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上海市 [切换城市]
本名陈永华
别称陈近南
字号字复甫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明朝福建路漳州府龙溪
出生时间1634年
去世时间1680年
主要成就在东南坚持抗清,在台湾大兴文教
官衔咨议参军、东宁总制
崇祯七年(1634年),陈永华出生。陈永华父名陈鼎。陈鼎是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崇祯十七年(1644年)中进士。陈永华年轻时寄籍漳州府龙溪县,通过科举,取得龙溪生员的资格。
顺治五年(1648年),清军攻陷同安,陈鼎在明伦堂自缢。当时陈永华只有十五岁,为博士弟子员。清军入城后,陈永华出逃。
当时郑成功占据厦门,图谋恢复明朝江山,于是延揽天下士子。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荐陈永华,郑成功与他谈论时事,后并且高兴地说:“复甫,你是当今的卧龙先生。”后授予参军,并以宾礼相待。但据考证,陈永华此人平时不善言谈,只有在部分政见等政治方面的谈论才能发挥。
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与诸将讨论北征之事,很多人都认为不行,只有陈永华力排众议,认为可行。郑成功很高兴,于是派他留守厦门,并辅佐世子郑经。郑成功对郑经说:“陈先生是当今名士,我留下他辅佐你,你应当以老师之礼待他。”
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攻克台湾,授予咨议参军。同年五月,郑成功病死台湾,其子郑经继位。郑经很是倚重他,军国大事必询问他。
康熙三年(1664年),郑经在金门、厦门被清荷联军击败,退往铜山岛。这时人心不稳,投降清朝的人很多,就连郑经身边也有人力劝降清。但是陈永华和洪旭劝说郑经, 投降的人很多都是奴仆、商人之类,谎报是明郑的官员,才得到清朝优厚的赏赐。万一投降后,得到的待遇不理想,那可是会被当作笑话看。郑经于是放弃投降的念头,退往台湾,并且将国政都交给陈永华处理。
康熙四年(1665年),陈永华向郑经提出了“建圣庙,立学校”的建议,认为这刻不容缓。但是,郑经的回答却是“荒服新创,不但地方局促,而且人民稀少,姑暂待之将来”,认为此事为之过早。陈永华引经据典,力陈教育之重要。他认为,台湾沃野千里,远滨海外,民风淳朴,如果可以举荐有才能的人来辅佐政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养生息,便可以赶上中原地区。所以,应当择地建立圣庙,设立学校“以收人才,庶国有贤士,邦本自固,而世运日昌矣”。郑经被说服,同意设立学校,发展台湾文教事业,并授命陈永华负责有关事宜。
陈永华于是创建了一套自上而下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全台设立“国子监”,作为台湾最高学府,各府、州、县分别设立“府学”、“州学”、“县学”。此外,还要求高山族同胞居住区的各社也要设立“小学”,由此方便高山族子弟入学受教育。同时,为了减轻高山族同胞的负担,陈永华鼓励他们送子入学,特地规定,凡是高山族子弟“就乡塾读书者,蠲其徭役”。把教育与选拔人才相结合,而且大力推行大陆的科举制度。在此之外,规定台湾境内儿童必须“八岁入小学,课以经史文章”。他还推行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以提高教育水平。他还推行了举荐人才的制度,州试有名送府,府试有名送院,院试取中,便可以准充入太学,仍按月月课。然后,三年取中试者,补六官内都事,擢用升转”,成为官员。
不久之后,陈永华在承天府宁南坊择地开始建造圣庙学院。康熙五年(1666年) 春正月,圣庙建成,旁建明伦堂。三月,又建学院,陈永华亲任主持,聘请礼官叶亨为国子助教。由于在学校初建,中原文化。同年,他又主持修建了台湾第一所孔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康熙十三年(1674年),由于发生了三藩之乱,清廷因为无暇东进,郑经与耿精忠会师伐清,郑克臧监国,陈永华以东宁总制使留守台湾辅佐。
几年之后,清廷处理完内陆叛乱之后,开始着手处理台湾事务,加之郑经在军事上不利,从大陆撤退,陈永华自惭护驾西征无效,十分心忧。
康熙十九年(1680年)六月,郑经退返台湾,陈永华被当权者冯锡范、刘国轩排挤,陈后为冯锡范所骗,辞去总制与勇卫,退居龙湖岩(今台南市六甲区赤山龙湖岩)。
同年七月逝世,后葬于天兴州赤山堡大潭山(今台南市柳营区果毅村)。后来清朝把他的骸骨迁葬回泉州,遗留一小部分在原位。在他死后,台湾郑氏朝廷给他谥号“文正”。
顺治十八年(1661年),延平郡王郑成功驱荷开台,以陈永华为咨议参军,于是陈永华乃为初辟的台湾展开城乡聚落的空间规划。他首先区分东宁(今台南市)为东安、西定、宁南、镇北四坊,同时又制定郊野为三十四里,每里都设有社,社立小学。 除了东宁府城中以圣庙学校为神圣中心之外,依陈永华所置村里的构画,则有社。社者即社祭与社学,以教村里聚落中庶民之子的小学也。因此,在第二圈的空间中,遂亦建构了散布各地的村级聚落的神圣中心,而亦是以儒家教化为其性质。而在这两圈的教化空间之基层,就是生产富庶谷类和甘蔗的南台湾肥沃大地,即第三圈空间,因此以三层空间圈而托庇了明郑黎民百姓的身心一如之安宁。陈永华为明郑台湾的空间规画,其理念乃源自儒家传统,合于《系辞传》所标举的生生大化的天地空间之大义。
康熙四年(1665年),陈永华向郑经提出“建圣庙,立学校”的建议。但郑经认为:“荒服新创,不但地方局促,而且人民稀少,姑暂待之将来。”陈永华引经据典,力陈教育之重要。他认为,台湾沃野千里,远滨海外,民风纯朴,若能举贤才以助理,经过一段时间教养生息,便能赶上中原地区。应当择地建立圣庙,设学校“以收人才,庶国有贤士,邦本自固,而世运日昌矣”。最后郑经被说服,同意设立学校,发展台湾文教事业,并授命陈永华负责有关事宜。
陈永华创建一套自上而下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全台设立“国子监”,为最高学府,各府、州、县设立“府学”、“州学”、“县学”。还要求高山族同胞居住区的各社设立“小学”,方便高山族子弟入学受教育。为了减轻高山族同胞的负担,鼓励他们送子入学,特地规定,凡是高山族子弟“就乡塾读书者,蠲其徭役”。他把教育与选拔人才相结合,推行大陆的科举制度。规定台湾儿童必须“八岁入小学,课以经史文章”。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州试有名送府,府试有名送院,院试取中,准充入太学,仍按月月课。三年取中试者,补六官内都事,擢用升转”。于是,台湾人民“自是始奋学”。这种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施行,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的传播。 陈永华在承天府宁南坊择地建造了圣庙学院。
康熙五年(1666年)正月,圣庙建成,又在旁建明伦堂。三月,又建了学院,陈永华亲任主持,聘请礼官叶亨为国子助教。在陈永华等人的努力下,“台湾文学始日进”,“后秀子弟亦乐弦诵”,就连本来比较闭塞落后的高山族地区也有“……能句读……能通漳、泉语者”。陈永华是在台湾推行大陆教育科举制度的第一人,其对台湾文教事业的开创之功,永载史册。
为解决军队粮食不足的问题,陈永华鼓励明郑将领进行军屯,以米为最重要的农作物。甘蔗也是农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将甘蔗提炼出砂糖,再作为商品贩卖给日本、英国。
此外,当时台湾民众,只会用煎熬海水来制造食盐,因此盐的品质很差。陈永华为了改良制程而引进淋卤晒盐法,流程大概如下:先在盐田附近挖水沟,使海水淋到沙土上形成盐土,再将从盐土提炼出的盐卤,拿去结晶池经过日晒得到一颗颗的盐粒,提升盐的品质。
还有,因为清朝实施迁界令,造成台湾物价的上涨,尤其以布料最严重。陈永华建议郑经贿赂清朝海防将领,进行走私,货物得以流入台湾,稳定了物价。
陈永华引进保甲制度,来维持地方秩序。以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人民无论迁徙、职业、婚姻、出生、过世都要透过保甲向地方官员报备。在治安考量下,陈永华还禁止赌博。
李光地:“台湾长久以来没有被收复,主要是由于陈永华经营有方。今上天讨厌战乱,让他殒命,从此台湾的收复将指日可待。”
连横:“汉相诸葛武侯,抱王佐之才,逢世季之乱,君臣比德,建宅蜀都,以保存汉祚,奕世称之。永华器识功业与武侯等,而不能辅英主以光复明室,彷徨于绝海之上,天也!然而开物成务,体仁长人,至今犹受其赐,泽深哉!”
川崎繁树:“有经世之才,长于时务。郑经经营的台湾政策,泰半出于陈永华的方寸之间”。
连横《台湾通史》
川崎繁树、野上矫介《台湾史》【日本】
陈鼎,明末孝廉,为同安教谕,同安被攻陷后殉国。
洪淑贞,昵称 端舍 。陈永华公务繁忙,书信以及公文的撰写、批示,很多都是她代笔。
陈梦纬
陈梦球,1663年中大清帝国举人,1694年中进士,是台湾第一位出身的进士(郑克塽被降后,随着清军到燕京,入汉军的正白旗)。
陈氏,嫁给郑克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本名陈永华
别称陈近南
字号字复甫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明朝福建路漳州府龙溪
出生时间1634年
去世时间1680年
主要成就在东南坚持抗清,在台湾大兴文教
官衔咨议参军、东宁总制
人物生平
东南抗清
崇祯七年(1634年),陈永华出生。陈永华父名陈鼎。陈鼎是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崇祯十七年(1644年)中进士。陈永华年轻时寄籍漳州府龙溪县,通过科举,取得龙溪生员的资格。
顺治五年(1648年),清军攻陷同安,陈鼎在明伦堂自缢。当时陈永华只有十五岁,为博士弟子员。清军入城后,陈永华出逃。
当时郑成功占据厦门,图谋恢复明朝江山,于是延揽天下士子。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荐陈永华,郑成功与他谈论时事,后并且高兴地说:“复甫,你是当今的卧龙先生。”后授予参军,并以宾礼相待。但据考证,陈永华此人平时不善言谈,只有在部分政见等政治方面的谈论才能发挥。
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与诸将讨论北征之事,很多人都认为不行,只有陈永华力排众议,认为可行。郑成功很高兴,于是派他留守厦门,并辅佐世子郑经。郑成功对郑经说:“陈先生是当今名士,我留下他辅佐你,你应当以老师之礼待他。”
追随郑经
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攻克台湾,授予咨议参军。同年五月,郑成功病死台湾,其子郑经继位。郑经很是倚重他,军国大事必询问他。
康熙三年(1664年),郑经在金门、厦门被清荷联军击败,退往铜山岛。这时人心不稳,投降清朝的人很多,就连郑经身边也有人力劝降清。但是陈永华和洪旭劝说郑经, 投降的人很多都是奴仆、商人之类,谎报是明郑的官员,才得到清朝优厚的赏赐。万一投降后,得到的待遇不理想,那可是会被当作笑话看。郑经于是放弃投降的念头,退往台湾,并且将国政都交给陈永华处理。
大兴文教
康熙四年(1665年),陈永华向郑经提出了“建圣庙,立学校”的建议,认为这刻不容缓。但是,郑经的回答却是“荒服新创,不但地方局促,而且人民稀少,姑暂待之将来”,认为此事为之过早。陈永华引经据典,力陈教育之重要。他认为,台湾沃野千里,远滨海外,民风淳朴,如果可以举荐有才能的人来辅佐政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养生息,便可以赶上中原地区。所以,应当择地建立圣庙,设立学校“以收人才,庶国有贤士,邦本自固,而世运日昌矣”。郑经被说服,同意设立学校,发展台湾文教事业,并授命陈永华负责有关事宜。
陈永华于是创建了一套自上而下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全台设立“国子监”,作为台湾最高学府,各府、州、县分别设立“府学”、“州学”、“县学”。此外,还要求高山族同胞居住区的各社也要设立“小学”,由此方便高山族子弟入学受教育。同时,为了减轻高山族同胞的负担,陈永华鼓励他们送子入学,特地规定,凡是高山族子弟“就乡塾读书者,蠲其徭役”。把教育与选拔人才相结合,而且大力推行大陆的科举制度。在此之外,规定台湾境内儿童必须“八岁入小学,课以经史文章”。他还推行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以提高教育水平。他还推行了举荐人才的制度,州试有名送府,府试有名送院,院试取中,便可以准充入太学,仍按月月课。然后,三年取中试者,补六官内都事,擢用升转”,成为官员。
不久之后,陈永华在承天府宁南坊择地开始建造圣庙学院。康熙五年(1666年) 春正月,圣庙建成,旁建明伦堂。三月,又建学院,陈永华亲任主持,聘请礼官叶亨为国子助教。由于在学校初建,中原文化。同年,他又主持修建了台湾第一所孔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晚年逝世
康熙十三年(1674年),由于发生了三藩之乱,清廷因为无暇东进,郑经与耿精忠会师伐清,郑克臧监国,陈永华以东宁总制使留守台湾辅佐。
几年之后,清廷处理完内陆叛乱之后,开始着手处理台湾事务,加之郑经在军事上不利,从大陆撤退,陈永华自惭护驾西征无效,十分心忧。
康熙十九年(1680年)六月,郑经退返台湾,陈永华被当权者冯锡范、刘国轩排挤,陈后为冯锡范所骗,辞去总制与勇卫,退居龙湖岩(今台南市六甲区赤山龙湖岩)。
同年七月逝世,后葬于天兴州赤山堡大潭山(今台南市柳营区果毅村)。后来清朝把他的骸骨迁葬回泉州,遗留一小部分在原位。在他死后,台湾郑氏朝廷给他谥号“文正”。
主要成就
教育建设
顺治十八年(1661年),延平郡王郑成功驱荷开台,以陈永华为咨议参军,于是陈永华乃为初辟的台湾展开城乡聚落的空间规划。他首先区分东宁(今台南市)为东安、西定、宁南、镇北四坊,同时又制定郊野为三十四里,每里都设有社,社立小学。 除了东宁府城中以圣庙学校为神圣中心之外,依陈永华所置村里的构画,则有社。社者即社祭与社学,以教村里聚落中庶民之子的小学也。因此,在第二圈的空间中,遂亦建构了散布各地的村级聚落的神圣中心,而亦是以儒家教化为其性质。而在这两圈的教化空间之基层,就是生产富庶谷类和甘蔗的南台湾肥沃大地,即第三圈空间,因此以三层空间圈而托庇了明郑黎民百姓的身心一如之安宁。陈永华为明郑台湾的空间规画,其理念乃源自儒家传统,合于《系辞传》所标举的生生大化的天地空间之大义。
康熙四年(1665年),陈永华向郑经提出“建圣庙,立学校”的建议。但郑经认为:“荒服新创,不但地方局促,而且人民稀少,姑暂待之将来。”陈永华引经据典,力陈教育之重要。他认为,台湾沃野千里,远滨海外,民风纯朴,若能举贤才以助理,经过一段时间教养生息,便能赶上中原地区。应当择地建立圣庙,设学校“以收人才,庶国有贤士,邦本自固,而世运日昌矣”。最后郑经被说服,同意设立学校,发展台湾文教事业,并授命陈永华负责有关事宜。
陈永华创建一套自上而下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全台设立“国子监”,为最高学府,各府、州、县设立“府学”、“州学”、“县学”。还要求高山族同胞居住区的各社设立“小学”,方便高山族子弟入学受教育。为了减轻高山族同胞的负担,鼓励他们送子入学,特地规定,凡是高山族子弟“就乡塾读书者,蠲其徭役”。他把教育与选拔人才相结合,推行大陆的科举制度。规定台湾儿童必须“八岁入小学,课以经史文章”。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州试有名送府,府试有名送院,院试取中,准充入太学,仍按月月课。三年取中试者,补六官内都事,擢用升转”。于是,台湾人民“自是始奋学”。这种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施行,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的传播。 陈永华在承天府宁南坊择地建造了圣庙学院。
康熙五年(1666年)正月,圣庙建成,又在旁建明伦堂。三月,又建了学院,陈永华亲任主持,聘请礼官叶亨为国子助教。在陈永华等人的努力下,“台湾文学始日进”,“后秀子弟亦乐弦诵”,就连本来比较闭塞落后的高山族地区也有“……能句读……能通漳、泉语者”。陈永华是在台湾推行大陆教育科举制度的第一人,其对台湾文教事业的开创之功,永载史册。
经济建设
为解决军队粮食不足的问题,陈永华鼓励明郑将领进行军屯,以米为最重要的农作物。甘蔗也是农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将甘蔗提炼出砂糖,再作为商品贩卖给日本、英国。
此外,当时台湾民众,只会用煎熬海水来制造食盐,因此盐的品质很差。陈永华为了改良制程而引进淋卤晒盐法,流程大概如下:先在盐田附近挖水沟,使海水淋到沙土上形成盐土,再将从盐土提炼出的盐卤,拿去结晶池经过日晒得到一颗颗的盐粒,提升盐的品质。
还有,因为清朝实施迁界令,造成台湾物价的上涨,尤其以布料最严重。陈永华建议郑经贿赂清朝海防将领,进行走私,货物得以流入台湾,稳定了物价。
社会治安
陈永华引进保甲制度,来维持地方秩序。以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人民无论迁徙、职业、婚姻、出生、过世都要透过保甲向地方官员报备。在治安考量下,陈永华还禁止赌博。
人物评价
李光地:“台湾长久以来没有被收复,主要是由于陈永华经营有方。今上天讨厌战乱,让他殒命,从此台湾的收复将指日可待。”
连横:“汉相诸葛武侯,抱王佐之才,逢世季之乱,君臣比德,建宅蜀都,以保存汉祚,奕世称之。永华器识功业与武侯等,而不能辅英主以光复明室,彷徨于绝海之上,天也!然而开物成务,体仁长人,至今犹受其赐,泽深哉!”
川崎繁树:“有经世之才,长于时务。郑经经营的台湾政策,泰半出于陈永华的方寸之间”。
史籍记载
连横《台湾通史》
川崎繁树、野上矫介《台湾史》【日本】
家族成员
父亲
陈鼎,明末孝廉,为同安教谕,同安被攻陷后殉国。
妻子
洪淑贞,昵称 端舍 。陈永华公务繁忙,书信以及公文的撰写、批示,很多都是她代笔。
子女
陈梦纬
陈梦球,1663年中大清帝国举人,1694年中进士,是台湾第一位出身的进士(郑克塽被降后,随着清军到燕京,入汉军的正白旗)。
陈氏,嫁给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