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太原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林青
别名李远方,李肃如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贵州省毕节县
出生日期1911年
逝世日期1935年
信仰共产主义
1932年,林青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1933年出狱后返回家乡毕节,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中,并在斗争中发展进步青年入党。1934年1月,林青等人在毕节建立了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这是党在贵州建立的第一个支部。
林青在毕节的抗日救亡活动,积极而有成效。他将进步青年组织起来,成立宣传革命的群众团体——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以文艺的方式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林青的活动引起了反动军阀的仇视。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遵义,林青闻讯后立即奔赴遵义。中央地方工作部部长李维汉会见了林青。林青向李维汉汇报了贵州地下党的工作,李维汉代表中央肯定了贵州地下党的工作,并指示由林青等人组成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林青任书记兼遵义县委书记。
不久,贵州地下党组织通过秘密工作搞到敌人的军用地图和密电码本,交给了中央特派员潘汉年,为红军长征做出了贡献。同时,林青又将从遵义带回的红军战报秘密传阅,并利用刊物宣传红军、宣传抗日。
同年7月19日,林青不幸被捕。在狱中,敌人先以高官厚禄收买他,妄图彻底破坏贵州地下党组织,被林青坚决拒绝。敌人又对他施以各种酷刑和死亡威胁,妄图撬开他的嘴。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林青坚贞不屈,义无反顾地面对死亡。
1935年9月11日敌人将林青押赴刑场。行刑前,林青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高唱《国际歌》,大义凛然,从容面对死亡。凶残的敌人为阻止他,竟然用刺刀刺进他的口中……林青壮烈牺牲,年仅24岁。
林青(1911~1935),原名李远方,字肃如,号矛戈,毕节县人。出身于城镇贫民家庭,小学毕业后在百货店当学徒,因不堪老板虐待,出走重庆当演员。在剧团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进步很快。1927年四川军阀镇压群众支持北伐军的集会,制造重庆“三·三一”惨案时,林青因参加而被捕,经营救出狱后,考入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29年,在重庆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被中共组织派往上海,在沪东共青团区委工作,不久转为中共党员。“九·一八”事变后,与在上海的毕节人缪正元(共青团员)等组织“朝阳音乐社”,在工人中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2年在组织工人罢工时,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以共产党嫌疑罪判刑两年。1933年出狱后,因找不到组织关系,与缪正元同回家乡。
1933年冬,林、缪二人回到毕节后,与在毕节中学任教并领导抗日救亡活动的老同学秦天真一起,组织建立“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以思想进步的教师和学生为基础,广泛联系劳苦大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4年1月,由林青介绍、缪正元监誓吸收秦天真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名党员组成了毕节党支部,林青任支部书记。党支部讨论通过林青提出的四条行动纲领:一、发动武装斗争,创造条件建立苏维埃政权;二、加强党对“草原艺术研究社”的组织领导,推动群众性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三、加强党的建设,发展党的组织;四、继续设法与党的上级机关取得联系。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草原社成员发展到200多人,并把活动范围扩展到农村。
党支部的活动引起了毕节县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并准备对支部成员下毒手。为了保存实力,1934年夏,林青等支部成员和部分骨干离开毕节,转移到安顺、贵阳等地进行革命活动。林青等在贵阳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以学校为主开展活动。组织“社会科学研究会”、“文学艺术研究会”等,通过宣传抗日,开展文艺活动和组织阅读革命书刊,把进步青年和爱国志士吸引到党支部的周围。林青始终把党的组织建设放在首要地位,通过各种活动,考察和培养了徐健生、李策等一批骨干分子,逐步把他们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支部决定,成立一个以党员为核心,有革命进步人士参加的九人工作委员会,以贵阳为中心,面向全省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的组织,并派党员邓止戈、黄大陆等在国民党部队搞兵运工作。1934年底,全省建立党支部和党小组10多个,党员已发展到40多人。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进入贵州后,林青为寻找红军与党取得联系,从贵阳到榕江、思南等地辗转到遵义,在红军召开群众大会上,巧遇在上海同狱的难友吴亮平(时吴在红军中担任红一军团地方工作部长、中央纵队秘书长),他带林青去见中央组织部长、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长罗迈(李维汉)。林青向李维汉详细汇报贵州的工作,随后李维汉代表中央承认贵州地下党,并批准成立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任命林青为省工委书记兼遵义县委书记,邓止戈、秦天真为工委委员。李维汉还向林青传达了遵义会议精神,鼓励全体党员要在白色恐怖下英勇顽强地坚持斗争。?林青回到贵阳,商讨执行中央对贵州工作指示的意见。商量建立以林青为首的军事小组,由秦天真具体负责,深入各地发动武装斗争,吸引国民党军,掩护红军。在人民群众中,采取印发传单,利用各种场合,宣传共产党员和红军北上抗日的主张,传播红军胜利的消息,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围剿红军的阴谋,发动群众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在斗争中积极培养和发展党员,壮大党的组织。到1935年4月,全省已有11个县和贵阳地区10多所学校建立了县委、支部或小组,形成以省工委为核心的党的体系,领导全省各族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由于叛徒出卖,1935年7月19日,地下党机关设在贵阳万宝街的联络点被破坏,刘雪苇和林青先后被捕。失去组织联系的中共党员董亮清在狱中当看守,决定帮助他们越狱逃走。但一次只能押解一人,越狱的机会也只有一次。董亮清和他们商量时,林青告诉刘雪苇,自己被打成重伤,不能恢复,出去对革命事业也不能再作贡献。并以工委书记的名义,决定刘雪苇越狱。预定越狱时间来到时,林青竭尽全力摇响狱窗,大声喊叫,把监狱看守吸引到自己身旁,帮助刘雪苇越狱。
刘雪苇越狱成功后,国民党特务对林青下了毒手。1935年9月11日,林青带着脚镣手铐被押上刑车。刑车通过贵阳市区时,被折磨得伤痕累累的林青,昂首挺胸,高唱《国际歌》,高呼“打倒出卖国家民族的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国民党军警为了封住林青的口,便惨无人道地用刺刀戳穿他的双腮卡住他的牙关,使他鲜血直流不能说话。林青大义凛然,壮烈牺牲,时年仅24岁。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林青
别名李远方,李肃如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贵州省毕节县
出生日期1911年
逝世日期1935年
信仰共产主义
人物简介
1932年,林青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1933年出狱后返回家乡毕节,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中,并在斗争中发展进步青年入党。1934年1月,林青等人在毕节建立了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这是党在贵州建立的第一个支部。
林青在毕节的抗日救亡活动,积极而有成效。他将进步青年组织起来,成立宣传革命的群众团体——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以文艺的方式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林青的活动引起了反动军阀的仇视。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遵义,林青闻讯后立即奔赴遵义。中央地方工作部部长李维汉会见了林青。林青向李维汉汇报了贵州地下党的工作,李维汉代表中央肯定了贵州地下党的工作,并指示由林青等人组成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林青任书记兼遵义县委书记。
不久,贵州地下党组织通过秘密工作搞到敌人的军用地图和密电码本,交给了中央特派员潘汉年,为红军长征做出了贡献。同时,林青又将从遵义带回的红军战报秘密传阅,并利用刊物宣传红军、宣传抗日。
同年7月19日,林青不幸被捕。在狱中,敌人先以高官厚禄收买他,妄图彻底破坏贵州地下党组织,被林青坚决拒绝。敌人又对他施以各种酷刑和死亡威胁,妄图撬开他的嘴。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林青坚贞不屈,义无反顾地面对死亡。
1935年9月11日敌人将林青押赴刑场。行刑前,林青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高唱《国际歌》,大义凛然,从容面对死亡。凶残的敌人为阻止他,竟然用刺刀刺进他的口中……林青壮烈牺牲,年仅24岁。
革命经历
林青(1911~1935),原名李远方,字肃如,号矛戈,毕节县人。出身于城镇贫民家庭,小学毕业后在百货店当学徒,因不堪老板虐待,出走重庆当演员。在剧团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进步很快。1927年四川军阀镇压群众支持北伐军的集会,制造重庆“三·三一”惨案时,林青因参加而被捕,经营救出狱后,考入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29年,在重庆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被中共组织派往上海,在沪东共青团区委工作,不久转为中共党员。“九·一八”事变后,与在上海的毕节人缪正元(共青团员)等组织“朝阳音乐社”,在工人中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2年在组织工人罢工时,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以共产党嫌疑罪判刑两年。1933年出狱后,因找不到组织关系,与缪正元同回家乡。
1933年冬,林、缪二人回到毕节后,与在毕节中学任教并领导抗日救亡活动的老同学秦天真一起,组织建立“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以思想进步的教师和学生为基础,广泛联系劳苦大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4年1月,由林青介绍、缪正元监誓吸收秦天真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名党员组成了毕节党支部,林青任支部书记。党支部讨论通过林青提出的四条行动纲领:一、发动武装斗争,创造条件建立苏维埃政权;二、加强党对“草原艺术研究社”的组织领导,推动群众性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三、加强党的建设,发展党的组织;四、继续设法与党的上级机关取得联系。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草原社成员发展到200多人,并把活动范围扩展到农村。
党支部的活动引起了毕节县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并准备对支部成员下毒手。为了保存实力,1934年夏,林青等支部成员和部分骨干离开毕节,转移到安顺、贵阳等地进行革命活动。林青等在贵阳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以学校为主开展活动。组织“社会科学研究会”、“文学艺术研究会”等,通过宣传抗日,开展文艺活动和组织阅读革命书刊,把进步青年和爱国志士吸引到党支部的周围。林青始终把党的组织建设放在首要地位,通过各种活动,考察和培养了徐健生、李策等一批骨干分子,逐步把他们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支部决定,成立一个以党员为核心,有革命进步人士参加的九人工作委员会,以贵阳为中心,面向全省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的组织,并派党员邓止戈、黄大陆等在国民党部队搞兵运工作。1934年底,全省建立党支部和党小组10多个,党员已发展到40多人。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进入贵州后,林青为寻找红军与党取得联系,从贵阳到榕江、思南等地辗转到遵义,在红军召开群众大会上,巧遇在上海同狱的难友吴亮平(时吴在红军中担任红一军团地方工作部长、中央纵队秘书长),他带林青去见中央组织部长、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长罗迈(李维汉)。林青向李维汉详细汇报贵州的工作,随后李维汉代表中央承认贵州地下党,并批准成立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任命林青为省工委书记兼遵义县委书记,邓止戈、秦天真为工委委员。李维汉还向林青传达了遵义会议精神,鼓励全体党员要在白色恐怖下英勇顽强地坚持斗争。?林青回到贵阳,商讨执行中央对贵州工作指示的意见。商量建立以林青为首的军事小组,由秦天真具体负责,深入各地发动武装斗争,吸引国民党军,掩护红军。在人民群众中,采取印发传单,利用各种场合,宣传共产党员和红军北上抗日的主张,传播红军胜利的消息,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围剿红军的阴谋,发动群众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在斗争中积极培养和发展党员,壮大党的组织。到1935年4月,全省已有11个县和贵阳地区10多所学校建立了县委、支部或小组,形成以省工委为核心的党的体系,领导全省各族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由于叛徒出卖,1935年7月19日,地下党机关设在贵阳万宝街的联络点被破坏,刘雪苇和林青先后被捕。失去组织联系的中共党员董亮清在狱中当看守,决定帮助他们越狱逃走。但一次只能押解一人,越狱的机会也只有一次。董亮清和他们商量时,林青告诉刘雪苇,自己被打成重伤,不能恢复,出去对革命事业也不能再作贡献。并以工委书记的名义,决定刘雪苇越狱。预定越狱时间来到时,林青竭尽全力摇响狱窗,大声喊叫,把监狱看守吸引到自己身旁,帮助刘雪苇越狱。
刘雪苇越狱成功后,国民党特务对林青下了毒手。1935年9月11日,林青带着脚镣手铐被押上刑车。刑车通过贵阳市区时,被折磨得伤痕累累的林青,昂首挺胸,高唱《国际歌》,高呼“打倒出卖国家民族的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国民党军警为了封住林青的口,便惨无人道地用刺刀戳穿他的双腮卡住他的牙关,使他鲜血直流不能说话。林青大义凛然,壮烈牺牲,时年仅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