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曾是个什么样的宰相?如何评价王曾?王曾的诗词选

1332


王曾生于公元978年,去世于公元1038年,是北宋时期名相。八岁而孤,被叔父收养,少有大志,勤奋上进,努力读书,最终高中金榜第一状元。并且他是解试、省试、殿试都为第一名,连中三元,十分牛气。

考中状元后,王曾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后为秘书省著作郎,景德初年知制诰,判大理寺,迁翰林学士,知审刑院,最终位至宰相。

王曾在担任宰相期间,曾与名臣范仲淹发生过如下一段对话:

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

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

有些人认为,王曾的回答,可能是对作为后继者范仲淹的一种嘱咐,希望他在当政期间,不要太过在意自己的名声。

但是小编个人认为并不是这样,王曾的回答可能是自己在为相期间的一些理念。

范仲淹问:“公开地任用贤人名士是宰相的职责,您德高望重,惟缺这一点。”

王曾答:“执政的人,如果将所有的功绩都归给自己,那么怨恨又给谁呢?”

欧阳修在《归田录》记:“王文正公曾,为人方正持重,在中书最为贤相。尝谓:‘大臣执政不当收恩避怨。’公尝语尹师鲁曰:‘恩欲归己,怨使谁当?’闻者叹服以为名言。”

联合两处记载,自己代表大臣,那么问句中的“谁”,可能就是站在另一面的君主了。王曾的这个回答,也许是想说,如果将选贤任能的功绩都归给大臣,那么是让君主来承担怨恨吗?

 

再深入一点,可能就涉及到对政治危害极大的“朋党之争”了。一个宰相,如果在提拔后辈,举荐人才的时候,大肆强调自己的功劳。那么那些被举荐的人才,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被归结于宰相门下。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以宰相为首的一个党派。

这样一个手握大权的党派,若是忠心为国的还好,若是谋取私利的奸党,那么对于皇帝和国家而言都是一大祸害。王曾的这个理念,实际上算是提前规避这个问题,保证君主的权利。

王曾是一位绝对忠于皇帝的大臣,虽然对于皇帝的错误,他会毫不客气的加以指正。但是当君权面对冲击的时候,他又是强硬的捍卫者。

宋真宗病重期间,按理来说应该太子赵祯掌权,但实际上朝政大权是掌握在刘太后手中的。对此王曾表示同意,悄悄的通过钱惟演之口,让刘太后加恩太子。

宋真宗病重之后,宋仁宗继位,刘太后当权。当时奸臣丁谓,出于私利,鼓动太后独掌大权。提出建议,让宋仁宗每月初一十五前来听政,点个卯就算了。

王曾对此十分反对,认为如此一来,宋仁宗的君权必定会屈居于刘太后的后权之下,如此对于国家是十分不利的。

为了抑制后权的增长,保证宋仁宗君权的地位,他上书请求处罚丁谓,并且提出了另一个有效建议。请求刘太后仿照西汉古礼,在皇帝右边安放一个座位,垂帘听政。

宋仁宗继位初期,正式王曾和一干老臣的匡扶,才使得宋仁宗能慢慢进步,在亲政之后,顺利执掌国家大权。

王珪:“忠允清亮,履德经哲,致位上宰,燮和大政。干兴之初,辅翊两宫,仗正持重,中外以安。所谓以道事君,无愧前哲。”王曾虽然名声可能比不上王安石、范仲淹一流,但是他在宋仁宗一朝,却是举重轻重的大臣。

王曾诗词:

《皇帝阁立春帖子》

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

年年金殿里,实字贴宜春。

《送何水部蒙出牧袁州》

雉省荣迁拜命新,鱼符重佩出关频。

停骖却访枌榆社,恋阙回瞻析木津。

水韭有谁裨政术,江山终日助吟神。

一麾岭外遥相望,应合趋庭问狷人。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魏国后期大将邓艾,他最后下场怎么样?

魏国后期大将邓艾,他最后下场怎么样?

刘邦让张良选择封地张良最后为什么会选择留地

刘邦让张良选择封地张良最后为什么会选择留地

才女楚方玉的生平简介朱元璋为什么会被楚方玉羞辱?

才女楚方玉的生平简介朱元璋为什么会被楚方玉羞辱?