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西宁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王润波
出生地重庆开县
出生日期1905年
逝世日期1933年
职业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7军25师149团团长[1]
<h2><strong>人物生平</strong></h2><h3><strong>少年时代</strong></h3><p>王润波七岁启蒙于东街闽乡小学,后就读于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后,随父去巴州县考入巴县中学。其父王崇德参加过反袁斗争,1918年在川军张冲旅部任咨议,翌年调入巴州县知事。1920年回开县后,不幸被驻军团长鲁平州杀害,家属恐受株连,全家老小被迫逃到绥定檀木场达三年之久,王润波亦转学绥定联中。由于王润波天资聪颖,博学强识,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是学校的高材生,深得老师赞誉,同学敬佩。绥定联中毕业后,因父殁,毅然承担起操持家计、奉养老母、教育幼弟的责任。他常安慰母亲说:“望老人家善自珍重,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儿今后一定要有所作为。”</p><h3><strong>青年时代</strong></h3><p>当时旧中国军阀割剧,血雨腥风,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王润波系国忧家恨于一身,在民主革命思潮影响下,毅然离家从戎,受民主革命思潮影响,经在上海的同乡友人介绍,于1924年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1926年1月毕业时,因学业优异,精明强悍,被留校担任四、五、六期教官,后受黄埔军校命去重庆川军刘湘部军官训练团任大队长。他参加过北伐战争。1930年调中央军部队驻徐州担任城防。1932年冬,王润波仅27岁,就升任国民党陆军第十七军二十五师七十五旅一四九团上校团长。</p><p>时值“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东北军民奋起抵抗,英勇杀敌,中华民族存亡牵动人心,抗日怒潮席卷全国。1933年1月,日本侵略者增兵热河,逼近长城,妄图向北平、天津进犯。二十五师奉命由徐州星夜兼程急进驰援古北口,到达通县集结后,即向长城古北口增援由热河撤退下来的张学良部。王润波在出发前夕曾向全团官兵讲话:“我们即将开赴前线,日寇侵我河山,凡是中华儿女莫不切齿痛恨,保国卫民,人人有责。北上抗日,乃是军人神圣职责,我们决心效命疆场,愿为祖国洒热血,不让日寇进长城。”当时长城内外朔风怒号,冰天雪地,而二十五师全体官兵,衣裳单薄,脚穿草鞋,仍顶风冒寒,日夜兼程北上,向长城古北口进发。将士们个个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沿途百姓争送茶水、热汤,深表敬意和慰问。</p><h3><strong>参与战役</strong></h3><p>一四九团是二十五师先头部队,奉命保卫古北口战略要地。它位于冀辽两省交界处,为天津门户,长城要隘,河北屏障,得失与否,关系半壁江山的存亡。3月11日拂晓,古北口战役打响了,日军荒木大将调动飞机十余架,轮番轰炸,大炮百余门和坦克数十辆,向我军龙儿山谷及将军楼驻地狂轰猛击,阵地一片火海。二十五师师长关麟征率一四九团,在与敌激战中,拟强占潮河支流北岸(干沟)高地。推进至山腰时,即遭敌人伏击,双方短兵相接,反复冲杀,战斗激烈。敌人的一个火力点,将一四九团将士压在谷地。在这危急之际,王润波团长一手执枪,跃出掩蔽体,警卫排紧跟其后,前进三、四米,王润波被日军炮弹击中,壮烈牺牲,尸骨无存,时年28岁。为民掩护主力转移,七位士兵据守一个山头,与阵地共存亡。后杜聿明代二十五师师长,覃异之继任一四九团团长,继续对敌作战,援军在南天门占领第二线阵地,阻止日军疯狂进攻。震惊中外的古北口战役,战斗极为惨烈。一四九团仅存五人(四人重伤,一人轻伤),二十五师伤亡共4000余人,日寇也横尸遍野。</p><p>王润波奉命北上增援,途经北平密云县曾给母亲陈今图写了最后一封信。信中说:“日寇占领了东三省,又来大肆进犯长城,为救民族危亡,儿将率领部队北上,奔赴长城,誓与日寇拼死斗争,与古北口共存亡,望勿以儿为念。”</p><p>王润波为国捐躯。举国悲伤,国民政府在北平、上海、南京等地举行追悼仪式。称为“国殇”,追赠王润波为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其弟王宇人,奉召到古北口祭奠,相继参加了北平、上海、南京等地为烈士举行的追悼大会。</p><h2><strong>人物评价</strong></h2><p>蒋中正等23名国民党军政要员为王润波烈士题写了“血溅长城,心揄汉族”(蒋中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于右任)、“为国牺牲”(张治中)等挽。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两周年,他的家乡为祭奠烈士英灵。由开县抗敌后援会在县城内十字街口建立“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一座,在碑的背面镌有“古北口殉国烈士王润波团长永垂不朽。”是日,举行了纪念碑揭幕典礼和追悼大会。追悼大会在县城公园内举行,县长黄际英主持,各机关法团学校师生及民众参加,中午十二时鸣炮三响全体民众为阵亡将士起立默哀致敬,极为隆重。</p><h2><strong>追悼纪念</strong></h2><p>1939年7月7日,开县抗敌后援会,在县城中心十字街建立了“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另面镌刻有:“古北口抗日殉国烈士王润波团长永垂不朽”。落成之后,在开县公园内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在县城外西街住房建立烈士纪念楼。1940年3月12日在新修的忠烈祠内,又举行了抗日阵亡将士官兵入祠的隆重仪式。在“文革”中,碑、祠被毁,荡然无存。1987年4月1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王润波为革命烈士。1987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1987年7月31日开县政协为王润波烈士召开了各界人士座谈会,向王润波烈士的后裔王一忱转送了民政部颁发的“烈士证”。1987年11月25日,四川博物馆于建章来开县征得王一忱同意,将王一忱保存的烈士遗像和讣告原件带走,永久收藏。</p>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王润波
出生地重庆开县
出生日期1905年
逝世日期1933年
职业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7军25师149团团长[1]
<h2><strong>人物生平</strong></h2><h3><strong>少年时代</strong></h3><p>王润波七岁启蒙于东街闽乡小学,后就读于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后,随父去巴州县考入巴县中学。其父王崇德参加过反袁斗争,1918年在川军张冲旅部任咨议,翌年调入巴州县知事。1920年回开县后,不幸被驻军团长鲁平州杀害,家属恐受株连,全家老小被迫逃到绥定檀木场达三年之久,王润波亦转学绥定联中。由于王润波天资聪颖,博学强识,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是学校的高材生,深得老师赞誉,同学敬佩。绥定联中毕业后,因父殁,毅然承担起操持家计、奉养老母、教育幼弟的责任。他常安慰母亲说:“望老人家善自珍重,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儿今后一定要有所作为。”</p><h3><strong>青年时代</strong></h3><p>当时旧中国军阀割剧,血雨腥风,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王润波系国忧家恨于一身,在民主革命思潮影响下,毅然离家从戎,受民主革命思潮影响,经在上海的同乡友人介绍,于1924年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1926年1月毕业时,因学业优异,精明强悍,被留校担任四、五、六期教官,后受黄埔军校命去重庆川军刘湘部军官训练团任大队长。他参加过北伐战争。1930年调中央军部队驻徐州担任城防。1932年冬,王润波仅27岁,就升任国民党陆军第十七军二十五师七十五旅一四九团上校团长。</p><p>时值“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东北军民奋起抵抗,英勇杀敌,中华民族存亡牵动人心,抗日怒潮席卷全国。1933年1月,日本侵略者增兵热河,逼近长城,妄图向北平、天津进犯。二十五师奉命由徐州星夜兼程急进驰援古北口,到达通县集结后,即向长城古北口增援由热河撤退下来的张学良部。王润波在出发前夕曾向全团官兵讲话:“我们即将开赴前线,日寇侵我河山,凡是中华儿女莫不切齿痛恨,保国卫民,人人有责。北上抗日,乃是军人神圣职责,我们决心效命疆场,愿为祖国洒热血,不让日寇进长城。”当时长城内外朔风怒号,冰天雪地,而二十五师全体官兵,衣裳单薄,脚穿草鞋,仍顶风冒寒,日夜兼程北上,向长城古北口进发。将士们个个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沿途百姓争送茶水、热汤,深表敬意和慰问。</p><h3><strong>参与战役</strong></h3><p>一四九团是二十五师先头部队,奉命保卫古北口战略要地。它位于冀辽两省交界处,为天津门户,长城要隘,河北屏障,得失与否,关系半壁江山的存亡。3月11日拂晓,古北口战役打响了,日军荒木大将调动飞机十余架,轮番轰炸,大炮百余门和坦克数十辆,向我军龙儿山谷及将军楼驻地狂轰猛击,阵地一片火海。二十五师师长关麟征率一四九团,在与敌激战中,拟强占潮河支流北岸(干沟)高地。推进至山腰时,即遭敌人伏击,双方短兵相接,反复冲杀,战斗激烈。敌人的一个火力点,将一四九团将士压在谷地。在这危急之际,王润波团长一手执枪,跃出掩蔽体,警卫排紧跟其后,前进三、四米,王润波被日军炮弹击中,壮烈牺牲,尸骨无存,时年28岁。为民掩护主力转移,七位士兵据守一个山头,与阵地共存亡。后杜聿明代二十五师师长,覃异之继任一四九团团长,继续对敌作战,援军在南天门占领第二线阵地,阻止日军疯狂进攻。震惊中外的古北口战役,战斗极为惨烈。一四九团仅存五人(四人重伤,一人轻伤),二十五师伤亡共4000余人,日寇也横尸遍野。</p><p>王润波奉命北上增援,途经北平密云县曾给母亲陈今图写了最后一封信。信中说:“日寇占领了东三省,又来大肆进犯长城,为救民族危亡,儿将率领部队北上,奔赴长城,誓与日寇拼死斗争,与古北口共存亡,望勿以儿为念。”</p><p>王润波为国捐躯。举国悲伤,国民政府在北平、上海、南京等地举行追悼仪式。称为“国殇”,追赠王润波为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其弟王宇人,奉召到古北口祭奠,相继参加了北平、上海、南京等地为烈士举行的追悼大会。</p><h2><strong>人物评价</strong></h2><p>蒋中正等23名国民党军政要员为王润波烈士题写了“血溅长城,心揄汉族”(蒋中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于右任)、“为国牺牲”(张治中)等挽。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两周年,他的家乡为祭奠烈士英灵。由开县抗敌后援会在县城内十字街口建立“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一座,在碑的背面镌有“古北口殉国烈士王润波团长永垂不朽。”是日,举行了纪念碑揭幕典礼和追悼大会。追悼大会在县城公园内举行,县长黄际英主持,各机关法团学校师生及民众参加,中午十二时鸣炮三响全体民众为阵亡将士起立默哀致敬,极为隆重。</p><h2><strong>追悼纪念</strong></h2><p>1939年7月7日,开县抗敌后援会,在县城中心十字街建立了“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另面镌刻有:“古北口抗日殉国烈士王润波团长永垂不朽”。落成之后,在开县公园内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在县城外西街住房建立烈士纪念楼。1940年3月12日在新修的忠烈祠内,又举行了抗日阵亡将士官兵入祠的隆重仪式。在“文革”中,碑、祠被毁,荡然无存。1987年4月1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王润波为革命烈士。1987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1987年7月31日开县政协为王润波烈士召开了各界人士座谈会,向王润波烈士的后裔王一忱转送了民政部颁发的“烈士证”。1987年11月25日,四川博物馆于建章来开县征得王一忱同意,将王一忱保存的烈士遗像和讣告原件带走,永久收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