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长沙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冯玉祥
外文名Feng Yuxiang
别名冯基善、冯焕章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直隶青县(今河北省沧州市)
出生日期1882(壬午年)年11月6日
逝世日期1948年9月1日
职业军人,高级将领
信仰基督教
主要成就第一(二)次兰封之战
代表作品《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军衔北洋陆军上将、国军陆军一级上将
籍贯安徽巢县(今合肥巢湖)
政党中国国民党
称号基督将军、倒戈将军
冯玉祥原籍安徽巢湖,自幼在直隶保定长大。
1910年,冯被任命为陆军第20镇(师)第80标第三营管带(营长)。
1911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参与发动滦州起义,失败后被革职法办,递解保定。
1914年7月,冯玉祥任陆军第7师第14旅旅长,率部在河南、陕西一带参加镇压白朗起义军。9月任陆军第16混成旅旅长。
1915年奉令率部入川与护国军作战,暗中与蔡锷联络,于次年3月议和停战。1917年4月被免去第16混成旅旅长职。7月率旧部参加讨伐张勋辫子军有功,复任第16混成旅旅长。11月,孙中山举起护法大旗,段祺瑞派冯玉祥所部第16混成旅开往福建,与孙中山麾下的护法军作战。冯玉祥深明大义,公开通电全国,主张罢兵息争,南北议和。
1918年6月底,冯玉祥率部进驻湖南常德,被撤销免职处分,11月任湘西镇守使。
1921年率部入陕,8月任陆军第11师师长,从属直系军阀,率其部队入陕西,在陕西督军阎相文自杀之后,接任陕西督军,并以此地为地盘扩充,受到苏联大力支持壮大,其军队因此被称为“西北军”。1921年10月10日晋加陆军上将衔。
1922年夏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率部出陕援直,击败河南督军赵倜部,5月调任河南督军。因受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排挤,10月被派为陆军检阅使,率所部驻防北京南苑,抓紧练兵。12月31日授予陆军上将。
1923年曹锟、吴佩孚控制北洋政府后,冯玉祥在孙中山推动下,决心寻机推倒曹、吴军阀统治。1923年任河南省政府主席; 5月兼任西北边防督办。11月14日授将军府上将军。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任直方第三军总司令,趁直、奉两军在石门寨、山海关等地激战,接受张学良50万银元的贿赂, 率军返回北京,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总统曹锟,推翻直系曹锟政府,驱逐清废帝溥仪出宫。脱离北洋军系,改编所部为“国民军”,电请孙文北上。导致山海关一路的吴佩孚失败,任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但迫于形势,又同反直系的军阀张作霖、段祺瑞妥协,组成以段为临时执政的北洋政府。
1924年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进行了北伐战争。冯玉祥将军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积极参与和支持北伐。经刘伯坚倡导,在苏联顾问影响下,于1925年春末夏初,冯玉祥做出了向苏联派遣一批年轻的军官留学的决定。在严格的挑选和考试,在军官教导团300多名学员中,录取5人。冯玉祥又从各个部队亲自主持考试挑选出48名学员,其中24名派往苏联 ,另外24名派往日本。
1925年春迫于奉、皖两系军阀的压力,冯玉祥赴察哈尔张家口(今属河北)就任
合并图册西北边防督办,所部改称西北边防军(简称西北军)。8月任甘肃军务督办仍兼西北边防督办。在此期间,接受共产党人和苏联专家帮助,建立各种军事学校。1925年12月命令部下张之江劫持并杀害曾收复外蒙的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徐树铮。1926年1月在奉、直军联合进攻下被迫通电下野,旋赴苏联考察。8月中旬回国,迅即被广州国民政府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不久,国民军在南口败退。危难之时,李大钊先后三次电请冯玉祥回国,希望他收拾残局,整理旧部,配合南方的国民军北伐。冯玉祥慨然接受李大钊的建议,提出:“进军西北,解围西安,出兵潼关,策应北伐”的战略方针。
9月初,冯玉祥到达山西五原。国民军的流散部队,听说冯玉祥回国,纷纷携枪归队。冯在同于右任、邓宝珊等人商量过之后,决定成立国民军联军。同年9月17日,国民军在五原城内举行了誓师授旗典礼,冯玉祥宣布成立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并就任联军总司令。参加典礼大会的有官兵万余人。誓师会上还举行了易旗仪式,将五色旗更换为青天白日旗。冯玉祥当场宣布:为表明国民军忠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决心出师北伐,国民军全体将士加入中国国民党;并郑重地向全国发出誓师宣言。会后,冯玉祥、于右任扛着红旗,率领全体官兵在五原街上游行。誓师大会后成立了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鹿钟麟任总参谋长,刘伯坚任政治部副部长,聘请苏联顾问乌斯曼诺夫为政治军事顾问。随即率部参加北伐战争,出师甘、陕,11月解西安之围。
五原誓师,在中国的大西北举起了武装讨逆的火炬,对于刚从广东开始的北伐战争,是一个有力的支持与配合。
1927年1月26日,冯玉祥返抵西安。冯在共产党人的
帮助下,在陕甘等地颁布治理条例,改革地方行政机构,扶助工农运动。不久,宁汉对立形成,冯玉祥极为忧虑。武汉政府于4月18日决定举行第二期北伐,冯决定向东进军与武汉北伐军会师中原。他发布讨奉檄文,对鄂、豫、察、绥等地三路出师,自兼中路军总司令。4月冯玉祥所部被武汉国民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任总司令,旋率部东出潼关,鏖战中原,与北伐军唐生智部会师郑州。1927年11月再次击败直鲁联军、取得第二次兰封战役胜利。
1928年率部参加第二期北伐。10月去南京任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部长,次年辞职北上,被南京政府明令通缉。
因军队编遣等问题与蒋发生利害冲突,在1929年和1930年爆发的蒋冯战争和蒋冯阎战争中失败下野,所部被蒋收编。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1933年5月与旧部方振武、吉鸿昌等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一举收复多伦等四县,但最终归于失败。此后他隐居泰山读书,并邀请了一些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讲学,共同分析世界大势,评论国内政局,同时,加强与各地抗日爱国力量的联系。他在住室墙壁上题有一副对联:“救民安有息肩日,革命方为绝顶人”,用以自勉。
1933年11月,李济深等联合第19路军将领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冯玉祥派代表前往参加。 1935年11月,他同宋庆龄、何香凝等13人,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主张。1935年4月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12月以蒋答应实行抗日为条件,在南京出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当选中常委。
1936年后,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第三战区督导长官、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军政部部长、军政部陆海空军抚恤委员会委员长等职。
不久受蒋排挤离职,仍奔走于鄂、豫、湘、黔、川等省,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
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召开的国民党五大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中执常委,1939年11月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当选中执常委,1945年5月国民党六届一中全会中当选中执常委。
1946年9月以“特派考察水利专使”名义赴美,同时被强令退役。从1947年起,在
美公开抨击国共内战和国民政府的独裁,积极支持国内人民的民主运动,并以20年亲身经历,撰写《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一书,对蒋的专制独裁统治作了大量批判。
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当选为常务委员和政治委员会主席,随即发起组织民革驻美总分会筹备会。 他发表了《对被开除党籍的声明》,正式宣布“同国民党内民主派的同志们一起,为推翻蒋介石的独裁制度,在中国实现和平与民主而奋斗”。为了防范国民党特务暗害,冯玉祥还预立遗嘱,表示“要敢说,要敢作,要为人民受难,要为人民死”。
1948年7月31日,应中共中央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
1946年冯玉祥,李德全在美国工作,在苏联驻美大使潘友新的帮助下,自美国回国乘“胜利”轮途经黑海在向敖德萨港(今属乌克兰)。
1948年9月1日行进途中因轮船失火与女儿冯晓达一起遇难,享年66岁。
装殓冯玉祥尸体的灵柩后空运到莫斯科,按照元帅遗孀的愿意,尸体已被火化。死者的几名家眷、苏军和社会代表参加了葬礼,死者享受到了阵亡军人的待遇。 冯玉祥的骨灰盒于1948年11月回到祖国。
参与滦州起义,主要目的是反对清王朝。20世纪初,清政府对外出卖主权,对内搜刮人民,劳动人民不甘压榨,多次举兵反抗。在1910年春,当时冯玉祥在清朝北洋军
任第八十三标三营管带,他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与王金铭(第二十镇七十九标一营管带)等人发起组织“武学研究会”,在士兵中秘密宣传反清革命,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武昌起义爆发后,冯玉祥与王金铭等积极密谋响应,决定加紧积蓄革命力量,准备在滦州武装起义,并与天津革命组织“共和会”会长白毓昆等人密切合作,共商举义事宜。1911年12月31日滦州起义爆发,1912年1月2日,宣布滦州独立,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并向全国发出通电,发表对内对外宣言及各种文告,阐明军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可是起义军准备进攻天津,在雷庄附近与清军展开激战。因敌众我寡,渐居劣势,战至次日黎明,起义军失败。滦州起义失败后,冯玉祥被革职递解保定。
滦州起义虽然失败,但大大动摇了清军军心,大长了革命军民的士气,对于推翻清廷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冯玉祥虽然没有亲临前线参与武装起义,但他以起义领导者的身份,参与了酝酿、筹划的前期过程,毫无疑问是起义的主要策划者和领导者。
冯玉祥将军有过两次婚姻。
第一任妻子 刘德贞
第一子冯洪国
第二子冯洪志
第一女冯弗能
第二女冯弗伐
第三女冯弗矜
第二任妻子 李德全
第三子冯洪达
第四女冯理达
第五女冯颖达
第六女冯晓达
冯玉祥将军有过两次婚姻。结发夫人刘德贞于1905年与冯玉祥结为伉俪,婚后夫妻相敬如宾。他们育有两男三女共5个孩子,长子冯洪国、次子冯洪志、长女冯弗能、次女冯弗伐、三女冯弗矜。1923年,刘德贞身染重疾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刘德贞与冯玉祥共同生活近20年,身为官太太,没有一点官太太的架子,平时与孩子们吃的都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衣,出门从不坐轿,在家里照样缝缝补补。因此,人们都称她为“平民夫人”。
冯玉祥将军与李德全女士的婚事经人介绍,一拍即合。李德全女士也是贫苦家庭出身,父亲是一位牧民,靠省吃俭用供女儿读书,后考入京师女子协和大学。毕业后到一家女中任教。
1924年,李德全女士与冯玉祥将军结婚。
全国解放后,李德全女士曾任卫生部部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等职。
大儿子冯洪国,1930年在日本留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与张自忠、吉鸿昌一道抗日;
二儿子冯洪志(1917— )与蒋经国是留苏同学,二人交谊很深,现为美国中籍科学家。是国际著名的核子物理学家,同时又是材料力学、机械工业等方面的专家。1917年出生在北京,他是冯玉祥将军的原配夫人刘德贞所生。6岁时,母亲因患伤寒,医治无效,便离开了人世,其后,由继母李德全抚养成人。
冯洪志先生12岁时就和他的二姐冯弗伐一同赴苏留学,后转入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机械。1941年,中德断绝外交关系,冯洪志便回国到胡子昂任总经理的中国兴业公司任机械工程师。1945年初的冯洪志赴美留学,先进入纽约物理工学
院,获取硕士学位后进入加州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经过多年的奋斗,冯洪志终于成为全美高科技领域有影响的科学家。他亲自参加过美国许多大型核电站、核潜艇等重要设备的设计工作,为美国核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冯洪志还担任世界著名的泵业生产公司——沃尔辛顿公司的副总裁。
长女冯理达,著名病理学家,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副院长。
二女冯颖达曾留学前苏联到列宁格勒医学院,1950年回国,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丈夫吴增菲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他们有两个孩子都留学到美国。
三女冯晓达,1948年同父亲一起在黑海轮船上遇难。
小儿子:冯洪达
冯玉祥本名冯基善,字焕章。十一岁因家境贫寒失学,只得住在父亲的营
盘里自修功课,其父希望替他补上兵额,领得一些“恩饷”以补助家庭用度。当时他父亲所在的清朝保练军是著名的“父子兵”,一般人是很难补得上的。他父亲的同营好友虽然知道他们的家庭境况,但由于彼此都是在贫困中挣扎的伙伴,除了在精神上给予安慰外,没有什么办法能帮助他们。
后来营中有了一个缺额,管带苗某就说:“这回该叫冯大爷的儿子补上去。”主管人员问:“叫什么名字?”苗管带一时想不起来,又怕耽误这一机会,就随手写了“冯御香”三字,后改为“冯玉祥”。
冯玉祥生平读书十分用功。他当士兵时,一有空就读书,有时竟彻夜不眠。晚上读书,为了不影响他人睡觉,就找来个大木箱,开个口子,把头伸进去,借微弱的灯光看书。冯玉祥担任旅长时,驻军湖南常德,规定每日早晨读英语2小时。学习时,关上大门,门外悬一块牌子,上面写“冯玉祥死了”,拒绝外人进入。学习完毕,门上字牌则换成“冯玉祥活了”。
冯玉祥一生倒戈三次(另亦有8次的说法,下文有介绍),有“倒戈将军”之称!毛泽东谥其为“伪君子”。林彪庐山批判彭德怀时,就把彭德怀归入冯玉祥一类的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之列。从侧面可看出共产党骨子里对魏延式人物冯玉祥的评价不高。
对于冯玉祥的倒戈次数,已经有很多历史学家和研究者进行更正,冯玉祥一生倒戈的次数准确的应该是八次,依次为:
第一次 滦州起义 倒清朝
第二次 护国运动 倒袁世凯
第三次 武穴停兵 倒段祺瑞
第四次 北京政变 倒吴佩孚
第五次 拉郭松龄 倒张作霖
第六次 五原誓师 倒北洋
第七次 国共分裂 倒共产党
第八次 中原大战 倒蒋介石
1917年冯氏皈依基督教受洗,并利用宗教力量来控制军队,故有“基督将军”的称号。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冯玉祥与其部将张之江、李鸣钟、张树声、韩复榘等人打起反清旗号,参与了“滦州起义”,可惜被人出卖,功败垂成。事后,冯玉祥被革职递解保定,不久后却辗转来到北京。到北京后,得到军政执法处处长陆建章的营救和提拔,作了京卫军营长。在北京的这段时间,冯玉祥对基督教有了更多的接触,他几乎每个礼拜天都要去美以美会的亚斯立堂(即崇文门堂)参加礼拜,并和该堂主任牧师刘芳结为好友,与其畅谈信仰之道。此时,冯玉祥对基督教信仰的理解深刻了许多。他说:“耶稣是个大革命家。他讲贫穷的人得福音,被掳的得释放,被捆绑的得自由;他还责备法利赛人假冒为善。”此言中明显地包含着以宗教救国的思想。
1917年圣诞节,刘芳牧师在亚斯立堂主持隆重的洗礼,共有94人接受洗礼,冯玉祥将军也在其中。自此,冯玉祥正式加入基督教,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
冯玉祥正式归主后,便严格按圣经的要求做人,无论治军,还是生活,都活出了基督徒应有的品格,也尽上了基督徒应尽的本分。
冯玉祥倡导“以教治军”,用基督教的教导来管理官兵。提倡节俭,反对奢华,要求官兵洁身自好。冯玉祥与士兵一样,穿灰布军装,睡稻草地铺,每餐仅一菜一汤,数十年如一日。在冯军中严禁吃喝嫖赌,严禁穿着绸缎,甚至严禁吸食香烟,冯玉祥自己也从来不用烟酒待人。为了使官兵对基督教信仰有更多了解,冯玉祥经常邀请教会的牧师到军中传讲福音,教导官兵以基督教信仰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为愿意归主的官兵施洗。同时,冯玉祥也为军中聘请了随军牧师,以更好地传扬福音并牧养军中的信徒。在冯玉祥的这种努力下,部下不少官兵归信了基督。单1924年一次聚会中,就有官兵5000人接受了洗礼。冯军中信仰基督教的官兵,最为著名的是张之江将军,张之江曾经极力反对基督教,但在冯玉祥的影响下,最终成为虔诚的基督徒。他曾于1925年花去30000银圆,印刷了10000册圣经,封面上烫有金字:“此乃天下之大经也”。此批圣经分发给部下阅读,也分送给一些愿意接受基督教信仰的慕道友。
冯玉祥1919年冯玉祥被调任湘西镇守使,驻守常德。期间,结识了美国传教士罗感恩大夫,罗氏时常给冯部下的官兵看病、讲道。后来,罗感恩在给冯玉祥的妻弟治疗精神病时,被其开枪打死,冯玉祥对此深感愧疚。为了补偿内心的亏欠,冯玉祥给远在美国的罗感恩之子寄去800块大洋作为学费。不料,罗子却将此款原封不动地返还。冯玉祥便用此款建造了一座可容纳500人的礼拜堂,定名“思罗堂”。此堂全部为木质结构,可以随时拆迁,随意挪动。此后,冯玉祥的军队迁在哪里,就把这座活动礼拜堂搬到那里。
1922年,任陕西督军后,冯玉祥依然对信仰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和陕西教会的同工多有联系,其中关系最笃的是时任陕西圣公会会长的浦化人牧师。浦化人被国民党逮捕后,还是冯玉祥设法将其保救出狱。在陕西期间,冯玉祥计划在察哈尔省(今属河北省)的张家口兴建一个“福音村”,并已请人绘制了蓝图。村的中央是教堂,四围是住宅,还有学校和戏院。可惜后因战争爆发,使这一美好的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1936年,南京基督教会在莫愁路举行新堂破土仪式,冯玉祥应邀参加了布道活动,还给教堂的奠基石题了词——“因为那立好了根基的就是耶稣基督”。冯玉祥的墨宝至今依然存留,常常吸引游人驻足欣赏。
1927年,笃信基督教的冯玉祥在河南废寺逐僧,将大相国寺改成市场。并发动全省毁佛运动,所有比丘、比丘尼一律驱逐。所有寺产没收,寺院改为学校,或作救济院、图书馆,或成为娱乐场所。继河南之后,直、鲁、秦等地,也都纷纷盲从,华北佛教因此几乎衰绝。
冯玉祥将军深知军歌的作用。在那个烽火年代他写了很多的军歌,体现将军带兵打仗的风范。
自1912年始,冯玉祥带领的部队中,流传着许多首冯玉祥作词的歌曲,最主要的有3首——《射击军纪歌》、《战斗动作歌》、《利用地物歌》。冯玉祥要求官兵在出操、训练来回的路上,首先唱这3首歌,如果唱毕尚未到操场或营房,再唱其他歌。为什么冯玉祥会写这3首歌呢?
冯玉祥肖像
1912年2月19日,冯玉祥到陆建章处,正值陆编练左路备补军5个营。陆委任冯玉祥为第2营营长,并让他自己招募兵员。冯玉祥在景州(现景县)亲自招募,要求身体健康、素质淳朴。这一营人的训练由冯玉祥自定计划,除按陆军课目正规训练外,加设拳击技术班、器械体操班,并编了《八百字课本》、《六百字课本》,供士兵学文化,同时他还编了歌曲教全营唱。在他训练这一营人的时候,第80混战团(即冯曾任过管带的原80标)正于百灵庙作战。他写信给该团的老朋友们,探问作战实况,并问及以前的训练是否适合实际作战的需要。该团1营营长王石清、2营营长郑金声等都按实际作战的详细情况作了回答。冯玉祥研究了这些信件的内容,认真修改训练内容和计划,并把要点编成歌曲教唱,使士兵易于通晓,便于记忆,以提高部队战斗力,减少战时的伤亡。
《射击军纪歌》(共5段词,附第一段):射击军纪重要,皆须确实施行。虽在敌火之下,务要坚韧沉着。力求发扬枪火效力,时常注意利用地形,时常注意利用地形。
《战斗动作歌》(共5段词,附第一段):战斗动作切要,目兵(士兵)均须牢记:一闻前进命令,奋勇不顾敌火。战友伤亡取其子弹,如无命令不得顾之。
《利用地物歌》(共2段词,附第一段):战斗时,重射击,杀敌为第一。选择地物遮蔽身体最忌是蚁聚。留神小排指挥地域,不可擅离。攻击之时切莫占据难超之地,碍邻兵发枪击,要注意。
冯玉祥很重视军民关系。他为搞好军民关系,1922年编了一首《爱百姓歌》。他在谈到为何编这首歌时写道:“我在国民军时候,新兵入伍,首先教他们一首《爱百姓歌》,使他们一当兵就知道军民是怎样的关系,那他们以后再不敢欺压良民。而这样国民军也能得到民众的爱护。我想这个歌是有大作用的。”他讲到一次由常德开拔到津市,在大雨滂沱中,兵分5路。“人马车炮肃静整齐,完全照着预定计划,平平安安到达目的地,后来遇见常德各界绅商,谈到那次我们开拔,地方百姓都不知道,还以为是平常的行军演习,口口声声地夸奖。在那时的军队中是难有的。我觉得国家养军队,责任就在保护人民。不惊扰百姓,只是守了本分而已,有什么可夸的?”
《爱百姓歌》(共2段词,附第一段):军人须知爱惜百姓,我之粮饷民所供。食民之膏衣民之脂,遇有祸患我们保。平内乱,御敌扰,不使百姓受苦恼。纪律严,名誉好,军民一体国之宝。
冯玉祥著,《我的生活:冯玉祥自传第1卷》,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
冯玉祥 书法006年12月01日。冯玉祥著,《我的抗日生活:冯玉祥自传第二卷》,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12月01日。冯玉祥著,《我所认识的蒋介石》,台北市,捷幼,2007年07月09日。
将军所作之画在外间所见不多,这裏的一副画是1948年七月21日,即他遇难前不久,在美国纽约为龙云的第四子龙绳文(当时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所画 。
代表诗作
《我》
平民生平民活
不讲美不求阔
只求为民只求为国
奋斗不已守诚守拙
此志不移誓死抗倭
尽心尽力我写我说
咬紧牙关我便是我
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1949年9月,在冯玉祥遇难一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在北平隆重举行追悼会。毛泽东送了挽联,周恩来致悼词,高度评价了冯玉祥为实现民主的新中国所做的努力。
1953年,根据冯玉祥生前的愿望,将他的遗骨安葬在泰山,安葬仪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题写了挽联,郭沫若题墓壁“冯
玉祥先生之墓”;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悼念冯玉祥将军时称:忠贞爱国、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和历史功绩将永生在中国人民心中。
1984年,山东省泰安市人民政府在普照寺举办“冯玉祥先生在泰山”展览,院内有补刻的冯玉祥、赵望云合作诗画碑48块、周恩来1941年11月10日撰书《寿冯焕章先生六十大庆》碑以及冯玉祥在泰山的活动资料等。
冯玉祥遇难之后,由毛泽东主席亲自选址,葬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西麓。横跨西溪石峡两岸的大众桥是冯玉祥于1935年所建。
冯玉祥墓在大众桥东首,1952年破土动工,1953年10月15日安葬,举行骨灰安葬仪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黄炎培赠送挽联,李济深、于毅夫、梅龚彬、张治中、余心清、王昆仑、邵力子、冯玉祥夫人李德全及其子女和泰安地方各级领导、群众 800 余人参加了安葬仪式。
冯玉祥墓在泰山西溪口东侧,前临深涧,背依科学山,松柏苍郁,旁山临涧,肃穆庄严。墓为泰山花岗石砌成,墓壁上正方横镌郭沫若手笔“冯玉祥先生之墓”七个金色大字。骨灰盒在墓壁中央,外嵌冯玉祥先生侧面铜质鎏金浮雕头像以封穴。头像下嵌黑色磨光花岗石方碣,
上刻隶书冯玉祥收于1940年5月30日的自题诗《我》。墓阶4层,共66级,四层代表他一生走过的四个阶段:第一层,代表从出生到弱冠从军;第二层14级,代表从青年到成年;第三层14级,代表他由一个旧军人转变为坚定的民主战士;第四层18级,记述他坚持抗日,反对分裂,为祖国的民主与和平奋斗不懈的战斗生涯。66级象征他一生渡过了66个春秋。墓左侧有冯玉祥先生原配夫人刘德贞之墓。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冯玉祥故居,由书房、卧室、厨房、饭厅、侍卫室、客厅、花园等部分组成。厨房、饭厅3间于1937年被日本侵略军烧毁,今存19间。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巢湖市人民政府曾拨专款对故居房屋进行全面维修,恢复
原貌,并设法征集散存于乡间的有关文物。1988年,在冯玉祥先生诞辰106周年之际,将客厅辟为“冯玉祥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并对外开放。室内陈列有毛泽东、朱德题赠的挽帐两幅,周恩来题写的祝寿词及冯玉祥生平事迹照片、手迹、遗物等,系统地介绍了冯玉祥将军的一生。院内立有冯玉祥花岗岩全身塑像,故居门首悬有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冯玉祥故居"匾额。1989年5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重庆冯玉祥旧居重庆冯玉祥旧居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镇白鹤村。原为当
重庆冯玉祥旧居地乡绅张海南的住宅,当时称为“张家大院”1939年初,冯玉祥将军购买该院,命名“抗倭庐”。抗战期间冯玉祥携夫人李德全及其子女在此工作生活了七年。
冯玉祥旧居原为清晚期普通巴渝民居,总占地面积2937.5平方米。该建筑为土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小青瓦铺面,穿斗式梁架。
2000年,冯玉祥旧居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列为直辖后的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先后被授予“全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等称号。2003年8月31日完成了旧居的主体修复工程,并于2003年12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亲笔为冯玉祥旧居题写馆名。
西安人民为纪念冯玉祥将军1926年解西安之围而开建命名此门。位于西安城墙西门(安定门)以北。特将此门命名为“玉祥门”。
冯玉祥戎马一生,由士兵升至一级上将,所部从一个混成旅发展成为一支拥有数十万人的庞大军队。在其50余年的军事生涯中,以治军严、善练兵著称。在作战指挥上强调知己知彼,速战速决,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借助夜暗和恶劣气候,运用侧后突袭战术,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人称“布衣将军”。
由于冯氏一生中时常背主倒戈,因此有人将其字「焕章」改为「换章」(换章意即打麻将换牌之意),以讽刺其经常倒戈的行为。他还有「倒戈将军」的称号。
对于冯玉祥的倒戈次数,目前已经有很多历史学家和研究者进行更正,冯玉祥一生倒戈的次数准确的应该是九次,依次为:一、滦州起义倒满清;二、护国运动倒袁世凯;三、武穴停兵倒段祺瑞;四、北京政变倒吴佩孚;五、反奉战争倒张作霖;六、五原誓师倒北洋;七、国共分裂倒共产党;八、中原大战倒蒋介石;九、国共内战倒蒋介石。
对冯玉祥的个人评价不一,有人称赞其为爱国将军,也有人斥其为彻头彻尾的军阀。纵观其一生,在军阀混战时期多次下野又多次起兵,绑架暗杀政敌,充满对军队地盘的执着和对权力的渴望,是典型的旧军阀行径。抗战爆发后,虽然在军事上不再有大的作为,但其一直坚持着抗战的主张,并且为名族大义不再执着于个人得失,积极拥护国民政府,奔走于各种抗日活动,不失为一个爱国军人。周恩来总理在悼念冯玉祥将军时称:“冯玉祥将军是一位从旧军人转变而成的坚定的民主主义战士;虽然和所有的历史人物一样,由于政治视野的局限,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冯玉祥将军为中国民主事业的贡献,将是永垂不朽的。”
电影《建国大业》 陈凯歌饰:冯玉祥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冯玉祥
外文名Feng Yuxiang
别名冯基善、冯焕章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直隶青县(今河北省沧州市)
出生日期1882(壬午年)年11月6日
逝世日期1948年9月1日
职业军人,高级将领
信仰基督教
主要成就第一(二)次兰封之战
代表作品《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军衔北洋陆军上将、国军陆军一级上将
籍贯安徽巢县(今合肥巢湖)
政党中国国民党
称号基督将军、倒戈将军
人物生平
参加革命
冯玉祥原籍安徽巢湖,自幼在直隶保定长大。
1910年,冯被任命为陆军第20镇(师)第80标第三营管带(营长)。
1911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参与发动滦州起义,失败后被革职法办,递解保定。
1914年7月,冯玉祥任陆军第7师第14旅旅长,率部在河南、陕西一带参加镇压白朗起义军。9月任陆军第16混成旅旅长。
1915年奉令率部入川与护国军作战,暗中与蔡锷联络,于次年3月议和停战。1917年4月被免去第16混成旅旅长职。7月率旧部参加讨伐张勋辫子军有功,复任第16混成旅旅长。11月,孙中山举起护法大旗,段祺瑞派冯玉祥所部第16混成旅开往福建,与孙中山麾下的护法军作战。冯玉祥深明大义,公开通电全国,主张罢兵息争,南北议和。
1918年6月底,冯玉祥率部进驻湖南常德,被撤销免职处分,11月任湘西镇守使。
1921年率部入陕,8月任陆军第11师师长,从属直系军阀,率其部队入陕西,在陕西督军阎相文自杀之后,接任陕西督军,并以此地为地盘扩充,受到苏联大力支持壮大,其军队因此被称为“西北军”。1921年10月10日晋加陆军上将衔。
1922年夏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率部出陕援直,击败河南督军赵倜部,5月调任河南督军。因受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排挤,10月被派为陆军检阅使,率所部驻防北京南苑,抓紧练兵。12月31日授予陆军上将。
1923年曹锟、吴佩孚控制北洋政府后,冯玉祥在孙中山推动下,决心寻机推倒曹、吴军阀统治。1923年任河南省政府主席; 5月兼任西北边防督办。11月14日授将军府上将军。
北京政变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任直方第三军总司令,趁直、奉两军在石门寨、山海关等地激战,接受张学良50万银元的贿赂, 率军返回北京,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总统曹锟,推翻直系曹锟政府,驱逐清废帝溥仪出宫。脱离北洋军系,改编所部为“国民军”,电请孙文北上。导致山海关一路的吴佩孚失败,任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但迫于形势,又同反直系的军阀张作霖、段祺瑞妥协,组成以段为临时执政的北洋政府。
选派学员
1924年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进行了北伐战争。冯玉祥将军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积极参与和支持北伐。经刘伯坚倡导,在苏联顾问影响下,于1925年春末夏初,冯玉祥做出了向苏联派遣一批年轻的军官留学的决定。在严格的挑选和考试,在军官教导团300多名学员中,录取5人。冯玉祥又从各个部队亲自主持考试挑选出48名学员,其中24名派往苏联 ,另外24名派往日本。
西北军
1925年春迫于奉、皖两系军阀的压力,冯玉祥赴察哈尔张家口(今属河北)就任
合并图册西北边防督办,所部改称西北边防军(简称西北军)。8月任甘肃军务督办仍兼西北边防督办。在此期间,接受共产党人和苏联专家帮助,建立各种军事学校。1925年12月命令部下张之江劫持并杀害曾收复外蒙的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徐树铮。1926年1月在奉、直军联合进攻下被迫通电下野,旋赴苏联考察。8月中旬回国,迅即被广州国民政府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
五原誓师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不久,国民军在南口败退。危难之时,李大钊先后三次电请冯玉祥回国,希望他收拾残局,整理旧部,配合南方的国民军北伐。冯玉祥慨然接受李大钊的建议,提出:“进军西北,解围西安,出兵潼关,策应北伐”的战略方针。
9月初,冯玉祥到达山西五原。国民军的流散部队,听说冯玉祥回国,纷纷携枪归队。冯在同于右任、邓宝珊等人商量过之后,决定成立国民军联军。同年9月17日,国民军在五原城内举行了誓师授旗典礼,冯玉祥宣布成立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并就任联军总司令。参加典礼大会的有官兵万余人。誓师会上还举行了易旗仪式,将五色旗更换为青天白日旗。冯玉祥当场宣布:为表明国民军忠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决心出师北伐,国民军全体将士加入中国国民党;并郑重地向全国发出誓师宣言。会后,冯玉祥、于右任扛着红旗,率领全体官兵在五原街上游行。誓师大会后成立了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鹿钟麟任总参谋长,刘伯坚任政治部副部长,聘请苏联顾问乌斯曼诺夫为政治军事顾问。随即率部参加北伐战争,出师甘、陕,11月解西安之围。
五原誓师,在中国的大西北举起了武装讨逆的火炬,对于刚从广东开始的北伐战争,是一个有力的支持与配合。
国民革命
1927年1月26日,冯玉祥返抵西安。冯在共产党人的
帮助下,在陕甘等地颁布治理条例,改革地方行政机构,扶助工农运动。不久,宁汉对立形成,冯玉祥极为忧虑。武汉政府于4月18日决定举行第二期北伐,冯决定向东进军与武汉北伐军会师中原。他发布讨奉檄文,对鄂、豫、察、绥等地三路出师,自兼中路军总司令。4月冯玉祥所部被武汉国民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任总司令,旋率部东出潼关,鏖战中原,与北伐军唐生智部会师郑州。1927年11月再次击败直鲁联军、取得第二次兰封战役胜利。
1928年率部参加第二期北伐。10月去南京任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部长,次年辞职北上,被南京政府明令通缉。
中原大战
因军队编遣等问题与蒋发生利害冲突,在1929年和1930年爆发的蒋冯战争和蒋冯阎战争中失败下野,所部被蒋收编。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1933年5月与旧部方振武、吉鸿昌等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一举收复多伦等四县,但最终归于失败。此后他隐居泰山读书,并邀请了一些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讲学,共同分析世界大势,评论国内政局,同时,加强与各地抗日爱国力量的联系。他在住室墙壁上题有一副对联:“救民安有息肩日,革命方为绝顶人”,用以自勉。
1933年11月,李济深等联合第19路军将领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冯玉祥派代表前往参加。 1935年11月,他同宋庆龄、何香凝等13人,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主张。1935年4月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12月以蒋答应实行抗日为条件,在南京出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当选中常委。
抗战时期
1936年后,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第三战区督导长官、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军政部部长、军政部陆海空军抚恤委员会委员长等职。
不久受蒋排挤离职,仍奔走于鄂、豫、湘、黔、川等省,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
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召开的国民党五大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中执常委,1939年11月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当选中执常委,1945年5月国民党六届一中全会中当选中执常委。
出访美国
1946年9月以“特派考察水利专使”名义赴美,同时被强令退役。从1947年起,在
美公开抨击国共内战和国民政府的独裁,积极支持国内人民的民主运动,并以20年亲身经历,撰写《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一书,对蒋的专制独裁统治作了大量批判。
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当选为常务委员和政治委员会主席,随即发起组织民革驻美总分会筹备会。 他发表了《对被开除党籍的声明》,正式宣布“同国民党内民主派的同志们一起,为推翻蒋介石的独裁制度,在中国实现和平与民主而奋斗”。为了防范国民党特务暗害,冯玉祥还预立遗嘱,表示“要敢说,要敢作,要为人民受难,要为人民死”。
黑海罹难
1948年7月31日,应中共中央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
1946年冯玉祥,李德全在美国工作,在苏联驻美大使潘友新的帮助下,自美国回国乘“胜利”轮途经黑海在向敖德萨港(今属乌克兰)。
1948年9月1日行进途中因轮船失火与女儿冯晓达一起遇难,享年66岁。
装殓冯玉祥尸体的灵柩后空运到莫斯科,按照元帅遗孀的愿意,尸体已被火化。死者的几名家眷、苏军和社会代表参加了葬礼,死者享受到了阵亡军人的待遇。 冯玉祥的骨灰盒于1948年11月回到祖国。
主要功绩
参与滦州起义,主要目的是反对清王朝。20世纪初,清政府对外出卖主权,对内搜刮人民,劳动人民不甘压榨,多次举兵反抗。在1910年春,当时冯玉祥在清朝北洋军
任第八十三标三营管带,他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与王金铭(第二十镇七十九标一营管带)等人发起组织“武学研究会”,在士兵中秘密宣传反清革命,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武昌起义爆发后,冯玉祥与王金铭等积极密谋响应,决定加紧积蓄革命力量,准备在滦州武装起义,并与天津革命组织“共和会”会长白毓昆等人密切合作,共商举义事宜。1911年12月31日滦州起义爆发,1912年1月2日,宣布滦州独立,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并向全国发出通电,发表对内对外宣言及各种文告,阐明军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可是起义军准备进攻天津,在雷庄附近与清军展开激战。因敌众我寡,渐居劣势,战至次日黎明,起义军失败。滦州起义失败后,冯玉祥被革职递解保定。
滦州起义虽然失败,但大大动摇了清军军心,大长了革命军民的士气,对于推翻清廷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冯玉祥虽然没有亲临前线参与武装起义,但他以起义领导者的身份,参与了酝酿、筹划的前期过程,毫无疑问是起义的主要策划者和领导者。
家庭成员
婚姻
冯玉祥将军有过两次婚姻。
第一任妻子 刘德贞
第一子冯洪国
第二子冯洪志
第一女冯弗能
第二女冯弗伐
第三女冯弗矜
第二任妻子 李德全
第三子冯洪达
第四女冯理达
第五女冯颖达
第六女冯晓达
原配
冯玉祥将军有过两次婚姻。结发夫人刘德贞于1905年与冯玉祥结为伉俪,婚后夫妻相敬如宾。他们育有两男三女共5个孩子,长子冯洪国、次子冯洪志、长女冯弗能、次女冯弗伐、三女冯弗矜。1923年,刘德贞身染重疾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刘德贞与冯玉祥共同生活近20年,身为官太太,没有一点官太太的架子,平时与孩子们吃的都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衣,出门从不坐轿,在家里照样缝缝补补。因此,人们都称她为“平民夫人”。
继妻
冯玉祥将军与李德全女士的婚事经人介绍,一拍即合。李德全女士也是贫苦家庭出身,父亲是一位牧民,靠省吃俭用供女儿读书,后考入京师女子协和大学。毕业后到一家女中任教。
1924年,李德全女士与冯玉祥将军结婚。
全国解放后,李德全女士曾任卫生部部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等职。
子女
大儿子冯洪国,1930年在日本留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与张自忠、吉鸿昌一道抗日;
二儿子冯洪志(1917— )与蒋经国是留苏同学,二人交谊很深,现为美国中籍科学家。是国际著名的核子物理学家,同时又是材料力学、机械工业等方面的专家。1917年出生在北京,他是冯玉祥将军的原配夫人刘德贞所生。6岁时,母亲因患伤寒,医治无效,便离开了人世,其后,由继母李德全抚养成人。
冯洪志先生12岁时就和他的二姐冯弗伐一同赴苏留学,后转入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机械。1941年,中德断绝外交关系,冯洪志便回国到胡子昂任总经理的中国兴业公司任机械工程师。1945年初的冯洪志赴美留学,先进入纽约物理工学
院,获取硕士学位后进入加州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经过多年的奋斗,冯洪志终于成为全美高科技领域有影响的科学家。他亲自参加过美国许多大型核电站、核潜艇等重要设备的设计工作,为美国核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冯洪志还担任世界著名的泵业生产公司——沃尔辛顿公司的副总裁。
长女冯理达,著名病理学家,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副院长。
二女冯颖达曾留学前苏联到列宁格勒医学院,1950年回国,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丈夫吴增菲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他们有两个孩子都留学到美国。
三女冯晓达,1948年同父亲一起在黑海轮船上遇难。
小儿子:冯洪达
轶事典故
改名之事
冯玉祥本名冯基善,字焕章。十一岁因家境贫寒失学,只得住在父亲的营
盘里自修功课,其父希望替他补上兵额,领得一些“恩饷”以补助家庭用度。当时他父亲所在的清朝保练军是著名的“父子兵”,一般人是很难补得上的。他父亲的同营好友虽然知道他们的家庭境况,但由于彼此都是在贫困中挣扎的伙伴,除了在精神上给予安慰外,没有什么办法能帮助他们。
后来营中有了一个缺额,管带苗某就说:“这回该叫冯大爷的儿子补上去。”主管人员问:“叫什么名字?”苗管带一时想不起来,又怕耽误这一机会,就随手写了“冯御香”三字,后改为“冯玉祥”。
爱好读书
冯玉祥生平读书十分用功。他当士兵时,一有空就读书,有时竟彻夜不眠。晚上读书,为了不影响他人睡觉,就找来个大木箱,开个口子,把头伸进去,借微弱的灯光看书。冯玉祥担任旅长时,驻军湖南常德,规定每日早晨读英语2小时。学习时,关上大门,门外悬一块牌子,上面写“冯玉祥死了”,拒绝外人进入。学习完毕,门上字牌则换成“冯玉祥活了”。
倒戈将军
冯玉祥一生倒戈三次(另亦有8次的说法,下文有介绍),有“倒戈将军”之称!毛泽东谥其为“伪君子”。林彪庐山批判彭德怀时,就把彭德怀归入冯玉祥一类的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之列。从侧面可看出共产党骨子里对魏延式人物冯玉祥的评价不高。
对于冯玉祥的倒戈次数,已经有很多历史学家和研究者进行更正,冯玉祥一生倒戈的次数准确的应该是八次,依次为:
第一次 滦州起义 倒清朝
第二次 护国运动 倒袁世凯
第三次 武穴停兵 倒段祺瑞
第四次 北京政变 倒吴佩孚
第五次 拉郭松龄 倒张作霖
第六次 五原誓师 倒北洋
第七次 国共分裂 倒共产党
第八次 中原大战 倒蒋介石
基督将军
1917年冯氏皈依基督教受洗,并利用宗教力量来控制军队,故有“基督将军”的称号。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冯玉祥与其部将张之江、李鸣钟、张树声、韩复榘等人打起反清旗号,参与了“滦州起义”,可惜被人出卖,功败垂成。事后,冯玉祥被革职递解保定,不久后却辗转来到北京。到北京后,得到军政执法处处长陆建章的营救和提拔,作了京卫军营长。在北京的这段时间,冯玉祥对基督教有了更多的接触,他几乎每个礼拜天都要去美以美会的亚斯立堂(即崇文门堂)参加礼拜,并和该堂主任牧师刘芳结为好友,与其畅谈信仰之道。此时,冯玉祥对基督教信仰的理解深刻了许多。他说:“耶稣是个大革命家。他讲贫穷的人得福音,被掳的得释放,被捆绑的得自由;他还责备法利赛人假冒为善。”此言中明显地包含着以宗教救国的思想。
1917年圣诞节,刘芳牧师在亚斯立堂主持隆重的洗礼,共有94人接受洗礼,冯玉祥将军也在其中。自此,冯玉祥正式加入基督教,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
冯玉祥正式归主后,便严格按圣经的要求做人,无论治军,还是生活,都活出了基督徒应有的品格,也尽上了基督徒应尽的本分。
冯玉祥倡导“以教治军”,用基督教的教导来管理官兵。提倡节俭,反对奢华,要求官兵洁身自好。冯玉祥与士兵一样,穿灰布军装,睡稻草地铺,每餐仅一菜一汤,数十年如一日。在冯军中严禁吃喝嫖赌,严禁穿着绸缎,甚至严禁吸食香烟,冯玉祥自己也从来不用烟酒待人。为了使官兵对基督教信仰有更多了解,冯玉祥经常邀请教会的牧师到军中传讲福音,教导官兵以基督教信仰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为愿意归主的官兵施洗。同时,冯玉祥也为军中聘请了随军牧师,以更好地传扬福音并牧养军中的信徒。在冯玉祥的这种努力下,部下不少官兵归信了基督。单1924年一次聚会中,就有官兵5000人接受了洗礼。冯军中信仰基督教的官兵,最为著名的是张之江将军,张之江曾经极力反对基督教,但在冯玉祥的影响下,最终成为虔诚的基督徒。他曾于1925年花去30000银圆,印刷了10000册圣经,封面上烫有金字:“此乃天下之大经也”。此批圣经分发给部下阅读,也分送给一些愿意接受基督教信仰的慕道友。
冯玉祥1919年冯玉祥被调任湘西镇守使,驻守常德。期间,结识了美国传教士罗感恩大夫,罗氏时常给冯部下的官兵看病、讲道。后来,罗感恩在给冯玉祥的妻弟治疗精神病时,被其开枪打死,冯玉祥对此深感愧疚。为了补偿内心的亏欠,冯玉祥给远在美国的罗感恩之子寄去800块大洋作为学费。不料,罗子却将此款原封不动地返还。冯玉祥便用此款建造了一座可容纳500人的礼拜堂,定名“思罗堂”。此堂全部为木质结构,可以随时拆迁,随意挪动。此后,冯玉祥的军队迁在哪里,就把这座活动礼拜堂搬到那里。
1922年,任陕西督军后,冯玉祥依然对信仰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和陕西教会的同工多有联系,其中关系最笃的是时任陕西圣公会会长的浦化人牧师。浦化人被国民党逮捕后,还是冯玉祥设法将其保救出狱。在陕西期间,冯玉祥计划在察哈尔省(今属河北省)的张家口兴建一个“福音村”,并已请人绘制了蓝图。村的中央是教堂,四围是住宅,还有学校和戏院。可惜后因战争爆发,使这一美好的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1936年,南京基督教会在莫愁路举行新堂破土仪式,冯玉祥应邀参加了布道活动,还给教堂的奠基石题了词——“因为那立好了根基的就是耶稣基督”。冯玉祥的墨宝至今依然存留,常常吸引游人驻足欣赏。
中原毁佛
1927年,笃信基督教的冯玉祥在河南废寺逐僧,将大相国寺改成市场。并发动全省毁佛运动,所有比丘、比丘尼一律驱逐。所有寺产没收,寺院改为学校,或作救济院、图书馆,或成为娱乐场所。继河南之后,直、鲁、秦等地,也都纷纷盲从,华北佛教因此几乎衰绝。
自编军歌
冯玉祥将军深知军歌的作用。在那个烽火年代他写了很多的军歌,体现将军带兵打仗的风范。
自1912年始,冯玉祥带领的部队中,流传着许多首冯玉祥作词的歌曲,最主要的有3首——《射击军纪歌》、《战斗动作歌》、《利用地物歌》。冯玉祥要求官兵在出操、训练来回的路上,首先唱这3首歌,如果唱毕尚未到操场或营房,再唱其他歌。为什么冯玉祥会写这3首歌呢?
冯玉祥肖像
1912年2月19日,冯玉祥到陆建章处,正值陆编练左路备补军5个营。陆委任冯玉祥为第2营营长,并让他自己招募兵员。冯玉祥在景州(现景县)亲自招募,要求身体健康、素质淳朴。这一营人的训练由冯玉祥自定计划,除按陆军课目正规训练外,加设拳击技术班、器械体操班,并编了《八百字课本》、《六百字课本》,供士兵学文化,同时他还编了歌曲教全营唱。在他训练这一营人的时候,第80混战团(即冯曾任过管带的原80标)正于百灵庙作战。他写信给该团的老朋友们,探问作战实况,并问及以前的训练是否适合实际作战的需要。该团1营营长王石清、2营营长郑金声等都按实际作战的详细情况作了回答。冯玉祥研究了这些信件的内容,认真修改训练内容和计划,并把要点编成歌曲教唱,使士兵易于通晓,便于记忆,以提高部队战斗力,减少战时的伤亡。
《射击军纪歌》(共5段词,附第一段):射击军纪重要,皆须确实施行。虽在敌火之下,务要坚韧沉着。力求发扬枪火效力,时常注意利用地形,时常注意利用地形。
《战斗动作歌》(共5段词,附第一段):战斗动作切要,目兵(士兵)均须牢记:一闻前进命令,奋勇不顾敌火。战友伤亡取其子弹,如无命令不得顾之。
《利用地物歌》(共2段词,附第一段):战斗时,重射击,杀敌为第一。选择地物遮蔽身体最忌是蚁聚。留神小排指挥地域,不可擅离。攻击之时切莫占据难超之地,碍邻兵发枪击,要注意。
冯玉祥很重视军民关系。他为搞好军民关系,1922年编了一首《爱百姓歌》。他在谈到为何编这首歌时写道:“我在国民军时候,新兵入伍,首先教他们一首《爱百姓歌》,使他们一当兵就知道军民是怎样的关系,那他们以后再不敢欺压良民。而这样国民军也能得到民众的爱护。我想这个歌是有大作用的。”他讲到一次由常德开拔到津市,在大雨滂沱中,兵分5路。“人马车炮肃静整齐,完全照着预定计划,平平安安到达目的地,后来遇见常德各界绅商,谈到那次我们开拔,地方百姓都不知道,还以为是平常的行军演习,口口声声地夸奖。在那时的军队中是难有的。我觉得国家养军队,责任就在保护人民。不惊扰百姓,只是守了本分而已,有什么可夸的?”
《爱百姓歌》(共2段词,附第一段):军人须知爱惜百姓,我之粮饷民所供。食民之膏衣民之脂,遇有祸患我们保。平内乱,御敌扰,不使百姓受苦恼。纪律严,名誉好,军民一体国之宝。
个人作品
冯玉祥著,《我的生活:冯玉祥自传第1卷》,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
冯玉祥 书法006年12月01日。冯玉祥著,《我的抗日生活:冯玉祥自传第二卷》,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12月01日。冯玉祥著,《我所认识的蒋介石》,台北市,捷幼,2007年07月09日。
将军所作之画在外间所见不多,这裏的一副画是1948年七月21日,即他遇难前不久,在美国纽约为龙云的第四子龙绳文(当时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所画 。
代表诗作
《我》
平民生平民活
不讲美不求阔
只求为民只求为国
奋斗不已守诚守拙
此志不移誓死抗倭
尽心尽力我写我说
咬紧牙关我便是我
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人物纪念
追悼会
1949年9月,在冯玉祥遇难一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在北平隆重举行追悼会。毛泽东送了挽联,周恩来致悼词,高度评价了冯玉祥为实现民主的新中国所做的努力。
1953年,根据冯玉祥生前的愿望,将他的遗骨安葬在泰山,安葬仪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题写了挽联,郭沫若题墓壁“冯
玉祥先生之墓”;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悼念冯玉祥将军时称:忠贞爱国、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和历史功绩将永生在中国人民心中。
1984年,山东省泰安市人民政府在普照寺举办“冯玉祥先生在泰山”展览,院内有补刻的冯玉祥、赵望云合作诗画碑48块、周恩来1941年11月10日撰书《寿冯焕章先生六十大庆》碑以及冯玉祥在泰山的活动资料等。
将军陵墓
冯玉祥遇难之后,由毛泽东主席亲自选址,葬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西麓。横跨西溪石峡两岸的大众桥是冯玉祥于1935年所建。
冯玉祥墓在大众桥东首,1952年破土动工,1953年10月15日安葬,举行骨灰安葬仪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黄炎培赠送挽联,李济深、于毅夫、梅龚彬、张治中、余心清、王昆仑、邵力子、冯玉祥夫人李德全及其子女和泰安地方各级领导、群众 800 余人参加了安葬仪式。
冯玉祥墓在泰山西溪口东侧,前临深涧,背依科学山,松柏苍郁,旁山临涧,肃穆庄严。
墓为泰山花岗石砌成,墓壁上正方横镌郭沫若手笔“冯玉祥先生之墓”七个金色大字。骨灰盒在墓壁中央,外嵌冯玉祥先生侧面铜质鎏金浮雕头像以封穴。头像下嵌黑色磨光花岗石方碣,
上刻隶书冯玉祥收于1940年5月30日的自题诗《我》。墓阶4层,共66级,四层代表他一生走过的四个阶段:第一层,代表从出生到弱冠从军;第二层14级,代表从青年到成年;第三层14级,代表他由一个旧军人转变为坚定的民主战士;第四层18级,记述他坚持抗日,反对分裂,为祖国的民主与和平奋斗不懈的战斗生涯。66级象征他一生渡过了66个春秋。
墓左侧有冯玉祥先生原配夫人刘德贞之墓。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故居
安徽冯玉祥故居,由书房、卧室、厨房、饭厅、侍卫室、客厅、花园等部分组成。厨房、饭厅3间于1937年被日本侵略军烧毁,今存19间。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巢湖市人民政府曾拨专款对故居房屋进行全面维修,恢复
原貌,并设法征集散存于乡间的有关文物。1988年,在冯玉祥先生诞辰106周年之际,将客厅辟为“冯玉祥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并对外开放。室内陈列有毛泽东、朱德题赠的挽帐两幅,周恩来题写的祝寿词及冯玉祥生平事迹照片、手迹、遗物等,系统地介绍了冯玉祥将军的一生。院内立有冯玉祥花岗岩全身塑像,故居门首悬有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冯玉祥故居"匾额。1989年5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重庆旧居
重庆冯玉祥旧居重庆冯玉祥旧居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镇白鹤村。原为当
重庆冯玉祥旧居地乡绅张海南的住宅,当时称为“张家大院”1939年初,冯玉祥将军购买该院,命名“抗倭庐”。抗战期间冯玉祥携夫人李德全及其子女在此工作生活了七年。
冯玉祥旧居原为清晚期普通巴渝民居,总占地面积2937.5平方米。该建筑为土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小青瓦铺面,穿斗式梁架。
2000年,冯玉祥旧居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列为直辖后的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先后被授予“全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等称号。2003年8月31日完成了旧居的主体修复工程,并于2003年12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亲笔为冯玉祥旧居题写馆名。
西安城墙
西安人民为纪念冯玉祥将军1926年解西安之围而开建命名此门。位于西安城墙西门(安定门)以北。特将此门命名为“玉祥门”。
人物评价
冯玉祥戎马一生,由士兵升至一级上将,所部从一个混成旅发展成为一支拥有数十万人的庞大军队。在其50余年的军事生涯中,以治军严、善练兵著称。在作战指挥上强调知己知彼,速战速决,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借助夜暗和恶劣气候,运用侧后突袭战术,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人称“布衣将军”。
由于冯氏一生中时常背主倒戈,因此有人将其字「焕章」改为「换章」(换章意即打麻将换牌之意),以讽刺其经常倒戈的行为。他还有「倒戈将军」的称号。
对于冯玉祥的倒戈次数,目前已经有很多历史学家和研究者进行更正,冯玉祥一生倒戈的次数准确的应该是九次,依次为:一、滦州起义倒满清;二、护国运动倒袁世凯;三、武穴停兵倒段祺瑞;四、北京政变倒吴佩孚;五、反奉战争倒张作霖;六、五原誓师倒北洋;七、国共分裂倒共产党;八、中原大战倒蒋介石;九、国共内战倒蒋介石。
对冯玉祥的个人评价不一,有人称赞其为爱国将军,也有人斥其为彻头彻尾的军阀。纵观其一生,在军阀混战时期多次下野又多次起兵,绑架暗杀政敌,充满对军队地盘的执着和对权力的渴望,是典型的旧军阀行径。抗战爆发后,虽然在军事上不再有大的作为,但其一直坚持着抗战的主张,并且为名族大义不再执着于个人得失,积极拥护国民政府,奔走于各种抗日活动,不失为一个爱国军人。周恩来总理在悼念冯玉祥将军时称:“冯玉祥将军是一位从旧军人转变而成的坚定的民主主义战士;虽然和所有的历史人物一样,由于政治视野的局限,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冯玉祥将军为中国民主事业的贡献,将是永垂不朽的。”
艺术形象
电影《建国大业》 陈凯歌饰:冯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