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名人
中文名:石达开
别名:亚达、石敢当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达开村
出生日期:1831年(辛卯年)3月
逝世日期:1863年(癸亥年)6月26日
职业:军事家、政治家、武学名家
石达开(1831年-1863年),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今贵港)客家人,民族英雄,太平天国名将,近代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武学名家。
石达开参与事件/话题
石达开个人资料
石达开简介
  • 中文名石达开

  • 别名亚达、石敢当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出生地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达开村

  • 出生日期1831年(辛卯年)3月

  • 逝世日期1863年(癸亥年)6月26日

  • 职业军事家、政治家、武学名家

  • 信仰拜上帝教

  • 主要成就地方政绩:安庆易制、经略江西
    对湘军:湖口大捷,樟树镇大捷
    对楚勇(江忠源):攻克庐州
    对绿营;水陆洲大捷,破江南大营

  • 代表作品翼王石达开告涪州城内四民训谕、驻军大定与苗胞欢聚即席赋诗

  • 封号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

  • 故事引申蒋扬言让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

  • 擅长武术享有“北腿之杰”美名的戳脚拳

  人物生平  

  成长背景  

1831年,石达开出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市)北山里那邦村,客家人,原籍广东和平县,父亲石昌辉,母亲周氏为壮族人,有两妹一姊,无兄弟。石达开幼年丧父,八、九岁起独撑门户,务农经商之余,习武修文不辍,十三岁时处事已有成人风范,因侠义好施,常为人排难解纷,年未弱冠即被尊称为“石相公”。

  起义原因  

道光年间,官场腐败,民生困苦,石达开十六岁那年,正在广西以传播基督教为名筹备反清起义的洪秀全、冯云山慕名来访,邀其共图大计,石达开慨然允诺,三年后毁家纾难,率四千余人参加金田起义,被封为左军主将。意为“羽翼天朝”。

  离京始末  

史学著作都把石达开1857年5月底离京时带走的队伍人数略为夸大,一种说法称带走了近20万人,另一说法称有十余万人,更有不说具体数字,只说大队人马。因此,史学上称石达开拉走大队人马,大闹分裂,有意拆太平天国的台。事实上,史实并非如此。据清庭档案中的何桂清奏折所称:

“传闻本月十一日(指咸丰七年五月十一日即公元1857年6月2日),伪翼王石达开已由铜井渡江逃往江北,洪逆令蒙贼禾贼追之。”

此文记载石达开渡江的时间与地点均不误,但未说人数。然从石达开只在一个小镇铜井渡江,而且一天之内就渡完了的情况看来,人数不多是明显的。

7天之后,即1857年6月9日,石达开率领军到达安徽无为州,清方福济,郑士魁等的奏折中称:

“兹据无为州在籍教谕征焕等禀称:五月十八日(即1857年6月9日)石逆由金陵带其党与数千,道经该州前往上游,到处张贴伪示,传谕各贼。察其词意,因洪逆疑忌过甚,惧害脱逃。”

此奏折原件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其中所说的“伪示”即石达开的《五言告示》也在多处发现,有案可查,绝非虚构。因此,我们就可以说,石达开离京时带定的人数不过数千人,因为清方官员对于太平军人数一般只会多报,不会少报。

9月,洪秀全在形势和舆论双重压力下,罢免了安福二王,派人

送“义王金牌”邀石达开回京主政,但石达开一则不相信洪秀全的所谓“诚意”,二则他一向对洪秀全进入天京后不思进取,只图保东南一隅的做法不甚赞成,因此决定从此“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按照自己的战略思想去指挥作战。然而,尽管如此,石达开还是提出了一个折中的缓解局势危急的方案---德兴阿在给清帝奏章中提到这份奏章的内容,“令贼党李寿(秀)成会合张洛行领数十万贼分扰下游,又调贼党陈玉成,洪仁常,洪春元,韦志俊,杨来清等各率数万及五六千不等概回金陵,并欲赴援江西,窜扰浙江”。据德兴阿奏报说,奏章上还有洪秀全的批复。

10月5日,石达开率军离开驻扎了四个月的安庆,这时他身边已经从初时的几千人陆续汇集成了数万人的军队,都是因不忿洪秀全的所为而主动前来投奔追随的将士。不过从上述奏章上看,由于调派至长江下游及回天京的军队甚多,再加上石达开的整个部署既然志在救援天京,当不可能从重要据点抽调重兵。以军队论,连说石达开将合朝好文武都带走的《李秀成自述》本身也承认,翼王早在回天京时便“将打宁国之兵交与陈玉成管带”,所谓“打宁国之兵”就是石达开带回天京的靖难之师,是他在江西和安庆的精锐部队的一部分。同样,驻守句容一带的军队也都是石达开的部队,他为了顾全天京防务,也并没有就近带走。以将领论,除了陈玉成、李秀成、韦志俊等被指示援救天京外,安庆张朝爵、陈得才,无为朱凤魁,彭泽赖冠英,潜山叶芸来,还有梁立泰,陈坤书,这些都是受石达开节制多年的旧部,也是安徽地方的主要将领,但他们都没有跟随石达开南下江西,其中如张朝爵、陈得才、叶芸来,陈坤书都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栋梁之将。而跟随石达开离开太平天国辖区征战的将领中,著名者只有张遂谋,赖裕新,傅忠信,余忠扶等几人而已,其中没有一名侯爵,除石达开亲族外,记载所知丞相仅一人,检点也只有三人,后来远征军中被提拔起来的的名将朱衣点,彭大顺,吉庆元,汪海洋,谭体元等,此时还都名不见经传,如朱衣点在天京事变时还只不过是个“将军”,是太平军佐将中最低的一级。

从以上诸点来分析,石达开离开安庆时直接带领的军队人数是很有限的,重要将领也很少,上文所引德兴阿附奏的石达开给洪秀全之奏章中一些重要将领回援天京的指示也证实了这一点。

  人物成就  

1854年秋,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九江、湖口织就罗网,拉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这也是44岁的曾国藩、24岁的石达开第一次交手。这场战役,有人认为是石达开“最辉煌”的一次。

1852年,西王萧朝贵在湖南长沙阵亡后,太平军在长沙城下陷入清军反包围,形势万分危急,石达开率部西渡湘江,开辟河西基地,缓解了太平军的缺粮之危,又多次击败进犯之敌,取得“水陆洲大捷”,重挫清军士气,其后,为全军先导,经河西安全撤军,跳出反包围圈,夺岳阳,占武汉,自武昌东下金陵,二十八天挺进一千八百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清军闻风丧胆,号之曰“石敢当”。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金陵,改号天京,石达开留京辅佐东王杨秀清处理政务。定都之后,诸王享乐主义抬头,广选美女,为修王府而毁民宅,据国库财富为己有,唯石达开洁身自好,从不参与。

1853年秋,石达开奉命出镇安庆,节制西征,他打破太平天国以往重视攻占城池、轻视根据地建设的传统,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逐步扩大根据地范围,亲自指挥攻克清安徽临时省会庐州(今合肥),

迫使名将江忠源自尽。

由于之前太平天国没有基层政府,地方行政一片空白,石达开到安徽后,组织各地人民登记户口,选举基层官吏,又开科举试,招揽人才,建立起省、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使太平天国真正具备了国家的规模;与此同时,整肃军纪,恢复治安,赈济贫困,慰问疾苦,使士农工商各安其业,并制定税法,征收税赋,为太平天国的政治、军事活动提供所需物资。

1854年初,石达开离开安徽,回京述职,太平天国领导层对他的实践给予充分肯定,从此放弃了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全面推行符合实情的经济政策。

1854年夏秋,太平军在西征战场遭遇湘军的凶狠反扑,节节败退,失地千里。石达开看出两军最大差距在于水师,便命人仿照湘军的船式造舰,加紧操练水师。在湘军兵锋直逼九江的危急时刻,石达开再度出任西征军主帅,亲赴前敌指挥,于1855年初在湖口、九江两次大败湘军,湘军水师溃不成军,统帅曾国藩投水自尽,被部下救起,西线军事步入全盛。同年秋天,石达开又挥师江西,四个月连下七府四十七县,由于他军纪严明,施政务实,爱护百姓,求贤若渴,江西人民争相拥戴,许多原本对太平天国不友好的知识分子也转而支持太平军,队伍很快从一万多人扩充到十万余众,对手哀叹“民心全变,大势已去”。

1856年3月,石达开在江西樟树大败湘军,至此,湘军统帅曾国藩所在的南昌城已经陷入太平军的四面合围,对外联络全被切断,可惜石达开适于此时被调回天京参加解围战,虽然大破江南大营,解除了清军对天京三年的包围,却令曾国藩免遭灭顶之灾。

同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东王杨秀清被杀,上万东王部属惨遭株连,石达开在前线听到天京可能发生内讧的消息,急忙赶回阻止,并痛斥韦昌辉乱杀无辜,但为时已晚。北王韦昌辉把石达开反对滥杀无辜的主张看成对东王的偏袒,意图予以加害,石达开逃出天京,京中家人与部属全部遇难。

石达开在安徽举兵靖难,上书天王,请杀北王以平民愤,天王见全体军民都支持石达开,遂下诏诛韦。11月,石达开奉诏回京,被军民尊为“义王”,合朝同举“提理政务”。他不计私怨,追究屠杀责任时只惩首恶,不咎部属,连北王亲族都得到保护和重用,人心迅速安定下来。在石达开的部署下,太平军稳守要隘,伺机反攻,陈玉成、石镇吉、李秀成、杨辅清等后起之秀开始走上一线,独当一面,内讧造成的被动局面逐渐得到扭转。但天王见石达开深得人心,心生疑忌,将自己的两个哥哥封王,对石达开百般牵制,甚至意图加害。为了避免再次爆发内讧,石达开不得已于1857年5月避祸离京,前往安庆。

1857年9月,天王迫于形势的恶化遣使持“义王”金牌请石达开回京,石达开上奏天王,表示无意回京,但会调陈玉成、李秀成、韦俊等将领回援,并以“通军主将”身份继续为天国作战。此后,石达开前往江西救援被困的临江、吉安,拥戴他的安徽太平军将领大都留守安徽。因没有水师,无法渡过赣江,救

援行动失败,石达开又于次年进军浙江,并联合国宗杨辅清进军福建,欲开辟浙闽根据地,与天京根据地连成一体。

浙江是江浙皖清军的主要饷源,为阻止石达开攻浙,清廷急调各路兵马增援,最终不得不命丁忧在籍的曾国藩重任湘军统帅,领兵入浙。太平军在浙江取得许多胜利,但江西建昌、抚州失守后,入浙部队失去了后方,为免四面受敌,石达开决定放弃攻浙,撤往福建,后又转战到江西。石达开建立浙闽根据地的努力虽因内外矛盾以失败告终,却牵制了大量清军,为太平军取得浦口大捷、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等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是冬,石达开经与部将会商,决定进攻湖南,取上游之势,再下趋湖北,配合安徽太平军作战,并伺机分兵入川。

1859年春,石达开自江西起兵入湘,发动 “宝庆会战”。彼时湘军正计划分兵三路进攻安庆,闻石达开长驱直入湖南腹地,军心全线动摇,只得将因势利导,全力援湘。面对湘军的重兵驰援,石达开孤军作战,未能攻克宝庆,被迫退入广西休整。

1861年9月,石达开自桂南北上,于1862年初经湖北入川,自此,为北渡长江,夺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据地,石达开转战川黔滇三省,先后四进四川,终于1863年4月兵不血刃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5月,太平军到达大渡河,此时太平军据骆秉章奏稿有三四万人。对岸尚无清军,石达开下令多备船筏,次日渡河,但当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无法行船。三日后,在大渡河东线防御的清兵来到对岸,太平军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多次抢渡不成,粮草用尽,陷入绝境。南字营都司王松林到太平军营谈判,石达开决心舍命以全三军。其中,石部三千人被王松林收编,剩余两千人保留武器,驻扎大树堡。后来,两千人中有七百人过河,遣散或被杀。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夜袭大树堡剩余一千多人,除三百老幼存活外,全部被杀。

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在成都公堂受审,慷慨陈词,令主审官崇实理屈词穷,无言以对,而后从容就义,临刑之际,神色怡然,身受凌迟酷刑,至死默然无声,观者无不动容,叹为“奇男子”。石达开受刑时,被割几千刀,他从始至终默然无声。石达开的凛然正气和坚强意志使清军官兵感到震惊,四川布政使刘蓉敬佩的说他“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卑不亢,不作摇尾乞怜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是丑类之最悍者。”

  后世评价  

太平天国中最完美的男人,非石达开莫属。他不仅是一位形象很阳光的大帅哥(时人曾赞其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颇富文韬武略,而且是当时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其短暂的人生(卒时年仅32岁)迸发出许多闪光点,照亮了太平天国本来乏善可陈的历史天空。

石达开既是著名的军事家,又是优秀的政治家,文韬武略都很出众,因此对其经历不够了解的人常误以为他曾经中过科举(连咸丰皇帝都曾误以为他是湖南贡生),并把他想象成和曾国藩年龄相仿,在太平天国时期已过不惑之龄,传统戏曲中,以老生来饰演石达开,央视电视剧《太平天国》中,也把石达开演成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对观众造成了很大误导。实际上,石达开在被洪秀全“访请出山”时只有16岁,金田起义时19岁,在湖口、九江大捷中令曾国藩兵败投水时是23岁(时年曾国藩46岁)在成都英勇就义时年仅32岁,是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

  民间看法  

“稗史漫传曾羽化,千秋一例不平鸣”,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十六岁便“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万马,二十岁封王,英勇就义时年仅三十二岁,他生前用兵神出鬼没,死后仍令敌人提心吊胆,甚至他身后数十年中都不断有人打着他的旗号从事反清活动和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党人曾通过诗歌,小说,绘画等各种媒介宣传他的事迹以“激励民气,号召志士,鼓吹革命”。有关他的民间传说更遍布他生前转战过的大半个中国,表现出他当年深得各地民众爱戴。

太平军的高级将领们对石达开的胆略十分推崇,如李秀成谈及各王优劣才能时“皆云中中,而独服石王,言其谋略甚深”,陈玉成认为太平军将领“皆非将才,独冯云山石达开差可耳”。而清朝方面,曾国藩说“查贼渠以石为最悍,其诳煽莠民,张大声势,亦以石为最谲”,左宗棠说他“狡悍著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心,求人才为急,不甚附会邪教俚说,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骆秉章说他“能以狡黠收拾人心,又能以凶威钤制其众”,是“首恶中最狡悍善战”。不只如此,他还赢得了众多与他敌对立场的人的敬重,如地主文人周洵在《蜀海丛谈》中称其为“奇男子”,清朝一位贡生在湘军军宴上公开说他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在大渡河畔与他为敌的许亮儒对他的英雄气概与仁义之风钦佩不已。直到他死去近40年后,由清朝地主文人所撰的著作《江表忠略》之中还有这样的记叙:“至今江淮间犹称……石达开威仪器量为不可及。”

在有关石达开的各种评价中,最著名的当属美国传教士麦高文通讯中的一段话了:“这位青年领袖,作为目前太平军的中坚人物,各种报道都把他描述成为英雄侠义的----勇敢无畏,正直耿介,无可非议,可以说是太平军中的培雅得(法国著名将领和民族英雄)。他性情温厚,赢得万众的爱戴,即使那位颇不友好的[金陵庶谈]作者也承认这一点。该作者为了抵消上述赞扬造成的美好印象,故意贬低他的胆略。正如其他清朝官方人士以及向我们口述历险经过的外国水手声称的,翼王在太平军中的威望,驳斥了这种蓄意贬低的说法,不容置疑,他那意味深长的“ 电师”的头衔,正表示他在军事上的雄才大略和他的性格。他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敢做敢为的人”。

  《石达开传略》跋  

作者:陶短房

夫身后为传,断代为史,古今一也。而太平天囯于今,殆百五十年,为誉为毁,至今不绝。亦人各有见,无足厚非也。而石王达开,本朝望未孚,功业未就,恨遗百年,头行千里者也。然竟能驭饥卒,感黎庶,佩敌酋,念后贤,誉满当时,名垂后代,识与不识,咸为之泣者,何耶? 夫清季多艰,外畔蜂起,文恬武嬉,君蔽臣昏,英雄老死于荒丘,百姓困顿夫垄亩,重以异.族之嫌,辱国之愤,当是时,匹夫一呼而天下动,诚志士死国之秋也。王本布衣,家颇小康,多才艺,兼文武,无门虽不克显达,有粮岂不堪温饱?惟念苍天之聩聩,欲奋赤手于元元,以弱冠之年,行枭杰之事;忍家族之险,谋天下之安;提一旅之众,为五军之率,渡橘洲,登采石,二十八日,千二百里,民谚曰:“非是城豆腐,人是铁丈夫”,信夫! 天京既定,当道无北顾之良谋;湘寇已深,兵民忧西来之粮米。王乃奉朝命,奖三军,分湖口,下武昌,五十七城,旬日易色;长龙三板,判为荆楚,遂令金陵诰谕,榜行千里;洪都蜡丸,不逾三江。虽大势之如此,岂非王之功业所至欤? 疆场无后顾之忧,庙堂有前瞻之虑。既驻节安庆,复立效藩篱,感及士林,泽被众庶;市廛不扰,贸易如常。集贤豪而谋一统,依古制以惠四方。同侪多敬仰之色,敌帅有惊佩之声,此非谓贤,孰谓贤乎?

迨天京围破,向荣走死,方疆场也粗安,竟萧墙之祸起。手足相残,祸殃累万;小天堂中,血流飘杵。以王之心,能忍乎此?遂挺身危地,谋诸豺虎;乃阖家碎玉,一身缒城。已兴靖难之师,先抒宁国之难。及至凶徒授首,凯歌入京,德孚满朝,身任通军,筚路蓝缕,渐复疮痍。当斯时也,天下之大,敌焉友焉,胡不知石王之名?咸以为太平有望,大业有归矣。孰意天意难知,天威难测,已一忌之有成,岂百喙之能清?谆谕数省,足剖沥血之诚;书启连篇,犹怀瓜葛之恋。皇上帝之权能,此去能依?圣神电之旧号,至死未改。以王之智,宁不知自立以久长?以王之德,岂忍乎南面而背本!虽云义士,终有富贵之心;纵是宗潢,半怀方面之望。征路颠沛,虎贲流离,多年揽辔,万众梯山。岂王无谋?时乎事也。虽然,此志未移,此心未改,伤病乌合,泣而争为之尽死者前仆而后继,至终不绝。非王之惠,他人焉能有此? 王睹东南纷纷,势不可为,乃扬鞭立誓,锐意入川。岂宝庆之人谋未臧?恨涪州之天意不终。泸水汹涌,悲红颜先归殊世;凉桥险峻,忍勇士争赴清流?求荣而事二主,忠臣不为;舍命以全三军,义士必作。箕踞听事,谈笑刑曹,以薛生之敌幕,岭氏之夷酋,或感而讴之,或惜而传之。虽骆公寡信,全生无多,生者死者,能不为王泪下三尺! 岁一寒暑,淮水竭,石门开,天王祀绝,图籍为炬。十年天府,久作荒庄野鸽;百里金陵,屡罹战荒兵祸。王之大业不成,而洪杨曾李,其业安在? 王之业堕,王之志存。川广黔滇,仍纷传王实不死;匡复之士,犹砺兵蒸粮以待。梁启超、高天梅辈,猥作赝书,而天下感奋,其行可议,其心可知。王长已矣,乃能令五十年后人,争流涕而忘死,竞攘袂以亡清,遂开共和之路,且报王之深仇,虽众人之力而至此,非王之遗爱也动人?史式先生,有盛名于史界,为王立传,已数载焉。吾友雍容,感王之德,嘉传之志,而微憾其不文,遂殷殷嘱予润色之并为之跋。予自幼生长金陵,闻太平事,未尝不抚髀而三叹也。虽流寓万里,能不奉命?因为此跋,以永志焉。壬午腊月,冬至之望,陶短房谨书于阿尔及尔。

  目击者记石达开之死  

《蜀海丛谈》

就死之日,成都将军为崇实与骆文忠同坐督署大堂,司道以次合城文武咸在。石及两王跻堂,为设三拜垫于堂下。三人者皆跏趺坐垫上。其头巾及靴褂皆黄缎为之。惟石之头巾上,加绣五色花。两王则否。盖即章制之等威也。清制,将军位在总督之右,骆故让崇先问。崇语音低,不辩作何语。只见石昂头怒目视,崇顿气沮语塞。骆始言曰,石某今日就戮,为汝想,亦殊值得。计起事以来,蹂躏数省,我方封疆大吏,死汝手者三人。今以一死完结,抑何所恨。石笑曰,是俗所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今生你杀我,安知来世我不杀汝耶。遂就梆。石下阶,步略缓,两王仍左右侍立,且曰,“仍主帅先行。”石始放步先行。是时先太守甫戳取来川,充成都保甲总局提调,所目睹也。

石之死处,在成都城内上莲花街督标箭道。三人自就绑至刑场,均神气湛然,无一毫畏缩态。且系以凌迟极刑处死,至死均默默无声,真奇男子也。

  《黄彭年致唐炯函》  

此贼举止甚稳,语言气概,不亢不卑,寓坚强于和婉之中。方其就死,纳履从容,若是我大清忠臣如此死法,叙入史传,岂不炳耀千载?如此人不为朝臣用,反使为贼,谁之过欤?

  轶事典故  

石达开不仅是太平天国一代名将,同时也是晚清中国的武学大家,在战场上,他是以冲锋陷阵、骁勇善战闻名的“悍将”,在武学修为方面,《北平国术馆讲义》更将他与许宣平、达摩祖师、宋太祖、岳武穆、张三丰、戚继光、甘凤池等人并论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拳术名家,只可惜由于他的身份敏感,清政府在太平天国败亡后大肆销毁各种对太平天国人物的正面记载,以致他作为武林高手在后世的名声远不能和以上诸人相比。

据《清稗类钞》《太平天国野史》记载,石达开的拳术“高曰弓箭装,低曰悬狮装,九面应敌。每决斗,矗立敌前,骈五指,蔽其眼,即反跳百步外,俟敌踵至,疾转踢其腹脐下。如敌劲,则数转环踢之,敌随足飞起,跌出数丈外,甚至跌出数十丈外者,曰连环鸳鸯步”,民间认为这种武艺就是后来号称“北腿之杰”的“戳脚拳”,传说石达开还曾将这种武艺传授给选拔出来的士兵,用于作战,

石达开不仅武功出众,而且内外兼修,他和陈邦森比武的故事已成为后世武林口耳相传的掌故。根据文字记载和口碑传说,两人相约各自击打对方三拳,受拳者不得还击,“邦森拳石,石腹软如绵,邦森拳如著碑,拳启而腹平。石还击邦森,邦森知不可敌,侧身避,碑裂为数段”。

  家族成员  

<table log-set-param="\"table_view\"" class="\"table-view">

父亲    
石昌辉    
母亲    
石周氏    
元配    
熊氏    
黄氏
妻父黄玉昆
姐妹

石氏(姐,胡善积之妻)、石细妹(妹)

石定忠,石定基,胡永活

其它亲属

孙:胡天浇、胡天祥

  后人  

石达开尚有后人,已改姓胡。1861年6月,石达开回师广西贵县(今贵港市)时,想到父亲早故,是姑母带大他,离别姑母已有11年长,很是想念,便抽空回奇石圩,约见嫁在平治村的姑母胡石氏,姑侄相见,自然是一番长吁短叹。姑母逗玩着翼王身边的两个小孩,很可爱,觉得翼王南征北战,前有堵兵,后有追兵,随身携带的两个小孩,一个叫石定忠的那时才三岁,一个才一岁,很不方便,也很不安全,便劝他把两个小孩留下来。翼王沉吟良久,同意留下了最小的,姑母便在夜幕降临的时候,用围巾背起小孩,秘密地回到平治村。

石达开姑母与丈夫胡善彭,生有两个儿子,都已结了婚,长子胡运平夫妇还没生养,就把翼王的小儿子(亲生母是谁没有传记下来)认作自已的儿子。这个村子清一色的壮族同胞,清一色的胡姓,在当年参加洪秀全“拜上帝会” 的几个老会员主持下,村人很团结,也很保密,小孩躲过了清兵一次次的清洗。小孩按壮人习俗,幼时统称“特细” ,但村人私下都亲昵地叫他“麻解佬”(翼王祖上是广东和平县搬迁来的客家人,一直讲客家话,壮人称客家人为“麻解佬”)。孩子七岁读书时,村中几个“拜上帝会” 老会员已知道翼王已在四川壮烈牺牲,因而主张给孩子取名胡永活。老会员说,永活者,象征着翼王不死,永远活着,翼王还有亲生儿子,不会绝后。永活长大后与附近的清潭村覃姓女结婚,生了两个儿子。健在的老会员又给两个儿子分别取了很有意思的名字,长子叫胡天浇,说“浇” 者,“晓” 也,只有天上才晓得孩子是翼王的孙儿,左偏旁不用“日” 而用三点水,是流着眼泪哭诉啊!次子叫胡天祥,“祥” 者,吉利也,以名字祈祷上天赐以吉祥给翼王的后代子孙。翼王在平治村的子孙,至今已传到第六七代,100多人。

  活动年表  

1831年3月(清道光11年2月) ,石达开出生于广西贵县那邦村

1847年秋,洪秀全冯云山至贵县访石达开,邀其共图大事。太平天国史谓之“访石相公”,以“三顾茅庐”喻之。

1850年8月20日 在蚂蟥冲竖旗誓师,率2000人向金田开拔。在六合,卷蓬等村遭地主团练截击,大破之,并进展浔江北岸军事要地白沙圩。

9月 率部4000人抵金田,与杨秀清,萧朝贵共同主持团营军务,负责训练士兵,兼管财务。

1851年1月11日 金田起义,正号太平天囯元年。不久,分封五军主将,石达开被封为左军主将。

6月 石达开在中平新寨一带大败清都统乌兰泰,周天爵部,是为“独鳌山之战”。

与萧朝贵同为“开通前路”先锋,率部自新圩突围北上

进克永安。此为太平军所陷第一座城池。

1851年12月17日 洪秀全在永安封王建制,石达开封翼王,“羽翼天朝”,号五千岁。

1852年 4月5日 石达开率部于深夜出击玉龙关,全歼守敌。全军随由此突出永安。

清军乌兰泰所部在龙寮口大洞山陷入石达开和萧朝贵所设重围,清总兵4员和5000清军全数被歼。

太平军在全州蓑衣度遭江忠源部湘勇袭击,鏖战两昼夜,冯云山伤重殉国。

萧朝贵率部攻长沙时中炮阵亡

10月 太平军大部连日攻长沙不下,陷于5万清军内外夹击之中。石达开率精锐兵渡湘江,筑联营阻敌援军,并就地打粮。

石达开在水陆洲(橘子洲)设伏,清向荣部3000人全军覆没,向荣仅以身免。

太平军撤围北上

12月 石达开率部夺益阳,下岳州,克汉阳,取汉口。

1853年1月 太平军围武昌,石达开担任拒援任务,与向荣援军对峙,使其不能接近,武昌陷入遂成孤城。1月12日 太平军攻克武昌 2月9日 督部自武昌分水陆东下,连下黄州,九江,安庆,芜湖。

1853年3月19日 率部攻克南京,迎洪秀全入城,建都“天京”

3月-8月 协助东王杨秀清佐理政务。

9月-12月 出镇安庆,经略安徽。其间试行“按亩输钱米”的土地政策,不过三月,即“军用裕而百姓安”“颂声大起”。史称“安庆易制”。

1854年年初 以东王北王翼王名义发布“照旧交粮纳税”政策,将‘安庆易制”全面推行,太平天囯从此放弃“天朝田亩制度”。

2月 奉召回京,主持天京防务建设,设“望楼”制。并助东王协理军国要务。

6月 以东王名义复信给英国使节麦华陀等,重申太平天囯在主权,宗教,通商等方面的立场。答英人所提出之三十条,并质问五十条。

7月 返回安庆,设厂造船,训练水师。

12月 受命督师西征。旋赴湖口,指挥九江湖口保卫战。

1855年1月 将湘军水师肢解于内河与外江两处,阻塞湖口,大败湘军水师。

2月11日夜 在九江再破湘军水师,掳湘军主帅曾国藩座船。曾国藩乘舢板逃脱,投水自杀,为其部所救。此后石达开分兵三路,全线反击。

太平军第三度攻克武昌,湖北省长江两岸大部为太平军所得。

10月 率部由安庆进援武昌,激战后占领崇阳,欲攻湘军老巢湖南。因协同作战的韦俊部连续受挫,遂改变计划,突然回师江西,连战皆捷。

1856年3月 克江西吉安,在樟树大败湘军周凤山部。江西13府中8府50余县尽归太平军所有。其间,胡林翼被迫放松对武昌的进攻而回援江西,湘军悍将塔齐布,罗泽南皆死,曾国藩困守南昌,已成孤城。

1856年4月 率军三万星夜驰援天京,分三路入皖。

5月 连克宁国等数镇,逼近秣陵,分兵三路对敌形成钳形攻势。

6月 佯攻溧水,江南大营张国梁所部尽皆出援。石达开会同秦日纲陈玉成 李秀成部,大破江南大营。

7-8月 回援湖北,在洪山与攻武昌之湘军展开激战,渐将对洪山敌形成合围。

韦昌辉 秦日纲等袭杀杨秀清及其部众两万余人,是为天京事变。

石达开撤军,移营后退。

10月初 石达开轻车简从回天京排解,议止杀之计,韦昌辉欲害之,石达开缒城而出,家属及王府所部尽皆遇害。石达开至安庆后,上书天王,请诛韦昌辉,为天王所拒,天王并下诏悬赏捉拿石达开。石达开乃号召各路,举兵靖难。是时得悉陈玉成宁国失利,皖南告急,遂暂缓回京,率师以援宁国。

11月韦昌辉被诛,石达开回京,“合朝同举翼王提理政务”,军民共上“义王”尊号,天王封之为“圣神电通军主将”。对“义王”之号,石达开谦辞不受,乃以“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之职总理军政。

1857年初,石达开提理政务,军事上采守江西,反攻鄂皖,局面渐渐好转。但为洪秀全所忌,先封安福二王,后连封洪姓王侯16人挟制翼王,乃至有加害之意。

1857年5月底 石达开率所部随从千人,离京至安庆

在安徽无为张贴《五言告示》,将被迫离京苦衷召告全国,并谆谕军民“依然守本分,照旧建功名”“或随本主将,亦足标元勋。”。

9月天京形势恶化,洪秀全罢安福二王,命人送义王金牌请石达开回京,是为石达开所拒。同月,石达开上书天王,提出由自己先赴援江西,巩固上游,而后兵进浙江,同时令李秀成联络捻军张乐行分扰下游,陈玉成韦俊等回师天京,以相互配合,解天京之围,为天王所允。

1857年10月 石达开兵进江西,克乐平,万年。同月,洪秀全降石达开封号为“电师”(原为“圣神电”)

12月 石达开率兵援吉安,渡赣江受挫,退回抚州。同月,洪秀全取消所授“义王”封号,改回“翼王”。

1858年2月 自抚州,进贤,东乡东进广信,为入浙做准备。

4-5月 率军入浙,克江山,所属石镇吉部占处州,大败清总兵周天受,明安泰,攻占武义,云和。

7月 放弃攻浙,分兵进入福建。

8月 洪秀全分封五军主将,实际已取消石达开“通军主将’之职,石部受封的杨辅清率部撤出福建。

11月 石达开回师江西

12月 进占瑞金,南安府.

1859年2月 会诸将于南安,确定进图四川之大计。同月分并两路,突入湘南。

1859年5月-8月 与清军激战于宝庆,未克,被迫退入广西。这是石达开远征后第一次重大的军事失利。

10月 攻克庆远府,屯兵驻军,操连士卒。

1860年5月 所部彭大顺,朱衣点等67名将领率军20万脱离。东返天京。

6月 撤离庆远,进占宾州,上林,武缘等地。

秋 “通军主将”衔被洪秀全正式取消,加“开朝公忠军师”和“殿左军”虚衔。同时,“电师”封号被取消,改授与萧朝贵(成为“圣神雨电”)。同时,取消韦昌辉“雷师”头衔,改授与杨秀清(成为“圣神风雷”)。

1861年年初 “殿左军”头衔被洪秀全取消。

7月 因投效之天地会将领叛变,放弃上林等地,退至贵县。

9月 离开贵县,西出横州,兼程北上,经融县,怀远冲出广西,进入湘鄂边界,直趋四川。

1862年 1月30日 在湖北来凤与先期入贵州四川的曾广依部会师,全军已再次发展至10万人。

2月 克咸丰,利川,17日进入四川。分别三路至涪州会师。

4月 渡过乌江,兵临涪州。石达开发布著名的《翼王石达开告涪州城内四民谕》,被后世史家赞为“全篇革命大义与爱民精神充分表露,不作宗教宣传之语,真是蔼然仁者之言,是可传也。”(简又文《太平天囯全史》)

因敌军有备,渡江不易,旋即放弃攻城,西进巴县。

5月 进攻綦江,欲借以攻重庆再渡长江。因内应暴露,敌军有备,受挫后即停止攻城,渡赤水河,进入川南。

8月 回师川东,再次渡过赤水,进军合江县先市镇,并在当地三渡赤水,于赤水河西岸大败湘军刘岳昭部。因清军沿江重兵布防,没有渡江机会,遂在合江四渡赤水,挥师东进。后在綦江县东溪镇召开军事会议,做出分兵三路、绕道黔滇,至长江支流金沙江寻找渡江机会的战略决策,史称“东溪决策”。

10月 入贵州,长驱直入。分并两路(后成为三路),以迷惑敌军。

11月 石达开本部由云南镇雄入川,进驻横江。

1863年1月 清军调集川滇湘军多部,欲攻占横江,以阻止太平军抢渡金沙江。15日,双方在横江激战,太平军坚守22日,后因叛徒倒戈而被迫撤兵,退入云南。

4月 石达开命分支李福猷部大张旗鼓东入贵州,各路清军误以为是其主力,纷纷追赶,另有四川清军多部将川北地区的赖裕新部误为主力予以追击,15日,石达开率本军三四万人在未遇抵抗的情况下自米粮坝轻易渡过金沙江,兵不血刃突破长江防线。

5月 太平军进占宁远,四川总督骆秉章得宁远战报,始知石达开主力已渡江多日,急命诸军回援,但除唐友耕距离较近外,它部远不能及。太平军经冕宁小路,14日进抵大渡河南岸与松林河交汇处的紫打地,此时北岸尚无一名清军。太平军造筏准备渡过大渡河,直下成都。

率残部6千人离开紫打地向东突围

因被老鸦漩水势所阻,突围无望,石达开至洗马姑清营谈判。

谈判后,遣散4千人,余2千人不缴械,移住大树堡。当日,石达开率幼子及少数部将入随杨应刚而行。后唐友耕强行夺俘,石达开等与2千人失去联络,后此2千人大多被杀。

1863年6月27日 石达开在成都慷慨就义。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从报》上刊出五首所谓“石达开遗诗”,后收入《饮冰室合集》,但基本被肯定为伪作。

1906年南社诗人高天梅伪造《石达开遗诗》共25首,在上海刊印,以鼓吹民气,号召革命。

1939年柳亚子在《大风旬刊》上连续发表两篇文章,说明《石达开遗诗》系伪作。

  文章作品  

石达开不仅是太平天国第一流的大军事家与大政治家,而且一百多年来,一直以能诗闻名于世。名将与诗人集于一身,这在太平天国人物中间是仅有的一位。可惜这位真正能诗的英雄诗人死得太早,在十多年戎马倥偬的生活中,无暇吟诗作赋。所以没有较多的作品遗留下。后人伪造石达开诗文的现象的确比较突出。这种情况不仅在太平天国人物中是唯一的;有史以来历代千千万万的名人中,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与石达开相比。

石达开虽然能诗,但诗名如此之大,自有不少原因。在安庆易制与经略江西之后,他的政绩引起大家的注意。大家都认为他有才,如湖南人纷纷传说他是湖南拔贡,谣言甚至传进咸丰皇帝耳朵里,下旨令曾国藩查明。当时湖南人,特别是湖南读书人非常有优越感,不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自许,也大有天下英才尽在三湘的骄傲,所以湖南人一再误传翼王是湖南读书人,证明石达开在当时已经广有"才名",也就因为这样,后来梁启超伪造石达开遗诗,一时之间无人怀疑,而自梁启超之后,翼王的能诗之名也更为人知了。

石达开诗名甚大的另一个原因,是辛亥革命前后许多革命志士把他选作古为今用的对象。为了激发民气,鼓吹革命,就托他的名写了许多伪诗,八方流传,到处宣扬。只是反清英雄而不能诗,伪诗伪文无法加到他的头上;只是诗人而不是反清英雄又起不到多大的宣传作用。只有石达开兼而有之,正是一个理想的对象。

比较著名的石达开伪诗包括: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收录“石达开遗诗”五首(一首尚有争议);南社诗人和革命党人高天梅为鼓吹民气、号召革命伪造的“石达开遗诗”二十首;《梵天庐丛录》所辑“入川题壁”一首(“大盗亦有道”);《太平天国全史》载“翼王在川遗诗”两首(“一掷孤筹计本非”“垂翅无依鸟倦飞”),其他已知的石达开伪诗还包括:李法章《太平天国志》伪托一首(“孤鼠纵横惯噬人”),《石达开诗钞》载《致湘乡石龙轩先生》四首;《壮族文学史》载“出六合”一首;新《筠连县志》载“翼王题诗”一首等。现存比较确定的石达开真诗仅以下三首

1.广西白龙洞提壁诗

太平天国庚申拾年,时于季春,予以政暇,偕诸大员巡视荒郊。山川竞秀,草木争妍,登兹古洞,诗列琳琅,韵著风雅。旋见粉墙刘青云句,寓意高超,出词英俊,颇有斥佛息邪之概,予甚嘉之,爰命将其诗句勘石。以为世迷仙佛者警。予与诸员亦就原韵立赋数章,俱刊诸石,以志游览云。

挺身登峻岭 举目照遥空

毁佛崇天帝 移民复古风

临军称将勇 玩洞羡诗雄

剑气冲星斗 文光射日虹。

今广西白龙洞还留有石达开与部下十来位将领的唱和诗碑,是少见的反映太平天国文事活动的文物。

诗词之中,以五言格律的平仄要求最严格,除了压韵的基本要求外,每句之中的平仄变换也有相当严格的限制。这首诗是即兴的作品,而且还是限韵,信笔挥毫间,却完全符合五言格律的平仄要求。五言格律只要求第二联和第三联对仗,但石达开这首诗在遵守五言格律的平仄规则的基础上,更做到了四联完全对仗,在形式上,这已经是一首上乘之作。民国《宜山县志》评价它“词气豪放,具有世界眼光,非寻常椎埋少年可”,罗尔纲先生认为“从风格上看,石达开此诗风格雄壮,我们之要读他这一句“挺身等峻岭,举目照遥空”的诗句,便会立刻使人联想起麦高文所说的“英雄侠义,勇敢无畏,正直耿介”的气概。这种风格与世传文士伪托的假诗风格是完全不同的。”

2.驻军大定与苗胞欢聚即席赋诗

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

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

这是1862年石达开大军经过贵州黔西,大定一带时,当地苗族百姓以欢迎“最尊贵的客人”的仪式欢迎石达开大军---将用黄豆,毛稗,高粱,小米,包谷和谷子酿贮,埋藏于地下多年的陈年美酒取出,盛在坛子里,放在花场正中央。用通心的吸管插入坛内。石达开和太平军将士,与苗民们一同,载歌载舞,披着月色,照着营火,手扶吸管,低头畅饮。席间,石达开即兴赋诗一首。首句“千颗明珠一瓮收”,是指美酒系以多种粮食酿成。次句“君王到此也低头”,是因为无论身份如果高贵之人,若不低头便无法将酒吸出。后两句则是说五根手指握住吸管,将酒一饮而尽。石达开这首诗,记的是与苗民欢庆之事,却也同时是在抒发自己的鸿鹘之志。

3.五言告示

为沥剖血诚,谆谕众军民:自恨无才智,天国愧荷恩。惟矢忠贞志,区区一片心,上可对皇天,下可质古人。去岁遭祸乱,狼狈赶回京,自谓此愚忠,定蒙圣君明。乃事有不然,诏旨降频仍,重重生疑忌,一笔难尽陈。用是自奋励,出师再表真,力酬上帝德,勉报主恩仁。精忠若金石,历久见真诚。惟期妖灭尽,予志复归林。为此行谆谕,遍告众军民:依然守本分,照旧建功名。或随本主将,亦足标元勋,一统太平日,各邀天恩荣。

如果诗人吟诗不限于律、绝,则石达开离京城出征时所公开贴出的《五言告示》,也可以说是一首好诗。这是石达开向天国军民说明自己被逼离京远征的原委的文告,如果石达开不是能文之士,这份告示自然由军中的老夫子代表;他既能诗能文,而这份告示却又用了很特殊的韵文形式,且能一韵到底,这就不同凡响,绝非一般只会写“等因奉此”的老夫子所能胜任。因此,很可能是出自石达开的亲笔。公文应该明白晓畅,本不应该使用字数受限制的韵文。为什么这篇告示要用韵文,而且要用句子很短的五言韵文?其原因不难推想而知。石达开既有无限愁思要向大家倾诉,但是又不能说得过于明显。这是为了顾全大局。如果把话说得太明显了,就会增长太平天国的内部矛盾,予敌人以可乘之机。他把“疑多将图害,百喙难分清”修改为“精忠若金石,历久见真诚”,就是为了把事情说得更加隐诲一点。既然希望说得隐诲,五言韵文正是最好的形式,可以言有尽而意无穷。全篇所言,都是发自肺腑的心声,充满了真实的感情。从形式上说,《五言告示》自然赶不上《白龙洞题壁诗》;但从真情的流露,“言为心声”,“诗言志”这一方面来说,《五言告示》正是感人至深的诗篇,应在《白龙洞题壁诗》之上。

石达开虽然能文,但在离京之时,由于历经国难家难友被逼出走,自然心乱入麻。所以用语不够讲究,文义也不够含蓄。到达安徽之后,再来仔细斟酌,就觉得有修改之必要。《五言告示》前后出现字句略有出入的两个不同的抄件,原因在此。此处所录的是修改后的版本,石达开在大多数地区张贴的都是这个版本。

另外,在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收录的五首所谓“石达开遗诗”中,第一、二、四、五首是已可以确定伪作,但第三首的真实性还有争议,有一种说法认为梁启超于五首之中独推崇这一首(“前后四章,皆不免下里巴人之诮,独第三章,即以诗论,亦不愧作者之林”),是因为唯这一首是真作,作家鄂华曾撰文称在大渡河边找到过太平军留下的文稿,与世传版本略有出入,认为世传版本是清方将原稿中的篡改后流传民间的,该诗的正确版本是:

扬鞭慷慨莅中原,不为雠仇不为恩。只觉苍天方愦愦,欲凭赤手拯元元。

十年揽辔悲羸马,万众梯山似病猿。我志未酬人犹苦,东南到处有啼痕。

对此,有学者认为“我志未酬人犹苦”的“犹”字是平声,不合律,从《白龙洞题壁》诗看石达开精熟诗律,不会有此错误,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禁止怨天,石达开不会写“只觉苍天方愦愦”,但也有人认为石达开远征军后期已放弃宗教迷信,怨天不足为奇,诗词写作讲究“不以词害意”,很多名家或名篇也有出律现象,仅一字出律并不足以证伪。虽然真实性成疑,但该诗精神与石达开的人格、思想高度吻合,故常被引用作对石达开的形容或概括。

觅知友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