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乌鲁木齐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少典
别名有熊国君、公孙少典
国籍六合部、有熊国
民族华夏族
出生地河南新郑一带
职业部落首领、部落称号
拼音Shào Diǎn
妻子有嬌氏的两个女儿女登和附宝
<h2><strong>释义</strong></h2><h3><strong>古人名</strong></h3><p>《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p><p>《史记集解》谯周:“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p><p>《国语·晋语四》注:《世本》原著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曾祖母华胥氏。”</p><p>《三皇庙碑》载:包羲子少典为神龙首;东迁少典,君于颛臾之地以守包羲之祀。</p><h3><strong>部落名</strong></h3><p>少典(Shào Diǎn):古代部落名。</p><p>“昔大业娶少典子曰女华生伯益”,意思是说“以前,大业娶了少典部落的女子,生下伯益”。 </p><h2><strong>记载</strong></h2><p>少典,是中国原始社会时期有熊部落的首领。因生于有熊国(河南新郑附近),少典便</p>被称有熊国国君。所以,大多史料都称黄帝为有熊氏,古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称黄帝为有熊氏,表明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的后裔,也表明原始社会已由母系社会进入了父系社会时期。<p>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夏、商时期的地图上这样标明:有熊氏地域内有两大地貌特点:南有颍水,北有人隗山,《汉书·地理志》记载:河南郡有大隗山,盖压禹、密、新三县也。”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通过实地踏勘,在他写的《水经注》里确切地说:“大隗即具茨山也。”《禹州市志》、《禹州市地名志》记述的非常详细:具茨山就在禹州北部,苌庄乡北部的荟萃山起头,蜿蜒东南行,在浅井乡北边的大鸿寨山分为两 支:一支经无梁镇延续出境,在新郑、长葛两县交界处消失;一支由无梁镇南部,经朱阁乡、郭连乡进入许昌县。上古时候没有我们今天的省、市、县、乡的区域概念,所以《中国历史地图集》只能凭借山、水、丘,壑等自然地貌作界线,标明有熊国的地域范围南有颍水,北有大院隗山。可见有熊部族活动的主要区域就在今禹州市北部大隗山以南、颍水以北、荟萃山以东、古城,郭连以西这大约700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p><p>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曾说,原始社会时期,“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所以,关于黄帝的出生有好几种说法。最通常的说法是,有熊国国君少典娶了有乔氏的两个女儿作妃子,长妃叫女登,次妃叫附宝。有一天,长妃女登在华亭游玩,忽然有一神龙来伴。女登因此怀孕,生了炎帝,取名榆罔。传说他生下来三天能言,五天能走,七天就长全了牙齿,五岁便学会了许多种庄稼的知识。但是,因为他相貌长得很丑,“牛首人身,,脾气又暴,少典不大喜爱,就把他和女登母子俩养在姜水河畔,所以,炎帝长大后就以姜为姓,姓姜。</p><p>再说少典的次妃附宝,有一天到郊外游玩,忽遇暴雨,有大电光缠身,许久才离开,绕北斗而去。结果,附宝感而受孕,怀胎25个月,生下黄帝,起名叫云,黄帝长得“河目龙颜”,落地能语,性情和善,很受少典国君的喜爱,就带着他和附宝一同住在阴水河边。附宝生就的美容丽质,非常动人,被人们呼为美姬。她常阴水边洗衣淘菜,人们见多了,就把这段河叫成了姬水,黄帝长大以后,便也以姬为姓,名叫姬云。</p><p>炎帝姜榆罔长大之后,剽悍勇武,智慧过人,便做了部落首领,以“牛”为图腾,标记于旗帜之上。巫师说他以火德旺,所以称作炎帝。据说炎帝有一条神鞭,名叫“赭鞭”,用它抽打各种野草,野草便显出药性,炎帝为了验证这些药草有毒无毒,是热性还是寒性,到底能治啥病,就亲自尝百草,试其效用,为氏族百姓防病治病。因而炎帝氏族的人,个个身强力壮,迅速繁衍壮大,炎帝便率领他的部族沿渭水,黄河东迁,经河此、河南、湖北,还到过山东曲阜,打败了不少弱小部落,最后“定都于陈”,即今河南省淮阳县。</p><p>黄帝姬云长大以后,身高九尺开外。他为人敦厚朴实,好旋仁义,很受部族人民尊崇,被拥戴为部落酋长,成了有熊国的继承人,他利用姬河两岸天然的地理优势,与丰富的矿产资源,鼓励部族民众发展农牧业生产,亲自教百姓播五谷,植草木,驯养猪,牛、羊、狗等,使有熊部落很快富庶强盛起来,周围许多弱小部落见他好行仁义,以邻为友,能团结人,就纷纷前来投奔、归顺,使有熊部族逐渐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族。巫师说他“以土德王天下”,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p><p>当时,长江流域也涌现出一个比较强大的部族,叫“九黎”部族。“九黎”部族的首领叫蚩尤,兄弟81人,个个能征善战,强悍凶猛,善使刀、戟、弓、弩等锋利武器。</p><p>蚩尤性残暴,喜搏斗,见炎帝自渭水南下,他便率部族北上,与炎帝争抢地盘,大战于陈州,炎帝力不能敌,败走山东曲阜,蚩尤追至曲阜,炎帝又败退到河北孤泉,蚩尤继续追击,炎帝又逃往涿鹿。此时涿鹿已是黄帝部族的势力范围,便派使者说服炎帝归顺,炎帝不听,反而与黄帝大战于孤泉,结果三战三败,只得归顺黄帝,遂订盟于邙山,共讨蚩尤。黄帝亲自带兵出战,率领以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的六个部落,向蚩尤猛攻。传说蚩尤是“铜头铁额,食沙吐火”,大概是佩戴了盔甲,一般人难以制胜。可是黄帝部族在发展农牧业的同时,早已发展了采矿和冶炼,平时操练兵马用的都是铁制的干戈,所以对蚩尤的“铜头铁额”一点也不以为奇。蚩尤眼见杀得难解难分,就施展魔法,从鼻孔喷出团团浓雾,刹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直延续了三天。黄帝的部众一时都迷失了方向,分不清东南西北,军心开始浮动。蚩尤的部众则精神大振,乘势凶猛冲杀。黄帝当即命令风后制作了一辆指南车,车上站着一个铁制的小人,伸出手臂指向南方。黄帝部众立刻辨明了方向,六大部落顿时情绪激昂,奋力冲出重雾,直杀得九黎部族“尸横遍野,血水漂杵”,最终擒杀了蚩尤。</p><p>黄帝战败蚩尤后,长江流域的其他部族纷纷归顺黄帝,黄帝便在釜山大会天下诸侯(即部落酋长),被推举为天子,完成了统一中华的不朽功勋。同时制定了华夏民族统一的图腾标帜,也就是旗帜。当时有人建议仍以有熊部族的“熊”为图腾,黄帝否定了这个建议。他认为,以“熊”为图腾将伤害新归顺的各部族的感情。为了团结这些部族,他提出以蛇为主体,以鱼鳞为鳞,以龟尾为尾,以狮头为头,以鹿角为角,以鹰爪为爪,并命名这个表示各个部族大团结的新图腾叫“龙”。后世所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即由此而来。</p><p>史载“黄帝三十而婚”。他选妃重在功德,而不言容貌。他有四个妻子,数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功劳最大。嫘祖发明了植桑、养蚕,嫫母发明了朝缫丝、织布。在她们的倡导下,人们逐渐摆脱了以树叶、兽皮遮体的原始生活,穿上了柔软、温暖、华丽的衣裳。</p><p>黄帝很重视人才。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搞了许多发明创造。如命仓颉造字;命伯高采矿炼铜,命宁封子制陶器;命赤将做木器、釜灶;命邑夷制车;命共鼓制舟楫;命容戎定历法;命隶首兴算数;命令伦选音律;命荣猿铸钟;命羲和与常仪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命歧伯与雷公编医经;还有宫室、器皿、棺椁等许多发明,所以后人赞誉他“能成命百物”。尽管许多发明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还非常原始简朴,但在五千多年前,人类由长期蛮荒愚昧的状态中逐步过渡到文明之光初露的时刻,能以高度的勤劳与智慧发明创造出那些先进的生产、生活工具,该是多么不易,多么珍贵。何况,有些发明,经五千年历史考验,至今仍在为子孙后代造福,甚至成了全球人类文明社会的共同财富。</p><p>黄帝在禹州的遗迹很多,大体分布于南、北、中三个区域。尤其是城北具茨山上,现存有黄帝的各种遗迹几十处,被称为“黄帝遗迹群”。</p><p>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周(前369—前280),在他的著作《徐元鬼篇》中记载了黄帝见大隗于具茨山的故事。大隗(也写作大槐)是一个很有治国才能的人,黄帝听说了他的才干,就带领着方明、昌寓、张若等六人前去拜访,在具茨山下一条山沟里,七个人都迷了路,见旁边有一位牧马童子,就问他知不知道具茨山?牧马童子说:“知道。”又问他知不知道有一个叫大隗的人?牧童说:“知道。”黄帝见这牧童年纪虽小,出语不凡,就问他:“你懂得治理天下的道理吗?”牧童说:“治理天下跟我这牧马的道理一样,唯去其害马者而已!”黄帝想:“连经常见到大隗的牧马童子都这么有见识,大隗的学问可见更不得了啦!”于是更加思贤若渴,急忙拜别牧马童子,按照他的指点,在具茨山中找到了大隗。后来大隗便成了黄帝身边的重臣。黄帝回来再找牧马童子时,已经找不到了,从此这条沟便叫做马沟,即今浅井乡马沟村。马沟河穿村而过,两岸多石砌窑洞,南北主街长300米,居民二 200户,这时至今流传着“黄帝具茨访大隗”的故事。正因为大隗曾住在具茨山,所以也有人把具茨山叫做大隗山。大隗山群躜涌,所以叫“大隗层峦”,自古为禹八景之一。大隗在禹州影响深远,出土的唐宋石刻表明,今无梁一带在唐宋时期仍叫“大隗乡。”无梁龙门沟,流经古城镇、郭连乡、山货乡而注入清漯河,也叫渭水,就是史书记载的姬水。据说这里就是黄帝幼年同母亲附宝长期居住的地方。</p><p>北魏水文地理学家郦道元(466-527)在经过大量实地勘察后写的《水经注》里说:“黄帝登具茨山,升子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于。”“芝”是一种菌类植物,可以食用,亦可药用,灵芝就是其一种。</p><p>如今,在具茨山向阳坡的山半腰尚遗存有一个天然洞穴,群众叫它“神芝洞”传说黄帝曾在这洞里整理出一本《本草》,辑录了许多可供食用和药用的菌类图谱, 流传于世间。</p><p>《庄子·在宥篇》上说:“黄帝十九年,见广成子于崆峒喇山,”崆峒山在禹州城西北 20公里的浅井与苌庄两乡交界处,东西走向,海拔669米,东有青龙山、火石山,东 北有爱鹤坪,东南有耧铧山,南有殿山,西有化山,群峰竞峙,岗岭交错。广成子是古时候一个很有知识的哲人。黄帝早年为了给酚族群众治病,需要到圆丘山采一种药,但是山上多大蛇,人不敢上。广成子就教他一个方法,把周身涂满雄黄,众蛇闻而避之。后来,广成于隐居山,修道而成仙。黄帝立为天子后,听说广成子居崆峒,便登山见广成子,求问天地之“至道”,以促使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广成子于是便传黄帝以“自然”之经,告诉 他“百昌皆生于土,而返于土”,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善调阴阳,使之和畅,即可安民强国。黄帝死后,一心想入山修道,所以便带了元妃嫘祖娘娘,在浅井乡散驾村辞别群臣,散驾登山,再访广成子,退隐逍遥观。至今这里还留有黄帝“向道处”、“得道庵”、“广成庙”、“娘娘蛋坡”和“大仙观”等许多遗迹。</p><p>司马迁说:“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这四位重臣当中,有三位都脱颖于禹州这块古老土地的原始部落。</p><p>风后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居于具茨河上游。有一天,黄帝做了一个梦,梦见大风吹尽了天下尘垢。梦醒之后,黄帝自忖道:“风是号令风行的意思,垢刮去土,后还在,难道有姓风名后的人可以帮助我执政吗?”于是他四处访贤,终于在龙门沟访得了风后,封他为相,统领攻战。风后遂制五旗:东方是青龙,南方是朱雀,西方是白虎,北方是玄蛇,中央是黄龙,用以区别各部,打起仗来井然有序,攻守自如,无梁镇西北3.5公里的封王寨原名本叫风王寨,寨后的凤凰山也由风王山演绎而来。后来风后的食邑也封在这里,所以城关北大街就建了一座迎风阁,表示迎送风后的意思。</p><p>力牧其实就是黄帝马沟问路遇见过的牧马童子。当时黄帝见他小小年纪却颇有见识,而且谈吐不俗,自觉非常惊异。待访罢大隗归来,忽然梦见一人手执千钧之努,驱赶上万群羊放牧。黄帝突然醒悟:“手执千钧之弓者,大力也;驱赶数万群羊,善牧也,莫非天应在那牧马童子身上?他应该就是姓力名牧的人。”于是得力牧,进以为将,为黄帝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城东北16公里馒头山北侧、洪河东岸的大木场传说当年就是力牧放羊的大牧场。后来人们砍伐山上的树木在牧场停放,等汛期洪水来了,利用洪河外运,这里便叫成了大木场。</p><p>大鸿部落据说原本住在今鸠山乡大鸿寨风景游览区。“坷垃垛”就是大鸿先民们抵御外来入侵者留下的遗迹,位于大鸿寨山东南30公里的鸿畅镇,则是大鸿部落东迁后的聚居地。</p><p>具茨山是黄帝屯兵聚将、访贤问道的军事根据地,大鸿、大隗、风后、力牧、常先等黄帝重臣,在山上都设有兵塞。具茨山主峰为大鸿寨,海拔788米。再往东是风后顶,海拔 765米,是伏牛山脉最东面的一座高山。自此向东,广袤的豫中、豫东平原,再没有比它更高的山了,素有“中天一柱”之称。</p><p>风后顶南坡至今留有风后城城墙十余华里。城墙依山势而建,全部用石块砌成,高6米,厚2米,高大雄伟,险峻异常,一夫当关,万夫莫敌。沿城而上,还时时能够看到大片大片当年营盘遗留的断壁残坦,以及古老的石球、石矛等兵器。山顶还保留有“黄帝御花苑”、“黄帝女儿梳妆台”,“黄帝访贤石”和黄帝有关的石凳、石案、石床、植物,山泉等自然景观。</p><p>据文献记载,至迟在春秋晚期,人们就开始在这时举行登山拜祖活动。寺、庙、宫、观等祭祀纪念建筑,历代都有修建。保存至今的轩辕庙、黄帝祠、幽胜宫、通遥观等,均为明代以前所建。位于山顶的轩辕庙大殿,全部建筑构件均为石料:石墙、石梁、石柱、石椽、石檩、石窗……殿内陈列黄帝塑像,上是两块匾额,一块是“人文初祖”,另一块儿是“功德齐天”。许多海内外游客参观过具茨山游览区后,无限感慨地说:“具茨山既有华山之险,又有泰山之神,更有黄山之秀,是炎黄子孙登山祭祖的最佳去处!”</p><h2><strong>首领</strong></h2><p>第一任 少典</p><p>第二任 姜石年:少典之子,号厉山氏,是第一任炎帝</p><p>第三任 姬勖其:少典之子,配蜀山氏,生一子姬巨駓</p><p>第四任 姬芒昧:姬勗其之孙、姬巨駓之子,配逿伊氏,生一子姬夷栗</p><p>第五任 姬夷栗:姬芒昧之子,配女仪氏,生一子姬柏坚</p><p>第六任 姬柏坚:姬夷栗之子,配赤水氏,生一子姬节</p><p>第七任 姬节:姬柏坚之子,配钜闾氏,生一子姬赫胡</p><p>第八任 姬赫胡:姬节之子,配摩利氏,生一子姬封胥</p><p>第九任 姬封胥:姬赫胡之子,配女娥氏,生一子姬依卢</p><p>第十任 姬依卢:姬封胥之子,配九方氏,生一子姬启昆</p><p>*以上十人,相继为少典部落的首领,并非什么国君。他们是十辈人,其中第二任与第三任为兄弟关系、姬勗其之子姬巨駓未在位 。史学界对于这些人的名号,尚存争议。</p><p><b>附录</b><b>:少典家族世系</b></p><p><b>(1)</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鲧</p>曾—鲧祖—鲧父—鲧—禹(夏朝开国君主)—姒启(夏启)—姒太康、姒元康、姒伯康、姒仲康、姒武观<p><b>(2)</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名姬夋,又名姬夒或姬夔)—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亥(振)—上甲微—报乙—报丙—报丁—主壬(示壬)—主癸(示癸)—商太祖成汤(商朝开国君主)—太丁、外丙、仲壬</p><p><b>(3)</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恒</p><p><b>(4)</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弃(史称后稷,本名姬弃)—不窋(kū)—鞠—公刘(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姬类)—周太王(又称古公亶父,本名姬亶)—周王季(也称季历,本名姬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朝开国君主)</p><p><b>(5)</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台玺—叔均(也被周朝奉为先祖)</p><p><b>(6)</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尧—丹朱</p><p><b>(7)</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帝喾—挚</p><p><b>(8)</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业父—大业—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戎胥轩—中潏—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己—大骆—秦非子(秦国首任国君)—秦侯—公伯—秦仲—秦庄公—……—秦始皇(嬴政,中国首位皇帝)</p><p><b>(9)</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业父—大业—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戎胥轩—中潏—蜚廉—季胜—孟增—衡父—造父—渠父—安父—梁父—莒父—奄父—叔带(赵国始祖)—明祖—明父—公明—赵成子(赵衰)、赵夙</p><p><b>(10)</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业父—大业—伯益—若木(伯益次子)—昌曾—昌祖—昌父—费昌(费国始祖、费姓始祖)</p><p><b>(11)</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帝喾—陶父—皋陶(李唐皇帝暨李氏家族的得姓始祖,其子孙被封于英、六,此后世系不明)</p><p><b>(12)</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张挥(张姓始祖)</p><p><b>(13)</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昧祖—昧父—昧—台骀</p><p><b>(14)</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重(句芒)、该(蓐收)、穷奇、般、倍伐、穷申、瞽目</p><p><b>(15)</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古蜀王、魍魉、梼杌</p><p><b>(16)</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商均—……—遏父(商均的三十二世孙)—陈胡公(陈国开国君主)</p><p><b>(17)</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昌意—颛顼—称—老童(卷章)—吴回—陆终—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季姓、熊姓、芈姓、屈姓、景姓、昭姓始祖、楚国始祖):</p><p><b>①</b>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丽(鬻熊长子)—熊狂—熊绎(熊狂长子)—熊艾</p><p><b>②</b>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丽(鬻熊长子)—熊狂—屈紃(熊狂次子)</p><p><b>③</b>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端木侸(鬻熊次子,史称侸叔)—端木典(端木姓得姓始祖)</p><p><b>(18)</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昌意—颛顼—称—老童—重黎(晋朝皇帝始祖)</p><h2><strong>少典墓</strong></h2><h3><strong>简介</strong></h3><p>新郑少典墓位于新郑华信学院新校区北门正对面。</p><p>墓前墓已被修缮保护。</p><h3><strong>揭牌仪式</strong></h3><p>12月16日,新郑市举行有熊国君少典陵墓揭碑仪式,纪念轩辕黄帝之父少典,缅怀始祖功德。该市领导高林华、马国亮、郑灏东、白新治及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市直相关部门和部分乡镇、始祖山管委会的负责同志参加了揭碑仪式。<br/> 少典,是五千年前原始社会时期有熊部落的首领。据史书记载,新郑古为有熊氏之墟,黄帝轩辕氏居有熊,少典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父亲。随着新郑市黄帝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根据历史记载、民间传说佐证和当代专家的权威论证,和庄镇‘能庄村’[有熊]的熊冢就是黄帝父亲少典的陵墓。为此,该市决定在少典墓遗址立碑保护,以兹纪念。少典墓的考证认定、少典墓碑的落成,标志着新郑市黄帝文化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br/> 新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会长高林华指出,少典墓</p>碑的立碑保护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需要,是进一步弘扬黄帝文化的需要。她希望,各相关部门加大对少典墓遗址的保护力度,爱护好和保护好我市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大对少典文化的研究力度,进一步挖掘、整理少典文化,使之成为新郑黄帝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为新郑黄帝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加大对少典墓的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推介少典文化;加大少典墓的开发力度,高标准制定少典墓景区的规划,使之建成后能够吸引更多炎黄子孙前来寻根拜祖。<br/> 随后,新郑市领导高林华、马国亮、郑灏东、白新治及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赵国鼎、刘文学共同为少典墓揭碑。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少典
别名有熊国君、公孙少典
国籍六合部、有熊国
民族华夏族
出生地河南新郑一带
职业部落首领、部落称号
拼音Shào Diǎn
妻子有嬌氏的两个女儿女登和附宝
<h2><strong>释义</strong></h2><h3><strong>古人名</strong></h3><p>《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p><p>《史记集解》谯周:“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p><p>《国语·晋语四》注:《世本》原著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曾祖母华胥氏。”</p><p>《三皇庙碑》载:包羲子少典为神龙首;东迁少典,君于颛臾之地以守包羲之祀。</p><h3><strong>部落名</strong></h3><p>少典(Shào Diǎn):古代部落名。</p><p>“昔大业娶少典子曰女华生伯益”,意思是说“以前,大业娶了少典部落的女子,生下伯益”。 </p><h2><strong>记载</strong></h2><p>少典,是中国原始社会时期有熊部落的首领。因生于有熊国(河南新郑附近),少典便</p>被称有熊国国君。所以,大多史料都称黄帝为有熊氏,古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称黄帝为有熊氏,表明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的后裔,也表明原始社会已由母系社会进入了父系社会时期。<p>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夏、商时期的地图上这样标明:有熊氏地域内有两大地貌特点:南有颍水,北有人隗山,《汉书·地理志》记载:河南郡有大隗山,盖压禹、密、新三县也。”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通过实地踏勘,在他写的《水经注》里确切地说:“大隗即具茨山也。”《禹州市志》、《禹州市地名志》记述的非常详细:具茨山就在禹州北部,苌庄乡北部的荟萃山起头,蜿蜒东南行,在浅井乡北边的大鸿寨山分为两 支:一支经无梁镇延续出境,在新郑、长葛两县交界处消失;一支由无梁镇南部,经朱阁乡、郭连乡进入许昌县。上古时候没有我们今天的省、市、县、乡的区域概念,所以《中国历史地图集》只能凭借山、水、丘,壑等自然地貌作界线,标明有熊国的地域范围南有颍水,北有大院隗山。可见有熊部族活动的主要区域就在今禹州市北部大隗山以南、颍水以北、荟萃山以东、古城,郭连以西这大约700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p><p>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曾说,原始社会时期,“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所以,关于黄帝的出生有好几种说法。最通常的说法是,有熊国国君少典娶了有乔氏的两个女儿作妃子,长妃叫女登,次妃叫附宝。有一天,长妃女登在华亭游玩,忽然有一神龙来伴。女登因此怀孕,生了炎帝,取名榆罔。传说他生下来三天能言,五天能走,七天就长全了牙齿,五岁便学会了许多种庄稼的知识。但是,因为他相貌长得很丑,“牛首人身,,脾气又暴,少典不大喜爱,就把他和女登母子俩养在姜水河畔,所以,炎帝长大后就以姜为姓,姓姜。</p><p>再说少典的次妃附宝,有一天到郊外游玩,忽遇暴雨,有大电光缠身,许久才离开,绕北斗而去。结果,附宝感而受孕,怀胎25个月,生下黄帝,起名叫云,黄帝长得“河目龙颜”,落地能语,性情和善,很受少典国君的喜爱,就带着他和附宝一同住在阴水河边。附宝生就的美容丽质,非常动人,被人们呼为美姬。她常阴水边洗衣淘菜,人们见多了,就把这段河叫成了姬水,黄帝长大以后,便也以姬为姓,名叫姬云。</p><p>炎帝姜榆罔长大之后,剽悍勇武,智慧过人,便做了部落首领,以“牛”为图腾,标记于旗帜之上。巫师说他以火德旺,所以称作炎帝。据说炎帝有一条神鞭,名叫“赭鞭”,用它抽打各种野草,野草便显出药性,炎帝为了验证这些药草有毒无毒,是热性还是寒性,到底能治啥病,就亲自尝百草,试其效用,为氏族百姓防病治病。因而炎帝氏族的人,个个身强力壮,迅速繁衍壮大,炎帝便率领他的部族沿渭水,黄河东迁,经河此、河南、湖北,还到过山东曲阜,打败了不少弱小部落,最后“定都于陈”,即今河南省淮阳县。</p><p>黄帝姬云长大以后,身高九尺开外。他为人敦厚朴实,好旋仁义,很受部族人民尊崇,被拥戴为部落酋长,成了有熊国的继承人,他利用姬河两岸天然的地理优势,与丰富的矿产资源,鼓励部族民众发展农牧业生产,亲自教百姓播五谷,植草木,驯养猪,牛、羊、狗等,使有熊部落很快富庶强盛起来,周围许多弱小部落见他好行仁义,以邻为友,能团结人,就纷纷前来投奔、归顺,使有熊部族逐渐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族。巫师说他“以土德王天下”,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p><p>当时,长江流域也涌现出一个比较强大的部族,叫“九黎”部族。“九黎”部族的首领叫蚩尤,兄弟81人,个个能征善战,强悍凶猛,善使刀、戟、弓、弩等锋利武器。</p><p>蚩尤性残暴,喜搏斗,见炎帝自渭水南下,他便率部族北上,与炎帝争抢地盘,大战于陈州,炎帝力不能敌,败走山东曲阜,蚩尤追至曲阜,炎帝又败退到河北孤泉,蚩尤继续追击,炎帝又逃往涿鹿。此时涿鹿已是黄帝部族的势力范围,便派使者说服炎帝归顺,炎帝不听,反而与黄帝大战于孤泉,结果三战三败,只得归顺黄帝,遂订盟于邙山,共讨蚩尤。黄帝亲自带兵出战,率领以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的六个部落,向蚩尤猛攻。传说蚩尤是“铜头铁额,食沙吐火”,大概是佩戴了盔甲,一般人难以制胜。可是黄帝部族在发展农牧业的同时,早已发展了采矿和冶炼,平时操练兵马用的都是铁制的干戈,所以对蚩尤的“铜头铁额”一点也不以为奇。蚩尤眼见杀得难解难分,就施展魔法,从鼻孔喷出团团浓雾,刹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直延续了三天。黄帝的部众一时都迷失了方向,分不清东南西北,军心开始浮动。蚩尤的部众则精神大振,乘势凶猛冲杀。黄帝当即命令风后制作了一辆指南车,车上站着一个铁制的小人,伸出手臂指向南方。黄帝部众立刻辨明了方向,六大部落顿时情绪激昂,奋力冲出重雾,直杀得九黎部族“尸横遍野,血水漂杵”,最终擒杀了蚩尤。</p><p>黄帝战败蚩尤后,长江流域的其他部族纷纷归顺黄帝,黄帝便在釜山大会天下诸侯(即部落酋长),被推举为天子,完成了统一中华的不朽功勋。同时制定了华夏民族统一的图腾标帜,也就是旗帜。当时有人建议仍以有熊部族的“熊”为图腾,黄帝否定了这个建议。他认为,以“熊”为图腾将伤害新归顺的各部族的感情。为了团结这些部族,他提出以蛇为主体,以鱼鳞为鳞,以龟尾为尾,以狮头为头,以鹿角为角,以鹰爪为爪,并命名这个表示各个部族大团结的新图腾叫“龙”。后世所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即由此而来。</p><p>史载“黄帝三十而婚”。他选妃重在功德,而不言容貌。他有四个妻子,数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功劳最大。嫘祖发明了植桑、养蚕,嫫母发明了朝缫丝、织布。在她们的倡导下,人们逐渐摆脱了以树叶、兽皮遮体的原始生活,穿上了柔软、温暖、华丽的衣裳。</p><p>黄帝很重视人才。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搞了许多发明创造。如命仓颉造字;命伯高采矿炼铜,命宁封子制陶器;命赤将做木器、釜灶;命邑夷制车;命共鼓制舟楫;命容戎定历法;命隶首兴算数;命令伦选音律;命荣猿铸钟;命羲和与常仪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命歧伯与雷公编医经;还有宫室、器皿、棺椁等许多发明,所以后人赞誉他“能成命百物”。尽管许多发明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还非常原始简朴,但在五千多年前,人类由长期蛮荒愚昧的状态中逐步过渡到文明之光初露的时刻,能以高度的勤劳与智慧发明创造出那些先进的生产、生活工具,该是多么不易,多么珍贵。何况,有些发明,经五千年历史考验,至今仍在为子孙后代造福,甚至成了全球人类文明社会的共同财富。</p><p>黄帝在禹州的遗迹很多,大体分布于南、北、中三个区域。尤其是城北具茨山上,现存有黄帝的各种遗迹几十处,被称为“黄帝遗迹群”。</p><p>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周(前369—前280),在他的著作《徐元鬼篇》中记载了黄帝见大隗于具茨山的故事。大隗(也写作大槐)是一个很有治国才能的人,黄帝听说了他的才干,就带领着方明、昌寓、张若等六人前去拜访,在具茨山下一条山沟里,七个人都迷了路,见旁边有一位牧马童子,就问他知不知道具茨山?牧马童子说:“知道。”又问他知不知道有一个叫大隗的人?牧童说:“知道。”黄帝见这牧童年纪虽小,出语不凡,就问他:“你懂得治理天下的道理吗?”牧童说:“治理天下跟我这牧马的道理一样,唯去其害马者而已!”黄帝想:“连经常见到大隗的牧马童子都这么有见识,大隗的学问可见更不得了啦!”于是更加思贤若渴,急忙拜别牧马童子,按照他的指点,在具茨山中找到了大隗。后来大隗便成了黄帝身边的重臣。黄帝回来再找牧马童子时,已经找不到了,从此这条沟便叫做马沟,即今浅井乡马沟村。马沟河穿村而过,两岸多石砌窑洞,南北主街长300米,居民二 200户,这时至今流传着“黄帝具茨访大隗”的故事。正因为大隗曾住在具茨山,所以也有人把具茨山叫做大隗山。大隗山群躜涌,所以叫“大隗层峦”,自古为禹八景之一。大隗在禹州影响深远,出土的唐宋石刻表明,今无梁一带在唐宋时期仍叫“大隗乡。”无梁龙门沟,流经古城镇、郭连乡、山货乡而注入清漯河,也叫渭水,就是史书记载的姬水。据说这里就是黄帝幼年同母亲附宝长期居住的地方。</p><p>北魏水文地理学家郦道元(466-527)在经过大量实地勘察后写的《水经注》里说:“黄帝登具茨山,升子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于。”“芝”是一种菌类植物,可以食用,亦可药用,灵芝就是其一种。</p><p>如今,在具茨山向阳坡的山半腰尚遗存有一个天然洞穴,群众叫它“神芝洞”传说黄帝曾在这洞里整理出一本《本草》,辑录了许多可供食用和药用的菌类图谱, 流传于世间。</p><p>《庄子·在宥篇》上说:“黄帝十九年,见广成子于崆峒喇山,”崆峒山在禹州城西北 20公里的浅井与苌庄两乡交界处,东西走向,海拔669米,东有青龙山、火石山,东 北有爱鹤坪,东南有耧铧山,南有殿山,西有化山,群峰竞峙,岗岭交错。广成子是古时候一个很有知识的哲人。黄帝早年为了给酚族群众治病,需要到圆丘山采一种药,但是山上多大蛇,人不敢上。广成子就教他一个方法,把周身涂满雄黄,众蛇闻而避之。后来,广成于隐居山,修道而成仙。黄帝立为天子后,听说广成子居崆峒,便登山见广成子,求问天地之“至道”,以促使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广成子于是便传黄帝以“自然”之经,告诉 他“百昌皆生于土,而返于土”,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善调阴阳,使之和畅,即可安民强国。黄帝死后,一心想入山修道,所以便带了元妃嫘祖娘娘,在浅井乡散驾村辞别群臣,散驾登山,再访广成子,退隐逍遥观。至今这里还留有黄帝“向道处”、“得道庵”、“广成庙”、“娘娘蛋坡”和“大仙观”等许多遗迹。</p><p>司马迁说:“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这四位重臣当中,有三位都脱颖于禹州这块古老土地的原始部落。</p><p>风后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居于具茨河上游。有一天,黄帝做了一个梦,梦见大风吹尽了天下尘垢。梦醒之后,黄帝自忖道:“风是号令风行的意思,垢刮去土,后还在,难道有姓风名后的人可以帮助我执政吗?”于是他四处访贤,终于在龙门沟访得了风后,封他为相,统领攻战。风后遂制五旗:东方是青龙,南方是朱雀,西方是白虎,北方是玄蛇,中央是黄龙,用以区别各部,打起仗来井然有序,攻守自如,无梁镇西北3.5公里的封王寨原名本叫风王寨,寨后的凤凰山也由风王山演绎而来。后来风后的食邑也封在这里,所以城关北大街就建了一座迎风阁,表示迎送风后的意思。</p><p>力牧其实就是黄帝马沟问路遇见过的牧马童子。当时黄帝见他小小年纪却颇有见识,而且谈吐不俗,自觉非常惊异。待访罢大隗归来,忽然梦见一人手执千钧之努,驱赶上万群羊放牧。黄帝突然醒悟:“手执千钧之弓者,大力也;驱赶数万群羊,善牧也,莫非天应在那牧马童子身上?他应该就是姓力名牧的人。”于是得力牧,进以为将,为黄帝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城东北16公里馒头山北侧、洪河东岸的大木场传说当年就是力牧放羊的大牧场。后来人们砍伐山上的树木在牧场停放,等汛期洪水来了,利用洪河外运,这里便叫成了大木场。</p><p>大鸿部落据说原本住在今鸠山乡大鸿寨风景游览区。“坷垃垛”就是大鸿先民们抵御外来入侵者留下的遗迹,位于大鸿寨山东南30公里的鸿畅镇,则是大鸿部落东迁后的聚居地。</p><p>具茨山是黄帝屯兵聚将、访贤问道的军事根据地,大鸿、大隗、风后、力牧、常先等黄帝重臣,在山上都设有兵塞。具茨山主峰为大鸿寨,海拔788米。再往东是风后顶,海拔 765米,是伏牛山脉最东面的一座高山。自此向东,广袤的豫中、豫东平原,再没有比它更高的山了,素有“中天一柱”之称。</p><p>风后顶南坡至今留有风后城城墙十余华里。城墙依山势而建,全部用石块砌成,高6米,厚2米,高大雄伟,险峻异常,一夫当关,万夫莫敌。沿城而上,还时时能够看到大片大片当年营盘遗留的断壁残坦,以及古老的石球、石矛等兵器。山顶还保留有“黄帝御花苑”、“黄帝女儿梳妆台”,“黄帝访贤石”和黄帝有关的石凳、石案、石床、植物,山泉等自然景观。</p><p>据文献记载,至迟在春秋晚期,人们就开始在这时举行登山拜祖活动。寺、庙、宫、观等祭祀纪念建筑,历代都有修建。保存至今的轩辕庙、黄帝祠、幽胜宫、通遥观等,均为明代以前所建。位于山顶的轩辕庙大殿,全部建筑构件均为石料:石墙、石梁、石柱、石椽、石檩、石窗……殿内陈列黄帝塑像,上是两块匾额,一块是“人文初祖”,另一块儿是“功德齐天”。许多海内外游客参观过具茨山游览区后,无限感慨地说:“具茨山既有华山之险,又有泰山之神,更有黄山之秀,是炎黄子孙登山祭祖的最佳去处!”</p><h2><strong>首领</strong></h2><p>第一任 少典</p><p>第二任 姜石年:少典之子,号厉山氏,是第一任炎帝</p><p>第三任 姬勖其:少典之子,配蜀山氏,生一子姬巨駓</p><p>第四任 姬芒昧:姬勗其之孙、姬巨駓之子,配逿伊氏,生一子姬夷栗</p><p>第五任 姬夷栗:姬芒昧之子,配女仪氏,生一子姬柏坚</p><p>第六任 姬柏坚:姬夷栗之子,配赤水氏,生一子姬节</p><p>第七任 姬节:姬柏坚之子,配钜闾氏,生一子姬赫胡</p><p>第八任 姬赫胡:姬节之子,配摩利氏,生一子姬封胥</p><p>第九任 姬封胥:姬赫胡之子,配女娥氏,生一子姬依卢</p><p>第十任 姬依卢:姬封胥之子,配九方氏,生一子姬启昆</p><p>*以上十人,相继为少典部落的首领,并非什么国君。他们是十辈人,其中第二任与第三任为兄弟关系、姬勗其之子姬巨駓未在位 。史学界对于这些人的名号,尚存争议。</p><p><b>附录</b><b>:少典家族世系</b></p><p><b>(1)</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鲧</p>曾—鲧祖—鲧父—鲧—禹(夏朝开国君主)—姒启(夏启)—姒太康、姒元康、姒伯康、姒仲康、姒武观<p><b>(2)</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名姬夋,又名姬夒或姬夔)—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亥(振)—上甲微—报乙—报丙—报丁—主壬(示壬)—主癸(示癸)—商太祖成汤(商朝开国君主)—太丁、外丙、仲壬</p><p><b>(3)</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恒</p><p><b>(4)</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弃(史称后稷,本名姬弃)—不窋(kū)—鞠—公刘(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姬类)—周太王(又称古公亶父,本名姬亶)—周王季(也称季历,本名姬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朝开国君主)</p><p><b>(5)</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台玺—叔均(也被周朝奉为先祖)</p><p><b>(6)</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尧—丹朱</p><p><b>(7)</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帝喾—挚</p><p><b>(8)</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业父—大业—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戎胥轩—中潏—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己—大骆—秦非子(秦国首任国君)—秦侯—公伯—秦仲—秦庄公—……—秦始皇(嬴政,中国首位皇帝)</p><p><b>(9)</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业父—大业—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戎胥轩—中潏—蜚廉—季胜—孟增—衡父—造父—渠父—安父—梁父—莒父—奄父—叔带(赵国始祖)—明祖—明父—公明—赵成子(赵衰)、赵夙</p><p><b>(10)</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业父—大业—伯益—若木(伯益次子)—昌曾—昌祖—昌父—费昌(费国始祖、费姓始祖)</p><p><b>(11)</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帝喾—陶父—皋陶(李唐皇帝暨李氏家族的得姓始祖,其子孙被封于英、六,此后世系不明)</p><p><b>(12)</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张挥(张姓始祖)</p><p><b>(13)</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昧祖—昧父—昧—台骀</p><p><b>(14)</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重(句芒)、该(蓐收)、穷奇、般、倍伐、穷申、瞽目</p><p><b>(15)</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古蜀王、魍魉、梼杌</p><p><b>(16)</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商均—……—遏父(商均的三十二世孙)—陈胡公(陈国开国君主)</p><p><b>(17)</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昌意—颛顼—称—老童(卷章)—吴回—陆终—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季姓、熊姓、芈姓、屈姓、景姓、昭姓始祖、楚国始祖):</p><p><b>①</b>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丽(鬻熊长子)—熊狂—熊绎(熊狂长子)—熊艾</p><p><b>②</b>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丽(鬻熊长子)—熊狂—屈紃(熊狂次子)</p><p><b>③</b>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端木侸(鬻熊次子,史称侸叔)—端木典(端木姓得姓始祖)</p><p><b>(18)</b>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昌意—颛顼—称—老童—重黎(晋朝皇帝始祖)</p><h2><strong>少典墓</strong></h2><h3><strong>简介</strong></h3><p>新郑少典墓位于新郑华信学院新校区北门正对面。</p><p>墓前墓已被修缮保护。</p><h3><strong>揭牌仪式</strong></h3><p>12月16日,新郑市举行有熊国君少典陵墓揭碑仪式,纪念轩辕黄帝之父少典,缅怀始祖功德。该市领导高林华、马国亮、郑灏东、白新治及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市直相关部门和部分乡镇、始祖山管委会的负责同志参加了揭碑仪式。<br/> 少典,是五千年前原始社会时期有熊部落的首领。据史书记载,新郑古为有熊氏之墟,黄帝轩辕氏居有熊,少典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父亲。随着新郑市黄帝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根据历史记载、民间传说佐证和当代专家的权威论证,和庄镇‘能庄村’[有熊]的熊冢就是黄帝父亲少典的陵墓。为此,该市决定在少典墓遗址立碑保护,以兹纪念。少典墓的考证认定、少典墓碑的落成,标志着新郑市黄帝文化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br/> 新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会长高林华指出,少典墓</p>碑的立碑保护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需要,是进一步弘扬黄帝文化的需要。她希望,各相关部门加大对少典墓遗址的保护力度,爱护好和保护好我市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大对少典文化的研究力度,进一步挖掘、整理少典文化,使之成为新郑黄帝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为新郑黄帝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加大对少典墓的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推介少典文化;加大少典墓的开发力度,高标准制定少典墓景区的规划,使之建成后能够吸引更多炎黄子孙前来寻根拜祖。<br/> 随后,新郑市领导高林华、马国亮、郑灏东、白新治及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赵国鼎、刘文学共同为少典墓揭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