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西安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管宁
别名幼安
国籍曹魏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临朐东南)
出生日期公元158年
逝世日期公元241年
职业隐士、学者
信仰儒学
主要成就在辽东讲学,整治威仪、陈明礼让
代表作品《氏性论》
外号龙尾
典故割席断交
享年八十四岁
特征长八尺,美须眉
<h2><strong>人物生平</strong></h2><h3><strong>游学他乡</strong></h3><p>管宁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代, 他十六岁时失去了父亲,中表兄弟们怜悯他孤独贫困,都赠予他治丧的费用,管宁全都推辞没有接受,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送终。管宁成年后身高八尺,胡须眉毛长得很美。与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为好友,都到其他郡学习,并且都敬重亲善名士陈寔。 </p><h3><strong>避乱辽东</strong></h3><p>汉末天下大乱以后,管宁听说辽东太守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辽东。公孙度空出馆舍等候他们。管宁拜见公孙度,只谈儒家经典而不语世事,之后,管宁随即就居住在山谷中。当时渡海避难的人大多住在郡的南部,而管宁却住在郡的北部,表示没有迁徙的意思,后来的人渐渐都来跟从他,一月之间就形成了村落,管宁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管宁的教导,管宁于是颇受人们爱戴。曹操任司空后征召管宁,公孙度的儿子辽东太守公孙康截断诏命,不对管宁宣布。中原地区稍稍安定后,逃到辽东的人都回去了,只有管宁安闲自在,就像要在辽东终老一样。 当时公孙康对外以朝廷的将军太守为号,但在内确有称王之心,想要谦逊的以礼授予管宁官职,让他辅佐帮助自己,但最后还是不敢对他说,他就是如此受到敬畏。 </p><h3><strong>屡辞辟命</strong></h3><p>公元223年(黄初四年),魏文帝曹丕诏令公卿大臣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司徒华歆举荐了管宁,曹丕就专门用安车前往征召 ,当时公孙康已死,因其儿子年幼而由其弟公孙恭嗣位,但公孙恭因病丧失了生育能力,身体虚弱不能治理,而公孙康之子公孙渊才智出众。管宁担心祸乱将起,于是带着家眷部属渡海回到北海郡,公孙恭亲自把他送到南郊,加倍赠给他服饰器物。自从管宁东渡,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前后所给他的资助馈赠,他都接受后收藏起来。西渡之时,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管宁在辽东,有三十多年,后来公孙渊果然袭夺公孙恭之位,最后蛇鼠两端、反叛曹魏,僭号称王,被司马懿攻灭。辽东人死亡上万,如正如管宁所想。 管宁回到中原后,曹丕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持辞让没有接受。 </p><p>公元226年(黄初七年)五月,曹丕驾崩,明帝曹叡即位,于十二月改任华歆太尉,华歆称病请辞,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曹叡没有同意。但还是下诏征召管宁为光禄勋。 当时司空陈群也上疏举荐管宁。 </p><p>曹叡又下诏给青州刺史说:“管宁坚守道德操守,潜隐海角,接连颁下诏书,违抗命令不来就职,逗留在他的居处,从事他认为高尚的事业。虽然有隐士高人的操守,而失却考父增益恭敬的义蕴,使朕虚心等待已有年余,这怎样说呢?他白白想要自安,朕一定要扩大他的志向,不想想古人也有幡然改变节操为民造福的人吗?日月流逝,时间将要过去,洁身自好,将干些什么呢?孔子说过:‘我不是这人的党徒又会是谁的呢!’朕命令青州的别驾从事、郡丞掾:奉诏按礼节遣送管宁来京都,供给他安车、随从、褥垫、路上厨司食物,上路之前先行奏闻。”管宁自称草莽之人并上疏辞让。 </p><h3><strong>高节始终</strong></h3><p>从黄初(220年—226年)年间到青龙(233年—237年)年间,征召管宁的命令接连不断,常常在八月赐予牛酒。明帝又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究竟是守节自高呢,还是老病萎顿呢?”程喜上报说:“管宁有一个族人叫做管贡,现为州吏,与管宁是邻居,臣常常让他探听消息。管贡说:‘管宁常常戴黑色帽子,穿着布衣布裙,随季节不同或单或夹,出入于内室外庭,能凭借手杖走路,不须扶持。一年四季的祭祀,总是自己强力支撑,改换衣服,着粗丝棉巾,穿着过去在辽东时所有的白布单衣,亲自布置食物供品,跪拜行礼。管宁幼时就失去了母亲,不记得母亲的样貌,常常特意加设酒觞,泪流满面。另外他的住宅离水池有七八十步远,夏天时到水中洗手洗脚,步行在园圃中。’臣下揣测管宁前后推辞谦让的意思,只在于认为自己生长在隐居潜逸中,年纪老迈,智力衰退,所以安于休息,每次都谦逊退让。这是管宁志向行事所一定要保全的,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 管宁自从避难辽东及后来回到中原后,常坐在一个木榻上,持续了五十多年没有席地而坐,因为屈膝而坐,膝盖顶起被褥,小床上的被褥与膝盖接触的地方都磨穿了。 </p><p>公元241年(正始二年) ,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等人向曹芳举荐管宁,曹芳下诏,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玺”的礼节去聘请他,适逢管宁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p><h2><strong>历史评价</strong></h2><p>陈群:“伏见徵士北海管宁,行为世表,学任人师,清俭足以激浊,贞正足以矫时。” </p><p>曹叡:“太中大夫管宁,耽怀道德,服膺六艺,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 </p><p>程喜:“臣揆宁前后辞让之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 </p><p>桓范:“①窃见东莞管宁,束修著行,少有令称,州闾之名亚故太尉华歆,遭乱浮海,远客辽东。于混浊之中,履洁清之节,笃行足以厉俗,清风足以矫世,以箪食瓢饮,过于颜子;漏室蔽衣,逾于原宪。”“②凿坯而处,养德显仁。尧舜在上,许由在下。箕山之志,于是复显。严平郑真,未足论比。清声远播,顽鄙慕仰。” </p><p>陶丘一、孟观、孙邕、王基:“伏见太中大夫管宁,应二仪之中和,总九德之纯懿,含章素质,冰絜渊清,玄虚澹泊,与道逍遥;娱心黄老,游志六艺,升堂入室,究其阃奥,韬古今於胸怀,包道德之机要。” </p><p>陈寿:“管宁渊雅高尚,确然不拔;宁以衰乱之时,世多妄变氏族者,违圣人之制,非礼命姓之意,故著《氏姓论》以原本世系,文多不载。每所居姻亲、知旧、邻里有困穷者,家储虽不盈担石,必分以赡救之。与人子言,教以孝;与人弟言,训以悌;言及人臣,诲以忠。貌甚恭,言甚顺,观其行,邈然若不可及,即之熙熙然,甚柔而温,因其事而导之于善,是以渐之者无不化焉。宁之亡,天下知与不知,闻之无不嗟叹。醇德之所感若此,不亦至乎!” </p><p>《傅子》:“管宁是齐相管仲之后。在辽东因山为庐,凿户牖为室,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因此公孙度安其贤,民化其德。” </p><p>皇甫谧:“宁凡徵命十至,舆服四赐,常坐一木榻上,积五十五年未尝箕踞。榻上当膝皆穿,常着布裙貉裘,唯祠先人,乃著旧布单衣加首絮巾。辽东郡国,图形於府殿,号为贤者。” </p><p>伏滔:“邓禹卓茂无敌于天下,管幼安不胜庞公,庞士元不推华子鱼,何邓二尚书独步于魏朝,乐令无对于晋世。” </p><p>杜甫《严中丞杜驾见过》:“川著东西瞻使节,地分南北任流萍。扁舟不独如张翰,白帽还应似管宁。”</p><p>苏轼:“管幼安怀宝遁世,就闲海表,其视曹操父子,真穿窬斗筲而已。既不可得而用,其可得而杀乎!予以谓贤于文若、文举远矣。” </p><p>苏辙:“幼安少而遭乱,渡海居辽东,三十七年而归。归于田庐,不应朝命,年八十有四而没,功业不加于人。而予独何取焉?取其明于知时,而审于处己云尔。” </p><p>萧常:“《易》曰:不事王侯,髙尚其志,谓所重在此,而不在彼也。若管(宁)、张(臶)数子,特避世之士耳,盖所谓‘天地闭,贤人隐’者也。方是时,奸雄睥睨神器,仇雠正士,士以才知杀身者多矣。之数子者,屏迹山樊,危行言孙,卒以免祸,贤矣哉!” </p><p>章如愚:“至于三国,各自据其土而成鼎峙之势,亦诸人之力也。故在魏,则荀攸、贾诩之算无遗策,郭嘉、刘晔之才策谋畧,管宁之渊雅高尚,毛玠之典选清正;在吴,则周瑜、鲁肃之俦入为腹心,出为股肱,甘宁、凌统之徒奋其威,黄盖、蒋钦之属宣其力;在蜀,则诸葛孔明之长于治国,费祎、董允之志虑忠纯,向宠之性行均淑,皆一时之人杰也。” </p><p>陈普:“中州白日虎狼嗥,越海鲸鲵更浪高。化日尺书归故里,依然逃董不逃曹。” </p><p>王应麟:“管幼安如郭林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苏文定(苏辙)赞之曰:‘少非汉人,老非魏人,何以命之?天之逸民。’” </p><p>文天祥《正气歌》:“或为辽东帽,情操厉鬼冰。”</p><p>王磐:“管幼安、王彦方、元鲁山、阳道州,盖异世而同符者也。” </p><p>王夫之:“世之乱也,权诈兴于上,偷薄染于下,君不可事,民不能使,而君子仁天下之道几穷。穷于时,因穷于心,则将视天下无一可为善之人,而拒绝唯恐不夙,此焦先、孙登、朱桃椎之类,所以道穷而仁亦穷也。夫君子之视天下,人犹是人也,性犹是性也,知其恶之所自熏,知其善之所自隐,其熏也非其固然,其隐也则如宿艸霜凋而根荄自润也。无事不可因,无因不可导,无导不可善,喻其习气之横流,即乘其天良之未丧,何不可与以同善哉?此则盎然之仁,充满于中,时雨灌注而宿艸荣矣。惜乎时无可事之君,而宁仅以此终;非然,将与伊、傅而比隆矣。呜呼!不得之于君,可得之于友,而又不可得矣;不得之荐绅,可得之于乡党,而又不可得矣;不得之父老,可得之童蒙,而又不可得矣;此则君子之抱志以没身,而深其悲闵者也。友之不得,君锢之;乡党之不得,荐绅荧之;童蒙之不得,父老蔽之;故宁之仁,终不能善魏之俗。君也,荐绅也,父老也,君子之无可如何者也。吾尽吾仁焉,而道穷于时,不穷于己,亦奚忍为焦先、孙登、朱桃椎之孤傲哉?” </p><p>李光地:“其人未免杂些黄老气,本传中载他一篇文字,细检便见。” </p><p>朱乾:“故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郭嘉归魏而魏兴,管宁去汉而汉亡。迹其兴废,关乎人才去就如此。” </p><h2><strong>轶事典故</strong></h2><h3><strong>割席分坐</strong></h3>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刨地种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不理会,举锄锄去,跟锄掉瓦块石头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再扔出去。还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h3><strong>不违本心</strong></h3><p>当初,管宁的妻子先死去了,知心故友劝他再娶,管宁说:“每次阅读曾子、王骏的话,心里常常表示赞许,哪里能自己遇到了这种事而违反本意呢?” </p><h2><strong>史书记载</strong></h2><p>《傅子》</p><p>《高士传·卷下》 </p><p>《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p><p>《资治通鉴》</p><h2><strong>亲属成员</strong></h2><h3><strong>先祖</strong></h3><p>管仲 </p><h3><strong>九世祖</strong></h3><p>管少卿,西汉时官至燕令。 </p><h3><strong>儿子</strong></h3><p>管邈,管宁去世后被授任为郎中,后任博士。 </p><h2><strong>个人作品</strong></h2><p>管宁著有《氏姓论》 ,又有文集三卷。《全三国文》收录有《辞疾上书》、《辞征命上疏》、《辞辟别驾文》、《答桓范书》。 </p>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管宁
别名幼安
国籍曹魏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临朐东南)
出生日期公元158年
逝世日期公元241年
职业隐士、学者
信仰儒学
主要成就在辽东讲学,整治威仪、陈明礼让
代表作品《氏性论》
外号龙尾
典故割席断交
享年八十四岁
特征长八尺,美须眉
<h2><strong>人物生平</strong></h2><h3><strong>游学他乡</strong></h3><p>管宁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代, 他十六岁时失去了父亲,中表兄弟们怜悯他孤独贫困,都赠予他治丧的费用,管宁全都推辞没有接受,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送终。管宁成年后身高八尺,胡须眉毛长得很美。与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为好友,都到其他郡学习,并且都敬重亲善名士陈寔。 </p><h3><strong>避乱辽东</strong></h3><p>汉末天下大乱以后,管宁听说辽东太守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辽东。公孙度空出馆舍等候他们。管宁拜见公孙度,只谈儒家经典而不语世事,之后,管宁随即就居住在山谷中。当时渡海避难的人大多住在郡的南部,而管宁却住在郡的北部,表示没有迁徙的意思,后来的人渐渐都来跟从他,一月之间就形成了村落,管宁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管宁的教导,管宁于是颇受人们爱戴。曹操任司空后征召管宁,公孙度的儿子辽东太守公孙康截断诏命,不对管宁宣布。中原地区稍稍安定后,逃到辽东的人都回去了,只有管宁安闲自在,就像要在辽东终老一样。 当时公孙康对外以朝廷的将军太守为号,但在内确有称王之心,想要谦逊的以礼授予管宁官职,让他辅佐帮助自己,但最后还是不敢对他说,他就是如此受到敬畏。 </p><h3><strong>屡辞辟命</strong></h3><p>公元223年(黄初四年),魏文帝曹丕诏令公卿大臣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司徒华歆举荐了管宁,曹丕就专门用安车前往征召 ,当时公孙康已死,因其儿子年幼而由其弟公孙恭嗣位,但公孙恭因病丧失了生育能力,身体虚弱不能治理,而公孙康之子公孙渊才智出众。管宁担心祸乱将起,于是带着家眷部属渡海回到北海郡,公孙恭亲自把他送到南郊,加倍赠给他服饰器物。自从管宁东渡,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前后所给他的资助馈赠,他都接受后收藏起来。西渡之时,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管宁在辽东,有三十多年,后来公孙渊果然袭夺公孙恭之位,最后蛇鼠两端、反叛曹魏,僭号称王,被司马懿攻灭。辽东人死亡上万,如正如管宁所想。 管宁回到中原后,曹丕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持辞让没有接受。 </p><p>公元226年(黄初七年)五月,曹丕驾崩,明帝曹叡即位,于十二月改任华歆太尉,华歆称病请辞,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曹叡没有同意。但还是下诏征召管宁为光禄勋。 当时司空陈群也上疏举荐管宁。 </p><p>曹叡又下诏给青州刺史说:“管宁坚守道德操守,潜隐海角,接连颁下诏书,违抗命令不来就职,逗留在他的居处,从事他认为高尚的事业。虽然有隐士高人的操守,而失却考父增益恭敬的义蕴,使朕虚心等待已有年余,这怎样说呢?他白白想要自安,朕一定要扩大他的志向,不想想古人也有幡然改变节操为民造福的人吗?日月流逝,时间将要过去,洁身自好,将干些什么呢?孔子说过:‘我不是这人的党徒又会是谁的呢!’朕命令青州的别驾从事、郡丞掾:奉诏按礼节遣送管宁来京都,供给他安车、随从、褥垫、路上厨司食物,上路之前先行奏闻。”管宁自称草莽之人并上疏辞让。 </p><h3><strong>高节始终</strong></h3><p>从黄初(220年—226年)年间到青龙(233年—237年)年间,征召管宁的命令接连不断,常常在八月赐予牛酒。明帝又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究竟是守节自高呢,还是老病萎顿呢?”程喜上报说:“管宁有一个族人叫做管贡,现为州吏,与管宁是邻居,臣常常让他探听消息。管贡说:‘管宁常常戴黑色帽子,穿着布衣布裙,随季节不同或单或夹,出入于内室外庭,能凭借手杖走路,不须扶持。一年四季的祭祀,总是自己强力支撑,改换衣服,着粗丝棉巾,穿着过去在辽东时所有的白布单衣,亲自布置食物供品,跪拜行礼。管宁幼时就失去了母亲,不记得母亲的样貌,常常特意加设酒觞,泪流满面。另外他的住宅离水池有七八十步远,夏天时到水中洗手洗脚,步行在园圃中。’臣下揣测管宁前后推辞谦让的意思,只在于认为自己生长在隐居潜逸中,年纪老迈,智力衰退,所以安于休息,每次都谦逊退让。这是管宁志向行事所一定要保全的,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 管宁自从避难辽东及后来回到中原后,常坐在一个木榻上,持续了五十多年没有席地而坐,因为屈膝而坐,膝盖顶起被褥,小床上的被褥与膝盖接触的地方都磨穿了。 </p><p>公元241年(正始二年) ,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等人向曹芳举荐管宁,曹芳下诏,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玺”的礼节去聘请他,适逢管宁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p><h2><strong>历史评价</strong></h2><p>陈群:“伏见徵士北海管宁,行为世表,学任人师,清俭足以激浊,贞正足以矫时。” </p><p>曹叡:“太中大夫管宁,耽怀道德,服膺六艺,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 </p><p>程喜:“臣揆宁前后辞让之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 </p><p>桓范:“①窃见东莞管宁,束修著行,少有令称,州闾之名亚故太尉华歆,遭乱浮海,远客辽东。于混浊之中,履洁清之节,笃行足以厉俗,清风足以矫世,以箪食瓢饮,过于颜子;漏室蔽衣,逾于原宪。”“②凿坯而处,养德显仁。尧舜在上,许由在下。箕山之志,于是复显。严平郑真,未足论比。清声远播,顽鄙慕仰。” </p><p>陶丘一、孟观、孙邕、王基:“伏见太中大夫管宁,应二仪之中和,总九德之纯懿,含章素质,冰絜渊清,玄虚澹泊,与道逍遥;娱心黄老,游志六艺,升堂入室,究其阃奥,韬古今於胸怀,包道德之机要。” </p><p>陈寿:“管宁渊雅高尚,确然不拔;宁以衰乱之时,世多妄变氏族者,违圣人之制,非礼命姓之意,故著《氏姓论》以原本世系,文多不载。每所居姻亲、知旧、邻里有困穷者,家储虽不盈担石,必分以赡救之。与人子言,教以孝;与人弟言,训以悌;言及人臣,诲以忠。貌甚恭,言甚顺,观其行,邈然若不可及,即之熙熙然,甚柔而温,因其事而导之于善,是以渐之者无不化焉。宁之亡,天下知与不知,闻之无不嗟叹。醇德之所感若此,不亦至乎!” </p><p>《傅子》:“管宁是齐相管仲之后。在辽东因山为庐,凿户牖为室,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因此公孙度安其贤,民化其德。” </p><p>皇甫谧:“宁凡徵命十至,舆服四赐,常坐一木榻上,积五十五年未尝箕踞。榻上当膝皆穿,常着布裙貉裘,唯祠先人,乃著旧布单衣加首絮巾。辽东郡国,图形於府殿,号为贤者。
” </p><p>伏滔:“邓禹卓茂无敌于天下,管幼安不胜庞公,庞士元不推华子鱼,何邓二尚书独步于魏朝,乐令无对于晋世。” </p><p>杜甫《严中丞杜驾见过》:“川著东西瞻使节,地分南北任流萍。扁舟不独如张翰,白帽还应似管宁。”</p><p>苏轼:“管幼安怀宝遁世,就闲海表,其视曹操父子,真穿窬斗筲而已。既不可得而用,其可得而杀乎!予以谓贤于文若、文举远矣。” </p><p>苏辙:“幼安少而遭乱,渡海居辽东,三十七年而归。归于田庐,不应朝命,年八十有四而没,功业不加于人。而予独何取焉?取其明于知时,而审于处己云尔。” </p><p>萧常:“《易》曰:不事王侯,髙尚其志,谓所重在此,而不在彼也。若管(宁)、张(臶)数子,特避世之士耳,盖所谓‘天地闭,贤人隐’者也。方是时,奸雄睥睨神器,仇雠正士,士以才知杀身者多矣。之数子者,屏迹山樊,危行言孙,卒以免祸,贤矣哉!” </p><p>章如愚:“至于三国,各自据其土而成鼎峙之势,亦诸人之力也。故在魏,则荀攸、贾诩之算无遗策,郭嘉、刘晔之才策谋畧,管宁之渊雅高尚,毛玠之典选清正;在吴,则周瑜、鲁肃之俦入为腹心,出为股肱,甘宁、凌统之徒奋其威,黄盖、蒋钦之属宣其力;在蜀,则诸葛孔明之长于治国,费祎、董允之志虑忠纯,向宠之性行均淑,皆一时之人杰也。” </p><p>陈普:“中州白日虎狼嗥,越海鲸鲵更浪高。化日尺书归故里,依然逃董不逃曹。” </p><p>王应麟:“管幼安如郭林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苏文定(苏辙)赞之曰:‘少非汉人,老非魏人,何以命之?天之逸民。’” </p><p>文天祥《正气歌》:“或为辽东帽,情操厉鬼冰。”</p><p>王磐:“管幼安、王彦方、元鲁山、阳道州,盖异世而同符者也。” </p><p>王夫之:“世之乱也,权诈兴于上,偷薄染于下,君不可事,民不能使,而君子仁天下之道几穷。穷于时,因穷于心,则将视天下无一可为善之人,而拒绝唯恐不夙,此焦先、孙登、朱桃椎之类,所以道穷而仁亦穷也。夫君子之视天下,人犹是人也,性犹是性也,知其恶之所自熏,知其善之所自隐,其熏也非其固然,其隐也则如宿艸霜凋而根荄自润也。无事不可因,无因不可导,无导不可善,喻其习气之横流,即乘其天良之未丧,何不可与以同善哉?此则盎然之仁,充满于中,时雨灌注而宿艸荣矣。惜乎时无可事之君,而宁仅以此终;非然,将与伊、傅而比隆矣。呜呼!不得之于君,可得之于友,而又不可得矣;不得之荐绅,可得之于乡党,而又不可得矣;不得之父老,可得之童蒙,而又不可得矣;此则君子之抱志以没身,而深其悲闵者也。友之不得,君锢之;乡党之不得,荐绅荧之;童蒙之不得,父老蔽之;故宁之仁,终不能善魏之俗。君也,荐绅也,父老也,君子之无可如何者也。吾尽吾仁焉,而道穷于时,不穷于己,亦奚忍为焦先、孙登、朱桃椎之孤傲哉?” </p><p>李光地:“其人未免杂些黄老气,本传中载他一篇文字,细检便见。” </p><p>朱乾:“故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郭嘉归魏而魏兴,管宁去汉而汉亡。迹其兴废,关乎人才去就如此。” </p><h2><strong>轶事典故</strong></h2><h3><strong>割席分坐</strong></h3>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刨地种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不理会,举锄锄去,跟锄掉瓦块石头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再扔出去。还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h3><strong>不违本心</strong></h3><p>当初,管宁的妻子先死去了,知心故友劝他再娶,管宁说:“每次阅读曾子、王骏的话,心里常常表示赞许,哪里能自己遇到了这种事而违反本意呢?” </p><h2><strong>史书记载</strong></h2><p>《傅子》</p><p>《高士传·卷下》 </p><p>《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p><p>《资治通鉴》</p><h2><strong>亲属成员</strong></h2><h3><strong>先祖</strong></h3><p>管仲 </p><h3><strong>九世祖</strong></h3><p>管少卿,西汉时官至燕令。 </p><h3><strong>儿子</strong></h3><p>管邈,管宁去世后被授任为郎中,后任博士。 </p><h2><strong>个人作品</strong></h2><p>管宁著有《氏姓论》 ,又有文集三卷。《全三国文》收录有《辞疾上书》、《辞征命上疏》、《辞辟别驾文》、《答桓范书》。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