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哈尔滨市 [切换城市]
本名祝丹卿
字号号毅丞
出生时间1871年6月11日
去世时间1939年
主要作品《江阴县续志》
主要成就清末举办各类学堂
祝丹卿(1871--1939),名廷华。
1871年6月11日生于城内刘伶巷望族世家。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进士,选为吏部文选司主事,因目睹清廷腐败,仅半年即以祖母病乞归。辛亥革命前参加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夏,江阴同盟会分部成立,任分部部长,致力于兴办地方实业和文教事业。清末与吴汀鹭等集资创办华澄染织公司,1908年参与筹办利用纱厂。在刘伶巷购地20亩,建造亭台阁榭、假山曲水俱全的祝氏怡园,成为邑人游乐之所。清末举办各类学堂。1917年协纂《江阴县续志》。1925年创建征存学院(后改为中学)。出资数万元,搜集整理本邑自唐至清数百家诗作,其墨迹在江浙一带多有流传,江阴中山公园题额及孙中山先生纪念塔碑文均为其所书。1937年,举家避居苏北泰州,日伪威胁利诱,要他返澄主持"维持会",均遭严词拒绝。1939年5月母病故,因悲哀过度于6月13日去世。
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澄江祝氏明代嘉靖年间由安徽婺源(今属江西省)迁来江阴,以经营药材为生。祝氏在经商的同时,也出了一些读书人。如乾隆间祝百十是举人,弟祝百五是府学岁贡,两人都有诗文集传世,祝纯嘏是秀才,号野史氏,有《孤忠后录》等著作。祝丹卿虽然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到他父亲祝鼎元时,家道已经中落。祝鼎元字鹤修,贡生出身,虽然是个五品衔的候选府经历,可能未能补到官,生活靠外祖父家接济。祝丹卿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在老师章恂斋的指导下,13岁读完经书,19岁考中秀才,便开馆授徒,以收入补贴家用。
光绪二十八年(1902),祝丹卿乡试考中举人,第二年联捷进士,此时,他已32岁。登科之后,他被任命为吏部文选司主事兼验封司行走。20世纪初,正值甲午战争战败,戊戌变法破产,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境地。祝丹卿目睹清廷无能,深感不满,在北京仅住了半年,便以祖母生病为由告假回江阴。不久,祖母因病去世,祝丹卿便在籍守制,短暂的仕途生涯便告一段落。
江阴盛产蚕茧和棉花,农家土纺土织较为普遍。祝丹卿回到江阴后,同黄葆森等合伙开设祝保丰茧行和祝保丰布庄。1905年,吴汀鹭、祝丹卿、韩燮安、夏桂清等集资9000银元,在江阴无锡街唐公祠开办华澄布厂,祝丹卿任副董事长。华澄布厂率先采用经过革新的拉梭织布机替代过去两手投梭的老式织布机。稍后又引进新式的纺织机,布幅宽度从原来的9寸拓宽至2尺,织出的布匹花式品种增多,当时,华澄厂生产的“芦菲格”、“提花布”、“条格布”等布匹远销北方诸省,大大抵制了洋布的进口。由于产品畅销,华澄布厂生产不断发展,由原城区一个厂扩大到城乡7个厂。
江阴是江苏的产棉区之一,有了织布厂,没有纱厂,所用棉纱,都由外埠纱厂来江阴购去棉花,轧花纺纱,再转售给江阴的布厂。为此,祝丹卿、吴汀鹭等商议自办纱厂。经过协商,由苏州苏纶纱厂厂主严荫庭加上严子萱、严蟾香、严惠人,连同汤国生、洪少甫、章田禄、吴汀鹭共9人投资白银30万两,在江阴北门永定坝德成堆栈,拍地40亩,1906年动工,1908年厂房陆续完成,向英国订购安装以阿萨利斯为主的纺纱机器,1910年投入生产,定名为江阴利用纱厂,商标为九狮牌。投产后,由于管理不善,产品质次价高,企业出现巨额亏损,大股东严荫庭自缢厂中,企业陷于困境。经股东会决定,将利用纱厂租赁给苏州厚生公司王家禄经营,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棉纱销势转旺,3年即获利50万两。1915年租赁期满,利用纱厂董事会决定,增资改组,收回自办。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们先在利用纱厂老股东中增资白银36万两。另一方面,由祝丹卿出面,和当时有意投资于纱厂事宜的旅沪颜料巨商薛醴泉联系,薛投资36万两,两方共增资白银72万两。利用纱厂股份有限公司改组,选薛醴泉为董事长,聘钱以湘为总经理,增聘祝丹卿为协理,纱锭增至17480枚。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参战国商人均被召回国参战,给我国民族工业带来发展机会,利用纱厂增产的棉纱,市场上供不应求,企业利润丰厚,3年获利白银300万两。股东分红,祝丹卿获12万两。祝丹卿于1913年和祝梦熊、赵兰庭在刘伶巷合资开办同丰布厂,设脚踏布机20多台。不久,黄葆森参加,更名为同丰葆记布厂。1918年起由祝丹卿独资经营,更名为裕澄布厂,后不断增资,鼎盛时期设布机800多台,规模上仅次于华澄布厂。
祝丹卿在刘伶巷底购地20亩,兴建精致的私人园林一座,名曰怡园。该园精心设计,凿地叠石,广植花木,绕以亭榭,回环曲折,幽雅别致,引人入胜。祝丹卿在园内特地为母亲建颐春阁。祝丹卿曾经陪同母亲游览杭州,母亲对西湖美景三潭印月赞不绝口。回到江阴后,怡园建设已颇具规模。祝丹卿召来匠人,嘱咐在园与静观轩相对处建一楼阁,起名颐春阁,有养老、欢度晚年之意,又借寓寸草春晖、报效养育之恩之意。唐文治为颐春阁撰联:
三潭烟景畅慈怀,满园春晖,花好月圆人寿;
一角江城居胜地,几畦秋色,诗情画意书声。
怡园内还设有旅社、剧场、菜馆、茶室以及豢养珍奇动物处所等设施,向游人开放,为当地民众增添了一处游览之所。每年的亏损,由他个人负责补贴。当地民众把怡园称为祝家花园。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怡园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江阴地处长江南岸,沿江拥有大量滩地,祝丹卿效仿南通张謇大力兴办垦殖事业,先后创办鼎丰、厚德、福利、福江等公司。1919年,鼎丰垦殖公司集资50万元,先后投资段山北夹滩地20多万亩,筑坝围田8万多亩。1922年,福利垦殖公司又集款在段山南夹筑坝近1公里,几经曲折,坝成以后使常阴沙与东兴沙并岸,并逐渐向东发展。福江垦殖公司先后围垦澄东沿江双山、拦门、常阴等大量滩田,使长江岸线北移。祝丹卿还经营过典当业,他曾与武进盛宣怀共同投资,在南城内南锁巷开办源大典当。
宣统三年(1911),各地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兴起,祝丹卿秘密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革命组织,当年11月8日,江阴民众响应武昌起义,宣告光复。1912年夏,祝丹卿就任江阴同盟会分部部长。不久,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他担任国民党江阴支部理事长。10月9日,孙中山先生从上海乘联鲸舰来江阴视察黄山炮台,祝丹卿以国民党江阴支部理事长的身份,同江阴县知事洪钟、江阴商会总理事吴汀鹭等在黄山炮台欢迎。后来,在江阴城内城隍庙桐梓厅聆听了孙中山先生关于开发和建设江阴的讲话。
祝丹卿致力于发展工商实业的同时,还倾力关注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光绪三十三年(1907)起,他担任江阴县的劝学所所长,地方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都由劝学所出面设法筹措解决。劝学所长的位子上他坐了16年,不辞辛苦地团结同仁,多方筹措资金,为办好学校尽心竭力。祝丹卿还先后兼任礼延学堂堂长、县师范传习所所长、县教育会会长及南菁中学校董等职。
上世纪20年代,祝丹卿已年过半百,还致力于创办征存中学。当时,江阴城仅有南菁、县中、励实三所中学,不能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祝丹卿征得吴汀鹭、吴增甲、钱以湘、薛醴泉等人的支持,集资7万多元,在城南巽阁基废址购地,仿照原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校长唐文治在无锡创办的具有大专水平的国学专修学校模式,创办江阴征存学院。建造了教学楼、宿舍楼、礼堂、办公室及教职员工宿舍,并辟有面积为10多亩的操场。1925年招收了国学专修班(大专)1个班,附设两个初中班。章崇治任征存学院院长,吴鼐任初中部主任。一年后,国学专修班并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将征存学院改称为私立征存中学。祝丹卿是该校的发起人、创办者。1931年秋,由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立案。1932年秋增设高中。1934年春,由祝丹卿次子祝铨寿担任征存中学校长。1937年日寇侵华,征存中学停办。
祝丹卿还十分重视江阴地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无论是申港季札墓、君山春申君墓,还是文庙、学政衙署和寿山花园,他无不一一予以关注,到实地观览、勘察,建议当局采取措施加以保护。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学政衙署裁撤,他力主将学政衙署后花园开放,让市民游览,易名“寿山花园”。后来,为纪念1912年孙中山先生来江阴视察,寿山花园于1925年改名为中山公园,祝丹卿特为之题额。后南菁、励实中学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筹资建造纪念塔时,祝丹卿又挥笔写了“孙中山先生纪念塔”8个大字。1933年,祝丹卿前往顾山红豆村,观赏历尽沧桑千年古木红豆树,他了解到,红豆树下周姓村民已经几代无偿看管这棵古木,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十里青山偶然树;万象红豆有几枝”的对联。
1924年,祝丹卿在城南怡园创立诗社,取陶渊明之姓,名曰陶社。江阴名士谢鼎镕、吴立愚、陈沤公、章松庵、章钟祚、章国华、曹家达、钱葵、沙志衔、唐鸣凤、曹纶香、周维翰及祝丹卿胞弟祝延瑞等50多人入社,祝丹卿任社长。祝氏办陶社的宗旨,主要是编印《江阴先哲遗书》,同时还举行文人吟咏酬唱活动,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江阴先哲遗书》,由谢鼎镕辑,1934年陶社木活字排印本,计有4种:清章诒燕撰《读史诤言》4卷、清曹禾撰《未庵初集》4卷、明夏树芳撰《奇姓通》14卷、《二介诗钞》(包括明黄毓祺撰《黄介子诗钞》4卷首1卷、清李寄撰《李介之诗钞》4卷首1卷)。
陶社社友在平时推敲佳句,竞相唱和。每年冬夏两季,都要举行诗会,社友轮流作东。值社者不拘格律,先吟成诗若干首,在宴会时征和。和者多以次韵步韵为诗,有时亦拈字选韵或命题为诗。每逢诗会,祝丹卿总要即席赋诗,谢鼎镕则以次韵相和,往往一叠再叠,甚至三、四叠,而诗意并不雷同和重复。陶社诗会有了影响,邻近县兄弟诗社也派人来澄联吟,叠韵唱和,尽欢而散。
1933年,著名学者陈衍(石遗老人)住在苏州,应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唐文治之聘,每星期都要来无锡讲课。祝丹卿与陈衍相识,赴苏州聘陈衍为陶社名誉会长,陈衍欣然应允。陈衍应约来到江阴怡园多次,诗诵高会,盛极一时。后陈衍辑《石遗室诗话》及《续石遗室诗话》时,祝丹卿及陶社社友的诗作亦有收辑在内。
记录陶社社友诗文创作盛况的文献,可见谢鼎镕辑《陶社丛编》民国排印本。甲集有:祝廷华《怡园剩稿》1卷、曹家达《气听斋诗文零拾》1卷、陈宗彝《沤公遗稿》2卷。乙集有:谢鼎镕辑《冶庵文钞》2卷、《诗钞》1卷、陈名珂《文无馆诗钞》2卷,《词钞》1卷。丙集有:《愚公修禊集》1卷、《槟榔浴佛集》1卷、《展重五集》1卷、《延陵挂剑集》1卷、《展重九集》1卷、《消寒集》1卷、《难老集》1卷、《赏荷酬唱集》1卷、《借中秋集》1卷、《聚星酬唱集》1卷、《陶社诗钟选》1卷。
祝丹卿致力于江阴乡邦文献的整理和传承,嘉惠治学的一个重要工程是刊印《江上诗钞》。《江上诗钞》是清咸丰年间顾季慈编纂的一部江阴地方历代诗歌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上起唐代,下至清道光朝,成书176卷,诗作者为859人,诗歌作品1.7万首。由于《江上诗钞》卷帙浩繁,顾季慈财力有限,不能刻印成书,只有稿本收藏于家。1930年,祝丹卿从顾氏后人顾骧瑶处购得《江上诗钞》稿本,便倡议由陶社刊印此书,委托谢鼎镕主持编辑和总校工作。谢鼎镕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检地方文献,着手对《江上诗钞》所收作品进行增补,分为补编和续编两部分。补编为清咸丰朝以前的江阴人诗作,计录诗人169家,成《江上诗钞补》11卷,与《江上诗钞》先后付印。《江上诗钞》续编辑录咸丰至清末江阴人诗作,这项工作由谢氏大致完成而未及刊印。
《江上诗钞》的刊印工作,因主要筹款人钱翰五去世,主要款项由祝丹卿一人负担,造成经费困难,加上国难当头,时局动荡,刊印工作几乎停顿。为筹集《江上诗钞》刊印缺款,祝丹卿专程赴上海,向同乡募捐,争取经费支持。祝丹卿的诚意,得到了同乡薛淦生兄弟、奚萼衔叔侄、葛凤池、刘善斋、崔福庄、夏季瑜、朱少鸿、程厚坤等解囊相助。经过努力,《江上诗钞》175卷,《江上诗钞补》11卷,于1933年春刊印完毕,终于使这部珍贵的文献得以流传于世。民国学者夏孙桐赞誉《江上诗钞》刊印之事:“延陵旧乡,千余年来,名卿硕儒,文人逸士,同留光气于斯编。从此传布人间,有功于一邑甚巨。昔顾侠君选《元诗》成,梦衣冠而拜者甚众。不独(顾)心求先生编辑盛心,宜有此感应;诸君印行之功,与编辑之功同垂不朽矣。”
抗日战争爆发,江阴沦陷,怡园大批印好未及装订的《江上诗钞》散页和多年求觅的来的孤本、手稿,悉数散失。当时,祝丹卿正避寇泰州,听到这个消息,心如刀割,流着泪悲愤地说:“印刷这些书,是想把江阴先哲的遗泽保留下来,传之后世,现在这些珍藏的孤本遗墨在我手中毁灭,我成了江阴的罪人,将何以对先哲和后代啊!”
江阴敌伪政权曾多方托人请祝丹卿回江阴主持维持会工作,都遭到严词拒绝。一次,日寇驻江阴的宪兵队长特地写了亲笔信,派人到泰州去请祝丹卿,同时威胁,如果不回江阴,全部家产都保不住。祝丹卿将上门的汉奸痛骂一顿,坚持不回江阴。果然,日寇将江阴怡园住宅建筑及文物等毁掠一空。
1939年,祝丹卿避居泰州的第三年,老母亲病逝,祝丹卿由于悲哀过度,一个多月后,也就是1939年7月29日(农历六月十三日)去世,终年69岁。唐文治先生闻耗,为祝丹卿撰写了墓志铭,铭曰:
霹雳震空开天门,万灵陟降纷如云。
巫阳筮收招君魂,泬诚渺精叩帝阍。
帝曰:维君孝,泪血斓斑渍萱草。
帝曰:维君忠,舍生取义答苍穹。
吹笙箫兮扬素旌,君魂毅兮伶白群。
君山嶫嶫松青青,斗酒百篇浩然吟。
胡期飞鸟遗之孽,忧国苌弘嗟化碧。
怒发冲冠恨未灭,白衣壮士眥欲裂。
为彼浊流作玉雪,万古光芒永皎洁。
睢阳威严庙奕奕,妖氛灾沴扫刮绝。
砉然长啸海山秋,哀江南兮天地愁。
豪气凌云谁与俦,我独铭君洒九幽。
祝丹卿已于1949年冬归葬江阴花山张家湾祖茔。他有4个儿子,分别为:篯寿、铨寿、枢寿、民寿。次子祝铨寿曾任江阴征存中学校长、上海省吾中校长,建国后任江阴县政协副主席、副县长。3子祝枢寿,字震宇,为台湾空军文职少将。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本名祝丹卿
字号号毅丞
出生时间1871年6月11日
去世时间1939年
主要作品《江阴县续志》
主要成就清末举办各类学堂
简介
祝丹卿(1871--1939),名廷华。
1871年6月11日生于城内刘伶巷望族世家。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进士,选为吏部文选司主事,因目睹清廷腐败,仅半年即以祖母病乞归。辛亥革命前参加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夏,江阴同盟会分部成立,任分部部长,致力于兴办地方实业和文教事业。清末与吴汀鹭等集资创办华澄染织公司,1908年参与筹办利用纱厂。在刘伶巷购地20亩,建造亭台阁榭、假山曲水俱全的祝氏怡园,成为邑人游乐之所。清末举办各类学堂。1917年协纂《江阴县续志》。1925年创建征存学院(后改为中学)。出资数万元,搜集整理本邑自唐至清数百家诗作,其墨迹在江浙一带多有流传,江阴中山公园题额及孙中山先生纪念塔碑文均为其所书。1937年,举家避居苏北泰州,日伪威胁利诱,要他返澄主持"维持会",均遭严词拒绝。1939年5月母病故,因悲哀过度于6月13日去世。
生平
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澄江祝氏明代嘉靖年间由安徽婺源(今属江西省)迁来江阴,以经营药材为生。祝氏在经商的同时,也出了一些读书人。如乾隆间祝百十是举人,弟祝百五是府学岁贡,两人都有诗文集传世,祝纯嘏是秀才,号野史氏,有《孤忠后录》等著作。祝丹卿虽然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到他父亲祝鼎元时,家道已经中落。祝鼎元字鹤修,贡生出身,虽然是个五品衔的候选府经历,可能未能补到官,生活靠外祖父家接济。祝丹卿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在老师章恂斋的指导下,13岁读完经书,19岁考中秀才,便开馆授徒,以收入补贴家用。
光绪二十八年(1902),祝丹卿乡试考中举人,第二年联捷进士,此时,他已32岁。登科之后,他被任命为吏部文选司主事兼验封司行走。20世纪初,正值甲午战争战败,戊戌变法破产,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境地。祝丹卿目睹清廷无能,深感不满,在北京仅住了半年,便以祖母生病为由告假回江阴。不久,祖母因病去世,祝丹卿便在籍守制,短暂的仕途生涯便告一段落。
江阴盛产蚕茧和棉花,农家土纺土织较为普遍。祝丹卿回到江阴后,同黄葆森等合伙开设祝保丰茧行和祝保丰布庄。1905年,吴汀鹭、祝丹卿、韩燮安、夏桂清等集资9000银元,在江阴无锡街唐公祠开办华澄布厂,祝丹卿任副董事长。华澄布厂率先采用经过革新的拉梭织布机替代过去两手投梭的老式织布机。稍后又引进新式的纺织机,布幅宽度从原来的9寸拓宽至2尺,织出的布匹花式品种增多,当时,华澄厂生产的“芦菲格”、“提花布”、“条格布”等布匹远销北方诸省,大大抵制了洋布的进口。由于产品畅销,华澄布厂生产不断发展,由原城区一个厂扩大到城乡7个厂。
江阴是江苏的产棉区之一,有了织布厂,没有纱厂,所用棉纱,都由外埠纱厂来江阴购去棉花,轧花纺纱,再转售给江阴的布厂。为此,祝丹卿、吴汀鹭等商议自办纱厂。经过协商,由苏州苏纶纱厂厂主严荫庭加上严子萱、严蟾香、严惠人,连同汤国生、洪少甫、章田禄、吴汀鹭共9人投资白银30万两,在江阴北门永定坝德成堆栈,拍地40亩,1906年动工,1908年厂房陆续完成,向英国订购安装以阿萨利斯为主的纺纱机器,1910年投入生产,定名为江阴利用纱厂,商标为九狮牌。投产后,由于管理不善,产品质次价高,企业出现巨额亏损,大股东严荫庭自缢厂中,企业陷于困境。经股东会决定,将利用纱厂租赁给苏州厚生公司王家禄经营,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棉纱销势转旺,3年即获利50万两。1915年租赁期满,利用纱厂董事会决定,增资改组,收回自办。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们先在利用纱厂老股东中增资白银36万两。另一方面,由祝丹卿出面,和当时有意投资于纱厂事宜的旅沪颜料巨商薛醴泉联系,薛投资36万两,两方共增资白银72万两。利用纱厂股份有限公司改组,选薛醴泉为董事长,聘钱以湘为总经理,增聘祝丹卿为协理,纱锭增至17480枚。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参战国商人均被召回国参战,给我国民族工业带来发展机会,利用纱厂增产的棉纱,市场上供不应求,企业利润丰厚,3年获利白银300万两。股东分红,祝丹卿获12万两。祝丹卿于1913年和祝梦熊、赵兰庭在刘伶巷合资开办同丰布厂,设脚踏布机20多台。不久,黄葆森参加,更名为同丰葆记布厂。1918年起由祝丹卿独资经营,更名为裕澄布厂,后不断增资,鼎盛时期设布机800多台,规模上仅次于华澄布厂。
祝丹卿在刘伶巷底购地20亩,兴建精致的私人园林一座,名曰怡园。该园精心设计,凿地叠石,广植花木,绕以亭榭,回环曲折,幽雅别致,引人入胜。祝丹卿在园内特地为母亲建颐春阁。祝丹卿曾经陪同母亲游览杭州,母亲对西湖美景三潭印月赞不绝口。回到江阴后,怡园建设已颇具规模。祝丹卿召来匠人,嘱咐在园与静观轩相对处建一楼阁,起名颐春阁,有养老、欢度晚年之意,又借寓寸草春晖、报效养育之恩之意。唐文治为颐春阁撰联:
三潭烟景畅慈怀,满园春晖,花好月圆人寿;
一角江城居胜地,几畦秋色,诗情画意书声。
怡园内还设有旅社、剧场、菜馆、茶室以及豢养珍奇动物处所等设施,向游人开放,为当地民众增添了一处游览之所。每年的亏损,由他个人负责补贴。当地民众把怡园称为祝家花园。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怡园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江阴地处长江南岸,沿江拥有大量滩地,祝丹卿效仿南通张謇大力兴办垦殖事业,先后创办鼎丰、厚德、福利、福江等公司。1919年,鼎丰垦殖公司集资50万元,先后投资段山北夹滩地20多万亩,筑坝围田8万多亩。1922年,福利垦殖公司又集款在段山南夹筑坝近1公里,几经曲折,坝成以后使常阴沙与东兴沙并岸,并逐渐向东发展。福江垦殖公司先后围垦澄东沿江双山、拦门、常阴等大量滩田,使长江岸线北移。祝丹卿还经营过典当业,他曾与武进盛宣怀共同投资,在南城内南锁巷开办源大典当。
宣统三年(1911),各地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兴起,祝丹卿秘密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革命组织,当年11月8日,江阴民众响应武昌起义,宣告光复。1912年夏,祝丹卿就任江阴同盟会分部部长。不久,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他担任国民党江阴支部理事长。10月9日,孙中山先生从上海乘联鲸舰来江阴视察黄山炮台,祝丹卿以国民党江阴支部理事长的身份,同江阴县知事洪钟、江阴商会总理事吴汀鹭等在黄山炮台欢迎。后来,在江阴城内城隍庙桐梓厅聆听了孙中山先生关于开发和建设江阴的讲话。
祝丹卿致力于发展工商实业的同时,还倾力关注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光绪三十三年(1907)起,他担任江阴县的劝学所所长,地方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都由劝学所出面设法筹措解决。劝学所长的位子上他坐了16年,不辞辛苦地团结同仁,多方筹措资金,为办好学校尽心竭力。祝丹卿还先后兼任礼延学堂堂长、县师范传习所所长、县教育会会长及南菁中学校董等职。
上世纪20年代,祝丹卿已年过半百,还致力于创办征存中学。当时,江阴城仅有南菁、县中、励实三所中学,不能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祝丹卿征得吴汀鹭、吴增甲、钱以湘、薛醴泉等人的支持,集资7万多元,在城南巽阁基废址购地,仿照原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校长唐文治在无锡创办的具有大专水平的国学专修学校模式,创办江阴征存学院。建造了教学楼、宿舍楼、礼堂、办公室及教职员工宿舍,并辟有面积为10多亩的操场。1925年招收了国学专修班(大专)1个班,附设两个初中班。章崇治任征存学院院长,吴鼐任初中部主任。一年后,国学专修班并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将征存学院改称为私立征存中学。祝丹卿是该校的发起人、创办者。1931年秋,由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立案。1932年秋增设高中。1934年春,由祝丹卿次子祝铨寿担任征存中学校长。1937年日寇侵华,征存中学停办。
祝丹卿还十分重视江阴地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无论是申港季札墓、君山春申君墓,还是文庙、学政衙署和寿山花园,他无不一一予以关注,到实地观览、勘察,建议当局采取措施加以保护。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学政衙署裁撤,他力主将学政衙署后花园开放,让市民游览,易名“寿山花园”。后来,为纪念1912年孙中山先生来江阴视察,寿山花园于1925年改名为中山公园,祝丹卿特为之题额。后南菁、励实中学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筹资建造纪念塔时,祝丹卿又挥笔写了“孙中山先生纪念塔”8个大字。1933年,祝丹卿前往顾山红豆村,观赏历尽沧桑千年古木红豆树,他了解到,红豆树下周姓村民已经几代无偿看管这棵古木,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十里青山偶然树;万象红豆有几枝”的对联。
1924年,祝丹卿在城南怡园创立诗社,取陶渊明之姓,名曰陶社。江阴名士谢鼎镕、吴立愚、陈沤公、章松庵、章钟祚、章国华、曹家达、钱葵、沙志衔、唐鸣凤、曹纶香、周维翰及祝丹卿胞弟祝延瑞等50多人入社,祝丹卿任社长。祝氏办陶社的宗旨,主要是编印《江阴先哲遗书》,同时还举行文人吟咏酬唱活动,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江阴先哲遗书》,由谢鼎镕辑,1934年陶社木活字排印本,计有4种:清章诒燕撰《读史诤言》4卷、清曹禾撰《未庵初集》4卷、明夏树芳撰《奇姓通》14卷、《二介诗钞》(包括明黄毓祺撰《黄介子诗钞》4卷首1卷、清李寄撰《李介之诗钞》4卷首1卷)。
陶社社友在平时推敲佳句,竞相唱和。每年冬夏两季,都要举行诗会,社友轮流作东。值社者不拘格律,先吟成诗若干首,在宴会时征和。和者多以次韵步韵为诗,有时亦拈字选韵或命题为诗。每逢诗会,祝丹卿总要即席赋诗,谢鼎镕则以次韵相和,往往一叠再叠,甚至三、四叠,而诗意并不雷同和重复。陶社诗会有了影响,邻近县兄弟诗社也派人来澄联吟,叠韵唱和,尽欢而散。
1933年,著名学者陈衍(石遗老人)住在苏州,应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唐文治之聘,每星期都要来无锡讲课。祝丹卿与陈衍相识,赴苏州聘陈衍为陶社名誉会长,陈衍欣然应允。陈衍应约来到江阴怡园多次,诗诵高会,盛极一时。后陈衍辑《石遗室诗话》及《续石遗室诗话》时,祝丹卿及陶社社友的诗作亦有收辑在内。
记录陶社社友诗文创作盛况的文献,可见谢鼎镕辑《陶社丛编》民国排印本。甲集有:祝廷华《怡园剩稿》1卷、曹家达《气听斋诗文零拾》1卷、陈宗彝《沤公遗稿》2卷。乙集有:谢鼎镕辑《冶庵文钞》2卷、《诗钞》1卷、陈名珂《文无馆诗钞》2卷,《词钞》1卷。丙集有:《愚公修禊集》1卷、《槟榔浴佛集》1卷、《展重五集》1卷、《延陵挂剑集》1卷、《展重九集》1卷、《消寒集》1卷、《难老集》1卷、《赏荷酬唱集》1卷、《借中秋集》1卷、《聚星酬唱集》1卷、《陶社诗钟选》1卷。
祝丹卿致力于江阴乡邦文献的整理和传承,嘉惠治学的一个重要工程是刊印《江上诗钞》。《江上诗钞》是清咸丰年间顾季慈编纂的一部江阴地方历代诗歌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上起唐代,下至清道光朝,成书176卷,诗作者为859人,诗歌作品1.7万首。由于《江上诗钞》卷帙浩繁,顾季慈财力有限,不能刻印成书,只有稿本收藏于家。1930年,祝丹卿从顾氏后人顾骧瑶处购得《江上诗钞》稿本,便倡议由陶社刊印此书,委托谢鼎镕主持编辑和总校工作。谢鼎镕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检地方文献,着手对《江上诗钞》所收作品进行增补,分为补编和续编两部分。补编为清咸丰朝以前的江阴人诗作,计录诗人169家,成《江上诗钞补》11卷,与《江上诗钞》先后付印。《江上诗钞》续编辑录咸丰至清末江阴人诗作,这项工作由谢氏大致完成而未及刊印。
《江上诗钞》的刊印工作,因主要筹款人钱翰五去世,主要款项由祝丹卿一人负担,造成经费困难,加上国难当头,时局动荡,刊印工作几乎停顿。为筹集《江上诗钞》刊印缺款,祝丹卿专程赴上海,向同乡募捐,争取经费支持。祝丹卿的诚意,得到了同乡薛淦生兄弟、奚萼衔叔侄、葛凤池、刘善斋、崔福庄、夏季瑜、朱少鸿、程厚坤等解囊相助。经过努力,《江上诗钞》175卷,《江上诗钞补》11卷,于1933年春刊印完毕,终于使这部珍贵的文献得以流传于世。民国学者夏孙桐赞誉《江上诗钞》刊印之事:“延陵旧乡,千余年来,名卿硕儒,文人逸士,同留光气于斯编。从此传布人间,有功于一邑甚巨。昔顾侠君选《元诗》成,梦衣冠而拜者甚众。不独(顾)心求先生编辑盛心,宜有此感应;诸君印行之功,与编辑之功同垂不朽矣。”
抗日战争爆发,江阴沦陷,怡园大批印好未及装订的《江上诗钞》散页和多年求觅的来的孤本、手稿,悉数散失。当时,祝丹卿正避寇泰州,听到这个消息,心如刀割,流着泪悲愤地说:“印刷这些书,是想把江阴先哲的遗泽保留下来,传之后世,现在这些珍藏的孤本遗墨在我手中毁灭,我成了江阴的罪人,将何以对先哲和后代啊!”
江阴敌伪政权曾多方托人请祝丹卿回江阴主持维持会工作,都遭到严词拒绝。一次,日寇驻江阴的宪兵队长特地写了亲笔信,派人到泰州去请祝丹卿,同时威胁,如果不回江阴,全部家产都保不住。祝丹卿将上门的汉奸痛骂一顿,坚持不回江阴。果然,日寇将江阴怡园住宅建筑及文物等毁掠一空。
1939年,祝丹卿避居泰州的第三年,老母亲病逝,祝丹卿由于悲哀过度,一个多月后,也就是1939年7月29日(农历六月十三日)去世,终年69岁。唐文治先生闻耗,为祝丹卿撰写了墓志铭,铭曰:
霹雳震空开天门,万灵陟降纷如云。
巫阳筮收招君魂,泬诚渺精叩帝阍。
帝曰:维君孝,泪血斓斑渍萱草。
帝曰:维君忠,舍生取义答苍穹。
吹笙箫兮扬素旌,君魂毅兮伶白群。
君山嶫嶫松青青,斗酒百篇浩然吟。
胡期飞鸟遗之孽,忧国苌弘嗟化碧。
怒发冲冠恨未灭,白衣壮士眥欲裂。
为彼浊流作玉雪,万古光芒永皎洁。
睢阳威严庙奕奕,妖氛灾沴扫刮绝。
砉然长啸海山秋,哀江南兮天地愁。
豪气凌云谁与俦,我独铭君洒九幽。
祝丹卿已于1949年冬归葬江阴花山张家湾祖茔。他有4个儿子,分别为:篯寿、铨寿、枢寿、民寿。次子祝铨寿曾任江阴征存中学校长、上海省吾中校长,建国后任江阴县政协副主席、副县长。3子祝枢寿,字震宇,为台湾空军文职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