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重庆市 [切换城市]
本名桓彝
字号茂伦
所处时代东晋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谯国龙亢
出生时间276年
去世时间328年
<h2><strong>简介</strong></h2><p><b>桓</b><b>彝</b><b>(276--328):宇茂伦,桓颢之子、桓温之父,东晋谯国龙亢(今属安徽省怀远县)人</b><b>。</b><b> </b></p><p>生于世族大家,自幼聪明好学,能文善武。年长,以州主簿入仕,拜骑都尉。晋元帝时(317年--323年),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后因王敦擅政,愤而弃职。公元324年(太宁二年),晋明帝下诏讨伐病危中的王敦,命桓彝为散骑常侍。平定王敦之乱后,桓彝以功被封为万宁县男。时宣城境内常有变乱发生,有人举荐桓彝出任宣城太守,治理宣城。开始时,明帝不允,后有人再次举荐,遂补桓彝为宣城内史。桓彝任宣城内史,史称其颇有政声,治下郡内生产发展,百姓生活安定。公元327年(咸和二年),镇将苏峻以朝臣(也是桓彝好友)庾亮擅权专制为由,举兵反晋,进攻南京,史称“苏峻之乱”。桓彝得悉,当即率领义众欲赴南京讨伐叛军。他一面派遣朱绰前往芜湖讨伐叛军,一面向朝廷报告军情。坐镇南京的庾亮先是派遣大将司马流赶往慈湖与叛军交战,遭到惨败。司马流战死后,又命桓彝进击讨伐。桓彝考虑到宣城城防脆弱,难以防守,于是,先退据到广德,然后,又退据泾县,在乌溪岭修筑工事抵抗。当时,不少州郡都惧怕叛军势力强大,纷纷派人向叛军求和投降。桓彝手下部将也劝他佯装与叛军议和,以避开叛军的势头,保存实力,遭到他痛斥:“吾受国厚恩,义当致死焉,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如其不济,此则命也。”于是,桓彝选择了奋力抵抗,派遣将军俞纵坚守泾城门户石兰。哪知,苏峻却派兵从东南方向包抄过来,攻破了石兰防线,进逼泾城。桓彝死守城池,叛军派人劝降,他坚守不从,终因势小力孤,城被攻破。桓彝在撤退的路途中被叛军杀害,时年53岁。后来,苏峻攻人南京,庾亮出走,苏峻独自把持朝政。没多久,于公元334年(咸和四年)即被荆州剌史陶侃和江外刺史温峤组织的联军剿灭。后人为纪念桓彝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在他遇害处建起桓公墓,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1521年)又在墓侧建造了桓公祠。 </p><h2><strong>事迹</strong></h2><h3><strong>跻身江左八达之一</strong></h3><p>桓彝身为传统儒学世家谯国桓氏的子弟,经学大师桓荣的嫡系九世孙,自小自然饱读儒学经典,服膺礼教。然而,在玄风大盛的东晋士族社会,古板保守的儒家行为,是吃不开的。所以,桓彝为了挤入东晋上流社会,不得不改弦更张,暂时放弃了儒家教条,而附庸风雅成了一个风格出挑的玄学青年。裸奔、酗酒、奇装异服、披头散发等等时尚标志,开始成为桓彝生活的主题。由于行为大胆,风格前卫,桓彝渐渐出了名,成为了诸如谢鲲、羊曼、阮孚等大名士开酗酒狂乱宴会必请的嘉宾。通过与大名士谢鲲、羊曼、阮孚等人一起酗酒、裸奔,桓彝的名气越来越大了,并最终成功地挤入名士团体“江左八达”,成了举世瞩目的大名士。 </p><h3><strong>出谋平定王敦之乱</strong></h3><p>桓彝由于幼年丧父,从小就落入贫寒的家境。稍长,他能以积极奋进的态度对待苦难。这种积极的处世行为,深受社会赞赏,因此《晋书》上评他是“性通朗,早获盛名”。经他少年时的好朋友庾亮的举荐,青年时就步入了仕途,他的第一个职务,是州主簿。所谓“主簿”,最初只是个主管文书之官。但是到魏、晋时期,则成了将帅、重臣的幕僚长。在东晋第一个皇帝晋元帝时,桓彝被任命为安东将军、浚遒县(今安徽肥东县境)县令。由于他的才华和治理能力,短短三、四年间,就晋升为中书郎、尚书吏部郎,成为正式的朝廷之官,并且很快名显于朝廷,受到当时擅权朝政的王敦猜疑和嫉恨。桓彝担心王敦的嫉恨,会给整个桓氏家族带来灭顶之灾,于是自动以身体有病为由,辞官归里,成了“无官一身轻”的布衣之士隐居。不久,晋元帝“驾崩”明帝继位。庾亮再荐桓彝为吏部郎。王敦预感到自己的权力将被削弱,遂提前领军叛乱,反抗朝廷。桓彝极力支持朝廷平叛,明帝擢升其为散骑常侍,参与朝廷的军机大事。凭着特有的智慧和能力,桓彝很快成了这位新皇帝的“智囊”人物。王敦的叛乱被平定之后,桓彝因其出谋划策的特殊功绩,被封为万宁县男,步入古代王朝“公、侯、伯、子、男”的五爵之列。 </p><h3><strong>死节报国于苏峻之乱</strong></h3><p>王敦之乱平后,东晋急需政治上安定、经济上复苏,鉴于桓彝的睿智和才干,时任丹阳(今江苏镇江市)太守温峤向皇帝进言,力荐桓彝任宣城内史,并说:“宣城,频经变乱,宜得望实居之,窃谓桓彝可充其选。”所谓“望实”,即是既有名望又有实际才能的人。明帝从平定王敦叛乱的实践中,也深感桓彝确实有担负重任的能力,非常赞赏温峤的这一表荐。桓彝得知此事,立即向明帝上疏,说自己是“内外之任并非所堪”,表达他不能担当起宣城内史这一重任。当年的宣城郡,管辖着今天宣城市、芜湖市、马鞍山市“三市”广大区域,统领这个区域的军事、政治、经济、交通等事宜,尤其是控制境内的长江,控制地好,即能保障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市)的安全。大抵明帝考虑到桓彝“并非所堪”宣城内史的谦虚之意,下诏任命桓彝为“宣城内史”。战乱后的宣城,一派荒芜的景象,大批流亡的百姓也尚未归来。桓彝到宣城之后,首先是招募流民,生产救灾,呕心沥血,亲民惠民,尽心尽力救灾、解难;待民境稍缓,为安全计,又率领军民为宣城筑了七里许城墙,这是宣城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城池。桓彝这种励精图治、清廉明洁的官风,大大感动了宣城人民,百姓十分拥戴他们的这位“桓内史”。《晋书·桓彝传》里用十个字概括桓彝在宣城的政绩:“在郡有惠声,为百姓所怀”。但宣城辖境之内的安定局面,保持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两年多。公元三二七年(晋成帝咸和二年)十二月,拥有精兵万余人的冠军将军、历阳郡(今安徽和县)内史苏峻,联合占据寿春(今安徽寿县)的平西将军、豫州刺史祖约,以讨伐庾亮权臣为名率兵反叛,很快天下大乱。这时,桓彝立刻“纠合义众,欲赴朝廷”,去保卫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其下属则以“宣城兵弱,难以退敌”进行劝阻,他又用“今社稷危逼,义无晏然”的道理,说服部下,迅速率部挺进至芜湖(今安徽芜湖市),正顺流而下之时,被叛军的精锐部队打了个大败,刚逃回宣城,叛军也追至城下。鉴于宣城郡城无巩固险阻,旋之退据广德(今安徽广德县)。在广德屡屡传来叛军击败朝廷军队的消息,桓彝心中十分不安,总想援助王师,拯救朝廷,于是又迅速率军进驻泾县(今安徽泾县)。恰在这时,闻之苏峻叛军已攻占了京师建康。桓彝“慷慨泣涕”之际,决心坚守泾县城,抵抗叛军。此时,周围诸多州郡已降于叛军,苏峻指使他们轮番到泾县来劝降桓彝,均被桓彝一一严词拒绝。苏峻的将领韩晃率部紧紧围困着泾县城,桓彝的部下心情紧张起来,纷纷建议桓彝对叛军来个假投降,以免叛军屠城。桓彝正色说道:“吾受国厚恩,义在致死,焉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坚志守城一月有余,一座小小的县城才被攻破,随之桓彝被叛将韩晃杀害于城中。年仅五十三岁。苏峻、祖约的叛乱,被东晋的重臣、名将温峤、陶侃率领的王师平定之后,桓彝被朝廷追赠为廷尉官衔,并赐于“简”的谥号。 </p><h2><strong>典故</strong></h2><p><b>皮里阳秋</b></p><p>“皮里阳秋”典出《世说新语》,在《赏誉》篇中说:“桓茂伦(桓彝)云:‘褚季野(褚裒)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裁中”,谓内心有裁断。此又见《晋书·褚裒传》:桓彝云“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注:“阳秋”应为“春秋”此处用“阳秋”是因晋简文帝母名春,为讳“春”字,而改作“皮里阳秋”。</p><h2><strong>记载</strong></h2><p><b>《晋书·列传第四十四》:</b></p><p>桓彝,字茂伦,谯国龙亢人,汉五更荣之九世孙也。父颢,官至郎中。彝少孤贫,虽箪瓢,处之晏如。性通朗,早获盛名。有人伦识鉴,拔才取士,或出于无闻,或得之孩抱,时人方之许、郭。少与庾亮深交,雅为周顗所重。顗尝叹曰:“茂伦嵚崎历落,固可笑人也。”起家州主簿。赴齐王冏义,拜骑都尉。元帝为安东将军,版行逡遒令。寻辟丞相中兵属,累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名显朝廷。于时王敦擅权,嫌忌士望,彝以疾去职。尝过舆县,县宰徐宁字安期,通朗博涉,彝遇之,欣然停留累日,结交而别。先是,庾亮每属彝觅一佳吏部,及至都,谓亮曰:“为卿得一吏部矣。”亮问所在,彝曰:“人所应有而不必有,人所应无而不必无。徐宁真海岱清士。”因为叙之,即迁吏部郎,竟历显职。明帝将伐王敦,拜彝散骑常侍,引参密谋。及敦平,以功封万宁县男。丹阳尹温峤上言:“宣城阻带山川,频经变乱,宜得望实居之,窃谓桓彝可充其选。”帝手诏曰:“适得太真表如此。今大事新定,朝廷须才,不有君子,其能国乎!方今外务差轻,欲停此事。”彝上疏深自捴挹,内外之任并非所堪,但以坟柏在此郡,欲暂结名义,遂补彝宣城内史。在郡有惠政,为百姓所怀。苏峻之乱也,彝纠合义众,欲赴朝廷。其长史裨惠以郡兵寡弱,山人易扰,可案甲以须后举。彝厉色曰:“夫见无礼于其君者,若鹰鹯之逐鸟雀。今社稷危逼,义无晏安。”乃遣将军朱绰讨贼别帅于芜湖,破之。彝寻出石硊。会朝廷遣将军司马流先据慈湖,为贼所破,遂长驱径进。彝以郡无坚城,遂退据广德。寻王师败绩,彝闻而慷慨流涕,进屯泾县。时州郡多遣使降峻,裨惠又劝彝伪与通和,以纾交至之祸。彝曰:“吾受国厚恩,义在致死,焉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如其不济,此则命也。”遣将军俞纵守兰石。峻遣将韩晃攻之。纵将败,左右劝纵退军。纵曰:“吾受桓侯厚恩,本以死报。吾之不可负桓侯,犹桓侯之不负国也。”遂力战而死。晃因进军攻彝。彝固守经年,势孤力屈。贼曰:“彝若降者,当待以优礼。”将士多劝彝伪降,更思后举。彝不从,辞气壮烈,志节不挠。城陷,为晃所害,年五十三。时贼尚未平,诸子并流迸,宣城人纪世和率义故葬之。贼平,追赠廷尉,谥曰简。咸安中,改赠太常。俞纵亦以死节,追赠兴古太守。初,彝与郭璞善,尝令璞筮。卦成,璞以手坏之。彝问其故。曰:“卦与吾同。丈夫当此非命,如何!”竟如其言。有五子:温、云、豁、秘、冲。</p><h2><strong>家族</strong></h2><p><b>1.</b>桓荣生二子:桓雍、桓郁。</p><p>桓郁生六子:桓普、桓延、桓焉、桓俊、桓酆、桓良。</p><p><b>2.</b>桓焉生二子:桓衡、桓顺。</p><p>桓顺生桓典。桓典生桓范。桓范生桓楷。桓楷生桓颢。桓颢生桓彝。</p><p>桓彝生五子:楚宣武帝桓温、桓云、桓豁、桓秘、桓冲。</p><p>楚宣武帝桓温生六子二女:桓熙、桓济、桓歆、桓祎、桓伟、楚武悼帝桓玄、次女桓伯子(嫁王愉)、某女桓氏(嫁王裕之)。</p><p>楚武悼帝桓玄生桓升。</p><p>桓云生桓序。</p><p>桓豁生八子一女:桓权、桓石虔、桓石秀、桓石民、桓石生、楚帝桓石绥、桓石康、桓石松、桓女幼(嫁庾宣)。</p><p>桓秘生桓蔚。</p><p>桓冲生七子:桓嗣、楚帝桓谦、桓脩、桓崇、桓弘、桓羡、桓怡。</p><p>桓济生桓亮。</p><p>桓石虔生桓洪(长子)、楚帝桓振、桓诞(第五子)。</p><p>桓石秀生桓稚玉。</p><p>桓嗣生桓胤。</p><p><b>3.</b>桓酆生桓麟。桓麟生桓彬。</p><p><b>4.</b>桓良生桓鸾。桓鸾生桓晔。</p><p><i>(</i><i>资料来源于:</i><i>王衍钊</i><i>新编《</i><i>龙亢桓氏世系表</i><i>》 )</i></p><h2><strong>评价</strong></h2><p>《晋书》评价桓彝是“抱中和之气,怀不挠之节”、“扬芬千载之上,沦骨九泉之下”,并有赞语云:“矫矫宣城,贞心莫陵。身随露天,名与云兴。”</p><p>从“国赖忠臣,家推才子”角度看,之后桓氏家族之所以也出了那么多的栋梁之材,正是有桓彝率先做出了典范,打下了根基。东晋南渡,虽然北人南渡集团因桓彝久居江南,不承认桓彝为过江名望,但他竭力为北人南渡集团成员说项,在调和南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东晋创立作出很大贡献。因而,进行东晋创立史的研究,不应忘记桓彝的功业。</p>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本名桓彝
字号茂伦
所处时代东晋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谯国龙亢
出生时间276年
去世时间328年
<h2><strong>简介</strong></h2><p><b>桓</b><b>彝</b><b>(276--328):宇茂伦,桓颢之子、桓温之父,东晋谯国龙亢(今属安徽省怀远县)人</b><b>。</b><b> </b></p><p>生于世族大家,自幼聪明好学,能文善武。年长,以州主簿入仕,拜骑都尉。晋元帝时(317年--323年),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后因王敦擅政,愤而弃职。公元324年(太宁二年),晋明帝下诏讨伐病危中的王敦,命桓彝为散骑常侍。平定王敦之乱后,桓彝以功被封为万宁县男。时宣城境内常有变乱发生,有人举荐桓彝出任宣城太守,治理宣城。开始时,明帝不允,后有人再次举荐,遂补桓彝为宣城内史。桓彝任宣城内史,史称其颇有政声,治下郡内生产发展,百姓生活安定。公元327年(咸和二年),镇将苏峻以朝臣(也是桓彝好友)庾亮擅权专制为由,举兵反晋,进攻南京,史称“苏峻之乱”。桓彝得悉,当即率领义众欲赴南京讨伐叛军。他一面派遣朱绰前往芜湖讨伐叛军,一面向朝廷报告军情。坐镇南京的庾亮先是派遣大将司马流赶往慈湖与叛军交战,遭到惨败。司马流战死后,又命桓彝进击讨伐。桓彝考虑到宣城城防脆弱,难以防守,于是,先退据到广德,然后,又退据泾县,在乌溪岭修筑工事抵抗。当时,不少州郡都惧怕叛军势力强大,纷纷派人向叛军求和投降。桓彝手下部将也劝他佯装与叛军议和,以避开叛军的势头,保存实力,遭到他痛斥:“吾受国厚恩,义当致死焉,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如其不济,此则命也。”于是,桓彝选择了奋力抵抗,派遣将军俞纵坚守泾城门户石兰。哪知,苏峻却派兵从东南方向包抄过来,攻破了石兰防线,进逼泾城。桓彝死守城池,叛军派人劝降,他坚守不从,终因势小力孤,城被攻破。桓彝在撤退的路途中被叛军杀害,时年53岁。后来,苏峻攻人南京,庾亮出走,苏峻独自把持朝政。没多久,于公元334年(咸和四年)即被荆州剌史陶侃和江外刺史温峤组织的联军剿灭。后人为纪念桓彝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在他遇害处建起桓公墓,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1521年)又在墓侧建造了桓公祠。 </p><h2><strong>事迹</strong></h2><h3><strong>跻身江左八达之一</strong></h3><p>桓彝身为传统儒学世家谯国桓氏的子弟,经学大师桓荣的嫡系九世孙,自小自然饱读儒学经典,服膺礼教。然而,在玄风大盛的东晋士族社会,古板保守的儒家行为,是吃不开的。所以,桓彝为了挤入东晋上流社会,不得不改弦更张,暂时放弃了儒家教条,而附庸风雅成了一个风格出挑的玄学青年。裸奔、酗酒、奇装异服、披头散发等等时尚标志,开始成为桓彝生活的主题。由于行为大胆,风格前卫,桓彝渐渐出了名,成为了诸如谢鲲、羊曼、阮孚等大名士开酗酒狂乱宴会必请的嘉宾。通过与大名士谢鲲、羊曼、阮孚等人一起酗酒、裸奔,桓彝的名气越来越大了,并最终成功地挤入名士团体“江左八达”,成了举世瞩目的大名士。 </p><h3><strong>出谋平定王敦之乱</strong></h3><p>桓彝由于幼年丧父,从小就落入贫寒的家境。稍长,他能以积极奋进的态度对待苦难。这种积极的处世行为,深受社会赞赏,因此《晋书》上评他是“性通朗,早获盛名”。经他少年时的好朋友庾亮的举荐,青年时就步入了仕途,他的第一个职务,是州主簿。所谓“主簿”,最初只是个主管文书之官。但是到魏、晋时期,则成了将帅、重臣的幕僚长。在东晋第一个皇帝晋元帝时,桓彝被任命为安东将军、浚遒县(今安徽肥东县境)县令。由于他的才华和治理能力,短短三、四年间,就晋升为中书郎、尚书吏部郎,成为正式的朝廷之官,并且很快名显于朝廷,受到当时擅权朝政的王敦猜疑和嫉恨。桓彝担心王敦的嫉恨,会给整个桓氏家族带来灭顶之灾,于是自动以身体有病为由,辞官归里,成了“无官一身轻”的布衣之士隐居。不久,晋元帝“驾崩”明帝继位。庾亮再荐桓彝为吏部郎。王敦预感到自己的权力将被削弱,遂提前领军叛乱,反抗朝廷。桓彝极力支持朝廷平叛,明帝擢升其为散骑常侍,参与朝廷的军机大事。凭着特有的智慧和能力,桓彝很快成了这位新皇帝的“智囊”人物。王敦的叛乱被平定之后,桓彝因其出谋划策的特殊功绩,被封为万宁县男,步入古代王朝“公、侯、伯、子、男”的五爵之列。 </p><h3><strong>死节报国于苏峻之乱</strong></h3><p>王敦之乱平后,东晋急需政治上安定、经济上复苏,鉴于桓彝的睿智和才干,时任丹阳(今江苏镇江市)太守温峤向皇帝进言,力荐桓彝任宣城内史,并说:“宣城,频经变乱,宜得望实居之,窃谓桓彝可充其选。”所谓“望实”,即是既有名望又有实际才能的人。明帝从平定王敦叛乱的实践中,也深感桓彝确实有担负重任的能力,非常赞赏温峤的这一表荐。桓彝得知此事,立即向明帝上疏,说自己是“内外之任并非所堪”,表达他不能担当起宣城内史这一重任。当年的宣城郡,管辖着今天宣城市、芜湖市、马鞍山市“三市”广大区域,统领这个区域的军事、政治、经济、交通等事宜,尤其是控制境内的长江,控制地好,即能保障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市)的安全。大抵明帝考虑到桓彝“并非所堪”宣城内史的谦虚之意,下诏任命桓彝为“宣城内史”。战乱后的宣城,一派荒芜的景象,大批流亡的百姓也尚未归来。桓彝到宣城之后,首先是招募流民,生产救灾,呕心沥血,亲民惠民,尽心尽力救灾、解难;待民境稍缓,为安全计,又率领军民为宣城筑了七里许城墙,这是宣城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城池。桓彝这种励精图治、清廉明洁的官风,大大感动了宣城人民,百姓十分拥戴他们的这位“桓内史”。《晋书·桓彝传》里用十个字概括桓彝在宣城的政绩:“在郡有惠声,为百姓所怀”。但宣城辖境之内的安定局面,保持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两年多。公元三二七年(晋成帝咸和二年)十二月,拥有精兵万余人的冠军将军、历阳郡(今安徽和县)内史苏峻,联合占据寿春(今安徽寿县)的平西将军、豫州刺史祖约,以讨伐庾亮权臣为名率兵反叛,很快天下大乱。这时,桓彝立刻“纠合义众,欲赴朝廷”,去保卫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其下属则以“宣城兵弱,难以退敌”进行劝阻,他又用“今社稷危逼,义无晏然”的道理,说服部下,迅速率部挺进至芜湖(今安徽芜湖市),正顺流而下之时,被叛军的精锐部队打了个大败,刚逃回宣城,叛军也追至城下。鉴于宣城郡城无巩固险阻,旋之退据广德(今安徽广德县)。在广德屡屡传来叛军击败朝廷军队的消息,桓彝心中十分不安,总想援助王师,拯救朝廷,于是又迅速率军进驻泾县(今安徽泾县)。恰在这时,闻之苏峻叛军已攻占了京师建康。桓彝“慷慨泣涕”之际,决心坚守泾县城,抵抗叛军。此时,周围诸多州郡已降于叛军,苏峻指使他们轮番到泾县来劝降桓彝,均被桓彝一一严词拒绝。苏峻的将领韩晃率部紧紧围困着泾县城,桓彝的部下心情紧张起来,纷纷建议桓彝对叛军来个假投降,以免叛军屠城。桓彝正色说道:“吾受国厚恩,义在致死,焉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坚志守城一月有余,一座小小的县城才被攻破,随之桓彝被叛将韩晃杀害于城中。年仅五十三岁。苏峻、祖约的叛乱,被东晋的重臣、名将温峤、陶侃率领的王师平定之后,桓彝被朝廷追赠为廷尉官衔,并赐于“简”的谥号。 </p><h2><strong>典故</strong></h2><p><b>皮里阳秋</b></p><p>“皮里阳秋”典出《世说新语》,在《赏誉》篇中说:“桓茂伦(桓彝)云:‘褚季野(褚裒)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裁中”,谓内心有裁断。此又见《晋书·褚裒传》:桓彝云“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注:“阳秋”应为“春秋”此处用“阳秋”是因晋简文帝母名春,为讳“春”字,而改作“皮里阳秋”。</p><h2><strong>记载</strong></h2><p><b>《晋书·列传第四十四》:</b></p><p>桓彝,字茂伦,谯国龙亢人,汉五更荣之九世孙也。父颢,官至郎中。彝少孤贫,虽箪瓢,处之晏如。性通朗,早获盛名。有人伦识鉴,拔才取士,或出于无闻,或得之孩抱,时人方之许、郭。少与庾亮深交,雅为周顗所重。顗尝叹曰:“茂伦嵚崎历落,固可笑人也。”起家州主簿。赴齐王冏义,拜骑都尉。元帝为安东将军,版行逡遒令。寻辟丞相中兵属,累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名显朝廷。于时王敦擅权,嫌忌士望,彝以疾去职。尝过舆县,县宰徐宁字安期,通朗博涉,彝遇之,欣然停留累日,结交而别。先是,庾亮每属彝觅一佳吏部,及至都,谓亮曰:“为卿得一吏部矣。”亮问所在,彝曰:“人所应有而不必有,人所应无而不必无。徐宁真海岱清士。”因为叙之,即迁吏部郎,竟历显职。明帝将伐王敦,拜彝散骑常侍,引参密谋。及敦平,以功封万宁县男。丹阳尹温峤上言:“宣城阻带山川,频经变乱,宜得望实居之,窃谓桓彝可充其选。”帝手诏曰:“适得太真表如此。今大事新定,朝廷须才,不有君子,其能国乎!方今外务差轻,欲停此事。”彝上疏深自捴挹,内外之任并非所堪,但以坟柏在此郡,欲暂结名义,遂补彝宣城内史。在郡有惠政,为百姓所怀。苏峻之乱也,彝纠合义众,欲赴朝廷。其长史裨惠以郡兵寡弱,山人易扰,可案甲以须后举。彝厉色曰:“夫见无礼于其君者,若鹰鹯之逐鸟雀。今社稷危逼,义无晏安。”乃遣将军朱绰讨贼别帅于芜湖,破之。彝寻出石硊。会朝廷遣将军司马流先据慈湖,为贼所破,遂长驱径进。彝以郡无坚城,遂退据广德。寻王师败绩,彝闻而慷慨流涕,进屯泾县。时州郡多遣使降峻,裨惠又劝彝伪与通和,以纾交至之祸。彝曰:“吾受国厚恩,义在致死,焉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如其不济,此则命也。”遣将军俞纵守兰石。峻遣将韩晃攻之。纵将败,左右劝纵退军。纵曰:“吾受桓侯厚恩,本以死报。吾之不可负桓侯,犹桓侯之不负国也。”遂力战而死。晃因进军攻彝。彝固守经年,势孤力屈。贼曰:“彝若降者,当待以优礼。”将士多劝彝伪降,更思后举。彝不从,辞气壮烈,志节不挠。城陷,为晃所害,年五十三。时贼尚未平,诸子并流迸,宣城人纪世和率义故葬之。贼平,追赠廷尉,谥曰简。咸安中,改赠太常。俞纵亦以死节,追赠兴古太守。初,彝与郭璞善,尝令璞筮。卦成,璞以手坏之。彝问其故。曰:“卦与吾同。丈夫当此非命,如何!”竟如其言。有五子:温、云、豁、秘、冲。</p><h2><strong>家族</strong></h2><p><b>1.</b>桓荣生二子:桓雍、桓郁。</p><p>桓郁生六子:桓普、桓延、桓焉、桓俊、桓酆、桓良。</p><p><b>2.</b>桓焉生二子:桓衡、桓顺。</p><p>桓顺生桓典。桓典生桓范。桓范生桓楷。桓楷生桓颢。桓颢生桓彝。</p><p>桓彝生五子:楚宣武帝桓温、桓云、桓豁、桓秘、桓冲。</p><p>楚宣武帝桓温生六子二女:桓熙、桓济、桓歆、桓祎、桓伟、楚武悼帝桓玄、次女桓伯子(嫁王愉)、某女桓氏(嫁王裕之)。</p><p>楚武悼帝桓玄生桓升。</p><p>桓云生桓序。</p><p>桓豁生八子一女:桓权、桓石虔、桓石秀、桓石民、桓石生、楚帝桓石绥、桓石康、桓石松、桓女幼(嫁庾宣)。</p><p>桓秘生桓蔚。</p><p>桓冲生七子:桓嗣、楚帝桓谦、桓脩、桓崇、桓弘、桓羡、桓怡。</p><p>桓济生桓亮。</p><p>桓石虔生桓洪(长子)、楚帝桓振、桓诞(第五子)。</p><p>桓石秀生桓稚玉。</p><p>桓嗣生桓胤。</p><p><b>3.</b>桓酆生桓麟。桓麟生桓彬。</p><p><b>4.</b>桓良生桓鸾。桓鸾生桓晔。</p><p><i>(</i><i>资料来源于:</i><i>王衍钊</i><i>新编《</i><i>龙亢桓氏世系表</i><i>》 )</i></p><h2><strong>评价</strong></h2><p>《晋书》评价桓彝是“抱中和之气,怀不挠之节”、“扬芬千载之上,沦骨九泉之下”,并有赞语云:“矫矫宣城,贞心莫陵。身随露天,名与云兴。”</p><p>从“国赖忠臣,家推才子”角度看,之后桓氏家族之所以也出了那么多的栋梁之材,正是有桓彝率先做出了典范,打下了根基。东晋南渡,虽然北人南渡集团因桓彝久居江南,不承认桓彝为过江名望,但他竭力为北人南渡集团成员说项,在调和南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东晋创立作出很大贡献。因而,进行东晋创立史的研究,不应忘记桓彝的功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