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贵阳市 [切换城市]
本名陶弘景
别称华阳隐居、山中宰相
字号字 通明
所处时代南北朝(南朝齐梁时期)
出生地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
出生时间公元456年
去世时间公元536年
主要成就编著成《本草经集注》《本际经(道性品) 》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卒后溢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陶氏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一个有相当有影响的人物,博物学家,对本草学贡献尤大。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可谓复杂。虽然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誉。但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于压力出走远游。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一世而亡的下场。
后人皆将此事视作齐梁佛道交融的例证来宣讲,却从未分析陶弘景礼佛的真实原因。陶弘景此举,实非出于自愿,而是为维护茅山道众的生存不得已而为之。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约诗云:“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陶弘景被迫受戒后,假借悼念沈约之实,诉说自己痛苦之心境。苏东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实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陶弘景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史称陶弘景幼有异操,年四五岁乃好书,“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九岁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毛诗》、《论语》等儒家经典,颇以属文为意。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及长,“神仪明秀,朗眉疏目”,“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十五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十七岁以才学闻名,与江斅、褚炫、刘俣合称升明四友。
宋升明元年(477年)二十二岁时,领军将军萧道成(即齐高帝)发动兵变,除宋后废帝刘昱,控制朝政,后二年代宋称帝,建南齐王朝。齐高帝萧道成及其子萧赜在位时(477—493),陶弘景曾先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诸王侍读;兼管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书事务的书记职务。由于官场的倾轧,仕途不利,三十六岁时,仍任六品文官“奉朝请”,心甚怏怏。
遂于齐永明十年(492),上表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退隐江苏句容句曲山(茅山),不与世交。梁武帝萧衍即位(502)后,屡请不出。但念其旧功,“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天监三年(504),遣人送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物,以供炼丹之用。天监十三年,敕于茅山为之建朱阳馆以居之。天监十五年又为其建太清玄坛,“以均明法教”。且“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隐居茅山达四十五年之久,享年八十一岁。梁武帝诏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
据记载,陶弘景于永明(483—493年)初,曾师事孙游岳。
永明十年(492年)正式归隐茅山后,便着手整理弘扬上清经法,撰写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并对天文历算、地理方物、医药养生、金丹冶炼诸方面也都有所著述,据统计,全部作品达七八十种。如此看来,
据统计,全部作品达七八十种。惜多亡佚。至今尚存者有《真诰》、《太玄真一本际经·道性品》、《真灵位业图》、《登真隐诀》、《肘后百一方》、《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导引养生图》、《养性延命录》、《合丹药诸法节度》、《集金丹黄白方》、《太清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历》、《华阳陶隐居集》等;他还编订了道教的神仙谱系。
陶弘景编订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谱系称《真灵位业图》,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诸多仙真,大约3000名,以7个等级排列。
陶弘景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对于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这道家又与炼丹有关。
陶弘景对化学的贡献之一是记载了硝酸钾的火焰分析法:“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硝大同小异,朏朏如握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云是真消石也。”所谓“紫青烟起”是钾盐所特有的性质。陶弘景这一记载,是世界化学史上钾盐鉴定的最早记录。
陶弘景曾长期从事炼丹实验。梁武帝送给他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原料,让他炼丹。他在炼丹过程中掌握了许多化学知识,例如﹕汞可与某些金属形成汞齐,汞齐可以镀物。指出水银“能消化金、银成泥,人以镀物是也”。胡粉(碱式碳酸铅)和黄丹(四氧化三铅)不是天然产物,而是由铅制得。指出﹕胡粉是“化铅所作”﹔黄丹是“熬铅所作”。
据《太平府志》载,陶弘景“上表辞归,筑馆句曲,号华阳隐居,营别室于横山(今安徽省当涂县新市镇境内),作读书处”。梁武帝萧衍即位后,屡请不出,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往以咨询,人称“山中宰相”。他撰写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并对天文地理、养生、炼丹等诸方面也有所著述。作品七八十种,尚有《真诰》、《本草经集注》、《导引养生图》、《天文星算》、《华阳陶隐居集》等著作及部分诗文存世。
道教另外的一个修炼方法是外丹术,外丹术就是用炉鼎烧炼矿物类药物,企图炼制出令人长生不死之仙丹的一种实验活动,属早期道教中影响最大的、用以追求成仙的方法。较早的炼丹活动是企图得到黄金之类的性质稳定、不易朽坏之物,并希望通过服食之而达长生不朽。后来道教认为,“道”生万物有着特定的程序(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人们只要能够在丹炉中浓缩地再现这个过程,依“道”之造化规律来运用“火候”烧炼药物,令这些药物逆宇宙生成之程序而返回它们从“道”生来时的状态,然后服食之,便可令人长生不死,是即所谓“夺天地造化之功,盗四时生成之物”。
道家在探索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性质不稳而比较容易发生变化的物质(如水银和铅粉等),却不能真正认识这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所呈现的化学反应,而是以为一种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变化为另一种物质,象征着它从宇宙生化程序的一个阶段返回了另一个阶段,并以为其经过多次“还炼”之后即可回复至“道”的状态,而人若服用了这种经过还炼的丹药(如“九转还丹”)之后,即可随之回复至“道”的境界,永存不灭。
六朝时期,道教多以为服食外丹乃是成仙的唯一途径,如晋代葛洪说:“不得金丹,但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唐末五代以后,外丹术由于所成丹药多具有毒性而常常令服用者中毒身亡,故开始逐渐衰落而终被内丹术取代。
辞官归隐
弘景博学多识,读书逾万卷,于六经诸子史传无所不通。17岁时便与江学文、褚炫、刘俊等为宋朝外明四友。齐高祖作相时,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朝仪大事多取决于他。然他虽身在朱门,却独居一室,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读书)为务,昼夜研读缮写符图经集,于养生服食诸道,渐至通幽探微。如此积年累月,渐觉彻悟,遂萌隐居修行之志。于齐永明十年壬申决意出行归隐。起初他并未上表齐武帝辞行,不告而别,挂朝服于神武门鹿市,径出东亭而行。而后告诉随行左右“勿令人知”,乃去和好友王晏话别。王晏深知其志,对他说:“皇上治事甚严,不准许臣属作离奇之事,你这样不辞而别,恐有忤旨,若皇上怪罪下来,反而达不到你的目的。”
弘景默思良久,答曰:“我本意欲遂夙愿而已,非为名利,你所说的确有道理,应向皇上直言为是。”于是弘景上表陈诚,以表自己解官归隐之意。表中大意是,我听说无论尧帝之时,还是汉朝都有养生的风气。我为官已久,哪能留恋荣华富贵,所学也不是为了利禄。因此常想回归大自然,过田园生活,领略自然之美。我这就要离开宫庭了,临行之际,不胜眷恋,只好上表以明我心。齐武帝看了弘景的解官表,深为感动,不但下诏批准了弘景的要求,而且给予赏赐,赐帛十疋,烛二十梃。又别敕:朕月给上茯苓五斤,白蜜二斗以供服饵。对他的养生修道之事给予大力支持。
于是弘景出行入山,临行公卿相送于征虏亭,供帐甚盛,车马克道,人们都说是宋齐以来所未有之盛事,朝野均荣。弘景一行来到勾容的勾曲山停了下来,便于山中建馆。弘景说此山是金坛洞容,周围百五十里,名华阳之天,汉时三茅司命之府,故名茅山。弘景于此山建馆隐居,自号华阳隐居。故人称他为陶隐居。自此,弘景开始了他的长达四十余年的隐居修行生活。弘景归隐之后,有沈约为当时的东阳郡守,因为敬佩他的志向与节操,多次写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婉言谢绝。
梁武帝萧衍早年与弘景交往甚密。及武帝即位,其初国号未定,弘景引诸谶记,皆成“梁”字,上书武帝,告之“梁”是运符。武帝遂立国号为梁。后来武帝欲聘弘景入朝为官,亲手写诏召之,并赐以鹿皮巾,后屡加礼聘,弘景终是不应,并画双牛图与武帝,其图上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著金络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见图笑曰:“此人无所求,欲效曳尾龟,岂有可致之理耶!”遂不复提聘官之事。然国家遇有大事,无不前往咨询,帝与弘景之间,书信不绝,月常数信。帝每得其书,烧香虔受,恭敬之状,无以复加。故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陶氏为世医出身,祖父及父亲皆习医术,且有武功。他自幼聪慧,约十岁时即读葛洪《神仙传》,深受影响,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句容茅山,并遍历诸有名大山,访求仙药。当时,他深受梁武帝萧衍的信任,虽则他时梁武帝多次赠官不受,但梁武帝有关国家大事都要向他谘询,所以时人对他有“山中宰相”的称号。
就医学而言,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贡献最大的早期人物之一。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有10余家之多,但无统一标准,特别古本草由失效年代欠远,内容散乱,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临床运用颇为不便,他担负起“苞综诸经,研括烦省”的重任,将当时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并进而把两者合而为一,加上个人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著成《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730种。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该书的主要特点是开创了使我国本草学成为一门包罗万象的博物学。他还创立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发明,例如创立按药物治疗性质分类的“诸病通用药”分类法,在体例上,又开创本草著作分总论、分论叙述的先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又应用朱书、墨书的方法来区别《本经》和《别录》的原文的方法等。他在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陶弘景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在当时的条件下,他敢于提出新的本草分类法,而不囿于原来那种三品分类法。他本人原来是个道教徒,但他却能从实际出发,打破三品分类法,足以证明他在科学道路上实事求是的态度。他有着“一事不知,深以为耻”的探索精神,这又是他在科学上得以有所成就的动力。如他多次亲验细腰蜂(即嬴)的蜂窠,终于得出正确的结论,认为《诗经》的说法“斯为谬矣,选诗者未审,而夫子何为因其僻也?圣人有缺,多皆类此。”直率地批评古圣人的谬误。
陶弘景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推崇葛洪的著作,其经历也和葛洪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草经集注》在中国医药学发展过程中写下了重要的一页,诸多创新与发展是勤劳聪敏、博学广识的先贤在中医药学方面的重大贡献,也成了我们学习、借鉴和研究的珍贵资料。他就用“黑”字写,有的就用“红”字写。所以,后人有“本草赤字”。
“本草黑字”之称。陶弘景一生爱松,尤其喜欢听松涛。他闻松涛声如闻仙乐,有时仅一人进深山,专去山野谷壑听松涛,人们因而称他为“仙人”。陶弘景继承老庄哲理和葛洪的仙学思想,揉合进儒家、佛教观念,主张道、儒、释三教合流,并进一步整理道教经书,对道教颇有贡献。
陶弘景一生执迷道教的“神仙之术”,固不足取,然而陶弘景知识渊博,精通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医术药物、棋琴书画乃至阴阳五行,在药物、治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古代科技多个方面都有一定贡献。
陶弘景为寻仙访药,常漫游于名山大川中。行至山幽水静的美景之处,陶弘景便坐卧其间,吟诗作赋,作有许多优美诗文。南朝时,散文有了长足的发展,内容上出现了叙事、言情或寄情山水的文章,形式上则出现追求对偶、排比、用典,讲究辞藻华丽和声律求工的骈文。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window.rsInsertData = window[\'rsInsertData\'] || []; var rsdataList = {\"foot\":[{\"fentryTableId\":18309,\"fentryTableName\":\"\\u4e2d\\u56fd\\u8457\\u540d\\u4e66\\u6cd5\\u5bb6(\\u53e4\\u4ee3\\u53ca\\u8fd1\\u4ee3)\",\"fentryTableType\":1,\"entryId\":2411193,\"templateId\":0,\"entryTitle\":\"\\u4e2d\\u56fd\\u8457\\u540d\\u4e66\\u6cd5\\u5bb6\",\"isManual\":0,\"isExpand\":1},{\"fentryTableId\":35413,\"fentryTableName\":\"\\u533b\\u53f2\\u6587\\u732e\",\"fentryTableType\":1,\"entryId\":2671613,\"templateId\":0,\"entryTitle\":\"\\u533b\\u53f2\\u6587\\u732e\",\"isManual\":0,\"isExpand\":1}],\"top\":[]}; if (rsdataList.top || rsdataList.foot) { rsInsertData.push([44799, rsdataList]); }</script>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本名陶弘景
别称华阳隐居、山中宰相
字号字 通明
所处时代南北朝(南朝齐梁时期)
出生地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
出生时间公元456年
去世时间公元536年
主要成就编著成《本草经集注》《本际经(道性品) 》
人物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卒后溢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陶氏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一个有相当有影响的人物,博物学家,对本草学贡献尤大。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可谓复杂。虽然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誉。但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于压力出走远游。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一世而亡的下场。
后人皆将此事视作齐梁佛道交融的例证来宣讲,却从未分析陶弘景礼佛的真实原因。陶弘景此举,实非出于自愿,而是为维护茅山道众的生存不得已而为之。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约诗云:“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陶弘景被迫受戒后,假借悼念沈约之实,诉说自己痛苦之心境。苏东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实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陶弘景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主要经历
史称陶弘景幼有异操,年四五岁乃好书,“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九岁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毛诗》、《论语》等儒家经典,颇以属文为意。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及长,“神仪明秀,朗眉疏目”,“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十五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十七岁以才学闻名,与江斅、褚炫、刘俣合称升明四友。
宋升明元年(477年)二十二岁时,领军将军萧道成(即齐高帝)发动兵变,除宋后废帝刘昱,控制朝政,后二年代宋称帝,建南齐王朝。齐高帝萧道成及其子萧赜在位时(477—493),陶弘景曾先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诸王侍读;兼管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书事务的书记职务。由于官场的倾轧,仕途不利,三十六岁时,仍任六品文官“奉朝请”,心甚怏怏。
遂于齐永明十年(492),上表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退隐江苏句容句曲山(茅山),不与世交。梁武帝萧衍即位(502)后,屡请不出。但念其旧功,“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天监三年(504),遣人送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物,以供炼丹之用。天监十三年,敕于茅山为之建朱阳馆以居之。天监十五年又为其建太清玄坛,“以均明法教”。且“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隐居茅山达四十五年之久,享年八十一岁。梁武帝诏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
据记载,陶弘景于永明(483—493年)初,曾师事孙游岳。
永明十年(492年)正式归隐茅山后,便着手整理弘扬上清经法,撰写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并对天文历算、地理方物、医药养生、金丹冶炼诸方面也都有所著述,据统计,全部作品达七八十种。如此看来,
著作
据统计,全部作品达七八十种。惜多亡佚。至今尚存者有《真诰》、《太玄真一本际经·道性品》、《真灵位业图》、《登真隐诀》、《肘后百一方》、《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导引养生图》、《养性延命录》、《合丹药诸法节度》、《集金丹黄白方》、《太清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历》、《华阳陶隐居集》等;他还编订了道教的神仙谱系。
陶弘景编订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谱系称《真灵位业图》,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诸多仙真,大约3000名,以7个等级排列。
学术内容
陶弘景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对于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这道家又与炼丹有关。
临床应用
化学方面
陶弘景对化学的贡献之一是记载了硝酸钾的火焰分析法:“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硝大同小异,朏朏如握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云是真消石也。”所谓“紫青烟起”是钾盐所特有的性质。陶弘景这一记载,是世界化学史上钾盐鉴定的最早记录。
炼丹方面
陶弘景曾长期从事炼丹实验。梁武帝送给他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原料,让他炼丹。他在炼丹过程中掌握了许多化学知识,例如﹕汞可与某些金属形成汞齐,汞齐可以镀物。指出水银“能消化金、银成泥,人以镀物是也”。胡粉(碱式碳酸铅)和黄丹(四氧化三铅)不是天然产物,而是由铅制得。指出﹕胡粉是“化铅所作”﹔黄丹是“熬铅所作”。
据《太平府志》载,陶弘景“上表辞归,筑馆句曲,号华阳隐居,营别室于横山(今安徽省当涂县新市镇境内),作读书处”。梁武帝萧衍即位后,屡请不出,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往以咨询,人称“山中宰相”。他撰写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并对天文地理、养生、炼丹等诸方面也有所著述。作品七八十种,尚有《真诰》、《本草经集注》、《导引养生图》、《天文星算》、《华阳陶隐居集》等著作及部分诗文存世。
道教另外的一个修炼方法是外丹术,外丹术就是用炉鼎烧炼矿物类药物,企图炼制出令人长生不死之仙丹的一种实验活动,属早期道教中影响最大的、用以追求成仙的方法。较早的炼丹活动是企图得到黄金之类的性质稳定、不易朽坏之物,并希望通过服食之而达长生不朽。后来道教认为,“道”生万物有着特定的程序(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人们只要能够在丹炉中浓缩地再现这个过程,依“道”之造化规律来运用“火候”烧炼药物,令这些药物逆宇宙生成之程序而返回它们从“道”生来时的状态,然后服食之,便可令人长生不死,是即所谓“夺天地造化之功,盗四时生成之物”。
道家在探索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性质不稳而比较容易发生变化的物质(如水银和铅粉等),却不能真正认识这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所呈现的化学反应,而是以为一种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变化为另一种物质,象征着它从宇宙生化程序的一个阶段返回了另一个阶段,并以为其经过多次“还炼”之后即可回复至“道”的状态,而人若服用了这种经过还炼的丹药(如“九转还丹”)之后,即可随之回复至“道”的境界,永存不灭。
六朝时期,道教多以为服食外丹乃是成仙的唯一途径,如晋代葛洪说:“不得金丹,但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唐末五代以后,外丹术由于所成丹药多具有毒性而常常令服用者中毒身亡,故开始逐渐衰落而终被内丹术取代。
轶事典故
辞官归隐
弘景博学多识,读书逾万卷,于六经诸子史传无所不通。17岁时便与江学文、褚炫、刘俊等为宋朝外明四友。齐高祖作相时,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朝仪大事多取决于他。然他虽身在朱门,却独居一室,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读书)为务,昼夜研读缮写符图经集,于养生服食诸道,渐至通幽探微。如此积年累月,渐觉彻悟,遂萌隐居修行之志。于齐永明十年壬申决意出行归隐。起初他并未上表齐武帝辞行,不告而别,挂朝服于神武门鹿市,径出东亭而行。而后告诉随行左右“勿令人知”,乃去和好友王晏话别。王晏深知其志,对他说:“皇上治事甚严,不准许臣属作离奇之事,你这样不辞而别,恐有忤旨,若皇上怪罪下来,反而达不到你的目的。”
弘景默思良久,答曰:“我本意欲遂夙愿而已,非为名利,你所说的确有道理,应向皇上直言为是。”于是弘景上表陈诚,以表自己解官归隐之意。表中大意是,我听说无论尧帝之时,还是汉朝都有养生的风气。我为官已久,哪能留恋荣华富贵,所学也不是为了利禄。因此常想回归大自然,过田园生活,领略自然之美。我这就要离开宫庭了,临行之际,不胜眷恋,只好上表以明我心。齐武帝看了弘景的解官表,深为感动,不但下诏批准了弘景的要求,而且给予赏赐,赐帛十疋,烛二十梃。又别敕:朕月给上茯苓五斤,白蜜二斗以供服饵。对他的养生修道之事给予大力支持。
于是弘景出行入山,临行公卿相送于征虏亭,供帐甚盛,车马克道,人们都说是宋齐以来所未有之盛事,朝野均荣。弘景一行来到勾容的勾曲山停了下来,便于山中建馆。弘景说此山是金坛洞容,周围百五十里,名华阳之天,汉时三茅司命之府,故名茅山。弘景于此山建馆隐居,自号华阳隐居。故人称他为陶隐居。自此,弘景开始了他的长达四十余年的隐居修行生活。弘景归隐之后,有沈约为当时的东阳郡守,因为敬佩他的志向与节操,多次写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婉言谢绝。
梁武帝萧衍早年与弘景交往甚密。及武帝即位,其初国号未定,弘景引诸谶记,皆成“梁”字,上书武帝,告之“梁”是运符。武帝遂立国号为梁。后来武帝欲聘弘景入朝为官,亲手写诏召之,并赐以鹿皮巾,后屡加礼聘,弘景终是不应,并画双牛图与武帝,其图上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著金络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见图笑曰:“此人无所求,欲效曳尾龟,岂有可致之理耶!”遂不复提聘官之事。然国家遇有大事,无不前往咨询,帝与弘景之间,书信不绝,月常数信。帝每得其书,烧香虔受,恭敬之状,无以复加。故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人物评价
陶氏为世医出身,祖父及父亲皆习医术,且有武功。他自幼聪慧,约十岁时即读葛洪《神仙传》,深受影响,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句容茅山,并遍历诸有名大山,访求仙药。当时,他深受梁武帝萧衍的信任,虽则他时梁武帝多次赠官不受,但梁武帝有关国家大事都要向他谘询,所以时人对他有“山中宰相”的称号。
就医学而言,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贡献最大的早期人物之一。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有10余家之多,但无统一标准,特别古本草由失效年代欠远,内容散乱,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临床运用颇为不便,他担负起“苞综诸经,研括烦省”的重任,将当时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并进而把两者合而为一,加上个人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著成《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730种。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该书的主要特点是开创了使我国本草学成为一门包罗万象的博物学。他还创立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发明,例如创立按药物治疗性质分类的“诸病通用药”分类法,在体例上,又开创本草著作分总论、分论叙述的先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又应用朱书、墨书的方法来区别《本经》和《别录》的原文的方法等。他在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陶弘景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在当时的条件下,他敢于提出新的本草分类法,而不囿于原来那种三品分类法。他本人原来是个道教徒,但他却能从实际出发,打破三品分类法,足以证明他在科学道路上实事求是的态度。他有着“一事不知,深以为耻”的探索精神,这又是他在科学上得以有所成就的动力。如他多次亲验细腰蜂(即嬴)的蜂窠,终于得出正确的结论,认为《诗经》的说法“斯为谬矣,选诗者未审,而夫子何为因其僻也?圣人有缺,多皆类此。”直率地批评古圣人的谬误。
后世影响
陶弘景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推崇葛洪的著作,其经历也和葛洪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草经集注》在中国医药学发展过程中写下了重要的一页,诸多创新与发展是勤劳聪敏、博学广识的先贤在中医药学方面的重大贡献,也成了我们学习、借鉴和研究的珍贵资料。他就用“黑”字写,有的就用“红”字写。所以,后人有“本草赤字”。
“本草黑字”之称。陶弘景一生爱松,尤其喜欢听松涛。他闻松涛声如闻仙乐,有时仅一人进深山,专去山野谷壑听松涛,人们因而称他为“仙人”。陶弘景继承老庄哲理和葛洪的仙学思想,揉合进儒家、佛教观念,主张道、儒、释三教合流,并进一步整理道教经书,对道教颇有贡献。
陶弘景一生执迷道教的“神仙之术”,固不足取,然而陶弘景知识渊博,精通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医术药物、棋琴书画乃至阴阳五行,在药物、治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古代科技多个方面都有一定贡献。
陶弘景为寻仙访药,常漫游于名山大川中。行至山幽水静的美景之处,陶弘景便坐卧其间,吟诗作赋,作有许多优美诗文。南朝时,散文有了长足的发展,内容上出现了叙事、言情或寄情山水的文章,形式上则出现追求对偶、排比、用典,讲究辞藻华丽和声律求工的骈文。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window.rsInsertData = window[\'rsInsertData\'] || []; var rsdataList = {\"foot\":[{\"fentryTableId\":18309,\"fentryTableName\":\"\\u4e2d\\u56fd\\u8457\\u540d\\u4e66\\u6cd5\\u5bb6(\\u53e4\\u4ee3\\u53ca\\u8fd1\\u4ee3)\",\"fentryTableType\":1,\"entryId\":2411193,\"templateId\":0,\"entryTitle\":\"\\u4e2d\\u56fd\\u8457\\u540d\\u4e66\\u6cd5\\u5bb6\",\"isManual\":0,\"isExpand\":1},{\"fentryTableId\":35413,\"fentryTableName\":\"\\u533b\\u53f2\\u6587\\u732e\",\"fentryTableType\":1,\"entryId\":2671613,\"templateId\":0,\"entryTitle\":\"\\u533b\\u53f2\\u6587\\u732e\",\"isManual\":0,\"isExpand\":1}],\"top\":[]}; if (rsdataList.top || rsdataList.foot) { rsInsertData.push([44799, rsdataList]);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