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南宁市 [切换城市]
本名主父偃
所处时代汉武帝时大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临淄(今山东临淄)
出生时间不详
去世时间公元前126年
主要成就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
汉武帝为了加强皇帝的专制权力,在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僚机构之外,另在宫中设立内朝。主父偃在内朝备武帝顾问,对当时的政治颇有影响。几次上书,都能切中时弊。他认为,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连城数十,还有相当的实力。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这种情况对加强中央政令的推行不利。为加强中央集权,他向武帝建议,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
——摘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删改
武帝时期齐国的国君当公孙弘在世主政的时候,这个时候齐国的国君是齐厉王。齐厉王的母亲是纪太后,纪太后也想学当年吕后那样的做法,把齐厉王的表妹许给了齐厉王,但是齐厉王并不喜欢他的表妹。然后,纪太后就想了一个办法,纪太后让自己的女儿也就是齐厉王的姐姐去处理他的后宫问题。所谓处理后宫问题就是让齐厉王的姐姐到他的后宫去,把齐厉王和后宫的宫女隔绝起来,断绝交往。她们这样想的,如果齐厉王和后宫的宫女没有交往了,他身边只剩了一个女人,那他俩的夫妻关系不就好了吗?本来是这样想的,结果呢出了一个大事。这个大事就是这个齐厉王不遵从道德规范,他姐姐去帮他处理问题,他和他姐姐出问题了,齐厉王和他的姐姐出现乱伦关系。这个事情发生以后,绯闻就传开了。也就是这个时候,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很希望自己的外孙女找一个诸侯王做女婿,想来想去呢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齐国出身的宦官叫徐甲,这个人在王太后身边做宦官,这个人就给王太后建议说,他说我是齐国人,我对齐国很熟悉,你不如让我到齐国去说服这个齐厉王,就把你的外孙女嫁给齐厉王。王太后一听当然很高兴了,因为齐国当时是一个比较大的诸侯国,徐甲想通过这件事情在王太后面前邀宠,这个事一说王太后挺高兴。这个徐甲就准备动身,但是这个事情做得不甚秘密,被谁知道了,被主父偃知道了。主父偃知道了就赶快找这个徐甲说这样吧,假如你这件事办得顺利的话就捎带着把我的女儿也送入齐国的后宫。徐甲听了以后就觉得顺手牵羊的事,就答应了,连眼睛都没眨就答应了,答应得很爽快,主父偃也很高兴,就单等着他女儿的好消息了。这个徐甲到了齐国以后就先放了一个口风,试探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这个口风一放出来,齐厉王的母亲纪太后是勃然大怒,不同意。她说齐厉王已经有了王妃,也有了其他的嫔妃,根本不需要什么王后啊嫔妃啊。再说了,来提亲的这个徐甲是个什么人?是齐国最穷的一个人,最后没有办法他净身做了宦官,他算个什么东西?至于那个主父偃还想捎个夹带,把自己的女儿夹带着进来,完全拒绝了。这一下这个徐甲的差事就办砸了,办砸了这个差事以后徐甲就觉得没法回话,回去就跟王太后说了一番谎话,他说这个事齐王已经答应了,他说只不过我有点儿担心,我怕出现燕王那样的事件。燕王事件是个什么事件呢?这个燕王叫刘定国,燕王和他的女儿还有他的姐妹也是乱伦,这件事情是被主父偃告发的,告发以后燕王被杀,这个燕国被撤销。他暗示王太后,齐王虽然已经答应了,但是我担心出现燕王那件事情,言外之意是告诉王太后齐厉王有乱伦之事,所以王太后一听就下令今后绝不要再提嫁到齐国去的事情。这个事就了了。
画外音:在王太后看来,外孙女没有嫁给齐王没有关系,皇太后的外孙女肯定是不愁嫁的,但是主父偃攀龙附凤的如意算盘却泡了汤。按理说齐王如此淫乱,女儿不能进宫也是免得往火坑里跳,可是主父偃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却偏偏不这样认为,而是从此对齐王怀恨在心,决心一定要报复齐王。但是齐王毕竟是堂堂大汉的诸侯王,是皇亲国戚。主父偃再得宠也不过是个小小的臣子,主父偃能够顺利地扳倒齐王吗?有着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允许主父偃在他的眼皮底下公报私仇吗?
主父偃就觉得齐厉王很不给面子,他就下手了,他要下手做齐王的活。他怎么做呢?他就给汉武帝说了,首先说齐国富有,说齐国的都城临淄这个地方人口众多,每一天光贸易交税税额就达千金,这么一个富庶的地方如果不是皇帝的亲儿子、亲弟兄,不能让他在这里做诸侯王。这个是第一点,这是用利来引诱汉武帝。接着他又说,齐国这个国君你想想他在吕太后的时候就曾经叛乱,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齐孝王也想叛乱,现又出现乱伦的事件,说这个事件是非查不可。说完以后,汉武帝答应了。汉武帝就派主父偃去做齐国的国相,查这个案子,主父偃这样一来就得了尚方宝剑到齐国去了。主父偃这次去查齐王其实是想报自己的一箭之仇,是想挟私怨报仇,主父偃一到任就查得非常紧。他首先查什么呢,查那些领着齐厉王到他姐姐住的地方去的宦官,那个宦官不是把齐厉王领到他姐姐住的地方吗,这样才产生了
姐弟恋,就查这个宦官。而且让所有的人在供词中间都要把齐厉王牵扯进去,这样一来齐厉王害怕了。他因为知道前面有一个燕王的事件,齐厉王年龄又比较小,才做了五年的国君,胆子又小,又没经过事,这一吓,喝药了,自杀了。再加上他当了五年国君年龄小没有后代,没有儿子,他这一死没有后代,齐国被撤销了,就并入了中央政府,这样一来主父偃就被夹在中间了。你想想,状是主父偃告的,案子是主父偃查的,人是在主父偃当国相的时候死的,主父偃一下子就成了齐厉王自杀的直接责任人,你怎么推辞都推辞不掉,他成了直接责任人。其实在这件事情中间,麻雀没有变成凤凰,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啊。人们常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悬在别人头上的利剑也许会落到自己头上,这些地方主父偃都没有想到,他只想着去查齐厉王,没有想到齐厉王自杀,齐厉王的自杀就给主父偃带来了一个大麻烦。画外音:主父偃一心只想着去报复齐厉王,没想到一下子就把大汉的一位诸侯王给活活逼死了,主父偃马上被推到了一个很微妙也很危险的处境,他成了齐厉王自杀的直接责任人,成了凶手。另一方面,齐厉王的自杀也让其他诸侯王人心惶惶,因为当时不仅燕王和齐王有乱伦的丑事,在其他的诸侯王家中也有乱伦的事发生。燕王和齐王都是因为主父偃的告状而惨死,其封地也被收回中央,所以其他诸侯王是人人自危,对主父偃是又怕又恨,身处险地的主父偃树敌颇多,等待着他的又将是什么呢?
就在主父偃飞黄腾达之后,主父偃就开始揭发燕王,揭发齐王,做了这些事情。当然,他做了揭发燕王、揭发齐王这些事情以后,因为主父偃文笔很厉害,所以当时很多人都很害怕他,都害怕主父偃的文章。但是因为主父偃在朝中,当时也没有人敢告他,其实对主父偃最恨的人是赵王,因为赵王的家里也有乱伦的事。这个时候诸侯王中间好像有点道德的沦丧吧,你看燕王是跟自己的女儿、姐妹发生乱伦,齐厉王是跟他姐姐乱伦,赵王的太子呢也是跟他的姐姐妹妹乱伦,赵王也害怕被揭发,所以赵王想找机会赶快把主父偃扳倒。恰巧这个时候,汉武帝派主父偃到齐国去做国相,他一离开中央政府,赵王立即告状,因为他在那儿赵王不敢告,他一告主父偃的嘴很厉害的。等主父偃一离开,立即告状,这一告状,汉武帝一听说以后立即就把主父偃给抓起来了。告什么状呢?两条:一条是受贿,再一条谋害齐王。告他两条罪状,但是主父偃只承认受贿,不承认谋害齐王,但是赵王这个告状一下子让主父偃进了监狱。
其实进监狱这个时候主父偃还是有翻身的机会的,但是主父偃这个人呐有毛病,我们都知道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语叫“倒行逆施”,都知道这个成语,其实这个成语就是主父偃(史记伍子胥列传)说的,但是原话不叫“倒行逆施”,叫“倒行暴施”,也就是说主父偃在他权力的顶峰他不断地告状,告这个告那个,甚至把诸侯王都告倒,把大臣告倒,这个时候就有人劝主父偃,说你太横行霸道了,结果主父偃说了一句什么话呢?主父偃说,他说我从结发游学以来,四十多年不得志啊,你知道我这四十多年北漂的生活怎么过的,受了多少窝囊气,到哪儿哪儿不待见,走哪儿人家都讨厌我,我四十多年的罪,我好不容易熬出头来了,这是第一。第二,我这个不受礼遇到了什么程度?我爹我娘不认我这个儿子,我的兄弟们不把我当作自己的骨肉,我的宾客们都弃我而去,就是我主父偃活到今天还没有尝过什么叫温情,所以主父偃最后说了这么几句话,他说“我阨日久矣”,他说我四十多年穷困的日子太长了,且丈夫就是男人啊生不五鼎食,死当五鼎烹。这五鼎食就是我活着的时候如果不是吃着满桌的酒席的话,那么我死的时候就是五鼎烹,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所以到了这个程度了,我就不顾一切了。而且我这个年龄也大了,所以我就要倒行暴施。主父偃这个人在做人上很直爽,有什么说什么,他不像公孙弘,但是主父偃这套做派不好,很不受人们喜欢,他和那个社会的主流舆论不一致啊。所以主父偃受了四十多年的穷,一旦他得势怎么呢,疯狂地敛财啊,疯啊,谁送他都收,谁送他都敢收。再一个,到处树敌,上至诸侯王,下至大臣,见谁告谁,见谁写谁的奏章,到处树敌。而且还有个很典型的例子,主父偃到齐国去做国相的时候,因为他当年在齐国很不受重视啊,他后来以国相的身份到齐国去的时候,齐国有些人不远千里去迎接他,结果主父偃怎么办呢?主父偃到了齐国把他的哥哥,他的弟弟,他的宾客,他的故交,他的朋友都召集过来,说当年你们都看不起我,我升官了,你们跑一千多里地去迎接我,这样吧,我们也有过一点儿交情,我也不会一点表示也没有。拿出来五百金往地下一洒,你们捡吧,从此以后我们断交。散金断交,不再来往,主父偃是给自己一点退路都不留,主父偃是那个得志便猖狂的人,所以啊,人你一旦飞黄腾达,你是睚眦必报,还是既往不咎,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气量,但是在冥冥之中似乎也牵引着个体命运的轨迹,人还是做得大度一点为好。所以齐厉王的自杀,赵王的告状,汉武帝的抓捕,让主父偃一下子变为了阶下囚。但是这个时候,汉武帝并不想立即杀个主父偃,因为主父偃毕竟是个很有才干的人,而就在这个时候,担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出面了,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御史大夫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员,公孙弘出来了。公孙弘出来说了两句话,说如果不杀主父偃,你没有办法向天下人交待。所以,公孙弘的这个罪恶之手,公孙弘的这满嘴毒牙,伸向了主父偃。
主父偃做到中大夫,炙手可热,众大臣均巴结主父偃,贿赂他的金钱达数千金之多,主父偃也都来者不拒,不加收敛。
主父偃让人去游说齐王,希望把自己的女儿送入齐王宫中为妃,但遭到拒绝。主父偃为泄私愤,扳倒齐王,上书武帝,言齐国富强,然齐王血缘与皇帝太过疏远。后又说自己听说过齐王的丑事,后武帝派主父偃为齐相入齐,监察齐王。
元朔二年(前127)主父偃被拜为齐相,揭发齐王奸事,后将此事故意泄露给齐王,齐王听后恐惧,畏罪自杀。齐王死后,赵王紧张,当年主父偃长期待在赵国,知赵王一些不法之事,赵王决定先下手为强,使人告发其接受诸侯贿金,武帝怒,遂下令逮捕主父偃。这时汉武帝并不想杀主父偃,但时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劝说汉武帝杀他,最终被族诛。朝中大臣都因主父偃喜欢揭发人隐私颇为害怕,纷纷落井下石。主父偃死前有数千宾客,但他死后没有人来为他收尸,只有洨孔车一人埋葬他。(注:集解徐广曰:“孔车,洨人也。沛有洨县。”)
司马迁在史记中《史记》写到: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
齐王(首府临淄【山东省淄博市东临淄镇】)刘次昌跟他的姐姐纪翁主通奸(皇帝女儿称公主,亲王女儿称翁主。这位翁主是纪太后所生,所以按照汉代风俗称纪翁主)。主父偃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次昌,可是刘次昌和纪翁主的娘亲纪太后拒绝。主父偃于是向刘彻建议:“齐国临淄有10万户人家,仅租税一项,就有黄金24万两之多,人民富饶,超过长安。除非是皇帝的亲弟弟或最心爱的儿子,不应在那里当王。而今齐王的血缘关系越发疏远(齐国一任王刘肥是刘邦的儿子,二任王刘将闾,三任王刘寿。现在的四任王刘次昌是现任皇帝刘彻的远房堂侄),又听说刘次昌跟他姐姐淫乱,请乘机整顿。”刘彻遂任命主父偃当齐国宰相(相),派往处理。主父偃到临淄(齐国首府)后,霹雳般逮捕王宫的侍女跟宦官,供词中牵连到刘次昌。刘次昌恐惧,服毒自杀。主父偃年轻时曾逗留燕国(首府蓟县【北京市】)、齐国、赵国(首府邯郸【河北省邯郸市】),都受到冷落,等到掌握权柄,一连摧毁燕国、齐国。复仇之手下次可能伸向赵国,赵王刘彭祖大为恐惧,上书刘彻,检举主父偃接受封国贿赂,所以才建议分封亲王的子弟(主父偃用分封手段削弱封国,完全为国家着想,此时却成了罪名)。恰巧齐王刘次昌自杀,刘彻认为一定是主父偃胁迫所致,勃然大怒,召回主父偃,投入监狱。主父偃承认接受封国的贿赂,但并没有胁迫齐王刘次昌自杀。刘彻本要赦免他,可是公孙弘说:“齐王(刘次昌)自杀,没有儿子,封国撤除,由中央政府收回,改设郡县。主父偃本是罪魁,如果不杀他,无法向天下解释。”遂屠杀主父偃全族。
公孙弘不久前坚持杀郭解,又坚持杀主父偃。此公可是典型的阴险人物。平常日子一团和气,不与人争,却在节骨眼上,使出恶毒一击。
主父偃是齐国临菑县人。常学习游学之术,很晚的时候才学习《易》、《春秋》、百家之言著作。(主父偃)游学于齐国读书人之间,儒生们一齐排斥他,他在齐国不能容身。元光元年,(主父偃)就向西进入函谷关会见卫青将军。卫将军多次向皇上进谏但皇上不察。于是上书阙下。早上刚刚进奏,到晚上(主父偃)就被武帝召见。皇上对他说:“为什么相见那么晚呢!”于是任命主父偃为郎中。主父偃多次上书言事,升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
主父偃对皇上说:“过去诸侯的封地不超过百里,强弱的形势容易辖制。如今诸侯有的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形势缓和了就骄纵奢侈淫乱,形势紧急了就阻断别人的强大并合纵来抗拒京师。如果按照法令削割他们的土地,那么就会萌发叛乱,过去晁错就是这样。现在诸侯子弟有的数十个,长子代立王位,其余的虽也是骨肉,但没有加封给他们尺寸之地,但这是仁孝之道所不宣扬的。希望陛下命令诸侯王能够推广恩德,分其土地给所有子弟,使他们都成为侯。那人人喜欢他所希望得到的东西,皇上以德施恩实际上是分割诸侯国。一定会渐渐把自己削弱了。”于是皇上听从了他的计议。
使卫皇后尊立到燕王定国暗中谋事,主父偃对此有功。大臣们都害怕他的辞令,贿赂的东西累计千金。有人对主父偃说:“你太横!”主父偃说:“我从小就游学有四十多年了,自己什么都不成功,父母认为我不是好孩子,弟子不接纳我,宾客们抛弃我,我处境艰难的日子过了很长时间了。况且大丈夫活着不能用五鼎来吃饭,死了就要被五鼎烹煮了!我年纪已老而所想做的事还很多,所以只能倒行逆施了。”
元朔中,主父偃对皇帝报告说齐王有家中淫乱之行,皇上授予主父偃为齐相。到了齐国,他派人查问齐王与他姐姐的奸情,来敲打齐王。齐王认为最终不能脱身,恐怕会和燕王一样被论死,于是自杀。
主父偃起初当平民百姓时,曾经游学于燕国、赵国,等到他当了大官后,就揭发了燕王犯罪的事情。赵王恐怕他是国家的祸患,派人上书,告发主父偃收受诸侯们财物,因此许多诸侯子弟大多得以分封,到了齐王因为自杀被人知道后,皇上大怒,认为主父偃胁迫齐王令他自杀,于是征派下吏治理。主父偃供出收受诸侯重金之事,实际上没有胁迫齐王令他自杀。皇上想不杀他,公孙弘争说:“齐王自杀绝了后嗣,封国被废,成为郡县收归朝廷,主父偃是这件事的首恶,不杀主父偃无以给天下之人交代。”于是族杀了主父偃。
主父偃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人际关系特别不好。他当年在齐地游学的时候,齐地的读书人都讨厌他,排挤他。他后来没办法跑到燕国、赵国、中山国去,到那儿后人家又讨厌他,又排挤他,就是他走到哪儿人家都烦他,所以主父偃就待不下去了。最后在元光元年,主父偃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西入函谷关。他去找谁呢,找卫青。他觉得卫青是皇帝的小舅子,如果有机会的话他可以通过卫青来得到重用。结果卫青虽多次向汉武帝进言,但是汉武帝不听,所以主父偃到达京城后开始也不顺。最后主父偃在京城落到一个什么程度呢?谁也不待见他,带来的钱也花完了,就是主父偃已经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了。主父偃最后只剩下一条路,铤而走险。他那个铤而走险就是他给汉武帝写了一道奏章,这个奏章非常奇特,按照《史记》的记载,是朝呈暮见,早上呈报上去晚上汉武帝就召见他了。这就是主父偃的机遇了,这个奏章究竟是什么内容《史记》记载得不详,说奏章一共写了九条,其中八条是关于法律的,其中有一条是关于对匈奴作战的,这个对匈奴作战的还是主父偃不同意对匈奴作战的,最主要内容就是他不同意对匈奴作战。而这个意见刚好和汉武帝的意见相反,但是汉武帝并没有因言废人啊,汉武帝没有因为他的意见和自己的意见不对而生气,反而召见了他。同时被召见的还有另外两个上书的人,这两个人也是反对对匈奴作战的。汉武帝见到这三个以后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说你们这些人都跑到哪儿去了,为什么我和你们见面这么晚呢?这个话说明汉武帝对这几个人非常器重,当然,同时被召见的三个人中最受器重的是主父偃。这个主父偃尝到上奏章的甜头了,于是就隔几天一道奏章,隔几天一道奏章,这个奏章一上来就中汉武帝的心思,所以汉武帝见一道奏章就提拔他一次,再见一道奏章再提拔一次,一年之中提拔了四次,所以主父偃迅速地飞黄腾达了,发达了。
(附注释) 史记
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①,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②。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③。齐诸儒生相与排摈④,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⑤,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⑥,以为诸侯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⑦。卫将军数言上⑧,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⑨。朝奏⑩,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
①长短纵横之术:即战国纵横家的思想。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主父偃著书二十八篇,集为《主父偃》一书。②晚:晚年。百家言:诸子百家的学说。③诸生:许多儒生。厚遇:宽厚相待。④排摈:排斥。⑤假贷:借贷。⑥元光:武帝第二个年号(前134—前129)。⑦卫将军:指大将军卫青。⑧数:屡次。上:指汉武帝。⑨阙下:宫门之下,此指皇帝。⑩朝奏:早晨进献奏书。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①,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②,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③。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④,愿陛下幸郝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⑤:“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⑥,天子大凯⑦,春蒐秋狝⑧,诸侯春振旅⑨,秋治兵⑩,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11),兵者凶器也(12),争者未节也(13)。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14)。夫务战胜穷武事者(15),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16),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17)。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18),迁徙鸟举(19),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20),重不及事(21)。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22)。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蔽中国(23),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24)。地固泽(咸)卤(25),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26)。暴兵露师十有余年(27),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28),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蜚刍挽粟(29),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30),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31)。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32),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33)。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34)。
①不恶:不讨厌。切谏:深切的谏言。意谓毫不避讳的直谏君王。博观:广泛地观察。②重诛:严厉的惩罚。③遗策:失策。万世:万代。④效:献。⑤《司马法》:古代兵书,即《司马穰苴兵法》,原有一百五十篇,今存五篇。以下所引文字出于《司马法·仁本》篇。⑥平:太平。⑦大凯:周王所奏凯旋班师的军乐。⑧蒐:春天打猎。狝:秋天打猎。⑨振旅:训练军队。⑩治兵:修治武器。(11)逆德:背逆的德行。(12)兵:武器。凶器:凶恶的器物。(13)末节:最末等的节操。(14)重行:慎重对待。(15)务:致力。穷武事:用尽武力。(16)任:凭借。(17)齐:相等。三代:指夏、商、周。(18)委积:此泛指仓廪所蓄的粮食和财物。(19)鸟举:像鸟儿飞翔。举,飞举。(20)踵粮:携带粮食行军。(21)重:繁。不及事:无济于事。(22)役:役使。(23)靡敝:疲弊。(24)辟:通“?”,开拓。河:黄河。(25)泽卤:盐碱地。(26)丁男:成年的男人。(27)暴兵露师:把军队暴露在荒沙野地之中。(28)是:此。岂:难道。(29)蜚刍挽粟:飞速转运粮草。蜚,通“飞”。刍,喂牛马之草。挽,引、拉。(30)黄腄:指黄县和腄县。负海:靠海。(31)率:大致。钟:容量单位,即六斛(石)四斗。致:得到。(32)疾耕:拼力耕种。(33)纺绩:纺织、绩麻。帷幕:军帐。(34)畔:通“叛”。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①,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②。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③。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④。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⑤,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故兵法曰兴师十万⑥,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⑦,亦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⑧。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⑨,禽兽畜之⑩,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11),而下(修)〔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12)。乃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13),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14)。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15),此得失之效也(16)。故《周书》曰(17):“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详察之,少加意而熟虑焉(18)。
①略:攻取。②代谷:代郡的山谷。③从:追。搏影:捕捉影子。④平城之围:公元前二○○年,汉高帝刘邦打匈奴,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的白登山,七天七夜方得脱离险境。见卷八《高祖本纪》、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等。⑤刘敬:即娄敬,他建议与匈奴和亲。和亲:这是汉朝出现的一种与边境部族修好的政策。如把汉朝宗室女儿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借以加强汉匈之间的亲善关系,换取边境的安宁。刘敬事见卷九十九本传。⑥兵法曰:“此指《孙子兵法·用间》篇。⑦系虏:俘虏。系,拴束。⑧完事:完美的事。(9)固:本来。弗:不。程督:按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加以规范督导。⑩畜:养。(11)统:经验。(12)兵久:战争持续很久。变:动乱。虑易:思想发生了变化。(13)外市:与外国人勾结。(14)尉佗:即赵佗。他建立了南越国。其人其事见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章邯:本是秦朝将领,在秦末大乱中投降项羽,受封为王。见卷七《项羽本纪》等。私:私欲。(15)二子:指尉佗和章邯。(16)效:效验。(17)《周书》:指《逸周书》,记周代史实的史书。以下引文非此书原文,当是变化《周书·王佩解》之“存亡在所用,离合在出命”而来。(18)少:稍微。
是时赵人徐乐、齐人严安俱上书言世务①,各一事。
徐乐曰:
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②,不在于瓦解③,古今一也。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④,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⑤,非有孔、墨、曾子之贤⑥,陶朱、猗顿之富也⑦,然起穷巷,奋棘矜⑧,偏袒大呼而天下从风⑨,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⑩,下怨而上不知(也)俗已乱而政不修(11),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12)。是之谓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何谓瓦解?吴、楚、齐、赵之兵是也(13)。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14),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15),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16),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由是观之,天下诚有土崩之势,虽布衣穷处之士或首恶而危海内(17),陈涉是也,况三晋之君或存乎(18)!天下虽未有大治也,诚能无土崩之势,虽有强国劲兵,不得旋踵而身为禽矣(19),吴、楚、齐、赵是也,况群臣百姓能为乱乎哉!此二体者(20),安危之明要也,贤主所留意而深察也。
①世务:社会事务,即治国之事。②土崩:土地崩裂,喻百姓造反。③瓦解:屋瓦破碎,喻统治者内部的纷争。④千乘之尊:大国诸侯的尊贵地位。⑤乡曲:乡里。⑥孔:孔丘。墨:墨翟。曾:曾参。⑦陶朱:即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他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越游齐,居于陶地,成为富有的大商人,称陶朱公。猗顿:战国时代的富有大商人,以经营盐池和珠宝驰名。⑧奋:挥舞。棘:通“戟”,古代兵器。矜:矛柄。按此处的“棘矜”泛指武器。⑨偏袒大呼:赤臂大喊。偏袒,露着一个膀子。从风:随风,指百姓积极响应。⑩恤:体恤,关照。(11)修:治理。(12)资:凭藉。(13)吴、程、齐、赵之兵:指汉景帝三年(前154)所发生的吴楚七国之乱。这时诸侯王势力已经增大,谋划夺权的形势已出现,吴王刘濞(bì,必)乃联合楚王、赵王、胶西王、济南王、胶东王、淄川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后被太尉周亚夫领兵击败。详见卷一百六《吴王刘濞列传》。(14)万乘(shèng,剩)之君:指君王。(15)劝:鼓励。(16)攘:抢夺。禽:同“擒”。(17)穷处:处于困迫之中。首恶:“首先作恶。实指首先反抗朝廷,起义造反。(18)三晋:指韩、赵、魏三国。此指想要起事夺权的王公大臣们。(19)旋踵:把脚跟掉转过来。此极言时间的短促。(20)二体:两种情况。
间者关东五谷不登①,年岁未复②,民多穷困,重之以边境之事③,推数循理而观之④,则民且有不安其处者矣。不安故易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故贤主独观万化之原⑤,明于安危之机⑥,脩之庙堂之上⑦,而销未形之患⑧。其要⑨,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矣。故虽有强国劲兵,陛下逐走兽,射蜚鸟⑩,弘游燕之囿(11),淫纵恣之观(12),极驰骋之乐,自若也(13)。金石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帷帐之私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14),而天下无宿忧(15)。名何必汤武,俗何必成康!虽然,臣窃以为陛下天然之圣(16),宽仁之资(17),而诚以天下为务,则汤、武之名不难侔(18),而成、康之俗可复兴也。此二体者立,然后处尊安之实,扬名广誉于当世,亲天下而服四夷,余恩遗德为数世隆(19),南面负扆摄袂而揖王公(20),此陛下之所服也(21)。臣闻图王不成,其敝足以安(22)。安则陛下何求而不得,何为而不成,何征而不服乎哉!
①间者:不久前。不登:不丰收。②年岁:年景。复:恢复。③重:加上。边境之事:指边境上的军事活动如守边战争等。④推数:推究事物的发展情势。循理:按着一般道理。⑤万化之原:各种变化的原因。⑥机:要害、关键。⑦脩:通“修”。庙堂:指朝廷。⑧销:通“消”。消除。未形:尚未表现出来的。⑨要:要领。⑩蜚:同“飞”。(11)弘:扩展。游燕:游玩宴饮。燕,通“宴”(12)淫:过分。(13)自若:安然自如。(14)金石丝竹:泛指各种乐器。帷帐之私:指男女情爱之事。俳优:演杂耍的演员。侏儒:身材矮小的人,统治者常令其斗乐取笑。(15)宿忧:积久的忧患。按《小尔雅》:“宿,久也。”(16)天然之圣:天生的聪明智慧。(17)资:资质。(18)侔:等同。(19)隆:兴隆。(20)南面:面朝南方。负扆(yǐ,倚):背靠屏风。王宫中门窗之间的屏风称扆,王见诸侯时当负扆而立。摄袂:卷起衣袖。揖:拱手行礼。(21)服:事。(22)敝:此指最差的结果。
汉武帝
严安上书曰:
臣闻周有天下,其治三百余岁,成、康其隆也①,刑错四十余年而不用②。及其衰也,亦三百余岁,故五伯更起③。五伯者,常佐天子兴利除害,诛爆禁邪,匡正海内④,以尊天子。五伯既没⑤,贤圣莫续,天子孤弱,号令不行。诸侯恣行,强陵弱⑥,众暴寡,田常篡齐⑦,六卿分晋⑧,并为战国,此民之始苦也。于是强国务攻⑨,弱国备守,合从连横⑩,驰车击毂(11),介胄生虮虱,民无所告愬(12)。
及至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称号曰皇帝,主海内之政,坏诸侯之城,销其兵(13),铸以为钟虡(14),示不复用。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15),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16)。向使秦缓其刑罚,薄赋敛,省徭役,贵仁义,贱权利(17),上笃厚,下智巧(18),变风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秦不行是风,而(修)〔循〕其故俗,为智巧权利者进,笃厚忠信者退;法严政峻(19),谄谀者众,日闻其美,意广心轶(20)。欲肆威海外(21),乃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辟地进境(22),戍于北河,蜚刍挽粟以随虽其后。又使尉(佗)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23),使监禄凿渠运粮(24),深入越,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绝乏,越人击之,秦兵大败。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25),南挂于越,宿兵无用之地(26),进而不得退。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27),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28),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叛。陈胜、吴广举陈,武臣、张耳举赵(30),项梁举吴(31),田儋举齐(32),景驹举郢(33),周市举魏(34),韩广举燕(35),穷山通谷豪士并起(36),不可胜载也。然皆非公侯之后,非长官之吏也。无尺寸之势,起闾巷,杖棘矜,应时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壤长地进,至于霸王,时教使然也。秦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灭世绝祀者(37),穷兵之祸也。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强,不变之患也(38)。
①成:周成王姬诵。康:周康王姬钊。隆:兴盛。②刑错:通“刑措”,刑法被搁置不用,言社会安宁,犯法之事极少。②五伯:通“五霸”,指春秋时代先后成为霸主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等。更:相继出现。④匡正:匡扶正道。⑤没:通“殁”,死去。⑥陵:侵犯,欺负。⑦田常:即田成子,或称陈成子,春秋末期的齐国重臣,谋杀简公,立平公为君,自任齐相,逐渐篡取齐国政权。详见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⑧六卿分晋:春秋末期,晋国的韩、赵、魏和智、范,中行氏六卿把持了朝政,分割晋国领地,扩大私人势力。至公元前四五三年,韩、赵、魏灭智氏而三家分晋。见卷三十九《晋世家》篇。⑨务攻:致力于攻伐征战。⑩合从(zòng,纵)连横:战国时期诸国间的外交策略,即由北至南的齐楚等国联合抗秦的策略称合纵;而由西向东的秦、齐等国联合抗楚而实际是秦国借以各个击破的策略称连横。从:同“纵”。⑩击毂:车毂相撞,极言车多。毂,车轮中心用来插轴的圆木。泛指车(11)?介:甲衣。胄:头盔。(12)愬:诉说。(13)兵:武器。(14)钟:古代乐器:虡(jù,巨):挂钟磐的木架。“销其兵”等三句所指史实详见卷六《秦始皇本纪》。(15)元元:平民。此指善良。(16)更生:获得新生。(17)贱:轻视。(18)上:通“尚”,崇尚。下:轻视。(19)政峻:政治严厉。(20)意广心轶(yì,义):野心极大。按“轶”通“溢”,满。(21)肆威:扬威。(22)辟:通“?”,开拓。进境:向前推进扩展边境。(23)尉:武官名。屠睢(suí,虽)人名。将:率。楼船之士:水兵。百越:即越。(24)监:指监御史。禄,人名。(25)构:结。(26)宿兵:驻军。(27)被甲:穿铠甲,此指参军上战场。被,同“披”转输:运输。转运。输,纳。(28)经:上吊。道树:道边的树。(29)举:攻占。这里和以下诸“举”字都有举事的意思。陈胜、吴广举陈事见卷四十八《陈涉世家》。(30)武臣、张耳举赵事见卷四十八《陈涉世家》,又见卷八十九《张耳陈余列传》。(31)项梁举吴事见卷七《项羽本纪》。(32)田儋:(dān,单)举齐事见卷九十四《田儋列传》。(33)景驹举郢事见卷七《项羽本纪》、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等。(34)周市(fú,福)举魏事见卷四十八《陈涉世家》。(35)韩广举燕事见卷四十八《陈涉世家》。(36)穷山通谷:全部山谷。极言遍地皆为起义者。(37)灭世绝祀:世系政权全被断绝。(38)不变:不会变通。
今欲招南夷①,朝夜郎②,降羌僰③,略?州④,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龙城⑤,议者美之。此人臣之利也,非天下之长策也。今中国无狗吠之惊,而外累于远方之备⑥,靡敝国家,非所以子民也⑦。行无穷之欲,甘心快意,结怨于匈奴,非所以安边也。祸结而不解,兵休而复起,近者愁苦,远者惊骇,非所以持久也。今天下锻甲砥剑⑧,桥箭累弦⑨,转输运粮,未见休时,此天下之所共忧也。夫兵久而变起,事烦而虑生。今外郡之地或几千里,列城数十,形束壤制⑩,旁胁诸侯(11),非公室之利也。上观齐、晋之所以亡者,公室卑削(12),六卿大盛也;下观秦之所以灭者,严法刻深,欲大无穷也。今郡守之权,非特六卿之重也(13);地几千里,非特闾巷之资也;甲兵器械,非特棘矜之用也。以遭万世之变(14)则不可称讳(15)。
①南夷:指汉代南部(今四川南部,云南和贵州)的各部族。②朝:朝拜皇帝。夜郎:指汉代南方(今贵州和云南)部族名和国名,武帝时代归服汉朝。③羌:部族名。僰(bō,波):部族名。④略:攻取。⑤燔:烧。龙城:或作“茏城”,匈奴单于王庭所在的地方。⑥累:牵累。⑦子民:爱抚百姓。⑧锻甲:锻造铠甲。砥剑:磨剑。砥,磨石。⑨桥箭:矫正箭杆。桥,通“矫”。累弦:聚积弓弦。以上两句盖谓加强战备,亦即厉兵秣马之意。⑩形束壤制:土地山川的形势可以控制百姓。(11)旁胁诸侯:胁迫附近的诸侯。(12)公室:此指朝廷。卑削:衰微。(13)非特:不只。(14)遭:逢。万世之变:此为“天下变乱”的委婉说法。(15)称讳:为讳。
书奏天子①,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②?何相见之晚也!”于是上乃拜主父偃、徐乐、严安为郎中。〔偃〕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乐)为中大夫③。一岁中四迁偃。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④。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影视形象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⑤。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⑥,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⑦,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⑧。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⑨。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又说上曰:“茂陵初立⑩,天下豪桀并兼之家(11),乱众之民(12),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上又从其计(13)。
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14),盖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15)。人或说偃曰:“太横矣(16)。”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17)。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阸日久矣(18)。且丈夫生不五鼎食(19),死即五鼎烹耳(20)。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21)。”
偃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22),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23),广中国,灭胡之本也。上览其说,下公卿议,皆言不便。公孙弘曰:“秦时常发三十万众筑北河(24),终不可就,已而弃之。”主父偃盛言其便。上竟用主父计,立朔方郡。
电视剧《大汉天子》王刚饰演主父偃。
电视剧《汉武大帝》侯祥玲饰演主父偃。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本名主父偃
所处时代汉武帝时大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临淄(今山东临淄)
出生时间不详
去世时间公元前126年
主要成就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
“推恩令”
汉武帝为了加强皇帝的专制权力,在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僚机构之外,另在宫中设立内朝。主父偃在内朝备武帝顾问,对当时的政治颇有影响。几次上书,都能切中时弊。他认为,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连城数十,还有相当的实力。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这种情况对加强中央政令的推行不利。为加强中央集权,他向武帝建议,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
——摘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删改
死因
武帝时期齐国的国君当公孙弘在世主政的时候,这个时候齐国的国君是齐厉王。齐厉王的母亲是纪太后,纪太后也想学当年吕后那样的做法,把齐厉王的表妹许给了齐厉王,但是齐厉王并不喜欢他的表妹。然后,纪太后就想了一个办法,纪太后让自己的女儿也就是齐厉王的姐姐去处理他的后宫问题。所谓处理后宫问题就是让齐厉王的姐姐到他的后宫去,把齐厉王和后宫的宫女隔绝起来,断绝交往。她们这样想的,如果齐厉王和后宫的宫女没有交往了,他身边只剩了一个女人,那他俩的夫妻关系不就好了吗?本来是这样想的,结果呢出了一个大事。这个大事就是这个齐厉王不遵从道德规范,他姐姐去帮他处理问题,他和他姐姐出问题了,齐厉王和他的姐姐出现乱伦关系。这个事情发生以后,绯闻就传开了。也就是这个时候,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很希望自己的外孙女找一个诸侯王做女婿,想来想去呢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齐国出身的宦官叫徐甲,这个人在王太后身边做宦官,这个人就给王太后建议说,他说我是齐国人,我对齐国很熟悉,你不如让我到齐国去说服这个齐厉王,就把你的外孙女嫁给齐厉王。王太后一听当然很高兴了,因为齐国当时是一个比较大的诸侯国,徐甲想通过这件事情在王太后面前邀宠,这个事一说王太后挺高兴。这个徐甲就准备动身,但是这个事情做得不甚秘密,被谁知道了,被主父偃知道了。主父偃知道了就赶快找这个徐甲说这样吧,假如你这件事办得顺利的话就捎带着把我的女儿也送入齐国的后宫。徐甲听了以后就觉得顺手牵羊的事,就答应了,连眼睛都没眨就答应了,答应得很爽快,主父偃也很高兴,就单等着他女儿的好消息了。这个徐甲到了齐国以后就先放了一个口风,试探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这个口风一放出来,齐厉王的母亲纪太后是勃然大怒,不同意。她说齐厉王已经有了王妃,也有了其他的嫔妃,根本不需要什么王后啊嫔妃啊。再说了,来提亲的这个徐甲是个什么人?是齐国最穷的一个人,最后没有办法他净身做了宦官,他算个什么东西?至于那个主父偃还想捎个夹带,把自己的女儿夹带着进来,完全拒绝了。这一下这个徐甲的差事就办砸了,办砸了这个差事以后徐甲就觉得没法回话,回去就跟王太后说了一番谎话,他说这个事齐王已经答应了,他说只不过我有点儿担心,我怕出现燕王那样的事件。燕王事件是个什么事件呢?这个燕王叫刘定国,燕王和他的女儿还有他的姐妹也是乱伦,这件事情是被主父偃告发的,告发以后燕王被杀,这个燕国被撤销。他暗示王太后,齐王虽然已经答应了,但是我担心出现燕王那件事情,言外之意是告诉王太后齐厉王有乱伦之事,所以王太后一听就下令今后绝不要再提嫁到齐国去的事情。这个事就了了。
画外音:在王太后看来,外孙女没有嫁给齐王没有关系,皇太后的外孙女肯定是不愁嫁的,但是主父偃攀龙附凤的如意算盘却泡了汤。按理说齐王如此淫乱,女儿不能进宫也是免得往火坑里跳,可是主父偃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却偏偏不这样认为,而是从此对齐王怀恨在心,决心一定要报复齐王。但是齐王毕竟是堂堂大汉的诸侯王,是皇亲国戚。主父偃再得宠也不过是个小小的臣子,主父偃能够顺利地扳倒齐王吗?有着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允许主父偃在他的眼皮底下公报私仇吗?
主父偃就觉得齐厉王很不给面子,他就下手了,他要下手做齐王的活。他怎么做呢?他就给汉武帝说了,首先说齐国富有,说齐国的都城临淄这个地方人口众多,每一天光贸易交税税额就达千金,这么一个富庶的地方如果不是皇帝的亲儿子、亲弟兄,不能让他在这里做诸侯王。这个是第一点,这是用利来引诱汉武帝。接着他又说,齐国这个国君你想想他在吕太后的时候就曾经叛乱,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齐孝王也想叛乱,现又出现乱伦的事件,说这个事件是非查不可。说完以后,汉武帝答应了。汉武帝就派主父偃去做齐国的国相,查这个案子,主父偃这样一来就得了尚方宝剑到齐国去了。主父偃这次去查齐王其实是想报自己的一箭之仇,是想挟私怨报仇,主父偃一到任就查得非常紧。他首先查什么呢,查那些领着齐厉王到他姐姐住的地方去的宦官,那个宦官不是把齐厉王领到他姐姐住的地方吗,这样才产生了
姐弟恋,就查这个宦官。而且让所有的人在供词中间都要把齐厉王牵扯进去,这样一来齐厉王害怕了。他因为知道前面有一个燕王的事件,齐厉王年龄又比较小,才做了五年的国君,胆子又小,又没经过事,这一吓,喝药了,自杀了。再加上他当了五年国君年龄小没有后代,没有儿子,他这一死没有后代,齐国被撤销了,就并入了中央政府,这样一来主父偃就被夹在中间了。你想想,状是主父偃告的,案子是主父偃查的,人是在主父偃当国相的时候死的,主父偃一下子就成了齐厉王自杀的直接责任人,你怎么推辞都推辞不掉,他成了直接责任人。其实在这件事情中间,麻雀没有变成凤凰,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啊。人们常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悬在别人头上的利剑也许会落到自己头上,这些地方主父偃都没有想到,他只想着去查齐厉王,没有想到齐厉王自杀,齐厉王的自杀就给主父偃带来了一个大麻烦。画外音:主父偃一心只想着去报复齐厉王,没想到一下子就把大汉的一位诸侯王给活活逼死了,主父偃马上被推到了一个很微妙也很危险的处境,他成了齐厉王自杀的直接责任人,成了凶手。另一方面,齐厉王的自杀也让其他诸侯王人心惶惶,因为当时不仅燕王和齐王有乱伦的丑事,在其他的诸侯王家中也有乱伦的事发生。燕王和齐王都是因为主父偃的告状而惨死,其封地也被收回中央,所以其他诸侯王是人人自危,对主父偃是又怕又恨,身处险地的主父偃树敌颇多,等待着他的又将是什么呢?
就在主父偃飞黄腾达之后,主父偃就开始揭发燕王,揭发齐王,做了这些事情。当然,他做了揭发燕王、揭发齐王这些事情以后,因为主父偃文笔很厉害,所以当时很多人都很害怕他,都害怕主父偃的文章。但是因为主父偃在朝中,当时也没有人敢告他,其实对主父偃最恨的人是赵王,因为赵王的家里也有乱伦的事。这个时候诸侯王中间好像有点道德的沦丧吧,你看燕王是跟自己的女儿、姐妹发生乱伦,齐厉王是跟他姐姐乱伦,赵王的太子呢也是跟他的姐姐妹妹乱伦,赵王也害怕被揭发,所以赵王想找机会赶快把主父偃扳倒。恰巧这个时候,汉武帝派主父偃到齐国去做国相,他一离开中央政府,赵王立即告状,因为他在那儿赵王不敢告,他一告主父偃的嘴很厉害的。等主父偃一离开,立即告状,这一告状,汉武帝一听说以后立即就把主父偃给抓起来了。告什么状呢?两条:一条是受贿,再一条谋害齐王。告他两条罪状,但是主父偃只承认受贿,不承认谋害齐王,但是赵王这个告状一下子让主父偃进了监狱。
其实进监狱这个时候主父偃还是有翻身的机会的,但是主父偃这个人呐有毛病,我们都知道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语叫“倒行逆施”,都知道这个成语,其实这个成语就是主父偃(史记伍子胥列传)说的,但是原话不叫“倒行逆施”,叫“倒行暴施”,也就是说主父偃在他权力的顶峰他不断地告状,告这个告那个,甚至把诸侯王都告倒,把大臣告倒,这个时候就有人劝主父偃,说你太横行霸道了,结果主父偃说了一句什么话呢?主父偃说,他说我从结发游学以来,四十多年不得志啊,你知道我这四十多年北漂的生活怎么过的,受了多少窝囊气,到哪儿哪儿不待见,走哪儿人家都讨厌我,我四十多年的罪,我好不容易熬出头来了,这是第一。第二,我这个不受礼遇到了什么程度?我爹我娘不认我这个儿子,我的兄弟们不把我当作自己的骨肉,我的宾客们都弃我而去,就是我主父偃活到今天还没有尝过什么叫温情,所以主父偃最后说了这么几句话,他说“我阨日久矣”,他说我四十多年穷困的日子太长了,且丈夫就是男人啊生不五鼎食,死当五鼎烹。这五鼎食就是我活着的时候如果不是吃着满桌的酒席的话,那么我死的时候就是五鼎烹,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所以到了这个程度了,我就不顾一切了。而且我这个年龄也大了,所以我就要倒行暴施。主父偃这个人在做人上很直爽,有什么说什么,他不像公孙弘,但是主父偃这套做派不好,很不受人们喜欢,他和那个社会的主流舆论不一致啊。所以主父偃受了四十多年的穷,一旦他得势怎么呢,疯狂地敛财啊,疯啊,谁送他都收,谁送他都敢收。再一个,到处树敌,上至诸侯王,下至大臣,见谁告谁,见谁写谁的奏章,到处树敌。而且还有个很典型的例子,主父偃到齐国去做国相的时候,因为他当年在齐国很不受重视啊,他后来以国相的身份到齐国去的时候,齐国有些人不远千里去迎接他,结果主父偃怎么办呢?主父偃到了齐国把他的哥哥,他的弟弟,他的宾客,他的故交,他的朋友都召集过来,说当年你们都看不起我,我升官了,你们跑一千多里地去迎接我,这样吧,我们也有过一点儿交情,我也不会一点表示也没有。拿出来五百金往地下一洒,你们捡吧,从此以后我们断交。散金断交,不再来往,主父偃是给自己一点退路都不留,主父偃是那个得志便猖狂的人,所以啊,人你一旦飞黄腾达,你是睚眦必报,还是既往不咎,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气量,但是在冥冥之中似乎也牵引着个体命运的轨迹,人还是做得大度一点为好。所以齐厉王的自杀,赵王的告状,汉武帝的抓捕,让主父偃一下子变为了阶下囚。但是这个时候,汉武帝并不想立即杀个主父偃,因为主父偃毕竟是个很有才干的人,而就在这个时候,担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出面了,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御史大夫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员,公孙弘出来了。公孙弘出来说了两句话,说如果不杀主父偃,你没有办法向天下人交待。所以,公孙弘的这个罪恶之手,公孙弘的这满嘴毒牙,伸向了主父偃。
主父偃做到中大夫,炙手可热,众大臣均巴结主父偃,贿赂他的金钱达数千金之多,主父偃也都来者不拒,不加收敛。
主父偃让人去游说齐王,希望把自己的女儿送入齐王宫中为妃,但遭到拒绝。主父偃为泄私愤,扳倒齐王,上书武帝,言齐国富强,然齐王血缘与皇帝太过疏远。后又说自己听说过齐王的丑事,后武帝派主父偃为齐相入齐,监察齐王。
元朔二年(前127)主父偃被拜为齐相,揭发齐王奸事,后将此事故意泄露给齐王,齐王听后恐惧,畏罪自杀。齐王死后,赵王紧张,当年主父偃长期待在赵国,知赵王一些不法之事,赵王决定先下手为强,使人告发其接受诸侯贿金,武帝怒,遂下令逮捕主父偃。这时汉武帝并不想杀主父偃,但时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劝说汉武帝杀他,最终被族诛。朝中大臣都因主父偃喜欢揭发人隐私颇为害怕,纷纷落井下石。主父偃死前有数千宾客,但他死后没有人来为他收尸,只有洨孔车一人埋葬他。(注:集解徐广曰:“孔车,洨人也。沛有洨县。”)
司马迁在史记中《史记》写到: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
齐王(首府临淄【山东省淄博市东临淄镇】)刘次昌跟他的姐姐纪翁主通奸(皇帝女儿称公主,亲王女儿称翁主。这位翁主是纪太后所生,所以按照汉代风俗称纪翁主)。主父偃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次昌,可是刘次昌和纪翁主的娘亲纪太后拒绝。主父偃于是向刘彻建议:“齐国临淄有10万户人家,仅租税一项,就有黄金24万两之多,人民富饶,超过长安。除非是皇帝的亲弟弟或最心爱的儿子,不应在那里当王。而今齐王的血缘关系越发疏远(齐国一任王刘肥是刘邦的儿子,二任王刘将闾,三任王刘寿。现在的四任王刘次昌是现任皇帝刘彻的远房堂侄),又听说刘次昌跟他姐姐淫乱,请乘机整顿。”刘彻遂任命主父偃当齐国宰相(相),派往处理。主父偃到临淄(齐国首府)后,霹雳般逮捕王宫的侍女跟宦官,供词中牵连到刘次昌。刘次昌恐惧,服毒自杀。主父偃年轻时曾逗留燕国(首府蓟县【北京市】)、齐国、赵国(首府邯郸【河北省邯郸市】),都受到冷落,等到掌握权柄,一连摧毁燕国、齐国。复仇之手下次可能伸向赵国,赵王刘彭祖大为恐惧,上书刘彻,检举主父偃接受封国贿赂,所以才建议分封亲王的子弟(主父偃用分封手段削弱封国,完全为国家着想,此时却成了罪名)。恰巧齐王刘次昌自杀,刘彻认为一定是主父偃胁迫所致,勃然大怒,召回主父偃,投入监狱。主父偃承认接受封国的贿赂,但并没有胁迫齐王刘次昌自杀。刘彻本要赦免他,可是公孙弘说:“齐王(刘次昌)自杀,没有儿子,封国撤除,由中央政府收回,改设郡县。主父偃本是罪魁,如果不杀他,无法向天下解释。”遂屠杀主父偃全族。
公孙弘不久前坚持杀郭解,又坚持杀主父偃。此公可是典型的阴险人物。平常日子一团和气,不与人争,却在节骨眼上,使出恶毒一击。
主父偃是齐国临菑县人。常学习游学之术,很晚的时候才学习《易》、《春秋》、百家之言著作。(主父偃)游学于齐国读书人之间,儒生们一齐排斥他,他在齐国不能容身。元光元年,(主父偃)就向西进入函谷关会见卫青将军。卫将军多次向皇上进谏但皇上不察。于是上书阙下。早上刚刚进奏,到晚上(主父偃)就被武帝召见。皇上对他说:“为什么相见那么晚呢!”于是任命主父偃为郎中。主父偃多次上书言事,升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
主父偃对皇上说:“过去诸侯的封地不超过百里,强弱的形势容易辖制。如今诸侯有的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形势缓和了就骄纵奢侈淫乱,形势紧急了就阻断别人的强大并合纵来抗拒京师。如果按照法令削割他们的土地,那么就会萌发叛乱,过去晁错就是这样。现在诸侯子弟有的数十个,长子代立王位,其余的虽也是骨肉,但没有加封给他们尺寸之地,但这是仁孝之道所不宣扬的。希望陛下命令诸侯王能够推广恩德,分其土地给所有子弟,使他们都成为侯。那人人喜欢他所希望得到的东西,皇上以德施恩实际上是分割诸侯国。一定会渐渐把自己削弱了。”于是皇上听从了他的计议。
使卫皇后尊立到燕王定国暗中谋事,主父偃对此有功。大臣们都害怕他的辞令,贿赂的东西累计千金。有人对主父偃说:“你太横!”主父偃说:“我从小就游学有四十多年了,自己什么都不成功,父母认为我不是好孩子,弟子不接纳我,宾客们抛弃我,我处境艰难的日子过了很长时间了。况且大丈夫活着不能用五鼎来吃饭,死了就要被五鼎烹煮了!我年纪已老而所想做的事还很多,所以只能倒行逆施了。”
元朔中,主父偃对皇帝报告说齐王有家中淫乱之行,皇上授予主父偃为齐相。到了齐国,他派人查问齐王与他姐姐的奸情,来敲打齐王。齐王认为最终不能脱身,恐怕会和燕王一样被论死,于是自杀。
主父偃起初当平民百姓时,曾经游学于燕国、赵国,等到他当了大官后,就揭发了燕王犯罪的事情。赵王恐怕他是国家的祸患,派人上书,告发主父偃收受诸侯们财物,因此许多诸侯子弟大多得以分封,到了齐王因为自杀被人知道后,皇上大怒,认为主父偃胁迫齐王令他自杀,于是征派下吏治理。主父偃供出收受诸侯重金之事,实际上没有胁迫齐王令他自杀。皇上想不杀他,公孙弘争说:“齐王自杀绝了后嗣,封国被废,成为郡县收归朝廷,主父偃是这件事的首恶,不杀主父偃无以给天下之人交代。”于是族杀了主父偃。
性格
主父偃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人际关系特别不好。他当年在齐地游学的时候,齐地的读书人都讨厌他,排挤他。他后来没办法跑到燕国、赵国、中山国去,到那儿后人家又讨厌他,又排挤他,就是他走到哪儿人家都烦他,所以主父偃就待不下去了。最后在元光元年,主父偃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西入函谷关。他去找谁呢,找卫青。他觉得卫青是皇帝的小舅子,如果有机会的话他可以通过卫青来得到重用。结果卫青虽多次向汉武帝进言,但是汉武帝不听,所以主父偃到达京城后开始也不顺。最后主父偃在京城落到一个什么程度呢?谁也不待见他,带来的钱也花完了,就是主父偃已经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了。主父偃最后只剩下一条路,铤而走险。他那个铤而走险就是他给汉武帝写了一道奏章,这个奏章非常奇特,按照《史记》的记载,是朝呈暮见,早上呈报上去晚上汉武帝就召见他了。这就是主父偃的机遇了,这个奏章究竟是什么内容《史记》记载得不详,说奏章一共写了九条,其中八条是关于法律的,其中有一条是关于对匈奴作战的,这个对匈奴作战的还是主父偃不同意对匈奴作战的,最主要内容就是他不同意对匈奴作战。而这个意见刚好和汉武帝的意见相反,但是汉武帝并没有因言废人啊,汉武帝没有因为他的意见和自己的意见不对而生气,反而召见了他。同时被召见的还有另外两个上书的人,这两个人也是反对对匈奴作战的。汉武帝见到这三个以后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说你们这些人都跑到哪儿去了,为什么我和你们见面这么晚呢?这个话说明汉武帝对这几个人非常器重,当然,同时被召见的三个人中最受器重的是主父偃。这个主父偃尝到上奏章的甜头了,于是就隔几天一道奏章,隔几天一道奏章,这个奏章一上来就中汉武帝的心思,所以汉武帝见一道奏章就提拔他一次,再见一道奏章再提拔一次,一年之中提拔了四次,所以主父偃迅速地飞黄腾达了,发达了。
史记本传
(附注释) 史记
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①,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②。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③。齐诸儒生相与排摈④,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⑤,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⑥,以为诸侯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⑦。卫将军数言上⑧,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⑨。朝奏⑩,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
①长短纵横之术:即战国纵横家的思想。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主父偃著书二十八篇,集为《主父偃》一书。②晚:晚年。百家言:诸子百家的学说。③诸生:许多儒生。厚遇:宽厚相待。④排摈:排斥。⑤假贷:借贷。⑥元光:武帝第二个年号(前134—前129)。⑦卫将军:指大将军卫青。⑧数:屡次。上:指汉武帝。⑨阙下:宫门之下,此指皇帝。⑩朝奏:早晨进献奏书。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①,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②,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③。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④,愿陛下幸郝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⑤:“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⑥,天子大凯⑦,春蒐秋狝⑧,诸侯春振旅⑨,秋治兵⑩,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11),兵者凶器也(12),争者未节也(13)。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14)。夫务战胜穷武事者(15),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16),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17)。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18),迁徙鸟举(19),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20),重不及事(21)。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22)。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蔽中国(23),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24)。地固泽(咸)卤(25),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26)。暴兵露师十有余年(27),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28),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蜚刍挽粟(29),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30),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31)。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32),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33)。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34)。
①不恶:不讨厌。切谏:深切的谏言。意谓毫不避讳的直谏君王。博观:广泛地观察。②重诛:严厉的惩罚。③遗策:失策。万世:万代。④效:献。⑤《司马法》:古代兵书,即《司马穰苴兵法》,原有一百五十篇,今存五篇。以下所引文字出于《司马法·仁本》篇。⑥平:太平。⑦大凯:周王所奏凯旋班师的军乐。⑧蒐:春天打猎。狝:秋天打猎。⑨振旅:训练军队。⑩治兵:修治武器。(11)逆德:背逆的德行。(12)兵:武器。凶器:凶恶的器物。(13)末节:最末等的节操。(14)重行:慎重对待。(15)务:致力。穷武事:用尽武力。(16)任:凭借。(17)齐:相等。三代:指夏、商、周。(18)委积:此泛指仓廪所蓄的粮食和财物。(19)鸟举:像鸟儿飞翔。举,飞举。(20)踵粮:携带粮食行军。(21)重:繁。不及事:无济于事。(22)役:役使。(23)靡敝:疲弊。(24)辟:通“?”,开拓。河:黄河。(25)泽卤:盐碱地。(26)丁男:成年的男人。(27)暴兵露师:把军队暴露在荒沙野地之中。(28)是:此。岂:难道。(29)蜚刍挽粟:飞速转运粮草。蜚,通“飞”。刍,喂牛马之草。挽,引、拉。(30)黄腄:指黄县和腄县。负海:靠海。(31)率:大致。钟:容量单位,即六斛(石)四斗。致:得到。(32)疾耕:拼力耕种。(33)纺绩:纺织、绩麻。帷幕:军帐。(34)畔:通“叛”。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①,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②。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③。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④。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⑤,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故兵法曰兴师十万⑥,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⑦,亦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⑧。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⑨,禽兽畜之⑩,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11),而下(修)〔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12)。乃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13),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14)。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15),此得失之效也(16)。故《周书》曰(17):“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详察之,少加意而熟虑焉(18)。
①略:攻取。②代谷:代郡的山谷。③从:追。搏影:捕捉影子。④平城之围:公元前二○○年,汉高帝刘邦打匈奴,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的白登山,七天七夜方得脱离险境。见卷八《高祖本纪》、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等。⑤刘敬:即娄敬,他建议与匈奴和亲。和亲:这是汉朝出现的一种与边境部族修好的政策。如把汉朝宗室女儿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借以加强汉匈之间的亲善关系,换取边境的安宁。刘敬事见卷九十九本传。⑥兵法曰:“此指《孙子兵法·用间》篇。⑦系虏:俘虏。系,拴束。⑧完事:完美的事。(9)固:本来。弗:不。程督:按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加以规范督导。⑩畜:养。(11)统:经验。(12)兵久:战争持续很久。变:动乱。虑易:思想发生了变化。(13)外市:与外国人勾结。(14)尉佗:即赵佗。他建立了南越国。其人其事见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章邯:本是秦朝将领,在秦末大乱中投降项羽,受封为王。见卷七《项羽本纪》等。私:私欲。(15)二子:指尉佗和章邯。(16)效:效验。(17)《周书》:指《逸周书》,记周代史实的史书。以下引文非此书原文,当是变化《周书·王佩解》之“存亡在所用,离合在出命”而来。(18)少:稍微。
是时赵人徐乐、齐人严安俱上书言世务①,各一事。
徐乐曰:
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②,不在于瓦解③,古今一也。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④,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⑤,非有孔、墨、曾子之贤⑥,陶朱、猗顿之富也⑦,然起穷巷,奋棘矜⑧,偏袒大呼而天下从风⑨,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⑩,下怨而上不知(也)俗已乱而政不修(11),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12)。是之谓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何谓瓦解?吴、楚、齐、赵之兵是也(13)。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14),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15),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16),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由是观之,天下诚有土崩之势,虽布衣穷处之士或首恶而危海内(17),陈涉是也,况三晋之君或存乎(18)!天下虽未有大治也,诚能无土崩之势,虽有强国劲兵,不得旋踵而身为禽矣(19),吴、楚、齐、赵是也,况群臣百姓能为乱乎哉!此二体者(20),安危之明要也,贤主所留意而深察也。
①世务:社会事务,即治国之事。②土崩:土地崩裂,喻百姓造反。③瓦解:屋瓦破碎,喻统治者内部的纷争。④千乘之尊:大国诸侯的尊贵地位。⑤乡曲:乡里。⑥孔:孔丘。墨:墨翟。曾:曾参。⑦陶朱:即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他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越游齐,居于陶地,成为富有的大商人,称陶朱公。猗顿:战国时代的富有大商人,以经营盐池和珠宝驰名。⑧奋:挥舞。棘:通“戟”,古代兵器。矜:矛柄。按此处的“棘矜”泛指武器。⑨偏袒大呼:赤臂大喊。偏袒,露着一个膀子。从风:随风,指百姓积极响应。⑩恤:体恤,关照。(11)修:治理。(12)资:凭藉。(13)吴、程、齐、赵之兵:指汉景帝三年(前154)所发生的吴楚七国之乱。这时诸侯王势力已经增大,谋划夺权的形势已出现,吴王刘濞(bì,必)乃联合楚王、赵王、胶西王、济南王、胶东王、淄川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后被太尉周亚夫领兵击败。详见卷一百六《吴王刘濞列传》。(14)万乘(shèng,剩)之君:指君王。(15)劝:鼓励。(16)攘:抢夺。禽:同“擒”。(17)穷处:处于困迫之中。首恶:“首先作恶。实指首先反抗朝廷,起义造反。(18)三晋:指韩、赵、魏三国。此指想要起事夺权的王公大臣们。(19)旋踵:把脚跟掉转过来。此极言时间的短促。(20)二体:两种情况。
间者关东五谷不登①,年岁未复②,民多穷困,重之以边境之事③,推数循理而观之④,则民且有不安其处者矣。不安故易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故贤主独观万化之原⑤,明于安危之机⑥,脩之庙堂之上⑦,而销未形之患⑧。其要⑨,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矣。故虽有强国劲兵,陛下逐走兽,射蜚鸟⑩,弘游燕之囿(11),淫纵恣之观(12),极驰骋之乐,自若也(13)。金石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帷帐之私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14),而天下无宿忧(15)。名何必汤武,俗何必成康!虽然,臣窃以为陛下天然之圣(16),宽仁之资(17),而诚以天下为务,则汤、武之名不难侔(18),而成、康之俗可复兴也。此二体者立,然后处尊安之实,扬名广誉于当世,亲天下而服四夷,余恩遗德为数世隆(19),南面负扆摄袂而揖王公(20),此陛下之所服也(21)。臣闻图王不成,其敝足以安(22)。安则陛下何求而不得,何为而不成,何征而不服乎哉!
①间者:不久前。不登:不丰收。②年岁:年景。复:恢复。③重:加上。边境之事:指边境上的军事活动如守边战争等。④推数:推究事物的发展情势。循理:按着一般道理。⑤万化之原:各种变化的原因。⑥机:要害、关键。⑦脩:通“修”。庙堂:指朝廷。⑧销:通“消”。消除。未形:尚未表现出来的。⑨要:要领。⑩蜚:同“飞”。(11)弘:扩展。游燕:游玩宴饮。燕,通“宴”(12)淫:过分。(13)自若:安然自如。(14)金石丝竹:泛指各种乐器。帷帐之私:指男女情爱之事。俳优:演杂耍的演员。侏儒:身材矮小的人,统治者常令其斗乐取笑。(15)宿忧:积久的忧患。按《小尔雅》:“宿,久也。”(16)天然之圣:天生的聪明智慧。(17)资:资质。(18)侔:等同。(19)隆:兴隆。(20)南面:面朝南方。负扆(yǐ,倚):背靠屏风。王宫中门窗之间的屏风称扆,王见诸侯时当负扆而立。摄袂:卷起衣袖。揖:拱手行礼。(21)服:事。(22)敝:此指最差的结果。
汉武帝
严安上书曰:
臣闻周有天下,其治三百余岁,成、康其隆也①,刑错四十余年而不用②。及其衰也,亦三百余岁,故五伯更起③。五伯者,常佐天子兴利除害,诛爆禁邪,匡正海内④,以尊天子。五伯既没⑤,贤圣莫续,天子孤弱,号令不行。诸侯恣行,强陵弱⑥,众暴寡,田常篡齐⑦,六卿分晋⑧,并为战国,此民之始苦也。于是强国务攻⑨,弱国备守,合从连横⑩,驰车击毂(11),介胄生虮虱,民无所告愬(12)。
及至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称号曰皇帝,主海内之政,坏诸侯之城,销其兵(13),铸以为钟虡(14),示不复用。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15),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16)。向使秦缓其刑罚,薄赋敛,省徭役,贵仁义,贱权利(17),上笃厚,下智巧(18),变风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秦不行是风,而(修)〔循〕其故俗,为智巧权利者进,笃厚忠信者退;法严政峻(19),谄谀者众,日闻其美,意广心轶(20)。欲肆威海外(21),乃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辟地进境(22),戍于北河,蜚刍挽粟以随虽其后。又使尉(佗)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23),使监禄凿渠运粮(24),深入越,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绝乏,越人击之,秦兵大败。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25),南挂于越,宿兵无用之地(26),进而不得退。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27),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28),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叛。陈胜、吴广举陈,武臣、张耳举赵(30),项梁举吴(31),田儋举齐(32),景驹举郢(33),周市举魏(34),韩广举燕(35),穷山通谷豪士并起(36),不可胜载也。然皆非公侯之后,非长官之吏也。无尺寸之势,起闾巷,杖棘矜,应时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壤长地进,至于霸王,时教使然也。秦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灭世绝祀者(37),穷兵之祸也。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强,不变之患也(38)。
①成:周成王姬诵。康:周康王姬钊。隆:兴盛。②刑错:通“刑措”,刑法被搁置不用,言社会安宁,犯法之事极少。②五伯:通“五霸”,指春秋时代先后成为霸主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等。更:相继出现。④匡正:匡扶正道。⑤没:通“殁”,死去。⑥陵:侵犯,欺负。⑦田常:即田成子,或称陈成子,春秋末期的齐国重臣,谋杀简公,立平公为君,自任齐相,逐渐篡取齐国政权。详见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⑧六卿分晋:春秋末期,晋国的韩、赵、魏和智、范,中行氏六卿把持了朝政,分割晋国领地,扩大私人势力。至公元前四五三年,韩、赵、魏灭智氏而三家分晋。见卷三十九《晋世家》篇。⑨务攻:致力于攻伐征战。⑩合从(zòng,纵)连横:战国时期诸国间的外交策略,即由北至南的齐楚等国联合抗秦的策略称合纵;而由西向东的秦、齐等国联合抗楚而实际是秦国借以各个击破的策略称连横。从:同“纵”。⑩击毂:车毂相撞,极言车多。毂,车轮中心用来插轴的圆木。泛指车(11)?介:甲衣。胄:头盔。(12)愬:诉说。(13)兵:武器。(14)钟:古代乐器:虡(jù,巨):挂钟磐的木架。“销其兵”等三句所指史实详见卷六《秦始皇本纪》。(15)元元:平民。此指善良。(16)更生:获得新生。(17)贱:轻视。(18)上:通“尚”,崇尚。下:轻视。(19)政峻:政治严厉。(20)意广心轶(yì,义):野心极大。按“轶”通“溢”,满。(21)肆威:扬威。(22)辟:通“?”,开拓。进境:向前推进扩展边境。(23)尉:武官名。屠睢(suí,虽)人名。将:率。楼船之士:水兵。百越:即越。(24)监:指监御史。禄,人名。(25)构:结。(26)宿兵:驻军。(27)被甲:穿铠甲,此指参军上战场。被,同“披”转输:运输。转运。输,纳。(28)经:上吊。道树:道边的树。(29)举:攻占。这里和以下诸“举”字都有举事的意思。陈胜、吴广举陈事见卷四十八《陈涉世家》。(30)武臣、张耳举赵事见卷四十八《陈涉世家》,又见卷八十九《张耳陈余列传》。(31)项梁举吴事见卷七《项羽本纪》。(32)田儋:(dān,单)举齐事见卷九十四《田儋列传》。(33)景驹举郢事见卷七《项羽本纪》、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等。(34)周市(fú,福)举魏事见卷四十八《陈涉世家》。(35)韩广举燕事见卷四十八《陈涉世家》。(36)穷山通谷:全部山谷。极言遍地皆为起义者。(37)灭世绝祀:世系政权全被断绝。(38)不变:不会变通。
今欲招南夷①,朝夜郎②,降羌僰③,略?州④,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龙城⑤,议者美之。此人臣之利也,非天下之长策也。今中国无狗吠之惊,而外累于远方之备⑥,靡敝国家,非所以子民也⑦。行无穷之欲,甘心快意,结怨于匈奴,非所以安边也。祸结而不解,兵休而复起,近者愁苦,远者惊骇,非所以持久也。今天下锻甲砥剑⑧,桥箭累弦⑨,转输运粮,未见休时,此天下之所共忧也。夫兵久而变起,事烦而虑生。今外郡之地或几千里,列城数十,形束壤制⑩,旁胁诸侯(11),非公室之利也。上观齐、晋之所以亡者,公室卑削(12),六卿大盛也;下观秦之所以灭者,严法刻深,欲大无穷也。今郡守之权,非特六卿之重也(13);地几千里,非特闾巷之资也;甲兵器械,非特棘矜之用也。以遭万世之变(14)则不可称讳(15)。
①南夷:指汉代南部(今四川南部,云南和贵州)的各部族。②朝:朝拜皇帝。夜郎:指汉代南方(今贵州和云南)部族名和国名,武帝时代归服汉朝。③羌:部族名。僰(bō,波):部族名。④略:攻取。⑤燔:烧。龙城:或作“茏城”,匈奴单于王庭所在的地方。⑥累:牵累。⑦子民:爱抚百姓。⑧锻甲:锻造铠甲。砥剑:磨剑。砥,磨石。⑨桥箭:矫正箭杆。桥,通“矫”。累弦:聚积弓弦。以上两句盖谓加强战备,亦即厉兵秣马之意。⑩形束壤制:土地山川的形势可以控制百姓。(11)旁胁诸侯:胁迫附近的诸侯。(12)公室:此指朝廷。卑削:衰微。(13)非特:不只。(14)遭:逢。万世之变:此为“天下变乱”的委婉说法。(15)称讳:为讳。
书奏天子①,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②?何相见之晚也!”于是上乃拜主父偃、徐乐、严安为郎中。〔偃〕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乐)为中大夫③。一岁中四迁偃。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④。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影视形象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⑤。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⑥,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⑦,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⑧。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⑨。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又说上曰:“茂陵初立⑩,天下豪桀并兼之家(11),乱众之民(12),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上又从其计(13)。
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14),盖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15)。人或说偃曰:“太横矣(16)。”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17)。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阸日久矣(18)。且丈夫生不五鼎食(19),死即五鼎烹耳(20)。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21)。”
偃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22),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23),广中国,灭胡之本也。上览其说,下公卿议,皆言不便。公孙弘曰:“秦时常发三十万众筑北河(24),终不可就,已而弃之。”主父偃盛言其便。上竟用主父计,立朔方郡。
影视形象
电视剧《大汉天子》王刚饰演主父偃。
电视剧《汉武大帝》侯祥玲饰演主父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