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武汉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周克玉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江苏阜宁
出生日期1929.1
逝世日期2014年3月25日
职业解放军高级将领
毕业院校抗日干部学校
信仰中国共产党
主要成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代表作品《天方行草――克玉出访日记》
周克玉,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人,1941年参加革命,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转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4年 苏北射阳县抗日干部学校学员、学救会主任
1945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
1946年 苏北射阳县委青年工作队队员,陈良区青联主任、县青联常委、县后勤总队部组织干事。
1947年 参军,任苏北5分区建阳总队喻口独立连副指导员、指导员
1948年 任苏北5分区独立3团政治处组织干事
1949年 陆军军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见习干事,军干部管理部任免科科员
1953年 陆军军速成学校干部科副科长,第81文化速成中学干部处副处长
1956年 陆军军政治部干部部任免科科长、军政治部干部处副处长
1960年 北京军区政治部秘书处秘书科秘书,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秘书
1965年 炮兵团政委、师政治部副主任
1969年 济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1976年 山东军区独立第1师副政委、独立师副政委
1978年 济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1980年 济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1982年 陆军六十七军副政委
1983年 陆军六十七军政委
1984年总政治部主任助理、部党委委员
1985年 总政治部常务副主任、党委委员、副书记
1990年 总后勤部政委、党委副书记
1998年 第九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5年增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党的十二、十三、十四大代表,第六、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解放军总后勤部原政治委员周克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3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周克玉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1994年5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荣获解放奖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革命生涯中,历任儿童团团长、学生救国会主席、县参议员、区青年联合会主任、组织干事、连副政治指导员兼排长、连政治指导员、宣教干事、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团政治委员、济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师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军副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助理、常务副主任等职,参加了涟水、益林、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参加了抗美援朝,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周克玉同志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65岁授上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后勤部政治委员,第9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克玉的大部分诗词在形式上不肯刻意遵守唐代以来近体诗的格律要求,而他的诗歌又大大有别于“五四”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是一种新旧结合的样式。有民谣的直白,也有古风的旷达,像是脱口而出,却又耐人寻味。
在这数百首作品当中,不乏情韵悠长者,清新自然,不粘不滞,高远淡泊,深得古风妙处,其中也颇多“心有戚戚焉”的人生感悟,令人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更重要的,这些诗是与时事紧密结合的,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绝不会混入唐人集中难以分辨。其实,周克玉所关心的问题并不囿于自己工作生活的小范围以内,而是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洞察民生疾苦,怀“兼济天下”之心。目之所见,深植于心,诉诸笔端,发人感慨。先看下面这几首诗。这是诗人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这感悟中也蕴含着对诸多社会问题的思考。
周克玉的诗词呈现出新颖、独特的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天方行草――克玉出访日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年10月)是一本被周南先生称为“功补信史”的著作,其中以日记的形式记述了作者从1985年10月――2002年9月,17年间6次主要的出访经历,出访十六国,行程百万里。文中亦颇多诗作,记述异域风情,抒发内心感慨,情景交融,诗文并茂。这中间多数诗作已经收入前面提到的两本诗集当中,还有一些则是令人耳目一新。
周克玉诗中有一股流动的真情,如其人一样率真坦荡,清澈透明,同时还体现出令人钦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他的诗不仅“情真”、“味厚”,更可贵在于“格高”,其内容上贴近生活,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时代风貌,在语言表达上大气硬朗,谦逊里透出风骨,平实中蕴涵着一种精神。这不仅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这精神中还蕴含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或可谓之民族之魂魄,不可磨灭,不会消歇。
周克玉将军为人和蔼,善交友。在经常造访他的友人中,有领导干部,也有科技人员;有在职的,也有离退休的;有从政的,也有经商的;有要人,也有百姓;更多的则是文化、艺术、理论界人士。有时一天要接待几种不同类型的人,交谈的话题跳跃性大,知识涵盖面宽。他常常给人这样一种印象:谈什么懂什么。研究党史国史的著名教授邵维正说:“周克玉政委博学多识,他的谈话,文化含量高。” 在和平时期的工作中,表现出的则是一片“爱民”之心。曾先后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一些同志,对周克玉将军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他对人民群众的事,对基层官兵的事,格外关心。1990年,周克玉由总政治部副主任调任总后勤部政委。总后的单位多数都驻在大城市,而他到任后,首先到环境条件最恶劣的青藏高原部队调研和看望官兵。当他得知在建设青藏公路和铺设输油管线以及运送物资中牺牲了不少官兵时,专程去为烈士墓献花;又冒着雨、打着手电筒一家一户地走访看望了20多名烈士的遗属和子女,并当场拍板解决困难。事隔10年,当时陪同他看望的一位大校军官至今谈起此事还感慨颇深地说:“当时周政委要求,看望时一家都不能漏,少说客套话,主要是问有什么困难。见到政委,有好几个遗属都泣不成声。”在谈到这件事时,周克玉将军说:“作为烈士的遗属和子女,困难和苦衷要比常人多得多,特别是精神之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离开青藏高原不久,他又到条件同样艰苦的嫩江基地和武汉基地驻偏远山区的几十个仓库,实地了解情况,解决困难。他说,越是艰苦地区,越是基层,困难越多,越需要首长和机关去解决。有些战士在高山哨所值勤,周克玉坚持要上去看望。他对劝阻的随行人员说:“战士都是孩子,离开了父母到山沟仓库当几年兵,有的连一趟县城都没进过就退伍了。对这些战士,无论他们的哨位有多高,路有多远,我都应该去看一眼。”看望中,见到许多战士与他握手时直掉泪,他尽量放慢脚步,让战士握手时间长一些。从一个仓库到另一个仓库,有的要行车很长时间,如果时间宽裕,他就顺路到沿途村庄歇脚,以便与老百姓拉拉家常,了解民情。有一次,周克玉政委在一个山区村庄与农民交谈中,看到他们生活艰难,很动情,让工作人员把带在路上野餐用的方便面、香肠、饮料等分给老人和孩子。
1995年,周克玉将军离开了部队领导岗位,当选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任副主任委员。他把深入实际、服务于民的作风又带到了国家立法工作中。人大法律委员会分工他组织审议修改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十几部法律,在审议修改前,他都亲自下去作深入调研。1999年,为了审议修改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他不顾因腰腿痛造成行走不便等困难,带人到人烟稀少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气象站等偏远基层单位调研。他说:“调查研究得越深细,出台的法律才越符合实际,越能反映和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是立法的目的,也是法律的本质。”
据跟随周克玉十几年的警卫人员介绍,周克玉将军对穷苦群众、基层官兵、科技人员、先进典型、年轻干部、离
周克玉退休老同志、特别是革命烈士和老同志遗孀,有着特殊的感情。比如,家乡群众来北京找他办事,能办的他都给予帮助,尤其是对来看病的,总是嘱咐工作人员尽快安排就医,对不符合原则不能办的事,作耐心解释,对有经济困难的,送给路费,甚至让工作人员买好车票;他出差所到之地,凡有烈士陵园或烈士墓的,都要去看一看;逢年过节,他看望和拜访的重点对象是知名专家、住医院的老同志和遗孀,看望的重点单位则是基层连队、干休所和幼儿园;出差每离开一个单位,都必须到炊事班与炊事员们握个手,告个别;在总后任政委期间,亲自过问解决机关中青年干部的住房问题,看到有的年轻干部结婚无房,他指示有关部门:“哪怕解决一间房,安个床,支个灶,也算是个家。安居才能乐业。”并督促建了几栋包括营连职单元在内的宿舍楼。警卫人员还谈到,周克玉将军和老伴王昭,每年都拿出自己的积蓄捐资助学。救助对象主要是家乡农村的穷孩子。在已救助的50多个学生中,有的从小学资助到高中,有的上了大学后还继续资助。冬天,他和老伴从家中找出些衣服,让工作人员寄给救助对象。他说:“我小时候也是农家苦孩子,我知道穷人过冬的滋味。” 文怀沙不愧是著名学者,有眼力,把“求真务实”作为周克玉将军“善”和“美”之心灵的归结,一下子就寻到了源,触到了根,见到了本,揭示了周克玉将军大智大儒之真谛。周克玉故居高清大图
2006年5月9日,原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周克玉上将来扬州考察,扬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燕文,副市长陈卫庆,军分区领导常高潮、董文林,市政府秘书长杨明荣陪同考察。在古运河畔,周克玉驻足长留,由衷赞叹:“扬州夜景宛若人间仙境”。周将军深情寄语:扬州要进一步做好“运河文章”、“人文文章”和“环保生态文章”,把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得更加文明富裕秀美。
2001年11月21日至23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克玉一行来安徽省就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研究修改的《文物保护法》进行立法调研。
在皖期间,周克玉一行听取了安徽省文物局关于安徽省文物保护情况的汇报,并赴九华山进行了调研,实地考察了文物保护情况。调研中,他对安徽省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好评。
孟富林,安徽省委副书记沈跃跃,全国政协常委卢荣景,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天栋,安徽省政府副省长田维谦,安徽省军区副政委杨洪立,原安徽省军区司令员沈善文等,在合肥会见了周克玉一行。会见中,周克玉充分肯定了安徽省在社会经济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和人大工作方面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对安徽省人大常委会正在对安徽省公安厅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和省工商局市场监督管理工作进行的评议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6年4月19日,后勤部原政委、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周克玉上将一行来汉考察。
周克玉一行先后来到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和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参观考察,追寻“铁军”精神的源头,了解湖北省、武汉市开展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的情况。周克玉对省、市新四军研究会在弘扬“铁军”精神、构建和谐社会、配合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武汉市委副书记叶金生会见了周克玉一行。省老领导、省新四军研究会会长王群和市老领导、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第一会长何其雄陪同考察。
说到“将军”,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叱咤风云”这个词。然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原政委周克玉上将,人们深为他的“儒者”风范所折服。
“儒”,古指学者。故此,通常人们把博学善文的军中将帅称为“儒将”。唐代诗人薛能在《清河泛舟》诗中,描写春秋时晋国元帅郄?为:“儒将不须夸郄,未闻诗句解风流。”可见,儒将者,贵在“儒”也。
最早听人称周克玉为儒将的是著名学者、楚词专家文怀沙老教授。文老是周克玉将军的挚友,1997年周克玉出版诗集《京淮梦痕》,就是文老作序。当时,笔者有幸拜读序文后,甚赞文老的文采、文风。他用手捻着胡须,一脸认真地说:“为儒将诗集作序,马虎不得。”
周克玉将军“博洽多闻”,得益于博览群书。在谈到读书学习时,他说:“我主要是靠自学。所谓‘自学’,就是自己学,自觉自愿地学,自始自终地学,自强不息地学。”他参加革命50多年来,至今保持着每天读书写日记的习惯。在他家中,有一个大书房和一个书法室——“躬耕堂”,闲暇时间,你总能在这两个地方找到他的身影。几十年来,他勤奋地躬耕于知识的海洋。如果你走进他的书房,映入眼帘的是那摆满十几个大书柜各种各类的书籍,尤以文史哲类居多。信手翻来,你会发现,在许多书页上,都留下了他圈、点、批的痕迹,还有他随读随记的字条夹于其中。周克玉将军兴趣广泛,在文化活动方面,经常应邀参加各种座谈会、恳谈会、首发式、首映式以及参观各种书画展览等;在体育锻炼方面,喜欢游泳、打网球和练快步走;在交友方面,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是他说:“我虽然有这爱好那爱好,但第一爱好是读书,书是我的终身朋友,读书是我生活的第一需要。”年过古稀,但仍每天读书不止。他之所以“博洽多闻”,这,或许就是一“解”吧。
大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作为将军,周克玉之“儒”,也曾化为治军之力。比如,他先后作为总政治部副主任和总后勤部政委,对如何有效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许多自己的见解。他主张把思想政治工作从说教式、简单化和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强调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含量,借助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塑造军人美的心灵。仅这窥豹之斑,就足以使我们看到这位儒将的智与谋。
《健康生活报》2001年第8期以封面人物介绍了周克玉将军,并发表了将军用自己的诗作挥就的书法作品:“勿因位尊沾自喜/任重岂可忘乡梓/娘亲教我时谨慎/万变不离农家子”。这首题为《乡音》的诗,是1994年6月他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时写下的。
他从十几岁开始记日记,不少日记都是用诗歌写成的。1945年4月25日是周克玉将军终生难忘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他从盐城射阳中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5日夜里,他在日记本上写了一首题为《启明星》的诗歌:“春雨绿柳新装/风和气爽苗壮/今晨的启明星/特别特别的亮//脚踩泥泞小径/前方道路宽广/今晨的启明星/特别特别的亮//母亲最懂儿心/喜在胸中深藏/今晨的启明星/特别特别的亮”。如果说,我们从这首诗歌中所看到的还只是一个年仅16岁的中学生新党员心灵的纯真和对党的赤诚的话,那么,两年后在解放战争最紧张的时期,周克玉担任部队指导员,他在战火中写下的诗,不仅能把读者带进枪林弹雨,而且可从中感受到这位基层指挥员的英武、勇猛和豪气。
周克玉将军是个善思考、勤动笔的人。在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并写下了四五百首诗词。1997年,他在出版诗集《京淮梦痕》的同时,还出版了论文集《京淮求真》。细读这两本书,你所看到的是这位将军17岁从苏北出发参加新四军到66岁离任于北京一路走来所留下的半个世纪的脚印。
周克玉将军收藏了许多古今书法名帖,读帖已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的体会是,经常读帖,可以潜移默化地融会古今名家的书法风格。他对书法的理解是:法无定法。所以他练字时虽然也常把帖摆在旁边,但并不对着帖一笔一画地去描,只是意临。他说:“字由人写,每个人写出的字都应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他的一位书法界朋友说:“克玉是位将军书法家。他练书法,运笔前先构思片刻,一旦起笔,便随心所欲,轻重快慢自然而出,一幅作品无论长短,都是一气呵成。所以,他的书法,大字粗犷,有豪气;小字清秀,有灵性;通篇流畅,无做作之嫌;或行或楷,字字端庄。”欣赏他的作品,不仅能感受到这位儒者行笔走墨的敏思、韵势和法度,更能由字见人,看出这位将军为人做事的认真、严谨和方寸。
对于春秋时代的儒将郄元帅来说,能文善诗,或许也就够了,但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上将周克玉来说,仅诗词书法和博洽多闻,还不足以展示他内在的“儒将”风范。“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思想是,要求为吏者“效国爱民”。人民军队的“儒将”,更应以国为重,以民为本。这一点,在周克玉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周克玉1929年出生在苏北的一个贫寒农家。他说:“小时候的事,有一件我记得最清楚,那就是特别想上学读书。”虽然家里穷得有时揭不开锅,父母还是勒紧裤带,于1936年他7岁时,送他进了一所只收书本钱不收学杂费的官办农村小学。后来几经辍学、转学、寄读,断断续续地读到了中学。1941年,共产党在苏北建立革命根据地,他开始接受革命思想。1945年,16岁的周克玉被破格发展为共产党员。1946年,他带领民工支前队参加了涟水保卫战。1947年转入新四军在苏北喻口区独立连任指导员,由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从指导员到上将,至今历史跨度54年,周克玉已由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砺炼成躬耕不止的离任老将军。回首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他深思着说:“无论是战争年代扛枪打仗,还是和平时期做各项工作,虽然也考虑一些个人和家庭的事,但是,‘国’和‘民’这两个字,就像两盏灯,在我脑海里闪着光,只要这光亮不灭,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人做事。”
了解周克玉的人都说,这位将军做人做事,贯穿其中的一个精神,就是“效国爱民”。在谈到他为什么要从军时,他说:“我青年时代,是旧中国社会秩序最为混乱、民众苦难最为深重的时期。上有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有地主恶霸、土豪劣绅的肆意盘剥,加之土匪如毛,恶棍横行,敲诈勒索,鱼肉乡民;特别是日军侵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百姓活得非常艰难和痛苦。共产党到苏北后,宣传‘救国救民’。这四个字,像一把火,一下子把我点着了,我就是这样走进了共产党,走进了新四军,一直走到现在。”
周克玉将军不仅用“国”和“民”这两盏灯照亮自己的路,他同样用这两盏灯照亮着子女们的路。他家教甚严,要求孩子们最多的,就是任何时候都要以国为重,以民为本。在1979年那场自卫反击作战中,他把儿子和女婿都送到前线。
“新四军研究会”是1979年,由栗裕同志发起成立的。“文革”后,栗裕在广州疗养,有一次和当地人聊天时,无意中发现,他们竟然不知道“新四军”这支抗战中与“八路军”齐名、由共产党领导的著名部队。后来,他便与彭冲、张震等新四军老将一道,发起成立了新四军研究会(全称为: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首任会长为叶飞。这个研究会实际上是全军性的,因为新四军研究事实上也是我军军史研究重要组成部分。
叶飞逝世后,由彭冲同志接任会长,南京军区老政委傅奎清任副会长,谭碧兴任第二副会长。2004年时,彭冲已接近90岁,其它几位副会长也在80岁左右,这时候研究会就讨论要找一位相对年轻的新四军老战士来做会长,几经遴选,最后定了他们一路看着成长起来的周克玉。
“主要还是因为他的个人经历与新四军息息相关,出任会长也是了了他的心愿。接任两年多的时间,他走遍了江苏、安徽、河南、湖南、江西、湖北等根据地凭吊历史,缅怀英烈,他不仅详细听解说员讲,有时遇上自己熟悉的事迹和人物,他也及时补充、提建议。他这个人,闲不住,重感情,标准高。”提及这位老领导,新四军研究会的“得力干将”——前军事医学科学院政治部副主任蔡宜乔将军也是满脸敬佩。
“说实话,当时我已在总政干了6年,总后干了6年,又在人大待了5年,从能力、精力等各方面来说都希望退下来,(新四军)研究会摊子大,任务重,我怕不能胜任。但后来几个老同志反复找我谈,出于对历史的责任和对新四军的情感,我接受了任命。”
周克玉之所以没再推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早在1998年,他曾受邀出席“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成立大会,就是这次大会,使他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至今我还记得,大会当天,原本以为来人不会很多,结果哗啦啦来了3000多人,而且大多数是80岁以上的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中有的人还是推着轮椅来的,由于来的人太多,(会场里)连过道里都挤满了人。那次大会开得很成功。我想,这是和新四军自身特殊的战斗历程分不开的。”
2004年底,经彭冲等人力邀,刚刚卸任的周克玉开始代理“新四军研究会”会长职务。在他的操持下,筹划已久的“新四军联谊会”得以在北京召开,彭冲出席并讲了话。次年,周克玉接任会长之职。2006年初,“新四军研究会”第四次常务会议召开,理事会顺利通过了研究会章程。
为了更好地提炼和升华“铁军精神”的思想内涵,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军人及各界青年,周克玉除了参加各地新四军研究会举办的重要活动外,还千里迢迢赴上海、江苏、安徽、福建、河南、江西、湖北等新四军战斗过的革命老区和纪念地考察调研,每到一地,他都一定要去新四军老战士及遗属家中坐一坐、看一看,通过与他们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从中获得启发和灵感。周克玉所说的“走”,可不是“走过场”,他是真的身体力行,实地考察,并为此不舍千里,风雨无阻。“记得有一次前往福建长汀瞻仰杨成武将军墓,当时天上下着大雨,我们问是否可在车里举行个仪式,这样就不必下车了。他听了,很生气的样子,手一挥,大声说,下车!就这样,那天我们和他一起冒雨瞻仰了杨成武将军墓。这之后,去任何地方,遇上再大的雨,我们也都知道该怎么做了。”在周克玉身边工作的一位同志这样告诉记者。
正是周克玉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不断感染和带动身边的同志,这个以宣传和弘扬“铁军精神”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也正身体力行,孜孜践行着“铁军精神”,并且将这种精神发扬到一个新的高度。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周克玉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江苏阜宁
出生日期1929.1
逝世日期2014年3月25日
职业解放军高级将领
毕业院校抗日干部学校
信仰中国共产党
主要成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代表作品《天方行草――克玉出访日记》
个人简介
周克玉,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人,1941年参加革命,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转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个人履历
1944年 苏北射阳县抗日干部学校学员、学救会主任
1945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
1946年 苏北射阳县委青年工作队队员,陈良区青联主任、县青联常委、县后勤总队部组织干事。
1947年 参军,任苏北5分区建阳总队喻口独立连副指导员、指导员
1948年 任苏北5分区独立3团政治处组织干事
1949年 陆军军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见习干事,军干部管理部任免科科员
1953年 陆军军速成学校干部科副科长,第81文化速成中学干部处副处长
1956年 陆军军政治部干部部任免科科长、军政治部干部处副处长
1960年 北京军区政治部秘书处秘书科秘书,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秘书
1965年 炮兵团政委、师政治部副主任
1969年 济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1976年 山东军区独立第1师副政委、独立师副政委
1978年 济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1980年 济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1982年 陆军六十七军副政委
1983年 陆军六十七军政委
1984年总政治部主任助理、部党委委员
1985年 总政治部常务副主任、党委委员、副书记
1990年 总后勤部政委、党委副书记
1998年 第九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担任职务
1985年增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党的十二、十三、十四大代表,第六、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逝世
解放军总后勤部原政治委员周克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3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周克玉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授衔情况
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1994年5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荣誉
荣获解放奖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相关
革命生涯中,历任儿童团团长、学生救国会主席、县参议员、区青年联合会主任、组织干事、连副政治指导员兼排长、连政治指导员、宣教干事、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团政治委员、济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师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军副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助理、常务副主任等职,参加了涟水、益林、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参加了抗美援朝,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将军写诗
周克玉同志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65岁授上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后勤部政治委员,第9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克玉的大部分诗词在形式上不肯刻意遵守唐代以来近体诗的格律要求,而他的诗歌又大大有别于“五四”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是一种新旧结合的样式。有民谣的直白,也有古风的旷达,像是脱口而出,却又耐人寻味。
在这数百首作品当中,不乏情韵悠长者,清新自然,不粘不滞,高远淡泊,深得古风妙处,其中也颇多“心有戚戚焉”的人生感悟,令人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更重要的,这些诗是与时事紧密结合的,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绝不会混入唐人集中难以分辨。其实,周克玉所关心的问题并不囿于自己工作生活的小范围以内,而是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洞察民生疾苦,怀“兼济天下”之心。目之所见,深植于心,诉诸笔端,发人感慨。先看下面这几首诗。这是诗人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这感悟中也蕴含着对诸多社会问题的思考。
周克玉的诗词呈现出新颖、独特的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天方行草――克玉出访日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年10月)是一本被周南先生称为“功补信史”的著作,其中以日记的形式记述了作者从1985年10月――2002年9月,17年间6次主要的出访经历,出访十六国,行程百万里。文中亦颇多诗作,记述异域风情,抒发内心感慨,情景交融,诗文并茂。这中间多数诗作已经收入前面提到的两本诗集当中,还有一些则是令人耳目一新。
周克玉诗中有一股流动的真情,如其人一样率真坦荡,清澈透明,同时还体现出令人钦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他的诗不仅“情真”、“味厚”,更可贵在于“格高”,其内容上贴近生活,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时代风貌,在语言表达上大气硬朗,谦逊里透出风骨,平实中蕴涵着一种精神。这不仅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这精神中还蕴含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或可谓之民族之魂魄,不可磨灭,不会消歇。
人物评价
周克玉将军为人和蔼,善交友。在经常造访他的友人中,有领导干部,也有科技人员;有在职的,也有离退休的;有从政的,也有经商的;有要人,也有百姓;更多的则是文化、艺术、理论界人士。有时一天要接待几种不同类型的人,交谈的话题跳跃性大,知识涵盖面宽。他常常给人这样一种印象:谈什么懂什么。研究党史国史的著名教授邵维正说:“周克玉政委博学多识,他的谈话,文化含量高。” 在和平时期的工作中,表现出的则是一片“爱民”之心。曾先后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一些同志,对周克玉将军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他对人民群众的事,对基层官兵的事,格外关心。1990年,周克玉由总政治部副主任调任总后勤部政委。总后的单位多数都驻在大城市,而他到任后,首先到环境条件最恶劣的青藏高原部队调研和看望官兵。当他得知在建设青藏公路和铺设输油管线以及运送物资中牺牲了不少官兵时,专程去为烈士墓献花;又冒着雨、打着手电筒一家一户地走访看望了20多名烈士的遗属和子女,并当场拍板解决困难。事隔10年,当时陪同他看望的一位大校军官至今谈起此事还感慨颇深地说:“当时周政委要求,看望时一家都不能漏,少说客套话,主要是问有什么困难。见到政委,有好几个遗属都泣不成声。”在谈到这件事时,周克玉将军说:“作为烈士的遗属和子女,困难和苦衷要比常人多得多,特别是精神之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离开青藏高原不久,他又到条件同样艰苦的嫩江基地和武汉基地驻偏远山区的几十个仓库,实地了解情况,解决困难。他说,越是艰苦地区,越是基层,困难越多,越需要首长和机关去解决。有些战士在高山哨所值勤,周克玉坚持要上去看望。他对劝阻的随行人员说:“战士都是孩子,离开了父母到山沟仓库当几年兵,有的连一趟县城都没进过就退伍了。对这些战士,无论他们的哨位有多高,路有多远,我都应该去看一眼。”看望中,见到许多战士与他握手时直掉泪,他尽量放慢脚步,让战士握手时间长一些。从一个仓库到另一个仓库,有的要行车很长时间,如果时间宽裕,他就顺路到沿途村庄歇脚,以便与老百姓拉拉家常,了解民情。有一次,周克玉政委在一个山区村庄与农民交谈中,看到他们生活艰难,很动情,让工作人员把带在路上野餐用的方便面、香肠、饮料等分给老人和孩子。
1995年,周克玉将军离开了部队领导岗位,当选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任副主任委员。他把深入实际、服务于民的作风又带到了国家立法工作中。人大法律委员会分工他组织审议修改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十几部法律,在审议修改前,他都亲自下去作深入调研。1999年,为了审议修改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他不顾因腰腿痛造成行走不便等困难,带人到人烟稀少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气象站等偏远基层单位调研。他说:“调查研究得越深细,出台的法律才越符合实际,越能反映和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是立法的目的,也是法律的本质。”
据跟随周克玉十几年的警卫人员介绍,周克玉将军对穷苦群众、基层官兵、科技人员、先进典型、年轻干部、离
周克玉退休老同志、特别是革命烈士和老同志遗孀,有着特殊的感情。比如,家乡群众来北京找他办事,能办的他都给予帮助,尤其是对来看病的,总是嘱咐工作人员尽快安排就医,对不符合原则不能办的事,作耐心解释,对有经济困难的,送给路费,甚至让工作人员买好车票;他出差所到之地,凡有烈士陵园或烈士墓的,都要去看一看;逢年过节,他看望和拜访的重点对象是知名专家、住医院的老同志和遗孀,看望的重点单位则是基层连队、干休所和幼儿园;出差每离开一个单位,都必须到炊事班与炊事员们握个手,告个别;在总后任政委期间,亲自过问解决机关中青年干部的住房问题,看到有的年轻干部结婚无房,他指示有关部门:“哪怕解决一间房,安个床,支个灶,也算是个家。安居才能乐业。”并督促建了几栋包括营连职单元在内的宿舍楼。警卫人员还谈到,周克玉将军和老伴王昭,每年都拿出自己的积蓄捐资助学。救助对象主要是家乡农村的穷孩子。在已救助的50多个学生中,有的从小学资助到高中,有的上了大学后还继续资助。冬天,他和老伴从家中找出些衣服,让工作人员寄给救助对象。他说:“我小时候也是农家苦孩子,我知道穷人过冬的滋味。” 文怀沙不愧是著名学者,有眼力,把“求真务实”作为周克玉将军“善”和“美”之心灵的归结,一下子就寻到了源,触到了根,见到了本,揭示了周克玉将军大智大儒之真谛。周克玉故居高清大图
工作视察
周克玉上将考察扬州市
2006年5月9日,原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周克玉上将来扬州考察,扬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燕文,副市长陈卫庆,军分区领导常高潮、董文林,市政府秘书长杨明荣陪同考察。在古运河畔,周克玉驻足长留,由衷赞叹:“扬州夜景宛若人间仙境”。周将军深情寄语:扬州要进一步做好“运河文章”、“人文文章”和“环保生态文章”,把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得更加文明富裕秀美。
周克玉一行来皖调研
2001年11月21日至23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克玉一行来安徽省就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研究修改的《文物保护法》进行立法调研。
在皖期间,周克玉一行听取了安徽省文物局关于安徽省文物保护情况的汇报,并赴九华山进行了调研,实地考察了文物保护情况。调研中,他对安徽省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好评。
孟富林,安徽省委副书记沈跃跃,全国政协常委卢荣景,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天栋,安徽省政府副省长田维谦,安徽省军区副政委杨洪立,原安徽省军区司令员沈善文等,在合肥会见了周克玉一行。会见中,周克玉充分肯定了安徽省在社会经济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和人大工作方面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对安徽省人大常委会正在对安徽省公安厅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和省工商局市场监督管理工作进行的评议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周克玉来汉考察
2006年4月19日,后勤部原政委、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周克玉上将一行来汉考察。
周克玉一行先后来到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和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参观考察,追寻“铁军”精神的源头,了解湖北省、武汉市开展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的情况。周克玉对省、市新四军研究会在弘扬“铁军”精神、构建和谐社会、配合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武汉市委副书记叶金生会见了周克玉一行。省老领导、省新四军研究会会长王群和市老领导、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第一会长何其雄陪同考察。
个人影响
简介
说到“将军”,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叱咤风云”这个词。然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原政委周克玉上将,人们深为他的“儒者”风范所折服。
读书不止博洽多闻
“儒”,古指学者。故此,通常人们把博学善文的军中将帅称为“儒将”。唐代诗人薛能在《清河泛舟》诗中,描写春秋时晋国元帅郄?为:“儒将不须夸郄,未闻诗句解风流。”可见,儒将者,贵在“儒”也。
最早听人称周克玉为儒将的是著名学者、楚词专家文怀沙老教授。文老是周克玉将军的挚友,1997年周克玉出版诗集《京淮梦痕》,就是文老作序。当时,笔者有幸拜读序文后,甚赞文老的文采、文风。他用手捻着胡须,一脸认真地说:“为儒将诗集作序,马虎不得。”
周克玉将军“博洽多闻”,得益于博览群书。在谈到读书学习时,他说:“我主要是靠自学。所谓‘自学’,就是自己学,自觉自愿地学,自始自终地学,自强不息地学。”他参加革命50多年来,至今保持着每天读书写日记的习惯。在他家中,有一个大书房和一个书法室——“躬耕堂”,闲暇时间,你总能在这两个地方找到他的身影。几十年来,他勤奋地躬耕于知识的海洋。如果你走进他的书房,映入眼帘的是那摆满十几个大书柜各种各类的书籍,尤以文史哲类居多。信手翻来,你会发现,在许多书页上,都留下了他圈、点、批的痕迹,还有他随读随记的字条夹于其中。周克玉将军兴趣广泛,在文化活动方面,经常应邀参加各种座谈会、恳谈会、首发式、首映式以及参观各种书画展览等;在体育锻炼方面,喜欢游泳、打网球和练快步走;在交友方面,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是他说:“我虽然有这爱好那爱好,但第一爱好是读书,书是我的终身朋友,读书是我生活的第一需要。”年过古稀,但仍每天读书不止。他之所以“博洽多闻”,这,或许就是一“解”吧。
大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作为将军,周克玉之“儒”,也曾化为治军之力。比如,他先后作为总政治部副主任和总后勤部政委,对如何有效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许多自己的见解。他主张把思想政治工作从说教式、简单化和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强调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含量,借助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塑造军人美的心灵。仅这窥豹之斑,就足以使我们看到这位儒将的智与谋。
写诗习字砺志修心
《健康生活报》2001年第8期以封面人物介绍了周克玉将军,并发表了将军用自己的诗作挥就的书法作品:“勿因位尊沾自喜/任重岂可忘乡梓/娘亲教我时谨慎/万变不离农家子”。这首题为《乡音》的诗,是1994年6月他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时写下的。
他从十几岁开始记日记,不少日记都是用诗歌写成的。1945年4月25日是周克玉将军终生难忘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他从盐城射阳中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5日夜里,他在日记本上写了一首题为《启明星》的诗歌:“春雨绿柳新装/风和气爽苗壮/今晨的启明星/特别特别的亮//脚踩泥泞小径/前方道路宽广/今晨的启明星/特别特别的亮//母亲最懂儿心/喜在胸中深藏/今晨的启明星/特别特别的亮”。如果说,我们从这首诗歌中所看到的还只是一个年仅16岁的中学生新党员心灵的纯真和对党的赤诚的话,那么,两年后在解放战争最紧张的时期,周克玉担任部队指导员,他在战火中写下的诗,不仅能把读者带进枪林弹雨,而且可从中感受到这位基层指挥员的英武、勇猛和豪气。
周克玉将军是个善思考、勤动笔的人。在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并写下了四五百首诗词。1997年,他在出版诗集《京淮梦痕》的同时,还出版了论文集《京淮求真》。细读这两本书,你所看到的是这位将军17岁从苏北出发参加新四军到66岁离任于北京一路走来所留下的半个世纪的脚印。
周克玉将军收藏了许多古今书法名帖,读帖已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的体会是,经常读帖,可以潜移默化地融会古今名家的书法风格。他对书法的理解是:法无定法。所以他练字时虽然也常把帖摆在旁边,但并不对着帖一笔一画地去描,只是意临。他说:“字由人写,每个人写出的字都应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他的一位书法界朋友说:“克玉是位将军书法家。他练书法,运笔前先构思片刻,一旦起笔,便随心所欲,轻重快慢自然而出,一幅作品无论长短,都是一气呵成。所以,他的书法,大字粗犷,有豪气;小字清秀,有灵性;通篇流畅,无做作之嫌;或行或楷,字字端庄。”欣赏他的作品,不仅能感受到这位儒者行笔走墨的敏思、韵势和法度,更能由字见人,看出这位将军为人做事的认真、严谨和方寸。
不忘百姓效国爱民
对于春秋时代的儒将郄元帅来说,能文善诗,或许也就够了,但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上将周克玉来说,仅诗词书法和博洽多闻,还不足以展示他内在的“儒将”风范。
“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思想是,要求为吏者“效国爱民”。人民军队的“儒将”,更应以国为重,以民为本。这一点,在周克玉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周克玉1929年出生在苏北的一个贫寒农家。他说:“小时候的事,有一件我记得最清楚,那就是特别想上学读书。”虽然家里穷得有时揭不开锅,父母还是勒紧裤带,于1936年他7岁时,送他进了一所只收书本钱不收学杂费的官办农村小学。后来几经辍学、转学、寄读,断断续续地读到了中学。1941年,共产党在苏北建立革命根据地,他开始接受革命思想。1945年,16岁的周克玉被破格发展为共产党员。1946年,他带领民工支前队参加了涟水保卫战。1947年转入新四军在苏北喻口区独立连任指导员,由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从指导员到上将,至今历史跨度54年,周克玉已由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砺炼成躬耕不止的离任老将军。回首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他深思着说:“无论是战争年代扛枪打仗,还是和平时期做各项工作,虽然也考虑一些个人和家庭的事,但是,‘国’和‘民’这两个字,就像两盏灯,在我脑海里闪着光,只要这光亮不灭,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人做事。”
了解周克玉的人都说,这位将军做人做事,贯穿其中的一个精神,就是“效国爱民”。在谈到他为什么要从军时,他说:“我青年时代,是旧中国社会秩序最为混乱、民众苦难最为深重的时期。上有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有地主恶霸、土豪劣绅的肆意盘剥,加之土匪如毛,恶棍横行,敲诈勒索,鱼肉乡民;特别是日军侵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百姓活得非常艰难和痛苦。共产党到苏北后,宣传‘救国救民’。这四个字,像一把火,一下子把我点着了,我就是这样走进了共产党,走进了新四军,一直走到现在。”
周克玉将军不仅用“国”和“民”这两盏灯照亮自己的路,他同样用这两盏灯照亮着子女们的路。他家教甚严,要求孩子们最多的,就是任何时候都要以国为重,以民为本。在1979年那场自卫反击作战中,他把儿子和女婿都送到前线。
研究会
“新四军研究会”是1979年,由栗裕同志发起成立的。“文革”后,栗裕在广州疗养,有一次和当地人聊天时,无意中发现,他们竟然不知道“新四军”这支抗战中与“八路军”齐名、由共产党领导的著名部队。后来,他便与彭冲、张震等新四军老将一道,发起成立了新四军研究会(全称为: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首任会长为叶飞。这个研究会实际上是全军性的,因为新四军研究事实上也是我军军史研究重要组成部分。
叶飞逝世后,由彭冲同志接任会长,南京军区老政委傅奎清任副会长,谭碧兴任第二副会长。2004年时,彭冲已接近90岁,其它几位副会长也在80岁左右,这时候研究会就讨论要找一位相对年轻的新四军老战士来做会长,几经遴选,最后定了他们一路看着成长起来的周克玉。
“主要还是因为他的个人经历与新四军息息相关,出任会长也是了了他的心愿。接任两年多的时间,他走遍了江苏、安徽、河南、湖南、江西、湖北等根据地凭吊历史,缅怀英烈,他不仅详细听解说员讲,有时遇上自己熟悉的事迹和人物,他也及时补充、提建议。他这个人,闲不住,重感情,标准高。”提及这位老领导,新四军研究会的“得力干将”——前军事医学科学院政治部副主任蔡宜乔将军也是满脸敬佩。
“说实话,当时我已在总政干了6年,总后干了6年,又在人大待了5年,从能力、精力等各方面来说都希望退下来,(新四军)研究会摊子大,任务重,我怕不能胜任。但后来几个老同志反复找我谈,出于对历史的责任和对新四军的情感,我接受了任命。”
周克玉之所以没再推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早在1998年,他曾受邀出席“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成立大会,就是这次大会,使他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至今我还记得,大会当天,原本以为来人不会很多,结果哗啦啦来了3000多人,而且大多数是80岁以上的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中有的人还是推着轮椅来的,由于来的人太多,(会场里)连过道里都挤满了人。那次大会开得很成功。我想,这是和新四军自身特殊的战斗历程分不开的。”
2004年底,经彭冲等人力邀,刚刚卸任的周克玉开始代理“新四军研究会”会长职务。在他的操持下,筹划已久的“新四军联谊会”得以在北京召开,彭冲出席并讲了话。次年,周克玉接任会长之职。2006年初,“新四军研究会”第四次常务会议召开,理事会顺利通过了研究会章程。
为了更好地提炼和升华“铁军精神”的思想内涵,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军人及各界青年,周克玉除了参加各地新四军研究会举办的重要活动外,还千里迢迢赴上海、江苏、安徽、福建、河南、江西、湖北等新四军战斗过的革命老区和纪念地考察调研,每到一地,他都一定要去新四军老战士及遗属家中坐一坐、看一看,通过与他们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从中获得启发和灵感。周克玉所说的“走”,可不是“走过场”,他是真的身体力行,实地考察,并为此不舍千里,风雨无阻。“记得有一次前往福建长汀瞻仰杨成武将军墓,当时天上下着大雨,我们问是否可在车里举行个仪式,这样就不必下车了。他听了,很生气的样子,手一挥,大声说,下车!就这样,那天我们和他一起冒雨瞻仰了杨成武将军墓。这之后,去任何地方,遇上再大的雨,我们也都知道该怎么做了。”在周克玉身边工作的一位同志这样告诉记者。
正是周克玉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不断感染和带动身边的同志,这个以宣传和弘扬“铁军精神”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也正身体力行,孜孜践行着“铁军精神”,并且将这种精神发扬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