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南宁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吴发凤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870
逝世日期1946
性别男
<h2><strong>生平事迹</strong></h2><p>吴发凤17岁回家,借钱做糖果小贩,因亏本而转入“发字”科班为班主作杂工,借以学艺,起名“发凤”。一年后,离开“发字”科班,跟随农村班子唱花旦戏,因功底不实,嗓粗调阔而改唱老旦。其演的《西厢记》、《卖胭脂》等剧大受欢迎,仅数年名噪全琼,与清末民初的莫发莺、大眼鸟等几名老旦齐名,20多岁即成为名伶。他的拿手戏有《西厢记》、《卖胭脂》、《紫金兰闯宫》、《又钉记》、《由天不由人》、《三江考才》。</p><p>1946年10月7日,吴发凤因吃蟾蜍肉粥中毒而死,终年76岁。</p><h2><strong>艺术成就</strong></h2><p>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开始摆脱传统剧束缚,搜集民间佚事掌故,编纂提纲戏,深受班主和名伶器重,成为各大名班常聘的开戏“师爷”。 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海口、府城、文昌、琼东等地青年纷纷组 织起来,利用话剧形式宣传新思想,提倡新文化。吴发凤编写了讴歌孙中山、黄兴等人的琼剧,刻印成册,演遍全岛。继而编写赞颂辛亥革命烈士的《林格兰就义》和反封建包办婚姻的《新旧婚姻》、《社会钟》等剧本,开创了琼剧时装戏的先河。1922年,和名花旦张禄金、张赛蛟、陈成桂,名武生王玉刚、小生陈俊彩、郑长和等人,在王文明、吴明、徐成章、徐天宗、徐天炳等人的发起和组织下,在海口成立琼崖优伶界工会,当选主席。随后创办琼崖土戏改良社,改革琼剧,使琼剧成为反封建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吴发凤除搜集一批传统旧脚本改编外,创作了《秋瑾殉国》、《爱国运动》、《省港大罢工》等一批革命剧本,开创了琼剧一代新风。琼崖“四二二”反革命政变后,吴发凤避祸南洋。次年返琼,继续从事编写剧本,汇编琼剧名伶名戏——《双自由》、《林兰香弄嫂》、《继母泪》、《洞房嫁姨》、《瓜察成亲》、《青楼恨》、《开山寨》、《马伏波开除》等一批古装、时装戏剧本,由海口市一家木版刻印社合股印刷,广为销售。1928年,受聘于海口市一家电影院当海南话解说员,为编写琼剧剧本积累素材。1929年至1937 年10月,共编写68个剧本(其中时装戏58个)。1939年,日军侵占海南,吴发风携带家眷8口到西营(今湛江市),以经营泥版印刷剧本为生。1945年9 月,吴发风一家归抵家乡文昌。他翻查离家前埋藏的手稿,成册的剧本、木刻版,大都霉烂,心情异常忧郁,心灵受到沉重打击。</p><p>吴发凤把一生献给琼剧事业,一生共创作、改编、移植的古装、时装(文明戏)剧本、演唱剧本计121册,其中时装戏剧本74册,是琼剧史上唯一的多产剧作家。</p>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吴发凤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870
逝世日期1946
性别男
<h2><strong>生平事迹</strong></h2><p>吴发凤17岁回家,借钱做糖果小贩,因亏本而转入“发字”科班为班主作杂工,借以学艺,起名“发凤”。一年后,离开“发字”科班,跟随农村班子唱花旦戏,因功底不实,嗓粗调阔而改唱老旦。其演的《西厢记》、《卖胭脂》等剧大受欢迎,仅数年名噪全琼,与清末民初的莫发莺、大眼鸟等几名老旦齐名,20多岁即成为名伶。他的拿手戏有《西厢记》、《卖胭脂》、《紫金兰闯宫》、《又钉记》、《由天不由人》、《三江考才》。</p><p>1946年10月7日,吴发凤因吃蟾蜍肉粥中毒而死,终年76岁。</p><h2><strong>艺术成就</strong></h2><p>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开始摆脱传统剧束缚,搜集民间佚事掌故,编纂提纲戏,深受班主和名伶器重,成为各大名班常聘的开戏“师爷”。
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海口、府城、文昌、琼东等地青年纷纷组 织起来,利用话剧形式宣传新思想,提倡新文化。吴发凤编写了讴歌孙中山、黄兴等人的琼剧,刻印成册,演遍全岛。继而编写赞颂辛亥革命烈士的《林格兰就义》和反封建包办婚姻的《新旧婚姻》、《社会钟》等剧本,开创了琼剧时装戏的先河。1922年,和名花旦张禄金、张赛蛟、陈成桂,名武生王玉刚、小生陈俊彩、郑长和等人,在王文明、吴明、徐成章、徐天宗、徐天炳等人的发起和组织下,在海口成立琼崖优伶界工会,当选主席。随后创办琼崖土戏改良社,改革琼剧,使琼剧成为反封建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吴发凤除搜集一批传统旧脚本改编外,创作了《秋瑾殉国》、《爱国运动》、《省港大罢工》等一批革命剧本,开创了琼剧一代新风。琼崖“四二二”反革命政变后,吴发凤避祸南洋。次年返琼,继续从事编写剧本,汇编琼剧名伶名戏——《双自由》、《林兰香弄嫂》、《继母泪》、《洞房嫁姨》、《瓜察成亲》、《青楼恨》、《开山寨》、《马伏波开除》等一批古装、时装戏剧本,由海口市一家木版刻印社合股印刷,广为销售。1928年,受聘于海口市一家电影院当海南话解说员,为编写琼剧剧本积累素材。1929年至1937 年10月,共编写68个剧本(其中时装戏58个)。1939年,日军侵占海南,吴发风携带家眷8口到西营(今湛江市),以经营泥版印刷剧本为生。1945年9 月,吴发风一家归抵家乡文昌。他翻查离家前埋藏的手稿,成册的剧本、木刻版,大都霉烂,心情异常忧郁,心灵受到沉重打击。</p><p>吴发凤把一生献给琼剧事业,一生共创作、改编、移植的古装、时装(文明戏)剧本、演唱剧本计121册,其中时装戏剧本74册,是琼剧史上唯一的多产剧作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