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励精图治的皇帝宋孝宗赵眘,虽败犹荣
3551
的第二位 是 ,他是 的养子,接下来小编讲讲他的一些故事。
赵构曾经有过一个儿子,但不幸夭折,后来他失去生育能力,不得已在 一脉中选择了赵眘养在宫中,后来继承了皇位。赵眘是宋太祖的七世孙,历经多年变迁,赵眘之家已经成为普通人家,从普通人家的孩子成为九五至尊,赵眘对养父赵构身怀感激,非常孝顺,所以他死后的 也被定为了“孝宗”。
宋孝宗赵眘
赵眘原名赵伯琮,六岁的时候被宋高宗赵构选中,抱到宫中养育。不过赵构一直觉得自己还会有儿子,所以也没给赵眘什么皇家名分,一直拖到1160年,赵构自感生子无望,再加上朝廷大臣多次进谏,不得已才把已经33岁的赵眘立为皇子。当时,被立为皇子的还有另一个被赵构抱养的孩子——赵琢,在立他俩谁为太子这个问题上,赵构很是费了一番心思。
赵构让赵眘、赵琢摹写《兰亭序》500本,这是个艰巨的任务,考验的是人的意志和耐心。赵眘有个好老师叫 ,学识渊博、很有见识,给了赵眘很多提点。结果赵眘按时完成了临摹500本的任务,赵琢却只字未写。赵构还给两人各送去10名美女,过了一段时间又把她们召回。经过检查,发现给赵琢的10个都已经不是处女,而给赵眘的10个美女却依然都是完璧之身,这中间自然又有赵眘老师史浩的提醒教导。几番测试下来,原本身体瘦弱、处于竞争劣势的赵眘被立为了太子。
赵眘拒绝女色诱惑
公元1162年六月,宋高宗赵构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赵昚,赵构自称太上皇帝。从此, 皇位又回到了太祖 一系。赵眘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继位不久就召主战派老将 入朝,共商恢复河山的大计。并且接受史浩的建议,下诏为 平反,赦还岳飞被流放的家属。随后,赵眘陆陆续续把被贬谪、罢免的主战派大臣平反复官,修整战备,发展生产,意图出征北伐、收复故土。
赵眘是个急性子的人,在初登大位、各方面准备并不充分的情况下,便匆匆任命张浚为主帅,于1163年展开 。张浚可以用“志大才疏”来描述,三观很正,但能力不足,驾驭不了全局!所以,尽管刚开始宋军连连得胜,收复了灵壁、虹县和宿州等地,但后来在金军优势兵力的反攻下,宋军将领意见不和,缺乏有效协调,导致军心涣散,被迫撤军时又遭到金军的围追堵截,损失惨重,南宋朝廷只好再次与金国达成和议,史称“ ”。
“隆兴和议”从国家名节和给付金国的银绢数量看,比赵构时签的“ ”稍微好一点, 对金国皇帝不再称臣,改称侄;原来的“岁贡”改称“岁币”,银、绢各减去5万两(匹)。但从土地据守看,“隆兴和议”比“绍兴和议”还要糟糕,南宋竟将唐、邓、海、泗、商、秦六州之地割让给了金国。可能在宋人看来,国家名节、皇室荣辱是比土地更为重要的,赵眘内心也觉得比赵构签订的和议强一些,这是他勉强说服自己的一点。隆兴和议之后,宋、金两国维持了40多年的和平时光。
北伐失败,让赵昚的目光暂时转向内部治理, 江南半壁江山,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惩治贪腐,革新吏治,推动南宋中期出现了一个盛世局面,社会安定,民生富庶,百 居乐业,史称“乾淳之治”。在政治上,赵眘汲取 久居相位形成的擅权教训,扩大 的权力,以分宰相之权,同时牢牢把台谏官(掌管弹劾之权的官员)的选拔任免抓在手中,形成了权力相互制衡的局面。
赵眘始终存有北伐之志,他大胆改革军事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义兵制,“每户三丁抽一”,农闲时加强战备训练,这样就实现了“寓兵于农”,既壮大了军事力量,又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他提拔 担任丞相和枢密使,共谋北伐大计,可惜虞允文早逝,计划未能实施。
赵眘在位27年,赵构太上皇当了25年,生性仁孝的赵眘做重大决策时不可能不考虑赵构的意见。赵构和南宋很多大臣骨头不够硬,求和意识强烈,反对赵眘的北伐计划。再加上战争耗费巨大,都摊到百姓头上,容易激起民变。在多方因素制约下,赵眘收复故土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但赵眘励精图治的一腔豪情壮志,体恤百姓、发展生产的仁君情怀,足以使他成为南宋最强皇帝。
赵眘的平民皇后谢苏芳
赵眘有着浓厚的平民情怀,先后娶的几位妻 是平民出身,其中有个叫谢苏芳的是个孤儿,长大嫁给赵眘后,两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一起精心侍奉太上皇赵构。公元1187年十月,太上皇赵构病逝,赵昚痛哭不已,表示要服丧三年,为此他开始让太子 参与政事。仅过了2年,赵昚干脆向干爸爸赵构学习,禅位给了赵惇,他自称太上皇,闲居慈福宫,继续为赵构服丧。1194年,当了5年太上皇的赵眘溘然长逝,留下了对儿子 深深的担心、疑虑和气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