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天津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邢球痕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嵊州长乐镇太平村
出生日期1930年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h2><strong>简介</strong></h2><p>邢球痕,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1930年生于浙江嵊州,195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p>军事工程学院,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航天工业部第四研究院所长、院长,中国宇航学会第二届理事。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研究,已取得的成就包括:在发动机总体设计研究中,提出了总体优化设计方法及预研成果集成演示技术。在固体火箭发动机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中,提出了两种推力向量控制喷管的结构方案、主要参数的计算和试验方法、消除燃烧室初始压强峰的途径。提出的装药燃烧室人工脱粘和其它防脱粘技术、超高强度钢应用中低应力爆破技术、新型高温耐烧蚀材料应用及结构设计、深潜入全轴摆动喷管技术等已在多种型号发动机中成功应用。主持研制的多种战略、战术导弹固体发动机已研制成功并定型,使我国固体推进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h2><strong>人物履历</strong></h2><p>2005年底,中国科学院发布的新当选的58名院士名单中,</p>有航天四院原院长邢球痕。他是陕西省唯一新当选的院士。这是国家对邢球痕从事航天固体事业40多年来所取得的卓越成绩给予的充分肯定和最高荣誉。<p>在当晚院举行的祝贺他当选院士的座谈会上,邢球痕激动地说,固体事业发展壮大,是经过几代航天人艰辛努力的结果,成绩是大家的的。我的当选,表明整个固体事业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家对发展固体事业寄予厚望。他表示,尽管早已退休,还将继续努力工作,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p><h2><strong>初出茅庐显才华</strong></h2><p>邢球痕有种军人的气质,中等个头,身板笔直,清瘦的脸庞上棱角分明。直到老年仍精神矍铄,给人以坚韧、干练和耿直的印象。他的人生是从踏上军校之路开始的。</p><p>1949年,19岁的邢球痕从浙江省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毕业后参军,进入解放军三野特种纵队特科学校学习。1953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军工”炮兵工程系固体火箭武器专业 。寒窗四年后,同样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火箭发动机研究室工作 ,从此,他的一生与“固体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屈指算来,至今已为祖国的固体事业,奋力攀登了45个年头。?</p><p>火热的1958年,为使中国的火箭发展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国家从苏联引进了近程导弹的资料 ,从仿制开始起步。1959年9月,邢球痕被任命为“老五院”一分院三部固体火箭设计组组长,承担起仿制的“543”固体助推器的任务。作为总设计师单位的代表,同时担任驻太原743厂工作组组长,他帮助工厂消化引进的图纸,解决关键材料问题。在一张张堆积如山的图表中“移山填海”,细心的邢球痕与吴一正等同志一起,凭着扎实的学识和严谨的精神,发现了图纸与工艺文件中的20多处错误,一一记在小本上,向驻厂的苏联专家反映,得到了认可。随后,邢球痕又与同事一起,一一将错处改正,保证了工厂加工产品所需。后来苏联驻北京“543”总代表得知此事,“老大哥”除承认图纸确实漏洞百出之外,又惊诧年轻轻的邢球痕不仅具有精心钻研的劲头,还具有如此精湛的专业知识,竖起大拇指称他为“很有才华的人”!?</p><p>三年困难时期,邢球痕和同志们吃了不少苦头,没有细粮吃黑馍,黑馍不足吃野菜。由此造成便秘,邢球痕不吭声,悄悄从北京买回“果子露润肠片”。这些苦对于全身心投入事业的人来说,微不足道,毫不在意,一天到晚,他脑子里想的,只有科研、试验、工作,和随之而来的对于初战告捷的兴奋与骄傲。</p><h2><strong>果敢决断出绝招</strong></h2><p>一些同邢球痕共事几十年的研究员谈到他时都说:“他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奠基人。‘固体’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他都亲历了,还是主创人之一。”?</p><p>70年代初研制某型号发动机摆动喷管时,遇到了“拦路虎”:原小样试验都成功了,但进行大试验就因喷管烧穿造成失败。04一级发动机有4个喷管,其中任一个喷管有故障,试验就可能失败。失败一次浪费很大,对此邢球痕出了个主意,不用04,而用同样直径的另一种现成的厚壁试验发动机及配一个喷管做试验,该发动机可重复使用,单喷管又比四喷管试验少了四分之三的装药量。用此法先后做了几次小试成功后,再正式上四个喷管,一试,果然就成功了。邢球痕的好点子既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又保证了产品质量和进度。?</p><p>自然科学的基础是实验,探索未知的第一步,当然也只能是实验。就在04发动机进靶场之前,为知道发动机可行性有多高,能否经受意外的考验,邢球痕让技术员杨思孝用榔头把完好的喷管扩散段试验件绝热材料打裂,小杨不敢打。已经担任所长了的邢球痕说:“让你打你就打,我承担责任。”小杨还是想不通,不愿打。在邢所长再三动员下,小杨才按他说的做了。材料打裂再用金属材料修补后,产品试车仍然成功了。?</p><p>自从导弹成为战争的主要攻击武器后,鱼雷在海战中便退居到第二位。50年代,美国兵器专家首先研制出核潜艇上发射导弹武器。这除了要综合应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全惯性制导系统 和小而轻的弹头等高技术外,还要攻克潜艇水下发射的技术难关。要在艇中部嵌入一个数十米长的发射弹仓,仓内并排安放导弹发射筒。筒的上部能打开盖子,盖子与导弹之间有层薄 膜隔开,防止海水进入筒内。潜艇在水下发射前用压缩空气向筒内充气,发射时高压气体从筒的底部进入筒内,以极大的推力使导弹穿过隔膜,冲出水面。导弹冲出水面后发动机点火,导弹即按照制导系统的指令飞向目标。你也许会问,中国有这种“深海超级堡垒”吗? 答案是肯定的。</p><p>1982年10月,波浪翻滚的大海牵动着国人的心潮,我国将首次进行潜艇水下导弹发射。10月12日,某型号潜艇水下发射第一发试验失利,发现某单位研制的尾罩上的脱落插头碰击了四院研制的发动机的喷管,出现这种情况自然是不允许的。但对这个打击喷管的事,在现场又是很难有效解决的,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按时实施第二发发射与不带疑点上天产生的矛盾,邢球痕的大脑像计算机一样,高速运转起来:发现疑点不提出不正视是不对的,但我们的喷管“强度”……他想到产品交付前做过的试验,想到第二发要在最佳时间内飞行,便找到总指挥程连昌副部长,表示发动机可以试飞。总指挥说:“这种事不能靠大胆拍胸脯,必须有实验数据”。邢球痕坦白了他曾擅自做过非设计条件下的试验的事。这样,总指挥才放心了,总设计师也决定第二发如期发射。10月16日,第二发导弹似海底蛟龙飞出水面,腾空而起,潜艇水下发射和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p><p>10月21日,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在大连接见邢球痕等同志时,赞扬了四院人敢想敢干,制造出我国新型的火箭发动机,为这次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成功做出了贡献。</p><h2><strong>斩关夺隘敢拍板</strong></h2><p>“搞出新型的大型火箭发动机,这是我梦寐以求的。有了这个东西,我们的远程机动武器就 好办了。要抓紧搞。”这是1982年10月21日,张爱萍副秘书长在大连接见邢球痕等四院代表 时说的一番肺腑之言。邢球痕带领四院人在以前单项预研的基础上,更加紧了两个不同类型大发动机研制的步伐。他主持了该型号,组织、指挥确定技术状态,并参与技术攻关。?</p><p>春光融融的1983年2月,邢球痕走马上任担任了四院院长,他全身心地带领着全体职工,向高新技术发起了总攻,誓要当年拿下该型号,于年底进行地面热试车。这是我国首次研制 有机纤维缠绕壳体,设计、工艺、技术难度大,而厂房、设备条件却都很差。邢球痕经常深 入厂、所一线,鼓励职工们坚持科学态度,敢字当头搞科研。43所职工为此改装了我国第一代机械式缠绕机,用于第二级玻璃钢壳体缠绕;对配方、张力测试、排沙等技术问题进行了反复研究,在较短时间里缠出了大型复合材料壳体。?</p><p>为使两种新型号发动机能在当年年底首次地面热试车,各承制单位都抓紧时间完成各工序任务。可是在某产品装药时,忽然出现壳体脱粘问题。邢院长来到现场,严肃地说:“这不行,绝对不能在脱粘情况下送去试车,要尽快拿出解决办法。”很快,意见提出来,即先挖出壳体内的部分药再进行修补。当时,已装药XX吨,设想由一人钻进壳体用钢刀切药。有不少人认为这不安全,怕引起磨擦爆炸。邢院长广泛与一线工艺技术人员探讨其 可行性。一位姓熊的工艺员说曾用过钢刀切药,因钢刀锋利、坚硬,磨擦作用小,不容易出事故。邢院长认为有道理,同意实施此方案,并表示在挖药过程中他始终不离现场。时值夏季,狭小的壳体内药味刺鼻,闷热难当,邢院长先钻进壳体察看实情后,工人师傅就开始控药,半小时换一人,以后15分钟换一次,这样连续工作了两天,才挖尽脱粘部分的装药,整个挖药过程顺利、安全。随后对脱粘部位进行了修补,满足了设计技术要求。</p><p>1983年12月25日,经过修补的发动机如期进行热试车。点火命令下达后,轰鸣声震撼着大地 ,巨龙般的烈焰从喷管尾部喷薄而出,各种测试仪器显示正常,试车成功。3天后进行了另一台新型大型发动机点火试验,同样获得圆满成功!?</p><p>军委张爱萍副秘书长听到这一喜讯,在百忙中挤出一天时间,于1984年1月15日,专程来到四院,饶有兴趣地观看了试车录像和试车后的发动机部件。他高兴地说:“一级、二级试验成功了,这是固体火箭技术一个新的重大突破,使我国的运载火箭 技术进入了新的一代。”他指示说:“还有第三级也要抓紧搞。” 邢球痕请张爱萍为四院题词,他欣然命笔题写了“攻克险关,才智无穷”八个大字。邢院长向他立下军令状,保证 第三级发动机在上半年试车。</p><p>为此,邢球痕又日月兼程,带领着全院职工抓紧第三级发动机的研制,并如期于当年6月30日试车成功,使发动机技术向世界先进水平又迈出了一大步。为此,四院人直到今天,还在为自己获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登上了一座座航天领域山峰,摘下了一颗颗胜利明珠而骄傲。</p><p>由于大型发动机的试车成功为以后战略导弹的立项奠定了技术基础,故“重中之重”型号上马后,上述两台大型发动机分别被采用为导弹的一、二级发动机。作为院科技委主任的邢球痕,主持与参加各阶段的技术评审和综合技术评审,该型号交付后,连续三发飞行试验都圆满成功。当庆祝建国50年大典上大型导弹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时,国人激动不已,电视机前的邢球痕更是热泪盈眶。</p><h2><strong>一片丹心向日明</strong></h2><p>“典型的布尔什维克。”这是邢球痕的老战友对他的评价,说的是他心中时刻装着事业,坚持原则,恪尽职守,到了忘我的程度。</p><p>科学工作者的语言只能是他的科学实践本身。当年,当某型号发动机装药后出现脱粘问题,时任总设计单位41所所长的邢球痕果断提出发动机不能做热试车。而院里为了赶进度仍决定进行试车,甚至院长都来给他做思想工作时邢球痕据理力争:“坏的东西怎么能试车呢?试车肯定要爆炸的!”而院里还派人到该所领取试验用的点火器成对电嘴,邢所长坚决不签字,并立即向上级有关领导反映了此事,终于使试车没有盲目进行。?</p><p>因长期紧张积劳成疾,邢球痕患了低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等疾病。可他仍置个人身体于不顾,像台永动机一样不停地转动。一次,他到43所307室察看壳体缠绕情况,走着走着就犯病了,头晕、呕吐、大汗淋漓。身边的人要送他去医院,他不肯。休息了一会儿,他仍坚持在一线察看完生产全过程,才放心地回去。</p><p>1987年体检中,突然发现了邢院长患有肾癌,此时正值年末岁始,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他没有顾上去医院,仍潜心抓全年工作总结和来年计划安排。一直忙到1988年3月,部署完各项工作,才去北京301医院住院动了手术。术后要接受化疗45天,医嘱必须好好休息。可他一回到西安就立即上班了,谁也劝不住。1998年11月,邢球痕退休了,但仍闲不住。现在,他在“西安航天集团天风科技转化研究中心”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位置上发挥着余热。</p><p>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两弹一星”功臣表彰大会。会前,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代表。在胸前佩戴红花的300多名代表中,邢球痕荣幸地被安排在第一排就座。此刻,这位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的老科学家,眼中浸满了激动的泪花,因为祖国给了科技专家最崇高的褒奖,人民献给了他们最艳丽的花朵。</p><p>“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如今,邢球痕带领着几位退休的老科技人员,围绕全固体运载和导弹技术,深入开展了空射弹道式运载方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他虽然已经登上几个固体事业领域的高峰,四处风光绮丽,彩霞满天。但放眼眺望,他总感到前方不知耸立着多少更高更美的山峰。他要用尽毕生精力,去不断地向着新的目标攀登。</p>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邢球痕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嵊州长乐镇太平村
出生日期1930年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h2><strong>简介</strong></h2><p>邢球痕,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1930年生于浙江嵊州,195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p>军事工程学院,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航天工业部第四研究院所长、院长,中国宇航学会第二届理事。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研究,已取得的成就包括:在发动机总体设计研究中,提出了总体优化设计方法及预研成果集成演示技术。在固体火箭发动机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中,提出了两种推力向量控制喷管的结构方案、主要参数的计算和试验方法、消除燃烧室初始压强峰的途径。提出的装药燃烧室人工脱粘和其它防脱粘技术、超高强度钢应用中低应力爆破技术、新型高温耐烧蚀材料应用及结构设计、深潜入全轴摆动喷管技术等已在多种型号发动机中成功应用。主持研制的多种战略、战术导弹固体发动机已研制成功并定型,使我国固体推进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h2><strong>人物履历</strong></h2><p>2005年底,中国科学院发布的新当选的58名院士名单中,</p>有航天四院原院长邢球痕。他是陕西省唯一新当选的院士。这是国家对邢球痕从事航天固体事业40多年来所取得的卓越成绩给予的充分肯定和最高荣誉。<p>在当晚院举行的祝贺他当选院士的座谈会上,邢球痕激动地说,固体事业发展壮大,是经过几代航天人艰辛努力的结果,成绩是大家的的。我的当选,表明整个固体事业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家对发展固体事业寄予厚望。他表示,尽管早已退休,还将继续努力工作,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p><h2><strong>初出茅庐显才华</strong></h2><p>邢球痕有种军人的气质,中等个头,身板笔直,清瘦的脸庞上棱角分明。直到老年仍精神矍铄,给人以坚韧、干练和耿直的印象。他的人生是从踏上军校之路开始的。</p><p>1949年,19岁的邢球痕从浙江省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毕业后参军,进入解放军三野特种纵队特科学校学习。1953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军工”炮兵工程系固体火箭武器专业 。寒窗四年后,同样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火箭发动机研究室工作 ,从此,他的一生与“固体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屈指算来,至今已为祖国的固体事业,奋力攀登了45个年头。?</p><p>火热的1958年,为使中国的火箭发展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国家从苏联引进了近程导弹的资料 ,从仿制开始起步。1959年9月,邢球痕被任命为“老五院”一分院三部固体火箭设计组组长,承担起仿制的“543”固体助推器的任务。作为总设计师单位的代表,同时担任驻太原743厂工作组组长,他帮助工厂消化引进的图纸,解决关键材料问题。在一张张堆积如山的图表中“移山填海”,细心的邢球痕与吴一正等同志一起,凭着扎实的学识和严谨的精神,发现了图纸与工艺文件中的20多处错误,一一记在小本上,向驻厂的苏联专家反映,得到了认可。随后,邢球痕又与同事一起,一一将错处改正,保证了工厂加工产品所需。后来苏联驻北京“543”总代表得知此事,“老大哥”除承认图纸确实漏洞百出之外,又惊诧年轻轻的邢球痕不仅具有精心钻研的劲头,还具有如此精湛的专业知识,竖起大拇指称他为“很有才华的人”!?</p><p>三年困难时期,邢球痕和同志们吃了不少苦头,没有细粮吃黑馍,黑馍不足吃野菜。由此造成便秘,邢球痕不吭声,悄悄从北京买回“果子露润肠片”。这些苦对于全身心投入事业的人来说,微不足道,毫不在意,一天到晚,他脑子里想的,只有科研、试验、工作,和随之而来的对于初战告捷的兴奋与骄傲。</p><h2><strong>果敢决断出绝招</strong></h2><p>一些同邢球痕共事几十年的研究员谈到他时都说:“他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奠基人。‘固体’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他都亲历了,还是主创人之一。”?</p><p>70年代初研制某型号发动机摆动喷管时,遇到了“拦路虎”:原小样试验都成功了,但进行大试验就因喷管烧穿造成失败。04一级发动机有4个喷管,其中任一个喷管有故障,试验就可能失败。失败一次浪费很大,对此邢球痕出了个主意,不用04,而用同样直径的另一种现成的厚壁试验发动机及配一个喷管做试验,该发动机可重复使用,单喷管又比四喷管试验少了四分之三的装药量。用此法先后做了几次小试成功后,再正式上四个喷管,一试,果然就成功了。邢球痕的好点子既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又保证了产品质量和进度。?</p><p>自然科学的基础是实验,探索未知的第一步,当然也只能是实验。就在04发动机进靶场之前,为知道发动机可行性有多高,能否经受意外的考验,邢球痕让技术员杨思孝用榔头把完好的喷管扩散段试验件绝热材料打裂,小杨不敢打。已经担任所长了的邢球痕说:“让你打你就打,我承担责任。”小杨还是想不通,不愿打。在邢所长再三动员下,小杨才按他说的做了。材料打裂再用金属材料修补后,产品试车仍然成功了。?</p><p>自从导弹成为战争的主要攻击武器后,鱼雷在海战中便退居到第二位。50年代,美国兵器专家首先研制出核潜艇上发射导弹武器。这除了要综合应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全惯性制导系统 和小而轻的弹头等高技术外,还要攻克潜艇水下发射的技术难关。要在艇中部嵌入一个数十米长的发射弹仓,仓内并排安放导弹发射筒。筒的上部能打开盖子,盖子与导弹之间有层薄 膜隔开,防止海水进入筒内。潜艇在水下发射前用压缩空气向筒内充气,发射时高压气体从筒的底部进入筒内,以极大的推力使导弹穿过隔膜,冲出水面。导弹冲出水面后发动机点火,导弹即按照制导系统的指令飞向目标。你也许会问,中国有这种“深海超级堡垒”吗? 答案是肯定的。</p><p>1982年10月,波浪翻滚的大海牵动着国人的心潮,我国将首次进行潜艇水下导弹发射。10月12日,某型号潜艇水下发射第一发试验失利,发现某单位研制的尾罩上的脱落插头碰击了四院研制的发动机的喷管,出现这种情况自然是不允许的。但对这个打击喷管的事,在现场又是很难有效解决的,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按时实施第二发发射与不带疑点上天产生的矛盾,邢球痕的大脑像计算机一样,高速运转起来:发现疑点不提出不正视是不对的,但我们的喷管“强度”……他想到产品交付前做过的试验,想到第二发要在最佳时间内飞行,便找到总指挥程连昌副部长,表示发动机可以试飞。总指挥说:“这种事不能靠大胆拍胸脯,必须有实验数据”。邢球痕坦白了他曾擅自做过非设计条件下的试验的事。这样,总指挥才放心了,总设计师也决定第二发如期发射。10月16日,第二发导弹似海底蛟龙飞出水面,腾空而起,潜艇水下发射和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p><p>10月21日,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在大连接见邢球痕等同志时,赞扬了四院人敢想敢干,制造出我国新型的火箭发动机,为这次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成功做出了贡献。</p><h2><strong>斩关夺隘敢拍板</strong></h2><p>“搞出新型的大型火箭发动机,这是我梦寐以求的。有了这个东西,我们的远程机动武器就 好办了。要抓紧搞。”这是1982年10月21日,张爱萍副秘书长在大连接见邢球痕等四院代表 时说的一番肺腑之言。邢球痕带领四院人在以前单项预研的基础上,更加紧了两个不同类型大发动机研制的步伐。他主持了该型号,组织、指挥确定技术状态,并参与技术攻关。?</p><p>春光融融的1983年2月,邢球痕走马上任担任了四院院长,他全身心地带领着全体职工,向高新技术发起了总攻,誓要当年拿下该型号,于年底进行地面热试车。这是我国首次研制 有机纤维缠绕壳体,设计、工艺、技术难度大,而厂房、设备条件却都很差。邢球痕经常深 入厂、所一线,鼓励职工们坚持科学态度,敢字当头搞科研。43所职工为此改装了我国第一代机械式缠绕机,用于第二级玻璃钢壳体缠绕;对配方、张力测试、排沙等技术问题进行了反复研究,在较短时间里缠出了大型复合材料壳体。?</p><p>为使两种新型号发动机能在当年年底首次地面热试车,各承制单位都抓紧时间完成各工序任务。可是在某产品装药时,忽然出现壳体脱粘问题。邢院长来到现场,严肃地说:“这不行,绝对不能在脱粘情况下送去试车,要尽快拿出解决办法。”很快,意见提出来,即先挖出壳体内的部分药再进行修补。当时,已装药XX吨,设想由一人钻进壳体用钢刀切药。有不少人认为这不安全,怕引起磨擦爆炸。邢院长广泛与一线工艺技术人员探讨其 可行性。一位姓熊的工艺员说曾用过钢刀切药,因钢刀锋利、坚硬,磨擦作用小,不容易出事故。邢院长认为有道理,同意实施此方案,并表示在挖药过程中他始终不离现场。时值夏季,狭小的壳体内药味刺鼻,闷热难当,邢院长先钻进壳体察看实情后,工人师傅就开始控药,半小时换一人,以后15分钟换一次,这样连续工作了两天,才挖尽脱粘部分的装药,整个挖药过程顺利、安全。随后对脱粘部位进行了修补,满足了设计技术要求。</p><p>1983年12月25日,经过修补的发动机如期进行热试车。点火命令下达后,轰鸣声震撼着大地 ,巨龙般的烈焰从喷管尾部喷薄而出,各种测试仪器显示正常,试车成功。3天后进行了另一台新型大型发动机点火试验,同样获得圆满成功!?</p><p>军委张爱萍副秘书长听到这一喜讯,在百忙中挤出一天时间,于1984年1月15日,专程来到四院,饶有兴趣地观看了试车录像和试车后的发动机部件。他高兴地说:“一级、二级试验成功了,这是固体火箭技术一个新的重大突破,使我国的运载火箭 技术进入了新的一代。”他指示说:“还有第三级也要抓紧搞。” 邢球痕请张爱萍为四院题词,他欣然命笔题写了“攻克险关,才智无穷”八个大字。邢院长向他立下军令状,保证 第三级发动机在上半年试车。</p><p>为此,邢球痕又日月兼程,带领着全院职工抓紧第三级发动机的研制,并如期于当年6月30日试车成功,使发动机技术向世界先进水平又迈出了一大步。为此,四院人直到今天,还在为自己获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登上了一座座航天领域山峰,摘下了一颗颗胜利明珠而骄傲。</p><p>由于大型发动机的试车成功为以后战略导弹的立项奠定了技术基础,故“重中之重”型号上马后,上述两台大型发动机分别被采用为导弹的一、二级发动机。作为院科技委主任的邢球痕,主持与参加各阶段的技术评审和综合技术评审,该型号交付后,连续三发飞行试验都圆满成功。当庆祝建国50年大典上大型导弹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时,国人激动不已,电视机前的邢球痕更是热泪盈眶。</p><h2><strong>一片丹心向日明</strong></h2><p>“典型的布尔什维克。”这是邢球痕的老战友对他的评价,说的是他心中时刻装着事业,坚持原则,恪尽职守,到了忘我的程度。</p><p>科学工作者的语言只能是他的科学实践本身。当年,当某型号发动机装药后出现脱粘问题,时任总设计单位41所所长的邢球痕果断提出发动机不能做热试车。而院里为了赶进度仍决定进行试车,甚至院长都来给他做思想工作时邢球痕据理力争:“坏的东西怎么能试车呢?试车肯定要爆炸的!”而院里还派人到该所领取试验用的点火器成对电嘴,邢所长坚决不签字,并立即向上级有关领导反映了此事,终于使试车没有盲目进行。?</p><p>因长期紧张积劳成疾,邢球痕患了低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等疾病。可他仍置个人身体于不顾,像台永动机一样不停地转动。一次,他到43所307室察看壳体缠绕情况,走着走着就犯病了,头晕、呕吐、大汗淋漓。身边的人要送他去医院,他不肯。休息了一会儿,他仍坚持在一线察看完生产全过程,才放心地回去。</p><p>1987年体检中,突然发现了邢院长患有肾癌,此时正值年末岁始,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他没有顾上去医院,仍潜心抓全年工作总结和来年计划安排。一直忙到1988年3月,部署完各项工作,才去北京301医院住院动了手术。术后要接受化疗45天,医嘱必须好好休息。可他一回到西安就立即上班了,谁也劝不住。1998年11月,邢球痕退休了,但仍闲不住。现在,他在“西安航天集团天风科技转化研究中心”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位置上发挥着余热。</p><p>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两弹一星”功臣表彰大会。会前,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代表。在胸前佩戴红花的300多名代表中,邢球痕荣幸地被安排在第一排就座。此刻,这位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的老科学家,眼中浸满了激动的泪花,因为祖国给了科技专家最崇高的褒奖,人民献给了他们最艳丽的花朵。</p><p>“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如今,邢球痕带领着几位退休的老科技人员,围绕全固体运载和导弹技术,深入开展了空射弹道式运载方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他虽然已经登上几个固体事业领域的高峰,四处风光绮丽,彩霞满天。但放眼眺望,他总感到前方不知耸立着多少更高更美的山峰。他要用尽毕生精力,去不断地向着新的目标攀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