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合肥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唐淮源
别名字拂川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云南省江川县翠峰乡麻栗园村
出生日期1886年
逝世日期1941年5月12日
职业军人
毕业院校云南讲武堂
信仰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中条山抗击日军
唐淮源毕业于云南讲武堂丙班,后入云南蔡锷与唐继尧部。他自基层排长做起,后升任至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官拜上将。1941年,他率领该军,跟随第五集团军前往山西张家后镇守。5月12日因战况不利,受困于山西夏县,不久即于显山(悬山)附近自杀。1942年2月2日,中华民国政府特以1445号褒扬令明令褒扬。
“吾向以老母在,故有所虑,今大事已了,此身当为国有,誓与中条山共存亡 !”
--------------唐淮源将军于母去逝后
“现在情况极险恶,吾人在事有可为之时,应竭尽心力,恢复原态势,否则当为国家为民族保全人格,我已抱定不成功便成仁之决心!”
--------------于殉国前
1886年,唐淮源出生于江川县翠峰乡麻栗园村,未满周岁,父亲弃养(有亡故之说),唐母姚氏,外无叔伯之亲,内无斗米之蓄,佣于乡绅侯氏,苦节抚孤。唐淮源稍长,伴侯氏子读,因聪明好学,事母至孝,深得塾师胡歧山怜爱,屡有资助。
1909年9月,唐淮源乡试得中,赴昆明省试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被编入丙班二队,与朱德和同乡金汉鼎等为同学,相交甚厚,义结金兰。唐淮源沉默寡言,做事切实,为人忠厚,学习刻苦,在同学中人缘极好,深得教官和学友的好评。其间,受李根源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加入同盟会。
1911年10月30日(旧历九月初九),参加云南“重九”起义。
1911年11月1日,参加辛亥革命。时云南扩充新军,下级军官十分缺乏,便从讲武堂学生中挑选优秀学生100余人编为特别班。唐淮源与朱德、金汉鼎等同被选入特别班,加紧训练,提前8个月于1911年11月毕业,派往军中,出任排长。
1915年11月,袁世凯复辟称帝,同年12月25日,云南首发讨袁护国,唐淮源随蔡锷将军率领的护国第一军于次年1月出师四川,与陈宦的北洋军作战,时担任副连长。战斗中,唐淮源足智多谋,屡建奇功,升任营长。
1918年,升任步兵第五团团长,旋调四川宜宾县任县长,颇有名声。任上,在乐山留有铭文:
宠辱不惊,肝木自宁,动静以敬,心火自定。饮食有节,脾土不泻。调息寡言,肺金自全。恬淡寡欲,肾水自足,少思虑以养心气,勿妄动以养骨气,戒嗔怒以养肝气,得滋味以养胃气,省语言以养神气,多读书以养胆气,随时令以养元气。忧愁则气结,忿怒则气逆,恐惧则气 ,拘迫则气郁,急遽则气耗。行欲徐而稳,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正,声欲低而和。拙字可以寡过,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远祸,苟字可以养福,静字可以益寿。
继后,升任第十五混成旅旅长,参加靖国等役。
1922年初,滇军内讧,唐继尧回滇复辟。
1922年3月10日,唐淮源与朱德、金汉鼎离滇。4月达重庆,投四川督军刘湘,6月,川军混战,唐、朱、金离渝赴沪,住上海孟渊旅社,不久移居苏州虎丘李鸿章祠。
1922年6月16日,晋见孙中山,后朱德赴欧学习,唐、金入粤参加北伐,始投于第三军,转战入江西。
1927年,唐淮源任国民党陆军学校南昌分校教育长。
1928年10月,国民党南京政府决定整编全国军队,唐淮源调任12师副师长兼35旅旅长。
1932年,国民党军卫立煌部进占金家寨期间,唐淮源时任陆军第十二师师长兼三十五旅旅长,驻扎在金家寨油坊店莲花山一带,唐在深山绝壁上留下手迹。石刻内容有:“天地正气”、“记功石”等,字迹刚劲有力运笔老辣,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摩崖石刻位于崇山峻岭,人迹罕至,故至今保存完整,其中“天地正气”几个大字,每字约两个平方米大小。据当地健在的老人们回忆,当年由士兵攀援到山顶,带着字模放绳子下去,在绝壁上凿石而成。
1933年3月8日,升任十二师师长,督师赣皖甘宁。
1936年10月,任第三军副军长兼十二师师长。
1937年抗战爆发,升任第三军军长。唐淮源治军极严,部队每到一地,明令不得惊扰百姓,滋事生非,违令严惩。
1937年9月19日,是农历八月十五,朱德与唐淮源在山西省阳泉火车站见面。随后,唐淮源所部转战燕赵,挥师冀晋,参与冀西、晋东、晋南诸役,旧关杀敌,晋南肉搏,娘子关一带予敌重创。在华北战场上唐淮源率部抗日,沉着果毅,屡挫顽敌、威镇华夏。
1938年夏,唐淮源所率的第三军,奉命由东北战场转入晋南中条山作战。中条山为兵家必争之地。国民党为了保卫这一战略要地,调集了两个集团军7个整军,一个改编旅,一个游击队,约16万人防守中条山。唐淮源所部第三军,隶属第五集团军,为滇南健儿组成,守中条山中部闻喜、夏县以东区域。自同年十月始,协友军击败敌寇13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保卫了潼洛。每当前方情况险恶时,唐淮源总是亲自到前方去督战,挽回了许多危局。
1939年4月17日,唐母辞世。是年秋,战事稍缓,唐淮源请假回乡奔丧,父老得知,摆案跪迎,唐淮源下马入村,跪拜恩师胡岐山,并赠银70大洋。其间,奋笔言志,写下一诗: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转回。
还写下了一副对联:
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明志誓死报国,抱定与中条山共存亡之决心。
1941年3月,日军秘密从华北、华东、中原调兵,达25万以上,数倍于我,装备精良,扑向中条山,志在必取。
1941年5月7日,日军从东、西、北三面兵分四路发起猖狂进攻,企乘背水之危,歼我于黄河北岸。中条山飞机轰鸣,炮声震天,硝烟弥漫。我军将士同仇敌忾,予以迎头痛击。因无备,无应急措施,更无后续预备部队补救。是日,我军前沿阵地即被敌军攻破数处,战场形成犬牙交错之状,我军相互之间联系配合受阻不畅。
1941年5月8日,防守垣曲的我四十三军,阵地被破,数度逆袭,未能扭转形势,于下午提前撤退,使得日军乘虚而入,将中条山我军阵地分割成两半,整个中条山战场局势危急险恶。战区司令长官部下令撤退。
1941年5月9日,当我军其他部队已经突围撤退时,唐淮源仍在指挥第三军将士以死相拼,以守土卫国,寸土必争的精神,沉着果敢指挥所部官兵,反复冲杀,声震苍天,气吞黄河!
1941年5月10日,唐淮源收到撤退电令时,已经陷入重围,无路可退。唐淮源组织突围,在温峪大道与敌遭遇,展开激战于东北高地。
1941年5月11日,第三军伤亡过半,四面受敌,粮尽援绝,后路已断。在这危急关头,唐淮源召集手下三位师长,毅然言道:
“现情势险恶,吾辈对职责及个人之出路,均应下最大之决心,在事有可为时,须各竭尽心力,以图恢复态势,否则应为国家民族保全人格,以存天地正气。”“中国军队只有阵亡的军师长,没有被俘的军师长,千万不要由第三军开其端。”唐淮源下令以团为单位,化整为零,以分敌势,分头突围。唐亲率十二师之一部,向县山且战且走,遇到日军大部队,左冲右杀,无法逾越,不得已转向西,处于不利地势,又被敌军阻于东交口附近。敌我尸横遍野,血染黄土山河。唐淮源亲自冲在前方,我军与敌殊死决战,杀声震天。
1941年5月12日,唐淮源率众且战且走,后来他进到樊家沟县山顶一间土屋内,身边仅有几个通信兵和报务员。唐淮源自云南讲武堂毕业投军三十年,身经百战,屡建殊勋,由排长逐级升至军长。现在身陷绝境,他以气壮山河的气概在笔记本上写下遗书:
“余身受国恩,委于三军重任,当今战士伤亡殆尽,环境险恶,总军两部失去联系。余死后,望余之总司令及参谋长收拾本军残局,继续抗战,余死瞑目矣!” 随饮弹殉职于,是年55岁。
一代抗日名将唐淮源,慷慨就义,壮烈殉国,九天为之动容,三军为之哭泣。
1941年,国民党江川县党部奉令于县城东门营建唐公祠,供奉陆军上将唐淮源将军牌位及肖像。同时,县长主持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唐公祠,是利用原“先农祠”进行修葺改装而成的。大门用青砖砌成,呈一高两矮的牌坊式。两扇朱漆木质大门,门上钉一对圆形兽头吞口铜环。大门上端由邑人赵书瀚书写“唐公祠”三个大字,用水泥刊刻成匾。进入大门是一块小空地,用方砖砌成一条一米五宽,通向内堂的走道。走道两旁栽有青秀碧绿整齐平胸的白腊。向右转是一堵洁白的粉墙,粉墙的正中设有一月宫门,跨进月宫门是三合土捶成的天井。两厢各两间耳房,每一间都是花窗漆门。正堂三间金漆彩画,正间面壁是六扇雕刻着梅花的格子门,左右两间嵌着两道大花窗,窗下一米多高的踢脚板上,画有彩色的四季花卉。正间檐下两颗方形朱漆柱子,上面挂着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题赠的楹联,“抵御外侮壮志未酬先殉国;杀身成仁忠魂永镇中条山。”上方挂着块红底金字匾,是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题的“忠孝两全”。左间檐下挂有一块蓝底金字匾,是云贵监察使李根源题的“军人楷模”。右间前槽下一块黑底金字匾是第三军参谋长(后是云南省政府秘书长)朱景宣题的“滇军完人”。
进入内堂,正间是高齐屋顶的雕花神龛,内供雕有三龙朝圣的木质牌位,正中刻着“陆军上将唐淮源将军之灵位”。字和雕龙用赤金箔贴成,牌位前面供着国民政府指定江西景德镇烧制的唐淮源将军半身戎装彩色瓷像,约一米高,安装在紫檀木架上。神龛外边摆一张长形兽腿雕花供桌,桌的两端呈书卷状,上摆祭祀用品。神龛上方挂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赠的红底金字匾,上书:“浩然正气。”神龛两边的朱漆圆柱上,挂着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题写的一幅白底黑字楹联,“国土未复失壮士;碧血千载染中条,”左间檩上挂着蒋中正题赠唐母的红底金字匾“岳欧懿范。”右间檩上挂着何应钦为唐母题赠的黑底金字匾“芳徽风迈。”题赠楹联的还有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立法院院长孙科,陆军总长陈诚及唐淮源将军江川籍的同袍赵书瀚、王延龄等。这些题字、匾额、楹联,大部被毁,尚存部分已由县里收藏。
唐公祠内堂右间墙角还竖立着一块墨青石碑,是我国著名经学家刘文典教授撰写的“唐淮源将军庙碑”,录有唐将军生平事迹。此碑现存,为居民住房堆放杂物遮藏。
唐公祠落成后,江川党、政、军、学校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纷纷前来唐公祠悼念。唐公祠连日香烟缭绕,红烛高照,人们面对唐将军遗像叩拜、默哀。唐将军亲属,生前友好,无不触景思亲,痛哭失声,沉浸在悲痛之中。有的手持香纸,焚于神龛下,有的双手捧着贡品,敬献于供桌上,嘴里念念有词,啧啧赞叹,默默祈祷。
悼念期间,江川县政府还办宴三天,款待前来悼念唐将军的党、政、军要员以及学校领导,各乡村士绅。还由省城请来了戏班演戏三天,以示对与阵地共存亡的名将—唐淮源将军的悼念和致敬。
1942年1月4日《云南日报》为悼念唐淮源和中条山战役阵亡将士曾发表社论《哀痛悼忠魂》,社论中说:
“回忆五年来之战史,如中条山之能坚守四年之久者有几?能以寡敌众,在械劣、粮缺、弹乏险恶之条件下屡挫敌锋,数度实施反扫荡而均获成功者有几?高级将领能身先士卒,杀身成仁者又有几?……
(唐)将军等之死,实为国家之无上损失。将军为国之干城,抗战之支柱。国家损此干城,抗战失此支柱,将增加抗日之困难,平添战争之阻碍,吾人为国惜才,更难禁为之一哭!”唐淮源之死,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写下了悲壮惨烈的一页。
1942年2月2日,国民政府发出《追赠陆军上将第三军军长唐淮源褒扬令》,并准定将唐淮源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史馆,以彰英烈。
1942年6月6日,云南省党部举行追悼会,龙云主祭并送花圈、致悼词。
1942年6月16日,第三军在陕西城固县民众教育馆召开追悼会,陕西省主席主祭并致悼词。
1986年,唐淮源诞生一百周年之际,云南省人民政府追认唐淮源为革命烈士。
1989年9月28日,江川县民政局派人赴山西夏县清道存寻将军遗骸,于10月17日火化后将骨灰护送到江川。
1990年,江川县人民政府在江川革命烈士陵园建成唐将军墓,墓为锥形,水泥青石镶嵌,中间放骨灰盒。墓碑为大理石,上刻“抗日英烈陆军上将唐淮源之墓”,为后世瞻仰。
2014年9月,唐淮源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script type="\">window.rsInsertData = window[\'rsInsertData\'] || []; var rsdataList = {\"foot\":[{\"fentryTableId\":3510,\"fentryTableName\":\"\\u6297\\u65e5\\u6218\\u4e89\\u727a\\u7272\\u9ad8\\u7ea7\\u5c06\\u9886\",\"fentryTableType\":0,\"entryId\":2250456,\"templateId\":701,\"entryTitle\":\"\\u6297\\u65e5\\u6218\\u4e89\\u727a\\u7272\\u9ad8\\u7ea7\\u5c06\\u9886\",\"isManual\":0,\"isExpand\":1}],\"top\":[]}; if (rsdataList.top || rsdataList.foot) { rsInsertData.push([613742, rsdataList]); }</script>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唐淮源
别名字拂川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云南省江川县翠峰乡麻栗园村
出生日期1886年
逝世日期1941年5月12日
职业军人
毕业院校云南讲武堂
信仰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中条山抗击日军
人物生平
人物综述
唐淮源毕业于云南讲武堂丙班,后入云南蔡锷与唐继尧部。他自基层排长做起,后升任至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官拜上将。1941年,他率领该军,跟随第五集团军前往山西张家后镇守。5月12日因战况不利,受困于山西夏县,不久即于显山(悬山)附近自杀。1942年2月2日,中华民国政府特以1445号褒扬令明令褒扬。
“吾向以老母在,故有所虑,今大事已了,此身当为国有,誓与中条山共存亡 !”
--------------唐淮源将军于母去逝后
“现在情况极险恶,吾人在事有可为之时,应竭尽心力,恢复原态势,否则当为国家为民族保全人格,我已抱定不成功便成仁之决心!”
--------------于殉国前
人物经历
1886年,唐淮源出生于江川县翠峰乡麻栗园村,未满周岁,父亲弃养(有亡故之说),唐母姚氏,外无叔伯之亲,内无斗米之蓄,佣于乡绅侯氏,苦节抚孤。唐淮源稍长,伴侯氏子读,因聪明好学,事母至孝,深得塾师胡歧山怜爱,屡有资助。
1909年9月,唐淮源乡试得中,赴昆明省试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被编入丙班二队,与朱德和同乡金汉鼎等为同学,相交甚厚,义结金兰。唐淮源沉默寡言,做事切实,为人忠厚,学习刻苦,在同学中人缘极好,深得教官和学友的好评。其间,受李根源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加入同盟会。
1911年10月30日(旧历九月初九),参加云南“重九”起义。
1911年11月1日,参加辛亥革命。时云南扩充新军,下级军官十分缺乏,便从讲武堂学生中挑选优秀学生100余人编为特别班。唐淮源与朱德、金汉鼎等同被选入特别班,加紧训练,提前8个月于1911年11月毕业,派往军中,出任排长。
1915年11月,袁世凯复辟称帝,同年12月25日,云南首发讨袁护国,唐淮源随蔡锷将军率领的护国第一军于次年1月出师四川,与陈宦的北洋军作战,时担任副连长。战斗中,唐淮源足智多谋,屡建奇功,升任营长。
1918年,升任步兵第五团团长,旋调四川宜宾县任县长,颇有名声。任上,在乐山留有铭文:
宠辱不惊,肝木自宁,动静以敬,心火自定。饮食有节,脾土不泻。调息寡言,肺金自全。恬淡寡欲,肾水自足,少思虑以养心气,勿妄动以养骨气,戒嗔怒以养肝气,得滋味以养胃气,省语言以养神气,多读书以养胆气,随时令以养元气。忧愁则气结,忿怒则气逆,恐惧则气 ,拘迫则气郁,急遽则气耗。行欲徐而稳,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正,声欲低而和。拙字可以寡过,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远祸,苟字可以养福,静字可以益寿。
继后,升任第十五混成旅旅长,参加靖国等役。
1922年初,滇军内讧,唐继尧回滇复辟。
1922年3月10日,唐淮源与朱德、金汉鼎离滇。4月达重庆,投四川督军刘湘,6月,川军混战,唐、朱、金离渝赴沪,住上海孟渊旅社,不久移居苏州虎丘李鸿章祠。
1922年6月16日,晋见孙中山,后朱德赴欧学习,唐、金入粤参加北伐,始投于第三军,转战入江西。
1927年,唐淮源任国民党陆军学校南昌分校教育长。
1928年10月,国民党南京政府决定整编全国军队,唐淮源调任12师副师长兼35旅旅长。
1932年,国民党军卫立煌部进占金家寨期间,唐淮源时任陆军第十二师师长兼三十五旅旅长,驻扎在金家寨油坊店莲花山一带,唐在深山绝壁上留下手迹。石刻内容有:“天地正气”、“记功石”等,字迹刚劲有力运笔老辣,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摩崖石刻位于崇山峻岭,人迹罕至,故至今保存完整,其中“天地正气”几个大字,每字约两个平方米大小。据当地健在的老人们回忆,当年由士兵攀援到山顶,带着字模放绳子下去,在绝壁上凿石而成。
1933年3月8日,升任十二师师长,督师赣皖甘宁。
1936年10月,任第三军副军长兼十二师师长。
1937年抗战爆发,升任第三军军长。唐淮源治军极严,部队每到一地,明令不得惊扰百姓,滋事生非,违令严惩。
主要事迹
1937年9月19日,是农历八月十五,朱德与唐淮源在山西省阳泉火车站见面。随后,唐淮源所部转战燕赵,挥师冀晋,参与冀西、晋东、晋南诸役,旧关杀敌,晋南肉搏,娘子关一带予敌重创。在华北战场上唐淮源率部抗日,沉着果毅,屡挫顽敌、威镇华夏。
1938年夏,唐淮源所率的第三军,奉命由东北战场转入晋南中条山作战。中条山为兵家必争之地。国民党为了保卫这一战略要地,调集了两个集团军7个整军,一个改编旅,一个游击队,约16万人防守中条山。唐淮源所部第三军,隶属第五集团军,为滇南健儿组成,守中条山中部闻喜、夏县以东区域。自同年十月始,协友军击败敌寇13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保卫了潼洛。每当前方情况险恶时,唐淮源总是亲自到前方去督战,挽回了许多危局。
1939年4月17日,唐母辞世。是年秋,战事稍缓,唐淮源请假回乡奔丧,父老得知,摆案跪迎,唐淮源下马入村,跪拜恩师胡岐山,并赠银70大洋。其间,奋笔言志,写下一诗: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转回。
还写下了一副对联:
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明志誓死报国,抱定与中条山共存亡之决心。
1941年3月,日军秘密从华北、华东、中原调兵,达25万以上,数倍于我,装备精良,扑向中条山,志在必取。
1941年5月7日,日军从东、西、北三面兵分四路发起猖狂进攻,企乘背水之危,歼我于黄河北岸。中条山飞机轰鸣,炮声震天,硝烟弥漫。我军将士同仇敌忾,予以迎头痛击。因无备,无应急措施,更无后续预备部队补救。是日,我军前沿阵地即被敌军攻破数处,战场形成犬牙交错之状,我军相互之间联系配合受阻不畅。
1941年5月8日,防守垣曲的我四十三军,阵地被破,数度逆袭,未能扭转形势,于下午提前撤退,使得日军乘虚而入,将中条山我军阵地分割成两半,整个中条山战场局势危急险恶。战区司令长官部下令撤退。
1941年5月9日,当我军其他部队已经突围撤退时,唐淮源仍在指挥第三军将士以死相拼,以守土卫国,寸土必争的精神,沉着果敢指挥所部官兵,反复冲杀,声震苍天,气吞黄河!
1941年5月10日,唐淮源收到撤退电令时,已经陷入重围,无路可退。唐淮源组织突围,在温峪大道与敌遭遇,展开激战于东北高地。
1941年5月11日,第三军伤亡过半,四面受敌,粮尽援绝,后路已断。在这危急关头,唐淮源召集手下三位师长,毅然言道:
“现情势险恶,吾辈对职责及个人之出路,均应下最大之决心,在事有可为时,须各竭尽心力,以图恢复态势,否则应为国家民族保全人格,以存天地正气。”“中国军队只有阵亡的军师长,没有被俘的军师长,千万不要由第三军开其端。”唐淮源下令以团为单位,化整为零,以分敌势,分头突围。唐亲率十二师之一部,向县山且战且走,遇到日军大部队,左冲右杀,无法逾越,不得已转向西,处于不利地势,又被敌军阻于东交口附近。敌我尸横遍野,血染黄土山河。唐淮源亲自冲在前方,我军与敌殊死决战,杀声震天。
1941年5月12日,唐淮源率众且战且走,后来他进到樊家沟县山顶一间土屋内,身边仅有几个通信兵和报务员。唐淮源自云南讲武堂毕业投军三十年,身经百战,屡建殊勋,由排长逐级升至军长。现在身陷绝境,他以气壮山河的气概在笔记本上写下遗书:
“余身受国恩,委于三军重任,当今战士伤亡殆尽,环境险恶,总军两部失去联系。余死后,望余之总司令及参谋长收拾本军残局,继续抗战,余死瞑目矣!” 随饮弹殉职于,是年55岁。
一代抗日名将唐淮源,慷慨就义,壮烈殉国,九天为之动容,三军为之哭泣。
人物纪念
追悼大会
1941年,国民党江川县党部奉令于县城东门营建唐公祠,供奉陆军上将唐淮源将军牌位及肖像。同时,县长主持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唐公祠
唐公祠,是利用原“先农祠”进行修葺改装而成的。大门用青砖砌成,呈一高两矮的牌坊式。两扇朱漆木质大门,门上钉一对圆形兽头吞口铜环。大门上端由邑人赵书瀚书写“唐公祠”三个大字,用水泥刊刻成匾。进入大门是一块小空地,用方砖砌成一条一米五宽,通向内堂的走道。走道两旁栽有青秀碧绿整齐平胸的白腊。向右转是一堵洁白的粉墙,粉墙的正中设有一月宫门,跨进月宫门是三合土捶成的天井。两厢各两间耳房,每一间都是花窗漆门。正堂三间金漆彩画,正间面壁是六扇雕刻着梅花的格子门,左右两间嵌着两道大花窗,窗下一米多高的踢脚板上,画有彩色的四季花卉。正间檐下两颗方形朱漆柱子,上面挂着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题赠的楹联,“抵御外侮壮志未酬先殉国;杀身成仁忠魂永镇中条山。”上方挂着块红底金字匾,是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题的“忠孝两全”。左间檐下挂有一块蓝底金字匾,是云贵监察使李根源题的“军人楷模”。右间前槽下一块黑底金字匾是第三军参谋长(后是云南省政府秘书长)朱景宣题的“滇军完人”。
进入内堂,正间是高齐屋顶的雕花神龛,内供雕有三龙朝圣的木质牌位,正中刻着“陆军上将唐淮源将军之灵位”。字和雕龙用赤金箔贴成,牌位前面供着国民政府指定江西景德镇烧制的唐淮源将军半身戎装彩色瓷像,约一米高,安装在紫檀木架上。神龛外边摆一张长形兽腿雕花供桌,桌的两端呈书卷状,上摆祭祀用品。神龛上方挂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赠的红底金字匾,上书:“浩然正气。”神龛两边的朱漆圆柱上,挂着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题写的一幅白底黑字楹联,“国土未复失壮士;碧血千载染中条,”左间檩上挂着蒋中正题赠唐母的红底金字匾“岳欧懿范。”右间檩上挂着何应钦为唐母题赠的黑底金字匾“芳徽风迈。”题赠楹联的还有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立法院院长孙科,陆军总长陈诚及唐淮源将军江川籍的同袍赵书瀚、王延龄等。这些题字、匾额、楹联,大部被毁,尚存部分已由县里收藏。
唐公祠内堂右间墙角还竖立着一块墨青石碑,是我国著名经学家刘文典教授撰写的“唐淮源将军庙碑”,录有唐将军生平事迹。此碑现存,为居民住房堆放杂物遮藏。
唐公祠落成后,江川党、政、军、学校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纷纷前来唐公祠悼念。唐公祠连日香烟缭绕,红烛高照,人们面对唐将军遗像叩拜、默哀。唐将军亲属,生前友好,无不触景思亲,痛哭失声,沉浸在悲痛之中。有的手持香纸,焚于神龛下,有的双手捧着贡品,敬献于供桌上,嘴里念念有词,啧啧赞叹,默默祈祷。
悼念期间,江川县政府还办宴三天,款待前来悼念唐将军的党、政、军要员以及学校领导,各乡村士绅。还由省城请来了戏班演戏三天,以示对与阵地共存亡的名将—唐淮源将军的悼念和致敬。
1942年1月4日《云南日报》为悼念唐淮源和中条山战役阵亡将士曾发表社论《哀痛悼忠魂》,社论中说:
“回忆五年来之战史,如中条山之能坚守四年之久者有几?能以寡敌众,在械劣、粮缺、弹乏险恶之条件下屡挫敌锋,数度实施反扫荡而均获成功者有几?高级将领能身先士卒,杀身成仁者又有几?……
(唐)将军等之死,实为国家之无上损失。将军为国之干城,抗战之支柱。国家损此干城,抗战失此支柱,将增加抗日之困难,平添战争之阻碍,吾人为国惜才,更难禁为之一哭!”唐淮源之死,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写下了悲壮惨烈的一页。
1942年2月2日,国民政府发出《追赠陆军上将第三军军长唐淮源褒扬令》,并准定将唐淮源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史馆,以彰英烈。
1942年6月6日,云南省党部举行追悼会,龙云主祭并送花圈、致悼词。
1942年6月16日,第三军在陕西城固县民众教育馆召开追悼会,陕西省主席主祭并致悼词。
1986年,唐淮源诞生一百周年之际,云南省人民政府追认唐淮源为革命烈士。
1989年9月28日,江川县民政局派人赴山西夏县清道存寻将军遗骸,于10月17日火化后将骨灰护送到江川。
1990年,江川县人民政府在江川革命烈士陵园建成唐将军墓,墓为锥形,水泥青石镶嵌,中间放骨灰盒。墓碑为大理石,上刻“抗日英烈陆军上将唐淮源之墓”,为后世瞻仰。
2014年9月,唐淮源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script type="\">window.rsInsertData = window[\'rsInsertData\'] || []; var rsdataList = {\"foot\":[{\"fentryTableId\":3510,\"fentryTableName\":\"\\u6297\\u65e5\\u6218\\u4e89\\u727a\\u7272\\u9ad8\\u7ea7\\u5c06\\u9886\",\"fentryTableType\":0,\"entryId\":2250456,\"templateId\":701,\"entryTitle\":\"\\u6297\\u65e5\\u6218\\u4e89\\u727a\\u7272\\u9ad8\\u7ea7\\u5c06\\u9886\",\"isManual\":0,\"isExpand\":1}],\"top\":[]}; if (rsdataList.top || rsdataList.foot) { rsInsertData.push([613742, rsdataList]);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