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合肥市 [切换城市]
本名杨溥
别称杨文定、杨石首
字号字弘济;号澹庵
所处时代明代
民族族群明人(汉族)
出生地湖广石首(今湖北石首)
出生时间1372年
去世时间1446年8月6日
主要作品《杨文定集》
主要成就历仕四朝,尽心辅佐
官职少保兼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
谥号文定
地位“三杨”之“南杨”
洪武五年(1372年),杨溥出生在湖广石首。他与杨荣同为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授翰林编修。永乐初年,杨溥任太子洗马,成为皇太子朱高炽的东宫僚属。太子有一次读《汉书》,称赞张释之有贤才。杨溥说:“张释之诚然有贤才,但如果不是汉文帝宽厚仁爱,他也无法施展他的抱负。”于是摘取汉文帝的事迹,分类编好,献给太子。太子非常高兴。不久,杨溥因亲丧回家守孝。当时太子监国,便强令他回南京任职。
永乐十二年(1414年)闰九月,成祖北征回师,朱高炽遣使迎驾稍迟,汉王朱高煦乘机进谮,成祖一怒之下,下令将东宫官属全部逮治下狱。这成为继解缙入狱后,立储之争中的第二场大事变。当时只有兵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金忠因系成祖“靖难”旧人而幸未被祸。金忠是个敢于仗义执言的人,他不顾触怒成祖,以身家性命力保太子,才使太子未遭废罢,但是作为东宫宫僚的杨溥、黄淮等人却因此事件而被关入诏狱在狱中,家人供应的食物多次断绝,而成祖的心意也不可预测,随时都有可能死去。但杨溥却更加勤奋读书,从不间断。狱中十年,他把经书史籍通读了好几遍。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杨溥获释出狱,仁宗即位后的第三天,杨溥被授官翰林学士。他曾秘密上书议论政事,仁宗对他加以褒奖,赐给钞币。后来,皇上想到由于自己的缘故而使杨溥久困狱中,更特别同情他。
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在思善门左侧建弘文阁,在群臣中选择有才学、品行好的人入阁值班。杨士奇推荐侍讲王进、儒士陈继,蹇义推荐学录杨敬、训导何澄。仁宗授予陈继博士,杨敬编修,何澄为给事中,每天到阁中值班。又命杨溥掌管阁事,并亲自授予他阁印,说:“朕把爱卿留在左右使用,不仅只是为了学问,还想广泛了解民情,以有助于治理国家。你有什么建议要报告,可以密封后上呈。”不久升为太常寺卿,仍兼旧职。数月之间,连授三职,足见仁宗对于杨溥的关切之心。
同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罢设弘文阁,把杨溥召入内阁,与杨士奇、杨荣等人共同主管枢机事务。四年后,因母亲去世辞职,守孝期满后又出来任职。宣德九年(1434年)升任礼部尚书,仍以学士衔在内阁当值。
宣德十年(1435年),宣宗驾崩,由太子朱祁镇(明英宗)即位。英宗刚即位不久,杨溥与杨士奇、杨荣请求开设讲经筵,一定要预先选好几位学识平正、言行端正谨严、老成而识大体的人来担任讲官。又请求慎重选择在宫中朝夕侍从皇上的内臣。张太皇太后(诚孝张皇后)非常高兴。一天,太后在便殿落座,英宗面西站立,召英国公张辅和杨士奇、杨荣、杨溥、礼部尚书胡濙入内,太后对他们说:“你们都是老臣了,现在皇上年幼,望你们同心协力,共同维护国家的安定。”张太后将这五位老臣作为了正统政治的核心。太后又特意召杨溥上前,说:“仁宗皇帝念卿忠诚,多次发出叹息,不想今天还能见到你。”杨溥感动而流泪,太后也流泪,左右的人也都很悲伤。当初,仁宗做太子时,受到诬陷,东宫属官许多死于诏狱之中,杨溥和黄淮一关就是十年,几次差点死去。仁宗常常在宫中惦念他们,太后对他们也一直很同情,所以才对杨溥说了这番话。太后又对英宗说:“这五位大臣,经过三朝皇帝的选任,足以辅佐后人。皇帝政事繁忙,应当与这五位共同商议。”
正统三年(1438年),《明宣宗实录》修成,杨溥升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杨溥比杨士奇、杨荣晚二十年入阁,到此于是与他们并列。
正统六年(1441年),杨溥回乡扫墓,不久回京。 此后杨士奇、杨荣相继去世(分别在1444年及1440年),在内阁的马愉、高谷、曹鼐都是后进之人,名望不高。杨溥独木难支,权宦王振便开始进一步专权用事。 晚年时,杨溥屡因年迈请辞,但都未获准许。
正统十一年(1446年)七月十四日(8月6日) ,杨溥逝世,终年七十五岁。英宗为他辍朝一日,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定” 。授予他的孙子杨寿为尚宝司丞。十二月二十七日,杨溥归葬故乡。
正统十四年(1449年),王振引导英宗北征,结果在土木堡陷入包围,遭遇惨败(即“土木之变”)。时人因而怀念“三杨”,认为如果他们还在,不会发生这样的结局,但后起者却争相揭露他们的短处,认为由于他们违心执行中旨,终于酿成了宦官为患的祸害。
明英宗正统初年时,太皇太后张氏(诚孝张皇后)委任杨溥等五大臣当政,而杨溥等也自信,敢于侃侃致议,虽年老而忧国之心不衰。由于有太皇太后的掌舵,张辅和“三杨”等五大臣的合力辅政,而宦官王振也尚未专横,故当时各级政权机构的运作还比较有章法,全国各地的秩序也相对稳定,内外臣民一致称赞“三杨”。 后人将正统初年朝政清明的现象,都归功于杨溥等人。
杨溥朴实正直,廉洁好静,没有城府。个性恭敬谨慎,每次上朝,都顺着墙跟走。即使对隶属小官,也不敢怠慢。 大臣们论事时争辩不下,有的甚至口出秽言,杨溥却平心静气地处理,大臣们为之叹服。当时人们说杨士奇有学者风范、杨荣有才干见识、杨溥有高尚的品德,这些都是别人比不上的,史称其“安贞履节,酿醴调羹” 。 时人以府第所在的方位称杨士奇为“西杨”、杨荣为“东杨”,而杨溥曾自称自己的郡望是南郡,所以被称为“南杨”。
胡俨:①初学小子当退避三舍,老夫亦让一头地。 ②立玉阶方寸地,必能为董子之正言,而不效公孙弘之阿。
诚孝张皇后:①仁宗皇帝念卿忠,屡加叹息,不意今尚见卿。 ②此五臣,三朝简任,俾辅后人。皇帝万几,宜与五臣共计。
杨士奇:①古称凡涉难者,其知必明,今杨溥其庶几。 ②弘济为人忠厚恻怛,爱人以德,凡所与处,必辅之于道,不肯苟且阿循,盖非独于馀有切磨之益,朋友资益之者,盖多也。
陈循:宣德正统间,士大夫论馆阁中三达尊威备者,必曰三杨...公可谓之衰荣始终者矣,则夫士大夫论其与士奇勉仁无间彼此非欤。
彭时:当是时,以文学显用者,有三杨公焉...登名进士,列官翰苑。在宣德中,入侍禁庭,备顾问者十载。名德浸浸乎彰闻。迨正统初,遂与泰和杨文贞、建安杨文敏二公同居内阁,协心匡辅,并列三孤之位。一时功名事业煊赫盛大。屹然为朝廷之表仪,缙绅之冠冕,天下人望咸归重焉。其后,二杨公没,公岿然独存。年益久而望益重。士大夫有得其诗文者,莫不藏弆以为荣。公亦乐于应人之求,肆笔成章,皆和平雅正之言,其视务工巧以悦人者远矣,何也?盖其资禀之异,涵养之深,所处者高位,所际者盛时。心和而志乐气充,而才赡宜其发于言者。温厚疏畅而不雕刻,平易正大而不险怪。雍雍乎足以鸣。国家之盛,岂偶然哉?
孙继宗:溥在内阁,与士奇、荣皆杨姓,时号“三杨”。三人者各有所长,士奇有学行,荣有才识,溥有雅操,天下引领望焉。溥尤谦恭小心,趋朝循墙而走。儒之淳谨者也。
彭韶:江汉炳灵,以发文明。早居馆阁,晚践孤卿。惩艾思奋,处困而亨。谦虚好学,保泰以贞。老成体国,蓍龟典刑。东里建安,叅合成名。二十馀年,光辅太平。
吴宽:今世称名臣,必曰“三杨”。
王慎中:某生也晚,窃闻长者之论,由高帝文皇以后称相业者,莫盛于三杨。
郑晓:文定中更险难,比入内阁,迟二杨者二十三年,复还弘文,再入内阁,昭皇后临朝,与民休息,四海晏然,皆其力也。
唐枢:①以文学润饰太平,大制作咸出其手。...公为人谦雅,无大小,无敢慢。 ②论本朝人物,至三杨、黄、夏诸君子,辄举手加额,见名臣像不能不敛容,有而信决,善恶之机挺乎自树,岂不伟耶? ③自正统前,三杨硕贤,继世迪德,海内晏安,人相忘于治平之间。
雷礼:系狱不改其操,禀轴不渝其忠,史谓“谦恭淳谨”,不愧斯言已矣。
何乔远:①溥立朝四十余年,恭慎谨畏,虽御史卒亦不敢慢,每议事决疑,舍巳从人,略无吝躁,与士奇、荣同心辅政,称东、西、南三杨,西杨玉质金相,通达国体,东杨挥斤游刃,遇事立断,而溥安贞履节,酿醴调羹,称曰南杨。 ②明兴二百余年,三杨、胡、解、蹇、夏之劳,能烂然于纪载矣。君子犹有不死其君之讥,浮沉居位,又有不免訾者。
焦竑: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张燧:国朝文极六曹,天造不论,夏蹇经纶悃愊,文皇北征,全国是属;三杨熙绩台省,坐臻太平,所谓代天之相也。
喻嘉才:杨文定四朝附凤,史称南杨器重...杨解元,狱十年而拜相公。
汪有典:呜呼!祸所从来,谁职其咎哉?方英宗即位之初,才九龄耳。王振不法,积非一日,三杨受顾命、辅幼主,防微杜渐,清君侧,奸事无有重于此者。帝既冲幼,仿韩魏公(韩琦)窜任守忠故事,必无中阻旁挠之患,势无有易于此者。又况太皇太后既知振奸,欲赐振死,乘此直陈其罪而捽而戮之,机更无有捷于此者,胡乃乞命养此大憝?当机立断,非所谓模稜者耶!遂使移碑毁祖宗之制,专政操生杀之权,箝制台谏,焚炙忠良。土木之变,几危社稷,谁秉国钧?谁生厉陛?世多称“三杨相业,为明之冠”,予特以为心薰禄位、志怵祸机,去鄙夫一间耳!虽有补苴,何足数哉?
张廷玉:①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濙、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 ②成祖时,士奇、荣与解缙等同直内阁,溥亦同为仁宗宫僚,而三人逮事四朝,为时耆硕。溥入阁虽后,德望相亚,是以明称贤相,必首三杨。均能原本儒术,通达事几,协力相资,靖共匪懈。史称房、杜持众美效之君,辅赞弥缝而藏诸用。又称姚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三杨其庶几乎。
汤鹏:自宋已降,名材硕德盛于有明,是故太祖功臣二十一,仁、宣致治以三杨,超然万夫之特也。
蔡东藩:①宣宗固不善筹边,而张辅、蹇义、夏原吉、三杨诸人,要亦不能辞其咎也...观此回乃知宣宗不得谓明,其臣亦不得谓良,宁特杨荣之足斥已哉? ②误国由来是贼臣,权阉构祸更逾伦。三杨甘作寒蝉侣,莫谓明廷尚有人。
钱基博:①太祖之世,运当开国,多峭健雄博之文。成祖而后,太平日久,为台阁凝容之作。作者递兴,皆冲融演迤,不矜才气;而泰和杨士奇名寓(以字行)、建安杨荣字勉仁、石首杨溥字弘济并世当国,历相仁宗、宣宗、英宗三朝,黼黻承平;中外翕然称三杨。 ②杨溥以弘识雅操骖驾三杨,而刻意遒古,力摹昌黎;而不以文名,其集亦不传。
白寿彝:也许是因为在仕途上长期受挫的缘故,杨溥与杨士奇和杨荣在性格处事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他在为人处事上有时显得过于谨慎,就连上朝时也总是低头循墙而行。但是像他那样已经取得了内阁重臣地位的人物,这种小心谨慎的举止,又给人一种老成稳重的感觉,更何况杨溥本人在律己方面又确实足以作为百官的楷模。...杨溥虽然是“三杨”中年龄最轻的一个,但却是在处事上最为老成的一个...在身处其境的政治斗争中,他似乎总是缺少那么一种敢于面对的勇气。他诚然是一位正人君子...这就是杨溥其人,他有甚多的律己,却缺少东、西杨那样鲜明的性格。他是一位正臣,却不是一位无可指摘的正臣。这一切在杨荣、杨士奇先后去世以后,就愈发变得明朗起来。所谓后进望轻,杨溥孤立,都不能解释他在朝的最后几年中王振专权的形成。所以当“土木之变”发生后,人们追思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有人会过激地起而争暴其短,认为他“依违中旨,酿成贼奄之祸”。这也许是过于苛求他了。
《剑桥中国明代史》:自从宣德帝在1426年登基以来,他们就在一起任职,而杨士奇和杨荣自永乐朝起,已为几代皇帝效过劳。他们都经验丰富,精明强干,掌握大权。
当年明月:他们是那个时代最为优秀的人物,且各有特长,不但有能力,而且有城府心计,历经四朝而不倒,堪称奇人。
杨溥为“台阁体”代表诗人之一,但他在“台阁体”诸位作家中诗名不显,对杨溥的诗历来评价不高 。清人朱彝尊说:“三杨位业并称,南杨诗名独不振。”明英宗时名臣李贤,在《杨文定公集序》中说:“观其所为文章,则辞惟达意而主于理,言必有补于世而不为无用之言,论必有合于道而不为无定之论,严重老成,有台阁之气象焉。”又说:“公之文章以事业而见重于世必矣,何以序为!”但今观杨溥之诗,疏朗雅淡,别有情致,在诗歌创作上也取得一定的成就 。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取其所作《承恩堂记》,分析了杨溥的写作特点是“刻意遒古”、“力摹昌黎(韩愈)”、“平实淡雅”,认为是“何李(何景明、李梦阳)之前轨也。”
杨溥工于书法,行、楷俱法赵孟頫。
杨溥喜好佛老,著有《禅玄显教编》,曾参与编修《明太宗实录》、《明宣宗实录》,另有《澹庵文稿》 、《文集》十二卷等。《续修四库全书》收录有《杨文定公诗集》,原书七卷,今余五卷,为明钞本。
《皇明经世文编》辑有《杨文定公奏疏》,录其奏一篇。
杨溥自幼聪慧过人,10多岁就精通诗对,常常妙语惊人。有一年,他父亲因一桩公案株连,被抓入县狱,亲友们都急无对策,杨溥便跑到县衙去向县官求情。县官见他年纪小,胆子却不小,口才又好,想试试他的才识,便出一上联要他对: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
这是一拆合字联,把繁体的“图”字拆成四个口字,又指明内外“口”字的关系。县官借此暗示,我乃一县之宰,主管万民,一切由我做主。杨溥明白县官的意思,当即对曰: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这下联对得确实巧妙。把繁体的“伞”字拆开,成5个“人”字,其中一个大“人”字遮着4个小“人”字,反映了5个“人”字之间的关系,既应对工整,又奉承了县官。县官听了十分高兴,随即答应杨溥的请求,把他父亲释放了。
杨溥执政时,他的儿子从家乡湖北到京来看望他。杨溥问儿子:“你一路过来,可听说哪个守令好吗?”儿子回答说:“儿从家乡来,路过江陵县,那个县的县令很不好。”杨溥问:“人们说了些什么?”儿子说:“就是对我的招待太马虎简单,他是天台县的范理。”杨溥默默地记住了这个名字。不久就向皇帝推荐,将范理提升为德安府知府。范理上任以后,为政有方,得到百姓称颂。后升任贵州左布政使。有人劝范理当该写信感谢杨溥,范理说:“宰相替朝廷用人,不是私理,为什么要道谢?”最终未写一信。等到杨溥去世后,范理才哭着祭奠他,来感谢他的知人之明。 《玉堂丛语》、《先进遗风》、《正经》等书均载此事。
杨溥乡试时,湖广考官胡俨看到杨溥的文章,非常惊异,在其上题写道:“此文作者必能为董子(董仲舒)之正言,而不为公孙(公孙弘)之阿曲。”世人都认为他知人。 其后胡俨位居国子祭酒,而杨溥已身居高位,但他却终生对胡俨行门生礼,胡俨也安然接受,二人都受到时人的敬重。
<table log-set-param="\"table_view\"" class="\"table-view">
( 家族成员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本名杨溥
别称杨文定、杨石首
字号字弘济;号澹庵
所处时代明代
民族族群明人(汉族)
出生地湖广石首(今湖北石首)
出生时间1372年
去世时间1446年8月6日
主要作品《杨文定集》
主要成就历仕四朝,尽心辅佐
官职少保兼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
谥号文定
地位“三杨”之“南杨”
人物生平
东宫僚佐
洪武五年(1372年),杨溥出生在湖广石首。他与杨荣同为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授翰林编修。永乐初年,杨溥任太子洗马,成为皇太子朱高炽的东宫僚属。太子有一次读《汉书》,称赞张释之有贤才。杨溥说:“张释之诚然有贤才,但如果不是汉文帝宽厚仁爱,他也无法施展他的抱负。”于是摘取汉文帝的事迹,分类编好,献给太子。太子非常高兴。不久,杨溥因亲丧回家守孝。当时太子监国,便强令他回南京任职。
诏狱十年
永乐十二年(1414年)闰九月,成祖北征回师,朱高炽遣使迎驾稍迟,汉王朱高煦乘机进谮,成祖一怒之下,下令将东宫官属全部逮治下狱。这成为继解缙入狱后,立储之争中的第二场大事变。当时只有兵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金忠因系成祖“靖难”旧人而幸未被祸。金忠是个敢于仗义执言的人,他不顾触怒成祖,以身家性命力保太子,才使太子未遭废罢,但是作为东宫宫僚的杨溥、黄淮等人却因此事件而被关入诏狱在狱中,家人供应的食物多次断绝,而成祖的心意也不可预测,随时都有可能死去。但杨溥却更加勤奋读书,从不间断。狱中十年,他把经书史籍通读了好几遍。
仕途高升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杨溥获释出狱,仁宗即位后的第三天,杨溥被授官翰林学士。他曾秘密上书议论政事,仁宗对他加以褒奖,赐给钞币。后来,皇上想到由于自己的缘故而使杨溥久困狱中,更特别同情他。
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在思善门左侧建弘文阁,在群臣中选择有才学、品行好的人入阁值班。杨士奇推荐侍讲王进、儒士陈继,蹇义推荐学录杨敬、训导何澄。仁宗授予陈继博士,杨敬编修,何澄为给事中,每天到阁中值班。又命杨溥掌管阁事,并亲自授予他阁印,说:“朕把爱卿留在左右使用,不仅只是为了学问,还想广泛了解民情,以有助于治理国家。你有什么建议要报告,可以密封后上呈。”不久升为太常寺卿,仍兼旧职。数月之间,连授三职,足见仁宗对于杨溥的关切之心。
同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罢设弘文阁,把杨溥召入内阁,与杨士奇、杨荣等人共同主管枢机事务。四年后,因母亲去世辞职,守孝期满后又出来任职。宣德九年(1434年)升任礼部尚书,仍以学士衔在内阁当值。
三杨当国
宣德十年(1435年),宣宗驾崩,由太子朱祁镇(明英宗)即位。英宗刚即位不久,杨溥与杨士奇、杨荣请求开设讲经筵,一定要预先选好几位学识平正、言行端正谨严、老成而识大体的人来担任讲官。又请求慎重选择在宫中朝夕侍从皇上的内臣。张太皇太后(诚孝张皇后)非常高兴。一天,太后在便殿落座,英宗面西站立,召英国公张辅和杨士奇、杨荣、杨溥、礼部尚书胡濙入内,太后对他们说:“你们都是老臣了,现在皇上年幼,望你们同心协力,共同维护国家的安定。”张太后将这五位老臣作为了正统政治的核心。太后又特意召杨溥上前,说:“仁宗皇帝念卿忠诚,多次发出叹息,不想今天还能见到你。”杨溥感动而流泪,太后也流泪,左右的人也都很悲伤。当初,仁宗做太子时,受到诬陷,东宫属官许多死于诏狱之中,杨溥和黄淮一关就是十年,几次差点死去。仁宗常常在宫中惦念他们,太后对他们也一直很同情,所以才对杨溥说了这番话。太后又对英宗说:“这五位大臣,经过三朝皇帝的选任,足以辅佐后人。皇帝政事繁忙,应当与这五位共同商议。”
正统三年(1438年),《明宣宗实录》修成,杨溥升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杨溥比杨士奇、杨荣晚二十年入阁,到此于是与他们并列。
孤立无助
正统六年(1441年),杨溥回乡扫墓,不久回京。 此后杨士奇、杨荣相继去世(分别在1444年及1440年),在内阁的马愉、高谷、曹鼐都是后进之人,名望不高。杨溥独木难支,权宦王振便开始进一步专权用事。 晚年时,杨溥屡因年迈请辞,但都未获准许。
身后议论
正统十一年(1446年)七月十四日(8月6日) ,杨溥逝世,终年七十五岁。英宗为他辍朝一日,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定” 。授予他的孙子杨寿为尚宝司丞。十二月二十七日,杨溥归葬故乡。
正统十四年(1449年),王振引导英宗北征,结果在土木堡陷入包围,遭遇惨败(即“土木之变”)。时人因而怀念“三杨”,认为如果他们还在,不会发生这样的结局,但后起者却争相揭露他们的短处,认为由于他们违心执行中旨,终于酿成了宦官为患的祸害。
主要成就
明英宗正统初年时,太皇太后张氏(诚孝张皇后)委任杨溥等五大臣当政,而杨溥等也自信,敢于侃侃致议,虽年老而忧国之心不衰。由于有太皇太后的掌舵,张辅和“三杨”等五大臣的合力辅政,而宦官王振也尚未专横,故当时各级政权机构的运作还比较有章法,全国各地的秩序也相对稳定,内外臣民一致称赞“三杨”。 后人将正统初年朝政清明的现象,都归功于杨溥等人。
人物评价
总评
杨溥朴实正直,廉洁好静,没有城府。个性恭敬谨慎,每次上朝,都顺着墙跟走。即使对隶属小官,也不敢怠慢。 大臣们论事时争辩不下,有的甚至口出秽言,杨溥却平心静气地处理,大臣们为之叹服。当时人们说杨士奇有学者风范、杨荣有才干见识、杨溥有高尚的品德,这些都是别人比不上的,史称其“安贞履节,酿醴调羹” 。 时人以府第所在的方位称杨士奇为“西杨”、杨荣为“东杨”,而杨溥曾自称自己的郡望是南郡,所以被称为“南杨”。
历代评价
胡俨:①初学小子当退避三舍,老夫亦让一头地。 ②立玉阶方寸地,必能为董子之正言,而不效公孙弘之阿。
诚孝张皇后:①仁宗皇帝念卿忠,屡加叹息,不意今尚见卿。 ②此五臣,三朝简任,俾辅后人。皇帝万几,宜与五臣共计。
杨士奇:①古称凡涉难者,其知必明,今杨溥其庶几。 ②弘济为人忠厚恻怛,爱人以德,凡所与处,必辅之于道,不肯苟且阿循,盖非独于馀有切磨之益,朋友资益之者,盖多也。
陈循:宣德正统间,士大夫论馆阁中三达尊威备者,必曰三杨...公可谓之衰荣始终者矣,则夫士大夫论其与士奇勉仁无间彼此非欤。
彭时:当是时,以文学显用者,有三杨公焉...登名进士,列官翰苑。在宣德中,入侍禁庭,备顾问者十载。名德浸浸乎彰闻。迨正统初,遂与泰和杨文贞、建安杨文敏二公同居内阁,协心匡辅,并列三孤之位。一时功名事业煊赫盛大。屹然为朝廷之表仪,缙绅之冠冕,天下人望咸归重焉。其后,二杨公没,公岿然独存。年益久而望益重。士大夫有得其诗文者,莫不藏弆以为荣。公亦乐于应人之求,肆笔成章,皆和平雅正之言,其视务工巧以悦人者远矣,何也?盖其资禀之异,涵养之深,所处者高位,所际者盛时。心和而志乐气充,而才赡宜其发于言者。温厚疏畅而不雕刻,平易正大而不险怪。雍雍乎足以鸣。国家之盛,岂偶然哉?
孙继宗:溥在内阁,与士奇、荣皆杨姓,时号“三杨”。三人者各有所长,士奇有学行,荣有才识,溥有雅操,天下引领望焉。溥尤谦恭小心,趋朝循墙而走。儒之淳谨者也。
彭韶:江汉炳灵,以发文明。早居馆阁,晚践孤卿。惩艾思奋,处困而亨。谦虚好学,保泰以贞。老成体国,蓍龟典刑。东里建安,叅合成名。二十馀年,光辅太平。
吴宽:今世称名臣,必曰“三杨”。
王慎中:某生也晚,窃闻长者之论,由高帝文皇以后称相业者,莫盛于三杨。
郑晓:文定中更险难,比入内阁,迟二杨者二十三年,复还弘文,再入内阁,昭皇后临朝,与民休息,四海晏然,皆其力也。
唐枢:①以文学润饰太平,大制作咸出其手。...公为人谦雅,无大小,无敢慢。 ②论本朝人物,至三杨、黄、夏诸君子,辄举手加额,见名臣像不能不敛容,有而信决,善恶之机挺乎自树,岂不伟耶? ③自正统前,三杨硕贤,继世迪德,海内晏安,人相忘于治平之间。
雷礼:系狱不改其操,禀轴不渝其忠,史谓“谦恭淳谨”,不愧斯言已矣。
何乔远:①溥立朝四十余年,恭慎谨畏,虽御史卒亦不敢慢,每议事决疑,舍巳从人,略无吝躁,与士奇、荣同心辅政,称东、西、南三杨,西杨玉质金相,通达国体,东杨挥斤游刃,遇事立断,而溥安贞履节,酿醴调羹,称曰南杨。 ②明兴二百余年,三杨、胡、解、蹇、夏之劳,能烂然于纪载矣。君子犹有不死其君之讥,浮沉居位,又有不免訾者。
焦竑: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张燧:国朝文极六曹,天造不论,夏蹇经纶悃愊,文皇北征,全国是属;三杨熙绩台省,坐臻太平,所谓代天之相也。
喻嘉才:杨文定四朝附凤,史称南杨器重...杨解元,狱十年而拜相公。
汪有典:呜呼!祸所从来,谁职其咎哉?方英宗即位之初,才九龄耳。王振不法,积非一日,三杨受顾命、辅幼主,防微杜渐,清君侧,奸事无有重于此者。帝既冲幼,仿韩魏公(韩琦)窜任守忠故事,必无中阻旁挠之患,势无有易于此者。又况太皇太后既知振奸,欲赐振死,乘此直陈其罪而捽而戮之,机更无有捷于此者,胡乃乞命养此大憝?当机立断,非所谓模稜者耶!遂使移碑毁祖宗之制,专政操生杀之权,箝制台谏,焚炙忠良。土木之变,几危社稷,谁秉国钧?谁生厉陛?世多称“三杨相业,为明之冠”,予特以为心薰禄位、志怵祸机,去鄙夫一间耳!虽有补苴,何足数哉?
张廷玉:①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濙、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 ②成祖时,士奇、荣与解缙等同直内阁,溥亦同为仁宗宫僚,而三人逮事四朝,为时耆硕。溥入阁虽后,德望相亚,是以明称贤相,必首三杨。均能原本儒术,通达事几,协力相资,靖共匪懈。史称房、杜持众美效之君,辅赞弥缝而藏诸用。又称姚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三杨其庶几乎。
汤鹏:自宋已降,名材硕德盛于有明,是故太祖功臣二十一,仁、宣致治以三杨,超然万夫之特也。
蔡东藩:①宣宗固不善筹边,而张辅、蹇义、夏原吉、三杨诸人,要亦不能辞其咎也...观此回乃知宣宗不得谓明,其臣亦不得谓良,宁特杨荣之足斥已哉? ②误国由来是贼臣,权阉构祸更逾伦。三杨甘作寒蝉侣,莫谓明廷尚有人。
钱基博:①太祖之世,运当开国,多峭健雄博之文。成祖而后,太平日久,为台阁凝容之作。作者递兴,皆冲融演迤,不矜才气;而泰和杨士奇名寓(以字行)、建安杨荣字勉仁、石首杨溥字弘济并世当国,历相仁宗、宣宗、英宗三朝,黼黻承平;中外翕然称三杨。 ②杨溥以弘识雅操骖驾三杨,而刻意遒古,力摹昌黎;而不以文名,其集亦不传。
白寿彝:也许是因为在仕途上长期受挫的缘故,杨溥与杨士奇和杨荣在性格处事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他在为人处事上有时显得过于谨慎,就连上朝时也总是低头循墙而行。但是像他那样已经取得了内阁重臣地位的人物,这种小心谨慎的举止,又给人一种老成稳重的感觉,更何况杨溥本人在律己方面又确实足以作为百官的楷模。...杨溥虽然是“三杨”中年龄最轻的一个,但却是在处事上最为老成的一个...在身处其境的政治斗争中,他似乎总是缺少那么一种敢于面对的勇气。他诚然是一位正人君子...这就是杨溥其人,他有甚多的律己,却缺少东、西杨那样鲜明的性格。他是一位正臣,却不是一位无可指摘的正臣。这一切在杨荣、杨士奇先后去世以后,就愈发变得明朗起来。所谓后进望轻,杨溥孤立,都不能解释他在朝的最后几年中王振专权的形成。所以当“土木之变”发生后,人们追思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有人会过激地起而争暴其短,认为他“依违中旨,酿成贼奄之祸”。这也许是过于苛求他了。
《剑桥中国明代史》:自从宣德帝在1426年登基以来,他们就在一起任职,而杨士奇和杨荣自永乐朝起,已为几代皇帝效过劳。他们都经验丰富,精明强干,掌握大权。
当年明月:他们是那个时代最为优秀的人物,且各有特长,不但有能力,而且有城府心计,历经四朝而不倒,堪称奇人。
艺术造诣
文学
杨溥为“台阁体”代表诗人之一,但他在“台阁体”诸位作家中诗名不显,对杨溥的诗历来评价不高 。清人朱彝尊说:“三杨位业并称,南杨诗名独不振。”明英宗时名臣李贤,在《杨文定公集序》中说:“观其所为文章,则辞惟达意而主于理,言必有补于世而不为无用之言,论必有合于道而不为无定之论,严重老成,有台阁之气象焉。”又说:“公之文章以事业而见重于世必矣,何以序为!”但今观杨溥之诗,疏朗雅淡,别有情致,在诗歌创作上也取得一定的成就 。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取其所作《承恩堂记》,分析了杨溥的写作特点是“刻意遒古”、“力摹昌黎(韩愈)”、“平实淡雅”,认为是“何李(何景明、李梦阳)之前轨也。”
书法
杨溥工于书法,行、楷俱法赵孟頫。
个人作品
杨溥喜好佛老,著有《禅玄显教编》,曾参与编修《明太宗实录》、《明宣宗实录》,另有《澹庵文稿》 、《文集》十二卷等。《续修四库全书》收录有《杨文定公诗集》,原书七卷,今余五卷,为明钞本。
《皇明经世文编》辑有《杨文定公奏疏》,录其奏一篇。
趣闻轶事
应对救父
杨溥自幼聪慧过人,10多岁就精通诗对,常常妙语惊人。有一年,他父亲因一桩公案株连,被抓入县狱,亲友们都急无对策,杨溥便跑到县衙去向县官求情。县官见他年纪小,胆子却不小,口才又好,想试试他的才识,便出一上联要他对: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
这是一拆合字联,把繁体的“图”字拆成四个口字,又指明内外“口”字的关系。县官借此暗示,我乃一县之宰,主管万民,一切由我做主。
杨溥明白县官的意思,当即对曰: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这下联对得确实巧妙。把繁体的“伞”字拆开,成5个“人”字,其中一个大“人”字遮着4个小“人”字,反映了5个“人”字之间的关系,既应对工整,又奉承了县官。县官听了十分高兴,随即答应杨溥的请求,把他父亲释放了。
杨溥荐贤
杨溥执政时,他的儿子从家乡湖北到京来看望他。杨溥问儿子:“你一路过来,可听说哪个守令好吗?”儿子回答说:“儿从家乡来,路过江陵县,那个县的县令很不好。”杨溥问:“人们说了些什么?”儿子说:“就是对我的招待太马虎简单,他是天台县的范理。”杨溥默默地记住了这个名字。不久就向皇帝推荐,将范理提升为德安府知府。范理上任以后,为政有方,得到百姓称颂。后升任贵州左布政使。有人劝范理当该写信感谢杨溥,范理说:“宰相替朝廷用人,不是私理,为什么要道谢?”最终未写一信。等到杨溥去世后,范理才哭着祭奠他,来感谢他的知人之明。 《玉堂丛语》、《先进遗风》、《正经》等书均载此事。
谦恭尊师
杨溥乡试时,湖广考官胡俨看到杨溥的文章,非常惊异,在其上题写道:“此文作者必能为董子(董仲舒)之正言,而不为公孙(公孙弘)之阿曲。”世人都认为他知人。 其后胡俨位居国子祭酒,而杨溥已身居高位,但他却终生对胡俨行门生礼,胡俨也安然接受,二人都受到时人的敬重。
家族成员
<table log-set-param="\"table_view\"" class="\"table-view">
( 家族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