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天津市 [切换城市]
本名爱新觉罗·奕詝
别称咸丰帝、清文宗
所处时代中国清朝
民族族群满族
出生地北京圆明园
出生时间1831年(辛卯年)(道光十一年)7月17日
去世时间1861年(辛酉年)(咸丰十一年)8月22日
主要成就勤于政事、广开言路、明诏求贤,镇压太平天国
年号咸丰
庙号文宗
谥号显皇帝
前任道光帝
继任同治帝
在位11年
享年31岁
逝世地承德避暑山庄
母亲孝全成皇后
陵墓清定陵
<h2><strong>人物生平</strong></h2><h3><strong>早期经历</strong></h3><p>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道光帝</p>第四子也,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p>道光皇帝共有9个儿子:他立储时,长子奕纬(已死)、二子奕纲(已死)、三子奕继(已死)、四子奕詝(16岁)、五子奕誴(16岁,出继)、六子奕訢(15岁)、七子奕譞(5岁)、八子奕詥(3岁)、九子奕譓(2岁),其中奕纬、奕纲、奕继早逝,奕誴又过继给了惇亲王绵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已是65岁的老人,这年奕16岁,奕15岁,其余的儿子都是5岁以下的孩子。这就意味着有条件、有能力竞争帝位者,只有奕詝和奕訢两兄弟。</p><p>奕詝的生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二等侍卫颐龄之女,家境寒素。她入宫之初,封为嫔。但她聪慧漂亮,妩媚动人,很讨道光皇帝的喜欢,晋封为贵妃。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她在紫禁城承乾宫生下奕詝,这年她22岁,正是花样的年华。钮祜禄贵妃生子奕詝两年后,皇后佟佳氏病死。她时来运转,晋封为皇贵妃,统摄六宫之事。又过了一年,被册为皇后。月盈则亏,宠极则衰。钮祜禄氏虽身为皇后,但渐因色衰而爱弛,抑郁寡欢,得了大病。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病死,年33岁。奕当时只有10岁。</p><p>奕詝生母过世后,受静贵妃抚育。静贵妃,姓博尔济吉特氏,刑部员外郎花郎阿之女。她初为静贵人,后晋为贵妃。静贵妃生有三个儿子:皇二子奕纲、皇三子奕继和皇六子奕訢。奕纲和奕继已死,静贵妃膝下只有皇六子奕訢。奕訢比奕詝小一岁。静贵妃便将失去生母的奕詝收在膝下抚育。奕詝孝敬静贵妃如同生母,视奕訢如同胞弟。而同奕詝争夺皇储最有力者,就是他视作同胞的皇六弟奕訢。</p><p>奕訢和奕詝,他们俩都受静贵妃抚养。道光在连丧三位皇后——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的悲伤之余,没有再册立皇后。便册静贵妃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奕訢和奕詝,都在上书房读书,年龄相近,关系密切,并无嫌猜。</p><p>不过,奕詝读书比奕訢早一年。奕詝6岁开始读书,师傅为杜受田。杜受田教导奕詝,尽心尽力,倾注心血。史载:“受田朝夕教诲,必以正道,历十余年。”奕詝为皇子时,从猎南苑,驰逐群兽,坠马伤股。经上驷院正骨医士治疗,留下残疾,行动不便。他小时候还得过天花,脸上留下麻子。</p><p>奕訢也在上书房读书,但较奕詝聪明,师傅是卓秉恬。史书说:“与文宗同在书房,肄武事”,“集花枪法二十八势,曰‘棣华协力’;刀法十八式,曰‘宝锷宣威’。”道光以“白虹刀”宝刀赐给奕。奕訢身体很好,头脑聪明,书文不错,武功也好,还有所发明和创造。</p><p>道光晚年,立储大事,犹豫不定:皇四子奕訢,“长且贤”,年龄最大,又很仁孝;皇六子奕訢,虽为庶出,但家法传嗣,不分嫡庶,而且“天资颖异”,能文能武。随着他们年龄渐大,皇储争夺,暗藏机关。</p><p>道光帝秘密立储的故事,野史笔记和民间传说,多种多样,绘声绘色。</p><p>一说:追思亡后而施恩其子。奕的生母孝全成皇后,由贵妃晋升为皇后不久,就突然死去。有一首《清宫词》写她暴死,事多隐秘。传说道光帝十分悲痛,决定不立其他妃嫔的儿子,而立皇后生的儿子奕詝,以此告慰孝全成皇后的亡灵。</p><p>二说:欲立奕訢而改立奕詝。传说道光皇帝宠爱奕訢的生母孝静皇贵妃,所以曾写好谕旨,要立奕訢。但书写时被太监窥见,最后一笔特别长,猜想写的是“訢”字,而不是“詝”字。这件事传了出去,道光帝很不高兴,便改立为奕詝。</p><p>据野史记载:道光晚年,身体衰病。一日,召皇四子与皇六子入对,将藉以决定储位。两位皇子都请教自己的师傅,问询如何应对。奕师傅卓秉恬说:“皇父如有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奕师傅杜受田则对奕说:“阿哥如条陈时政,知识不敌六阿哥。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就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他们两兄弟都照着自己师傅说的做了。道光对皇四子奕詝的话很高兴,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p><p>《清史稿·杜受田传》记载同上面类似的故事:至宣宗(道光)晚年,以文宗(咸丰)长且贤,欲付大业,犹未决。会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奕訢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受田辅导之力也。</p><p>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用立储家法,书名缄藏。道光三十(1850年)年正月丁未,道光帝不豫,宣召大臣示朱笔,立其为皇太子。正月十四日,道光帝病危,急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冲阿、何如霖、陈孚恩、季芝昌,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公启匣,宣示建储朱谕:“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特谕。”道光正式宣布: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当日午时,道光帝崩于圆明园。宣宗逝世后,己未,咸丰帝即位,颁诏覃恩,以第二年(1851年)为咸丰元年。</p><h3><strong>登基为帝</strong></h3><p>奕詝刚刚即位,就于咸丰元年(1851年)元月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名,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事。在两年的时间里,太平军先后攻取了汉阳、岳州、汉口、南京等南方重镇,于一八五三年定都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制订官制,建立了太平天国。由于太平军没有集中力量全力进行北伐以及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的“天京事变”使清王朝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咸丰依靠汉族地主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和外国侵略者的援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p><p>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名,准备对中国发动新的侵略战争。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兴师动兵,强占中国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p><p>正在咸丰镇压太平天国之时,英、法两国于咸丰六年(1856年)再次对华宣战,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俄国却乘火打劫,蚕食中国领土。对于英法俄等国的侵略军,咸丰又妥协求和,被迫同各侵略国签定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进一步对外开放国门,并割让了大片土地,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p><h3><strong>驾崩托孤</strong></h3><p>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在烟波致爽殿寝宫,</p>召见怡亲王载垣(康熙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五世孙,道光时御前大臣、顾命大臣,咸丰时宗人府宗正、领侍卫内大臣)、郑亲王端华(清开国奠基者舒尔哈齐之子、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后,道光帝时御前大臣、顾命大臣,咸丰时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恭亲王同母妹固伦公主额驸景寿(先祖为一等诚嘉毅勇公明瑞,乾隆时进攻缅甸得胜而受封,世袭罔替)、协办大学士肃顺(郑亲王之后,端华之弟。道光时为散秩大臣。咸丰继位后,由护军统领、授御前侍卫。又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都统,后任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军机大臣穆荫(军机大臣、兵部尚书、国子监祭酒,到天津议和,获巴夏礼送到北京,事情闹大,改派护驾热河)、匡源(道光进士)、杜翰(杜受田之子,曾力驳董元醇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之议)、军机章京、军机大臣焦祐瀛(道光举人,依附权臣肃顺,诏旨多出其手)等。咸丰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以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等请咸丰帝朱笔亲写,以昭郑重。而咸丰帝此时已经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写朱谕。咸丰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十七日清晨,咸丰帝病逝 。<h2><strong>为政举措</strong></h2><h3><strong>政治</strong></h3>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p>同时,他罢斥了道光朝任军机大臣二十余年、贪位保荣、妨贤病国的穆彰阿,处决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主持和局、臭名昭著的投降派官员耆英。生活也比较勤谨。咸丰六年(1856年)起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p><h3><strong>军事</strong></h3><p><b>镇压太平天国</b></p><p>道光帝死前一个月就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咸丰帝即位后发展更为迅速,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攻克南京建都,与清政府分庭抗礼。咸丰帝对起义的态度很明朗,就是坚决镇压。</p><p>太平天国攻城略地,八旗、绿营一败涂地。咸丰帝听了肃顺和湖广总督吴文熔的话,依靠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汉人组织勇营来对付。</p><p>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降旨曾国藩在湖南以在籍侍郎办团练,后来扩充为湘军。</p><p>咸丰四年(1854年)四月,湘军开始进攻太平军。胡林翼远在贵州,咸丰看了吴文熔的奏疏,知道他能吃苦耐劳,畅晓兵事,马上同意吴的要求,令他率领黔勇于咸丰三年十二月到湖北与太平军作战。对于左宗棠,咸丰帝则令他自募一军,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咸丰帝终于依靠他们的湘军改变了形势,抑制住并最后打败了太平天国。</p><p><b>第二次鸦片战争</b></p><p><b></b></p><p>鸦片战争之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不满足于已经获得的侵略利益,在咸丰年间,又提出了开放通商口岸,鸦片走私合法化,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等要求。遭到拒绝后,英法联军于咸丰六年(1856年)攻占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p><p>咸丰六年(1856年),英法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占广州。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舰队攻陷大沽炮台,进迫天津。咸丰帝命清军加强大沽口防务。英法舰队攻陷大沽炮台,咸丰帝派桂良、花沙纳往天津议和,</p><p>与英、美、法、俄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p><p>咸丰九年(1859年),在英国蓄意挑起的大沽口冲突中,英法侵略军被击败。</p><p>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当时清军的防御重点在大沽口,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进而攻占大沽口。英法联军随即攻占天津,并向北京进犯。咸丰帝派钦差大臣往通州和。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圆明园、清漪园等处被焚掠。咸丰帝自圆明园仓皇逃亡热河(今承德市),命恭亲王奕訢留京议和。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p><h3><strong>经济</strong></h3><p>咸丰朝财政出现危机。道光三十年(1850年)国库只有187万两,由于镇压起义和赈灾原因,到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户部存银只有22.7万两,两个月的兵饷都发不出来了。</p><p>咸丰帝采取了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熔化内务府金钟,开捐例,卖官鬻爵,铸大钱,发行官票和钱票,推行厘金制度等,终于筹措到了1亿7千万两足够的军费镇压农民起义。</p><h3><strong>外交</strong></h3><p>咸丰四年(1854年),英、美、法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改《南京条约》等要求,遭到清廷拒绝。</p><p>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舰队攻陷大沽炮台,派桂良、花沙纳往天津议和,与英、美、法、俄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p><p>咸丰九年(1859年),在英国蓄意挑起的大沽口冲突中,英法侵略军被击败。</p><p>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当时清军的防御重点在大沽口,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进而攻占大沽口。英法联军随即攻占天津,并向北京进犯。咸丰帝派钦差大臣往通州和。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圆明园、清漪园等处被焚掠。咸丰帝自圆明园仓皇逃亡热河(今承德市),命恭亲王奕訢留京议和。奕訢代表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并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p><p>在《中俄北京条约》中,承认了咸丰八年(1858年)沙俄迫使清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的《瑷珲条约》。</p><h2><strong>人物评价</strong></h2><p>从一个帝王的角度来说,咸丰帝的资质在清朝帝王中大概能居中游偏上。他重用汉族大臣,严惩贪污腐败,改革力度超过了嘉庆、道光两代君主。 </p><p>喻大华:“咸丰在整顿吏治方面是个狠角色,处理官员的级别之高、力度之大比雍正还要厉害。”</p><p>喻大华:“任贤擢才,洞观肆应”,改变了清朝实行了二百多年的“重满抑汉”的国策。</p><p>从个人际遇来说,在历代帝王之中,咸丰帝的命运差不多是最惨的一位。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让他赶上了;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让他摊上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没落也让他碰上了,他驾驭的又是一条已经航行了二百年的千疮百孔的破船。他无处回避,责无旁贷又无力回天,为此痛心疾首,抱终身之恨。 </p><p>从政治角度来看,咸丰帝虽说是呕心沥血,用力改革,可还是没有挽回败局;再加上他下了很多错误的抉择,所以清朝还是那样千疮百孔。他的大变革没有取太大的作用。政治腐败,国库空亏,民生凋敝,兵将腐朽一个也没解决。他的疏忽太多了,他的最大的疏忽竟然可以灭亡一个国家——他没有阻止慈禧篡政,还加速了慈禧的篡政。 </p><p>《清史稿》:文宗遭阳九之运,躬明夷之会。外强要盟,内孽竞作,奄忽一纪,遂无一日之安。而能任贤擢材,洞观肆应。赋民首杜烦苛,治军慎持驭索。辅弼充位,悉出庙算。乡使假年御宇,安有后来之伏患哉? </p>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本名爱新觉罗·奕詝
别称咸丰帝、清文宗
所处时代中国清朝
民族族群满族
出生地北京圆明园
出生时间1831年(辛卯年)(道光十一年)7月17日
去世时间1861年(辛酉年)(咸丰十一年)8月22日
主要成就勤于政事、广开言路、明诏求贤,镇压太平天国
年号咸丰
庙号文宗
谥号显皇帝
前任道光帝
继任同治帝
在位11年
享年31岁
逝世地承德避暑山庄
母亲孝全成皇后
陵墓清定陵
<h2><strong>人物生平</strong></h2><h3><strong>早期经历</strong></h3><p>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道光帝</p>第四子也,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p>道光皇帝共有9个儿子:他立储时,长子奕纬(已死)、二子奕纲(已死)、三子奕继(已死)、四子奕詝(16岁)、五子奕誴(16岁,出继)、六子奕訢(15岁)、七子奕譞(5岁)、八子奕詥(3岁)、九子奕譓(2岁),其中奕纬、奕纲、奕继早逝,奕誴又过继给了惇亲王绵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已是65岁的老人,这年奕16岁,奕15岁,其余的儿子都是5岁以下的孩子。这就意味着有条件、有能力竞争帝位者,只有奕詝和奕訢两兄弟。</p><p>奕詝的生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二等侍卫颐龄之女,家境寒素。她入宫之初,封为嫔。但她聪慧漂亮,妩媚动人,很讨道光皇帝的喜欢,晋封为贵妃。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她在紫禁城承乾宫生下奕詝,这年她22岁,正是花样的年华。钮祜禄贵妃生子奕詝两年后,皇后佟佳氏病死。她时来运转,晋封为皇贵妃,统摄六宫之事。又过了一年,被册为皇后。月盈则亏,宠极则衰。钮祜禄氏虽身为皇后,但渐因色衰而爱弛,抑郁寡欢,得了大病。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病死,年33岁。奕当时只有10岁。</p><p>奕詝生母过世后,受静贵妃抚育。静贵妃,姓博尔济吉特氏,刑部员外郎花郎阿之女。她初为静贵人,后晋为贵妃。静贵妃生有三个儿子:皇二子奕纲、皇三子奕继和皇六子奕訢。奕纲和奕继已死,静贵妃膝下只有皇六子奕訢。奕訢比奕詝小一岁。静贵妃便将失去生母的奕詝收在膝下抚育。奕詝孝敬静贵妃如同生母,视奕訢如同胞弟。而同奕詝争夺皇储最有力者,就是他视作同胞的皇六弟奕訢。</p><p>奕訢和奕詝,他们俩都受静贵妃抚养。道光在连丧三位皇后——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的悲伤之余,没有再册立皇后。便册静贵妃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奕訢和奕詝,都在上书房读书,年龄相近,关系密切,并无嫌猜。</p><p>不过,奕詝读书比奕訢早一年。奕詝6岁开始读书,师傅为杜受田。杜受田教导奕詝,尽心尽力,倾注心血。史载:“受田朝夕教诲,必以正道,历十余年。”奕詝为皇子时,从猎南苑,驰逐群兽,坠马伤股。经上驷院正骨医士治疗,留下残疾,行动不便。他小时候还得过天花,脸上留下麻子。</p><p>奕訢也在上书房读书,但较奕詝聪明,师傅是卓秉恬。史书说:“与文宗同在书房,肄武事”,“集花枪法二十八势,曰‘棣华协力’;刀法十八式,曰‘宝锷宣威’。”道光以“白虹刀”宝刀赐给奕。奕訢身体很好,头脑聪明,书文不错,武功也好,还有所发明和创造。</p><p>道光晚年,立储大事,犹豫不定:皇四子奕訢,“长且贤”,年龄最大,又很仁孝;皇六子奕訢,虽为庶出,但家法传嗣,不分嫡庶,而且“天资颖异”,能文能武。随着他们年龄渐大,皇储争夺,暗藏机关。</p><p>道光帝秘密立储的故事,野史笔记和民间传说,多种多样,绘声绘色。</p><p>一说:追思亡后而施恩其子。奕的生母孝全成皇后,由贵妃晋升为皇后不久,就突然死去。有一首《清宫词》写她暴死,事多隐秘。传说道光帝十分悲痛,决定不立其他妃嫔的儿子,而立皇后生的儿子奕詝,以此告慰孝全成皇后的亡灵。</p><p>二说:欲立奕訢而改立奕詝。传说道光皇帝宠爱奕訢的生母孝静皇贵妃,所以曾写好谕旨,要立奕訢。但书写时被太监窥见,最后一笔特别长,猜想写的是“訢”字,而不是“詝”字。这件事传了出去,道光帝很不高兴,便改立为奕詝。</p><p>据野史记载:道光晚年,身体衰病。一日,召皇四子与皇六子入对,将藉以决定储位。两位皇子都请教自己的师傅,问询如何应对。奕师傅卓秉恬说:“皇父如有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奕师傅杜受田则对奕说:“阿哥如条陈时政,知识不敌六阿哥。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就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他们两兄弟都照着自己师傅说的做了。道光对皇四子奕詝的话很高兴,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p><p>《清史稿·杜受田传》记载同上面类似的故事:至宣宗(道光)晚年,以文宗(咸丰)长且贤,欲付大业,犹未决。会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奕訢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受田辅导之力也。</p><p>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用立储家法,书名缄藏。道光三十(1850年)年正月丁未,道光帝不豫,宣召大臣示朱笔,立其为皇太子。正月十四日,道光帝病危,急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冲阿、何如霖、陈孚恩、季芝昌,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公启匣,宣示建储朱谕:“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特谕。”道光正式宣布: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当日午时,道光帝崩于圆明园。宣宗逝世后,己未,咸丰帝即位,颁诏覃恩,以第二年(1851年)为咸丰元年。</p><h3><strong>登基为帝</strong></h3><p>奕詝刚刚即位,就于咸丰元年(1851年)元月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名,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事。在两年的时间里,太平军先后攻取了汉阳、岳州、汉口、南京等南方重镇,于一八五三年定都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制订官制,建立了太平天国。由于太平军没有集中力量全力进行北伐以及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的“天京事变”使清王朝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咸丰依靠汉族地主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和外国侵略者的援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p><p>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名,准备对中国发动新的侵略战争。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兴师动兵,强占中国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p><p>正在咸丰镇压太平天国之时,英、法两国于咸丰六年(1856年)再次对华宣战,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俄国却乘火打劫,蚕食中国领土。对于英法俄等国的侵略军,咸丰又妥协求和,被迫同各侵略国签定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进一步对外开放国门,并割让了大片土地,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p><h3><strong>驾崩托孤</strong></h3><p>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在烟波致爽殿寝宫,</p>召见怡亲王载垣(康熙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五世孙,道光时御前大臣、顾命大臣,咸丰时宗人府宗正、领侍卫内大臣)、郑亲王端华(清开国奠基者舒尔哈齐之子、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后,道光帝时御前大臣、顾命大臣,咸丰时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恭亲王同母妹固伦公主额驸景寿(先祖为一等诚嘉毅勇公明瑞,乾隆时进攻缅甸得胜而受封,世袭罔替)、协办大学士肃顺(郑亲王之后,端华之弟。道光时为散秩大臣。咸丰继位后,由护军统领、授御前侍卫。又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都统,后任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军机大臣穆荫(军机大臣、兵部尚书、国子监祭酒,到天津议和,获巴夏礼送到北京,事情闹大,改派护驾热河)、匡源(道光进士)、杜翰(杜受田之子,曾力驳董元醇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之议)、军机章京、军机大臣焦祐瀛(道光举人,依附权臣肃顺,诏旨多出其手)等。咸丰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以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等请咸丰帝朱笔亲写,以昭郑重。而咸丰帝此时已经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写朱谕。咸丰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十七日清晨,咸丰帝病逝 。<h2><strong>为政举措</strong></h2><h3><strong>政治</strong></h3>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p>同时,他罢斥了道光朝任军机大臣二十余年、贪位保荣、妨贤病国的穆彰阿,处决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主持和局、臭名昭著的投降派官员耆英。生活也比较勤谨。咸丰六年(1856年)起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p><h3><strong>军事</strong></h3><p><b>镇压太平天国</b></p><p>道光帝死前一个月就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咸丰帝即位后发展更为迅速,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攻克南京建都,与清政府分庭抗礼。咸丰帝对起义的态度很明朗,就是坚决镇压。</p><p>太平天国攻城略地,八旗、绿营一败涂地。咸丰帝听了肃顺和湖广总督吴文熔的话,依靠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汉人组织勇营来对付。</p><p>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降旨曾国藩在湖南以在籍侍郎办团练,后来扩充为湘军。</p><p>咸丰四年(1854年)四月,湘军开始进攻太平军。胡林翼远在贵州,咸丰看了吴文熔的奏疏,知道他能吃苦耐劳,畅晓兵事,马上同意吴的要求,令他率领黔勇于咸丰三年十二月到湖北与太平军作战。对于左宗棠,咸丰帝则令他自募一军,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咸丰帝终于依靠他们的湘军改变了形势,抑制住并最后打败了太平天国。</p><p><b>第二次鸦片战争</b></p><p><b></b></p><p>鸦片战争之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不满足于已经获得的侵略利益,在咸丰年间,又提出了开放通商口岸,鸦片走私合法化,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等要求。遭到拒绝后,英法联军于咸丰六年(1856年)攻占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p><p>咸丰六年(1856年),英法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占广州。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舰队攻陷大沽炮台,进迫天津。咸丰帝命清军加强大沽口防务。英法舰队攻陷大沽炮台,咸丰帝派桂良、花沙纳往天津议和,</p><p>与英、美、法、俄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p><p>咸丰九年(1859年),在英国蓄意挑起的大沽口冲突中,英法侵略军被击败。</p><p>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当时清军的防御重点在大沽口,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进而攻占大沽口。英法联军随即攻占天津,并向北京进犯。咸丰帝派钦差大臣往通州和。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圆明园、清漪园等处被焚掠。咸丰帝自圆明园仓皇逃亡热河(今承德市),命恭亲王奕訢留京议和。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p><h3><strong>经济</strong></h3><p>咸丰朝财政出现危机。道光三十年(1850年)国库只有187万两,由于镇压起义和赈灾原因,到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户部存银只有22.7万两,两个月的兵饷都发不出来了。</p><p>咸丰帝采取了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熔化内务府金钟,开捐例,卖官鬻爵,铸大钱,发行官票和钱票,推行厘金制度等,终于筹措到了1亿7千万两足够的军费镇压农民起义。</p><h3><strong>外交</strong></h3><p>咸丰四年(1854年),英、美、法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改《南京条约》等要求,遭到清廷拒绝。</p><p>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舰队攻陷大沽炮台,派桂良、花沙纳往天津议和,与英、美、法、俄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p><p>咸丰九年(1859年),在英国蓄意挑起的大沽口冲突中,英法侵略军被击败。</p><p>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当时清军的防御重点在大沽口,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进而攻占大沽口。英法联军随即攻占天津,并向北京进犯。咸丰帝派钦差大臣往通州和。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圆明园、清漪园等处被焚掠。咸丰帝自圆明园仓皇逃亡热河(今承德市),命恭亲王奕訢留京议和。奕訢代表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并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p><p>在《中俄北京条约》中,承认了咸丰八年(1858年)沙俄迫使清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的《瑷珲条约》。</p><h2><strong>人物评价</strong></h2><p>从一个帝王的角度来说,咸丰帝的资质在清朝帝王中大概能居中游偏上。他重用汉族大臣,严惩贪污腐败,改革力度超过了嘉庆、道光两代君主。 </p><p>喻大华:“咸丰在整顿吏治方面是个狠角色,处理官员的级别之高、力度之大比雍正还要厉害。”</p><p>喻大华:“任贤擢才,洞观肆应”,改变了清朝实行了二百多年的“重满抑汉”的国策。</p><p>从个人际遇来说,在历代帝王之中,咸丰帝的命运差不多是最惨的一位。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让他赶上了;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让他摊上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没落也让他碰上了,他驾驭的又是一条已经航行了二百年的千疮百孔的破船。他无处回避,责无旁贷又无力回天,为此痛心疾首,抱终身之恨。 </p><p>从政治角度来看,咸丰帝虽说是呕心沥血,用力改革,可还是没有挽回败局;再加上他下了很多错误的抉择,所以清朝还是那样千疮百孔。他的大变革没有取太大的作用。政治腐败,国库空亏,民生凋敝,兵将腐朽一个也没解决。他的疏忽太多了,他的最大的疏忽竟然可以灭亡一个国家——他没有阻止慈禧篡政,还加速了慈禧的篡政。 </p><p>《清史稿》:文宗遭阳九之运,躬明夷之会。外强要盟,内孽竞作,奄忽一纪,遂无一日之安。而能任贤擢材,洞观肆应。赋民首杜烦苛,治军慎持驭索。辅弼充位,悉出庙算。乡使假年御宇,安有后来之伏患哉?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