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孙坚死磕董卓,背后是怎样的恩怨矛盾?
3052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 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平六年(189年) 进京很快掌握了东 廷大权,夺权、废帝、鸩杀何 、纵容士兵掳掠这一系列倒行逆施的行为引起了天下群雄的不满,初平元年(190年)正月以关东群雄为首的各路诸侯起兵打出讨董旗号,并共推 为盟主。
不过各路诸侯为保持实力大多不思进取,唯独孙坚和 最为积极作战也最为勇猛,尤其是孙坚连败董卓数员大将,甚至还斩杀了华雄,慑于孙坚兵锋之盛,董卓主动伸出橄榄枝试图和孙坚结亲却被孙坚拒绝。
《三国志》记载:“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孙坚连战连胜也引起了 的不安,于是停止了粮草供应,孙坚 的说了这样一番话:
“所以出身不顾,上为国家讨贼,下慰将军家门之私仇。坚与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将军受谮润之言,还相嫌疑!”
不可否认孙坚作战勇猛有报效朝廷的初衷在内,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那么孙坚为何死磕董卓?忠义掩盖下的私怨和对军功的极度渴望,我们就此分析一下。
孙坚是扬州吴郡富春人,以勇猛善战著称,184年黄巾起义时以佐军司马的身份在朱儁麾下效力,在平定汝颍 时作战勇敢深得朱儁赏识,得以被朝廷任命为别部司马。
黄巾起义的同时凉州也爆发了北宫伯玉、李文侯、韩遂、边章等人的叛乱,朝廷拜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董卓为破虏将军率部平叛,孙坚所部也在征召之列,正是在这次平叛中孙坚和董卓结下了梁子,原因就在于董卓倔傲不逊,不仅姗姗来迟还对主帅张温 ,孙坚一连指出董卓三大罪状,建言张温以军法斩杀董卓以壮军威。
《三国志》记载:“明公亲率王兵,威震天下,何赖于卓?观卓所言,不假明公,轻上无礼,一罪也。章、遂跋扈经年,当以时进讨,而卓云未可,沮军疑众,二罪也。卓受任无功,应召稽留,而轩昂自高,三罪也。古之 ,仗钺临众,未有不断斩以示威者也,是以穰苴斩庄贾,魏绛戮杨干。今明公垂意于卓,不即加诛,亏损威刑,于是在矣。”
张温没有听从孙坚的建议,但是孙坚和董卓之间的这个梁子算是结下了,所以此次讨伐董卓孙坚格外勇猛目的就是要击溃对手,否则董卓一旦取胜,第一个拿来开刀的必是孙坚无疑。
出仕有两种途径:一是察举二是征辟,不过这主要是为世家大族量身打造的,出身微寒之人想要 除了军功别无他法,孙坚的出身并不高,所以对他而言只有持续不断的军功才能保证自己一步步高升,从孙坚的履历可以看出他对军功是极度的渴望,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那就是中平四年(187年)长沙人区星反叛, 、郭石等人也在零陵、桂阳一带起义响应区星,长沙太守孙坚奉命平叛很快就平定了区星叛乱,长沙和零陵、桂阳是荆州治下三个不同的郡,没有上司的许可越界平叛历来是很忌讳的事,可是孙坚偏偏就这么干了:
《吴录》记载:是时庐江太守陆康从子作宜春长,为贼所攻,遣使求救于坚。坚整严救之。主簿进谏,坚答曰:“太守无文德,以征伐为功,越界攻讨,以全异国。以此获罪,何愧海内乎?”乃进兵往救,贼闻而走。
没有征得上司的许可就擅自越界平叛,由此可见孙坚对军功的渴望!
此次讨伐董卓也是如此,董卓气焰虽然 ,但失败却是可以预见得到的,孙坚不趁此时捞取军功更待何时!而且遍观各路诸侯,绝大部分都是出身于世家大族,孙坚想要更进一步,只有取得比他们更大的军功才能如愿。
乱世之中,孙坚的做法无可厚非,以他在讨董之战中的骁勇也堪称是乱世枭雄,不过从他后面私藏玉玺来看,孙坚所为更多的是为自己而非忠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