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知友官网
会员登录免费注册
拉萨市 [切换城市]
中文名飞廉
外文名风师、箕伯
别名风伯
职业风神
地区中国
风伯 即指风神(参见《太公金匮》“五丈夫”),是人面鸟身的天神。又称风师、飞廉、箕伯等等。中国古代的风神崇拜起源较早。《周礼》的《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风师,箕也」,意思是「月离于箕,风扬沙,故知风师其也」。东汉蔡邕《独断》则称,「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箕星是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之一,此当以星宿为风神。另外,楚地亦有称风伯为飞廉的。屈原《离骚》有句称「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晋灼注飞廉曰「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高诱注蜚廉曰「兽名,长毛有翼」。此当以动物为风神。唐宋以后,风伯曾作「风姨」、「封姨」和「风后」,即曾作女神。但以箕星作风伯之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中的风伯,其实就是风神,也称作风师、飞廉、箕伯等等,掌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风伯的搭档雨师就是雨神,亦称萍翳、玄冥等。中国古代的风神和雨神起源比较早。《周礼》的《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道教认为风伯是一个白发老人,左手持轮,右手执扇,作扇轮子状,称风伯方天君。雨师是个老头,名叫陈天君。
雨师和龙王的职司都是布雨,是否重复呢?事实上,在中国古代,雨师是一个地位崇高的神,人们求雨往往要祭祀雨师。对雨师的奉祀,秦汉时已列入国家的祀典。如前面“龙王”一节所述,但唐宋以后,从佛教中脱胎出来的龙王崇拜逐渐取代了雨师的位置。
最早的风神被称为箕星或箕伯,《风俗通义》中称“风师者箕星也。箕主簸扬,能致风气,故称箕伯。”但在楚地则自古以鹿身雀头的神秘怪兽飞廉为风伯,《水经注》称飞廉以善于行走而为纣王效力,周武王击败了纣王,飞廉殉国自杀,天帝为他的忠诚感动,用石棺掩埋他,并使他成为风神。汉以后飞廉与箕伯逐渐融合,并由民间人格化,形成了“白须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执箑,若扇轮状”的固定塑像帽。唐以后,因风伯的主要职能是配合雷神、雨神帮助万物生长,所以受到历代君主的虔诚祭祀。然而风伯也常以飓风过境毁坏屋舍伤害人命,形成自然灾害,因此被视为凶神。汉族民间传说中常以女性形象出现的风神“封姨”,就主要体现了风对植物生长的危害。
风伯名字叫做飞廉,他原来是蚩尤的师弟。他的相貌奇特,长着鹿一样的身体,布满了豹子一样的花纹。他的头好象孔雀的头,头上的角峥嵘古怪,有一条蛇一样的尾巴。他曾与蚩尤一起拜一真道人为师傅,在祁山修炼。
修炼的时候,飞廉发现对面山上有块大石,每遇风雨来时便飞起如燕,等天放晴时,有安伏在原处,不由暗暗称奇,于是留心观察起来。
有一天半夜里,只见这块大石动了起来,转眼变成一个形同布囊的无足活物,往地上深吸两口气,仰天喷出。顿时,狂风骤发,飞沙走石,把玩意儿又似飞翔的燕子一样,在大风中飞旋。飞廉身手敏捷,一跃而上,将它逮住,这才知道它就是通五运气侯,掌八风消息的"风母"。于是他从"风母"这里学会了致风,收风的奇术。
蚩尤和黄帝部落展开的那场恶战,传说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使黄帝部众迷失了方向。黄帝布下出奇制胜的阵势,又利用了风后所制造的指南车,辨别了风向,才把蚩尤打败。被黄帝降伏后就乖乖地做了掌管的神灵。风伯作为天帝出巡的先锋,负责打扫路上的一切障碍。每当天帝出巡,总是雷神开路,雨师洒水,风伯扫地。风伯的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八面来风的消息,运通四时的节日气候。
风伯之职,就是「掌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风是气候的主要因素,事关济时育物。《风俗通义》的《祀典》称,风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於人。王者祀以报功也」。唐以后,因风伯的主要职能是配合雷神、雨神帮助万物生长,所以受到历代君主的虔诚祭祀。然而风伯也常以飓风过境毁坏屋舍伤害人命,形成自然灾害,因此被视为凶神。汉族民间传说中常以女性形象出现的风神“封姨”,就主要体现了风对植物生长的危害。《淮南子·本经训》高诱注中提到羿将狂暴伤害人民的风伯捆绑在青邱之泽为民除害的故事。
风神亦称风伯风师,其信仰起源甚早。《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周礼大宗伯》以楠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春秋战国以后,风神信仰逐渐统一,中原一带信仰的风神为星宿,南方一带信仰的风神则为鸟形或带有羽翼的飞廉。应昭《风俗通义祀典》谨按《周礼》云:以楠燎祀风师。风师者,箕星也,箕主簸扬,能致风气。《易巽》为长女也,长者伯,故日风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王者祀以报功也。戌之神为风伯,故以丙戌日祀于西北,火胜金为木相也。又蔡邕《独断》曰: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
飞廉有时也称作蜚廉,其形象非常古怪。《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王逸注曰:飞廉,风伯也。洪兴祖注日:应昭曰,飞廉神禽,能致风气,晋灼曰,飞廉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淮南子·真》曰:真人骑蜚廉,驰于外方,休于宇内,烛十日而使风雨。高诱注曰:蜚廉,兽名,长毛有翼。但在楚地则自古以鹿身雀头的神秘怪兽飞廉为风伯,《水经注》称飞廉以善于行走而为纣王效力,周武王击败了纣王,飞廉殉国自杀,天帝为他的忠诚感动,用石棺掩埋他,并使他成为风神。
秦汉以后,道教吸收了这一信仰,列风神入神系,将二者信仰进行统一,并由民间人格化,形成了“白须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执箑,若扇轮状”的固定塑像帽。如《云笈七羲》称风神名吒,号长育。吒是说明风的特征。长育是指风吹拂大地,化生生物。《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称风伯神为飞廉,正如应昭所说的能致风气,身似鹿,头似爵,有角,尾似蛇,大如豹。《历代神仙通鉴》卷二亦云:蜚廉生得鹿形蛇尾,爵头羊角,与蚩尤同师一真道人,迸居南祁,见寸山之石,每遇风雨则飞起似燕,天晴安状如故。怪而觇之,夜半见一物大如囊,豹文而无足,向地吸气二口喷出,狂风骤发,石燕纷飞。廉步如飞禽,乃追而擒之,是为风母,能掌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至今在永州祁阳还有座风伯山,相传即是当年之山。
后来人们将风神进一步人格化,从而出现了几位比较著名的风神。
方天君《集说诠真》引《事物异名录》曰:风神名巽二,又名风姨,又名方天道彰。今惜塑风伯像,白须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执扇,若扇轮状。称曰风伯方天君。
孟婆为南方风神,大约在北齐时信仰盛行。明人艺蘅《留青日札》卷九中称北齐李陶酴(音涂)问陆秀士,江南的孟婆是何神。秀士答道,据《山海经》中记载,帝之女游于江中,出入必以风雨自随。这帝女,就是孟婆。
杨慎《丹船总录》江南七月间,有大风甚于舶棹,野人相传为孟婆发怒。
对风伯的奉祀,秦汉时就已经列入国家祀典。《唐会要》称,奉祀风伯,升入中祀,并且要「诸郡各置一坛」,与王同祀。道教宫观中也有设殿供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的,其风伯塑像常作一白发老人,左手持轮,右手执扇,作扇轮子状,称风伯方天君。风伯神诞之日为十月初五日。普通道教徒在其生存和职业同「风」有密切关系者才单独奉祀风伯,一般道教徒只是在大型斋醮法会时才供奉风伯。
春秋战国以后,风神信仰逐渐统一,中原一带信仰的风神为星宿,南方一带信仰的风神则为鸟形或带有羽翼的飞廉。应昭《风俗通义·祀典》谨按《周礼》云:以楠燎祀风师。风师者,箕星也,箕主簸扬,能致风气。《易·巽》为长女也,长者伯,故日风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王者祀以报功也。戌之神为风伯,故以丙戌日祀于西北,火胜金为木相也。又蔡邕《独断》曰: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
《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後飞廉使奔属。”,王逸注:“飞廉,风伯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引《上林赋》有“推蜚廉,弄解豸,格瑕蛤,鋋猛氏,曺?#91;褭,射封豕”的句子,集解郭璞曰:“飞廉,龙雀也,鸟身鹿头者”;
《汉书·武帝纪》有“还,作甘泉通天台、长安飞廉馆”,晋灼注飞廉曰:“身似鹿,头如爵(雀),有角而蛇尾”;
《三辅黄图》:“飞廉,神禽,能致风气者,身似鹿,头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广泛分布於亚欧草原的鹿石其造型也是鸟首鹿身,与中国古文献所记载的飞廉形象相同。
《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後飞廉使奔属。”,王逸注:“飞廉,风伯也”;
《搜神记》中记载:“风伯,雨师,星(星宿)也。风伯者,箕星也;雨师者,毕星也。
康熙皇帝的儿子雍正,信奉佛教,由于思想局限的关系,他并不知道风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觉得风灾是因神灵作祟。雍正六年,皇帝颁旨,命钦天监大臣勘测吉地,在皇宫的东侧建设一座风神庙,正名叫宣仁庙,供奉风神,祈求神灵保佑,使国家和皇宫免遭风灾。宣仁庙坐落在今北池子大街2号、4号,庙门坐东朝西,中轴线殿宇均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前殿、正殿、后殿和东西配殿,庙内前殿祀风伯,后殿祀八风神,俗称风神庙。其规制仿中南海时应宫,原庙内有雍正皇帝御书的“协和昭泰”匾额。
佛教界认为在天界的风神是主管风的,因此,遇有不测风云时,皇帝要亲自至此,焚香拜佛,有时派皇子皇孙们以及大臣们前来敬香。这们风神名风伯,好箕伯,张衡《思玄赋》:“属箕伯以函风兮,惩典涩而为清。”李善注引《风俗通》曰:“风师者,箕星也;主簸物,能致风气也。”由于这座寺庙离皇宫较近,早年一些大臣为了上朝方便也常借此留宿、吃斋,并给寺庙施舍,久面久之,一些大臣也深知风灾的厉害,在治理国事时,分外注意防御风灾。
因宣仁庙建在故宫附近,有人将其与凝和庙、普度寺、真武庙、昭显庙、万寿兴隆寺、静默寺和福佑寺统称为“故宫外八庙”。
古人探究:风起风静,由谁主宰?一说“箕星好风”,想像二十八宿中的箕宿主风,如《风俗通义》所谓“箕主簸扬,能致风气”。一说飞廉为风神,这是鹿身雀头、蛇尾豹纹的精灵。较为后起的,有封十八姨。“封”即“风”,“李”字可拆为“十八子”,由于传统文化中“李”与“虎”的渊源关系,以《易》的“风从虎”为基点,古人创造了这样一位司风虎神。至于另一名目的风神-巽二,则来自易学的巽主风。此外,还有一位持扇方天君,白胡老翁模样。
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古代的造神思维,有一说见于《龙鱼河图》:“太白之精,下为风伯之神。”太白之精,就是《史记·天官书》所说的天狗星。这样一来,神狗与风伯的关联,真有些说来话长了。
十二生肖戌为狗。以狗为风神,颇具意趣的表现形式是:祭风伯而重“戌”。这从一个侧面印证,生肖文化参与了风神的创造。即便不言狗,已由“戌”透露了其中消息。如东汉《风俗通义》:“戌之神为风伯,故以丙戌日祀于西北。”《后汉书·祭祀志下》更进一步讲:“以丙戌日祠风伯于戌地。”礼奉风神,日期选戌,地点选戌。时间与空间都择戌而成仪礼,当是大有深意的设计。可以作为辅证的例子,是《后汉书》季冬出土牛的风俗:时在建丑之月,地点在“城外丑地”,来做牛的文章。
将风与狗、风神与狗联系起来,是一种相当古老的观念。
先有甲骨卜辞:“于帝史风,二犬。”郭沫若释:“视风为天帝之使,而祀之以二犬。”用两条狗,祭祀天帝的使者———风。相关的卜辞还有:“宁风,北巫犬”;“宁风,巫九犬”。都是讲商代杀狗止风的习俗。
汉字“飙”,本作“猋”,保留下犬与风特殊关系的信息,《说文解字》说:“猋,犬走貌,从三犬。”狗奔快如风,与以狗为风神,当是有关联的。
又有人首犬身神兽,载于《山海经·北山经》:狱法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这段文字描述的神兽,有四点值得注意:一,人首犬身;二,行如风;三,此兽出现,天下起大风;四,此山取名狱法,“狱”字双“犬”夹一“言”———狱法山真不愧神犬的大本营。《山海经》这段内容,其实就是关于狗为风神的传说。
古人造神,想像风伯的模样是犬首。明代王逵《蠡海集》说:“风雷在天,有声而无形,故假乾位,戌亥肖属以配之,是以风伯首像犬,雷公首像豕。”风神雷神,被设想在乾位。八卦分布周天,乾之位在西北方,对应戌狗亥猪。所以,“风伯首像犬”;至于雷公,既有猴脸之说,也存猪首之说。
狗为风伯、杀狗止风的古俗之中,包含着地支戌的因素。戌的方位,西而偏北。这基本上与我国大陆冬季寒流的方向相一致。不言而喻,对于和煦的风,清凉的风,带来舒适惬意的风,古人是不会用血淋淋的磔狗的方式,去祈求风停风息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风,人们不会想到要停止它;“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暖暖春风,人们不会讨厌它;“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伏垅黄”,这样的风,人们没有必要驱除它。然而,对于带来强降温的大风,对于为严冬增加冷酷的大风,人们的感觉就不同了,盼着风能停下来,风和日暖。寒冬西北风,大体合于戌的方位。以狗为风伯,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缘由。
1983年4月,河南南阳市王庄出土一幅盖顶(汉墓)画像《风雨图》,50×170厘米,画上部刻三神人共拽引五星车,一神驭之,双手挽缰,驭者为风伯。风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于人;下部四神人,头发皆披在一旁,各抱一口罐正倾向下方,罐中的水流似瀑布倾泻而下,象征降雨。右部一云神,赤身裸体,双腿跪地,张口作吹嘘状,口吐云气,云气弥漫空间。图画左上方有斜对四星,下沿中间一星应是老人星,空白处饰云气。风雨雷本是自然现象,但由于与人类生命有着直接的关系,于是人们便赋予其各种神话意象。
微信扫码关注觅知友网
中文名飞廉
外文名风师、箕伯
别名风伯
职业风神
地区中国
简介
风伯 即指风神(参见《太公金匮》“五丈夫”),是人面鸟身的天神。又称风师、飞廉、箕伯等等。中国古代的风神崇拜起源较早。《周礼》的《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风师,箕也」,意思是「月离于箕,风扬沙,故知风师其也」。东汉蔡邕《独断》则称,「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箕星是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之一,此当以星宿为风神。另外,楚地亦有称风伯为飞廉的。屈原《离骚》有句称「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晋灼注飞廉曰「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高诱注蜚廉曰「兽名,长毛有翼」。此当以动物为风神。唐宋以后,风伯曾作「风姨」、「封姨」和「风后」,即曾作女神。但以箕星作风伯之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中的风伯,其实就是风神,也称作风师、飞廉、箕伯等等,掌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风伯的搭档雨师就是雨神,亦称萍翳、玄冥等。中国古代的风神和雨神起源比较早。《周礼》的《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道教认为风伯是一个白发老人,左手持轮,右手执扇,作扇轮子状,称风伯方天君。雨师是个老头,名叫陈天君。
雨师和龙王的职司都是布雨,是否重复呢?事实上,在中国古代,雨师是一个地位崇高的神,人们求雨往往要祭祀雨师。对雨师的奉祀,秦汉时已列入国家的祀典。如前面“龙王”一节所述,但唐宋以后,从佛教中脱胎出来的龙王崇拜逐渐取代了雨师的位置。
传说
最早的风神被称为箕星或箕伯,《风俗通义》中称“风师者箕星也。箕主簸扬,能致风气,故称箕伯。”但在楚地则自古以鹿身雀头的神秘怪兽飞廉为风伯,《水经注》称飞廉以善于行走而为纣王效力,周武王击败了纣王,飞廉殉国自杀,天帝为他的忠诚感动,用石棺掩埋他,并使他成为风神。汉以后飞廉与箕伯逐渐融合,并由民间人格化,形成了“白须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执箑,若扇轮状”的固定塑像帽。唐以后,因风伯的主要职能是配合雷神、雨神帮助万物生长,所以受到历代君主的虔诚祭祀。然而风伯也常以飓风过境毁坏屋舍伤害人命,形成自然灾害,因此被视为凶神。汉族民间传说中常以女性形象出现的风神“封姨”,就主要体现了风对植物生长的危害。
风伯名字叫做飞廉,他原来是蚩尤的师弟。他的相貌奇特,长着鹿一样的身体,布满了豹子一样的花纹。他的头好象孔雀的头,头上的角峥嵘古怪,有一条蛇一样的尾巴。他曾与蚩尤一起拜一真道人为师傅,在祁山修炼。
修炼的时候,飞廉发现对面山上有块大石,每遇风雨来时便飞起如燕,等天放晴时,有安伏在原处,不由暗暗称奇,于是留心观察起来。
有一天半夜里,只见这块大石动了起来,转眼变成一个形同布囊的无足活物,往地上深吸两口气,仰天喷出。顿时,狂风骤发,飞沙走石,把玩意儿又似飞翔的燕子一样,在大风中飞旋。飞廉身手敏捷,一跃而上,将它逮住,这才知道它就是通五运气侯,掌八风消息的"风母"。于是他从"风母"这里学会了致风,收风的奇术。
蚩尤和黄帝部落展开的那场恶战,传说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使黄帝部众迷失了方向。黄帝布下出奇制胜的阵势,又利用了风后所制造的指南车,辨别了风向,才把蚩尤打败。被黄帝降伏后就乖乖地做了掌管的神灵。风伯作为天帝出巡的先锋,负责打扫路上的一切障碍。每当天帝出巡,总是雷神开路,雨师洒水,风伯扫地。风伯的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八面来风的消息,运通四时的节日气候。
职能
风伯之职,就是「掌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风是气候的主要因素,事关济时育物。《风俗通义》的《祀典》称,风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於人。王者祀以报功也」。唐以后,因风伯的主要职能是配合雷神、雨神帮助万物生长,所以受到历代君主的虔诚祭祀。然而风伯也常以飓风过境毁坏屋舍伤害人命,形成自然灾害,因此被视为凶神。汉族民间传说中常以女性形象出现的风神“封姨”,就主要体现了风对植物生长的危害。《淮南子·本经训》高诱注中提到羿将狂暴伤害人民的风伯捆绑在青邱之泽为民除害的故事。
由来
风神亦称风伯风师,其信仰起源甚早。《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周礼大宗伯》以楠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春秋战国以后,风神信仰逐渐统一,中原一带信仰的风神为星宿,南方一带信仰的风神则为鸟形或带有羽翼的飞廉。应昭《风俗通义祀典》谨按《周礼》云:以楠燎祀风师。风师者,箕星也,箕主簸扬,能致风气。《易巽》为长女也,长者伯,故日风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王者祀以报功也。戌之神为风伯,故以丙戌日祀于西北,火胜金为木相也。又蔡邕《独断》曰: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
演变
飞廉有时也称作蜚廉,其形象非常古怪。《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王逸注曰:飞廉,风伯也。洪兴祖注日:应昭曰,飞廉神禽,能致风气,晋灼曰,飞廉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淮南子·真》曰:真人骑蜚廉,驰于外方,休于宇内,烛十日而使风雨。高诱注曰:蜚廉,兽名,长毛有翼。但在楚地则自古以鹿身雀头的神秘怪兽飞廉为风伯,《水经注》称飞廉以善于行走而为纣王效力,周武王击败了纣王,飞廉殉国自杀,天帝为他的忠诚感动,用石棺掩埋他,并使他成为风神。
秦汉以后,道教吸收了这一信仰,列风神入神系,将二者信仰进行统一,并由民间人格化,形成了“白须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执箑,若扇轮状”的固定塑像帽。如《云笈七羲》称风神名吒,号长育。吒是说明风的特征。长育是指风吹拂大地,化生生物。《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称风伯神为飞廉,正如应昭所说的能致风气,身似鹿,头似爵,有角,尾似蛇,大如豹。《历代神仙通鉴》卷二亦云:蜚廉生得鹿形蛇尾,爵头羊角,与蚩尤同师一真道人,迸居南祁,见寸山之石,每遇风雨则飞起似燕,天晴安状如故。怪而觇之,夜半见一物大如囊,豹文而无足,向地吸气二口喷出,狂风骤发,石燕纷飞。廉步如飞禽,乃追而擒之,是为风母,能掌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至今在永州祁阳还有座风伯山,相传即是当年之山。
后来人们将风神进一步人格化,从而出现了几位比较著名的风神。
方天君《集说诠真》引《事物异名录》曰:风神名巽二,又名风姨,又名方天道彰。今惜塑风伯像,白须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执扇,若扇轮状。称曰风伯方天君。
孟婆为南方风神,大约在北齐时信仰盛行。明人艺蘅《留青日札》卷九中称北齐李陶酴(音涂)问陆秀士,江南的孟婆是何神。秀士答道,据《山海经》中记载,帝之女游于江中,出入必以风雨自随。这帝女,就是孟婆。
杨慎《丹船总录》江南七月间,有大风甚于舶棹,野人相传为孟婆发怒。
奉祀
对风伯的奉祀,秦汉时就已经列入国家祀典。《唐会要》称,奉祀风伯,升入中祀,并且要「诸郡各置一坛」,与王同祀。道教宫观中也有设殿供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的,其风伯塑像常作一白发老人,左手持轮,右手执扇,作扇轮子状,称风伯方天君。风伯神诞之日为十月初五日。普通道教徒在其生存和职业同「风」有密切关系者才单独奉祀风伯,一般道教徒只是在大型斋醮法会时才供奉风伯。
春秋战国以后,风神信仰逐渐统一,中原一带信仰的风神为星宿,南方一带信仰的风神则为鸟形或带有羽翼的飞廉。应昭《风俗通义·祀典》谨按《周礼》云:以楠燎祀风师。风师者,箕星也,箕主簸扬,能致风气。《易·巽》为长女也,长者伯,故日风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王者祀以报功也。戌之神为风伯,故以丙戌日祀于西北,火胜金为木相也。又蔡邕《独断》曰: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
记载
《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後飞廉使奔属。”,王逸注:“飞廉,风伯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引《上林赋》有“推蜚廉,弄解豸,格瑕蛤,鋋猛氏,曺?#91;褭,射封豕”的句子,集解郭璞曰:“飞廉,龙雀也,鸟身鹿头者”;
《汉书·武帝纪》有“还,作甘泉通天台、长安飞廉馆”,晋灼注飞廉曰:“身似鹿,头如爵(雀),有角而蛇尾”;
《三辅黄图》:“飞廉,神禽,能致风气者,身似鹿,头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广泛分布於亚欧草原的鹿石其造型也是鸟首鹿身,与中国古文献所记载的飞廉形象相同。
《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後飞廉使奔属。”,王逸注:“飞廉,风伯也”;
《搜神记》中记载:“风伯,雨师,星(星宿)也。风伯者,箕星也;雨师者,毕星也。
庙宇
康熙皇帝的儿子雍正,信奉佛教,由于思想局限的关系,他并不知道风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觉得风灾是因神灵作祟。雍正六年,皇帝颁旨,命钦天监大臣勘测吉地,在皇宫的东侧建设一座风神庙,正名叫宣仁庙,供奉风神,祈求神灵保佑,使国家和皇宫免遭风灾。
宣仁庙坐落在今北池子大街2号、4号,庙门坐东朝西,中轴线殿宇均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前殿、正殿、后殿和东西配殿,庙内前殿祀风伯,后殿祀八风神,俗称风神庙。其规制仿中南海时应宫,原庙内有雍正皇帝御书的“协和昭泰”匾额。
佛教界认为在天界的风神是主管风的,因此,遇有不测风云时,皇帝要亲自至此,焚香拜佛,有时派皇子皇孙们以及大臣们前来敬香。这们风神名风伯,好箕伯,张衡《思玄赋》:“属箕伯以函风兮,惩典涩而为清。”李善注引《风俗通》曰:“风师者,箕星也;主簸物,能致风气也。”由于这座寺庙离皇宫较近,早年一些大臣为了上朝方便也常借此留宿、吃斋,并给寺庙施舍,久面久之,一些大臣也深知风灾的厉害,在治理国事时,分外注意防御风灾。
因宣仁庙建在故宫附近,有人将其与凝和庙、普度寺、真武庙、昭显庙、万寿兴隆寺、静默寺和福佑寺统称为“故宫外八庙”。
探究
古人探究:风起风静,由谁主宰?一说“箕星好风”,想像二十八宿中的箕宿主风,如《风俗通义》所谓“箕主簸扬,能致风气”。一说飞廉为风神,这是鹿身雀头、蛇尾豹纹的精灵。较为后起的,有封十八姨。“封”即“风”,“李”字可拆为“十八子”,由于传统文化中“李”与“虎”的渊源关系,以《易》的“风从虎”为基点,古人创造了这样一位司风虎神。至于另一名目的风神-巽二,则来自易学的巽主风。此外,还有一位持扇方天君,白胡老翁模样。
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古代的造神思维,有一说见于《龙鱼河图》:“太白之精,下为风伯之神。”太白之精,就是《史记·天官书》所说的天狗星。这样一来,神狗与风伯的关联,真有些说来话长了。
十二生肖戌为狗。以狗为风神,颇具意趣的表现形式是:祭风伯而重“戌”。这从一个侧面印证,生肖文化参与了风神的创造。即便不言狗,已由“戌”透露了其中消息。如东汉《风俗通义》:“戌之神为风伯,故以丙戌日祀于西北。”《后汉书·祭祀志下》更进一步讲:“以丙戌日祠风伯于戌地。”礼奉风神,日期选戌,地点选戌。时间与空间都择戌而成仪礼,当是大有深意的设计。可以作为辅证的例子,是《后汉书》季冬出土牛的风俗:时在建丑之月,地点在“城外丑地”,来做牛的文章。
将风与狗、风神与狗联系起来,是一种相当古老的观念。
先有甲骨卜辞:“于帝史风,二犬。”郭沫若释:“视风为天帝之使,而祀之以二犬。”用两条狗,祭祀天帝的使者———风。相关的卜辞还有:“宁风,北巫犬”;“宁风,巫九犬”。都是讲商代杀狗止风的习俗。
汉字“飙”,本作“猋”,保留下犬与风特殊关系的信息,《说文解字》说:“猋,犬走貌,从三犬。”狗奔快如风,与以狗为风神,当是有关联的。
又有人首犬身神兽,载于《山海经·北山经》:狱法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这段文字描述的神兽,有四点值得注意:一,人首犬身;二,行如风;三,此兽出现,天下起大风;四,此山取名狱法,“狱”字双“犬”夹一“言”———狱法山真不愧神犬的大本营。《山海经》这段内容,其实就是关于狗为风神的传说。
古人造神,想像风伯的模样是犬首。明代王逵《蠡海集》说:“风雷在天,有声而无形,故假乾位,戌亥肖属以配之,是以风伯首像犬,雷公首像豕。”风神雷神,被设想在乾位。八卦分布周天,乾之位在西北方,对应戌狗亥猪。所以,“风伯首像犬”;至于雷公,既有猴脸之说,也存猪首之说。
狗为风伯、杀狗止风的古俗之中,包含着地支戌的因素。戌的方位,西而偏北。这基本上与我国大陆冬季寒流的方向相一致。不言而喻,对于和煦的风,清凉的风,带来舒适惬意的风,古人是不会用血淋淋的磔狗的方式,去祈求风停风息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风,人们不会想到要停止它;“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暖暖春风,人们不会讨厌它;“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伏垅黄”,这样的风,人们没有必要驱除它。然而,对于带来强降温的大风,对于为严冬增加冷酷的大风,人们的感觉就不同了,盼着风能停下来,风和日暖。寒冬西北风,大体合于戌的方位。以狗为风伯,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缘由。
画作
1983年4月,河南南阳市王庄出土一幅盖顶(汉墓)画像《风雨图》,50×170厘米,画上部刻三神人共拽引五星车,一神驭之,双手挽缰,驭者为风伯。风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于人;下部四神人,头发皆披在一旁,各抱一口罐正倾向下方,罐中的水流似瀑布倾泻而下,象征降雨。右部一云神,赤身裸体,双腿跪地,张口作吹嘘状,口吐云气,云气弥漫空间。图画左上方有斜对四星,下沿中间一星应是老人星,空白处饰云气。风雨雷本是自然现象,但由于与人类生命有着直接的关系,于是人们便赋予其各种神话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