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古代皇帝上朝有哪些规定?什么样的大臣才能参加朝会?
3221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古代朝会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我们看古装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 高坐在龙椅之上,俯瞰群臣,群臣弓着腰,高呼一声“吾皇万岁万万岁”,这就是我们说的上朝,古代臣子到朝廷觐见君王,奏事议证都要通过上朝来实现。
上朝这事里面可是有大学问,不同朝代也有自己的特别规定,甚至还有一些朝代的皇帝自己都不乐意上朝,皇帝权力大,任性一把也没人管;但对于臣子来说,上朝可是个大事。见皇帝肯定不能迟到,还要克服随时可能恶化的天气;好不容易见到皇帝,要考虑的事就更多了。整个上朝的时间很漫长,万一渴了饿了内急了,就这么硬挺着,有时一站就是一天。
但尽管如此,上朝在各位臣子的心里仍然是一种肯定,甚至是一种荣誉的事,毕竟是能面见天子、参与国家中算是最高的议事会议的机会,怎么会是说能上朝就能上呢?也正因为上朝的重要性,各朝各代的对于上朝的规定也不一样,无论是时间还是参与上朝的官员,都有不同的特点。
上朝这项活动作为古代政治种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早在 时期就有记载。但由于史料不足,具体制度内容已经很难考察。而 后,就实行了一套严格的朝会制度,即上朝。比如不允许带兵器、没有诏召不得入见等规定。
而到了汉朝早期,为推崇 的 就简化了上朝制度,也有了对于官职品级的规定,能有资格上殿的只有“二千石以上”的官员,皇帝也会允许个别大臣“带剑履上殿”,可以说还是很尊重官员的。
唐朝时期,皇权加强,君主专制发展很快,定下的有关官位的 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这官员的规模也扩张很快。因此,唐朝时就有了这么些规定。五品以上京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和太常博士等可以“常参”,“常参的意思就是每日上朝。与“常参”相对应的就是“朔望朝”,“朔”是指农历的每月初一,“望”则指农历的每月十五,意思就是每月初一十五上朝,这个上朝的规模更大些,一品至九品官员都可参加。这只是朝参,如果说想真正可以参与到国家大事的参议,则需要更高的官职,比如中书、门下、尚书六部等。
我们再看宋朝,宋朝时期的文官数量因为政治的偏斜大幅增加,可以去朝参的官员也是浩浩荡荡。后来经过 的元丰改制后,借用了唐朝的三省制,再次规定了上朝的官员品级,根据三省制的原则, 官员品级要到起居舍人以上,门下省官员品级要到起居郎以上, 官员品级要到侍郎以上,御史台官员要到御史台中丞以上才可以朝参。而那些每天都要上朝参见皇上的官员也被称为“常参官”。
的上朝制度里,最具特色的一个官职就是通事官。这也是元朝这个朝代的政权决定的,因为政权是少数民族,而大臣,却不只是这一个少数民族的。这时候,就是通事官起作用的时候了,这个官职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翻译,负责将 官员所表达的内容传达给皇帝,来减少君臣交流的障碍。
要说哪个朝代的上朝最危险, 大概能高票当选第一。明朝上朝的危险系数极高,原因就有如下几条。第一就是人太多,明朝有规定,只要是在京城的官员,不论官职大小,都要参加朝会,即使只是站在殿外。每次朝会就像是一次集体转移,又是在凌晨摸黑上朝,经常发生踩踏事故;第二就是规定严苛,虽说上朝时间是七点到九点,但是官员们需要在三点时就站在宫门口等着,等到五点才开始进,怕着火甚至不让电灯,曾有官员一脚踩空掉下河的;第三就是惩罚制度严苛,时间规定这么细,惩罚制度也配套完善,无故不上朝直接就是二十大板,若是连续二十天不上朝就是八十大板。
到了清朝,这官员是越来越多,光是品级就有九品十八级。所以清朝也就不再像明朝一样全都来上朝,而是限制在了三品及以上的官员。而除了官员以外,一些有爵位但没品级的皇亲国戚也可以在殿内参与朝会,这主要是受清朝前期摄政王大臣会议的影响。
在上朝中还会有一件区别很大的事,汉朝时皇帝会对丞相以礼相待,也会赐座给丞相,甚至说丞相生病了,皇帝还会亲自去家里探病;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也有座位;而到了宋朝,官员就必须站着奏事;明清的官员则必须跪着了。从这个小小的转变过程中,也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专制下皇权的一步步加强的局面。
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上朝制度,能参加的官员不同、时间不同、礼仪也不同,唯一不变的大概就是高高在上、端坐龙椅上的永远是皇帝吧,皇帝俯瞰了所有前来朝会的臣子,然后端着说一句:“众卿平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