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济南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王文模
别名王文泗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省达县蒲家乡
出生日期1911年
逝世日期1995年
职业军事 军人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军衔少将
政党中国共产党
<h2><strong>革命经历</strong></h2>王文模,父亲经商兼务农,因家境渐贫,王文模只上过一年私塾,便为生计当过挑夫、打过短工,16岁学当木匠。<p>1933年,红四方面军解放了王文模的家乡,他参加了游击队,任达县二区游击大队中队长,不久编入红30军88师265团任排长。他在战斗中两次受伤,伤愈后任265团营管理员,团经理处股长。副处长,处长。参加了长征。</p><p>1936年红30军转战河西走廊。1937年3月,265团为掩护西路军总部向祁连山撤退,在梨园口阻击敌人。在这次战斗中,红军弹尽粮绝,与敌肉搏,王文模被一敌兵的刺刀扎进腰部,幸亏他把全团仅剩的银元捆在腰上,敌人的刺刀扎在钱袋上,王文模仅受轻伤。王文模最终在祁连山被俘,关押在凉州监狱。</p><p>1937年10月,西路军战俘被押往武汉,途经西安,被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营救回延安。王文模先在八路军115师教导大队任管理主任、后任115师供给部军实科科长、前方供给处处长。</p><p>1938年,王文模到冀鲁边区,当过冀鲁边军区前方供给处处长、后勤部政委。1944年,冀鲁边区和清河军区合并为渤海军区,王文模任军区后勤部政委。</p><p>解放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渤海军区第三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渤海军区政治部副主任。</p><p>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渤海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后勤部卫生部政治部主任,卫生部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安徽省军区第三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p><p>文革时,王文模因西路军被俘一事备受冲击。文革结束后,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宋佩璋表现欠佳,在当时被称为“捂派”。1977年6月,华国锋、叶剑英和政治局其他领导人听取了宋佩璋、李任之、余光茂、官俊亭和安徽省军区第二政委王文模的汇报,中央决定将宋佩璋调离安徽。</p><p>1979年,王文模离开安徽,回到南京军区任顾问。</p><h2><strong>组织评价</strong></h2><p>王文模同志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作战勇敢,工作积极,顾全大局,团结同志,办事公道,廉洁奉公,始终保持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p><p>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组织群众捐助和后勤供给部门生产,保障了部队粮秣、弹药供应,为创建、巩固和发展冀鲁边区、渤海地区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部参加了山东周张、昌潍战役,扎实有效地搞好后勤保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p><h2><strong>三过草地</strong></h2><p>1935年8月下旬,红军265团担任过草地的先遣队,首先踏入茫茫草地。草地气候异常恶劣,一会儿炎炎赤日,一会儿雨雪交加,脚下是颤悠悠的草皮,到处是能吞没人畜的泥沼。为了保证后续部队的安全通过,尖兵连手持长杆,摸索前进,安插路标,在特别艰苦的地段,还拉起羊毛绳,以便后面的同志缘绳通过。一天,当太阳西下,到处点燃篝火的时候,后面突然传来一个令人欢呼鼓舞的消息:“明天就可以走出草地了!”有的同志兴奋得欢呼起来。王文模情不自禁的摸了一下腰间的油布干粮袋,里面装着几包“哈德门”香烟。那时他为团部的同志过草地准备的,打算在关键时刻拿出来给大家鼓劲的,现在快要走出草地了,应该拿出来犒劳大家了。于是,每个人分得一支烟后,高兴的活蹦乱跳。有的舍不得抽,把烟拿在鼻子下面闻了又闻。有的把烟点燃了,猛吸几口,赶路的劲也来了。第二天,部队顺利走出了草地,到达班佑、巴西地区。 </p>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王文模
别名王文泗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省达县蒲家乡
出生日期1911年
逝世日期1995年
职业军事 军人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军衔少将
政党中国共产党
<h2><strong>革命经历</strong></h2>王文模,父亲经商兼务农,因家境渐贫,王文模只上过一年私塾,便为生计当过挑夫、打过短工,16岁学当木匠。<p>1933年,红四方面军解放了王文模的家乡,他参加了游击队,任达县二区游击大队中队长,不久编入红30军88师265团任排长。他在战斗中两次受伤,伤愈后任265团营管理员,团经理处股长。副处长,处长。参加了长征。</p><p>1936年红30军转战河西走廊。1937年3月,265团为掩护西路军总部向祁连山撤退,在梨园口阻击敌人。在这次战斗中,红军弹尽粮绝,与敌肉搏,王文模被一敌兵的刺刀扎进腰部,幸亏他把全团仅剩的银元捆在腰上,敌人的刺刀扎在钱袋上,王文模仅受轻伤。王文模最终在祁连山被俘,关押在凉州监狱。</p><p>1937年10月,西路军战俘被押往武汉,途经西安,被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营救回延安。王文模先在八路军115师教导大队任管理主任、后任115师供给部军实科科长、前方供给处处长。</p><p>1938年,王文模到冀鲁边区,当过冀鲁边军区前方供给处处长、后勤部政委。1944年,冀鲁边区和清河军区合并为渤海军区,王文模任军区后勤部政委。</p><p>解放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渤海军区第三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渤海军区政治部副主任。</p><p>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渤海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后勤部卫生部政治部主任,卫生部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安徽省军区第三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p><p>文革时,王文模因西路军被俘一事备受冲击。文革结束后,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宋佩璋表现欠佳,在当时被称为“捂派”。1977年6月,华国锋、叶剑英和政治局其他领导人听取了宋佩璋、李任之、余光茂、官俊亭和安徽省军区第二政委王文模的汇报,中央决定将宋佩璋调离安徽。</p><p>1979年,王文模离开安徽,回到南京军区任顾问。</p><h2><strong>组织评价</strong></h2><p>王文模同志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作战勇敢,工作积极,顾全大局,团结同志,办事公道,廉洁奉公,始终保持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p><p>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组织群众捐助和后勤供给部门生产,保障了部队粮秣、弹药供应,为创建、巩固和发展冀鲁边区、渤海地区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部参加了山东周张、昌潍战役,扎实有效地搞好后勤保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p><h2><strong>三过草地</strong></h2><p>1935年8月下旬,红军265团担任过草地的先遣队,首先踏入茫茫草地。草地气候异常恶劣,一会儿炎炎赤日,一会儿雨雪交加,脚下是颤悠悠的草皮,到处是能吞没人畜的泥沼。为了保证后续部队的安全通过,尖兵连手持长杆,摸索前进,安插路标,在特别艰苦的地段,还拉起羊毛绳,以便后面的同志缘绳通过。一天,当太阳西下,到处点燃篝火的时候,后面突然传来一个令人欢呼鼓舞的消息:“明天就可以走出草地了!”有的同志兴奋得欢呼起来。王文模情不自禁的摸了一下腰间的油布干粮袋,里面装着几包“哈德门”香烟。那时他为团部的同志过草地准备的,打算在关键时刻拿出来给大家鼓劲的,现在快要走出草地了,应该拿出来犒劳大家了。于是,每个人分得一支烟后,高兴的活蹦乱跳。有的舍不得抽,把烟拿在鼻子下面闻了又闻。有的把烟点燃了,猛吸几口,赶路的劲也来了。第二天,部队顺利走出了草地,到达班佑、巴西地区。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