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名人
中文名:尾生
外文名:无
出处:《庄子·盗跖》
死亡原因:为情而死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说的是春秋时期有一位叫尾生的男子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后用尾生抱柱一词比喻坚守信约。
尾生参与事件/话题
尾生个人资料
尾生简介
  • 中文名尾生

  • 外文名无

  • 出处《庄子·盗跖》

  • 死亡原因为情而死

<h2><strong>简介</strong></h2>尾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为情而死的青年。“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尾生抱柱而死。” ——《庄子·杂篇·盗跖》<p>亦存抱柱心,</p><p>洪波耐今古。</p><p>莫从桥下过,</p><p>恐忆少年侣。</p><p>这是《庄子》中一个哀怨凄婉的爱情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尾生的痴心汉子和心爱的姑娘约会在桥下,可心上人迟迟没来赴约,不幸的是大水却涨上来了,这个痴情汉为了信守诺言坚持不肯离去,最后竟然抱桥柱溺亡。据说,他们约定的地点叫蓝桥。尾生所抱的梁柱,也和他一道成为守信的标志。</p><h2><strong>另一版本</strong></h2><p>《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公元前320年,苏秦向燕王讲过一个“尾生抱柱”的故事。相传有一个叫尾生的人,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相约于桥下会面。但姑娘没来,尾生为了不失约,水涨桥面抱柱而死于桥下。</p><p>据《西安府志》记载,这座桥在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称为“蓝桥”。从此之后,人们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p><p>《国策·燕策一》记载:“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也。”</p><h2><strong>关于尾生等待的拓展</strong></h2><p>洛夫《爱的辩证》之一</p><p>我在水中等你</p><p>水深及膝</p><p>淹腹</p><p>一寸寸漫至喉咙</p><p>浮在河面上的两只眼睛</p><p>仍炯炯然</p><p>望向一条青石小径</p><p>两耳倾听裙带抚过蓟草的窸窣</p><p>日日</p><p>月月</p><p>千百次升降于我胀大的体内</p><p>石柱上苍苔历历</p><p>臂上长满了牡蛎</p><p>发,在激流中盘缠如一窝水蛇</p><p>紧抱桥墩</p><p>我在千寻之下等你</p><p>水来</p><p>我在水中等你</p><p>火来</p><p>我在灰烬中等你</p><p>——选自洛夫诗集《葬我于雪》</p><p>清泠泠的水面浮上一双眼睛</p><p>水来我在水里等你</p><p>火来我在火里等你</p><p>——出自沧月《一只叫做美狄亚的猫》</p><p>“如果那一晚,没有大雨和洪水,尾生能等到心爱的女子吗?”甘柠真忽然幽幽的问。</p><p>我默立半晌,道:“可哪里有如果呢?柠真,世间本多风雨,碧落赋才是你最好的安居之所。”说完,我唤来绞杀,头也不回的离开了。</p><p>身后传来了甘柠真忧伤的歌呤:</p><p>“淮水涟涟,我心思倦。</p><p>之子泛舟,亦泛洄流。</p><p>淮滨泱泱,我心思忡。</p><p>之子泛舟,亦泛韶容。</p><p>淮江悠悠,我心思伤。</p><p>之子泛舟,亦泛殷怀。</p><p>淮海茫茫,我心思惘。</p><p>之子泛舟,亦泛流年。”</p><p>我听得心如刀绞,和被迫漂泊流离的海姬、鸠丹媚不同,甘柠真有更好的选择,与其跟着我吃苦,不如相忘于江湖。</p><p>这一段时光,终将那落叶随波逐流,慢慢远逝。正如之子泛舟,亦泛流年。</p><p>—— 出自洛水《知北游》第二十章第二节</p>

觅知友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