团结的资讯带给社会,拥护和支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奖项获得者通过参与公共活动、联系国际媒体以及从事人道主义工作,加深人们对世界和平的认识给予关怀和支援推广。
2012年4月20-22日,苗文华参加由联合国友好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共同主办的“推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世界和平祈祷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十五年”明星慈善演唱会。在演唱会中,苗文华表演经典豫剧桑派戏曲,获得满堂喝彩及诸多国际友人的高度好评。
苗文华目前又在策划纪念郭沫若诞辰110周年晋京演出的剧目,把桑派名剧《白莲花》拍成电视连续剧的计划也提上了日程。对剧团的创新发展,她的思路也十分清晰:要从桑派做起,保持桑派艺术的惟一性、传承性、创新性、品牌性,把剧团推向高速发展的轨道,使之能够紧紧跟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步伐。苗文华说:“我1984年参加工作,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组织的培养教育,使我从一个农村孩子逐步成长为戏曲表演舞台上的知名演员,并走上领导岗位。
带豫剧回河南“省亲”
一条黄河虽然隔开了河北与河南,却阻挡不了豫剧在河北大地上传播,成为百姓最喜爱的剧种之一。在纪念豫剧表演艺术家、桑派艺术创始人桑振君逝世3周年之际,“桑派掌门人”苗文华率河北东风剧团来到故乡河南,将在郑州、许昌和开封三地巡演15天,让戏迷们再次欣赏桑派“韵乖字巧、百句不竭”的唱腔。谈及恩师,苗文华有点动容,她说:“怀念老师最好的方法就是坚持桑派艺术,把豫剧传唱到更广阔的天地中。”
艺痴必精
现为邯郸东风剧团团长的苗文华头衔很多: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等,但她最喜欢被称为桑派艺术传人。苗文华说,自1990年跟随恩师桑振君学艺,自己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四个字——艺痴必精。
“老师为豫剧事业奉献了一辈子,她每一个细胞里都饱含着对豫剧事业的热爱。”苗文华说,“老师对豫剧的痴心和恒心时刻鞭策着我。在我印象中,老师在我们排练和演出时从来不笑,对我们的错误毫不留情。正是有了她的严格调教,我们这些学生才有些成绩,才能把桑派艺术传承下来。”
齐心协力发展豫剧
对豫剧的前景,苗文华说:“豫剧和其他戏曲门类一样,都面临严峻的挑战,但豫剧不会灭亡。这需要我们这代演员的共同努力。我们要抓紧时间把各个流派的精华保留、传承下
来,丢失一点儿都是历史的罪人。”
苗文华说,大师已去,现在的豫剧事业不是一个人、一个团体可以完全撑起来的,需要大家团结协作。“这次我带着河北的演员来河南演出,不仅是汇报自己的成绩,更是想搭起一条两省文化交流的桥梁,找到共同发展的契合点,用实际行动完成各位大师的嘱托,共同把豫剧事业继承好,发扬好。”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苗文华
出生地河南西平
出生日期1965年
职业国家一级演员
主要成就获得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代表作品《对绣鞋》、《打金枝》、《桃花庵》
人物介绍
苗文华是豫剧名家桑振君的关门弟子,现为邯郸市东风豫剧团演员,豫剧青衣、闺门旦。
1979年,她在西藏艺术学校豫剧班学艺,后转入河北省艺术学校邯郸豫剧班,期间相继学演了《秦雪梅》、《大祭桩》、《断桥》等传统剧目。苗文华不囿于门派之见陆续学习了常派、严派、王派、马派的经典剧目,加上豫剧皇后陈素真亲授《洛阳桥》、《拾玉镯》,使她获益匪浅。苗文华还从身段、表演上吸收了很多京剧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唱腔特点和表演风格。为豫剧名家桑振君的关门弟子。
在从艺经历中,苗文华成功塑造了《大祭桩》中的黄桂英、《秦雪梅》中的秦雪梅、《打金枝》中的国母、《虎符》中的如姬、《朝阳沟》中的银环等几十个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苗文华曾三次获得河北省戏剧节演员一等奖,两次荣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并获得中国豫剧十大名旦选拔赛表演奖,四省十四市豫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一等奖。
在21世纪之初,苗文华携优秀传统豫剧《打金枝》、《对绣鞋》和《大祭桩·路遇》等折子戏和大型新编历史剧《虎符》进京角逐梅花奖,以朴实清新、细腻俏丽的表演赢得首都专家评委极高评价,一举夺得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除情倾舞台演出外,苗文华还致力于整理《白莲花》、《桃花庵》等桑派老剧目,希望把失传的经典豫剧剧目重新加工整理后立到舞台上。
她的唱腔技巧超群,表演委婉俏丽,成为河北豫剧演员中新一代的佼佼者。
个人荣誉
多次参加重大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鉴于她的艺术造诣和对戏曲事业的特殊贡献被授予河北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1985年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1987年获四省十四市豫剧中青年广播赛一等奖,
2000年获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94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
2006年9月当选为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2012年4月20日在由联合国友好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共同主办的“世界和平祈祷大会”上,与著名戏曲演员姜亦珊一同获颁大会“文化大使”奖章。
艺术人生
在多年的学艺生涯中,苗文华曾受到陈素真、常香玉、闫立品、桑振君等豫剧大师的言传身教。凭着对戏剧表演艺术的执着和热爱,苗文华在桑振君的精心指导下,字斟句酌,昼夜相继,苦学数年,终于掌握并领悟了“桑派”的演唱技巧和艺术真谛,演出的“桑派”名剧《对绣鞋》、《打金枝》、《桃花庵》、《江姐》等经典剧目,深受全国观众的喜爱。
苗文华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豫剧事业,弘扬传统艺术。她认为,豫剧应激流勇进,要有新的发展、新的突破。她谈到,豫剧要体现时代性,传统剧目也要注意用现代化的手段来表现。要研究当代广大观众的审美情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录播了我演唱的桑派名剧《白莲花》选段,在音乐配器上成功地加进了一些西洋乐器,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我饰演的白莲仙子从服装、化妆、饰物以及道具等,由质地到形式与传统相比都做了大的调整。录制时,灯光师们还用多彩的光源成功地构筑了多维的舞台空间,使舞台形象更加丰满动人,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实践证明,以当代审美意识表现人物,以现代的技术手段张扬美学精神,是发展豫剧桑派艺术乃至发展戏曲艺术的重要途径。
2005年,苗文华开始担任邯郸市东风剧团团长。从此,她身上的职责更多了:提高演出质量,创作艺术精品,培养表演新人,紧跟时代,排练反映当今主流思想的剧目。2006年,为庆祝建党85周年献礼而排练的剧目《江姐》,在邯郸市第七次党代会期间进行了专场演出,受到与会代表及各界人士的一致肯定和赞扬.
2007年,豫剧大师桑振君逝世三周年。苗文华会同有关人士在豫剧故乡郑州、开封、许昌三地发起并举办了“桑派”艺术研讨会和“桑派”经典剧目展演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她的精彩表演震撼了观众,优美的唱腔感染了戏迷,为社会各界所瞩目,在豫中大地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桑派风潮.
2012年4月20日,在联合国友好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共同主办的“世界和平祈祷大会”上,苖文华与中国著名戏曲演员姜亦珊一道获得中国养老基金会主席、世界和平祈祷大会主席李紫阳及大会主席潘永华太平绅士颁授的大会奖项--“文化大使”奖章。
从启动“世界和平颁奖大典”评选活动以来,经过各组织机构推荐,筹委会审核、专家评审和筹委会投票等阶段,经大会四百多个社团组织通过,大会组委会批准,“世界和平颁奖大典”的荣获者终于脱颖而出。
奖项获得者皆是从艺术、文化、音乐等领域精挑细选的杰出人士,他们甘愿奉献自己的时间、才智和热忱,为改善全球数十亿人民的生活而付出努力。同意人道为本,博爱为怀,奉献为荣的和平理念。
他们将把世界各地正义和团结的资讯带给社会,拥护和支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奖项获得者通过参与公共活动、联系国际媒体以及从事人道主义工作,加深人们对世界和平的认识给予关怀和支援推广。
2012年4月20-22日,苗文华参加由联合国友好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共同主办的“推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世界和平祈祷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十五年”明星慈善演唱会。在演唱会中,苗文华表演经典豫剧桑派戏曲,获得满堂喝彩及诸多国际友人的高度好评。
苗文华目前又在策划纪念郭沫若诞辰110周年晋京演出的剧目,把桑派名剧《白莲花》拍成电视连续剧的计划也提上了日程。对剧团的创新发展,她的思路也十分清晰:要从桑派做起,保持桑派艺术的惟一性、传承性、创新性、品牌性,把剧团推向高速发展的轨道,使之能够紧紧跟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步伐。苗文华说:“我1984年参加工作,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组织的培养教育,使我从一个农村孩子逐步成长为戏曲表演舞台上的知名演员,并走上领导岗位。
个人轶事
带豫剧回河南“省亲”
一条黄河虽然隔开了河北与河南,却阻挡不了豫剧在河北大地上传播,成为百姓最喜爱的剧种之一。在纪念豫剧表演艺术家、桑派艺术创始人桑振君逝世3周年之际,“桑派掌门人”苗文华率河北东风剧团来到故乡河南,将在郑州、许昌和开封三地巡演15天,让戏迷们再次欣赏桑派“韵乖字巧、百句不竭”的唱腔。谈及恩师,苗文华有点动容,她说:“怀念老师最好的方法就是坚持桑派艺术,把豫剧传唱到更广阔的天地中。”
艺痴必精
现为邯郸东风剧团团长的苗文华头衔很多: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等,但她最喜欢被称为桑派艺术传人。苗文华说,自1990年跟随恩师桑振君学艺,自己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四个字——艺痴必精。
“老师为豫剧事业奉献了一辈子,她每一个细胞里都饱含着对豫剧事业的热爱。”苗文华说,“老师对豫剧的痴心和恒心时刻鞭策着我。在我印象中,老师在我们排练和演出时从来不笑,对我们的错误毫不留情。正是有了她的严格调教,我们这些学生才有些成绩,才能把桑派艺术传承下来。”
齐心协力发展豫剧
对豫剧的前景,苗文华说:“豫剧和其他戏曲门类一样,都面临严峻的挑战,但豫剧不会灭亡。这需要我们这代演员的共同努力。我们要抓紧时间把各个流派的精华保留、传承下
来,丢失一点儿都是历史的罪人。”
苗文华说,大师已去,现在的豫剧事业不是一个人、一个团体可以完全撑起来的,需要大家团结协作。“这次我带着河北的演员来河南演出,不仅是汇报自己的成绩,更是想搭起一条两省文化交流的桥梁,找到共同发展的契合点,用实际行动完成各位大师的嘱托,共同把豫剧事业继承好,发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