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举考试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主要考什么科目

3228

发布:2024-12-10 16:10:25  来自 野区帅叔叔 觅知友会员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 考试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引言

制度由 建立,在 进行完善,这之后一直是历朝历代选拔贤才官吏的重要制度。魏晋时期实行九品正中制,此制度专为高门士族服务,官位,比较垄断,直至 时被废除,随即采用科举取士的办法。隋朝时期先设 、明经两科,后置 科, 逐渐形成,此制度深受各阶级知识分子、地主贵族的欢迎,更是受到当时君主帝王的高度关注。

不仅继承了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还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所形成的新的制度分为制举和常举两种,这句更能体现选拔官员的精神和原则。而 对科举制最大的发展就是建立了武举制度。

image.png

一、过关斩将——武状元“赐及第”的功夫深深有几许

1、翘关拔山之力,纬地经天之才——武举制度确立的初衷

《 》有载:"长安二年,始置武举。"

但在公元657年, 就已经开始采用制举的形式来昭告天下,要求五品以上的州官刺史精心寻访军事上的人才赶赴洛阳参加武试。

他在《令百官各举所知诏》中指出:"比者贡寂英奇,举非勇杰,岂称居安虑危之志,处存思乱之心?如不旌贲远近,则爪牙何寄?"

在以往的科举考试中,太宗皇帝虽然"赚尽英雄尽白头",但此中的"英雄"多为明经、进士制度下选拔出来的文官,是以朝中文武失衡,严重缺乏英勇果敢的军事人才。为了应对军事上的需要,唐高宗颁布诏令,要求各级官员积极选拔英勇无畏、力气强大、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人,“赏纤善而万众悦,罚片恶而一军惧。”此后刘仁愿、娄师德应试从军。

image.png

再后来唐高宗在武成殿亲自召见各州举人,并以何为“天阵、地阵、人阵”作题,试图将原来的军事人才选拔机制改为正式性的常举,用以为朝廷选拔更多勇敢杀敌、治国建军的将士谋才。是以后来朝廷规定,举行常举考试的同一年里,也开展武科考试,进行武举考试的考生“每岁如阴经、进士之法,行乡饮酒礼,送于兵部。”

2、穿土为埒,断木为人:细数武科考试中的御马骑射之功

由于武科考试制度刚刚确立,女皇 并不清楚通过何种方式来选拔武将,所以唐代的武科制度注重个人的武艺,选出的武将多是身材魁梧、一身腱子肉的武士,光在气势上来看就能让士兵们敬畏三分。此时的武举考试内容包括:“步射、骑射、举重”等科目,除了这些与个人武艺有关的测试,在“才貌、言语、神采”上也有所要求。

image.png

具体来说,武举考试包括“平射”和“武举”两项。其武举考试内容包括长垛、马射、步射、平射和简射,兼具翘关、负重以及身材等方面的甄选。对于翘关,要求其“长丈七尺,径三寸半”,“凡十举后,手持关距”,不得超出一尺的距离。负重者,身背五斛大米,行走二十步,如果都“中第”,“亦以乡饮酒礼送兵部。”

长垛,属于"平射"考试中的唯一项目,考察考生瞄射远距离箭靶的准确性。其中长垛一科的考试形式是,考生用五十五公斤的弯弓,射约22.38克的箭矢每人三十支,根据箭矢射出去的准确度来判定考试的合格程度。

不论是骑射还是,都旨在考核考生的体力,除此以外,对考生的身高也有着一定的要求:以身长六尺以上者为次上,以下为次。即要求考生的身高在1.8米以上,这对当时的唐朝人来说,这个要求近乎苛刻,且更"神采堪统领者"为佳,这个要求标准在当时来说还是不好掌握的。到了 ,武举考试就不单单是只考武功那样单一,对武官也要求其有治军之才。 时更改为才识为主,武艺次之。即在笔试中不合格的应试者就不能参加后面的武试,直到 时期,考试的顺序又改为先试马步射,之后在比力气悬殊,武试合格者才有资格参加笔试。

image.png

以上可得出,唐代武举更加偏重于技艺神勇,重点是马上的本领功夫要过硬,其制度还不够完备,这一时期只能说是武举的创制时期,一直到 这个制度都没有确定下来。 时则大不相同,此时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也相对比较公正,武举制度日渐完善。

二、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论武举及第者的荣誉时刻

状元,也即"状头",考官将新科进士的"状(个人户籍等资料)"连同科举成绩一起上报给皇帝,用作"面试"的简历。虽然武进士 文进士科晚了近100年,但其同文举同等重要,录取的第一名皆称"状头",即"状元",武举第一名称为"武状元"。

武状元是通过武试最后一项——殿试,由皇帝钦定的一甲第一名所赐予的称号。据现存史料记载,由宋代开创武举殿试先河开始,从 熙宁九年,到 二十四年,有名可考的武状元共有168位。第一个有真实记载的武状元是宋神宗熙宁九年的薛奕,他通过马射、步射和策文等武艺文才的考试,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第一。当朝天子宋神宗也作诗赞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image.png

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延续时间较长,武科举出身的军官也相对较多。明朝中期的抗倭 就是武科举出身。他年少时喜好读书,也钟睐学剑。考中秀才后,承袭父亲"百户"世职,再于1535年考中武进士,授予"千户"军职。后到处碰壁,1542年向巡按御史自荐,得以上京,被分配至宣大总督翟鹏账下,却因嘴不饶人不得重用。好在 毛伯温"慧眼识珠",赏识他的"千里之能""兵略之才",让其回乡后任命为汀漳守备,这才让他成为一名真正的领兵之将。随后他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击 ,步步升迁,最后官至总兵官,无论他后期如何,凭借武科进士出身最后抗倭、保家 的英勇事迹,也足以让历 住他。

image.png

三、武举制度的确立时期——清朝:对好勇斗狠之徒的偏爱

清朝建国之际就开始举行同文科举考试同期的武科举考试,来笼络各民族骁勇善战的斗狠之徒。凡是通过基层考试获得武试资格的武秀才,就可以参加武乡试,此外, 兵丁也可以直接报名参加乡试。通过乡试的参考者就可以参加会试,会试及格后才能进入没有淘汰的殿试。殿试即排出三甲名次,一甲三人:状元、榜眼、 。当时的 有世职制度,一开始时不能参加武科举考试。直到 年间才有了允许满人参加武科举考试的松动。

武科举的乡试和会试皆分内外三场。第一场为马射,第二场步射和技勇,最后一场是内场,为文试,考策论,分手题和次题。清朝初年明确规定,一甲进士可授予副将、参军等职位,后面的二、三甲进士授守备、署守备之职。清初以后武状元、榜眼、探花皆有新的授予官职,获封后再到兵部选取实官职。

image.png

清朝每次乡试在全国录取的总名额近1000名,会试名额300到100人不等,是以通过武科举考试成为军官人不在少数。据统计,清朝军队中有将近13%的军官是武科举出身。即便如此,武状元成为全 帅或一代名将的情况也是十分少见。

光绪二十三年,皇帝诏曰:"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至此,清朝的文武两科考试落下帷幕,即便清朝自称文武并重,讲究"文以治国,武以安邦",但武举仍然较之文具超逊一筹,是以武举早文举四年退出历史舞台。自武举诞生之日起,历经一千两百年,于光绪二十七年“ ”。

image.png

结语

由唐至清,兜兜转转绕了一大圈,武科举考试始终还是以武艺考察为主要内容。而中国古代的武状元,很难像文科状元那样,可以凭借身份成就一番雄图霸业,必须要靠自己的实力和实战经验,在现实战场上 、文武双全,才能打下属于自己的一片江山。有学者根据现有的资料文献统计,自武科举诞生之日起,至清末废除,共产生了文武状元777位,其中武状元只有近两百人,光是清朝就已经占了109个。

不仅如此,以武科状元出身的军官,最后 的更是 ,这大概就是古代武科举出身之人的悲哀吧。由此可见,古代的武举考试一点都不比科举容易,不仅需要强大的体力,还需要足够的脑力。幸然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开放自由,兼容并蓄,并不讲究功利名垂,所谓“世间 ,行行皆可出状元。”状元已经不是读书的最高追求,在这个社会稳定、发展繁荣的现代社会,只要你坚持正确的方向,足够努力,为你的梦想不懈奋斗,在任何行业你都能拿下"状元"的头衔。

参考文献:

《新唐书》

《通典》

《 》

《清史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李贺英年早逝留下惊艳绝句,“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后半句是什么?

李贺英年早逝留下惊艳绝句,“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后半句是什么?

盘点历史上死活不愿当皇帝的三人,他们分别是谁?

盘点历史上死活不愿当皇帝的三人,他们分别是谁?

张广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评价张广泗?

张广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评价张广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